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究

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究

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究
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究

2017·12

要: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理论,倡导“自我认知”“和而不同”。来华高职留学生往往

会面临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社会文化、学习文化四类跨文化适应困境,文化自觉理论对来华高职留学生走出跨文化适应困境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来华高职留学生通过对母国文化的“自我认知”、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认知,对两种文化相互印证,继而发展为对母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理解、包容、尊重、欣赏,乃至达到两种文化共生的“和而不同”水平,至此,来华高职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困境不攻自破。关键词: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陈兰剑,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项目“跨文化适应视角下的高职留学生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SJM150015)的阶段成果。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7)12-0064-03

来华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究

陈兰剑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来华高职留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留学生)生源国别愈加丰富,高职留学生数量愈加庞大,高职留学生教育类型愈加多样。高职留学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核心挑战便是如何保证留学生培养质量,这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成为高职留学生教育大国,继而最终成为留学生强国,更因为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将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与软实力造成潜在影响。

一、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面临的四类困境1.语言文化适应困境。欲走进异国文化,必先

掌握其语言。在中国学习,高职留学生最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根据已有的一些数据显示,高职留学生来华留学首选汉语专业。即使选择其他专业学习,要听懂一些课程,与中国同学、老师交流,高职留学生也需掌握简单的汉语交流知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导致了汉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特殊的典故。作为象形文字,汉语的书写也区别于大部分国家、民族的语言书写习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难学的十大语言排行中,汉语排在第一位。汉语学习的高难度以及中国语言教育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对高职留学生来说本就单调、枯燥,而这个过程又需持续很长时间。语言使高职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大。2.生活习俗适应困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

家的富强,国内高校的硬件设施逐渐达到国际标准,高校所在城市的公共设施、生活条件也能满足留学

生的需求,为高职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国内的饮食、习俗、礼仪、宗教对高职留学生来讲差异化较大。尤其是因为特殊的国情及历史,大部分国内高职院校采取隔离式的留学生管理策略,高职留学生大多不与中国学生住在一起,而是住进相对独立的公寓。这种人为的隔离,会一定程度地强化高职留学生在生活习俗方面与中国人生活习俗的不同,长此以往,有的高职留学生圈子会越来越小,直到仅与本国人交往,而放弃与中国人的交往,最终甚至可能导致高职留学生对自己来华留学的意义产生怀疑。

3.社会文化适应困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人类在文化上往往有“自我中心”倾向,高职留学生也不例外。中国作为古老的东方国度,往往使高职留学生产生神秘感。随着高职留学生在中国的时间增加,他们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了解会越来越深,神秘感也渐渐消失。此时,高职留学生习惯于用母国文化去判断和衡量中国的社会文化,受母国文化影响较深的高职留学生尤以为甚。此种倾向使高职留学生在面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时,如果社会文化的表相符合其文化价值取向,高职留学生将很容易接受、融入;反之,如果社会文化的表相与其文化价值取向相冲突,则高职留学生势必会产生排斥、分离。

4.学习文化适应困境。中国教育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现实却是高职教育依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文凭教育。此种教育形态下,学生相对弱势于教师,

64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

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主要是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而不少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的,显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外在直观的事物,隐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例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本人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定群体所表现的具有显隐双重性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显性文化反映和体现了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驱动和支配着显性文化,两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即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差异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应当从文化显隐性的特点出发,将文化差异分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显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成果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语言的不同亦属于显性差异。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隐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创造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会导致文化冲突。

二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14页word文档

二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教育部的统计,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33,509人,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6%,同比增加了12.35%。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同比增加了18.71%。中国业已成为多层次学历的留学大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多不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利益,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这种适应不仅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上的,还包括留学生在华的健康、情感、行为等各方面问题。留学生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期望来到中国?在中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对中国现存的教育和文 化大背景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来华目的?中国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进以适应国际化教学的需要?这 些实际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学生本人学业的成败,关系到他们回国后对东道国的评价以及中国在国家上的形象,也关系到中国如何反思自身不足,切实推动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面对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1)基于跨文化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雷龙云、

