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人教版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人教版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人教版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牛顿第一定律

重/难点

重点:

1.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人类认识这个问题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认识到要克服平时那种仅根据日常经验就对问题作出结论的不良习惯。通过简单实验,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切实体现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的课程理念。

难点分析: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质量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突破策略

实验演示: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1.当斜面末端的接触面越光滑,小球滑动的距离越远。

2.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摩擦力的存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如果没有摩擦力的作用,小球又将会怎样运动呢?大家大胆猜想一下。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看一下物理学的先知们是如何一步步从黑暗走向光明的。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演示多媒体课件

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接着演示伽利略是如何利用理想实验反驳伽利略错误的观点的。

师:伽利略对于“运动与力的关系”,构思出如图所示的“理想实验”。将轨

道弯曲成曲线的形状,在轨道的一边释放一颗小球,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小球将上升到哪里?

动画模拟

若将轨道的倾角减小,小球同样上升到原来的高度,路程增大了。

假如将轨道弯曲成一侧水平的形状,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断言:小球应该以恒定的速率永远运动下去。由此可推断,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用外力来维持。

演示实验:把滑块放到气垫导轨上面,调整气垫导轨水平,滑块与导轨间形成气层,从而使滑块与导轨间的摩擦变得很小,推一下滑块,让学生观察滑块的运动是什么运动。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对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作了准确的描述,但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笛卡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更为接近真理。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于1687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其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必修教材1第三章第1课时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1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上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等有关史实;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3、了解物理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理想实验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自学辅导法、观察法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分析日常现象,有的物体推一下可以跑很远,有的物体用力推时就动,不推就停下来。 实例1:用手推一下小车,小车前进,停止用力,小车就停下来。 实例2:使小车以同样的初速度分别在水平的草地、水泥地、冰面上滚动,小球在哪种地面上滚得更远?为什么?设想,如果地面绝对平滑,小球的运动会怎样呢?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探究结论:由实例1是否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观点。 由实例2是否得出没有力也可运动的结论? —伽利略观点 分析:实例1中,手推车使车由静止到运动,改变了运动状态。但撤去手后,小车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运动是因为受了推力,静下来是因为受了阻力。 实例2中,摩擦阻力越小,阻碍作用就越小,因而减速得很慢。当阻力没有时,就不再减速,因而永远运动下去。→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 验证性实验1:如图所示弹球实验。 验证性实验2:滑块在气垫导轨上不停地运动下去(反弹除外)。 正确结论:物体总有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性质。当有外力作用时,这种状态就改变。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①一切物体—无一例外,只要是物体就有;②总是—反映物体的本性;③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ΣF=0;④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故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2、惯性的量度:质量。即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无关。 注: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单位是:千克(kg)

高一物理必修1 牛顿第一定律

第13讲牛顿第一、第三定律 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推理得出的一条理想条件下的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是理想条件下物体所遵从的规律,在实际情况中,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与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是等效的。 (3)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在于 ①它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 ②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 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 (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 例: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的是经验事实,有的是推断: a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但这时它要滚得远些 b 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c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d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水平,小球要沿着水平面作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只填序号即可) (1)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断。下列关于事实和推断的分类正确的是() A a是事实,bcd是推论 B b是事实, acd是推论 C c是事实,abd是推论 D d是事实,abc是推论 (2)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合理的推理相结合,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 以下实验中属于理想实验的是() A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科学探究 B 伽利略设想的对接光滑斜面实验 C 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的加速度 D 利用刻度尺的落体运动,测定人的反应时间的小实验 1.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 的缘故。这里的实验是指“伽利略斜面实验”,关于该实验,你认为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荒谬可笑的 B 该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 C 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 D 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B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C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力是物体保持速度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ppt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不能,有,向前倒,…… 【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静止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教师【ppt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 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 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板书】 三、惯性现象 教师【ppt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 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 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教师: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5】:如图,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为什么不跟着飞出? 学生:硬币和卡片原来一起静止;卡片由于受到弹击突然运动;卡片上的硬币由于______仍然要_______(保持在原位),由于重力,所以掉在杯中。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编者:程文清罗杰 【课前预习】 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伽利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但这时它要.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就会.于是他问道:若将后一斜面放平,球会滚动多远? 2.结论: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如果它不受力,物体将以这个速度运动下去.也就是说,,而恰恰是的原因. 3..意义:(1)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 (2)揭示了. 二、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1. 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它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1)当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时,则这个物体的保持不变.(2)当物体的发生变化时,则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①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②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 3.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必定受到不为零的外力作用,反之亦然,力与运动状态没有联系. 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或,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1)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性质.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正因为如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定律.(2)明确了力的含义.力不是,而是.(3)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任何物体只要,它所受的合外力必然为零;反之,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物体必受到了合外力. 3.定律成立的条件:惯性参考系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惯性系. 四、对惯性的理解 1.概念:惯性是一种性质,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决定因素:由惟一决定,与运动状态,与是否受力. 3.表现形式:(1)在不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有“惰性”的意思.(2)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 【预习检测】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下面是摘自上个世纪美国报纸上的一篇小文章:阿波罗登月火箭在脱离地球飞向月球的过程中,飞船内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与在家中上小学的儿子汤姆通话.宇航员:“汤姆,我们现在已关闭火箭上所有推动机,正向月球飞去.”汤姆:“你们关闭了所有推动机,那么靠什么力量推动火箭向前运动?”宇航员犹豫了半天,说:“我想大概是伽利略在推动飞船向前运动吧.”若不计星球对火箭的作用力,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汤姆问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宇航员答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宇航员答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点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地面上滚动的足球滚动得越来越慢,最终静止,是因为足球受到地面的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________来维持,力是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人们很长时间。其实,利用如图8-1-1所示的实验装置做实验,然后经过合理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要确保实验成功,下列关于三次实验的一些描述错误的是() 图8-1-1 A.所用的斜面是相同的 B.所用的小车是相同的 C.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是不同的 D.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高度不同 3.如图8-1-2所示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图8-1-2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______力和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阻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选择光滑木板、棉布、毛巾铺在斜面底端的水平面上,发现从斜面相同高度处由静止运动下来的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时速度都在减小,且水平面越光滑,速度减小得越______,运动的距离越______。 (4)请大胆猜想: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若不受阻力,会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它纠正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达近两千年的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物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教材中介绍的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材主要思想是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对运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教师在教学中注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让学生参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其二、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探索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知道质量是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 (4)理解惯性和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用伽利略斜面实验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渗透理想实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2)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生对历史演变过程的“亲身”参与,培养他们深度分析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感受科学之美和科学的精神。 (2)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过程中,学习伽利略与牛顿等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得出的历史过程 难点:对惯性及力与惯性关系的理解

