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9《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9《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9《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9《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

《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

任洪生编写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66 目录

前言 (569)

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569)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569)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历史、现状和未来 (571)

第一节地缘政治学的历史 (571)

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 (571)

二、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571)

第二节地缘政治学的现状与未来 (571)

一、地缘政治学的现状 (571)

二、地缘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571)

思考题 (571)

参考文献 (571)

第二章海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72)

第一节海权论的产生 (572)

一、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 (572)

二、海权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572)

第二节海权论的理论基础 (572)

一、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572)

二、海权论的理论假定 (572)

第三节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572)

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572)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573)

三、一国海权的核心力量来源——海上武装力量 (573)

第四节马汉理论的影响 (573)

思考题 (573)

参考文献 (574)

第三章陆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75)

第一节陆权论的产生 (575)

第二节麦金德公式 (575)

第三节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75)

一、陆权论的核心概念 (575)

二、陆权论的理论假定 (576)

三、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76)

第四节麦金德理论的修正 (576)

一、麦金德理论的第一次修正 (576)

二、麦金德理论的第二次修正 (576)

思考题 (577)

参考文献 (577)

第四章空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78)

第一节空权论的产生 (578)

地缘政治学

一、飞机的产生 (578)

二、空权论的代表人物 (578)

第二节空权论的主要内容 (578)

一、空权论的理论假定 (578)

二、空权理論主要內容 (578)

第三节空权论对各个时代国际战略的影响 (578)

一、对意大利的影响 (578)

二、对德国的影响 (578)

三、对美国的影响——星球大战计划 (579)

四、对制空权理论的评说 (579)

思考题 (579)

参考文献 (579)

第五章德国地缘政治学 (580)

第一节早期德国地缘政治学 (580)

一、拉策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80)

二、鲁道夫.契伦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80)

三、卡尔.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81)

第二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 (581)

一、德国扩张主义的哲学基础 (581)

二、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历史背景 (581)

三、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地理背景 (581)

第三节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 (582)

一、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582)

二、法西斯主义的内容与德国地缘政治学关系 (582)

三、豪斯霍费尔理论的内容——拉策尔空间理论的对接 (582)

四、法西斯主义——契伦理论的对接 (582)

五、法西斯主义——豪斯霍夫理论的对接 (583)

第四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583)

一、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583)

二、有机体必须进行扩张。 (583)

三、战争是允许的。 (583)

四、极权主义是后盾 (583)

五、以轴心国为手段 (583)

第五节地缘政治学和希特勒德国对外政策 (583)

一、经济问题。 (584)

二、国际环境 (584)

三、地缘政治学的推波助澜 (584)

思考题 (584)

参考文献 (584)

第六章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新趋向 (585)

第一节传统地缘政治学对自身理论的修正 (585)

一、传统地缘政治学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区别 (585)

二、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家们仍然渴望自己的理论变成政治家和政策制订者的实践指

567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68

南,于是对地缘政治学理论进行了修改。 (585)

第二节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理论的继续修正 (585)

一、斯匹克曼的修正 (585)

二、梅尼格的修正 (586)

三、其他的修正 (586)

思考题 (586)

参考文献 (587)

第七章美国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及其实践 (588)

第一节冷战期间美国地缘政治学——区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588)

一、科恩的《分裂的世界图示》 (588)

二、科恩对图示的修改 (588)

三、1982年科恩的修改 (588)

四、1991-1994年的修改 (589)

第二节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的地缘战略问题——遏制理论 (589)

一、战后美国地缘战略理论问题的解决 (589)

二、战后美国地缘战略理论问题的解决 (589)

第三节冷战后期的地缘政治实践与尼克松-基辛格构想 (590)

一、基辛格均衡外交原则 (590)

二、基辛格对世界新秩序的思考 (590)

第四节冷战后地缘政治学的进展 (590)

一、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590)

二、布热津斯基关于失控的世界 (591)

三、布热津斯基的棋局论 (591)

思考题 (592)

参考文献 (592)

附录 (593)

地缘政治学

前言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难以对人类自身的政治事件孤立地进行考虑,并把它归结为纯属国内事务或对外事务,纯属政治学、社会学或经济学的问题,同样,作为研究地理学、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物质因素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尤其是对外政策有何影响的学科,地缘政治学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选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研究领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研究层次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其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些问题:关于权力的含义;关于收缩的地缘政治世界和全球相互依赖;意识形态因素和地缘政治学;战争和防御战略;地缘政治学与现实外交策略;国家的未来定位。因而,以地缘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在国际政治专业的教学当中,地缘政治学也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本大纲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其主要目的除了向学生介绍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清楚这些理论在解决问题时的基本思路、研究手段以及分析过程,让学生不仅掌握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而且熟悉一些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分析技巧以及方法工具,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地缘政治学的相关教材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而制定的。本教学大纲是为国际政治类专业“地缘政治学”课程的教学而编写的。本大纲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研究所任洪生副教授主编。

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地缘政治学是我校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学习,掌握地缘因素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各国由此发生的在地缘政治关系中应该采取的政策,掌握分析地缘政治现实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地缘政治问题的基本方法。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古典地缘政治理论: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理论,和现代地缘政治理论:边缘论、新空权论、棋局论以及文明冲突论等。在此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掌握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分析和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某些地缘政治现象。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国际关系史,地缘政治学作为政治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学好地缘政治学,必须有扎实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地缘政治学又是一门导论性的课程,所以它与国际政治学、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有密切的前后关系。

