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落实课标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从宏观上讲包括耕地工具、播种方式、灌溉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四大部分。

一、精耕细作

1、耕地工具:①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

②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③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④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

2、播种工具:汉代赵过发明耧车;

3、水利与灌溉:①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楚国在安徽的芍陂、秦国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西汉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②灌溉工具:在春秋战国是桔槔和辘轳;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唐宋发明筒车和畜力高转筒车;

4、生产组织方式:商周时期是在井田制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简单协作;从春秋开始出现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并逐渐推广普及。

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4、关于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后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影响社会安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等抑制兼并的措施;爆发农民起义打击地主阶级。

三、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是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3、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

4、主要经营方式是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分工简单,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小农经济局限:小农经济比较劳苦和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5、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注:第3课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此略)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落实课标

一、金属冶炼业

1、青铜时代:

①时间是从夏朝到春秋末期的15个世纪;②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种类齐、技艺精,展示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2、铁器时代:

①铁器在春秋战国大量开始,西汉普及;②炼钢:春秋出现块炼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钢产量和冶炼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6世纪(人教版)。

3、冶炼燃料:

①煤始于西汉,普及于北宋;②焦炭始于南宋,普及于明朝。

二、纺织业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织开始于原始社会;

2、汉代发明提花机,丝织品远销欧洲,中国被成为“丝国”;

3、唐代发明缂丝技术,丝织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4、宋末元初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元朝黄道婆全面改进生产技术,江苏的松江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织中心;棉布在明朝普及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

1、陶器:

①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最大的成就是彩陶生产,工艺水平闻名于世,发明了彩陶、黑陶和白陶;②商朝中期至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人民版)。

2、瓷器:

①东汉晚期发明青瓷;②魏晋南北朝发明白瓷;③唐朝制瓷业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出现青花和釉里红;⑥明代出现斗彩和五彩瓷;⑦清代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四、生产组织形式

1、官营手工业:

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兴起;②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唐宋时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

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而南转移;

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落实课标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

2、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业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崛起;②货币丰富;③城市繁荣;

5、西汉:①抑制私营商业;②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起步,沿商路兴起一系列城镇。(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商业萧条)

6、隋唐时期蓬勃发展: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都会与港口众多;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管理;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7、宋朝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8、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①众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③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④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

二、古代商业特点

1、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4、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落实课标

一、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①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世界领先;

②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玉米、甘薯、双季稻等高产作物与棉花等经济作物逐步推广;③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规模扩大,技术进步;④商业:白银普遍使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一系列工商业市镇和大城市崛起,建立起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形成大批区域性商帮。

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雇佣剥削劳动为特征的私营手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工场。

3、评价:①这是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②仅在局部地区和生产部门出现,而且长期发展缓慢,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重视农耕经济稳定税源兵源、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表现:①政府重农:强调农本商末思想;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土地兼并;②战国商鞅变法抑商: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③汉代抑商:汉高祖和汉武帝采取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生活限制等措施沉重打击私商;

④明清时期强化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行摊派,征收重税,限制外贸等。

3、评价: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长期停滞于自然经济状态,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三、海禁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②直接原因是清初统治者思想上盲目自大,并在军事上防范外来侵略者和人民的反清斗争。

2、评价:

第一,有一定的民族自卫的作用,暂时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第二,消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②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③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落后于西方;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和顽固性;;

2、农民长期遭受沉重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国内市场狭小;

3、明清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仅导致地主和商人将商业利润大量臵房买地影响扩大再生产,而且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阻碍了海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

5、中国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等。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落实课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落实课标

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

1、必要性:

①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对黄金白银的需要增加;②直接: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欧洲人渴望另辟新的商路。

2、可能性:

①政治: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强化王权,积极扩张;②经济:《马可波罗游记》刺激欧洲人到东方寻找黄金和香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③文化: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地圆学说的创立;欧洲教会热衷对外于传播天主教;

二、过程:

1、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开辟出东线;

2、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年麦哲伦船队历时三年环球航行——开辟出西线。

四、历史影响:

1、对世界: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2、对欧洲: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获得资本积累,引发商业革命,欧洲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东岸;西欧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等新的商业组织、证券支票等新的财金信用方式产生;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4、对亚非美洲:西欧殖民者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掠夺,给非洲和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亚洲遭受侵略的同时大量白银流入,客观上刺激了经济发展。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课标要求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落实课标

一、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开辟之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

二、荷兰殖民史实

1、殖民范围: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

2、殖民特点:①海外转运贸易发达:17世纪上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②与贸易相关的行业发达:造船航运业发达;出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大型商业股份公司;银行信贷业发达;③参与殖民战争、贩卖黑奴等活动;④缺乏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基础,霸权昙花一现。

三、英国殖民史实

1、殖民特点:①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盗行为,被称为“海盗国家”;

②海军力量强大,在殖民战争不断胜利;③黑奴贸易罪恶累累;④在殖民地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和奴隶制种植园进行殖民掠夺。

2、殖民地位:18世纪下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三、殖民活动的影响

1、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开拓了市场。

2、由于该时期西欧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血腥残暴的殖民手段给亚非拉殖民地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3、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客观促进了世界的联系,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落实课标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⑴政治前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⑵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性;⑶资本: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

掠夺、海外贸易、国内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⑷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⑸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2、技术发明:

⑴棉纺业:以珍妮纺纱机、水利织布机等为标志的一系列技术革新;⑵动力:1784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1785年在工厂投入使用;⑶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⑷其他:蒸汽动力迅速应用到纺织、采矿、冶金等部门。

3、新能源和新兴工业部门:煤开始广泛使用;纺织和铁路业成为领先部门。

4、扩展: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后,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州广泛开展起来。

5、影响:

⑴经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工场,英国等先后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经济组织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权与所有权一体;

⑵政治: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阵营形成;

⑶文化: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促进了教育和科技发展;

⑷社会:工厂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促进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⑸世界:西方列强掀起殖民高潮,东方从属于西方,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⑹局限:环境污染、殖民扩张、人情冷漠、住房紧张等。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发明创造:

⑴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电成为新能源——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0年意大利的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电讯业兴起——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⑵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发明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7年德国的狄塞尔发明了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内燃机功效远远超出蒸汽机,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93年德国的本茨开始生产四轮汽车;1894年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科学家从煤和石油等原料中提炼出塑料、人造合成纤维、化肥、农药等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⑷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钢铁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地位提升,史称“钢铁时代”。

2、特点:

⑴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第一次主要生产经验);⑵美国、德国等多个先进国家齐头并进(第一次只有英国一个中心);⑶俄日等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⑷以重工业部门为主(第一次以轻工业为主)。

3、新能源和部门:

⑴电和石油被广泛开发应用;⑵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4、影响:

⑴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⑵垄断组织形成:第一,垄断组织有四大特点:其一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超大型企业、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控制着一个和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其二是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其三是垄断主义思潮逐渐取代自由主义原则;其四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二,垄断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三,评价与认识:垄断组织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是现代经济模式定型成熟的表现。

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⑴开始:新航路开辟;⑵初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⑶最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2、形成方式与条件:

⑴国际贸易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各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⑵人口与资本流动:国际移民和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⑶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⑷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高潮、两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高潮,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形成表现:

⑴生产的国际化:生产出现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⑵贸易国际化:市场广阔和商品丰富;⑶投资国际化:资本输出和股票证券业发展;⑷经济危机:危害迅速波及全球,1857年出现第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4、评价与认识:

⑴积极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世界的联系,是历史的进步;

⑵消极影响:世界市场中欧美列强占据主导地位,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于附庸地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合理;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落实课标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根本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发动侵华殖民战争,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58年英法美俄与清《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与清《北京条约》;

2、列强不断扩大市场:①两次鸦片战争开放16个通商口岸;②《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导致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破产,中国市场被迫开放。

3、中国关税不断降低:《南京条约》—“议定税款”、《望厦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天津条约》—“值百抽五”;片面最惠国待遇(相互勾结、扩大利益)等。这导致列强能够降低商品成本,增强商品市场经济力。

(二)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1、“男耕女织”的变化: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取代了土纱与土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使传统的“耕织”分离。

2、“自给自足”的变化: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闭关锁国”的变化: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认识: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是在工业文明的外部冲击之下开始解体的;

