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自己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自己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自己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自己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特点。

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感悟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文意,理清以时间为顺序所组织的材料,能按新闻的结构特点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复习回顾

1、什么是新闻?

明确;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3、新闻有怎样的结构特点?

明确: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 何事 who何人 why何因 how何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明确: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4、第7和第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结语(第11自然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板书归纳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

主体(第2-10自然段)

背景(第4、7 、11自然段)

结语(第11自然段)

五、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6月30日下午4时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6月30日晚6时15分添马舰东面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6月30日晚7时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五星红旗在添马舰军营升起7月1日0时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明确: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

六、布置作业

《优化设计》第84页阅读理解(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悟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特点

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二)学习导语

(1)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正确理解“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3)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

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三)学习主体

1、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2、第2段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3、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明确:这样写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①真实②再现实施过程。

4、第三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和第五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5、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6、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B、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同时通过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C、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7、第7 段“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个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8、“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四)学习结语

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

含义?

明确:1、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2、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对比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五)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3页第四题(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香港回归视频(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1996年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文本梳理。 现在大家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5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 2、导语第1段,写了什么?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 3、主体2-10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 ——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4、结尾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6、特写了解。 文章的梳理已经结束,现在大家思考,这篇新闻与同学们以往所学过的新闻有什么不同?即,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只截取了英方撤离前的几个镜头来描写,完全没有毛泽东新闻稿中的丰富感情和令人回肠荡气的磅礴气势。 这即是特写。特写性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

中班社会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反思

中班社会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反思中班社会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学习词:自己;短句:小不点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2、学习词:自己;短句:小不点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地点:中班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小屏风) 人物:小不点,(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道具:录音机(放起床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不点来了),小不点在干什么?(解钮扣),谁给小不点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幼儿答小不点自己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

问:“衣服脱下怎样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起床时提问:谁给小不点穿衣穿鞋?(小不点自己穿衣、穿鞋。) 老师小结:自己的事自己做,小不点真能干。 2、老师问小不点: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呀?小不点回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要象我一样,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不点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解钮后,扣钮扣一边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表演,小不点指示帮助。 5、送小不点哥哥回班,(练习运用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幼儿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很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找机会锻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让他们经受住挫折,也有益于今后的成长。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1《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如果遭遇意外伤害,自己和家人承受的痛苦和烦恼,形成安全意识。 2.能初步掌握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学会求助大人。 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能说出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学会求助。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走迷宫棋,找找家里的不安全 1.过渡: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安全避风港”,可是,同学们,在家里也可能发生一些危险的事。 2.打开课本44页、45页。我们一起走一走迷宫棋,他们的做法是否安全? 3.学生小组活动,走一走家里的迷宫棋,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 预设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家里干什么?他(她)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做法安全吗?容易发生什么危险?如果你认为他(她)的做法不够安全,给他(她)提提建议,帮帮他(她)。教材内容提示: (1)我对妈妈的化妆品特别感兴趣。 (2)药瓶里的药好像我吃过的糖豆,会是什么味道呢? (3)我也要做一个漂亮的剪纸,用什么样的剪刀? (4)我的手洗干净了,插座能动吗?

(5)我和弟弟玩捉迷藏,我藏在柜子里,他肯定找不到。 (6)书架上的书太高了,我够不到,怎么办。 (7)我不小心把玻璃杯打碎了,我想把碎玻璃捡起来。 4.你在迷宫棋当中学到了哪些避免危险的好办法?假如你也在家里遇到这些同学的事情,怎么做才安全呢? 5.我们为什么要向大人求助?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6.学生讨论,说说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面对大人专用的或自己不了解的物品时,…… 在家里做手工时,…… 使用家用电器时,…… 在家里玩游戏时,…… 使用高处的物品时,…… 不小心打碎东西时,…… 7.家中还有可能发生哪些危险?怎样做才安全呢? 8.在书中的留白处画一画,和同伴说一说,这样是否安全。 活动二说说家里的危险事儿 1.同学们,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你们都做些什么事情?是不是因为不小心而受过伤呢?受伤的经过是怎样的?当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2.学生小组交流。 3.教师请几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小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温暖舒适的家里,如果不小心,也会让自己发生危险的状况。 活动三情境表演:那次,我受伤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封面) 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 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理清本文主要内容; 2、体会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2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文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2、对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 3、对新闻知识的了解不足。 3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4.1一个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百年耻辱,一朝得雪。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记录耻辱、印证自豪的新闻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活动2【讲授】讲授 一、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时刻,全世界为之瞩目,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名记者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婷、杨兴是一个四人组合,他们代表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见证并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

