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摘要:地下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流失及资源污染层出不穷,地下水资源当然也无法避免。因此,了解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故此针对地下水水资源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质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引言: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其中,地表水体渗透补给量由湖泊(水库、坑圹)周边渗透补给量、河道及渠系渗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组成。某时段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地表水体的特征(如湖泊、水库、坑圹的分布面积及水面高程,河道、渠系的长度、宽度、水位及过水时间长短,灌溉次数及灌水定额大小等)、人工回灌的规模、包气带岩性、厚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埋深等项因素有关。由于各年的降水量大小及强度、地表水体特征、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亦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正文:

一、地下水资源量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量

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并呈“南多北少”格局。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6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991亿立方米。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31%,可开采资源量也只相当于南方的77%。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5%的西北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3%。

我们对2006—2010年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整理

2006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43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68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8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09亿m3。2006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4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06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1%。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48.2%、38.8%、8.4%和4.6%。

2007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17亿m3,其中平原区

地下水资源量为167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38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5亿m3。2007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6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30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2.4%。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51.3%、36.3%、8.1%和4.3%。

2008年全国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854万km2,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0亿m3,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多0.7%。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5.5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6.7亿m3。2008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3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241.3亿m3,辽河区122.7亿m3,海河区176.5亿m3,黄河区146.3亿m3,淮河区316.0亿m3,西北诸河区470.5亿m3。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分别占总补给量的65%~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5%左右。

2009年,全国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854万km2,地下水资源量为7267.0亿m3,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少9.9%。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8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9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85.1亿m3。2009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23.4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261.3亿m3,辽河区103.4亿m3,海河区178.7亿m3,黄河区156.1亿m3,淮河区296.8亿m3,西北诸河区427.2亿m3。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5%、35.4%、8.0%和5.1%。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5%左右。

2010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41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52.9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903.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39.3亿m3。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45.2亿m3。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7%、36.4%、8.3%和4.6%。(二)省市地下水资源量

我们给出部分省市年份水资源量情况如下:

1、2007年福建省地下水资源量为311.95亿立方米。

2、2007年上海市地下水资源量为9.81亿立方米。

3、2008年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47.76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3.6%。

4、2008年吉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07.78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2.1%。

5、2008年天津地下水资源量为5.9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增加0.20亿立方米。

6、2008年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为50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6%。

7、2008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82.03亿立方米。

8、2008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86.20亿立方米。

9、2008年贵州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5.20亿立方米。

10、2008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01.60亿立方米。

11、2008年重庆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86亿立方米。

12、2009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3.45亿立方米。

13、2009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51.70亿立方米。

14、2009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82.60亿立方米。

15、2009年重庆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86亿立方米。

16、2010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06.13亿立方米。

17、2010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30.00亿立方米。

18、2010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86.00亿立方米。

19、2011年辽宁省地下水资源量111.92亿立方米。

二、地下水水质

下图表为我国2006—2010年地下水分类水质占地下水总量情况一览表

年份﹨类型Ⅰ~Ⅱ类(%)Ⅲ类(%)Ⅳ~Ⅴ类(%)

2006 10.1%,28.6% 61.3%

2007 9.4% 28.1% 62.5%

2008 2.3% 23.9% 73.8%

2009 5.0% 22.9% 72.1%

2010 11.8% 26.2% 62.0%

地下水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淡水资源。但是,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污染已从点状扩展到面状污染。

(1)水质污染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130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统计分析,全国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但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使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标。主要超标元素有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PH值、铁和锰等。下面简要说明各地区水质污染特点。

1、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矿化度、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铁和锰,其次为硫酸盐和氯化物。

2、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和矿化度,其次为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和氟化物。该区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严重,特别是河北省的沧州市和廊坊市,总硬度超标严重,水质极差,许昌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明显。

3、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超标组份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和硫酸盐,其次为氯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和氨氮。另外,陕西省的西安市和汉中市六份铬污染超标。