本课程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其难点在于,用地缘政治学要求的方法分析具体的现实地缘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典地缘政治理论和德国地缘政治学;第二部分现代地缘政治学理论。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讲述内容是地缘政治学:历史、现状和未来,具体包括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地缘政治学的现状与未来,4课时。第二章是海权论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海权论的产生、海权论的理论基础、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和马汉理论的影响,4课时。第三章是陆权论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内容包括陆权论的产生、麦金德公式、陆权论的主要内容和麦金德理论

569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的修正,4课时。第四章是空权论理论及其实践,具体内容包括空权论的产生、空权论的主要内容和空权论对各个时代国际战略的影响,4课时。第五章是德国地缘政治学,主要包括早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和地缘政治学和希特勒德国对外政策,4课时。

第二部分是第六章至第七章。第六章是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新趋向,主要包括传统地缘政治学对自身理论的修正和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理论的继续修正,4课时。第七章是美国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及其实践,包括冷战期间美国地缘政治学——区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的地缘战略问题——遏制理论、冷战后期的地缘政治实践与尼克松-基辛格构想、和冷战后地缘政治学的进展,6课时。

本课程还安排6课时教学录像,主要让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材料,加深对本课程的学习。

570

地缘政治学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历史、现状和未来

第一节地缘政治学的历史

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源自于两个词:Geopolitics 和 Geopolitik,这两个词本身是同义词,但是翻译成中文时却成了两个词。英语Geopolitics 被翻译成政治地理学,德语 Geopolitik被翻译成地缘政治学。

现在统一则将political geography译为政治地理学, Geopolitics 地缘政治学。

二、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19末期以后,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1917年契伦(1864-1922)在《论国家》一书中首先提出“地缘政治学”一词,称它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

第二节地缘政治学的现状与未来

一、地缘政治学的现状

二战以后,地缘政治学被打入冷宫。大学取消的地缘政治学学科,甚至是政治地理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利物浦大学才率先重新开始设立这门课。

现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德国地缘政治学、新型地缘政治学、环带论、中心论、多元论等。

二、地缘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在学术界,地缘政治重新成为一个热门领域;欧美大国的政党、议会和各种政治势力集团对影响自己国家利益的各种国际事件、变革和关系、格局十分敏感。

思考题

1.地缘政治学的是如何产生的?他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2.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雪莲:《地缘政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3.陈民耿:《地缘政治学——国家有机体及其兴亡盛衰之研究》,(台湾)华冈出版有限公司。

4.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

571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2

第二章海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第一节海权论的产生

一、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

阿尔弗雷德?T。马汉,(1840—1914)。马汉生于美国西点军校,父亲是西点军校的教授。

马汉在西点军校度过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童年。

1884年,美国在罗得岛成立了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邀请马汉去任讲师,此时马汉已经44岁了。但是这里给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马汉在此开始研究17世纪和18世纪的海战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权理论。

《海军战略》是马汉关于海军战略的代表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海军战略理论专著。

主要著作:

1890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年-1783年》;

1892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年》;

1897年-《美国的海权利益:现在和未来》;

1900年-《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作用》;

1905年-《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二、海权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汉海权理论的提出也是应时而生,正值美国推行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干预美洲事务,同时亚洲事务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和机会均等政策,企图与欧洲列强共同主宰亚洲事务,走出孤立主义,关注全球事务的关键时刻。

第二节海权论的理论基础

一、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

二、海权论的理论假定

争霸世界的关键在于夺取制海权。

通过控制世界上重要的航海通道和海峡能够获得制海权。

第三节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和海洋人口——如果拥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人口分布,那么在这个国家

地缘政治学

的海权发展的主要内部阻碍就不存在了。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充足的人口。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4.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三、一国海权的核心力量来源——海上武装力量

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它必须保持对敌优势,能够在海洋上积极进攻和机动作战。那种主张建立单纯防御的要塞舰队(把舰队作为要塞防御的手段)和“存在舰队”(认为舰队可以不要基地、要塞而存在)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1.海上武装力量因竞争而产生,反过来,这又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

2.海军的存在不仅是战斗,它导致本国和竞争对手之间海权的此消彼长。

3.海军不仅担负着一国海权扩张的任务,而且还推行一个的外交政策。

总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力足以建立海上武力保障它们的活动,海权体系就形成了。

第四节马汉理论的影响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年1783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力主张美国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夏威夷和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与世界上第一流的海军相匹敌的。如何处理俄国、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海权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海权论的主要内容什么?

3.分析世界上的主要海洋大国,其海权影响力如何?

573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4 参考文献

1.Geoffrey Parker, Western Geo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room Helm, 1985. 2.[美]罗伯特·西格:《马汉》,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3.[美] 阿尔弗雷德·马汉:《海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地缘政治学 第三章陆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第一节陆权论的产生

哈尔福德?丁?麦金德(sir Halfa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

1904年,麦金德发表了《地缘政治论》其中包括两篇文章——《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商务印书馆出版为《历史的地理枢纽》,其中包括这两篇文章,一起构成了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奠基石。

1943年,《巨大的世界和和平的赢得》,主要讨论如果俄国战胜德国,战争将使他的地缘政治论提前二十年或者四十年前更加有效和有用。

第二节麦金德公式

麦金德试图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应当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适用价值。”

一、通过对欧亚大陆争霸史的分析,麦金德首先基于俄国的自然地理来寻找他的公式——欧亚核心区非常地适合马匹和骆驼的机动性。

1.从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而言,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欧洲之所以实现它的文明,正是源于外来野蛮人的压力,因而欧洲的历史应被看作是隶属于亚洲和和亚洲的历史。