2、解体过程很不平衡,仅出现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

3、中国开始半殖民化;

4、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封闭状态出现深刻变化。

二、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起步

1、原因: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洋务运动。

2、内容:①军用工业:口号是“自强”;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民用工业:口号是“求富”;代表是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结果:甲午战败,自强求富目的没有实现

4、影响: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条件:受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自然经济瓦解;

②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开始引进技术设备,投资创

办近代企业,代表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①原因:《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竞相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

②影响:中国出现了一个实业救国的高潮,代表企业家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落实课标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1937)

1、第一阶段:

(1)表现:1912—1919年八年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成就最大,但以“北范南吴”为代表的化学等重工业也有发展。

(2)原因:①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仅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提倡国货的政策,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创业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快速发展:

(1)表现:1928—1937年中国工业增长8%以上,1936年达到近代最高水平。

(2)原因:①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②国民政府采取了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③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等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教版和人民版涉及,一般了解)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经济的破坏:

1、侵略目标:

经济侵略是日军侵华的主要目的,1940年日本内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要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2、表现:日本以军事管理、委托管理、租赁等方式掠夺和控制工矿业、金融和外贸业,实行物资管制制度,掠夺大批劳动力;

三、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参照人民版)

1、根本障碍: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

2、外国资本主义是民族工业的最大障碍:西方列强通过限制机器出口阻止民族工业发展;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控制海关等手段大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民族工业;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垄断中国市场。

3、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严重束缚:甲午战前民族资本始终没获得清政府认可;各级反动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外债、滥发纸币等也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官僚资本阻碍:官僚资本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措施占据国家资本,推行统制经济政策,通过统购统销、专卖制度,利用政治特权掠夺财富;还通过资金入股等方式侵蚀民族工业。

5、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后天畸形(主要在轻工业、沿海和通商口岸,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四、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瓦解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含第22课)

落实课标

一、服饰的变化

1、基本情况:

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变化的原因:

①西式服饰的影响;②清政府迫于形势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动。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原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维新运动的推动;③外国教会的宣传;④1902年后清政府官员劝戒缠足;⑤民国成立后政府推动。但彻底根除缠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传统饮食习惯的变化

1、特点:受到冲击,变化速度缓慢;

2、原因:西风东渐,自然物产条件,生活习惯的制约。

3、表现:①19世纪40年代,出现西餐馆;②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餐馆陆续开办;③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时尚。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的变化

四、洋房与里弄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2、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

3、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洋房。

五、读报刊与看电影

1、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①报纸: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出版;

②刊物:1884年《点石斋画报》和四大小说期刊;维新运动时报刊成为有力武器,五四以后读报刊更为普遍,出现读报组织。

2、近代电影业的发展:

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第一部自拍影片《定军山》;1913年出现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

3、报刊和电影的影响:传播信息、普及知识;开拓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

六、礼仪的革新

1、礼仪出现从等级森严到平等自由文明的变化:见面礼从跪拜、作揖到鞠躬、握手;称谓从大人、老爷到先生、君;原因是受西方礼仪以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2、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3、葬礼:从厚葬到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仪式

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落实课标

一、铁路

1、特点:是近代交通建设的重点;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半殖民色彩重;发展道路曲折。

2、中国铁路的“第一”: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1881年唐山开平——胥各庄,洋务派创办;②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3、列强抢修铁路:时间在甲午战后;目的是资本输出、方便经济与政治侵略;

结果是加重民族危机、清政府放弃铁路自主权、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方式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二、水运与航空

1、中国近代新式水运:①1872年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性质是洋务企业;②特点:发展不平衡,传统与现代形式并存;始终受到列强挤压;民间水运企业、官僚洋务企业和外国企业并存。

2、航空:①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②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1909年旅美华人冯如制造;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1918年北洋政府开通民航线路。

3、影响:①改变了交通手段、出行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②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邮政与电讯

1、邮政: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1866年洋务派试办邮政;1896年设立大清邮政局;清朝预备立宪时设立邮传部;1911年初具规模;但发展不平衡。

2、电讯:①台湾:第一条电报线1877年在台湾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在军舰使用;②西方列强一直垄断中国电讯,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电信主权。

