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之逝》悲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探究

《光之逝》悲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探究

《光之逝》悲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探究
《光之逝》悲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探究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9, 7(3), 130-13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515624373.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515624373.html,/10.12677/wls.2019.73021

A Study on Reversal and Recognition of

Tragedy in The Light That Failed

Rongzhen Guan, Fan Y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Sep. 2nd, 2019; accepted: Sep. 12th, 2019; published: Sep. 23rd, 2019

Abstract

The Light That Failed is the first novel of Rudyard Kipling, the first British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which reveals the tragic life of Dick Heldar, an artist and painter who went in vain in his pursuit of art, love and marriage and ended up with his death in the battlefield. Based on Aristotle’s theory on tragedy from Poe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major tragic element, plot, in the novel through close reading, and studies the reversal and recognition of tragedy in the work, so as to explore Kipling’s ingenious story 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exquisite artistic expression, thus enhancing the appreciation of modern tragedy.

Keywords

The Light That Failed, Rudyard Kipling, Tragic Plot, The Reversal and Recognition

《光之逝》悲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探究

关熔珍,杨帆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3日

摘要

《光之逝》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画家迪克展开,讲述了迪克追求艺术、爱情和婚姻中,求而不得最终丧生前线的悲剧故事。本文拟以亚里

关熔珍,杨帆

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分析小说中情节的突转和发现表现,深入探讨吉卜林巧妙的故事构建能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旨在提升对现代悲剧文学的鉴赏力。

关键词

《光之逝》,吉卜林,悲剧情节,突转和发现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51562437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光之逝》这部作品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创作的第一部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迪克幼时与玩伴梅茜互诉衷肠,表达了彼此之间懵懂爱意之后分别;成年后迪克在苏丹战场上与托尔潘纳偶遇,并且在托尔潘纳的帮助下凭借自己绘画中新奇的表现手法一举成名;在泰晤士河边与梅茜重逢,对梅茜爱而不得;最后迪克废寝忘食为梅茜作画献爱,却在失明后遭遇女佣毁画,无法献爱梅茜,同时又因真相揭露而无法苟且与女佣结婚,最后选择奔赴战场,却被一颗流弹结束生命的悲剧故事。

作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并且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及其作品在评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国内对于他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获奖作品《基姆》和颇负盛名的《丛林之书》以及一些他创作的诗歌上。这些研究大都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作品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帝国主义意识态,或者是研究作品中的印度主题和东方形象。国外的研究相较而言更加多元化,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吉卜林的作品进行分析。《光之逝》在英国出版时,并没有受到文学评论界的青睐,这本书的影响力也远不及其他的作品。国外有关《光之逝》的研究大都聚焦人物形象或作品主题的剖析。而国内对这部小说的关注鲜少。

本文拟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光之逝》中情节的突转与发现,深入探讨吉卜林巧妙的故事构建能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旨在提升对现代悲剧文学的鉴赏力。

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首次明确界定悲剧的概念内涵。他指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但完整同时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通过对语言的‘装饰’,以不同的形式分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从而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宣泄。”[1](p.63)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作为一个整体,包含有六个决定性要素,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唱段以及戏景。其中,情节是故事的合理安排,是悲剧的目的、悲剧的根本、悲剧的灵魂。完美的情节安排具有开端、中间和结尾。对此,亚里士多德设定了悲剧的情节整一律,即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逻辑合理,环环紧扣,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何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体一致。

《光之逝》的情节以一种线性形式发展,主要围绕主人公迪克的个人经历来展开。从整体的故事情节来看,吉卜林的安排有开端(从小的青梅竹马)、有中间过程(爱情的求而不得)和结尾(最终的失意远走死

关熔珍,杨帆

亡告终),符合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完美情节设计。从故事的整个线性发展可以看出,《光之逝》布局严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时迪克的梦境中自己赢得了整个世界,送给梅茜,梅茜却不屑一顾,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预设悲剧情节要求;环环紧扣:童年玩耍时梅茜误发的那颗子弹没有打中迪克;战场中的子弹却在迪克的头颅上留下伤疤,这个伤疤在迪克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完成画作《米兰可利亚》时发作,造成迪克双目失明;失明的迪克就算知道自己画作被毁,也已经无力回天,更无法赢得梅茜芳心;最终战场上的流弹终结了迪克的生命。整个故事逻辑合理,一环紧扣一环,达到了悲剧整体一致的要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突转”和“发现”1是构成情节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成分。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这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者必然的原则。而“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发现”同样也可以与无生命物和偶然发生之事联系在一起,此外,“发现”还可以指发现某人是否做过某事[1](p.89)。因此,“发现”可以是主人公对自身或对其他人物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者是无生命物的发现。