2.欧亚大陆以十分引人注目的水系分布为特色,核心区域连绵的草原适合游牧民族的机动性

二、通过东西方世界关系的分析,麦金德认为铁路给欧亚大陆带来了新的优于海洋的机动性。

1.作为核心区域的边缘地带——新月形地带——由海路可以到达——尤其是蒸气机和苏伊士运河的出现

海洋力量的发展把东西方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西欧的航海民族以他们的舰队控制海洋,在大陆外缘定居,并在不同程度上把亚洲的海洋边缘区变成属地,

2.铁路的出现改变了陆上强国的机动性

三、麦金德公式:谁控制枢纽地区(心脏地带),谁将成为世界帝国。

睡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四、麦金德公式的两个推论。

其一,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那么这个世界帝国就有望了;

其二,加入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推翻俄罗斯并且征服其领土,那时他们既有广大的陆地资源,由于辽阔的海洋资源,这种双重优势是俄罗斯人所见不到的,那么他们必将成为威胁世界的黄祸。

第三节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一、陆权论的核心概念

麦金德在他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封闭式空间”的理论。

哪里是新的陆权时代的自然中心呢?欧亚大陆即是这一自然中心,或是世界政治的核心地带。

575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具体的说就是——西从伏尔加流域、东至贝加尔湖、北从北冰洋、南至喜马拉雅山这一片广大的平原。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外部力量很难到达。

欧亚非被大洋所包围,因而称之为世界岛。

世界岛呈两个新月形分布:内新月形包括德国、奥地利、中国和印度;外新月形包括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

二、陆权论的理论假定

1.海洋力量无法到达心脏地带。由于世界岛的核心部分是由主要河流组成的广阔的低地,这些河流向北流入北冰洋,向南注入咸海——这一地区包括亚洲的一半和欧洲的四分之一,这里无法通过海洋到达。

2.铁路将给亚欧大陆腹地来无比的机动性。由于通讯和交通技术的变化,世界岛第一次成为一个统一的战略单位。

三、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1.整个世界由海洋和岛屿组成,亚非欧组成了一个战略单位——世界岛,南北美洲是另外极具作用的小岛。

2.世界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这一核心地带是世界政治的真正支柱,在世界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侵略、角逐的危险地带。

3.通过陆地控制海洋比通过海洋控制陆地要容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包括许多国家,试图通过控制海洋来控制陆地,都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主要原因在于基地不断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

4.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富饶而安全的生产基地是根本,生产基地不仅是船只装备,而且也是与航海相关的一切陆地服务的支柱,对海洋的控制基于强大的陆地资源。

5.依靠海洋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

第四节麦金德理论的修正

一、麦金德理论的第一次修正

麦金德的这种分析基于两个现实原因:

首先,海洋是一个整体。

其次,大陆的地理现实是存在着两个心脏地带,北心脏地带和南心脏地带。

修正:把东欧分成三个而不是两个国家系统,也就是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建立一层国家,将德国和俄国隔开,防止两个国家结盟,同时也是防止德国或者俄国独大。

二、麦金德理论的第二次修正

因此,麦金德主张两种层次上的国际合作。

首先,英/美/法之间必须进行有效地长久合作,即建立大西洋联盟,即相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合作,空间上纵深防御。另一方面作为海权和陆权之间的平衡。

其次,上述三者必须和苏联合作,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合作,确保战争不在发生。

576

地缘政治学 思考题

1.麦金德公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获得陆权?

3.陆权论的局限性在哪里?

参考文献

1.W. H. Parker, Mackinder, Geography as an aid to Statecraft,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2. 2.[英]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

3.[英]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商务印书馆,1965年。

577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8

第四章空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第一节空权论的产生

一、飞机的产生

空权理论的历史要比海权论和陆权论晚一些,空权论依赖于飞机的产生。

二、空权论的代表人物

空权论的创立者包括三个名字——意大利的吉里奥?杜黑,英国人休?特伦查德和美国的比利?

米切尔。其中杜黑将军被公认为“空军的马汉”。

第二节空权论的主要内容

一、空权论的理论假定

1.飞机具无比能力进攻工具。

2.一般民气将因对人口集中地区轰炸而惊慌失措。

二、空权理論主要內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

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进攻作战中最重要的

4.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民居中心。

5.即使最富有的国家,他所能够用于国防的资源也不是无限的,想要获得最有效的国防,必须正确安排陆、海、空军力量的比例。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节空权论对各个时代国际战略的影响

一、对意大利的影响

意土战争中,意大利航空队在的黎波里的成功初步显示了飞机的威力,预示了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军方的瞩目和效仿,并极大地促进了军事航空业的发展。

二、对德国的影响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已拥有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这支空中力量由帝国陆军航空勤务队和帝国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属于陆、海军,遂行陆上侦察、情报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务。

地缘政治学

三、对美国的影响——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人塞维尔斯基于1950年《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塞氏强调制空权在航空时代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认为北极可能是控制心脏地带乃至控制世界的关键。80年代美国的高边疆战略及星球大战计划是空权思想在航天时代的体现。

四、对制空权理论的评说

杜黑认为空军的出现改变了战争面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个观点至今仍然是正确的。空军与陆军、海军航空兵的参战是现代战争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空中力量拥有强大的实力。杜黑给制空权下的定义基本反映了制空权的本质,至今仍为军事界普遍认可。

另外,杜黑认为未来战争将不再是军队之间在战场上进行的交战,而成为整个国家全民之间的全面战争、总体战争;杜黑主张要对全体国民进行未来战争的教育;陆海空军应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整体,为共同的目的相互充分协同。这些见解被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在制空权理论的形成时期,飞机还处于初步发展之中,航空兵也没有形成足够的战斗力。因而,杜黑的理论缺乏充足的实践基础,带有很大程度的预测性、主观性,有些地方甚至过分夸大了飞机的作用。因此,错误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思考题

1.空权论的局限性在哪里?