四、网络

1、发展历程:

①因特网来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的军用科技;②中国1995年开始全面发展因特网业务,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迅猛;③目前因特网在我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正在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

2影响:

①网络信息技术使信息和知识打破时空界限迅速便捷地传递共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③潜移默化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

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

②现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现代文明;

③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④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⑤建国后受意识形态支配,社会生活重新趋于封闭化和独立化;改革开放后逐渐与国际潮流接轨。

2、影响:

①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

进步。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色彩。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

落实课标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原因:

①直接: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武装叛乱,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④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3、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

4、评价:

①积极:该政策是在战争逼迫的特殊条件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②消极:第一,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农民暴动和阶级矛盾尖锐,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目的:①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常年战争导致经济破败,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频繁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②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由产品交

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经济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②所有制和分配: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

4、评价:

①直接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25年苏俄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得以稳固;

②结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原因: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2、确立:1924年—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

3、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②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①积极方面:集中全国力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方面: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节约消费为工业积累资金导致人民生活不高、农民付出太多;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4、历史启示:

①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②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③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④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调整位臵,突出主线)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落实课标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②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

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5、评价:

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

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2、内容: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3、结果:

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历史启示:

①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③改革要协调配套,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④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与政治稳定的关系;⑤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⑥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⑦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具体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群众贫困购买力低,而企业却盲目扩大生产,生产与销售矛盾激化;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

2、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3、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

①引发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

②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绝望情绪,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②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③罗斯福在1932年大选中获胜。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③调整农业生产;④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在确保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3、影响及评价:

①直接影响: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③历史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被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革命

1、产生的背景:

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2、基本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

①积极作用: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课标要求

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落实课标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政府的变化)

1、原因:

①根本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②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凯恩斯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③工人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创新。

2、三个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②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侧重规划和指导,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③国家福利制度: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特点是制度化和法制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3、评价:

①积极:国有化和计划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福利化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②消极:国家干预也有一定限度,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私有企业经营的调整(企业的变化)

1、股票的社会化与分散化:

①条件: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主体;②表现: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③认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反映资本社会化趋势;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①原因:二战后企业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经营与管理要求专业化;②本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出现“新中间阶层”。

三、本课小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概念:是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形成原因:①根本是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②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3、发展: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出现;②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充分发展;③二战后普遍发展起来。

4、内容:①所有制方面建立国有企业;②经济关系方面制定经济计划,政府运用采购、开支、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控,加大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③分配方面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5、作用:虽然没有也不可能铲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解了产销矛盾,减轻了经济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知识线索总结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1、1917——1927年

①主题:向社会主义过渡,摆脱直接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措施:

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实行新经济政策。

③特点:

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特点是使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

④结果:

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政治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36——1953年

①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②措施: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③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④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的学习也是需要积累以及背诵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 B. “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

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完整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无为的自然本体 3百家争鸣的意义是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②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③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关于董仲舒的新儒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于先秦儒学,融合了阴阳、黄老及法家思想 B.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主张“绝圣弃智”、“积极无为”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5.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理学 B.佛教思想融入理学 C.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6.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7.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8.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 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版印刷,一版已布字。”这一技术是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技术 D.指南针 10. 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下列属于“正楷”的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 B.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 C.规矩和放纵并存,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具 D.注意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11.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是 A.人物画B.山水画C.花鸟画D.文人画 12. 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 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 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 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 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 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 思想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 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 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 D.伏尔泰 3.(2009高考四川文综)哥白尼日心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 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4.(2009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5.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 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8.(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 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⑴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⑶历史地位: 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二、量子论、相对论 1.普朗克与量子论 3.意义: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进化论 1.达尔文与进化论 ⑴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⑵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⑶历史意义: 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赫胥黎 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 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 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 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 顶峰。 2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政治: A、(核心)仁(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核心)礼(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为政以德 (2)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出孔子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2、评价: (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哲学: 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老子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的精华) (2)政治:无为而治 (老子消极思想还包括小国寡民和愚民政策) 2、评价: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2)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1)、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 (1)、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到崩溃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中出现统一趋势 (3)、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力; (4)、各国争相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重视人才、士阶层兴起。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pdf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岳麓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三.doc