3. 情节的“突转”与“发现”

在故事线性发展环环相扣的基础上,《光之逝》的情节发展充分展现亚里士多德悲剧要求的突转,使故事发展转向另外一个方向,让故事在合情合理中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结果,让人深深叹息,却又无能为力。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突转”和“发现”是同时发生的。小说中“发现”与“突转”的同时发生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才可以把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使得悲剧情节更富有冲突性和集中性。

在《光之逝》中,吉卜林不仅在小说的每一章开篇中采用小诗、民谣、民歌等来承担古希腊戏剧中神谕的预设悲剧作用,同时在每一次的情节突转中巧妙地展示发现,使得每一次的突转最终合情合理地指向悲剧。迪克虽努力反转,终无力回天。

3.1. 青梅竹马阶段的突转与发现

第一章中,同是寄养身份的迪克和梅茜从小一起生活,两人从一开始的彼此看不顺眼,但是因为寄养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缘故彼此相交,又因共同对抗珍妮特苛刻管教而越走越近。在迪克的心里,这种相知相伴渐渐滋生情愫。迪克做好了规划,期待下一次的假期,继续与梅茜一起练习射击,直到天长地久。

然而,梅茜无法忍受珍妮特夫人的管教,已经偷偷地让律师另外安排了寄养家庭,做好了离开的计划。

迪克内心已经情窦初开,他很在乎梅茜,甚至已经开口表达爱意。然而,尽管这个表达对于迪克而言已经响彻他整个内心世界,甚至影响他将来征服世界的方向,但是在情窦未开的梅茜那里,能够摆脱珍妮特夫人的管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故事推进到似乎爱情水到渠成的时候,吉卜林让情节出现反方向的突转。但是一切却又似乎理应如此,毕竟那时年少,爱情只是朦胧的吸引。

在突然得知梅茜就要离开的时候,迪克慌乱起来,一再地追问梅茜是否真的要离开,是否以后还可以再见,她是否会因为要离开而难过,甚至轻声向梅茜表白自己的爱恋“梅茜,我……我爱你。”[2] (p.12)然而,梅茜并没有与他相同的情愫。在她眼里,迪克是那个让她的阿莫玛遭到嘲笑的始作俑者,在内心深处,她根本不相信迪克的爱恋。对待迪克的追问,她迅速地转换了话题。迪克因为她的态度,更加希望得到一个回应。因此,当梅茜说“我才不相信你会在乎”的时候,他冲口而出的是“是的,以前我不在乎。可我现在在乎,就是现在,非常在乎,梅茜,亲爱的,求你了,说你也在乎。”[2] (p.9)梅茜却敷衍迪克,甚至答应迪克做出承诺。然而,她又很认真地对迪克说“如果我真的在乎,有没有诺言都没有关系。”[2](p.10)在第一章结尾的时候,迪克梦见自己赢得了整个世界,把它装在盒子里送给梅茜,梅1《诗学》原文希腊文中突转是“περιπ?τεια”(peripeteia),发现是“?ναγν?ρισι?”(anagnorisis),英语译文一般多用“reversal”和“recognition”。

关熔珍,杨帆

茜却不说一声“谢谢”就一脚踢翻,只是冲着他大喊要礼物。青梅竹马爱恋的突转巧妙地伴随着“发现”:一是开篇小诗中两个孩童之间的静动差异,反映迪克与梅茜之间虽然青梅竹马,但是各有各的想法;二是迪克不停的追问,反映迪克的情愫生根,而梅茜却完全没有相信;三是迪克疯狂的梦境,反映迪克真的会为爱恋赴汤蹈火,而梅茜却毫不在意。这样的爱情,显然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已经步入悲剧的轨道。