4、东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超标组分主要有亚硝酸盐、氨氮、铁和锰,总硬度和硝酸盐。另外,部分城市地下水呈酸性,PH值超标严重。

5、中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超标组分主要有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铁和锰,其次为总硬度、氟化物和PH值。铁和锰主要为原生环境引起的

污染,污染普遍。

6、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有总硬度、矿化度、亚硝酸盐、氨氮、铁和锰,其次为氟化物、硫酸物、有机酚、耗氧量和PH值。污染元素主要呈点状分布,超标率低。

总之,我国地下水污染有如下特点:

从污染程度上看,北方城市污染普遍较南方城市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特别是华北地区,污染最为突出。

从污染元素看,“三氮”污染在全国均较突出,普遍遭受污染;矿化度和总硬度污染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铁和锰污染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从变化趋势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趋于稳定或略有减轻,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应引起重视。

(2)各省、市、区主要城市和地区水质污染特点

1、东北地区

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河谷区孔隙潜水水质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台地砂砾石孔隙水各组份含量略有增加,基岩地下水为良好的饮用水源,但个别地段已出现点状污染。吉林市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NO3-、总硬度、F-、COD等,超标率分别为20%、10%和10%。与上年相比、大部分地区水质变化不大,但F-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得到控制。四平市孔隙裂隙水水质较好,与上年比,Cl-、SO42-、NO3-、总硬度平均值略有增加,但各均值均未超标,孔隙水与上年相比超标率均呈下降趋势。延吉市地下水水质较好,但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已开始形成点状污染。辽源市地下水与上年相比,Cl-、SO42-、NO3-、NO2-各组份的平均值略有增长趋势,总硬度和矿化度含量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白城、通化、白山、松原和珲春市地下水水质均呈良好状态,但在局部地段或地点已开始发现地下水污染,污染源有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染或垃圾等,以上各市地下水水质与上年相比均变化不大。

2、华北地区

天津市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有氟化物、总矿化度、氯化物、硫酸盐和总硬度,市区北部水质普遍较好,南部水质污染较重。水质与上年相比污染加重。

河北省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锰离子、铁离子和矿化度,其次为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和氟离子。咸水分布区沧州市和衡水市水质最差,Ⅳ类水和Ⅴ类水合计分别占77.92%和73.13%,其次为廊坊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Ⅳ类及Ⅴ类水合计均占55%以上。与上年相比,唐山市水质污染加重,其它城市地下水质基本稳定。

河南省郑州市浅层水总硬度超标率达23.5%,鹤壁市奥陶系灰岩硬度超标率达78%,三门峡市80%监测点水质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质标准,许昌市浅层水总硬度超标率达72.73%,中层水和深层水矿化度超标率达83.33%。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和氯化物。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水质有所恶化的城市有开封、洛阳、安阳、新乡、濮阳、焦作、鹤壁、周口和三门峡市等,其它城市地下水水质较稳定。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下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潜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总硬度、矿化度、硝酸盐氮和硫酸根超标率比上年略有下降。承压水个别点总硬度和氯化物含量有升高趋势。包头市潜水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有氯化物,硫酸盐、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氮和氟化物。承压水水质相对较好,并略有好转,但局部地段出

现点状污染。有上年相比,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大。赤峰市地下水水质以良好水体为主,但与上年相比,水质有变差的趋势,主要超标组份有铁、硝酸盐氮、总硬度和氟。通辽市地下水水质较上年有所下降,主要超标组份有铁、氨、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矿化度、氟和总硬度等。

3、西北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地下水水化学组份的平均值含量、超标率均比去年有所下降。潜水中总固体、总硬度、氯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含量均比上年有所减少而氟离子、砷、铅的含量则有所增加。承压水中各种水化学组份的含量均比去年减少。宝鸡市潜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硬度、硝酸根、亚硝酸根和铵根,与上年相比,矿化度增加7.1—78.0mg/l,总硬度增加10.5—74.1mg/l,硝酸根增加1.8—3.1mg/l。浅层承压水超标物质为总硬度,硝酸根和氟离子,与上年相比,多以波动稳定和微增高为主。汉中市地下水主要化学组份的含量总体上呈增高趋势,地下水污染程度加重。咸阳市地下水主要化学组份的含量有升有降,有上年相比,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