2.在现代,空权论的意义何在?

3.空权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杜黑:《制空权》,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2.Geoffrey Parker, Western Geo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room Helm, 1985.

579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80

第五章德国地缘政治学

第一节早期德国地缘政治学

一、拉策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1.拉策尔出生在德国的巴登州,1868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最主要的著作有《人

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人类史》。拉策尔的受到两个人的影响,其一是达尔文;其次是斯宾塞。

2.拉策尔思想的形成。

首先,从根本上而言,拉策尔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发展及愿望都是受环境制约的。他把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分为四大类:直接给予生理上的影响;心理的影响;物产的影响;人类移动和分布的影响。其次,第一次从“政治区域”这个角度来研究国家,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的影响的人。他将生物有机体和国家研究结合起来,脱离了研究国家基于制度层面研究的传统思路。

3.拉策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其主要内容有:第一,一个特定社会的人群集团或民族在特定的土地上所形成的组织——国家是一种单纯细胞的国家有机体;第二,国家是特定的人群通过一定的语言结合在同一政府组织之下所居住的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国家是属于土地的有机体”,“国家就是一群人和一群土地”的有机体;第三,生存竞争即是争夺空间的竞争,国家的发展也就是国土地域的发展,至于发展的形态、性质及程度如何,又取决于土地本身的制约性;第四,地理的扩张,更加如此的是政治扩张,是运动中物体的所有特性,交替地前进扩张和收缩,这种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国家而征服空间;第五,国家的发展或生长表现在土地形态上有三种。

二、鲁道夫·契伦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契伦第一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一个概念。1916年,契伦出版了《作为有机体的国家》,提出来,将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时讨论它的基本理论问题,他将拉策尔的理论联系到了德国的实际,开始以德国为中心来分析地缘政治问题。

1.其理论主要内容。其一,国家的行为类似于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而不是所谓合法的组成部分,所以,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部分吞并弱小的部分,这是竞争中的永恒法则;其二,边界的扩张是一个国家的合法目标,力量因素是国家的决定因素,国家的力量比法律更重要,国家的权力决定一切,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决定和影响大陆和全球政治。

2.契伦理论的产生背景。其一,依据他的理论,中欧在世界的地位令人担忧,俄国对斯堪的纳维亚的威胁依靠其本身无法解决,他希望德国能够成为北欧集团的中心,从而稳定欧洲的局势。其二,一个大国必须具备的广博、内聚力和易于对外联盟的特点,德国没有。指出,德国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大国,就必须建立一个以敦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为基石的中欧帝国,这一帝国包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中东大部分地区。这一帝国在德国的领导下,以巴格达——柏林铁路为中枢。其三,这个帝国的出现,必然引起英国的不满,所以与英国的冲突不可避免。世界海洋的主宰不是一个,而应该是几个,德国人要反对这种观念,创造全球秩序的新权力中心。

3.其政策主张:契伦本人在《现代的诸列强》1914年,提出,德国的对外侵略是“人类的使命的责任,”认为德国海陆兼备,是争夺世界强国地位最有利条件。

地缘政治学

三、卡尔·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1.豪斯霍夫对以前地缘政治学思想的继承:继承了契伦的思想——地缘政治概念的运用;继承了拉策尔的思想——有机体理论;继承了契伦的思想——扩张理论;继承了麦金德的思想——空间理论。

2.豪斯霍夫的理论内容:国家经济自给自足;生存空间——指足以供养一国人口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海权和陆权——前者是控制心脏地带,谋求与俄国的合作;后者从心脏地带向内新月扩展,进一步夺取外新月地区,进而控制世界;泛地区——德国应该突破狭隘的国家疆界观念,应该强大到接管泛美和泛亚地区。

第二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

一、德国扩张主义的哲学基础

1.康德的地缘政治哲学——“必然的趋向在于,所有存在物都要生长,获得有利地位和自我保护。因此,要继续生存就得战斗,或简言之,要生存就得征服”。

2.黑格尔的地缘政治哲学——他同样盼望着德国的政治统一。指出,这一事件从来都不是协商的结果,而通常是武力的结果。一个新的国家必须是一个以军队为后盾的政治统一体。

3.尼采的地缘政治哲学——琐碎政治的时代已经过去,下个世纪将进入为夺取世界霸权而斗争的时代。作为源于最为复杂种族的人种,或许甚至带有亚利安人的优势;作为在任何意义上而言都属于‘中心人种’的德意志人相比其他人种而言,更捉摸不定,更富足、更具反抗精神,更鲜为人知,更不可预料,更不可思议,甚至更具威胁。

二、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历史背景

首先,普鲁士军队传统的形成——主要是从9世纪开始的对于东部地区的扩张,虽然中途受到游牧民族的阻挡,但是,在17世纪以后,普鲁士军队成为了早期德国的骄傲和荣耀。

其次,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拿破仑战争横扫欧洲,在欧洲开始实行全面征兵制,同时普鲁士的军事化更加快于其他国家,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着力于医治战争创伤,废除了全面征兵制,但是普鲁士保留了这一制度,并且开始筹备侵略活动。

