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加索一生

毕加索一生

毕加索一生
毕加索一生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西班牙画家。在他的一生中,毕加索献身艺术近80年,与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相伴而行,并为现代艺术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留下了几万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素描等等,被人誉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这位艺术家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他一生都在追求,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是现代派艺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同时这位感情丰富、具有一双“忧郁、锐利”眼睛的西班牙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

这位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变幻无常、最具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夜里诞生在西班牙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

然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是以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的。10月25日夜11时15分,精疲力竭的唐娜·玛丽亚·毕加索·德·路兹产下了一个男婴。但这个男婴没有放声大哭。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将婴儿倒提,抖了几下;又翻过来拍他的屁股;再掰婴儿的小嘴,但都无济于事,婴儿仍没发出一点响声。大家都以为是个死婴,婴儿的父亲唐·何塞·路兹难过得直叹气,唐·何塞的弟弟是个医生,他抽着雪茄,俯身看着婴儿的脸,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雪茄,对着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奇迹出现了,婴儿的手和脚都动了起来,嘴里哇的一声就发出了公牛般的怒吼。路兹一家欣喜若狂。多年以后,当人们对毕加索的神奇艺术津津乐道之时,他的叔叔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的雪茄烟雾创造的。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可能是毕加索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他从小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非凡才能。据毕加索的母亲回忆,他咿呀学语时的第一个字就是“北”(铅笔在他的儿语里就成了北),他喊着要“北,北”,于是母亲就给了他一支铅笔,毕加索就在纸上画了一些螺旋形的东西,意思是要一个长长的螺旋形的热甜饼,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竟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简直是奇迹。

于是,毕加索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纸和铅笔,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正如毕加索自己说的“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的画可以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1891,毕加索全家搬到了科鲁那,他的父亲应聘到那里的一家美术学校工作。毕加索就被安排在父亲的班上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很短的时间内,毕加索就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并显示出了惊人的观察力。这时期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作者如此之年幼。作为教师的父亲最清楚不过的事,就是他的班上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与一位巴塞罗那的美术教师对换了工作,全家又迁到了巴塞罗那。毕加索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那里的美术学校,使人吃惊的事,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完了按规定允许画一个月的考试作业。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油画《科学与仁爱》,参加当年“马德里全国画展”,后来又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正给垂危妇人诊脉的医生,是以他的父亲为模特所作的。“仁爱”的化身是修女抱孩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上的乞女。这幅画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创作,是少年时代毕加索的代表作。

同年秋天,毕加索考入了西班牙最高的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因袭保守的教学方式使他感到厌倦,他常去普拉多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1898年毕加索因患

猩红热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到巴塞罗那,从此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

蓝色的忧郁和困顿

在巴塞罗那,毕加索认识了一位叫卡萨吉马斯的画家,他们情投意合,常一起出入“唐人街”。这里的“唐人街”并没有中国人,这里充斥着各种物质享受和引人堕落的场所,富有浓厚的西班牙风情,对艺术家和诗人很具有吸引力。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叫“四猫酒吧”的小店,是文化人经常出入的地方,毕加索是那里的常客。在那儿的艺术气氛熏陶下毕加索无拘无束地进行绘画上的多方面探索,他画了大量的肖像和表现舞厅、酒店、妓院和斗牛等内容的作品。1900年毕加索在“四猫酒吧”举办了他的首次画展,当地报纸曾评论说,“这位年轻的画家在运用画笔时显出了惊人的能力”,但又说他,“缺乏经验,创作态度不认真。”

对此,毕加索并不在意,他的心被迷人的巴黎所吸引。10月,19岁的毕加索和卡萨吉马斯一同去了巴黎,这是他首次越过西班牙的边境。年轻的他充满自信,临行前他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并在上面连写3遍“老子天下第一”。

在巴黎,毕加索感到了异乎寻常的自由。他参观了卢浮宫和巴黎博览会,也参观画廊;他泡咖啡馆,也逛妓院。他找到了一种能充分培育画家雄心壮志的社会,他第一次看到了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又迫不及待地研究德加、高更的绘画,并画了几幅描绘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生活场景的油画。其中《煎饼油坊》一画,用笔奔放,具有生动的色光效果,这显然是受了印象派画家的激励,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掌握新风格的才能。

