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和物理中考复习资料汇总合集

数学和物理中考复习资料汇总合集

数学和物理中考复习资料汇总合集
数学和物理中考复习资料汇总合集

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 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 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 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0;若|a|=-a ,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 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 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 的平方根 做“a ±”。

2、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 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 正数和零的算 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 (a ≥0)

0≥a

==a a 2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

-a (a <0) a ≥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 立方根;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 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n

a 10?±的形式,其中101<≤a ,n 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 、b 是实数,

,

0b a b a >?>-

,0b a b a =?=-

b a b a

(3)求商比较法:设a 、b 是两正实数,;1;1;

1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4)绝对值比较法:设a 、b 是两负实数,则b a b a 。 (5)平方法:设a 、b 是两负实数,则b a b a 2

2

。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 a b b a +=+

2、加法结合律 )()(c b a c b a ++=++

3、乘法交换律 ba ab =

4、乘法结合律 )()(bc a c ab =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c ab c b a +=+)(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章 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b a 2

3

1

4-,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b a 2

3

13-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c b a 2

3

5-是6次单项式。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都是正整数n m a

a a n

m n

m

+=?

),(都是正整数)(n m a a mn

n m =

)()(都是正整数n b a ab n n n =

2

2

))((b

a b a b a -=-+

2222)(b ab a b a ++=+

2222)(b ab a b a +-=-

整式的除法:)0,,(≠=÷-a n m a

a a n

m n

m

都是正整数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

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

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0(1

);0(10为正整数p a a a

a a p

p

≠=

≠=-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

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c b a ac ab +=+

(2)运用公式法:))((2

2

b a b a b a -+=- 2

2

2

)(2b a b ab a +=++

222)(2b a b ab a -=+-

(3)分组分解法:))(()()(d c b a d c b d c a bd bc ad ac ++=+++=+++ (4)十字相乘法:))(()(2

q a p a pq a q p a ++=+++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 (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 、B 表示两个整式,A ÷B 就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

B

A

就叫做分式。其中,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 );()(为整数n b a b a n n n = ;c b

a c

b

c a ±=

± bd

bc

ad d c b a ±=

± 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

≥=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4)

)0,0(≥≥=b a b

a

b a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三章 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

程)为未知数,(0a x 0≠=+b ax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 是未知数x 的系数,b

是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多项式,

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

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0分)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

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

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

2

2

)(2b x b bx x ±=+±。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

)

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04(2422≥--±-=ac b a

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3分)

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中,ac b 42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0(02≠=++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ac b 42-=?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分)

如果方程)0(02

≠=++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那么a

b x x -

=+21,a

c

x x =

21。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考点六、分式方程 (8分)

1、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

换元法: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

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正组的解法

(1)代入法(2)加减法

6、三元一次方程

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7、三元一次方程组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章不等式(组)

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3分)

1、不等式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 (3~5分)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考试题型:

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 (6~8分)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 项的系数化为1 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8分)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当任何数x 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五章 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

考点一、平均数 (3分) 1、平均数的概念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那么,)(1

21n x x x n

x +++=

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 21),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n

f x f x f x x k

k ++=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

权。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定义法

当所给数据,,,,21n x x x 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

21n x x x n

x +++= (2)加权平均数法:

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n

f x f x f x x k

k ++=

2211,其中

n f f f k =++ 21。

(3)新数据法:

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a x x +='。

其中,常数a 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1

'21n x x x n

x +++=

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21n x x x 叫做原数据,,',,','21n x x x 叫做新数据)。

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4分) 1、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3、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5、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6、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考点三、众数、中位数 (3~5分)

1、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考点四、方差 (3分) 1、方差的概念

在一组数据,,,,21n x x x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2

s ”表示,即:])()()[(1

222212

x x x x x x n

s n -++-+-=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1

222212x x x x x x n

s n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12222212

x n x x x n s n -+++= ,也可写成22

22212)][(1x x x x n s n -+++=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122

22212

x n x x x n

s n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新数据a x x -=11',a x x -=22',…,

a x x n n -=',那么,22

22212')]'''[(1x x x x n

s n

-+++=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4)新数据法:

原数据,,,,21n x x x 的方差与新数据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的方差相等,也就是说,根据方差的基本公式,求得,',,','21n x x x 的方差就等于原数据的方差。

3、标准差

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 ”表示,即

])()()[(1

222212x x x x x x n

s s n -++-+-=

= 考点五、频率分布 (6分) 1、频率分布的意义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平均数和方差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样本中数据在各个小范围所占的比例的大小,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

2、研究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及有关概念 (1)研究样本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 ①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②决定组距与组数 ③决定分点 ④列频率分布表 ⑤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2)频率分布的有关概念 ①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②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③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 )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3分) 1、确定事件

必然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的事件。

2、随机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放声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分)

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利用反复试验所获取一定的经验数据可以预测它们发生机会的大小。要评判一些游戏规则对参与游戏者是否公平,就是看它们发生的可能性是否一样。所谓判断事件可能性是否相同,就是要看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一样,

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5~6分) 1、概率的意义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m

n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件A 的概率。

2、事件和概率的表示方法

一般地,事件用英文大写字母A ,B ,C ,…,表示事件A 的概率p ,可记为P (A )=P 考点九、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3分) 1、确定事件概率