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由五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历史背景: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2、学习词:自己;短句:小不点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地点:中班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小屏风) 人物:小不点,(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道具:录音机(放起床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不点来了),小不点在干什么?(解钮扣),谁给小不点解钮扣,脱

衣服,脱鞋子?幼儿答小不点自己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教案网出处>问:"衣服脱下怎样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起床时提问:谁给小不点穿衣穿鞋?(小不点自己穿衣、穿鞋。) 老师小结:自己的事自己做,小不点真能干。 2、老师问小不点: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呀?小不点回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要象我一样,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不点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解钮后,扣钮扣一边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表演,小不点指示帮助。 5、送小不点哥哥回班,(练习运用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幼儿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很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找机会锻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让他们经受住挫折,也有益于今后的成长。

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世人瞩目( ) 冉冉升起( ) 凝重( ) 掩映( ) 2.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3.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事件。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在1997年6月30日开始的。4点30分,________,4点40分,__________,6点15分,__________,7点45分,__________,子夜十分,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__________,新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__________。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1)别了,“不列颠尼亚”。 ( ) (2)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 (3)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即将告终。”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掩映( ) 易帜( ) 3.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________。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_____________。 4.“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语言特点是什么?

5.文中第8段中的“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子夜”而不用“半夜”? 快乐时光 修改的功效 约翰是一名教写作的老师,他发现很难使学生相信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对他们来说,草稿即是定稿。最后,约翰在办公室门上贴上一张大标语,通过这一方法使好多学生养成了修改文章的习惯。标语上写的是: “哦,这很难,你知道。我决定不下是否自杀,你知道。”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场第一幕,草稿。 “生,还是死,问题就在这里。”定稿。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选段中“刚刚”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解析:本题要结合文章,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时间上的变化带来的主权意义的改变,在前一分钟他是香港的最高长官,而现在他已经不能在这里停留了。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刚刚”一词表现了没有停留,“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前一分钟还是香港的统治者,但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 2.“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为什么要把过去的天数写得这么详细? 解析:这是用数字表现时间长,表现人们对这天的期盼久远,中国人屈辱的历史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中班健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反思

在上课时,您可以自己进行教学和反思 中班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主要包括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现场表演行动,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学习做的事情你可以做的事,不要偷懒,不要依赖,适合幼儿园老师参加中班健康活动课,来看看自己的事情并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的孩子们的自我保健能力很差。每天,老师都在等待老师穿衣服和鞋子。我班上的老师们都在汗流all背,我将社交领域的东西结合起来。自己做。)这节课是设计好的。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的事情,并通过场景的动作自己做。 2.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懒惰,不要依赖。 3.学习单词:小宝自己穿衣服,穿鞋。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并发现生活的多样性和特征。 教学重点,难度 重点:学会穿着正确 难点:可以区分鞋子的左右 活动准备

地点: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 人物:小宝(请大班玩) 起床音乐 活动程序 1.出示现场问题: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在午睡室里)?谁会来?(小报),你想做什么?(解开)谁脱衣服,脱鞋?孩子们的答案:小宝。问:如何脱衣服?如何脱鞋?然后放上床音乐。问:谁穿着衣服,裤子和鞋子?儿童回答:小宝自己戴。老师总结:做自己的事,小宝真的很干。 2,老师问小宝:你自己在幼儿园做,你在家做吗?小宝-答:我也在家里做自己的事。像您一样,孩子们会做自己的事情,成为一个喜欢工作的好男孩。 3,小宝带孩子去做动作时说:我打扮自己,我穿鞋子,等等。 4,全班儿童练习穿鞋,脱鞋并选择一些能干的孩子表演,老师给予帮助。 5,送小宝回去上班,(练习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穿鞋子。 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别伤着自己》教案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居家安全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学会求助成人,能做到远离危险行为。 3.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知道居家安全的一些做法,初步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家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活部分,一年级学生自我性较强,对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了解,对家庭中的意外伤害缺乏认识,不太会主动习得关于家庭安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一年级学生缺乏处理应急伤口的实践经验与能力。一方面,遇到危险后不能很好地与家长沟通、向家长求助;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并未给予行动支持,不重视手把手指导孩子受伤后怎样进行独立有效的处理。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能做到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的能力,促进学生家庭安全经验的积累和安全技能的形成。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知道居家安全的一些做法,学会求助成人;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能做到远离危险行为。 突破策略:通过小组合作“迷宫棋”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找出家中隐藏的危险;利用“小明和小黄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有些危险是人为造成的,可以避免;最后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学会受伤后的基本处理办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分享: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或者说到家你们都能想到哪些词语呢?) 生:温馨、幸福、快乐...... 师:是啊,每一个人提起自己的家,都会想起这些充满温暖的词,可是“家”会不会也存在着危险?在家玩耍是不是也会伤着自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别伤着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班教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班教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简单讲述图片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短句“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等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通过讲述内容,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培养幼儿独立性的良好习惯。 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独立性的.自主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歌曲《小小手》,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环境准备:小(2)班 3、材料准备:图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及字卡 录象(幼儿自己生活中的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小小手》,引入课题。 1、边唱歌边做动作。 2、教师提出要求,再唱一遍。 3、可请个别幼儿进行歌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让幼儿根据问题仔细观察录象内容,并说一说,及时出示字卡。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录象中有谁,她在做什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是谁?在干什么(穿衣服)?看,她好象在说什么,我们猜一猜(我会自己穿衣服)(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勇敢地说出来)。 3、出示录象二、三:小朋友们可讲卫生了,你看,他们在干什么(自己吃饭、自己洗脸)? (三)启发幼儿用“我会自己……”的句子说说自己会做些什么。