圣诞前夕,他和卡萨吉马斯一起回到西班牙。1901年春,毕加索又回到了巴黎。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方法加以创新。在他的作品里显示了一种融各种风格于一炉并使之成为自己独创的本领。到他20岁生日时,已完成了大量的作品,和前几个月相比,那些鲜艳的色彩以荡然无存了,画中洋溢着一种阴冷的蓝色调,人物形象都面带愁容。10月下旬当西班牙著名诗人萨巴蒂斯看到这些作品时,不禁愕然。诗人回忆说,当他最早看到这些作品时,他就觉得“画家已进入了蓝色时期。”

这些作品中,油画《卡萨吉马斯的葬礼》是最大的一幅。由于好友卡萨吉马斯因失恋而自杀,毕加索感慨万千,于是绘制了这幅巨画。此画以蓝色画成,是蓝色时期最早的作品之一。后来的自画像也是蓝色调的,20 岁的年龄却满面愁容,饱经风霜。这些蓝色的作品使原来资助他的画商曼雅克大失所望,他不能理解艺术家为何要放弃多彩欢快的主题,而去画毫无市场的病态的东西。曼雅克决定不再资助毕加索了。1902 年初,毕加索不得不重返西班牙依靠父亲的接济。

同年秋天,毕加索再次来到巴黎,由于付不起房租,他曾栖身于西班牙雕塑家西斯科特的破旧阁楼里。诗人雅哥布回忆他当年访问毕加索时写道,这种“贫困与天才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使他深受感动。为了帮助毕加索,他邀请毕加索同住,两人只有一张床,通常是毕加索彻夜作画,早上雅哥布起床后他才上床睡觉。

这次巴黎之行,画家没有留下多少作品,由于经济的拮据,买不起画布和颜料。不久,他用几幅画换了一套衣服就又返回了巴塞罗那。

1905年,他创作了蓝色时期最富象征意味《人生》:被理想化的卡萨吉马斯面对一位年长的妇女,她怀抱熟睡的婴儿,用不赞成的眼光望着他;另一位年轻的裸女靠在他的肩上;画的中央有一幅不带画框的油画,画着两个拥抱的裸体,另一个受胎的裸女露出绝望的神色。

这些“蓝”的几乎接近单色的油画,是毕加索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玫瑰色的爱情与艺术

绘画和女人是激情澎湃的毕加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女人启发了他的创作灵

感,激起他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情,也使他一次次突破原有的创作风格,达到崭新的境界。

1904年毕加索又来到巴黎,并从此在这里定居。当时毕加索正处于巴黎生活最困顿时期,住在一栋破旧的楼房里,因为它很像塞纳河上妇女洗衣的船,所以艺术家称他为“洗衣船”,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后:“洗衣船”这个名字将因为毕加索而扬名世界。

蓝色依然统治他的画布,但鲜亮的玫瑰色开始出现,预示着他生活的一大变化。玫瑰色的情人费尔南多·奥莉准埃走进毕加索的生活,成为他第一个正式情人。

一天,一位美丽的妇人被雨淋的浑身湿透,躲进了“洗衣船”,这一天赐良机使毕加索与她相识。她就是费尔南多,生于巴黎,比毕加索大4个月。当时见到她时毕加索惊呆了。这是一位美丽的少妇,一双杏眼,高高的鼻梁,丰满的嘴唇,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吸引毕加索的不仅使这些,他发现她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她虽然被雨淋得狼狈不堪,但浑身上下仍强烈的散发着一股端庄、秀雅的气质。湿透的衣服紧裹着她的身体,使她曲线毕露,还可以看到她粉红色的起伏,一道红光从毕加索的眼前闪过,随之而来的是一片玫瑰色。毕加索内心深处萌发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感情。

后来费尔南多成了他的情人,美貌而又善于处世的费尔南多使毕加索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并减轻了他的孤寂和焦虑。毕加索不再是那种只知在妓院追逐女人和只想自己的轻浮少年。他们虽生活清贫但却充满玫瑰色的爱和温馨。他的作品由原来以悲观、愁苦为主旋律的“蓝色时期”过渡到了以棕色和粉红色为主色调的“粉红色时期”。他此时的作品给人以清新欢畅的感觉,到处洋溢幸福之感。费尔南多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沉思》一画,显然就是描绘他和费尔南多的。画中他正在欣赏一位熟睡姑娘的裸体,沉思在虽然贫困但仍可以享受的乐趣中。