最后,德意志帝国开始形成——从18世纪开始,普鲁士与其他德意志地区的经济联盟开始形成,1834年的时候,出现了自由贸易体,终于在1871年形成了德意志帝国。依靠武力,普鲁士军队不断将经济联盟变成政治联盟。

三、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地理背景

首先,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且其领土东西缺少屏障。

其次,德国早期的扩张出现在欧洲民族大迁移时期,罗马帝国阻挡了它,但是它的势力仍然渗透到了意大利和高卢地区。

再次,虽然德国在几个世纪里持续不断地试图扩张,但是法国在这一时期,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作后边界到了比利牛斯山脉。

最后,德国的东面是俄国,俄国也在寻找一切机会出击,四处扩张。

经过长时间的争夺,欧洲大体稳定下来,但是在德国的东部和西部仍然存在着一些小国,成为可以扩张的对象,德国的崛起和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终于成为欧洲最不安稳的因素,德意志成为好战的力量,再加上本国国内的哲学基础和政治基础,从而形成了几次大规模战争的策源地。

581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82 欧洲进入重工业发展阶段以后,德国获得了生产上的便利,整个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上升,

之后开始商业扩张,进入陆权阶段以后。德国人依靠着自己的历史进步,同时用地理学理论、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所装备,加上普鲁士长期扩张成就的被认可,德国作为一个侵略机器就开始运转起来。

第三节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

一、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欧洲进入重工业发展阶段以后,德国获得了生产上的便利,整个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上升,之后开始商业扩张,进入陆权阶段以后。德国人依靠着自己的历史进步,同时用地理学理论、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所装备,加上普鲁士长期扩张成就的被认可,德国作为一个侵略机器就开始运转起来。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德国的强国梦。遗留下了两大问题:领土问题——海外殖民地丧失、海军力量被消灭、商船被瓜分,其海外扩张成果丧失殆尽。赔款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德国希望一个新的能够从心理和情感上把他们解放出来的领导人活着集团出现。

二、法西斯主义的内容与德国地缘政治学关系

首先,法西斯主义名字本身并不说明运动的精神和目的,法西斯是一个社团,是一个联盟,其在概念上是空洞的。

其次,法西斯主义具有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反现代主义的因素,本身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和跨国霸权倾向。

第三,法西斯主义赞成以种族标准来建立世界权力新秩序,作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大多以自己民族历史上的某些辉煌为寄托。

第四,几乎所有法西斯政党都显示出坚定不移地消灭政敌和少数民族的意志。

三、豪斯霍费尔理论的内容——拉策尔空间理论的对接

有机体理论

1.国家是有机体。

2.生存竞争即是争夺空间的竞争。

3.地理的扩张、政治扩张是运动中物体的所有特性。

4.国家的发展或生长表现在土地形态上有三种。

法西斯主义

第一,法西斯主义具有反因素,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和跨国霸权倾向。

第二,法西斯主义赞成以种族标准来建立世界权力新秩序。

第三,坚定不移地消灭政敌和少数民族的意志。

四、法西斯主义——契伦理论的对接

扩张理论

一、国家的行为类似于一个生物体,弱肉强食是竞争中的永恒法则。

二、边界的扩张是一个国家的合法目标。

三、国家的权力决定一切,大国强国决定和影响大陆和全球政治。

法西斯主义

第一,法西斯主义具有反因素,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和跨国霸权倾向。

第二,法西斯主义赞成以种族标准来建立世界权力新秩序。

第三,坚定不移地消灭政敌和少数民族的意志。

地缘政治学

583

五、法西斯主义——豪斯霍夫理论的对接 空间理论

1.国家经济自给自足;

2.生存空间;

3.海权和陆权;

4.泛地区。 法西斯主义 第一,法西斯主义具有反因素,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和跨国霸权倾向。 第二,法西斯主义赞成以种族标准来建立世界权力新秩序。 第三,坚定不移地消灭政敌和少数民族的意志。

第四节 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一、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1.国家是一个由固定土地和人口组成的有机体。2,意志决定国家生命。3,国家是所有生命形式中最高级的。

二、有机体必须进行扩张。

1.大国是一个动力学概念,是一个生理学概念。

2.德国的大国包括:祖国、殖民地、夺取第三国土地、夺取地球上的生活和呼吸空间。

3.日本:武力、极限、扩张、经济与政治联系、新秩序。

三、战争是允许的。

1.国家有拥有武器的基本权利;

2.空间的获得以牺牲他国为前提;

3.边界是战争的结果,而非原因。

四、极权主义是后盾

1.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战斗要求经济边界不可超越防御边界。

2.极权主义能够决定土地的使用,决定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

3.对外作战的要求在于:极权主义和自给自足经济的结合。

五、以轴心国为手段

1.轴心国连接种族区域范围。

2.欧亚东西轴心(柏林-东京)——文化、人口、经济轴心。

3.欧洲南北中心(柏林-罗马)——人口、军事轴心。

第五节 地缘政治学和希特勒德国对外政策

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源自于双重原因:内在原因经济问题和领土问题;外在原因在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在纳粹德国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在于种族优越、生存空间。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84 一、经济问题。

在1929年开始,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各个国家都为摆脱经济危机而绞尽脑

汁,这时出现经济理论就是凯恩斯主义。但是,庞大的公共工程支出——巨额军事订货——居民储蓄增加和国家债务上升——要维护物价稳定和政府信用——国家的政策选择:低工资、高税收或者高债务。过度就业、经济飞速增长与狭小的国内市场和受到挤压的国际市场形成矛盾——要么国家信用破产、要么对外扩张。

二、国际环境

二战前,英国首相张伯伦之所以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是基于对罗斯福政府孤立主义态度的绝望,即,英法等国认为,一旦欧洲战事爆发,美国根本就指望不上。

三、地缘政治学的推波助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对外政策深受地缘政治理论的影响,麦金德的德文版一经刊出,立即在德国形成的深刻的影响。契伦和豪斯霍费尔等人的地缘政治理论赋予了侵略的合法性,麦金德的理论恰恰告诉了德国人哪里最适合种族优越的亚利安人称霸世界。

思考题

1.德国地缘政治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德国地缘政治学主要主张是什么?