(1)当A 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 (A )=1 (2)当A 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 (A )=0 2、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0 1概率的值

不可能发生 必然发生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考点十、古典概型 (3分) 1、古典概型的定义

某个试验若具有:①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有有限多个;②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我们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

2、古典概型的概率的求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中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A )=n

m 考点十一、列表法求概率 (10分) 1、列表法

用列出表格的方法来分析和求解某些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2、列表法的应用场合

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 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

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10分)

1、树状图法

就是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的方法叫做树状图法。

2、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条件

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

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利用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在统计学中,常用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代替实际操作中复杂的试验来完成概率估计,这样的试验称为模拟实验。

3、随机数

在随机事件中,需要用大量重复试验产生一串随机的数据来开展统计工作。把这些随机产生的数据称为随机数。

第六章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3分)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

a 时,(a,b)和(b,a)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b

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3分)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0,0>>?y x ;点P(x,y)在第二象限0,0>

点P(x,y)在第三象限0,0<?y x 。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 轴上0=?y ,x 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 轴上0=?x ,y 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 轴上,又在y 轴上?x ,y 同时为零,即点P 坐标为(0,0)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y 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y 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 轴、y 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 与点p’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与点p’关于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 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 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

2

y x + 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3~8分)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 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 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3~10分)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b kx y +=(k ,b 是常数,k ≠0),那么y 叫做x 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b kx y +=中的b 为0时,kx y =(k 为常数,k ≠0)。这时,y 叫做x 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像是经过点(0,b )的直线;正比例函数kx y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k 的符号 b 的符号 函数图像

图像特征

k>0

b>0

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0 x

b<0

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K<0

b>0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b<0

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注: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kx y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b kx y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x y =(k ≠0)中的常数k 。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b kx y +=(k ≠0)中的常数k 和b 。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考点五、反比例函数 (3~10分)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x

k

y =

(k 是常数,k ≠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1

-=kx y 的形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

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函数y ≠0,所以,它的图像与x 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 )0(≠=

k x

k

y k 的符号

k>0 k<0

图像

y

O

性质

①x 的取值范围是x ≠0, y 的取值范围是y ≠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 的取值范围是x ≠0, y 的取值范围是y ≠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中考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点

初中各年级知识点占中考分比例: 初二占54% 初一占13% 初三占33% 卷面的难易比例:简单题:中档题:难题=6:2:2 数学数学试卷各知识点分析:3大块,6小点 一、数与代数: 1、数与式7.5%(分式(初二)、整式(初一)、有理数(初一)、无理数与实数、(初二)二次根式(初三)、2星 2、方程与不等式11.67%【初一】(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二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星 3、函数22.5-25%(一次函数(初一)、二次函数(初三)、反比例函数(初二)、函数基本知识)5星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性质14.17-21%(尺规作图、圆(初三)、三角形(初二)勾股定理(初二)、四边形(初二)4星 2、图形的变化25-30%(投影与试图、锐角三角函数(初三)、图形的相似、平移、旋

转、对称)5星 三、统计与概率11.67% 3星 1、概率(初三) 2、数据分析(初一,二) 3、数据收集与处理 中考物理初二初三共17章,只有15章是考的。 去年的难题比重比较大,难题占了15%,其中力学难度加大,预计今年总体难度会下降。 考点: 1力学47%-54%, 机械能,大气压强,固体压强,受力分析,功和能,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选择题)杠杆原理,托盘天平测量,气压和流速关系,惯性定律(填空题) 简单机械,有用功和总功,重力势能影响因素实验,测量矿石密度,浮力计算,受力分析,功率计算,沸点和气压关系(综合题)2电磁学24%-31% 电的磁效应,电荷和电流,电功率(选择题)电能(填空题)

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实验,推导并联电路电阻公式,电流的磁效应和热效应(综合题)3热学9% 汽化吸热原理分析物态变化(选择题) 内能和热机(填空题) 比热容计算;电热计算,温度计原理(综合题) 4光学8% 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选择填空) 5声学2% 声音三要素:音色,音调,响度 6新能源与环保4% 初二15个:汽化、机械运动、声音、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凹透镜成像规律、摩擦、惯性、平衡力、液体压强、杠杆平衡条件、浮力、功、功率、机械效率。 初三12个:水的比热容、能量、热量、热值、电磁感应、电功率、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测电功率、欧姆定律、电功和电热。化学:初三开始学试卷各知识点分析:一、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如图讨论绳子变长时,绳子的拉力和墙面的支持力如何变化?解析法: θ cos 2G F =如果绳子变长,θ角减小,θcos 变大,F 2减小;θtan 1 G F =,θ角减小,θtan 减小,F 1减小。此题图解法较容易在此省略。在力(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 题中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知识用的很多。 (2)正弦定理应用实例: 如图所示一挡板和一斜面夹住一球,挡板饶底端逆时针旋转直到水平,讨论挡板和斜面对球的弹力如何变化?此题图解法较容易在此省略。