1905年夏,毕加索应朋友之邀在荷兰呆了一个月,创作《荷花姑娘》、《戴帽子的裸女》等作品。他直率地表现女子丰满的乳房,其歌颂母性的成分远大于肉感的表现。这一画风的转变,加速了他从贫困到富裕的过渡,尤其是斯坦因兄妹的出现,是他从事事求人到无所需求的自由境界转变的先兆。他们给他鼓励、鞭策,更重要的是他们购买他的画以资助他不稳定的经济收入。更让毕加索惊诧的是,一位曾说他是疯子的画家竟买了他30幅画,并留下了2000法郎。就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这笔钱够他生活三年。画商纷纷购买他的画,使他摆脱了贫困。

毕加索为了补充自己的创作源泉,和费尔南多来到了格索尔,在那里他们分享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白天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晚上听当地人讲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和当地人的原始活力征服了他,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冲动,带着这份冲动,他回到了巴黎,一口气画完了曾画了80次都没完成的吉尔特鲁德的肖像头部。从这幅画可以明显地看出,画家在绘制过程中,由于受外部的影响在观念上的变化。画中的手和躯干都是写实的,但脸却是雕刻出的面具。

立体主义狂潮《亚威农的少女》

1906年秋冬季节,立体主义已在毕加索的腹中孕育成熟。他画了几个月的习作后,次年,他毅然决然按照立体主义画一幅将近8平方英尺的大型油画。这便是著名的《亚威农的少女》,他是在几天内完成的。随着此画的出现,立体主义终于开其端倪。

《亚威农的少女》画的是5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裸女。他们的脸被画成了可怕的原始面具,背景像是格索尔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这幅画像是一颗炸弹,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短短的几个月,毕加索的绘画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此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美学观念,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表现。在这幅画中,形体被破坏了,然后根据画面的结构重新组合。这种表现彻底推翻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写实绘画的传统和习惯画法,以至于马

蒂斯生气地说,要对这一野蛮嘲弄现代绘画的做法进行报复,毕加索的其他朋友都表示对此画持否定态度。

对朋友们异口同声的责难,毕加索无动于衷。这种责难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他在发觉自己已经超过了朋友的理解能力后的大失所望,并且重新受到挨饿的威胁,因为大家都不再想购买他的新作。德兰担忧地说:“有一天,毕加索会吊死在他的大画后面。”

1907 年秋,画家勃拉克初遇毕加索时看到《亚威农的少女》,感到非常震惊,又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他立即意识到这完全是一场预期中的革命。画中所运用的那种溯源于非洲雕刻的艺术语言是如此强烈刺激,骚动不安,并带有鲜明爽快的节奏感。这显然能够满足现代西方美学的审美要求,他决心做毕加索艺术上的合作者。从此,他们并肩工作,成了艺术探险中的亲密伙伴。

1909 年毕加索和费尔南代离开了“洗衣船”,搬到了克利希大街11号,这一举动倒给毕加索带来了好的兆头,那就是俄国收藏家赛尔格·希舒金一次就买了他50 幅画。毕加索当穷艺术家的日子结束了。

生活的富裕使他更有精力投人到与勃拉克共同开创的征程,他们把绘画对象瓦解为各种各样几何形的小平面,然后在画面上重新组合。有人称这类画像是“一面碎镜子所反映出的物象”,这便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代表作有《康惠勒肖像》、《拿曼陀林的姑娘》等。

新的探索、新的创造继续主导着他的生活,他开始将拼贴引入分析立体主义的世界。1912 年,他画出了20 世纪的第一件拼贴画《藤椅上的静物》,这便是综合立体主义的开端。

新的激情也改变着毕加索的感情生活。费尔南多在毕加索费的生活里更多表现的是母性,毕加索在“玫瑰色时期”像个孩子一样,追寻好奇的事物,要牵着母亲的手。但后来他发现艺术需要他去追求新的东西,他的内心燃起了一种冲动:他需要一个新的女性。他对费尔南多的感情日益冷淡,代而来之的是对玛西亚日益剧增的热情。与费尔南多不同,玛西亚比毕加索小4岁,温文尔雅,柔弱娇嫩,宛若天仙,并能勤俭持家。