甘怡群(2004)采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对北京几所高校来自6个大洲47 个国家的96名在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困难和抑郁水平进行调查;暨南大学的文李黠(2013)从潜意识对高校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向进行研究。 (2)基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的研究,如何淼等人(2008)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美国留学生在上海的人际交往问题研究;胡炯梅、姚雪玲(2014)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分析维吾尔自治区影响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基于比较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如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专家阿尔特巴赫的《从比较的角度看留学生的影响与适应》(1991)概述了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现状、文化适应的主要内容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特有的困难、适应方式和历史经验启示等;张慧君(2007)对国际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在发达国家的文化适应状况、纯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一线大城市的留学生文化适应上。而现在不仅一线大城市面临着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难题,来华留学生的增多也使得现代化水平稍低的二三线城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研究者们对这类城市的关注度显然不够。因此,本文选取教育大省江苏的二线城市徐州为代表,以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谈话采访、观察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矿大留学生构成特点、留学生来华前的文化预期以及来华后的文化体验,研究二线城市高校来华留学生所面临的文化适应难题,探究相应的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英文版)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everal countries. Outline: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Chapter2: Culture shock Chapter3: What’s in a name? Chapter4: Social interaction Chapter 5: Roles and relations Chapter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hapter 7: In other words. Chapter 8: From a primitive Tribe to a Global Village Conclusion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out daily lives depend largely on communication, without it we can’t know each other. So, we should come to realize that communi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hat is communication? In tot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y are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communication. In general, if there is communication, there must have 4 cases: there are at least two or more people, some contact between communicators, a language shared by communicators, an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has taken place. I just take the fist one for example. Suppose there is one person, there can’t be communication. Otherwise, he may talk to himself. Communication not just exist in human-beings There are five kinds of communications they are human communication, 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 machine communication. So, Animals and machines can als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or human beings, how can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Experts say that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communication. Nowadays,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tools for us to communicate .For people we can use telephone and computer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them, finally we can receive message. What is social situation? When there are two or more people gather to do a job or an activity, then it creates a social situation. That is to say, an individual working alone can not constitute a social s A social situation may have two definitions. One is given by the community, and the other by the participants. Finally, we should notice that being polit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