3.2. 功成名就阶段的突转与发现

这个阶段聚焦于迪克奔赴前程的艰难。迪克奔赴北非战场,成为一个战地专栏新闻的绘画记者。在这个阶段吉卜林充分展示了战争的艰难和残酷,战争对迪克来说几乎是九死一生的真实。战场上,迪克既融于战争之中又超然于战争之外。在遭遇子弹袭击的时刻,迪克脑海里放映的是童年时代与梅茜一起射击练习时梅茜打偏了的情节;被子弹打伤,迪克满头鲜血淋漓,整个人半昏半迷时对着波涛汹涌的尼罗河大喊着的是梅茜的名字;托尔潘纳给他水喝的时候,他感谢的对象也是梅茜。梅茜是迪克战胜所有战地艰难的精神支柱。

一直以来,梅茜也是迪克追求艺术上成功的动力。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迪克始终保持着最初的追求,为了出版画作赚钱,迪克甚至可以仅靠50先令度过24天,去完成大量的画作。一切都是源于他最初的梦想,功成名就,赢得全世界送给梅茜。最终,他成功了,他的画作大受欢迎,备受赞誉,迪克名利双收。然而,迪克成功后的画作让好友奈海尔和托尔潘纳觉得他是自我膨胀了。他们认为迪克一心为钱,完全没有了精神境界,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然而迪克却坚持自己的观点,以画赚钱,在他看来,“穷人的知识来源于磨难,富人用金钱来填补无知。这逻辑很好啊……他以前受苦,现在就应该可以利用他人来发财享受了。”[2] (p.56)

然后没有刻意的情节设计,迪克和梅茜重逢。重逢时迪克依然无法抵挡爱情的来临,在看到梅茜背影的一霎,迪克感觉自己整个身子的每一根神经都因梅茜而激动叫嚣了起来,完全不受意志控制,正如开篇小诗里面所说的“月当空,狼咆哮。”[2] (p.45)以及“人生苦短,感情却一点也没法自我控制。”[2] (p.57)从一开始就陷进去的爱情,注定了悲剧的走向。青梅竹马的再遇,应该是彼此相逢恨晚,浓情蜜意的再燃。然而,故事没有如此发展。梅茜不曾打听过迪克的信息,也无从知道迪克已经功成名就。迪克同样没有刻意打听梅茜,只是在记忆中确认那个女孩。同样是追求绘画艺术的两人,因为时间的距离,相见却没有相知。一个优雅于艺术却卑微在爱情,一个高傲在爱情却执着在艺术。两人有着过去,却无法走出未来。街道重逢的突转没有带来两人爱情的升华。

3.3. 征服爱情阶段的突转与发现

这个阶段主要从迪克的角度叙述,从第四章后半部分的偶遇开始一直到第十二章,故事展现的都是迪克对梅茜的爱恋。第五、六章前面的小诗就可以看出迪克的全心全意和心甘情愿的付出。第七章的小诗展现的是襄王有意神女无心。之后各章展现了迪克的对梅茜的迷恋和为爱情的努力。从开始的重逢,到后面的约会,迪克爱在心里,外在表现青涩稚嫩,处处以梅茜为主,迎合梅茜;然而,道不同不相为谋。迪克的艺术绘画理念与梅茜完全相悖。迪克自己也发现“我输得一败涂地。每每她有什么奇思妙想的时候,我就被晾到一边,什么都不是。”[2](p.158)梅茜完全活在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世界里,炫耀自己曾经的辉煌和能够师从名人画家卡麦,一副迪克不懂艺术的样子,甚至隐隐约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迪克觉得梅茜不具备画《米兰可利亚》的功力和洞察力,也没有足够的训练。于是,他决定自己要画一幅名副其实真正意义的《米兰可利亚》,让梅茜了解他的真正实力。迪克找来贝茜做自己的绘画模特,开始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他把《米兰可利亚》成功画了出来,画作非常的美丽,非常的震撼。托尔潘纳也为之震撼,充分领略了迪克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天才,迪克希望自己可以凭借这幅画赢得梅茜

关熔珍,杨帆

的芳心。故事情节安排到这里,似乎完美结局即将来临。然而,故事又一次发生了突转。迪克已经陷入了完成画作的昏睡中。但是迪克仿佛又完全没有入眠,眼睛里平日看到的烟花幻化成了即将迸发的火山。

