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生产

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

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

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

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

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最终是为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者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适应时积极作用,反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时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剩余价值理论则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理。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传力了剩余价值理论,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本质,把政治经济学正真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公开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于对资本主义剥夺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革命性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压榨的本质,提供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武器。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和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深入具体的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的矛盾。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总结经验,要吸收借鉴有益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切劳动成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终指出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时代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释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促进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相适应。)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个根本方法)

8.发展历史: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标志着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

1876年马克思《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理论体系创立。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揭示帝国主义就是垄断主义(腐朽),斯大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提高经济学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有助于科学的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更好的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终生。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价值和

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生产商品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作为商品交换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商

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永恒发展的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这种劳动是无差别的)所有的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形成的是价值。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的交换。

抽象是形成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生产商品的二重性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和依赖;私人

劳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且能够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并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使之可以完成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跳跃

资本主义矛盾的总根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的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的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商品)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商品的实际生产量即使用价值量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供求关系):(供求相等、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关系涉及到商品的价值量是否能够完全的实现)因此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影响的因素:生产率的水平(包括劳动的熟练程度以及劳动的复杂程度和社会科技水平以及社会分工水平,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成长正比关系)

第二章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也从金属货币演变为纸币到信用货币。其次纸币的发行量都要遵循商品的流通规律,防止通货膨胀。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的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充当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价值用价格表示),流通手段(观念上的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的象征),支付手段(清偿债务,税收,工资,租金等)和世界货币的五种职能。

3.货币的演化形式:货币也从金属货币演变为纸币到信用货币。

4.货币的流通量及其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则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的价值上升,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当纸币的发行量大于流通中所有需要的货币量时,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量下降,则商品的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说明无论是纸币还是货币都要遵循商品的流通规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根据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价格的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需要的货币量进行投放,防止通货膨和通货紧缩,以保证经济的顺利平稳运行。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1.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也就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到全社会,市场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就意味着商品经济由简单的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阶段。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的调节手段和配置方式,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第二: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

第三:法制和信用成为交换的基础。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是保障商品关系正常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同时信用也不可忽视信用可完善和弥补法律的不足,要建立健全完备的信用监督机制。第四:经济开发性。

第五:国家调节的重要性,市场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3.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来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供求关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供求机制:是市场调节的信号。市场通过供求的变化和价格的变动的信息不断做出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配置。

竞争机制:竞争是指市场主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相互排斥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竞争是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优势从而获取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收益。

风险机制:风险是指市场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使市场经济参与者面临受损的可能性;风险的作用在于鼓励市场经济参与者甘愿冒更大的风险去追求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经济参与者的自律意识,迫使慎重决策不断地改善经验管理模式,以规避风险。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表现出来的,表现商品的货币额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变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即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即调节商品生产,有调节商品的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微观作用激励创新,优胜劣汰。提高劳动生产率,调节产量,改进生产组织和管理,宏观作用: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价值规律的局限:第一市场信息不完善(存在虚假性);第二市场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性);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第三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

因此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

5.时间节约规律:第一合理分配在各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更具不同产品的需要合理分配以免造成时间的浪费;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6.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第一:按照交易对象划分,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第二按交易空间划分分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市场;第三按商品流通环节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第四按照交换客体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资料市场(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资料市场(满足再生产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市场。)

*7.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两个方面,市场秩序是保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和市场有序运行的根本条件。

?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第一可以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其次建立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第三,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第四是经济开放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市场秩序就会出现市场秩序混乱,投机取巧盛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破环投资环境,影响外商投资有损声誉和对外出口和对外开放。

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必须要有完善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所指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市场规则包括进出规则,交易规则和准入规则和市场仲裁。

市场遵循的规则:第一确保市场主体间的地位平等,竞争机会均等,禁止强买强卖,强取豪夺,威逼利诱,禁止滥用市场权力,禁止通过独占兼并和独家交易来控制市场。第二确保市场交易方式规范;第三确保交易行为规范。

市场仲裁:是解决市场交往中的经济纠纷,从而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平等的进行竞争和交易。

市场的管理:为保证市场按规则和秩序进行,除了建立市场规则外,必须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市场管理主要包括,市场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监管体系。

市场监管体系主要包括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四个方面。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