解析法:βθαsin sin sin 12F F G == α θ sin sin 2G F = 因为θ不变α从锐角变成90 大再变小,所以F 2先变小后变大; () ()θβθβθβ βθβαβοcos cot sin sin sin 180sin sin sin sin 1-= =+= --== G G G G F β角从钝角变为零的过程中,βcot 一直变大,所以F 1一直变小。 (用到了正弦定理、诱导公式、两角和的正弦函数这种解法理论性较强。 ) (3)化θθcos sin b a +为一个角的正弦应用实例 如图所示物体匀速前进时,当拉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多少度时最省力?动摩擦因数设为μ。 解答:匀速运动合力为零()θμθsin cos F G F -= ()() θβμμθβθβμμθμμθμμμθ μθμ++= ++= ??? ? ??++++= += sin 1sin cos cos sin 1sin 1cos 111sin cos 22222G G G G F 所以当θβ+为直角时F 最小,也就是当1 1 arcsin 2 2 2 +-= -= μπ βπ θ时F 最小。 5.组合应用实例 如图所示一群处于第四能级的原子,能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这个还可以用一个一个查数的办法解决,如果是从第五能级开始向低能级跃迁问可以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就很难一个一个地数了。 利用组合知识很容易解决,处于第四能级有623 42 4=?==! C N 种 处于第五能级有10! 24 5!3!2!52 5=?=?= =C N 种 6.平面几何(1)三角形相似应用实例 例题1:如图所示当小球沿着光滑圆柱缓慢上升时,讨论绳子的拉力 和支持力如何变化? 由三角形相似可得 l T h G R N ==可以N 不变T 减小。 例题2:(2013新课标)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 和B ,两者用一轻质 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绳上有一红色标记R 。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 、B 和R 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l 2),(0,l -)和(0,0)点。已 知A 从静止开始沿y 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 的匀加速运动:B 平行于x 轴朝x 轴正向匀速运动。两车此

物理化学与计算机编程的联系

物理化学与计算机编程的联系 说到化学我还以自豪下,毕竟曾经我取得啦较好的成绩,然而到大学化学老师延伸拓展让我开阔啦眼界,同时也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然来化学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找到啦一些资料来充实自己。例如化学中的分析与量子化都需要计算机编程,在此我浅谈自己的所了解的···· 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简称计算分析,其内容有:1.1数据处理利用一元统计,可对同一项目的若干次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置信区间、标准误差、变动系数等。利用二元统计,可以计算含量与滴定体积或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直线方程(线性回归法)。用程序型计算器也能迅速完成这些计算。 1.2 条件预测根据溶液平衡原理,考虑副反应系数校正,形成精确的数学模型,可对化学分析条件进行预测,例如显色反应最合适的pH的预测、离子交换色谱法中淋洗液浓度和用量的预测等。在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计算数学方法。设有10种金属离子与10种络合剂共存,它们之间的竞争反应可用迭代法预测,计算机对每种络合物用迭代法处理,获得收敛结果的报出答案,迭代999次仍不收敛者弃去,总共不多于10万个数据的计算。按常法以每个数据平均费时6分钟计,一个人要三年半才能算完,用计算机处理不到1小时可得出答案,为化学分析中哪种离子参加反应、哪些离子被掩蔽等条件,获得可靠的预测效果。 1.3 提高选择性即准确测定指定的组分,消除干扰一般可概括为下列两种模型:①平衡模型,以各种平衡常数为依据,把共存的每种平衡都写成一个方程式,形成一组方程。在测得某些未知量之后,就可把被测物质的共存干扰物质的含量一起计算出来。这种模型适于处理化学分析问题,但受到平衡常数的精密度和高浓度溶液中活度校正的准确度的限制。②当量模型,以广义的当量关系,即测定信息与被测物含量的关系为依据。这些测定信息可以是滴定体积、沉淀重量、吸收、发射、电流、电压、波峰的高度或面积等。将它们组成方程组,可把多种组分的含量一起计算出来。这种模型适用于化学分析和各种仪器分析,准确度高于平衡模型,但也受到某些限制。此外,国内还研究了在多波长光度法中用计算机选择波长对(或波长组),以及无机红外光谱等方法,来提高测定性质相近元素的选择性。 1.4 提高灵敏度改善信噪比、提高分辨率,常采用数学

数学物理方法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数学物理方法学习心得 篇一:数学物理方程的感想 数学物理方程的感想 通过对数学物理方程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的伟大与博大精深。 当应用数学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变得越来越难懂,越来越抽象,没有多少实际的例子来说明;物理正好也要利用数学来进行解释和公式推导,所以就出现了数学物理方法。刚开始到结束这门课程都成了我的一大问题。很难理解它的真正意义(含义),做题不致从何入手,学起来越来越费劲。让我很是绞尽脑汁。 后来由于老师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下我开始有了点理解。用数学物理方法来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列出微分方程,当然这些微分方程是以物理的理论列出来的,如果不借助于物理方法,数学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用于教学和实践,而物理的理论也借助于数学方法来列出方程,解出未知的参数。这就是数学物理方法的根本实质所在。真正要学好数学物理方程