迪克大大方方地说“喷发出来吧!我已经完成了我该完成的任务,现在你要怎么样对我都可以,随便你了。”[2](p.193)迪克完全失明了。但是人体模特贝茜认为迪克破坏了她与托尔潘纳之间的爱情而怀恨在心,认为这幅画作是她“见过的最可恶、最残忍的东西。”[2](p.191)贝茜直接在画作完成迪克休息的时候把彻底毁掉画作离开了。本来《米兰可利亚》被毁的情节突转,迪克可以画成功一次,那么他就可以画成功第二次。但迪克的失明使得画作成了绝唱。最终迪克只能接受梅茜的离开,悲剧已经是无可挽回。

3.4. 将就婚姻阶段的突转与发现

昏睡醒来后的迪克,首先经历的是自己的彻底失明。迪克认为自己至少成功画好了《米兰可利亚》,可以让梅茜知道自己的艺术造诣,他甚至想把画作赠予梅茜,让梅茜从中受益,这样也算完成自己内心一直孜孜以求的爱情美梦。因此,尽管惧怕自己的失明迪克也乐于接受现实。于是在再次遇到贝茜的时候就想留她下来,跟她结婚,甚至还想着那幅画梅茜不要,他可以拿来换取更多的财富,取悦贝茜,忘掉梅茜,重新生活下去。迪克想这样将就下去,过完余生。于是他慷慨地在各方面努力满足贝茜,让贝茜了解就算是失明,他还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女人的。故事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将会是一个生活还要继续的现实喜剧。然而,故事的情节并不止步于此,而是又一次突转,迪克对贝茜物质上的满足唤醒了她内在的良知,她坦白了自己毁坏画作的事实。

从知道结果前,迪克尽管拥抱着贝茜,内心依然幻想拥抱梅茜,就可以知道迪克内心对梅茜爱意的深沉。画作赠予梅茜,是迪克内心告白过去的最美好的结局。在迪克看来,“那幅画代表着他消逝的过去的人生。”[2] (p.264)知道结果后,迪克双手紧紧抓住了贝茜的手腕,内心崩溃。“现在好了,就因为这个恶毒小女仆的愚蠢,一切再没有什么可以指望了,甚至是他在也没有了那种希望可以跟她长长久久。”

[2] (p.264)在迪克看来,最最糟糕的事情是,贝茜毁坏的画作使得自己在梅茜的眼里变得荒诞可笑。正如

十四章前面的小诗里面所预示的一样“最后,他还是被剑刺伤。”[2] (p.239)是的,迪克自己也说“谁能够想到就你这么一个小小的脏东西就能够毁了我的前程。”[2] (p.265)讲出这样的话,显然,迪克与贝茜之间已经是绝无可能在一起携手走下去了。爱情悲剧已然落幕。

3.5. 重拾友情阶段的突转与发现

贝茜的良心坦白彻彻底底摧毁了迪克婚姻生活的欲望,将就婚姻的打算最终无法实现,双目失明的迪克只想变卖所有财产一个人远走高飞,回到自己熟悉的前线﹑回到自己曾经的战友加好友托尔潘纳的身边,宁可遭遇战争的残酷也不愿意继续将就。一路上,迪克思潮澎湃,过去种种重新展现,重新思考过去。从路上的会友、行程安排以及各种接洽等等,可以看出迪克事实上非常有生活经验,然而又处处透露出迪克的心灰意冷,“至少不是眼前这个就算是同名却又瞎又失魂落魄的流浪汉。”[2] (p.291)借助曾经在战场上习得的经验和人脉,双目失明的迪克历尽种种艰辛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托尔潘纳所在的营地。在刚刚到达营地的那一刻,迪克尽管疲惫不堪却依然开心无比,不停呼唤着托尔潘纳的名字。这一刻见证了迪克和托尔潘纳之间的友情。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敌人袭击突然而至,托尔潘纳知道迪克双目失明,大声喊他趴下。迪克却说“不,我祈祷,祈祷你能把我调到战争的前线”[2] (p.299)甚至直接把自己的头盔拔掉。如他所愿,流弹将他打中,结束了他的一生。一如第十五章开篇小诗《疯人院之歌》里描述的一样:“放飞思想,心驰神往……奔向茫茫旷野……在我,这是一条不归路。”[2] (p.275)故事戛然而止。