1、录象里的小朋友这么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们会自己做什么呀(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上幼儿园等,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2、幼儿充分讲述,教师适当调节。 (四)结束活动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做这么多的事情,还有许多小朋友也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请小朋友找找自己的爸爸妈妈,跟他们说说,能干的你,现在会自己做什么事情(请幼儿与家长交流,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讲述的锻炼)。 教学反思 活动准备充分,思路清晰,能较好地帮助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述。建议由大班哥哥姐姐来进行情境表演,然后教师用肢体和部分语言进行提示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幼儿讲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简单讲述图片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短句“自己穿衣服”等。 3.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热爱劳动的情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4.通过穿衣比赛,初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5.学习自己穿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自己穿衣 教学难点: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能做的事,鼓励幼儿自己做。 (2)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布置成娃娃家。 (3)材料准备:图片、带扣的衣服三件。 活动过程 一、看图导入主题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中有谁,她在做什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 教材分析: 《别伤着自己》是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它包含三个话题,分别是“在家会有危险吗”、“危险是怎么发生的”、“受伤了怎么办”。教材主要是一些图画,画面中反映了孩子在家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哪些做法会伤着自己,最后告诉我们受伤了怎么办。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孩子知道在家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了解有关安全的知识,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都想去看看、摸摸。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可辨析能力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年龄的特点并不能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危险,而家长又大多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管孩子,以至于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事故非常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意义。

(2)发展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在成人不在的情况下,学会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事故。 2.情感与态度: 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与家人经历的痛苦与烦恼。 3.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与观察过程中,知道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并学会一些受伤后简单的处理方法。 4.行为与习惯 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方法。 2.学会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事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 2.学生准备: 自带一些处理常见小伤口的药品(如创可贴、纸巾、紫药水、红花油、碘酒等)。 教学时数:

一年级安全法制《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

《别伤着自己》 道口小学朱千小学生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主题《小心,别伤着》。本单元以“健康生活每一天”为主题,试图通过“我换牙了”、“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小心,别伤着”、“夏天,我们注意什么”四个活动主题,让孩子通过学习具有基本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从而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生活每一天。《小心,别伤着》是第三个活动主题的第一课时,它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让学生体验到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从而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必要性,并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理念 在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通过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思考、感受、情绪、表达。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内心认知联系起来,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我们都知道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体验时,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学生常见的生活范例反思后上升为理论、经验,尊重每一

个儿童个体生活经验和感受,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而达到明白如何避免伤害;掌握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技能;学会救护小常识。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家中、学校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别多,比如交通、建筑工地、体育活动、家用电器以及养的宠物等都存在不安全隐患。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类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利用看、听、讲、想、做、动、静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他们生活的各种场景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掌握的预防受伤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目标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懂得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明白注意安全的重要性. 2.体验如果遭遇意外伤害,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懂得爱护和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关键项: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学习防范意外伤害,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A四、课前准备 将书上P44—P45的迷宫棋空缺部分打印出来,每人共用一套。五、教学过程 一、在家会有危险吗? 1.引入:

最新《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沈阳市第七十三中学佟艳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2、情感目标: 愿意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能力目标: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 教学难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图片多媒体)。 提问:同学们,大家说说图中的当当在干什么,你喜欢这里当当吗?(出示图片) 师:既然你们都不喜欢这个当当,那谁来说说,早上起床后,有多少同学是自己穿衣、叠被,而不用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呢?我们给这些同学鼓鼓掌! 二、课堂探究、知事明理: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同学,他就是我们班里的小超男,请你们听听他的故事。 老师绘声绘色讲小超男的故事:(课件出示文字及配乐)

师: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四周还静悄悄的,小超男就要从热乎乎被窝里爬起来,穿好衣服,刷牙,洗脸,整理房间后,帮妈妈烧水做饭,因为爸爸在一次车祸中丧失了劳动能力,妈妈又体弱多病。所以,每天早晨小超男总是和妈妈一起起床,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还要帮妈妈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师:听了小超男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是的,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小超男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好孩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帮妈妈分担家务,而我们有的同学还让奶奶帮穿衣服,洗脸,叠被,系鞋带……多不应该啊!那么生活当中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学着自己做呢? 三、理解感悟,交流互动 说一说:下面这些事情你都会自己做吗?(课件出示文字及图片) 穿衣洗脸刷牙叠被扫地系鞋带削铅笔整理书包整理课桌 1.同桌先互相说说: 2.组内交流,看看谁做到的最多 3.情景再现:自己不会做的,该怎么办呢? 情景一:丁丁和果果在公园里玩,他们互相追逐着。这时,丁丁的鞋带开了,他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妈妈,快、快、快,帮我把鞋带绑好,我还要接着追着玩呢!” 思考:丁丁做的对吗?他应该怎么做? 情景二:上复习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数学卷子拿出来,果果打开书包,里面乱七八糟,他怎么也找不到,急得哭了起来,边哭边说:“都怪妈妈,今早没有帮我把书包整理好。” 思考:果果这样这怪妈妈,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如果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又不学,总依赖别人,一旦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不仅自己要吃苦头,别人也不喜欢你。所以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会就学,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四、实践拓展,情感升华 比一比,看谁做得快: (活动一):系鞋带比赛 (活动二):穿衣服比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优质教案

《11 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对实际生活观察,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活动中会有危险,要有安全意识。 2、初步知道一些有关安全用电、防煤气中毒、放火、防溺水、防摔伤、防动物抓咬等的小常识,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 3、初步知道一些与人打交道的一些原则,形成社会中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2、有关安全用电,防煤气中毒,放火,防溺水,防摔伤,防动物抓咬等的小常识,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与人打交道的一些原则,形成社会中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好教具准备,如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询问学生。 (1)是否曾经因为不小心而受伤? (2)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受的伤? (3)受伤的经过是怎样的? (4)当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2、学生小组自由交流经验。 3、请几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危险的事情吗?要预防不安全的因素发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些安全的知识吧。观看图片,说说图中存在那些安全隐患。 二、开展活动一:安全小检查

1、检查预习:你家中有那些安全隐患,它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想一想一旦危险发生会给家里带来什么影响。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检查情况,并一一列出。 (1)分析这些隐患属于生活中的那些方面。 (2)为什么认为它们是隐患。 (3)怎样才能避免危险发生。 3、小结:安全事故应防范于未然。 三、开展活动二:小组擂台赛 将小组汇集的情况编成问题,各小组以“我出题,你答题”的方式进行擂台赛。 四、开展活动三:大眼睛转转转 提出活动要求:认真检查校园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全体师生按一定的顺序巡视校园,寻找不安全的因素。 教室开展活动,主持人宣布规则:把全班学生分成六组,在黑板上画出六只眼睛,分别表示六个小组:每一组眼睛由以小到大套合的眼睛组成,图中最里边的一圈是实线,往外扩大的是虚线。组内同学发现一种不安全情况,本组的大眼睛向外扩大一圈并变成实线。 给获胜的组员奖励一个安全卫士卡。 五、开展活动四:要不要搭话 提出活动要求: 1、直接告诉他,因为待人要真诚。 2、看着像好人的就告诉他,看着不像好人的就不要告诉他。 3、就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能告诉你。 4、告诉他住在哪个小区,但不要告诉他具体的门牌号。 六、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学习生活当中要防范于未然,有备无患。 七、实践操作 1、提问,如果我们受伤后怎么办?展示受伤图。 2、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 (1)教师介绍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教师模拟演示药品使用方法。 (3)介绍其作用并模拟。 3、学生模拟:小伤口的处理方法。 (1)擦伤。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 1. 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 3. 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4. 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2.导语是哪些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幼儿园中班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自己的事情自己 做》带反思 中班教学计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含对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让孩子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不偷懒,不依赖的事情,通过现场表演行动,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学习单词:小宝本人穿衣服,穿上自己的鞋子。快来看看幼儿园初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课程计划的思考。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的事情,并通过场景的动作自己做。 2.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懒惰,不要依赖。 3.学习单词:小宝自己穿衣服,穿鞋。 4.对有礼貌行为的儿童进行初步培训。 5.幼儿可以用普通话交流。 教学重点,难度 重点:学会穿着正确 难点:可以区分鞋子的左右 活动准备 地点: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 人物:小宝(请大班玩)