不仅要数学好物理也不能够太差。 接下来我想先对数学物理方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与解 释说明。数学物理方程——描述许多自然现象的数学形式都可以是偏微分方程式 特别是很多重要的物理力学及工程过程的基本规律的 数学描述都是偏微分方程,例如流体力学、电磁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如此。这些反映物理及工程过程的规律的偏微分方程人们对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从微分学产生后不久就开始了。例如,18世纪初期及对弦线的横向振动研究,其后,对热传导理论的研究,以及和对流体力学、对位函数的研究,都获得相应的数学物理方程信其有效的解法。到19世纪中叶,进一步从个别方程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偏微分的一般理论,如方程的分类、特征理论等,这便是经典的偏微分方程理论的范畴。 然而到了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科学实践中提出了数学物理方程的新问题,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数学物理方程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现手段。又因为数学的其他分支(如泛函分析、拓扑学、群论、微分几何等等)也有了迅速发 展,为深入研究偏微分方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而,20世纪关于数学物理方程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发展呈如下特点和趋势:

数学在各方面的的应用

附录三关于数学在理科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我们对理科中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调查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询问了不少相关的专家,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物理学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和工具。离开了数学,物理学几乎寸步难行。现行大学物理系的数学教材几乎囊括了所有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都必需具备相当高深的数学知识。 理论物理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有:空间及其拓朴、映射、实分析、群论、线性代数、方阵代数、微分流形和张量、黎曼流行、李导数、李群、矢量分析、积分变换(包括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球函数、柱函数、函数、格林函数、贝塞尔函数、勒让德多项式等。 实验物理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呈主要集中在概率统计学中。包括一维、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概率分布、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极大似然法等。其中概率分布包括伯努力分布、泊松分布、伽马分布、分布、t分布、F分布等。 从上可以看出,上述数学知识对物理专业来讲,必需了解,且有的需要深入了解。比如群论、空间及拓朴、积分变换、偏微分方程、概率分布、参数估计等。工科和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物理专业和非物理专业、其物理学习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也有范围和程度上的变化。工科就没有理科要求高,物理专业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也比非物理专业所学物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丰富的多。 二、化学中的数学知识 初等化学只是简单介绍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除了相应的计算外,与数学的联系没有物理学那么紧密。高等化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物质,因此需要相应的高等数学知识为基础。下面我们就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两种课程来讨论。 化学理论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有:级数及其应用、幂级数与Taylor展开式、Fourier级数、Forbemus方法、Bessel方程、Euler-Maclaurh加法公式、String公式、有限差分、矩阵、一阶偏微分方程、二阶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包括一阶、二阶、线性、联立)、特殊函数(包括贝尔函数和勒让德多项式)积分变换、初步群论等。 化学实验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有: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随机分量及其分布、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化学中的数学知识主要应用于计算,因此大部分是一些数学公式和方程,并没有更深一步理论推导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要求。所以,化学专业中数学知识的要求不高,只限于了解并会套公式而已。

物理和化学的关系

物理和化学的关系 通过近一个学期对于大学物理和工程化学的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物理和化学之间的关系,对于物理和化学这两门课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初步了解到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中分出来的学科,所以说物理和化学从一开始就有了很大的联系,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更是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不可能孤立与对方存在。 物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物理是一个物质的外特性,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而化学则是一个物质内在的性质。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讲,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研究一种物质必须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相结合去研究,缺少一个都是不严谨的,因此,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科研究领域,物理和化学是联系相当紧密的两个物质代名词。 物理学与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两个分支,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一种化学变化总是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因素的作用也会引起化学变化,自然科学中物理和化学历来是亲如兄弟、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学科,它们虽曾有过约定俗成的分工,各司其职,但非各自为战,化学和物理合在一起,子自然科学中形成了一个轴心。历史上化学家合物

理学家的研究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中进行的,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兼及物理和化学每当化学家们对取得的实验经验试图做出解释,并提高为理论时,每当他们在研究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总是求助于当时的物理成就,而且受益良多。物理包含着所有物质系统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化学也同样涵盖从宏观到微观与性质的关系、规律、化学过程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由此便产生了物理化学这一学科,也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在学科研究中,物理与化学最本质的方面是想通的。通常,科学家们习惯于直接在特殊领域提出用于描述观察结果的理论,而不从一个更基本领域中的理论出发去推行相应的理论。虽然在提供特殊附加信息的情况下,从基本理论出发的推导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十分困难或者不可能。所以尽管各部门科学占据着不同的层次,但他们都是一个联合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结构的统一性通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得以巩固,位于某一层次上的科学涵盖了位于较上一层的不那么基本的科学的定律。但是更上层的定律由于更特殊,因而除了前者的定律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因此,无论是进行物理方面的研究还是化学的探索,都应当吧他们进行融会贯通,使其相辅相成,共同揭示物质的本质。 在生活方面,物理和化学更是紧密联系,所有的物质都包含了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性质并且相互影响、如生活用火既包含了物质燃烧的化学变化,同时还包含了能量转移、温度、辐射等多方面的物理变