关熔珍,杨帆4. 结语

综上所述,吉卜林在《光之逝》的悲剧表现处理上可以说是努力遵循了西方文学巨匠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要求,让悲剧的故事情节充满了突转,一步步从青梅竹马的情谊开始突转,一直转到爱情消逝、婚姻消逝、追求消逝到最终的死亡。伴随着突转的是一层一层的发现,每一层的发现都让人感觉悲剧的在所难免,让人无比难过,仿佛看到了芸芸众生的苦苦挣扎,却永远挣扎不过命运,一如《俄狄浦斯王》里面的俄狄浦斯王一样,再努力也是枉然。命运就揭示在每章故事开始的小诗里,甚至就在小说的题目里:如光之逝,所有美好的都终将消逝。变化的只是表达的形式,悲剧依然如故。

本文专门探究吉卜林在《光之逝》中的悲剧艺术表现手法,旨在更好地赏析其悲剧表现手法的创新和发展,探求更好的文学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诗学[M]. 陈中梅,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2]鲁德亚德·吉卜林. 关熔珍[M]. 祝远德, 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16.

小说情节梳理型

题型一情节梳理型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常见设问方式] 1、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 4、概述小说某一部分的内容。 5、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6、围绕某某人物概括小说的情节。 一、高考真题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

情节手法类概括

小说复习(一)-----情节技法归类 一、常见的题型 ①概述小说的情节; ②鉴赏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 ③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概述小说的情节 技巧归纳: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 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二)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1)常见情节结构技巧及其作用: 1、倒叙: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插叙、补叙: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更丰满 3、平叙: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人入胜 5、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 6、铺垫:蓄势、突显主旨 7、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8、欲扬先抑(欲抑先杨):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出乎意料 9、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10、烘托、渲染: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 11、对比、衬托: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12、情节的突转、误会、巧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3、线索的设置(明线、暗线、主线、辅线):串联情节、使结构紧凑、情节集中、推动情节发展 14、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15、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2)情节安排技巧答题模板: 点出情节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作用) (三)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说情节考点归纳及方法点拨

小说情节考点归纳及方法点拨(一)|高考阅读 小说情节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欧?亨利”式:是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所以又习称为“欧?亨利”式。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 (1)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此种技巧值得重视。 (2)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3)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方法归纳 1.小说情节概括题 把握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所以阅读小说时,把握小说内容,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 思路引导: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略)。 (3)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顺序,做到有的放矢、先后有序。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 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对全国卷近6年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文体上比较固定,长期考查小说阅读,只有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和全国Ⅲ卷考查了散文阅读,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仍然考查小说阅读。因此,二轮复习,我们一定要把小说阅读作为重点,力求做到规范答题。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三、常见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 3、情节作用类。 4、情节探究类。 四、分析各种题型,掌握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一)情节概况类 常见设问方式 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真题示例:略 思考方式:①围绕贯穿小说的线索。②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规范答题模式:主谓句: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注意】:1、答题时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2、主谓宾形式组织答案,不可纠缠细节、面面俱到。