课前准备 小车,自制教具:气垫光盘、空气惯性演示仪等,导学案、微课、图片、视频、课件及拓展作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由四位科学家的图片→都曾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提出问题:什么是力?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思考与讨论,回答问题。 1、四位科学家:认识与了解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尔在运动学上所做出的贡献。 2、力: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运动状态:即物体的运动情况,用速度来描述。 二、牛顿运动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 教师活动:1、演示小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小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状态是什么?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小车在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为什么改变? 进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通过实验“小车拉木块”给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比较:哪种观点正确? 3、演示自制教具“气垫光盘”,并让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对比前后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前后两种情况的不同?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再合理的外推:假如…,又会是什么结论?通过实验,学生更加坚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学们很快认识到的错误观点在历史上竟然维持了近两千年? 4、第一个勇于提出质疑并探索的人是伽利略,激发学生去寻找伽利略研究方法: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探索伽利略的研究思路:提出质疑→事实情景→合理外推→大胆猜想→理想实验。 5、在有了伽利略正确结论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你学习到了哪些精神或方法?

新教材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核心素 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 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 惯性大小的量度。 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推理过程,感悟理想实 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 法之一。 通过伽利略和亚里 士多德对力和运动 关系的不同认识, 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本质的曲折性。 知识点一历史回顾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 某个地方 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笛卡儿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 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它就不能运动。(×) (3)笛卡儿认为若没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知识点二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斜面,属于事实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 属于理想化推论 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度,但它要运动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到达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如图 所示。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真实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实现的实验。 (2)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的、无法做到的实验。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1、多媒体课件2、线槽轨道、小球、棉布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本章知识的作用 本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许多工程学科的基础,许多数学上的进展也常与解决动力学问题有关。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控制物体的运动。例如,运动学只是使我们能够描述天体是怎样运动的,动力学则使我们能够把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等上月球……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构成了动力学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今天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1.想办法使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起来;马拉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他) 足球在草地上的运动;冰壶(刷冰能使冰壶多前进8米)----是摩擦力将人们引入歧途 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核心素 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 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 验推理过程,感悟理 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 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伽利略和亚 里士多德对力和 运动关系的不同 认识,了解人类 认识事物本质的 曲折性。 知识点一历史回顾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 要静止在某个地方 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笛卡儿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 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它就不能运动。(×) (3)笛卡儿认为若没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知识点二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斜面,属于事实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 属于理想化推论 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度,但它要运动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到达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如图所示。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真实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实现的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 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难点)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重点) 3.明确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难点)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观点 (1)理想实验:让小球沿第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然后冲上第二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上升的高度与释放时的高度相同.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滚动的距离增大. 科学推论:当将第二个斜面放平时,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笛卡尔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三、惯性与质量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的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判一判(1)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不科学的假想实验.() (2)理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科学推论”的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 (4)物体只有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 (5)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6)力无法改变物体的惯性.() 提示:(1)×(2)×(3)√(4)×(5)×(6)√ 做一做 如图所示(俯视图),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光滑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由A向B运动.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提示:A 想一想冰壶是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如果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 提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冰壶的运动状态将不发生变化,即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和意义 (1)“科学推理”的方法 实验事实: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推理1: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推理2: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推理3: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永远运动下去.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