考研数学之物理应用分析

Born To Win 人生也许就是要学会愚忠。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考研数学之物理应用分析 数学一和数学二的学生对物理应用这一块掌握的比较薄弱。物理应用不是数学一和数学二的常考点,但是一旦考了,学生往往都不会。2015年数学二的考研真题出了一道与物理应用有关的大题。这是个拉分题,很多同学都不会。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对物理应用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那些立志上名校,希望数学给力的学生。下面,跨考教育数学教研室的向喆老师就来和大家分享物理应用分析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知识框架 有句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物理应用可以说是比较难的知识点,所以大家就应该明了考研都考了那些物理应用。首先,只有数学一和数学二才考物理应用。然后,物理应用分布在导数应用,定积分应用,微分方程应用中,其中物理应用在定积分中考查的最多。最后,有关的物理知识的储备。比如说速率,做功,压强,压力等。 二.掌握学习方法 大家在明白了物理应用的体系后,就应该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首先是导数中的物理应用。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我发现导数的物理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导数物理意义的理解,即速率。然后是定积分中的物理应用。这是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变力做功(变力对质点沿直线做功和克服重力做功);液体静压力;质心及形心。这三个部分求解的核心思想是微元法: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大家应该把定积分的定义即曲边梯形面积是怎么求得掌握。接着,大家就应该把这三部分的微元法思想推一遍,从而熟练掌握本质的含义。其中克服重力做功问题已经在真题中出现过。最后是微分方程中的物理应用。通过历年考题分析,我发现微分方程中的物理应用主要考察的是牛顿第二定律。据此联系了位移与速率;重力,浮力及阻力与加速度关系。总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候,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思想。比如说:微元法思想,牛顿第二定律,压强及压力,位移与速率等。 三.熟练掌握题型 大家在明白了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方法后就应该通过做题来巩固。不过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数学一和数学二的同学有很多都不是学物理的。所以有必要对基本的物理知识进行回顾。大家可以参考下高中的物理课本就够了。针对做题,题目不求多,关键是把真题搞懂。大家可以看下从1989年到2014年的真题,找到其中的物理应用部分,然后仔细的思考下,做一下,总结题型,体会下思想方法。 总之:物理应用部分是高等数学中一个难点,虽不是热点问题,但是往往冷不丁的在真题中出现,它是制约着大家能否拿高分的瓶颈。所以,大家应该掌握物理应用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该做哪些题目。 文章来源:跨考教育

数学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数学学科前沿讲座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学校数位专家教授的耐心讲解,产生了一些自己对数学学科的体会。下面就简要谈谈,通过听取前沿讲座我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与变化。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有数学,才有今天科技的繁荣,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数学问题。今天科技领域也以数学为基础。如计算机的发展,一切理论都是数学家提出的,某个物理学家要研究某个项目,都要以丰厚 的数学功底为前提。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刻与数学打交道,可谓世界因数学而精彩。既然数学有如此大的魅力,下面将粗略的介绍一下。数学曾出现三次危机:无理数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穷小是零吗——第二次数学危机;悖论的产生---第三次数学危机。数学历来被视为严格、和谐、精确的学科,纵观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从来不是完全直线式的,他的体系不是永远和谐的,而常常出现悖论。在悖论中逐渐成熟,进而到现在出现多个分支,分为:基础数学、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函数论、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概率论、应用数学、运筹学。 一、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属于数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应用数学是应用目的明确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是数学理论知识与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联系的重要纽带。应用数学主要研究具有实际背景或应用前景的数学理论或方法,以数学各个分支的应用基础理论为研究主体,同时也研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信息、经济、管理等科学中的数学问题,包括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主要研究方向: (1)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在理论中 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均被用来描述力学、控制过程、生态与经济系统、化工循环系统及流行病学等领域的问题。利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描述上述问题充分考虑到空间、时间、时滞的影响,因而更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本方向主要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H-半变分不等式、最优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2)拓扑学拓扑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中文名称起 源于希腊语Τοπολογ的音译。Topology 原意为地貌,于 19 世纪中期由科学家引入,当时主要研究的是出于数学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几何问题。发展至今,拓扑学主要研究拓扑空间在拓扑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拓扑学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分支。起初它是几何学的一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所谓

2017年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攻略)之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及高考题型答题技巧 数学方法在物理

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是物理思维和数学思维高度融合的产物,借助数学方法可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能达到打通关卡、快速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借助物理知识渗透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可以说任何物理试题的求解过程实质上都是一个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经过求解再次还原为物理结论的过程。复习中应加强基本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三角函数的运用,对于图象的运用要重视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解决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时,要注意几何知识、参数方程等数学方法的应用。在解决力学问题时,要注意极值法、微元法、数列法、分类讨论法等数学方法的应用。 一、极值法 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很多,物理极值问题中常用的极值法有:三角函数极值法、二次函数极值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法等。 1.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 y =acos θ+bsin θ = ( + ) 令sin φ=,cos φ= 则有:y = (sin φcos θ+cos φsin θ)= sin (φ+θ) 所以当φ+θ=π2 时,y 有最大值,且y max =。 【典例1】在倾角θ=30°的斜面上,放置一个重量为200 N 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3 3,要使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移动,所加的力至少要多大?方向如何?

