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力量建设与军事理论

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力量建设与军事理论

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力量建设与军事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并在许多国家引起社会动荡。在俄国,资产阶级政权被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这样地球的六分之一脱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而资本主义也不是唯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这就给国际关系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即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除了这一主要矛盾外,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和尖锐化。战后一系列和平条约重新描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使战胜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合法化,从而引起了各战败国的复仇思想,不久连多数战胜国本身也不再感到满意。

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德国,顽强地为恢复战前国界,收回丧失了的殖民地和扩大势力范围而斗争。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登上世界舞台,要求得到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于世界地图按和平条约重新加以描绘,连意大利也感到不满意。意大利统治集团认为,作为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酬劳太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

占主导地位的美国,急欲取得世界霸权。所有这些矛盾,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时期,都表现得极其强烈。

一九三三年德国法西斯制度(垄断资产阶级中最反动的沙文主义集团公开的恐怖专政,它公然宣布奉行复仇主义和强占别国领土的政策)的建立,导致国际关系进一步尖锐化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回复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一九三六年,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入莱因区,逼近法国边境,一个新的战争策源地

在欧洲中心地区形成了。

一九三五年,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次年德国和意大利点燃西班牙内战

的战火。

一九三六到一九三七年间,德、意、日签定可所谓“反共协定”,把矛头直接指向

苏联。

紧密接成军事同盟的德国、意大利、日本,其侵略行动直接触动了美、英、法的利益。但是这几个国家的统治集团并不象苏联呼吁的那样,起来集体抵抗侵略,采取不干涉立场(即绥靖政策),实际上意味着鼓动侵略,鼓励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去反对苏联。

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这种政治形式,对与军队建设和战争作战方法的提出,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前期,重要资本注意国家军队建设的第一个特点是,建立和发展人数众多的军队。此时期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数量,都保持一九一四年战前最后几个月的水平。以法、意、美、日五大国军队总人数为例,一九一四年为二百四十万八千七百人,一九二五年为二百五十三万一千人,一九三三年则为二百五十三万二千五百人。

资产阶级政府力求在平时保持大量军队,是有许多原因的。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大国选择的任何时刻,都可能爆发成为武装冲突。每个国家都保持着做好战斗准备的武装,以防不测。第二,平

时军队要在战时大量扩军时起骨干作用。它的编成内必须有足够的基干军官、士官和列兵。用以在全面动员后迅速按战时编制扩充军队。现举例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平时师各类人员占战时编制的百分比:

德国师——军官占100%,军士占70%,列兵占50%;

法国师——军官占76.4%,军士占54.5%,列兵占43.6%;

俄国师——军官占85%,士官占42%,列兵占48%。

第三,平时军队是为着扩军时和战争过程中补充兵员需要训练后备人员的基本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表明,平时军队人数越多,那么训练大批后备骨干的能力也就越高。

现举例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平时有基干军队一百三十六万人,建立了一支五百六十万人

的受过训练的后备军;法国军队八十一万六千人,建立了一支五百零六万七千人的受过

训练的后备军;德国军队七十八万八千人,储备了四百九十万后备人员;奥匈军队

四十一万人,有三百万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

为了提高平时军队训练大批后备人员的能力,服现役的期限缩短了。许多国家把服役期由三年改为两年。有些国家如意大利缩短为十八个月,法国缩短到一年。

军外训练后备人员得到推广。此种训练在普通学校、各种志愿者协会、青年组织、军事体育组织、劳动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组织中进行。三十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上述各种协会和组织的人数,远远超过军队的人数。在训练后备人员方面,警察、宪兵、边防军、警备队和其他专业部队起着明显的作用。

德国不顾凡尔赛和约的限制,特别广泛而隐蔽的进行军外训练。国内用各种文化体育协会、法西斯政党军事部队、老兵同盟、同乡会等名目,建立各种秘密军事组织,供适龄青年接受军事一训练之用。当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法时(一九三五年),这类组织已训练了约七百万后备人员。才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过程中征集到千百万受过训练的后备人员服役,才能够展开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多的军队。

军队建设第二个特点是,加紧发展空军,实行军队摩托

化和机械化,实现武器自动化。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则的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一切领域的巨大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的总参谋部想要通过初期快速机动作战赢得战争的计划遭到失败。军事家分析失败原因以后认为,交战国军队没有达到此目的的物质技术前提。军队的火力、快速力、和机动能力,还不足以在初期战役中予敌以毁灭性的打击,以至尔后只不过是“利用”初期胜利而已。与此同时,许多研究者认为,战争结束阶段协约国取得对德国的胜利,则是由于法军、英军、美军拥有武器和技术装备,特别是飞机和坦克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军事理论家河实践家们认为,要在未来战争中顺利完成初期战役的任务,方法就是给军队大量装备技术兵器和武器,首先是能大大提高军队火力、快速力和机动能力的坦克和飞机。

