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姓名:金陈1 / 8

学号:U201016671

专业班级:哲学1001班

联系方式:187********

任课老师:黄其洪

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个人解读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不仅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转折点,也是整个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方哲学从此由纯粹的唯物主义转向了实践唯物主义,将自然和人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了,哲学不再是高高的挂在天上的纯粹理论了。

关键词:实践、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论、实践思维

正文:我们从高中就开始学习马克思相关的理论了,接触最多的也就是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然而高中的那一套理论解释已经远离马克思理论的本质内涵了。那么,什么是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呢?

在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中,实践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与自然以及其他人建立联系;同时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实践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达到自我意识。与黑格尔不同,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一种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只是这种抽象理念活动的有限“样式”。相比之下,马克思真正的把实践活动与唯物论结合起来,根据有合理性。

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是实践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形式,并把实践提升到人的存在方式和的高度来理解,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那么,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性质特点呢?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具有能动性,这里所说的能动性就是一种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而不是动物式的消极适应自然的活动。然而这种实践活动却离不开物质世界,因而马克思的实践也是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其次,他的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对象、范围、方式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而且是人

2 / 8

与人之间活动互换的过程。这就使得实践具有了历史性,更体现了自然性和性的统一。再者,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所谓的对象性活动,是指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指实践能够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中心,这就是马克思实践理论和以前的哲学理论最大的不同。①马克思在他的实践理论中还阐释了实践与物质、意识的关系。首先,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无论人类什么活动都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实践也是以物质为前提。其次,实践也离不开人的精神,因为实践的行为是由人的意识所指导的,不是单纯的物质性活动。总的来说,马克思的实践就是以物质世界为前提,通过改造自然来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以人的意识为指导,把自己的意识与自我实践的行为相结合,并于物质世界相交汇,从而实现了实践、物质与意识的统一。②这也是实践活动与物质性活动(动物活动)的区别所在。纯粹的物质性活动(动物活动)是没有搀和任何人的意识在里面的,没有目的,也没有任何的意志选择的自由在里面,仅仅是一些自然的一般运动规律或者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如物体自然而然的向下坠落或者是当我们在追赶动物时,它会自然而然的逃跑。总而言之,实践活动与物质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物质本身有没有打上人的意识的烙印,如果有,则是实践活动;如果没有,则是物质性活动。

由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又引出了马克思实践理论中另两个重要的概念:唯物论和实践唯物论。当然,如果我们已经很好的理解了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概念,那么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了。所谓唯物论,就是和唯心论相对立的理论,唯物论主张世界的本质是有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先在性,决定着意识。从这一点来说,它和唯心论相比看来,有很大的进步。然而,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完全把世界看成一个物质的世界,这种片面性导致我们忽视了意识的作用,从而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理解方式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它只认为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唯物主义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想的影响。他不知道人的思想的最本质

①翟俊刚:《马克思哲学思维范式的当代阐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②李金辉:《理解马克思——在“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3 / 8

的和最切近的基础,真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样,就把人和物质世界完全分离开来,两者相互隔绝,也不会相互影响。然而这也是实践唯物论所批判的地方,它指出并纠正了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的主要缺点。这就意味着实践唯物论是从实践的、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客体。①实践唯物论一方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践唯物论又把人和物质世界密切的联系起来,弥补了纯粹唯物论的不足。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中,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实践的目的是使人和物质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凭借自然界来实现人的发展。通过实践,使实践的主体(人)的潜能,目的对象化了,改变了自然物,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关系,使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从而真正实现了人的价值。

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看,实践唯物论思想的形成还和马克思本人实践的发展密切关系。以及发过社会变迁及其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对马克思产生的巨大影响。马克思曾经详细地剖析过近代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源、性质和思想结局,指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于此前形而上学的胜利,是由当时法国生活的实践性质所促成的……这种生活趋向于直接的现实,趋向于尘世的享乐和尘世的利益,趋向于尘世的世界。②和它那反神学、反形而上学实践相适应的,必然是反神学、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理论。市民社会、经济交往关系的凸显,物质利益的关注,生存现实的哲学阐释,不仅使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不再被精神迷雾所遮蔽,而且使唯物主义的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证明。③这显然的促进了马克思实践唯物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当然,推动马克思转向实践唯物主义的,更有他自身的亲历实践。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在调查引发农民与地主冲突的“林木案”进程中,在为劳动群众的实际利益进行法律辩护过程中,他接触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利益、物质条件问题。而这些问题让他感到困惑,于是他更多的关注社会的经济现象,关注社会生活的物质实践本质,这也无疑推动了其实践理论的发展。

①胡潇:《马克思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②李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他者阐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页。