解得:F =α μαθμθsin cos cos (sin ++mg 因为θ已知,故分子为定值,分母是变量为α的三角函数 y=cos + = ( cos + sin ) = (sin cos + cos sin ) = sin(+ ) 其中 sin = ,cos =,即 tan = 。 当+ = 90 时,即 = 90 - 时,y 取最大值 。 F 最小值为 ,由于 = ,即 tan = ,所以 = 60。 带入数据得 F min = 100 N,此时 = 30 。 【答案】 100 N 与斜面夹角为30 【名师点睛】 根据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然后根据物理规律写出相关物理量的方程,解出所求量的表达式,进而结合三角函数的公式求极值,这是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的常用方法,这也是数学中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在物理解题中的重要应用。 2.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 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x 2 +b a x +b 24a 2)+c -b 24a =a (x +b 2a )2+4ac -b 24a (其中a 、b 、c 为实常数),

数学与化学的关系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题目:数学与化学的关系 学校名称山东科技大学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09-2班 学生姓名洪福 指导教师赵义军 填表时间: 2012 年 6 月 10日

数学与化学的关系 洪福 应用化学09-2班 0901110210 摘要:数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科学。几乎在一切人类活动中, 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化学中, 实际上就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这和数学建模是很相似的,即在化学中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工具, 通过分析化学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一定的数 学关系或构造数学模型, 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化学中渗透数学知识, 既新鲜有趣, 利于激 发兴趣, 又通过运用数学知识, 拓展了大学生的本领, 还可以从中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并 且很多的化学难题都离不开数学来解答,许多化学物质分析需要数学来解释。 关键词:数学化学关系 1、前言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揭示了看来毫无联系的各种化学元素之间所存在着的深刻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现代的无机化学奠定了基础。他本人曾总结道“为了正确地进行推论, 不仅需要了解元素质的标志, 而且需要认识它的量的标志, 即可计量的标志。当某些特性能够计量的时候, 这些特性就不再带有主观随意性, 并使对比具有客观性。”由此可见, 门捷列夫之所以能作出上述发现,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重视量的分析以及量和质的辩证关系。这样, 定量的分析最终就导致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化学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工作也预示了数学方法在化学领域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2、数学渗透到化学之中 化学是一门很广泛的科学,按研究范围来分,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这些科目都会用到数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在化学计算中要用到有关数学的知识,例如:一些算术、初等代数、求导、微分。其它数学反方面的知识在化学领域中基本用不到。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学方法已深入到纯化学领域之中,数学不仅在语言上还在技术上应用于化学中,并在很多方面已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应用。化学的新发现和重要成果分析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发展和深入的研究将在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是研究化学的一个工具,是研究化学的一个动力,所以数学广泛应用于化学领域。 2、1渗透数学归纳法知识 众所周知, 要推导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必须系统地学习电子层、电子亚层( 电子云的形状) 、原子轨道( 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电子的自旋方向、能量最底原理、洪特规则、保里不相容原理, 而所有这些, 高中化学教材中已经删去。学生要想靠已知的化学知识推导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不可能的, 但若借助数学中的完全归纳法进行推导, 却能实现殊途同归。例如: 用数学归纳法推导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2、2渗透数列、极限的知识 求解分子式是有机化学中一类常见的问题,然而所给的物质往往不能通过典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 y B m,B B * =V ?∑* A V y A m,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A A m,A V y 为 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 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nRT nb V V an p =-+))(/(22 式中a 的单位为Pa · m 6 · mol -2,b 的单位为m 3 · mol -1,a 和b 皆为只与气体的种类有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 此式适用于最高压力为几个MPa 的中压范围内实际气体p ,V ,T ,n 的相互计算。 6. 维里方程 ......)///1(3m 2m m m ++++=V D V C V B RT pV 及 ......)1(3'2''m ++++=p D p C p B RT pV 上式中的B ,C ,D,…..及B‘,C‘,D‘….分别称为第二、第三、第四…维里系数,它们皆是与气体种类、温度有关的物理量。 适用的最高压力为1MPa 至2MPa ,高压下仍不能使用。 7. 压缩因子的定义 )/()/(m RT pV nRT pV Z == Z 的量纲为一。压缩因子图可用于查找在任意条件下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但计算结果常产生较大的误差,只适用于近似计算。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高等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举例

《高等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举例 一 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分析 利用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与运算,可解决求变化率的问题。求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度的问题是典型的求变化率问题。在求解这类问题时,应结合问题的物理意义,明确是在对哪个变量求变化率。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类导数和微分公式解决具体问题。 例 1 如图,曲柄,r OA =以均匀角速度ω饶定点O 转动.此曲柄借连杆AB 使滑块B 沿直线Ox 运动.求连杆上C 点的轨道方程及速度.设,a CB AC == ,?=∠AOB .ψ=∠ABO y 解 1) 如图,点C 的坐标为: ψ?cos cos a r x +=, (1) .sin ψa y = (2) 由三角形的正弦定理,有 ,sin 2sin ? ψa r = o x 故得 .2sin 2sin r y r a == ψ? (3) 由(1)得 r y a x r a x 2 2cos cos --= -=ψ? (4) 由,1cos sin )4()3(2222=+=+??得 ,12422 222222=---++r y a x y a x r y 化简整理,得C 点的轨道方程为: .)3()(422222222r a y x y a x -++=- 2) 要求C 点的速度,首先对(1),(2)分别求导,得 ,sin cos 2cos sin ψψ?ω?ωr r x --=' ,2 cos ? ωr y =' 其中.?ω'=