毕加索和玛西丽相爱了。“我非常爱她”,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要用我的画写出我对她的爱。”为了表明玛西丽对他的珍贵,毕加索给她改名为伊娃。伊娃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在他的作品中却非常模糊。她的珍贵使他不愿把她的娇容画成由碎片组成的立体主义肖像。为表达对伊娃的爱情,他在一幅静物画中的心形姜饼上题有“我心爱的伊娃”。“我的朱丽叶”是一首流行爱情歌曲的标题,于是他就题上了“朱丽叶·伊娃”或“巴勃罗·伊娃”,充满了天真无邪的欢悦,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伊娃的爱。可就是这样一位获取毕加索至爱的女人,竟于1914 年死于肺结核。毕加索又开始了与众多女子鬼混的生活。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好友勃拉克和德朗先后人伍,毕加索作为西班牙侨民留居巴黎。此后的几年中虽然仍绘制立体主义作品,但数量渐少,进而他转向了具有安格尔特点的写实画界。在这期间,毕加索受法国作家让·考克托推荐,在狄亚基列夫率领的俄罗斯芭蕾舞剧团中设计服装和道具。从而结识了舞蹈演员奥尔迦·科科洛娃,她是一个俄国少校的女儿,小毕加索10 岁。此时的毕加索渴望有正式的婚姻作为他心灵的慰籍,1917 年7 月他们结为夫妻。婚后,毕加索以古典写实技法画了许多妻子的肖像。由于生活的富裕,他和妻子居住在巴黎市中心的豪华公寓内。“洗衣船”的画室成了他作品的储藏室。

毕加索随团出访了意大利、西班牙和伦敦。他为几部芭蕾舞剧设计的服装、道具和幕布,均大获成功。在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收藏家眼中,他纯粹是位天才,他们赞扬他,买他的作品。毕加索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尊贵宾客。

儿子保罗出世使毕加索备感作为父亲的骄傲和快乐。他画了许多以“母爱”为主题的作品,并为儿子画了许多肖像。1921 年夏天,他还绘制了综合立体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

个音乐师》。以后的几年里,他继续画一些妇女与儿童题材的作品。

迈向超现实主义

1924 年春,毕加索投入到他的最后一部芭蕾舞剧《迈邱利》的舞美设计中。在这部剧里,他放弃了棱角和直线,而追求一种起伏不定的幻想般形式。该剧首演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一些超现实主义者们写了一封过分赞扬的信,后刊登在《巴黎日报》上:“我们愿意表达对毕加索的衷心的和全面的赞赏,他蔑视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惯例,从未停止过创造动荡不安,也从未停止过赋予对当代探索的渴望以最高的表现形式,毕加索远远超过了他的同行。如今他将被看作青春的永恒的化身。

然而毕加索对艺术突破地不断渴求和对喧嚣社交界的厌烦时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1925年以来,毕加索的作品与结婚前的风格迥异。毕加索渴求女神的出现,引导他在新的艺术领域中行走。

不久,大幅油画《三个舞蹈者》诞生了,这是对人体的狂暴肢解的开始,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磨难,使这幅画充满了世界末日和人类毁灭的感觉。它宣告了超现实主义时期的开始。1926 年,他对周围和自身所僧恨的事物进行了一场革命,这表现为作品中暴力的迸发。《吉他》是他用破拖布,琴弦,油漆和裱糊纸制作的,并有17 个铁钉穿透画布,钉尖指向观众。他原先的意图更富有血腥气:在画布上粘上刮脸刀片,谁碰到它就得出血。

1927年,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女性。那些用连绵不断的曲线画成的人物,大多是躺着的女性。这便是17 岁的姑娘玛丽·泰莱丝。他们是一种不公开的情人关系,这种关系一直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1931 年他完成了这一隐私的里程碑,这就是油画《底座上的静物》。乍看起来,只是一幅静物画,仔细看时就会发现水果中藏着泰莱丝富有性感的曲线,在红与黑的桌布部分与隐在桌子里的男子交织在一起。这幅画充满了象征、暗语和隐秘,是一种双重肖像和多元变形。

以后的几年间,他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牛头人身怪物米诺陶。在神话里,米诺陶住在地下迷宫,以人肉为食,它象征着潜藏在人的下意识的迷宫中吞噬一切的兽类。是毕加索当年行为的反映:由于和妻子奥尔迩的感情破裂,他逃到了与泰莱丝疯狂的性关系中。他还画了很多有关女妖的作品,他总是把他的女人们画成受虐待和被征服的布娃,但是,他仍然惧怕她们,于是把她们画成威胁人的、感到痛苦而又具有毁灭力的女妖。