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主义大国强大的经济能力,则为制成新的更完善的技术兵器和武器,及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航空技术发展及空军作用的变化。从一九一八到一九三九年间,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有很大改进。这一时期内内歼击机的升限从七千米提高到一万一千米,单发动机轰炸机升限从五千五百米提高到九千米,双发动轰炸机机升限四千米提高到九千米。最大航速:歼击机从每小时二百二十公里提高到

五百七十公里单发动机轰炸机从每小时一百八十公里提高

到四百五十公里。飞机上武器的威力大大增强,机枪数量增多、口径增大,还在飞机上安装了小口径机炮。轰炸机能携带一千到两千公斤重的爆破炸弹。所有这些急剧提高了航空兵力的作战能力,空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个辅助兵种,变为二战期间一个独立的军种。

陆军的摩托化和机械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陆军建设,重要致力与改善军队的快速力和机动性。办法是在军队中大量使用各种用途的车辆。陆军机械化的基本方针是,建造能保证迅速突破阵地防御,又能用于对大纵深实施迅猛进攻的坦克。建造履带式、轮式—履带式和轮式的战斗车辆、保障和辅助车辆(自行火炮、扫雷坦克、喷火坦克、装甲车、装甲运输车等)受到很大重视。军队大量装备战斗车辆的同时,各兵种的摩托化也在蓬勃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斗车辆和运输车辆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做为战斗力量和

牵引力量的骡马,为建立在战场上起决定作用的快速兵团创造了前提。

步兵武器和炮兵武器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实现各种武器的自动化,增加了火力密度和破坏力,制造有效的防空和反坦克武器。军队大量装备各种口径的速射

高炮和反坦克炮,以及射程远、射速快、机动能力强的野炮。迫击炮的比重显著增大。

海军数量和质量上也都有提高。最主要的海军强国不惜工本改进各级军舰,使之符合海战的需要。舰艇现代化的基本趋势是,提高舰艇的生存能力和航速,增大航程,增大舰炮的射速和炮弹的威力与穿透力,改进鱼雷武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与一九一四年比较,航速航速的增长情况是:战列舰增长百分之三十五,轻巡洋舰增长百分之三十三到三十五,驱逐舰增长百分之二十一,潜艇增长百分之二十;航程增长的情况是:战列舰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轻巡洋舰增长百分之一百五十五,驱逐舰增长百分之五十七,潜艇增长百分之一百五十到二百三十三。各海军强国,尤其的日本特别重视航空母舰的建造。战前世界个大海军舰队注重利用超短波和超声波定位。海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加强,大大提高了它的作战能力。由于增加了航程,增加了火力有了强大的空中掩护,特别由于出现了航空母舰和航母航空兵,海军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长时期远离基地作战的能力以及远洋活动和实施独立的海上战役的能力。而军队建设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本主义国家军队建设理论的发展,决定着各军种战斗使用方法的提出。

[1]小型军队理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部分军事理论家受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而成了“技术至上论”的俘虏后所产生的。他们宣扬在战争中依*一支技术装备精良的小型职业军队就能获得胜利这样一种虚假概念。这种思想反映在独立的空战、机械化、坦克战争理论中。

空中战争理论的创始人的意大利将军朱里奥.杜黑。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制空权》中。杜黑的实质观点是,认为决定性的战争工具是空军,空军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杜黑认为,完成夺取制空权的任务后,空军就要对敌过各生命攸关的中心广泛实施突击,彻底压制敌人的抵抗能力,使之无力继续进行战争而只好投降。英国将军约翰.福勒是机械化战争的辩护士。在他一九二二年发表的书中他阐述到: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将不是人数众多的军队,而是职业化的小型机械化军队。

不难看出无论是空中战争理论还是机械化战争理论都是片面的。它过高的估计了飞机坦克的作战能力,过底估计了其他武器装备的作用,而这些理论也是与实际相违背的,这样大规模的空军个机械化部队的财政经济负担是任何国家也承担不起的。但是,杜黑和福勒尔也在某中程度上正确反映了军事发展的客观思想。例如:战争中航空兵和快速部