又因为,sin 2sin ψ?a r = 对该式两边分别求导,得 .cos 2cos ψ ? ωψa r = ' 所以C 点的速度 2 2 y x V '+'=4 cos )sin cos 2cos sin (2222 ?ωψψ?ω?ωr r r + --= .)sin(cos sin 4cos cos 22ψ?ψ??ψ ω ++= r 例2 若一矿山升降机作加速度运动时,其加速度为),2sin 1(T t c a π-=式中c 及 T 为常数,已知升降机的初速度为零,试求运动开始t 秒后升降机的速度及其所走过的路程. 解: 由题设及加速度的微分形式dt dv a = ,有 ,)2sin 1(dt T t c dv π-= 对等式两边同时积分 ? ?-=v t dt T t c dv 0 ,)2sin 1(π 得: ,2cos 2D T t T c ct v ++=ππ 其中D 为常数. 由初始条件:,0,0==t v 得,2c T D π - =于是 )].12(cos 2[-+ =T t T t c v ππ 又因为,dt ds v = 得 ,)]12(cos 2[dt T t T t c ds -+ =ππ 对等式两边同时积分,可得: )].2sin 2(221[2t T t T T t c s -+=πππ

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物理化学心得体会 经过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感觉很系统,很科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是: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它是化学中的数学、哲学,学好它必须用心、用脑,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一、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如熵领悟其物理意义,不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二、勤于应用,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应用原理去解释客观事物,去做好每一道习题,与做物化实验一样,“应用”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有神奇的功效,有许多难点是通过解题才真正明白的。做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对于典型的题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和讨论,力求多一点“觉悟”。三、勤于对比与总结,这里有纵横二个方面,就纵向来说,一个概念原理总是经历提出、论证、应用、扩展等过程,并在课程中多次出现,进行总结定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横向来说,一定存在相关的原理,其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如熵增原理、Gibbs自由能减少原理、平衡态稳定性等,通过对比对其相互关系、应用条件等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又如把许多相似的公式列出对比也能从相似与差别中感受其意义与功能。在课堂上做笔记,课下进行总结,并随时记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感悟,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物化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经历刻苦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觉悟”才是终身有用的。 第二、三章是热力学部分的核心与精华,在学习和领会本章内容中,有几个问题要作些说明以下几点: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的一种方法。热力学中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拿第二定律来说,人们用各种方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但都失败了,因而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换句话说,功变为热是不可逆过程。第二定律抓住了所有宏观过程的本质,即不可逆性。热力学的整个体系,就是在几个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和可逆过程的帮助,由演绎得出的大量推论所构成。有些推论与基本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有些则结合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带有特殊性。例如从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的特性,证明了卡诺定理,并得出热力学温标,然后导出了克劳修斯不等式,最终得出了熵和普遍的可逆性判据。以后又导出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可逆性判据。这个漫长的演绎推理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是热力学

关于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5篇【精选】

物理课和化学课是当前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包含在理工科之中,但是两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具备文科的特点。下面是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篇1 经过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感觉很系统,很科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是: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它是化学中的数学、哲学,学好它必须用心、用脑,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 一、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如熵领悟其物理意义,不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 二、勤于应用,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应用原理去解释客观事物,去做好每一道习题,与做物化实验一样,应用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有神奇的功效,有许多难点是通过解题才真正明白的。做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对于典型的题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和讨论,力求多一点觉悟。 三、勤于对比与总结,这里有纵横二个方面,就纵向来说,一个概念原理总是经历提出、论证、应用、扩展等过程,并在课程中多次出现,进行总结定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横向来说,一定存在相关的原理,其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如熵增原理、 bb 自由能减少原理、平衡态稳定性等,通过对比对其相互关系、应用条件等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又如把许多相似的公式列出对比也能从相似与差别中感受其意义与功能。在课堂上做笔记,课下进行总结,并随时记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感悟,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物化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经历刻苦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觉悟才是终身有用的。 第二、三章是热力学部分的核心与精华,在学习和领会本章内容中,有几个问题要作些说明以下几点: 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的一种方法。热力学中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拿第二定律来说,人们用各种方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但都失败了,因而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换句话说,功变为热是不可逆过程。第二定律抓住了所有宏观过程的本质,即不可逆性。热力学的整个体系,就是在几个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和可逆过程的帮助,由演绎得出的大量推论所构成。有些推论与基本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有些则结合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带有特殊性。例如从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的特性,证明了卡诺定理,并得出热力学温标,然后导出了克劳修斯不等式,最终得出了熵和普遍的可逆性判据。以后又导出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可逆性判据。这个漫长的演绎推理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是热力学精华之所在。采用循环和以可逆过程为参照,则是热力学独特的基本方法。 2. 热力学基本方程是热力学理论框架的中心热力学基本方程将、、、、、、A、等