宁夏自治区地下水污染主要因子为矿化度、硝酸盐、总硬度、硫酸盐和氯化物。银川市潜水中受氨氮、总硬度、五项毒物及微量元素污染的面积均比上年有所下降,而亚硝酸盐氮、氟化物和矿化度的超标区均与上年基本持平。承压水水质良好区占监测区总面积的33.89%,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石嘴山市大武口地区地下水中硫酸盐、矿化度、氟化物和总硬度超标较突出,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大。

4、东南地区

上海市潜水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阴离子含量与上年相比基本相近,污染因子仍以总铁、NO3—为主,未发现污染范围有扩展或加剧的趋势。非回灌区承压水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良好的原始状态,阴、阳离子含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回灌区各含水层承压水中各项离子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个别井中有个别离子或组份微幅增高,表明人工回灌仍给地下水带来一定的污染,但污染程度有减弱趋势,且仍表现为点状污染。

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山区岩溶水为一级水,水质优良,部分点铁离子超过饮用水标准。宁波城区(Ⅱ组)淡水及嘉兴城区孔隙承压水为二级水,水质良好,但Fe、Mn、NO2-等普遍超标。宁波河谷孔隙潜水因PH值偏低超标为四级水,其它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杭州市祥符桥为四级水,水质较差,Fe、Mn、NH4+ 、NO2-、总硬度、Cl-均为100%超标。与上年比较,城市及主要水源地地下水各项组分含量无趋势性变化,淡水综合分值及质量级别亦无明显变化,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安徽省淮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Cl-的含量有增高趋势,三氮检出率近100%,超标率30—60%。沿淮地带地下水中的“As”超标率达10%左右,局部地区“phen”和“cod”超标。与上年相比,地下水质量比较稳定。沿江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优良,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型和HCO3—Ca、Na型,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多在0.3—0.8g/l之间,总硬度0.13—0.19g/l ,PH值6.78—8.38。与上年相比,Na+含量有增高趋势。安徽省主要城市地下水水质优良,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仅铜陵市枯水期地下水硬度超标1.03倍,酚超标1.5倍。

5、中南地区

湖南省地下水主要超标组份为铁、锰、氨氮等。长沙市和韶山市地下水水质

呈变差趋势,岳阳市、邵阳市、湘潭市及郴州市地下水水质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其中郴州市水质监测点未检出超标元素,属良好级地下水。

湖北省除武汉市、襄樊市第四系全新统和荆州市及江汉平原西部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地下水受地质背景条件影响,铁、锰、总硬度含量较高外,其它地区主要受城市工矿企业排放废水和垃圾、农药、化肥的影响,地下水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点状或局部面状污染。影响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子为铁、锰、砷、总硬度、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总体质量变化不大。

广东省广州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丰、枯水期良好与优良级水占87%和83%,超标组份主要有总铁、锰和亚硝酸盐氮。湛江市浅层水硝酸盐含量大多超标,中层、深层水大部分PH值偏低,总铁、锰则大部分偏高。茂名市浅层水污染严重,较差与极差级地下水占88.9%,超标项目有PH值,总铁、氨氮、硫酸盐、亚硝酸盐氮、氟和锰等。佛山市优良级地下水分布于郊外的仙溪用水区和松岗用水区的北西部,较差级地下水分布于城区及其周边地带,超标组份主要有总铁、锰、氨氮、氯化物等。肇庆市地下水水质较差,孔隙水比基岩水水质差,主要为“三氮”和锰超标。深圳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主要超标组份为氨氮、亚硝酸盐、锰和铁。与上年相比,广州市、湛江市和茂名市水质基本稳定,佛山市和肇庆市污染减轻,深圳市污染加重。