起床音乐 活动程序 1.出示现场问题: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在午睡室里)?谁会来?(小报),你想做什么?(解开)谁脱衣服,脱鞋?孩子们的答案:小宝。问:如何脱衣服?如何脱鞋?然后放上床音乐。问:谁穿着衣服,裤子和鞋子?儿童回答:小宝自己戴。老师总结:做自己的事,小宝真的很干。 2,老师问小宝:你自己在幼儿园做,你在家做吗?小宝-答:我也在家里做自己的事。像您一样,孩子们会做自己的事情,成为一个喜欢工作的好男孩。 3,小宝带孩子去做动作时说:我打扮自己,我穿鞋子,等等。 4,全班儿童练习穿鞋,脱鞋并选择一些能干的孩子表演,老师给予帮助。 5,送小宝回去上班,(练习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穿鞋子。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班有85%的孩子穿脱衣服,穿裤子和鞋子。只有一些孩子无法分辨鞋子和鞋子之间的区别。我相信他们在实践中将永远清晰。 Xiaokeke:事物,对过程的描述。

别伤着自己教案设计教案

别伤着自己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如果遭遇意外伤害,自己和家人承受的痛苦和烦恼,形成安全意识。 2.能初步掌握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学会求助大人。 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能说出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学会求助。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走迷宫棋,找找家里的不安全 1.过渡: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安全避风港”,可是,同学们,在家里也可能发生一些危险的事。 2.打开课本44页、45页。我们一起走一走迷宫棋,他们的做法是否安全? 3.学生小组活动,走一走家里的迷宫棋,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 预设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家里干什么?他(她)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做法安全吗?容易发生什么危险?如果你认为他(她)的做法不够安全,给他(她)提提建议,帮帮他(她)。教材内容提示: (1)我对妈妈的化妆品特别感兴趣。 (2)药瓶里的药好像我吃过的糖豆,会是什么味道呢? (3)我也要做一个漂亮的剪纸,用什么样的剪刀? (4)我的手洗干净了,插座能动吗? (5)我和弟弟玩捉迷藏,我藏在柜子里,他肯定找不到。 (6)书架上的书太高了,我够不到,怎么办。 (7)我不小心把玻璃杯打碎了,我想把碎玻璃捡起来。 4.你在迷宫棋当中学到了哪些避免危险的好办法?假如你也在家里遇到这些同学的事情,怎么做才安全呢? 5.我们为什么要向大人求助?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6.学生讨论,说说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面对大人专用的或自己不了解的物品时,…… 在家里做手工时,…… 使用家用电器时,……