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 在职教育硕士英语专业汤瑾61120400019 导言: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离开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英语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教师在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引进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围绕着语言知识进行教学。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们授课的主要环节仍然是词汇的分析、句型的操练、语法的讲解和课文的翻译,而较少关注语言以外的文化因素。学生们记住了太多的单词、巩固了太多的语法,通过了高考;但是,他们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下会经常犯语用错误,不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日常英语交际。由此,我认为,英语教学中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探讨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现状以及研究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方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我国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现状;我国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剖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文献综述: 1. 关于“文化”的释义 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原始文化》他在(1871)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德·保罗·斯查尔福指出:“‘文化’是我们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精神上、心灵上和物质上的一切事物……文化是一个整体,不仅包含思想观念、发明创造、人工制品、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Case 1 Girl-ness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 Zhang Hua was invited to give a lecture to a group of American students. He talked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question-and-answer period after the lecture, one female student asked a question that surprised Zhang Hua. “When you talked about female students, you referred to them as girls. Why?” “Because they are girls. That’s what they are called,” Zhang Hua tried to answer, but he knew he did 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intent of the question. “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your question, I’m afraid.” “In the States, we call ourselves ‘ women’ if we’re old enough to go to the university. Calling us ‘girls’ is insulting.” Do Chin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refer to be called women? Case 2 Many years ago, a Chinese man showed a photo of his wife to some American visitors. Out of courtesy, they all said,” She is very beautiful.” Also out of courtesy, the man replied with what he would have done in Chines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Where! Where!” Quite taken aback, nobody said anything for a moment, until the most ingenious one among the visitors, taking another look at the photo, said, “Oh, everywhere!” What did the Chinese intend to mean by replying with “ Where! Where!”? Case 1 Girl-ness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 Zhang Hua was invited to give a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论文从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内涵、维度和影响因素等几个角度来分析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特别是针对在中国生活时间1至2年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这些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遇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期冀能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对高校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挑战。留学生在华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是目前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研究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 1883 年,美国民族事务局鲍威尔(J.W.Powell )首次提出“跨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这个词,他把“ 文化适应” 定义为:来自非本族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而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ed Field)、拉尔夫·林顿(Ralf Linton)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es)提出。 一、跨文化适应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一)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内涵 跨文化适应这个词有不同的翻译形式:“cultureadaptation” ,“acculturation”和“enculturation” 这三个词在汉语中都译为“文化适应”或“跨文化适应”。但事实上这三个词语有很大不同。Cultureadaptation指的是“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Acculturation指“个体从当初所熟悉的母体文化进入异质文化后产生的行为变迁和适应过程,因而它是一种他文化适应或外文化适应”。它往往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文化适应”。Adaptation强调的是一种“行为的选择”和“行为调整”,而acculturation则是一种“他文化的融入”,从程度上来讲比前者更广泛和深刻。因此,前者多用于旅居者的短期适应,而后者多用于长期移民的文化适应。Enculturation一般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它是个体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对母体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等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因而它是一种文化适应或内文化适应。一般而言,从发生序列上来看,acculturation晚于enculturation,它往往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文化适应,因而有的学者把它译为“涵化” 。大多数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多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已经“成人”,即完成了社会化过程的人群,包括留学生、移民等,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选择”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二)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6,2012 General.No.130 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明显,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更加频繁,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也更加迅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及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3年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高中老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高中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也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他们的行为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可能擅长做练习和语法,但是他们不能用英语流利的和外国人交流。当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他们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而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邓炎昌教 授(1997)曾说过 ,“学习一门外语并不仅仅意味着掌握它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事实上,学习一门语言是离不开学习其文化” 二、文献综述(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 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二) 语言与文化Brown(1978)认为文化是居住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的人们所共有的信仰、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总和。Kohls(1979)给文化下定义认为文化是指特定的群体所共有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及各种行为。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它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教育、建筑和科学技术等;另一类文化即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宗教信仰、社团组织等。对语 言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第二种文化。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间相似的语言形式或不同语言的同一个词语常传达不同的信息。 (三)文化与交际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交际有两种方 收稿日期: 2012-10-24作者简介:熊延燕(1987———),女,甘肃省兰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 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熊延燕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是关于跨文化 交际与外语教学关系的讨论。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还比较薄弱。本文首先探讨了当前中学生跨文化交际形势并找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的原因并做了相应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可以提高高中生学习以及使用外语的能力。关键字: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中图分类号: H0-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2) 06-0014-02The Training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XIONGYan-y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of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Abstract: TheNewEnglishCurriculumStandardspointsoutthatdevelopingstudent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shouldbepaidmoreattentiontoinEnglishteachingandlearning.Thispaperattemptstodemonstr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inseniormiddleschools.Asisknowntous,languageisthemirrorofculture.Thereexistmanybighug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traditionandwesterncultureforthestudentsinseniormiddleschools,buttheyusuallyignorethemandputthemaside.Itisthemaingoalofthepaper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the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se-niormiddleschools,andfindoutthereasonswhythestudentshavelo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Finallythepaperalsoofferssomeapproachestodevelopstudent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hopingtoprovidesomerelatedinformationwhichcanenhancetheirabilitytolearnanduseaforeignlanguage. Keywords:se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approaches14——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_安然