队的思想,为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是发展给予理论上的支持。

总体战和“闪击战”理论,这种理论在法西斯德国军事战略中体现得最充分。德国著名思想家鲁登道夫将军是总体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三五年在《总体战》一书中,阐速了总体战是一场无情的毁灭性战争。实行总体战,要求极度发挥国家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不但要使用武装力量,还要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斗争手段和方法。他认为,在总体战中,政治上的背信弃义,以及对敌国居民采用极端恐怖手段直到加以部分或全部屠杀,都是允许的。这就意味着战争将会长期而顽强,但这对与德国来说是不允许的,德国的经济实力无法忍受物质和精神力量上的极度紧张。在总结一战的经验后,鲁登道夫就把总体战和“闪击战”理论融合到一起了。

按照鲁登道夫的理论观点,“闪击战”理论的实质就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就给敌人战略性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于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纵深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他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鲁登道夫同小毛奇、史利芬一样,认为德国应当避免同时在两线作战。他的政治军事建议是分裂德国的敌人,使之彼此对立,或者使其中一个保持一短时期的中

立,以便各个歼灭。他还设想了德国不得不两作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他主张集中最大限度力量在一条战线的决定性地段对付主要敌人,以求在最短的期间使敌人遭到决定性失败,然后将基本兵力转移到另一条战线去粉碎新的敌人。

鲁登道夫认为夺取战略主动权具有重大意义。夺取战略主动权的条件之一,就是突然袭击,不宜宣战。认为“战争根本就不应当从宣战开始”。自从法西斯上台和重组德国总参谋部后,一批总参的“少壮派”,如列耶博、别克、古德里安、卢特茨、埃尔弗尔特等人,积极参与了关于战争初期战役问题的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提出完整的一套关于发动战争的观点,认为,达成战争的目的的办法在于对敌人实施突然袭击,以及在战争刚开始时即进行密集突击。次种威力强大的突击要足以在战争几小时和头几天从根本上震撼敌军,瘫痪其国家领导和军事指挥,破坏其动员,以此奠定战争胜利的基础。

首次突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空军和坦克部队。空军应夺取制空权,并以猛烈轰炸瘫痪敌过后方。坦克部队应在航空兵支援下迅猛突破敌军防御,分割敌军正面,然后同摩托化部队、空降部队和步兵部队一起,以快速机动作战歼灭敌军。最好采取的作战方法就是合围。为了达成首次突袭的突然

性,德国总参谋部指定了详细的计划,然后又在战争开始前实施了军队的动员,结集和展开等措施有意把战争初期的一些措施提前了,以往战争中这些措施通常是在宣战之后采取的。初期战役中军事行动的传统观念被无情的打破。

消耗战理论,与法西斯集团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英国、波兰、美国等)的军事理论学说和军事理论思想,尽管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消耗战理论为依据的。这就是与侵略国家军事学说和战略思想的明显的区别。

消耗战理论认为,集团之间的战争是长期的,它要求各参战国高度发挥经济、精神和军事力量。谁经受的起这种压力,谁就是这场战争的取胜者,英法统治集团相信,军事经济力量优势在现在和将来都是属于英法集团和他们的潜在

同盟者——美国,所以胜利毕竟是他们的。由此产生的消耗战略及政治意图,即推动德国和日本通苏联发生武装冲突。指望他们在战争中两败俱伤最后阶段参战的英、法、美集团就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消耗战理论和战略,带有承接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明显痕迹。

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军事理论的深远发展,并未触动思

想保守的法军高层,戴高乐将军曾说:“军事领导人老朽不堪,死抱着曾给他们带来光荣但已陈旧果实的观点”。法国军事领导人依旧认为阵地战在战争中将会更加广泛的运用,因此军队必然要担负突破壁垒正面的任务。航空兵和坦克将起到辅助的而不是主要的作用。法国很多军事理论家,《战略学》作者弗.居尔曼就是也在很大观点上表达了官方观点。

当时法国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法国军事理论家阿列奥将军认为,为了保障战略展开,必须在平时保持一支做好战备准备的掩护部队,并由统帅部掌握一支机械化兵团和轻突击兵团组成的快速预备队。其任务是,当掩护部队阻止敌人进攻后,立即投入交战,并把交战行动推向敌方国土,夺取敌战略要地和便于主力作战的地区。

英国统治集团也打算在战争中奉行消耗等待战略。当局不想建立庞大的陆军。他指望地面作战有法国和其他盟友国来完成,用长期战争耗尽德国和其盟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英国在战争结束阶段用精良装备的军队对敌人实施最后