3.德国地缘政治学与德国的侵略扩张有何关系?

参考文献

1.[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2.Preston E. James and Geoffrey J. Martin, All Possible World,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2ed, John wiley and son, New York, 1977.

3.[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从赫伯特·斯宾塞到现代》,商务印书馆,1987年。

4.罗·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商务印书馆,1980年。

5.张文奎:《政治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6.王正毅:《现代政治地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方思想史教学大纲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它使学生了解当代政治学基本内容的历史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从纵向维度上理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它也是了解西方政治文明本质和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观察当代西方政治现象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西方政治思想(或政治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政治观念发展的内在规律、政治学知识的积累过程、政治思想与政治史发展的互动关系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优秀成果,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政治思维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导论(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 2、教学难点:西方政治思想史几个主要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脉络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二)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6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智者的政治思想;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柏拉图哲学家治国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点。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4)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目 重点任务: 1.收集考研信息,包括所报考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难易程度、所报考专业的难易程度、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率、资料。毕竟考研所需关注的点无非就两个:一是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二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这一点,才思教育团队认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方案有两个:一是,选择尽可能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人大、中央财经、南开、复旦,专业可以稍微差一点;二是,选择尽可能好的专业,如金融、经济、计算机、自动化等,学校可以差一点。这样的好处是,以后方便就业,具体的原因分析请关注之后的相关文章。 3.购买参考书,慢慢熟悉所考专业。这个时候学校课程还比较多,且处于学期末,考试又比较多,学校事情繁杂,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以“预热”为主。不易过快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 4.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复习的重点,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考研学生最后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不是因为没有努力,更不是付出不够,而是方法不得当,重点没把握好。这一任务的实现,一般需要有考研经验的师兄师姐的帮助。这一点也是才思教育专业课授课的重点之一。 5.制定复习计划。一个完备的复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寻宝图”。没有好的复习计划,只能每天手忙脚乱的复习,昏昏然,却没有丝毫进步的感觉。 6.在整个过程中,数学和英语都要一步步的安排复习。数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通过做题积累知识点。英语,主要以单词和真题为主,真题要每做一套就分析透彻。专业课的复习,主要以掌握参考书的目录和框架为主,不需要去费力的记忆。 第二阶段:发力(7月1日-10月1日) 原因: 这个阶段时间比较充裕,没有学校里的繁杂事情影响,可以安心的投入复习。抓住这个阶段,就成功了一半。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大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A015027]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知识要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17---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一览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一览 由于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一般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所以加大了同学们的复习难度。给大家推荐一套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参考书,当然仅仅看这些是不够的。大家也可以有选择地看一些从其它渠道得知的对考研有帮助的参考书,这里提到的仅供大家参考。下面我们对这套书作一下简单解析。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科目二:综合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2.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https://www.doczj.com/doc/6b15887623.html,

政治学原理课内实践

政治学原理课内实践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基本科研素养。 二、学时:6学时 三、形式:读书报告、文献综述 三、要求: 公关专业:读书报告。阅读课程指定参考书目,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格式: 1、著作基本情况及作者简介、 2、内容概要; 3、读后感:( (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6)从本书有何收获; 政治专业:文献综述。围绕政治学原理内容确定选题,搜集、阅读文献(不少于10篇),述评结合,不少于3000字。 文献综述格式:

1. 前言: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2.正文: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 3.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4.附录:列出参考文献 四、考核 要求于第十五周上交读书报告及文献综述(书面)。老师批阅后,给出相应成绩,按15%计入课程成绩。