岳麓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梨园春秋

1. 产生背景: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一一“傩” 2. 傩的发展: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3.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服饰绚丽,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

%1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曲创作之中?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学而优则仕的愿望难以实现,就只好把一腔热情付诸笔端。元朝把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仅高于乞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群众,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

第10课梨园春秋 -、戏剧起源和发展原始时代的傩仪(萌芽)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元 素)梨园(教练场所)瓦舍(娱乐场所)宋代南 戏(完备形式)元杂剧表演形式和特点 1优化设计 2预习新课 作业 布置 三、总结: 对于戏曲艺术,我们当代人的态度大多是淡漠,排斥,不愿触碰;可是只要我们用心地了解了它接触了它,就不能为他强大的艺术魅力所感动;不仅是戏曲艺术,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等所有这些从中国人灵魂里,骨髓里提炼和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极其宝贵极其华丽的。可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社会当今的国民对她却那样淡漠甚至嘲讽。所以这就更增重了我们这些人肩头的任务,我们文科人,理应为往圣继绝学,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应该不负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用我们的一点力量,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美丽的文化,我们可爱的中国。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必修三的历史期末考很快就要来临了,不少学生发现,历史课本内容 复习得挺不错的,但是做题却不高分,怎么办?那就多做几份历史试题吧,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 对大家有用! 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 识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4.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5. 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混合选种法,可参阅的资料有 ①《氾胜之书》② 《齐民要术》③《周髀算经》④ 《黄帝内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6.《诗经》中有一首诗写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下列各项,正确表达了以上诗句的含义是 A.描绘西周初年国家统一的盛况 B.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 C.表现了春秋时期霸主的赫赫权势 D.歌颂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伟业 7.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B. 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 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神,以形写神 D.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8.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 ②④ C.③⑤ D.①③ 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0.“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兄弟。”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信息是 A.五四爱国运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毛泽东思想诞生 D.中国共产党诞生 11.“中国文武制度迥异外洋獉狉(草木丛杂,野兽出没)之俗……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庶几取外人知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无患。”以上最有可能是谁的观点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梁启超 D. 陈独秀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说课材料

(岳麓版-必修3)《文化成长历程》 一、中国古代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产生发展 (1)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崛起,分封制崩溃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私学兴起,文人群体壮大,百家争鸣 (2)内容 A、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B、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C、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D、儒家(先秦儒学):孔子——核心:仁和礼;政治思想:德治;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3)影响 A、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的思想成果,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儒家、道家、法家)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对当时与日后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 2、西汉时期:新儒学——确立正统思想 (1)背景 A、政治上: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大一统事业 B、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 C、思想上: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_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内容;无为而治;地位:汉初的指导思想 (2)内容 新-------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多种学派思想 内容: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主权力的有限性——仁政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 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措施 A、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B、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期末测试卷

高二历史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2分) 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君,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谷,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书法艺术以进入自觉阶段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 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7.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源于希腊人 A.长期的海外贸易B.繁荣的商品经济 C.丰富的人文精神D.成熟的民主制度 8.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A.商业征服B.财富侵蚀C.宗教皈依 D.文化同化9.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们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B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C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10.欧洲启蒙思想家大都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B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C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D.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11.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据史载,元代前期,?九儒十丐?,文人纷纷将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元后期,科举考试恢复,文人对杂剧投入减少,加之表演模式呆板僵化,元杂剧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由此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 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 13.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赋在武帝时期走向创作全盛时期 B.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D.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14.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15.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的原因是 A.科学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创新 B启蒙运动传播的科学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春秋(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

观念,德治) 春秋(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战国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战国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三)墨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第1课适合高二年级1课时 一、课标内容分析 1、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 (1)、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重要意义 (2)、知道老子,认识道家思想的重要意义 2、分析新课标: 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而学生可以把教材看成是可以自己学习的学材,即学习材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地位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一课具有引领本单元,乃至本册书的作用。而本课内容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刚学文科时就能接受文化史的部分内容,显得至关重要。 (二)结构分析:仁者的叮咛(孔子的思想)、智者的低语(老子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 识记: ①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 ②老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 理解: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和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