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Word版)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席子。④濡(rú):沾湿。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

②其阴逾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徙:移动;

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⑷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

C. 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

D. 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案】(1)B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作者记述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自取灭亡的故事,然后结合实际,谈除了从狼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外,还可以从屠户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B;

⑵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

⑶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狼的行为的看法,属于议论。第二问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题目提示换个角度,可以从“屠夫”的角度,屠夫一开始忍让,狼仍然不满足,直到最后奋起反抗,终于取得胜利。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期:约定。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③句意:这天。是:这。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焉之: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之:动词,至。焉:疑问代词,哪里。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阅读批注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示例)景公身为一国之主,却善于听取意见。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可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

(乙)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

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

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

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

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

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①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②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3)(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______

弦章:________

【答案】(1)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解析】【分析】(1)语句“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的意思是: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①句“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所以“数”是“计算”。②句“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据此,这里的“服”是“穿(衣服)”。据此可选择作答。

(3)【甲】文叙写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乙】文叙写齐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引出了弦章对景公的劝谏。他借生活中“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的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⑵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⑶①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②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言语句的意思的理解,根据其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同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

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能啊:(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威严。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的(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国君您可能还有食小人谄言的嗜好吧! ”景公说:“好!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4)从《孙权劝学》一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5)《孙权劝学》一文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6)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①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②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及”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到了……的时候”。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安、戏、孤、岂”等字要准确翻译。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这里学生能用原文理解出,晋平公担心学不好:“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年龄大了学不好;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多,繁忙顾不上学习。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成语: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本文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是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比如: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或者: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谈阅读感受的能力。点评: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但要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悟,但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

故答案为:(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①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②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再参考古今义或词类活用等情况,准确解释词语,“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晋平公)年纪大;(吕蒙)事务多。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吕蒙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自信。答案: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答题时应注意,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附参考译文】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

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

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字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去后乃至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1)约定;同“否”;离开;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期:动词,约定;不:通假字,同“否”;去:动词,离开;引:动词,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关键词:非、期、委、去。句意是:(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故答案为:(1)①约定;②同“否”;③离开;④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不:通假字,同“否”。去:古今异义词,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人:指有品德操行、守信义、有才干的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非人哉:真不是一个守信的人啊!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将(我)”。委,丢下、舍弃。相委:将我丢下。去:离开。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①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②。正统③六年上疏言事,帝嘉纳焉。八年夏又上言:“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铨选者④罔论贤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⑤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⑥无激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⑦等皆引罪求罢。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注释】①③永乐、正统:明朝年号。②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④掌铨(quán )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⑤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官员。

⑥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⑦王直:吏部尚书。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帝嘉纳焉________

②惟勤赋敛________

③莫为矜恤________

④王直等皆引罪求罢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掌铨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

②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

(4)纵观全文,说说周叙为什么能屡屡升迁。

【答案】(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

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据此断句为: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嘉:动词,表扬,嘉奖;②敛:动词,索取,搜刮;③恤:动词,救济;④罢:动词,罢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掌铨、罔、第、循。句意是: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

②关键词:困役、风宪、激扬、务。句意是: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周叙能屡屡升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故答案为:(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①表扬,嘉奖;②索取,搜刮;③救济;④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

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掌铨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第循资格: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困役:疲于劳役;风宪无激扬:法纪部门软弱无能。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十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掌选官的不论人才贤否,只论资格;管财政的不问农桑丰歉,但勤征敛;军士被劳役所困,刑罚失去轻重;监察官员不起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路官员专务缄口不言;僧人道士数万,户口不断流失;流民众多,不去怜悯抚恤。”皇上将他的奏章出示给诸大臣。王直等人都引罪请罢免。十一年,周叙升为南京侍讲学士。

9.比较阅读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但)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猪)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户能作此谋?

(1).选出与“以吹豕之法吹之”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A. 以刀劈狼首

B. 遂负之以归

C. 臣是以无请也

D.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 ________

惟有小刀不盈寸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A

(2)办法

;使……死亡

;只

;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死”是使动用法,“使……死亡”,其余直译即可。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做题时要细心分辨。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1)称赞,赞许;效法

(2)贤家君在太丘/ 远近称之/ 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称:称赞。词类活用词,法:动词,效法。

(2)根据句意: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故句子划分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本题注意关键词:周旋:指应酬、揖让一类礼节活动。动静:行止;行动。

(4)陈元方思维敏捷,善于回答。元方对袁公问话的用意心知肚明,所以他的回答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即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故答案为:⑴称赞,赞许;效法

⑵贤家君在太丘/ 远近称之/ 何所履行

⑶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⑷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

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文章,结合人物的语言、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②冕因去(________)

(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答案】(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中①复:根据句意翻译为“又”②去:今义:距离、除去等多重意思,古义:离开,根据句意翻译为“离开”。

(2)文章主要写王冕痴迷学习,写到佛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是为了突出体现了王冕痴迷于学习,不在乎自己身处何地,这些与学习不关的东西都不是他所在意的,这在人物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据此作答即可。

(3)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又,再;②离开

⑵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⑶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侧面烘托对人物的个性突出所起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长而益精/香远益清

B. 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

C.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

D. 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

【答案】(1)D

(2)值可汗点兵 / 其父名在军书 /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解析】【分析】(1)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益:都是“更加”的意思);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易:都是“改变,变换”的意思);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驰:都是“驱赶车马奔跑”的意思);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数:副词,多次/数量词,几条)。故答案为D。

(2)语句“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的意思是: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名单)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故正确的句读是: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章在叙写了木兰替父从征的故事后,用“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发表了作者的见解和看法。故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故答案为:⑴ D

⑵值可汗点兵 / 其父名在军书 /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⑶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⑶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提炼,观点要么在开头,要么在结尾,本文观点在结尾表示议论总结的句子中。

【参考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射箭,长大后技术更加精湛。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名单)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多次建立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故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③亭亭净植(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 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 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

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多;洗;竖立;少

(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

(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鲜”读“xiǎn”,“少”的意思。

(2)本题翻译赋分点:濯:洗涤;妖:妖媚;宜;应该;众:多。

(3)C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多;洗;竖立;少

⑵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⑶C;

⑷【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

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文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②暮:晚,迟。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④戏:戏弄。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

⑥孰:谁,哪个。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