记叙文情节技巧

即墨一中高一语文记叙文写作导学案 编写:于永港审核高一语文时间:2018.10 跌宕起伏动心弦 ——记叙文的情节技巧 学习目标: 1. 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2.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 【课前预习案】 一、考场作文是“急就章” 考场作文就写作主体来讲,是急就章,要在不超过6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就阅卷主体来讲,是浏览者,高速运作的机制决定了阅卷老师只能在最多两分钟内浏览完毕一篇文章并作出判断,给出分数。这二者都决定了考场作文在结构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首先是结构必须有头有尾,层次清楚,清晰明朗,条分缕析,使阅卷老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进程。其次是结构应有一定的模式特征。熟悉几种常规而实用的结构模式,并经过长期操练使之了然于胸,必将提升同学们快速架构文章的能力,提高作文的档次。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怎么样才能写出情节的波澜?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要使文章能有曲折的美感,首先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就要学会挑选一些有起伏、有变化的事情来写,比如说我们学的《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课文。 【课堂探究案】 一、记叙文的情节技巧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记叙文所记事件以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为佳,讲究波澜起伏之美,情节曲折之美,结构严谨之美。怎样才能让记叙文的情节结构新奇曲折、尺水兴波、波澜起伏呢?这就需要掌握记叙文情节设置的技巧。1.巧设悬念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运用悬念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下列三点: (1)确有“念”可“悬”,不要硬去拼凑,若硬去拼凑,结果读者一眼就可识破悬念的“底”,反而弄巧成拙。 (2)要注意衔接。设置悬念,一般说来,是不马上释念的(否则就失去了悬念的作用),在“设悬念”与“释悬念”之间,往往插入其他情节,这里就有一个“其他情节”与设置悬念时的“主要情节”相衔接的问题。另外,待“其他情节”叙述完后,再要回到主要情节上来释悬念的时候,又有个衔接问题。这些衔接问题处理得好,文章就显得自然、合理,浑然一体。 (3)一篇应试的记叙文,一般篇幅不会很长(大致在800字左右),因此悬念设置以集中为好,不宜太分散。如果悬念设置太多,一是记叙时照应不过来,二是会冲淡主要情节。 2.铺设误会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因此,误会既有背离事实的一面,又有合情合理的一面,写作时要写出这种不真实但又有一定可信度的特点。为了强化误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以吸引和震动读者,文章常对误会作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运用误会法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制造误会,使情节的安排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才能使文章产生戏剧性效果,让平淡的情节变得扑朔迷离,使读者读来饶有兴趣。否则,就会漏洞百出,弄巧成拙。那么,怎样恰当地制造误会,巧妙地运用误会法呢?需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1)利用大众心理,设置“误会歧途”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有共同的心理认识,这就是大众心理认识,如“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等。运用误会法组织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大众心理认识,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设置“歧途”,布置好文章的结构、情节,一步步引导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有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波澜,可以设置多重“歧途”,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读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

记叙文写作技法(一)--情节突转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一)--情节突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一)--情节突法梅绍友 记叙文写作技法(一)--情节突法 一、导入: 我先讲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 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 怒) 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那么写事时为什么要波澜起伏? --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 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 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种--情节突法。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篇文章: 二、例文展示(一):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男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许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 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过头,脸上的笑容顷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着烂衫、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之情节结构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之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鉴赏小说故事情节,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2.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 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教学方法: 1.借助学过的课文或已做过的试题引导学生整理得分点。 2.练习巩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前年的大概这个时候,我站在讲台上,信誓旦旦的对学生说,2009年考了小说阅读,今年可能要考散文,结果2010年考了小说阅读。去年的大概这个时候,我很有底气的对学生说,前两年考了小说,今年极有可能要考散文,结果2011年还是考了小说,今天面对你们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皆有可能。作为考生,我们是弱势群体,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考卷,但我们能够主动的去梳理各种文本的答题要点、归纳规范的答题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已经学习过散文欣赏,今天我们进入小说阅读方法讲解。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梳理及题型。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析: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的三要素的目的是为表达什么? (析:表达主题) 我们大家读过很多小说,其实一篇小说除了以上四点意外,还有两点,即我们看得见的小说语言和看不见的各种表达技巧。大家来共同梳理一下这六点的

关系,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了表达某种主题,而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情节和环境之中的,情节是需要通过人物活动来推动的,坏境则为人物和故事情节提供了舞台,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写好一篇小说的工具,离开他们,小说什么也不是。 把握好小说各种要素的关系,就能看清高考小说命题的各种题型,同时在回答某一题的时候,一定要放在整体中解答,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要素,根据得分点,根据关系来组织答案。 那么在这六要点之间,大家最喜欢的是小说的什么呢? 三:有关情节的题型讲解。 什么地点,做了什么,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何人何事。 如:用一句话概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 林教头沧州杀敌寻仇。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第一讲小说阅读技巧情节和结构

第一讲: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考点1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处回答。作用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尾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尾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灾难,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及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补: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以擅长结尾而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买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景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突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叫绝,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考点2小说的情节和线索 小说的情节是指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人手,据情论人。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鲁迅的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设置悬念,引人人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叙述。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