现代数学的特点和现状-丁伟岳

我主要回答同学们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大部分都是关系现代数学大局的问题,很深刻,也很难回答。这种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今天讲的是我的个人意见,同学们可以参考,但不一定正确。 1.现代数学的特点和现状 有的同学问:听说现代数学分支非常细,不同分支的人彼此不了解,这样还能出现总揽全局的数学大师吗?此外,数学的复杂是否使它远离“简单性”这个朴素的自然法则?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希望从总体上了解现代数学,这是非常好,非常值得鼓励的。但是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并不容易。确实,现代数学分支繁多。按美国数学会的分类,数学科目可以分成60多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有几十个子类,总计有3500个以上的子类。肯定没有人能把所有这些分支都了如指掌,甚至于一个分支的专家也很难把分支里的所有数学了解得一清二楚。 但是,真正影响大局的数学却没有那么多。这就像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但是影响全球格局的却只有少数大国。这种影响大局的数学可以叫做“主流数学”。即便在主流数学中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平等的,还有主次之分。因此,如果能抓住主流数学中的主流问题,大体上就可以说是“总揽全局”了。至于说“大师”,他不仅能总揽全局,而且能通过他的工作影响全局。这样的人肯定很少,但也不能说一个没有,这要由历史来做定论。那么,为什么现在出不了牛顿,欧拉,高斯,黎曼这样的大师了呢?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时势造英雄;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旷世英雄的。其次,即便是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地位也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并不是在当时就能确立的。 那么哪些是主流数学呢?回顾历史,现代基础数学从17世纪开始发源,经过18-19世纪的大发展和20世纪的完善,现代数学的基础部分,包括代数和数论,几何与拓扑,分析学的所有主要分支,我们叫这些为经典分支,都进入了成熟期。所谓成熟是指,理论已经十分完善,而内在的发展动力则减弱了。因此,基础数学的单独分支的自身发展已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综合与交叉,集多个分支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费尔马猜想和庞加莱猜想相继被证明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我看来,现代数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应用数学的兴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方面对数学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应用数学的崛起,它正成长为数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主流。 从重要问题的来源看,基础数学内部一些最主要的问题是来自数论,拓扑以及几何,例如克莱研究所的7大问题中4个是关于纯数学的,两个来自数论(黎曼猜想,BSD猜想),一个拓扑(庞加莱猜想),一个代数几何(Hodge猜想)。[另外3个多少与应用有关:Navior-Stokes方程(流体力学),P-NP问题(计算复杂性),Yang-Mills理论(理论物理)。] 近年来,理论物理对基础数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值得注意的。 数学的复杂性不在于它的分支繁多,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大。世界既有简单的一面,又有复杂的一面。科学家的任务是把复杂的东西分析和解剖,化繁为简,找出对

物理化学知识点(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容摘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U Q W ?=+ d U Q W δδ=+ 适用条件:封闭系统的任何热力学过程 说明:1、amb W p dV W '=-+? 2、U 是状态函数,是广度量 W 、Q 是途径函数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常用公式及基础公式 2、基础公式 热容 C p .m =a+bT+cT 2 (附录八) ● 液固系统----Cp.m=Cv.m ● 理想气体----Cp.m-Cv.m=R ● 单原子: Cp.m=5R/2 ● 双原子: Cp.m=7R/2 ● Cp.m / Cv.m=γ 理想气体 ? 状态方程 pV=nRT

? 过程方程 恒温:1122p V p V = ? 恒压: 1122//V T V T = ? 恒容: 1122/ / p T p T = ? 绝热可逆: 1122 p V p V γγ= 111122 T p T p γγγγ--= 1111 22 TV T V γγ--=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可逆相变化与不可逆相变化过程 1、 可逆相变化 Q p =n Δ 相变 H m W = -p ΔV 无气体存在: W = 0 有气体相,只需考虑气体,且视为理想气体 ΔU = n Δ 相变 H m - p ΔV 2、相变焓基础数据及相互关系 Δ 冷凝H m (T) = -Δ蒸发H m (T) Δ凝固H m (T) = -Δ熔化H m (T) Δ 凝华 H m (T) = -Δ 升华 H m (T) (有关手册提供的通常为可逆相变焓) 3、不可逆相变化 Δ 相变 H m (T 2) = Δ 相变 H m (T 1) +∫Σ(νB C p.m )dT 解题要点: 1.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2.过程设计,必须包含能获得摩尔相变焓的可逆相变化步骤; 3.除可逆相变化,其余步骤均为简单变化计算. 4.逐步计算后加和。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1、基础数据 标准摩尔生成焓 Δf H θm,B (T) (附录九) 标准摩尔燃烧焓 Δc H θ m.B (T)(附录十) 2、基本公式 ?反应进度 ξ=△ξ= △n B /νB = (n B -n B.0) /νB ?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m.B (T)= ΣνB Δf H θ m.B (T) ?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 m.B (T)=-Σ νB Δc H θ m.B (T) (摩尔焓---- ξ=1时的相应焓值)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 Q p =Δr H Q v =Δr U Δr H =Δr U + RT ΣνB (g) ?Kirchhoff 公式 微分式 d Δr H θ m (T) / dT=Δr C p.m 积分式 Δr H θm (T 2) = Δr H θ m (T 1)+∫Σ(νB C p.m )dT 本章课后作业: 教材p.91-96(3、4、10、11、16、17、38、20、23、24、28、30、33、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