范文: “理性化”之分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报告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着作中,马克斯?韦伯具体分析了这一问题。 韦伯的社会变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性化,在韦伯看来,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揭示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有非理性走向理性,但是理性化的过程并非渐进或连续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西方社会的经济理性化并不是一个自行延续的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非直接地通过内在的一般理性化从资本主义早期形成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载人的态度和气质方面需要有急剧突破和飞跃,韦伯认为完成这一态度和气质领域内的突破和飞跃的主要动因是经过改革的宗教意识。具体地说,这一栋因就是欧洲宗教改革中崛起的加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等基督教的新 教教义的逻辑和心理的眼里所产生的“世俗禁欲主义精神”。 西方发展了资本主义,不仅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还发展了在其它各地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形式和方向。这就是(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理性的工业组织只与固定的市场相协调,而不是和政治的、或非理性的投资赢利活动相适应;所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之所以获得了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与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方式联系着(即使通常所谓的商业化、可转让证券的发展、投机的理性化、交换等等一类东西也是与之联系着的)。 经济生活整体上的显著特征可以说是经济理性主义。在技术和经济组织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201010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 导论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基本概念 15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布丹从主权着眼,把政治视为与主权相关的国家制度与国家组织。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纯粹的经验主义方法,把政治从其它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将其与权力等同。17、18世纪西方的政治概念更正式、更严格。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是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这种政治观的集中表达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现实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政治的本质特征——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揭示了政治的本质特征,即“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其本质、其内容以及政治关系、政治方式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集中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各种社会经济利益。 2、政治的属性——阶级性 其一,政治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更新。阶级斗争只是政治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任务,而不是它唯一的内容和永恒的主题。其二,政治不仅表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也表现了人民内部各个阶层、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因而,调节、整合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同样是政治的功能。 3、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治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政治就是参与国事,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均受客观规律支配 三、政治的特征 1、至上性。政治的至上性表现为它居于整个社会之上,权威性地控制与调节着社会全局的功能。政如党可以领导整个社会,政治权力能够超越一切社会权力;政治领袖可以影响千百万人的命运……。 2、渗透性。政治渗透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由昨天的非政治问题演变为今天的政治问题。 3、全局性。政治所涉及和处理的问题是事关社会全局的大问题,它要以社会整体的最高利益来评价和限定个人的需求,政治所关心的是那些整合了个人需求的社会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公共目标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 4、综合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节机制,仅靠自身单一的规范与手段是不够的。它必须集理性、情感、信仰的力量于一身,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宗教等规范与手段才能履行自己的功能。 四、政治与经济、道德的关系 1、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具体体现为:(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社

2013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 【学时数】48 【先修课程】无 1.课程介绍: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 Total hours: 48 Credits:3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理论、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课本内容,必须阅读教师推荐书目与材料,并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要以文稿的形式上交授课教师。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分析具体问题、设置讨论议题); 2.课后阅读(阅读相关书目和材料); 3. 课堂讨论(每小组设置发言人,由发言人阐释观点,小组同学提供补充意见,其他同学评议或提问质疑,最后发言资料与文稿上交教师。)6课程政策: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 学生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按时到课;2.学生要认真听讲,围绕课堂主题, 踊跃发言;3.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历史学 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 五、学分:3分 六、总学时:45学时 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八、课程简介: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

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 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课程教学大纲33852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佛教研究 英文:Buddhism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1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试方式:学期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中国哲学、文学 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3学分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先修课程要求:先修《佛经导读》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印度佛教16学时,中国佛教48学时,藏传佛教8学时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著),《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印度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 编制人:陈坚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日本宗教研究 中文日本宗教研究 英文 Japanese Religion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2 任课教师及职称:牛建科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历史学 总学时和学分:54、3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日本神道教以及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梳理神佛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交流的特点与意义;加深研究生对东方宗教文化之间以及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和范式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儒学、佛教、基督教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 第二章:日本的古代信仰3课时

第三章:佛教及其传入3课时 第四章:山岳佛教与乡间佛教3课时 第五章:新佛教的首倡6课时 第六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6课时 第七章:儒教与“家”的宗教3课时 第八章:神道教概说18课时 第九章:新时代的宗教6课时 参考文献 1、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7月 2、铃木范久著、牛建科译《宗教与日本社会》,中华书局,2005年3月 3、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 4、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 5、王守华、卞崇道著《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6、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7、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8、范景武著《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9、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10、张大柘著《当代神道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 编制人:牛建科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博士研究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基督教神学研究 英文 Christian Theological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 开课学期: 2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 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 考试方式:研究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 涯规划书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有两年的时间就要跟社会进行真真切切的接触了。满怀着憧憬与抱负,希望可以走出校园后一展身手,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但是,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人心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使我们这些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年一代的心中多了一丝担忧。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我需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树立长期与短期的目标,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下面我将从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和评估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作为一个典型的双子座女生,我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想象性丰富的自由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又倾向于遵守规则,既喜欢抽象的观念性活动,又倾向于满足固定化的事务活动。我比较能接受常规惯例性的工作,不适合过于挑战性和变化的工作,但也可以适当的刺激由此带动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我倾向于恪守事务规则,但往往对人并不十分苛求,乐于维护道德良知并有责任感,既喜欢幻想,但也注重现实。本着正经

的做事,认真工作,追求完美的原则,虽然接受按部就班的工作,但也乐于有所创新。 2、职业能力 我比较突出的五项技能是: 批判性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鉴别不同方案、决议或方法的优劣。判断和决策——思考多种可 选行动或操作的相对得失,从中选择出最适当的一个。积极倾听——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要点,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不在 不合适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讲话。 口头表达——通过口头交谈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人际敏感——关注他人的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 反应。 3、个人特质 我考虑问题理智、清晰、简洁,不受他人影响,能客观地批 判一切,运用高度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不以情感为依据。用批 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如果形势需要,会非常坚强和果断。不屈从 于权威,并且很聪明,有判断力,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完美, 甚至也这样去要求别人,尤其讨厌那些不知所措、混乱和低效率 的人。同时,我高度重视知识,能够很快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系统 整合,把情况的有利与不利方面看的很清楚。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会投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专心和动力。但是,我有时只 注重自己,很少去理解他人,自以为是,对他人没有耐心,总是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洪映萱 审核人:彭怡玢 编撰日期:2008年11月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西方文化概论》课内学时数为36学时,共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西方文化”从起源到发展,所经历的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的发展里程。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只有学习、了解、掌握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更有助于我们吸收其精华,屏弃其糟粕,而不是全盘照搬。对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日趋加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参照、吸收和互补的过程。另外,也可以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它们的发生、发展、成就及文化特点。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本课程所介绍的文化,主要指实物形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科学理论等成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补充相关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阐述。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欧洲文学史”、“西方哲学”、“西方美学”、“西方艺术史”、“科学发展史” 、“宗教学”有密切的关联,与“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也有一定的交叉。 四、教材及媒体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6年版方汉文著《西方文化概论》 可观看有关多媒体资料,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增加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查,它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84政治学原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84政治学原理考研经验真题参 考书 北京大学684政治学原理考试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上午 8:30-11:30进行笔试,北京大学自主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一、适用院系专业: 北京大学人政府管理学院030201政治学理论 北京大学人政府管理学院030222政治学(中国政治) 北京大学人政府管理学院030223政治学(比较政治学) 二、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684政治学原理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盛世清北建议: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B: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关键点、核心部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课程编码:Z111201 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4/2.75实验学时/实验学分:4/0.25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专业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 (1)了解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3)重点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要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把握政治的含义,了解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1、对比当代西方关于“政治”具有代表性的4种概念界说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谈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特征。 2、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思考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的关系。 四、扩展阅读书目 《政治学基础》,第一编,王浦驹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二章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主体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 第三节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含义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政治主体的含义、特征,掌握权力、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了解分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合法性理论分析政治认同问题。理解和掌握政治权利的涵义、特性,不同类型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内容和作用。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云南大学631政治学原理考试大纲