③胡潇:《马克思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4 / 8

任何一个正确理论的形成都会推动另一些理论的产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又推动了其实践思维的确立。哲学首先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是观念对世界的能动的把握。哲学要真正实现自身的变革,就必须扬弃对自我“能动性”的抽象,空洞的发挥,而将其落实到对现实世界的科学说明上来,并且在这种如实说明中实现思维范式的品格升华。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恰恰把握住了这一要点,他并没有仅仅在宣扬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运用理论的同时,又注重把这一理论结合实际,实现内化和外化的同一。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比较牢固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思维。①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于对象世界的客观内容的深入认识和显示行控制,这凝结在主体本身,就构成其现实规定性,实践能力、素质或者个性。实践活动,因而根本不是什么实体、本体的存在,而是能动的、开放性的相互作用的物质过程、发展过程。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实践思维的实质,不过是对这样的经验事实的如实概括。实践思维提供给人们的,正是客观事物的真实生成过程。点基于此种唯物主义立场,哲学思维范式才能时间自己的科学化,而避免滑到实证主义的泥潭中。②所谓实践思维,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从实践出发去看待问题本身,也就是实践思维的提问方式。马克思的实践思维的提问方式,揭示的正是现实事物如何因实践而是,即如何通过实践而成为对于现实的人而言的现实事物、存在。也是把哲学的反思的关注点放回到现实的人及活动本身。总之,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主旨,在于揭示现实事物如何在实践中做成的,其关注对象乃是人与世界关系。而实践思维的着重点,则在于对当下世界的经验结构和生成历史的客观考察。而思维方式上,它代表着一种重视过程分析、关系分析和实效的新思维。

一个理论如果仅仅只能让我们从世界观上去感受,去理解它是多么的完美深奥,而不能给我们作方法论的指导,那么这个理论永远都只能搞搞的挂在天上,只能给我们提供暂时的思维美感的享受,不能给我们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将会很快被我们遗忘,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将会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之所以一直被很多人所论述、崇拜、运用着,就是在于其理论的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高度的指导性意义,实际的可操作性也非常高。他的理论不仅对人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①翟俊刚:《马克思哲学思维范式的当代阐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②王干才:《实践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5 / 8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对个人的意义在于:其一、实践是人肯定主体并否定客体的自在性的对象化活动。①实践的主体最初是根据自身的、以后有同时根据他人的、社会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实践目的,并按照一定的物质条件,预设自己的事件方式和某种方法,对客体加以物质的改造,构成一定的物质产品或实践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将自己的体力、心智附着在生产手段上,作用于对象,一实物形态时间自己的实践预想和目的,进而肯定了自己的生活需要和主体自身。同时也是对象和客体被主体化、人化的过程,它们原初的、自在的状态被实践改造之后变成了人为的状态、属人的状态,实现和满足着主体的生活。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在实践中由无意识的存在物,逐步形成属人的感觉、形成人的精神世界、形成自己的“类存在”即社会性存在的方式。所以实践从主、客观条件方面,是人告别原始的自然生活而形成自己的社会生活。其二、生产实践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它再生产着整个自然,再生产着人自身,再生产着社会关系。在实践中,人们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得以将自己的体力进而智力器官加以延伸,也得以将他人的、社会性的生产经验、知识加以巩固、延伸和传播。这样人类便能够不断突破种属的自然局限、个体局限,而以社会性的、历史的经验与知识经过物质的劳动资料去装备和壮大自己。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以及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其次,马克思实践理论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其一、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它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基础。②对此,马克思也反复地论述,人类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也是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物质的资料,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规定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本质。历史一再表明,形成与生产实践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社会生活本质上的实践性,还不只是因为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而且,物质生产关系的维持和运行本身,也直接归属于生产实践的运行过程,是生产实践的社会组织系统。它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关系,其活动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这从根本上使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必然是实践性的。而且生产实践带给人们的思想影响,绝不只是关于物质生产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内容。由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生产力、所

①胡潇:《马克思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②杨耕:《为马克思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6 / 8

构建的生产关系,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核心和基础,亦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它给人们造成的思想观念,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其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社会运行的规律必须从实践的方面去解释。从终极意义上来说,社会规律也就是人的社会生活规律,实践自身的规律,是实践自身及其社会编制、社会运行的规律。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主体不仅面对与自然、与物的关系。同时也面对与社会、与人的关系。既要把人与自然、与物的关系之处理法则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准,又把人与人的关系之处理法则参透到物质实践中去。从实践、主体和社会规律三者关系来看:实践生成主体,主体推动实践,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社会规律。主体的实践和实践的主体衍生并作为活动的元素负载着社会规律。所以,从社会运行演化的规律性而言,社会生活的本质依旧是实践的。

对于马克思,我所了解的甚少,以上仅仅是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实践理论的个人解读。总而言之,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既丰富又博大精深,他的在于不仅是世界观上的纠正,更是世界观上的导引。这一理论到现在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将来也会持续影响下去。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practice is not only a turning point of his whole philosophy, but also a major turning point of the entire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pure materialism turned to practical materialism, natural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closely linked, philosophy is no longer a purely theoretical hangs high in the sky.

Keywords:ontological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materialism, practical thinking.

【参考文献】

《马克思的解释》——胡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实践思维——马克思注意哲学当代形态研究》——王干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理解马克思——在“实践解释学”视域内》——李金辉,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为马克思辩护》——杨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马克思哲学思维范式的当代阐释》——翟俊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7 / 8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他者阐释》——李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 /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