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8期 ◆安 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剧增。据教育部2008年年鉴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已逾22万,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招收留学生的高校已超过500所。纵观以往的来华留学研究,关注点基本上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对留学生本身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有所忽略,更没有从中外学生对比的角度,发现其差异和问题。只有找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根本问题,才能帮助留学生顺利渡过学业中的跨文化适应阶段。本文在系列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基础上,思考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终端完成形式。 1.跨文化敏感与适应理论 Lysgaard 在五十年代就研究了200个挪威Fulbright 学者在客居国的情况。他发现U 型曲线能代表其典型特征。从刚开始的幸福感下滑到压抑感、再上升到复原感觉。 Gullahorn &Gullahorn 通过对5300名回归学者的调查并 结合访谈来研究回归文化休克问题。认为回归文化休克调整模式和Lysgaard 提出的U 型文化休克调整模式是相似的。因此,他们提出了W 型回归文化休克假设模式。U 型和W 型理论是跨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早期经典理论。 Anderson 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辨证模式(a dialectical model ),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动态发展的,它和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同时也隐含着自身与客居国人群的关系。Taylor 也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模式(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model )。他提出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有10个阶段,这10个阶段包括转换前的状态或前提调节、以及转换后的结果体现。 Berry 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濡化(acculturation )策略, 根据他的界定,濡化策略是指移民者对原有文化保留(cultural maintenance )和对新文化接受程度(host-group relationship )的态度和行为。 [1] 具体来说,是同化、整合、分 离、边缘(assimilation ,integration ,separation and marginal - ization )。然而,随着文化多元性的理念倡导,濡化过程变得 越来越复杂。事实上,移居人群一方面接受新文化并刻意改变自己,另一方面却有恪守自身文化的一些特征和内涵。他们是有选择性的进行跨文化适应。多重身份并穿行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现象不容忽视。因此,跨文化适应远不 是“同化”那么简单的问题,它是各文化特征间的一种相互 依赖(interdependent )共存关系的体现。 Cleveland et al 通过 对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黎巴嫩少数移居人群的调查, 发现主流文化和自身文化是交织着的并在这批人群身上形成一些独特的特征,濡化的过程不仅仅是过渡到主流文化,甚至可以更加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2]批判濡化心理学(critical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作为一个新的潮流,给跨文化适应过程和结果注入了新的理念、思考。在对原濡化策略单一固定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濡化过程的多样性和濡化结果的包容性。这些都为笔者后面提到的“文化夹心层”提供了理论基础。 2.提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 留学生来华学习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过程,首先是生存适应,主要是适应客居国家(东道国)生活环境,包括气候、饮食、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然后是跨文化沟通或适应,这里涉及到交朋友、与东道国成员(同学、老师等)的交流、东道国主流认知、留学生的心理调整等,最后才是学习适应,要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等。如果前两个适应出现问题,那么学习上一定会出现问题,可以说前两者是来华留学生适应在华跨文化学习的关键。在这三者都经历后,留学生便会形成对中国留学环境的总体看法,或好或差,然后就会向其朋友、同胞等宣传。如果留学生适应状况良好,感到很满意,就会形成良好态度和正面形象,就会吸引更多学生来留学;倘若出现适应危机,就会产生情绪和负面形象,影响对外宣传和学生人数。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笔者还认为,留学生的自身调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如何调整,可从自身敏感—蜕变、外界敏感—推压这两方面考虑。 自身敏感—蜕变,这包涵前面综述所提到的Berry 濡化策略中“整合”的含义,但又超越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如同蚕蜕变成茧的道理和过程。自身蜕变着重在“蜕”和“变”,有一定程度的性质改变。这包括文化知识的接收与更新,自身跨文化的心理素质提高,即不断的反思调整自己,跨文化技能的增强,从而拥有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自身也就融入了新文化。有关这个环节,跨文化适应领域的研究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外界敏感—推压有Berry 濡化策略中的“同化”含义,但留学生人群又不仅仅是被同化,而是在吸收中创造,从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 集思广益 61

高中生如何进行英文报刊阅读

高中生如何进行英文报刊阅读 第一,应读懂标题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读标题来决定是否要读该内容,然而英语报刊 的标题往往比较简明,有时一下难以读懂,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标题的 特点。那么英语报刊杂志的标题又有哪些特点呢? 1.标题常用一般现在时 虽然报刊的内容往往发生在过去,但为了使读者有新鲜、生动和真实 的感受,而标题常采用一般现在时。如:“MrsChiangdies”(宋美 ) 玲去逝);“FloodshitIndonesia”(洪水袭击印度尼西亚 2.标题往往省略be动词 凡是表示现在进行时态的场合,为了语言简洁,标题往往省略be动 词而用行为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表示标题。如:“Workingforabetterfuture”=APECisworkingforabetterfutur e.(亚太经合组织为更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3.标题常用带to的不定式 英文报刊的标题常用带to的不定式形式表示将来时态。 如:“F1toraceplane”=F1isgoingtoraceaplane.(一级方程式赛车 将与飞机比赛。) 4.标题常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语态 在标题中往往省略被动语态中的助动词be,只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 语态。如:“CaughtintheWeb?”=Areyoucaughtintheweb?(你

沉迷网络吗?) 5.标题通常省略某些词,尤其是冠词和系动词 英语报刊的标题力求简洁,而省略是简洁的有效手段。在不影响表达 的情况下,英语报刊标题常省略以下四类词:①省略冠词。如:“Fishsavedbykiss”=Afishwassavedbyakiss.(一尾鱼被一个吻 救活了。)②省略某些动词或系动词。如: rniawasonfire.(加利福尼亚起火“Californiaonfire”=Califo 了。)③省略一些连词、代词或引导词。如:“Giveahelpinghand”=Let’sgiveahelpinghandtothosewhoareneedinghelp.(让我们给需要 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Kimkeepshertitle”=KimkeepsherWTAchampionshiptitle.(K im继续保持她的女子职业网球协会年终总决赛的冠军。)④、省略介词。如:“Biggestbreakfast”=Thebiggestbreakfastintheworldisserve dtoCroatians.(克罗地亚人享受世界上最大的早餐。) 6.标题常使用缩略词 为了简洁,英文标题中大量使用缩略词,尤其是首字母缩略。如: APEC=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WHO=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 WTO=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猜词意