广西地下水中主要超标组份为PH、氨氮、亚硝酸盐氮、汞、酚、镉、锰、锌、砷、铁等。南宁市地下水PH、铁、锰、亚硝酸盐氮超标率分别为35.7%、34.7%、52.0%和8.2%。柳州市在化冶一带地下水水质为极差级。桂林市在米粉厂至饮料厂一带约2.5km 2的范围内出现面状污染,污染组份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氮、汞、镉和锰。北海市地下水水质以良好级为主。玉林市超标率最大的组份为锰和亚硝酸盐氮,超标率分别为29.1%和22.1%。河池市城东水厂的砷污染仍然存在,最大检出值达 1.74mg/l。与上年相比,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市地下水总体质量变化不大,玉林、河池市地下水水质在向不良方向转化。

6、西南地区

四川省成都市地下水中主要超标离子为“三氮”、总铁、锰、总硬度,其次为溶解性总固体和耗氧量。与上年相比,“三氮”和总铁的超标率略有下降,其它各组份变化不大。成都平原区地下水除在靠近城镇或工矿企业的局部地带受到轻—中等程度污染外,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质良好或较好。德阳市地下水中超标因子主要为铁、锰、氨氮和总硬度,与上年相比,地下水受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仅在美丰集团一带因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氨氮出现超标。

云南省昆明市区及近效区孔隙水超标因子主要为锰、耗氧量、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及大肠菌群,如顺城街通城巷一带大肠菌群超标近800倍。基岩地下水超标因子主要有大肠菌群、耗氧量、锰、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等。与上年相比,地下水质量状况总体变化不大,各污染因子枯丰水期超标率增减不一。

贵州省遵义监测区地下水超标项目为PH、铅、汞、氯化物、总铁、固形物、氰化物、耗氧量、锰、亚硝酸盐等。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贵阳市地下水超标项目为PH、总硬度、总固体、硫酸根、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铅、锰和汞;其余超标项目均比上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安顺市地下水超标项目为氨氮、硫酸根、硝酸根、亚硝酸根、总硬度、固形物、耗氧量、锰和汞等。凯里市地下水超标项目为铵、亚硝酸根和锰离子,与上年度相比,氨氮和锰为新超标组份。六盘水市地下水超标项目为氨氮、亚硝酸根和锰等,与上年相比,地下水质量状况总体变化不大。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下水超标组份有亚硝酸根离子、铁、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铅、锰、砷及耗氧量等,其中前四项超标率均在15—30%之间,其余组份超标率在5%以下。与上年相比,新超标组份有铅、锰、砷和耗氧量四项指标,其余组份超标率也有所增大,地下水质量状况呈恶化趋势。日喀则市地下水与上年相比增加了氨离子、铅和砷三项超标组份,同时其它超标组份的超标率也有所上升,地下水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将逐年增加,这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大中城市本已十分严峻的水资源的供需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城市发展规划预测城市总需水量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2、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导致地面沉降

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态势,据统计,全国有100多座城市和一些井灌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1999年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北京地下水水位下降了3.47m。地面沉降也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表下陷现象。地面沉降导致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上海、天津、西安、太原等20多个城市的地面沉降较严重,天津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69m。在对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大于开采资源量情况下,还可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资料,全国已形成面积较大的区域性降落漏斗56个,总面积达9万km2。烟台单个漏斗区最大面积达20km2。

3、地面塌陷,地裂缝

在开发以岩溶地下水为主的城市中,较易引起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目前我国有24个省、市、区都发现了岩溶塌陷灾害。秦皇岛市地面塌陷面积达34万km2,塌陷坑共计290多个。另据调查,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相继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西安市内已形成13条地裂缝,最长的达12.5km。这些环境地质灾害造成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交通中断,对地面结构的潜在危害性更大。

4、地下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这些水大部分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构成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由于持续超量开采地下水且井群集中,使我国十几个沿海城市的区域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淡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经统计,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500km2,入侵距离4~8km左右,最大达10km。海水入侵后,使淡水水质变咸,破坏了咸淡水天然平衡状态,进一步削弱了原来短缺的淡水资源,还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甚至沦为不毛之地。