记叙文 情节

记叙文写作指导——写出事件的波澜 江门市新会李文达中学高一语文科组 教学设想: 到高一为止,虽然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最为熟悉,但是作文得分却普遍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在记叙事件这点上,学生作文往往平铺直叙,过于平淡,写不出事件的波澜。针对这点,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写出事件波澜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目标: 1.介绍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基本方法。 2.结合具体作文片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情节突转法、设置悬念法和倒叙、插叙、补叙的方法。 3.根据所学习的方法进行实践写作训练。 重点、难点:结合具体作文片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情节突转法和设置悬念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方法: 1.情节突转法: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设置悬念法: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 3.倒插补叙法:“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补叙”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补叙只对情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 二、鉴赏下面的文章,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浅析中西古典悲剧的情节突转

浅析中西古典悲剧的情节突转 杨道州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邮编:430062 )摘 要:情节突转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 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 转” 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关键词:悲剧情节突转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10(2010)03-0058-03 !!!!!!!!!!!!!!!!!!!!!!!!!!!!!!!!!!!!!!!!!!!! 2010年第3期 (总第107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GUANGXIJIAOYUXUEYUANXUEBAO NO.3,2010(Serial NO.107)悲剧是人类古代艺术的高峰,其不朽的精神 营养哺育人类至今仍源源不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对悲剧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阐释的第一人,在其著作《诗学》中将悲剧作为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论述。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在情节中又尤以“突转”最为重要,“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1]情节的突转可以使戏剧的发展富于变化,造成巨大的戏剧旋涡,产生强撼的感人力量。这一关于情节突转的理论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1. 西方古典悲剧的突转 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视为处理“突转”的典范。俄狄浦斯出生时,因神预言他会弑父娶母而被生父忒拜国王派人把他抛进深山,科林斯国王将其收为嗣子。他长大后得知这一预言,怕在科林斯应验杀父娶母,但在逃往忒拜的途中却误杀生父。由于猜出狮 面人身司芬克斯的谜语,除了大害,俄狄浦斯到忒拜被奉为国王,后又娶了并不认识的生母。科林斯 国王死后,报信人来迎他回科林斯为王,为解除他害怕娶科林斯王后之恐惧,告诉他出生时在忒拜遭遗弃的身世,这是“突转”,使其醒悟自己弑父娶母,骤然堕入极度恐惧与痛苦的深渊。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又举出《伦丘斯》一例,阿耳戈斯国王达拉俄斯有五十个女儿,他的兄弟有五十个儿子欲娶她们为妻。达拉俄斯命令女儿们于新婚之夜尽杀新郎。惟有伦丘斯的新娘呼柏耳奈丝特拉手下留情,藏起夫婿,并为他生子阿巴斯。后来伦丘斯最终被发现,被带去处死,达那俄斯跟去执行时,结果,作为前事的结局,后者被杀,前者得救。这也是一个情节的“突转”。 西方后来的古代悲剧在组织情节时秉承亚氏“突转”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 58——

《光之逝》悲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探究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9, 7(3), 130-13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515624373.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515624373.html,/10.12677/wls.2019.73021 A Study on Reversal and Recognition of Tragedy in The Light That Failed Rongzhen Guan, Fan Y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Sep. 2nd, 2019; accepted: Sep. 12th, 2019; published: Sep. 23rd, 2019 Abstract The Light That Failed is the first novel of Rudyard Kipling, the first British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which reveals the tragic life of Dick Heldar, an artist and painter who went in vain in his pursuit of art, love and marriage and ended up with his death in the battlefield. Based on Aristotle’s theory on tragedy from Poe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major tragic element, plot, in the novel through close reading, and studies the reversal and recognition of tragedy in the work, so as to explore Kipling’s ingenious story 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exquisite artistic expression, thus enhancing the appreciation of modern tragedy. Keywords The Light That Failed, Rudyard Kipling, Tragic Plot, The Reversal and Recognition 《光之逝》悲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探究 关熔珍,杨帆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3日 摘要 《光之逝》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画家迪克展开,讲述了迪克追求艺术、爱情和婚姻中,求而不得最终丧生前线的悲剧故事。本文拟以亚里

小说阅读(梳理情节)