中韩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中韩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1. 故事发生在中国大学中韩同学之间。有一个韩国男留学生,经常喜欢带帽子上课。中国同学们说他帽子很好看。这位韩国学生放假回国时,给中国男同学们买各种各样的颜色的帽子,作为礼物想送他们。开学后,把帽子带到教室让同学们选。同学们有选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最有剩下绿色的帽子。他把最后没有人选择的绿帽子,非常热情地送给了晚来的同学。这时,中国同学们都笑他说“让他带绿帽子!”。这位韩国学生很莫名奇妙。觉得绿色的帽子很罕见颜色也鲜艳好看,同学们为什么讽刺他? 分析:本案例中,韩国朋友不知道“戴绿帽子”中国有别的含义。在韩国很多年轻男孩们喜欢带休闲帽子。颜色也有各种各样的,很时尚,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但是在中国,以前为了区分妓女家的家族,给这些女性的丈夫戴绿色的帽子。现在如果丈夫在外边有别的女人也会说“戴绿帽子”所以中国男性送绿色的帽子是失礼了。 案例2. 故事发生在国际婚姻的两口子。丈夫是韩国人,妻子是中国人。结婚不久,这位妻子怀孕了,在家里养身。有一天,妻子跟丈夫要了一杯水,丈夫匆匆忙忙从冰箱里拿出来水瓶,倒满杯子送给妻子。妻子一看很不高兴。说他“你怎么会给我冰水?”丈夫不明白妻子为什么反映这么大? 分析:本案例中,韩国丈夫不知道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在韩国很多人喜欢喝凉水,觉得热水不解渴。从小就有喝凉水的习惯,所以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习惯性把水放在冰箱里。中国比较讲究中医文化,觉得喝凉水对胃有刺激。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中国人也喜欢喝凉水,但是从养身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来看,怀孕时更应该注意。本案例是因为不同生活习惯造成了小小的纠结。 案例3. 有一个中国人曾经在韩国留学,在韩国有很多朋友。现在已经回中国工作。清明节放假,他带几个中国的好朋友,想一起去韩国看看他的韩国朋友。有一个韩国朋友听到消息之后,说好了去机场接他们。这位韩国朋友,为了给他们惊喜,宣纸上用毛笔亲自写了汉字“欢迎中国朋友来韩国,想念马某某,二零一二年四月一日”。中国朋友们到韩国之后,在机场看这到他写的汉字,苦笑不得。 分析:本案例,韩国人的立场是亲自动手用毛笔写了欢迎辞,表示特别重视你来,诚心诚意地写出来汉字。“想念马某某”是想表达这位中国朋友回国之后,一直很想念了他。但是中国朋友看来白色的宣纸上用毛笔写字是有丧气。这样写欢迎词是很奇怪。再有那些表达方式和最后还写了日期,更增加了气氛。其实在韩国也有这样的含义,但是正式场合或者写毛笔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析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析 乐山从2011 年招收老挝留学生以来,老挝留学生成为乐山高校留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质量,也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跨文化适应的成功能缓解老挝留学生压力和焦虑,积极应对文化差异,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对乐山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成为现实之需。 一、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适应语言障碍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语言障碍不仅会给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降低了他们学术参与的积极性。语言障碍问题能否正确克服,直接关系到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交往。 (二)环境和日常生活适应 1.环境适应方面。留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气候不适等现象,加上看不惯随地吐痰、吸烟、乱扔垃圾、服务态度差等不文明的现象,导致了老挝留学生在环境适应方面难 度加大。 2.日常生活适应方面。饮食方面,老挝留学生饮食简单清单,多以香料调味,喜食糯米,老挝菜的特点是酸、辣、生,蔬菜基本以生食为主,不习惯使用筷子和叉子,喜欢手食物;乐山饮食以麻辣为