1935 年9 月,玛丽·泰莱丝生下一个女儿。几乎在这同时,年已53 岁的毕加索又遇到了一位将取代泰莱丝的女人。她叫朵拉·马尔,她自己讲她就出生在《亚威农的少女》一画创作的同年。她与泰莱丝不同,泰莱丝的生活除了毕加索之外,都被体育运动所占据,而她的生活则为思想的运动所占据。她是一位画家和摄影家,她可以很热情很专业地和毕加索一起讨论创作和哲学。不久,朵拉很自然地成了毕加索“快乐时光”的中心。

愤怒的声音《格尔尼卡》

1937 年3 月,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油画。由于讨厌受人之托而产生的责任感,所以他一拖再拖,未曾动笔。直到4 月26 日,西班牙巴勒克的一座历史名城格尔尼卡遭德军纳粹的轰炸,才唤起了他狂热的创作激情。仅一个月时间,他就完成了那件长25 英尺,高11 英尺的巨幅名作《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在西班牙馆展出之前,毕加索发表了一篇政治声明:“西班牙的斗争是同反人民、反自由的反动势力进行的斗争。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的整个一生是同反动势力与腐

朽艺术进行不懈斗争的一生。有谁认为我会与反动和腐朽为伍呢?……我将把我正在创作的一幅油画题名为《格尔尼卡》,我最近的全部作品将明确地表示,我对于使西班牙陷于痛苦与死亡深渊的军人专制无比憎恨。”

《格尔尼卡》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升华了毕加索40 年来的艺术,在这噩梦般的世界里,有女人、公牛和马等惊恐万状的形象。小说家克劳德·罗伊当时还是个学习法律的学生,他看了《格尔尼卡》后,把它描写成是“来自另一个行星的信息。它的狂暴和焦躁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使我目瞪口呆,使我感到木然”。米歇·莱里斯写道:“在黑与白的多边形里,就像古代悲剧,毕加索给我们送来了哀悼:我们所爱的一切都将死去。”赫伯特·里德说得更甚:“艺术早就不再是纪念性的了。要像米开朗基罗或鲁本斯一样成为纪念碑性的,那这个时代就要有一种荣耀感。艺术家对自己的同类应该怀有信心,对他所隶属的文化怀有信心。在现代世界上,这种态度是不可能的。惟一合乎逻辑的纪念碑,应该是某种反面的纪念碑,幻灭、绝望和破坏的纪念碑。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地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毕加索伟大的壁画便是一座献给毁灭的纪念碑,是被天才的精神扩大了的义愤与恐怖的呼声。”

《格尔尼卡》完成后,画家又以此画中的部分素材,创作了一系列油画和素描,如《哭泣的女人》等。他以朵拉为模特儿,把朵拉画成嘴脸扭曲,双眼泪涌,还用牙齿咬着一块手帕,似乎已因极度痛苦而泣不成声。它象征着西班牙当时的命运和灾难。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巴黎陷落,美国和墨西哥政府邀请毕加索出国避难,均被他谢绝了。德军占领巴黎期间,他在画室闭门作画,由于他具有世界性的声誉,纳粹分子未敢加害于他。这年冬天,巴黎严寒,生活必需品匮缺。有一次,德国大使给他送了一批燃料,却被他拒绝了,并回答:“西班牙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冷的。”临走时大使看到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问画家:“这是你画的?”毕加索回答:“不,是你们画的!”

巴黎沦陷的几年中,他画了很多变形的女性肖像和人体,还有一系列以斗牛时死去的马为题材的画和静物画,其中还有一批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在1944 年巴黎解放后的秋季沙龙公开展出,他作为象征抵抗运动精神的美术家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同年他加人了法国共产党,并在报上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的文章。文章说:“参加共产党是我全部生活和工作的合乎逻辑的结论。我骄傲地声明,我从没有把绘画当作单纯消遣的艺术或是逃避。我想通过线条和色彩作武器,深入地了解世界和人,以便使这种了解越来越能解放我们每一个人。我想以我的方式说出我认为最真实、最正确,当然也是最美好的东西,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家所熟知的那样……这些年来的可怕的压迫已向我证明,我不仅要以我的艺术来斗争,而且要以我整个的身心来斗争。因此,我毫不踌躇地加人了共产党,因为从根本上我从一开始就与共产党是相通的……”。