5、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城市远近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问题最为突出,北方地区每年灌溉用水约140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多数地区保持传统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额居高不下,华北还有许多地区毛灌溉定额维持在400-600立方米/亩.年,西北内陆盆地有的高达700-1000立方米/亩.年,大水漫灌,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40%。我国工业用水量的浪费也很大,大部分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在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

6、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对地下水量的超采,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使原有的生态景观遭到破

坏。如驰名中外的济南泉水,山西的晋祠泉等,都由于地下水水位连年下降,泉水相继枯竭。西安市的大雁塔也由于地面下沉而向西北倾斜近1m,已逐渐变为斜塔。导致许多具地方特色的名胜和旅游资源破坏。据资料,甘肃某盆地因超采地下水,使盆地内地下水水位下降3~5m,结果导致依靠地下水存活的植物如沙枣、白刺灌丛等防风固沙植被因缺水而衰亡,草丛退化,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地质灾害频发。

7、地下水水质恶化,水井出水量减少

由于对地下水资源超采,使深层地下水持续下降,必然激发浅层一些受工业污染的废水、生活污水(如含磷洗衣粉污水),尤其是医用废水、动物排泄物以及含化肥农业灌溉水等向深层补给,因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率非常低(仅为20%),最终必将导致深层地下水遭受污染,失去开采使用价值。

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单井出水量逐渐减少,而且有的水井因出水量太小,已经废弃。

四、针对地下水开发保护的措施

鉴于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现状,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就应采取如下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国家地下水资源保护中心。

2、统筹规划,平衡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联合调度;跨流域南水北

调。

3、加强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地下水污染源的防止;地下水资源污染的治理。

4、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5、节约用水。

6、建立“地下水银行”。

7、加强地下水资源基础科研工作。

8、依法治水,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

参考文献:

[1] 姜文来,唐曲,雷波等,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2] 乔平林,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Vol.11, Total No.51,2001:17~18

[3] 郭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地质灾害及防治[J],吉林地质,Vol.20,No.1,2001.3: 48~52

[4] 赵旭升,地下水资源的保护[J],青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1.6:98~100

[5] 谢娟,姜凌,李泉,地下水人工补给水质研究[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Vol.24, No.4, 2002.12:67~72

[6] 车武,李俊奇,曹秀芹,对城市雨水回灌的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Vol.14, No.4, 2001.8:28~30

[7] 李铎,徐建芳,李明辉,中国水资源持续发展策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Vol.24, No.3, 2001.6:320~324

[8]中国水资源公报、各省水资源公报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如今水源短缺的世界形势、人口繁多的国家现实下,如何利用现有水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来并不缺水的我国却面临水源短缺危机,这就是当初不重视环境保护只图经济招来的恶果。现在,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应是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可爱祖国。在全球日益重视环保的今天,将可持续发展落实起来,让每个人都参与环境保护才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水源短缺、原因、应对策略 引言:水是国家发展的必需资源。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水资源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国对于水资源又有什么发展策略吗? 正文: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这是我们经常谈到的。然而,又有多少人在生活中会珍惜身边的一滴水。那是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1)。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2)。从表面上看,我国是个水源大国,担心水源短缺好像是杞人忧天,其实不然: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居世界第121位,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由于水源短缺而造成的其他并发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由于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导致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3)。 我国明明水源充足却为何如此缺水?如梦幻般婉约清纯的江南水乡为何面上沾满尘土?塞北大漠的风沙怎会如此肆无忌惮?总总的总总,都是有原因的。在浙北杭嘉湖地区,河网纵横,尤其有钱塘江、太湖和长江水可资利用,看似水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资源保护不当,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被誉为“空气中也能拧出水”的广东,近年来却面临着缺水的困扰,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广东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而且还有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过,其水资源总量为4190亿立方米,高居全国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

地下水资源管理(全)

