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2018年山东高三历史单元复习题-中古代(二)[整理] 精品

最新 2018年山东高三历史单元复习题-中古代(二)[整理] 精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史(二)

一、选择题

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

①江南经济赶上北方②南朝士族的衰落③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加快④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巡游享乐愿望 B.加强南北交通 C.南粮北调,入库贮藏 D.巩固隋朝统治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4.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限制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

C.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有效地笼络了人才

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6.对唐朝实行的募兵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募兵由国家供给衣食,农民兵役负担有所减轻

②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③职业化士兵出现,兵将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

④募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中的“布”是指()A.丝织品 B.麻织品 C.棉织品 D.毛织品

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是()A.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B.国力强盛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安定 D.疆域空前辽阔

9.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

10.“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的大量增加

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1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隋朝

12.促使唐朝扬州繁荣至极的最直接的原因是()A.自然环境优越 B.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C.经济重心南移 D.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13.最能全面反映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部门是()A.制瓷业 B.造船业 C.纺织业 D.冶铸业

14.下列对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从长远角度看,“坊”和“市”的划分限制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B.“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

C.频繁的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城的国际地位

D.长安的商业代表了古代历史上的城市商业的最高水平

15.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经济掠夺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确保财政收入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16.唐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这种局面是在()A.贞观之时 B.武则天之时 C.开元盛世之时 D.唐朝中后期

17.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到达波斯湾

18.唐代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技术有()

①凿井③造纸③印刷④养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骨力裴罗、大柞荣、皮罗阁的相同之处有()

①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②接受唐朝中央的领导③建立起本民族的政权④曾与唐朝皇帝会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种盛况的最根本原因是()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21.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

①都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②都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③柳宗元认为人类历史不由“圣

人”意旨决定④刘禹锡认为自然与人可相互作

A.①②③④全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③④正确②不正确

22.唐代出现传奇小说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的发展 B.市民生活的需要 C.社会秩序的安定 D.文学艺术的兴盛2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禁军力量 B.防止武将专权 C.防止地方专权 D.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4.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C.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D.使政府有足够的“岁币”用于议和

25.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26.下列历史现象符合北宋东京状况的是()

①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②在市场上使用“交子”③出现了“夜市”④出现

了娱乐场所“瓦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D.解决边患危机

28.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29.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的相同政绩是()A.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B.采用宋朝的典章制度

C.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 D.设置榷场进行边境贸易

30.李清照的词风深受国破家亡之痛的影响,她所遭遇的“国破家亡”是指()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 D.土木之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材料

材料1:

材料2:唐朝诗人胡曾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3:皮日休在《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回答:

(1)图中A、B两段运河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诗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3)诗中的长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

(4)你对材料3(诗人的评价)如何看待?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更番上下(轮值)者,宿已亲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教于府,将归于朝。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

——《新唐书》卷50 材料二府兵大都是从均田户中选拔充任的……“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拔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须自己置办各种用具和武器。……固然兵役负担很重,但由于他们尚能

分配到足够的家业,几分田,府兵本人也能够免除租庸调,因此他们的经济比较优裕……到了唐高宗晚年和武则天统治时代,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受田很难足额,这样,他们的经济就逐渐衰弱下来。

一一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材料三初,宿卫府兵,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开元十年)张说建议,请招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免除各种徭役),优为之制;逋逃者争出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资治通鉴》卷212 材料四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从此以后,更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的职业兵。……过去的府兵,因为“取之土著,恐累亲族”,所以不敢“外叛内侮及杀师自擅”。现在既然是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一——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回答:

(1)分析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关系及对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分析唐朝后期叛乱割据与均田制、府兵制破坏之间的关系。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涑水纪闻》卷一材料2: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布朝臣分守列郡……

—《宋史·职官志七》材料3:令殿前、侍卫司及诸州长吏阅所兵部,骁勇者升其籍,老弱怯懦者去之。初置剩员,以处退兵。

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回答:

(1)材料中的“上”指何人?“节镇太重”是怎样形成的?“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五季”指什么?材料2记述了什么措施?

(3)概括材料3所采取的措施。

(4)采取上述措施造成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34.概述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分析统治者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因?其影响如何?

35.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度上有许多建树。

结合史实说明隋唐在政治、军事、经济制度方面进行了哪些革新?各起了什么作用?

36.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占的比例约计达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的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但自16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现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欧洲相比拟的现代科学。

阅读后回答: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2)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3)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

(4)16世纪以后中国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运用所学的政治和历史知识分析回答。

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1)A永济渠 B通济渠(2)隋炀帝乘龙舟巡游江都还未结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3)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4)诗人指出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也指出了巡游江都的腐化。看问题比较全面,评价也比较中肯。

32.(1)均田制是府兵制存在的基础,政府从受田农民中选拔士兵,士兵自备军械从军作战。在府兵制下将帅不能长期控制士兵;士兵为了家族的利益,也不容易跟随将帅对抗朝廷。因此,不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治的稳定。(2)均田制破坏后,府兵对土地的需求不能满足,难以承受当兵从征的负担而逃亡。府兵制破坏,政府开始招募职业士兵,职业士兵没有家族的顾虑,并受将帅长期控制,容易形成军阀集团,成为叛乱割据的工具。

33.(1)赵匡胤。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平乱以后,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大地盘和军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2)五代。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3)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4)第一,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第二,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数量激增,财政开支增大。

34.(1)基本特征:采用军事手段——唐太宗派军大败东突厥,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立统治机构——在西突厥旧地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置黑水都督府管辖黑水靺鞨;实行册封制度——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原因:唐朝维持了长期的统一和政治稳定,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发达,有许多居世界领先的成就。中原文明对周边少数民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统治者推行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首领也积极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影响: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文化传到边疆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35.(1)隋文帝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和皇权,为后来两朝沿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抑制了军阀势力,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隋文帝沿袭府兵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分给田地,使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富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加强关中防守力量。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兵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军事力量,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隋初沿袭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并开始部分推行纳绢代役制度。唐朝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实行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36.(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2)中国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推动了科技的发展.(3)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新教的工具”;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这三大发明预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4)事物的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比拟的现代科学。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提出迫切要求和产生推动力。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思想,窒息了学术空气,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闭关锁国”,阻碍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当时,新航路虽已开辟,但

各大洲之间的交通还不是十分发达,各大洲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使欧洲的先进思想和发明,不能很快传到中国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