小说阅读(梳理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阅读的五大任务: ①把握故事情节 ②分析人物形象 ③分析典型环境 ④概括小说主题 ⑤艺术手法鉴赏 (一)把握故事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故事,就是故事发展的步骤、过程、环节、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设问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如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个。) ⑤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⑥分析小说开头、结尾部分的作用。 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的梳理——解题4方法 1、抓线索,按线索串联的人事梳理 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还可以是事件、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如:朱自清《背影》中的背影(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 2、抓过程,按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即可梳理情节。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现实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小说阅读之情节

小说阅读之情节 【技法指津】 小说的情节,指的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过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只有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的灵魂。 小说的情节来自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但却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通常是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的。小说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由于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所以,在小说中,情节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叙述,有时会省略某一部分,有时甚至会颠倒或交错。 鉴赏小说的情节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小说情节前后之间大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串作品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当然,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的情节,如果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锁定人物,透视人物性格发展 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小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活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三、见微知着,把握情节内在意义 小说情节往往是由若干个场面构成的,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能够进一步深入鉴赏情节,同时也只有这样,情节鉴赏才会具体,充分和中肯。阅读小说,不能只顾看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而要思考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 四、品味技巧,领会情节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铺设大都有所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着特点。什么地方埋伏笔,什么地方照应,什么地方是

情节突转法

推荐几种能够写出事情波澜的技巧 一,情节突转法: 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 成绩 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前部分有意让读者觉得平淡无奇,或是通过渲染让读者产生对事物发展的趋向的误解,然后再陡然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向,使立意出人意料,让读者回味无穷。 真正的施主 我所在的山村学校,伙食糟透了,不是白菜萝卜就是萝卜白菜。于是,我经常到学校旁边的一个小村庄去买鸡蛋。 卖主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她叫我说个价,我便定了5角钱一个。其实,我暗中提高了5分钱,我们家乡4角5分一个要多少有多少。我看这老人可怜,没儿没女,只靠几只母鸡养活自己,于是每个蛋多给5分钱,并暗下决心,作为一项长期的“扶贫工程”,现在不是提倡“一帮一”齐心协力搞好扶贫吗?这老太太可怜,我就做一个小施主吧!奇怪的是老太太既不讨价,也不还价,这桩买卖就这么定了。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太太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又提高了5分钱。老太太坚持不肯提价,僵持了很久,她才勉强接受了。 终于有一天,我的平衡的善心被打破了。那天,我照旧去老太太那儿买蛋,正碰上一个蛋贩子跟老太太讲价。蛋贩子出6角一只的价要把蛋全收走,老太太不肯。蛋贩子说,这个价够高了,山里都是这个价。老太太说,不是因为这个价,而是这些蛋要卖给那位瘦老师。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里来教书,又那么瘦,我希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我顿时懵了,原以为自己是个长年的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老太太…… 二,设置悬念法: 按照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的说法,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人有一种好奇和“求知”的本能,越是迷惑不解的事物,越想探究出个究竟。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 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梳理故事情节,归纳小说主旨

考点跟踪突破——梳理故事情节,归纳小说主旨 (一)(2016·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挣扎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的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讲次02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2021年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讲次热身练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 23 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您怎

小说阅读之把握故事情节1学生版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时间2011.09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 课题小说阅读(一)把握故事情 节 课型复习课编号20110926-1 学习目标1.解读考纲,熟悉考点(概括情节和鉴赏情节)常见题型 2.积累情节的有关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解答模式。 重难点在练习中提高学生把握故事情节能力 一、预习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汇总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小说情节组成部分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情节往往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着眼于“情节”要素鉴赏小说,应注意什么? 首先是,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例如,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若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其次是,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众人嘲笑他,孔乙己与之争辩的情节,突出他的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写孔乙己教写四种“茴”字,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表现他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写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爬到酒店喝酒、谎称是跌断的等情节,表现了孔乙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爱面子的弱点。 再者是,见微知著,应从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作品的情节是由很多个场面和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的结尾处,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一细节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 此外,还要注意辨识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情节编织的结构特点。 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顺叙的类型具体又有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叙写,按事件发展的阶段进行叙述,按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叙述等。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关键、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提到开头来写,并非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倒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