1、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规划;(3)地下水资源管理;(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5)地下水资源保护;(6)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3、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调查分配,取水许可实施及监督管理和保护等组成的整复杂体系。这是社会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职能的系统体现。涉及到自然,人,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对方面多层次因素集技术性,政策性,社会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地下水资源规划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且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要求,从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实际出发,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强化管理、有效保护而进行系统的规划工作,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地下水资源规划原则:(1)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原则;(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4)坚持可持续利用,力争供需平衡的原则。 6、地下水资源规划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3)需水预测;(4)供水预测;(5)供需平衡分析;(6)未超采区开发规划;(7)超采区开发规划;(8)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7、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2)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 (3)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8、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多种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管理,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而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工作,建立地下水管理制度的基础技术平台,是进行地下水规划、指导开发利用行为、保护生态与环境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基础工作。 9、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原则:(1)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2)保护优先、合理开发;(3)统筹协调、全面兼顾;(4)以人为本、优质优用;(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6)可操作性强、服务管理;(7)水量、水位和水质并重。 10、地下水功能区划类型: 一级功能区:(1)开发区:指地下水补给、赋存和开采条件良好,地下水水质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当前及规划期内(2030年,下同)地下水以开发利用为主且在多年平均采补平衡条件下不会引发生态与环境恶化现象的区域;(2)保护区:指区域生态与环境系统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地下水开采期间始终保持地下水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的区域;(3)保留区:指当前及规划期内由于水量、水质和开采条件较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作为储备水源的区域。。 二级功能区。 11、地下水资源保护目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水质,使其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污染,还要保护水量的可持续利用。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战略转变,加强水源保护,减少人为水灾,促进人水和谐。 12、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技术路线: (1)工作范围核定:根据地下水超采范围,合理核定工作范围。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部门、开采井的地区分布和数量、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整理、核算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采量和可开采量;分析超采的主要原因和地下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压采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3)制定不同阶段治理目标:根据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结果,制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目标。 (4)替代水源分析:根据有关成果,分析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分析不同阶段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及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量中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已有规划成果,通过供需分析来确定地下水压采的替代水量。 (5)确定地下水压采量:根据替代水源水量或供需分析结果,结合地下水超采区现状评价和工程配套措施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量。 (6)落实压采措施: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压采量和已有的工程情况,地下水管理现状,提出压采实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下水压采的配套工程列入当地有关的规划体系。 (7)建立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地下水压采涉及到很多部门,从管理、监测等方面提出系统的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2%的表面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供人类开采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

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资源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水量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平均数已较1970年下降了37%。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亿合计数增长。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如果还不珍惜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多,如果说将地球的水比作一大桶水的话,那么我们能用的也只有一勺水,而这一勺水中的四分之一或更多已经被污染;如果再让它们继续遭到人类的摧残,早晚有一天,它会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浪费水现象 . 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广告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真正的重视,我国是有大量“水资源”的国家,但好的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人们继续没有节制地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资源现状

状源水资现中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

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冯子鉴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15305012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中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现状

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 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

水资源现状

e i n g a r e g o o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 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 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 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 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 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

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 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 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 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 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 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资源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困扰人类生存的第三大危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水资源的储量却并不多,并且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中国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 1. 我国水资源的情况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扣除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作为与粮食、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全球都面临着缺水的挑战,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缺水而死。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一.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 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 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 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 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 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 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 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 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二.水污染问题 中国的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t(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49.8万t。其中工业废水占39%~35%,城市污水占61%~65%,城市污水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公告,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411个地表水检测断面中,Ⅰ~Ⅲ类的断面仅占41%,Ⅳ~Ⅴ类的断面占32%,劣Ⅴ类水质的断面达27%,说明已有59%的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泊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仅有2个,满足Ⅲ类水质的只有6个;Ⅳ~Ⅴ水质的8个,劣Ⅴ类的竟达12个,即72%的湖泊和水库已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43%的湖泊和水库失去了使用功能。目前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武汉市占%,南京市占%,重庆市占%;四大城市合计占%,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 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 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