在家里玩游戏时,…… 使用高处的物品时,…… 不小心打碎东西时,…… 7.家中还有可能发生哪些危险?怎样做才安全呢? 8.在书中的留白处画一画,和同伴说一说,这样是否安全。 活动二说说家里的危险事儿 1.同学们,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你们都做些什么事情?是不是因为不小心而受过伤呢?受伤的经过是怎样的?当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2.学生小组交流。 3.教师请几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小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温暖舒适的家里,如果不小心,也会让自己发生危险的状况。 活动三情境表演:那次,我受伤了 1.教师提供情境故事:当自己受到意外伤害时,家人会有什么反应? 2.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不注意安全,发生危险的经历,小组内模拟表演自己在家受到的意外伤害,家人的心情与处理方式。 3.结合同学们的表演和自己的经验,尝试总结自己伤着自己之后,自己和家人的痛苦和烦恼。 小结:意外伤害是指由于我们疏忽大意或缺少安全意识而引起的身体伤害,如磕伤、撞伤、烫伤等等。伤害无论大小,都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所以,即使我们在家里进行各种活动时,也要多加注意,尽量避免遭遇伤害。 活动四防范意外伤害大讨论 1.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家里也要注意安全? 2.教师出示“家庭安全我知道”的童谣,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大人物品大人用,小孩好奇勿轻动。 手湿不摸电开关,时刻小心电老虎。 剪刀锋利不乱放,使用工具手指忙。 玻璃制品轻拿放,万一碎了防割伤。 不藏柜,易窒息;不登高,不摔伤。 遇到问题会求助,家长帮忙最得当。 总结:我们都爱自己温暖、舒适的家,但是在家里也藏着一些危险,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找到了一些家庭生活安全隐患,知道了一些防范意外伤害的方法。希望同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设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设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一2.4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自立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克服依赖心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二)能力: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安排;面对遇到的困难,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逐步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三)知识:认识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强的道理;学会走上自立之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立的重要作用 难点:如何走向自立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内容分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第四单元第八课的第一项目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立品质的重要作用,自觉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精神,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遇到的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在自立能力上。由于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中学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给学生的自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自立教育非常重要。 本项目分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少年需自立,主要是讲解自立的重要作用;二是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主要是讲解如何走向自立。前一层次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只有认识到自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走自立之路;后一层次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又大多是独生子,依赖性较强,要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克服依赖心理,走向自立难度较大。道理好明白,但做起来较难。 教学活动 名言导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有这样一段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小学晨会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1)

小学晨会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 五(3)班晨会教案 设计意图 1、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通过正反事例对比,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做到自己 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长大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2、知道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哪些事情应该学着自己做了。 内容与步骤 一、谈话导入 每天早晨和傍晚,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把你们送到校门口或者接回家,你们的小书包只要一出校门就由大人帮着提了。我不由得想起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中看到一个小朋友,她跟你们一样大,也是上一年级,大家 想不想听听她的故事? 二、讲故事 主要内容:独立自主,做自己的事,母亲病了还照顾母亲,做必要的家务事, 煎鸡蛋。 三、结合班级情况,正反对比,明理 1、同样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我再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我们班中的事情,大 家听一听,比一比: ⑴一次上课间操,老师看到一个小朋友的鞋带送了,长长的一截带子被他踩得脏兮兮的,我让他停止做操系鞋带,他却为难地站在原地不动了。因为他 不会系,最后是缪老师帮他系上的。 ⑵又一次,我看见我们班的另一个小朋友从厕所那头跑来,红领巾搭在肩膀上马上要掉下来了,连忙拉住他,告诉他小心红领巾掉了,他一边系一边走,好长一会儿还是没有系上去,最后仍然是缪劳师帮他系好的。 ⑶昨天,我还听到徐老师跟我讲我班的一个小朋友早晨从被窝爬起来一直到 下楼吃早饭都是爸爸妈妈操办。 其实,这些事情在我们班不止一两件,这样的人也不止一两个,与刚才的那个小女孩相比我们实在是差远了,就象是小鸟终有一天要长大,要独自飞翔,

独自捉虫,独自搭窝,我们小朋友也要长大独立生活,可是连自己的事情都不会做还怎么谈照顾别人,长大了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 人? 2、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哪些事应该学着自己做了呢? ⑴出示小黑板,跟读词语, 穿衣洗脸洗手刷牙 扫地叠被子洗红领巾 削铅笔整理书包整理课桌 这些你都应该自己来做了。 ⑵讨论,前后4位小朋友说一说,哪些事情你已经做到了?比一比,谁会做 的事情多,推荐你们觉得最能干的小伙伴。 ⑶学生讨论 ⑷指2-3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总结 1、某某真不错,我们其他小朋友也要向他学习,从小就要(齐读课题:自 己的事情自己做) 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长大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2、让我们齐唱《亚克西,巴郎》 伴奏,唱歌 2、在这首儿歌中,巴郎就是这么一个能干的孩子,他博得了大家的夸奖: 亚克西,你真棒! 教后反思 这一设计是我在深入学生生活后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缺乏自主意识,更不知道哪些事应该自己学着做了,因此很有针对性,事例真实具体,有一开始所讲的《社会新闻》栏目中那位同龄小女孩形成鲜明对比,教育效果非常明显。自这堂晨会课以后,学生以能独立做事,会系红领巾,会整理书包,会穿衣洗脸为荣了,班里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 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的风气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