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题分析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完整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

8.1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牛顿第一定律

8.1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1:牛顿第一定律 课前预习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__________得出的,因此它 _______实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定律。 3.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称为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________有关 课堂基础落实 1.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静止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________状态;将上述两个结论合在一起,就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当此物体持续受到一个沿水平向右的力的作用时,物体的速度将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当撤去此力后,空气阻力不计,物体的速度将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3.(2012?大庆)哪位科学家利用如图所示实验得出如下结论:运动物体如果不与其他物体 (3题)(4题)4.(2012?巴中)如图所示,一个小球在一段光滑弧形斜槽AB上运动,当小球A运动到B A.苹果从高处落下B.火车从车站出发 C.同步卫星绕地球匀速旋转D.匀速向上行驶的电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维持物体运动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B.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C.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受平衡力的作用 D.上述三种说法均正确 7.若一小车的运动状态在发生变化,则此小车() A.一定在转弯B.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一定都在变化D.所受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 8.下列几种情况中,哪种情况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A.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B.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C.物体运动由快到慢D.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课后能力提升

【人教物理八下】 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了解惯性及生活中惯性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惯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 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 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 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2、新课教学 师: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1

生:受到摩擦阻力 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又将会怎样? 生甲:不受力,物体应该可以继续运动下去。 生乙:不受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动。 生丙:不受力,物体可能会永远运动下去。 师: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与学生乙的看法一致) 伽利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与学生甲和丙的看法一致) 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让我们先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 师:既然实验研究的是“阻力对物体小车运动的影响”,那在开始时小车的运动状态就要保持相同,然后改变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的远近。我们采取的这种方法是哪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才能控制小车开始时的运动状态相同?然后又怎样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图) 共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让一辆小车分别几次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它在几种不同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观察收集到的证据,你能发现三次实验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甲:相同的是:①用的都是同一小车 ②小车都是从同一高度滑下 2

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体验使用实验推理法得出物理规律.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重 点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难 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归纳、推理过程. 环 节 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小明和妈妈一起到超市买菜,为了购 物方便,小明的妈妈推了一辆购物车.小 明是一名爱观察、思考的好孩子,他发现 妈妈用力推车,购物车就运动;妈妈停止 用力,购物车仍然继续向前运动…运动一 小段距离后,购物车又停了 下来.小明想:妈妈对购 物车的推力与购物车的运 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呢? 小明越想反而觉得越糊 涂……你能帮帮他吗?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 欲. 自 主学习“自主学习提纲”见学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 自主学习. 合作共建知识点1:力与运动的的关系 问题1:关于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你的 发现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致吗? 知识点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问题1:你认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关于 力与运动的观点,谁的更正确? 小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伽 利略的观点更正确一些。 知识点3: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 出自己的观点,写在学案 上.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 7-1、7-2并结合个人的生 活经验得出个人的结论, 并进行讨论.

人教版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导学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广洋湖中心初中八年级物理“学思导学”教师教案 【导学】 【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3.理解惯性的利与弊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重视惯性 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导疑】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 ___________. 3.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保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汽车 关闭发动机后,由于,仍能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继续 前进。但最终要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地面的 作用。 5.由于惯性,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 会。汽车突然向右拐弯时,乘客 会。 6.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 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路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 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要右侧行驶D.小型客 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导思】 什么叫惯性?为什么说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我们将物体的性质称为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牛顿第 一定律又叫_____________。 [解释] ①惯性是物体

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 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 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 受力作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 程度上。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 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 的不良影响。 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 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 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 变。 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推力的作用,但是仍然 向前运动。为什么?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和“信息库”制 动距离与反应距离并讨论在小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 交通规则,请说出你知道的几条来。 【导练】 1.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 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 2.子弹从枪口射出后,能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这是因为子弹() A.受到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推力B.受到惯性力 C.具有惯性D.惯性大于子弹受到的阻力 3.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后背向后紧贴着座椅的靠背,则汽车这时的运动状态是()A.匀速行驶B.加速行驶C.减速行驶D.正在拐弯 4.由东向西飞行的救缓飞机,在地面目标的正上方投下救灾物资,肯定不会命中目标,而是落在目标的方,其原因是具有惯性。 【导创】 飞机在飞行中空投救灾物品时,如果在空投目标的正上方投下,物品能落到目标处吗?应当怎样空投才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