的突击。

美国领导人认为不急于参战。这种观点在前夕和战争过程中一直盛行于美国,例如一九四0年六月二十六日,即法

国投降以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声称:“当选择权还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应当避免冲突……”。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法西斯德国进攻前苏联以后,杜鲁门阐述了等待战略思想。他说,“如果德国将取胜,我们就应当帮助俄国,而如果俄国将取胜,我们应当帮助德国,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屠杀尽可能多的人……..”。

由此可见,法、英、美在制定计划时期都没有力争战争初期的战略主动权。

海战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激烈争夺世界海洋霸权的主要海军强国的英国、美国、和日本。

英国海战的理论基础,还是上个世纪就由英国海军将军柯伦布提出了制海权理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则是在会战中击毁敌战列舰,并严密封锁敌舰队。

英国海军部和海军理论家赞同把舰队主力集中与大西洋,因为他们认为德国是他们主要的海上敌人,一旦欧洲发生战争,根据作战计划英国海军打算保护和巩固其在大西洋的海洋交通线,消灭或封锁德国舰队,切断德国同海外的海上联系。在太平洋地区,他们打算在打败德国以前之保持较

小的海军兵力,如果同日本开战则暂取战略防御。在海军战略方面,仍然奉行“借别人的手打仗”的传统政策。他竭力使美国在保卫它的远东占领地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让美国太平洋舰队驻舶,英国交出了它在太平区域主要军事基地新加坡,在扼守英国远东占领地方面,英军只需给予美军舰队于协助就可以了。

美国海战理论的基础也是夺取制海权。美国依恃其地理位置,不担心外国军队的入侵。与此同时,美国统治集团的扩张野心使它全力发展海军。他们认为海军是其国家的第一道防线,是战争中的主要武器,是国际政治中的最后一张王牌。美国官方海战观点的基础,仍然是十九世纪末美国海军上将马汉提出的海军理论。马汉原理是基本原则是,早在开战前就建立海军的优势兵力,和对敌人实施突然袭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英海战理论认为,在夺取制海权斗争中决定性力量是战列舰;而战胜敌人的主要方法是在会战中打败他。英美海战理论事实上忽视了航空母舰航空兵这一强大兵种的出现。英美虽在战前就已建造航空母舰,但对它在海战中的作用估计不足。

战前,英美大多数军事理论家和领导人对于潜艇在战争

中的作用也估计不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在破坏海洋交通线的作战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却没引起英美海军专家的注意,结果不但英美的潜艇部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连他们对潜艇防御也没获得应有的发展

日本军国主义认为,只有保证日本海军能获得足够数量的战略原料,特别是石油,日本才能保证在这场旷日持久战争中取胜。日本统治集团得出结论,日本应当先敌发动战争,夺取战略主动权,在最短期间占领矿藏丰富的东南亚和南海地区。三本海军上将提出的新的进攻战略的基本思想是,用航空母舰对集中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实施强大的突

然袭击,将其消灭或重创,使它至少在三到四个月内,无法恢复。根据日本军事领导人估计,扫除了美国舰队这个主要障碍以后,这段时间足够用来以“闪击战”战夺东南亚和南海各国,日本海军进攻战略思想从德国军事思想中吸取了许多东西,其中包括“闪击战”思想,突然袭击思想,在决定性方向集中优势兵力的思想,以及重视首次突击的思想。上述思想就成为日本参战时作战计划的基础。

德国虽然不在海军强国之列,但仍然认真进行了海军战备。德国海军关于海战的观点是以巡洋战争理论为基础的,这个理论是两次大战间隙由格罗士、韦格纳、雷德尔等德国

将军提出来的。这些将军们指出,巡洋战争的目的是要重创英国商船队,封锁不列颠群岛,以迫使英国投降。巡洋战争要求战争开始后立即对英国商船队突然实施强大突击。担任突击的海军兵力要在开战前就隐蔽的展开在海洋上。主要兵种是庞大的水面舰艇——战列舰、巡洋舰和由商船改建的辅助巡洋舰。此类舰艇应当在武器装备和航速方面由于同一类型敌舰。潜艇则作为独立力量参加破坏交通线的斗争。

巡洋战争要进行的坚决而快速,应当使用所有海军兵力行动尽可能迅速,因为只有对敌人交通线实施毫不留情的袭击,才能获得胜利。中立国有抗议都要加以拒绝。德国舰艇越是无情攻击交通线,收效就越快,而战争结束得就越快。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投入激烈战争中去的不只是军队,还有交战双方的军事理论,军事学说,和战略思想。尽管这些思想距离现实的战争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战争还是积极的证明了部分思想的先进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