云南大学《政治学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政治学原理》科目的考试,着重考查考生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政治学理论基本知识的程度,综合运用政治学基本知识、思维和方法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和阐述见解过程中体现的学术素养。 2.本科目考试,通常采取名词解释、简要回答、简要分析、论述等题型,每次考试具体采取哪些题型,视当时的具体情况确定。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现象和本质 二、政治的涵义 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发展 五、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二、政治权力的特征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四、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权威 五、政治权力的基础 六、政治权力的监督 第三章国家 一、国家的起源 二、阶级与国家 三、国家的本质 四、国家的形式 五、国家的职能

六、国家机构 七、国家治理 第四章政党 一、政党的涵义 二、性质和特点 三、政党的作用 四、政党制度 五、政党政治 第五章民族 一、民族的含义 二、民族的类型 三、民族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民族与国家 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第六章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涵义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三、政治文化的内容 四、政治文化的类型 五、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七章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八章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的本质 二、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四、政治统治的演变

第九章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三、政治参与的方式 四、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五、政治参与的作用 六、有序的政治参与 第十章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涵义 二、政治发展的内容 三、政治发展的实现 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第十一章政治民主 一、政治民主的涵义 二、政治民主理论 三、政治民主的制度类型 四、民主与法治 第十二章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的涵义 二、国际政治行为体 三、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 四、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姓名: 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和方法,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况规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不是对政治的简单描述,不是对于具体政治形势的简单陈述,不是对于千差万别的现实政治现象的个别分析,《政治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论黄山电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政治与政治学以及历史与现状 政治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当今政治学的研究已经综合科学的因素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体系的学科,总结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加量,公民权力为: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划分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力的意义,界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定义。 3、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概念本质和内容,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机构。政府主要介绍了政府的含义和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的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和基本内容,对国家和政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 4、政党与社团 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社团作为公民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社团的性质和类型,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发挥作用。 5、政治秩序治理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介绍了作为政治参与两大支持的政治选举与社会监督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方式,指出政治选举是要为解决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矛盾状况提供一种基本途径,而社会监督则是试图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角度为公共权力的正当行驶提供某种不可取代的保障,说明了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 7、民主与民主化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 8、政治文化与意识形式 政治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体系的精神方面,政治意识形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20 学分:3 总学时:54 大纲执笔人:孙荣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则的一门科学,它对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行政管理学内容丰富,既要研究行政组织等“硬件”部分,又要研究行政决策等“软件”部分;既要研究行政制度等“静态”方面,又要研究行政执行等“动态”方面,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行政管理的知识,让学生加深理解行政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逻辑结构、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范畴。通过联系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还将介绍国际公共行政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对理论前沿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紧密结合当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分析评述行政原理、环境、领导、职能、组织、人事、决策、信息、心理、方法和行政效率等有关行政管理最一般的概念和原则,同时注重阐述这些概念和原则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行政原理 第三章行政环境第四章行政职能 第五章行政领导第六章行政组织 第七章人事行政第八章行政决策 第九章行政执行与行政协调第十章行政信息 第十一章行政监督第十二章行政方法 第十三章行政效率第十四章公共财政 第十五章行政伦理第十六章行政问责 第十七章政府绩效管理第十八章危机管理和行政改革

四、试验或上机内容 本课程在每章开始讲述均以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提示引出该章的问题、要点,每章讲述结束后安排一个典型案例及问题,力求使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每章后所附的典型案例问题,以及其后的复习思考题,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对照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掌握行政学的基本原理。 每个学生至少选一个专题在讨论中作主题发言,可多人(限三人)选同一个专题,每次课集中讨论一个专题。每个发言者提前一周提供发言提纲和相关参考文献。发言内容大体应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是什么情况?(The Situation) 2.出了什么问题?(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3.问题是如何形成的?(Reasons & Process) 4.分析问题时应考虑那些影响因素?(Effective Factors) 五、前修课程要求 《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法学概论》等。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周世逑:《行政管理》.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4、唐代望:《现代行政管理学教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8月 5、黄达强、刘怡昌:《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6、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7月 7、(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4月 8、(美)理查德·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9、李军鹏:《公共行政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0、张国庆: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