主,不喜欢生食,因此大部分的老挝留学生无法适应乐山的饮食。 (三)人际交往适应问卷调查表明,乐山的老挝留学生对乐山人总体评价良好,认为乐山人“友好热心”“容易相处”,让他们有“宾至如归” 的感觉。但留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当地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和理解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和客套的区别很难,如何保持适当的距离,成为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跨文化交往的难题。此外,由于乐山的2 所高校为留学生安排了专门的留学生公寓,专门的教室,留学生的三点一线与本地学生的三点一线很少有交际,这种隔离式的管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群体的机会,导致留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把握与本地学生交往的适当距离。 (四)学习适应汉语语言能力不足是老挝留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国与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绝大多数留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不少学生因此产生学习挫败感,容易引发留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 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留学生的动机和期望、前期准备工作会影响其在东道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方式、参与热情以及整个适应状况。另外,留学生来中国的留学时间长短、留学生的汉语能力都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1. 留学动机和期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都离不开动机的支持,积极的留学动机有助于留学生的跨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探究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探究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大量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上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本文将主要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这一议题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文化认同感 前言 近几年来,来华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从数据统计上看,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来华留学的人数已高达61万名,为了更好的进行留学生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进行文化认同感的教育能够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际地位,也是文化外交的重要要求。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们要能够让来华留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当下的学习以及生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找到粘合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桥梁,本文将主要就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教育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 文化认同指的是人类对于某一种文化和感知,所形成的共识、认识。人们经常以文化认同作为评价和判断不同群体的依据。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源于对文化形象的肯定,来华留学生在进入中国之后会接触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在接触、学习以及适应的过程中,文化认同也意味着文化的融入[1]。文化的认同感同样表现在人们会接受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并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拥有相似精神境界。文化认同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人们对于群体行为中的规范以及情感认可是处于不断变动的,这也意味着文化认同具有着一定的可选择性。 个体是否能对某一种文化进行理解和认同,意味着个体是否能追随这一文化,个体如果对某一个群体文化的认知程度越高,则代表个体在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上和这个群体文化中的大部分成员在行为和表现上越发趋于一致。 二、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形成立足于我国上下500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文化的内涵以及范畴也在不断丰富。中国地大物博,孕育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分流,殊途同归的文化之间互相交融。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中国文化同样是各种思想相互作用以及融合的综合体,在文化的整体影响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性格以及价值观,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也导致很多文化层面的问题出现,例如在对外介绍中国历史时,反映中国当下现状的相关文化产品并不多见,还有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形式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都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来华留学生是我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文化的特有魅力,所以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更能够吸引住留学生,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来看,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析-教育文档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乐山从2011 年招收老挝留学生以来,老挝留学生成为乐山高校 留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质量,也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跨文化适应的成功能缓解老挝留学生压力和焦虑,积极应对文化差异,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对乐山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成为现 丿二id 2 d p — 实之需。 、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一)语言适应 语言障碍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语言障碍不仅会给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降低了他们学术参与的积极性。语言障碍问题能否正确克服,直接关系到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交往。 二)环境和日常生活适应 1.环境适应方面。留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容易出现 水土不服、气候不适等现象,加上看不惯随地吐痰、吸烟、乱扔垃圾、服务态度差等不文明的现象,导致了老挝留学生在环境适应方面难度加大。 2.日常生活适应方面。饮食方面,老挝留学生饮食简单清单,多以香料调味,喜食糯米,老挝菜的特点是酸、辣、生,蔬菜基本以生食为主,不习惯使用筷子和叉子,喜欢手食物;乐山饮食以麻辣为主,不喜欢生食,因此大部分的老挝留学生无法适应乐山的饮食。 三)人际交往适应 问卷调查表明,乐山的老挝留学生对乐山人总体评价良好,认为乐山人“友好热心”“容易相处”,让他们有“宾至如归” 的感觉。但留

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当地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和理解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和客套的区别很难,如何保持适当的距离,成为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跨文化交往的难题。此外,由于乐山的2 所高校为留学生安排了专门的留学生公寓,专门的教室,留学生的三点一线与本地学生的三点一线很少有交际,这种隔离式的管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群体的机会,导致留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把握与本地学生交往的适当距离。 四)学习适应 汉语语言能力不足是老挝留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国与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绝大多数留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不少学生因此产生学习挫败感,容易引发留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