画鸽子的和平之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毕加索陶醉于和平幸福生活的幻想中。尤其是和女画家弗朗索瓦丝的感情发展,更使他精神焕发。1946 年春,他和这位新伴侣来到了地中海海滨的昂蒂布作长期逗留。他画了大量的油画,这些作品比他任何时期的作品都富有田园式生活乐趣和情调。其中《乌利西斯三美女》是以柔和的色彩画成的最大的一幅,画中的太阳在和动物们一起在海里洗澡。这像是一篇寓言把人们带入了神话的世界。随后他和弗朗索瓦丝又来到了以生产陶瓷著称的瓦洛利,在那里他创作了大量的陶瓷作品。他在这样好的氛围里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新。

1948年8月,毕加索动身到波兰参加共产党召开的首次和平大会,在离开之前,波兰共和国总统授予他“波兰问一幅金星司令十字奖章”。次年4月,巴黎举行雷市的会议。他应邀为大会设计一幅《和平鸽》,也正是这只鸽子从巴黎飞向五大洲,使他成为全世界人民

心中的和平之士。以后两年,他又参加了第三、第四届和平大会。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证明了他对事业的忠诚。

共产主义和西方强国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为了控诉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朝战争,毕加索画了《在朝鲜的屠杀》一画。画中描绘了几个半机器人奉命向一群裸体妇女和儿童开枪的情景,充分揭露了屠杀和平居民的残忍兽行。这是继《格尔尼卡》之后又一引人注目的作品。

1952 年,瓦洛利村政府把当地修道院的一座小礼拜堂交给画家使用。毕加索决定把它改造成一座“和平圣殿”。

他为小礼拜堂绘制了两幅巨大的板上油画:《战争》与《和平》。在《战争》中,头上长角的妖魔驾着车,手执染血的刀,散布着细菌,还背着一筐人的头骨。拉车的3匹马用蹄子践踏着象征文明与文化的书本。马身后面的背景上,有一批刽子手的黑影。左边一位战士屹立在麦田边缘,一只手握着长矛和正义的天平,另一只手托着盾牌,盾牌上绘有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鸽子下面隐约可以看到女妖梅杜萨的首级。在《和平》中,妇女们在激情地跳舞,儿童在嬉戏,其中一个的儿童头上栖歇着一只象征智慧的猫头鹰,另一个驱使着希腊神话中的神马柏伽塞斯在犁田,预兆着丰收季节的来临。右边有着划过树木的草地上,一位妇女在准备夜餐,另一位母亲在给婴儿喂奶,一位男子在写作。左边靠近画幅边缘,另一位男子在吹笛,神情悠然自得。

两幅画的基调截然不同。《战争》阴森恐怖恐;《和平》欢乐明朗。画家解释说:“如果和平在全世界获胜,那么我画的‘战争’将属于过去……于是人们将只用过去时态来谈论战争,其他的一切,将用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来谈论。”

1953 年的冬天,是毕加索极为痛苦的一个时期。他和弗朗索瓦丝的关系早已每况愈下,以至于这年夏末,弗朗索瓦丝离开了他。他感到无比孤寂,于是拼命地工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目前的处境。短短的时期内,他画了大量的作品。其实真正使他的痛苦得到缓和的是杰奎琳的出现,她是不久前去世的雕刻家曼诺洛的遗孀,还带着一个女儿,是她为毕加索照料了家务。

永远的毕加索

晚年的毕加索不想留在巴黎,也不想留在瓦洛利,他在法国南部的拉加里福尼买了一处别墅。1955 年6 月,他搬进了这幢新住宅。不久,尼斯的维克多电影制片厂就开始拍一部有关他的专题片《毕加索的奥秘》。拍摄期间,上百次的剪接和补拍,不仅干扰了他的构思,而且影响了他的健康。影片拍完后,他有几个星期倒在床上,得到了杰奎琳的细心照顾。

毕加索在这幢新的住宅里养了许多的动物,有鸽子、鹦鹉、猫头鹰、小狗,还有猎狗和山羊等,可这些并不能掩饰他那孤独的心。1957年6月他开始根据韦拉斯凯兹的《宫娥》绘制变体画。

1961 年10月毕加索80岁寿辰,在此之前,他与杰奎琳正式举行了婚礼。

法国政府在毕加索85岁寿辰时,举行了公开的庆祝活动,并为他举行了大型的作品回顾展。

毕加索90岁寿辰时,法国政府界从国立美术馆中,选出毕加索的其中8幅作品在卢浮宫展出。毕加索是第一个在生前看到自己的画入住罗浮宫的画家。

年逾九旬的毕加索创作热情和勤奋程度一如既往。他在艺术上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1973 年 4 月 8 日,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在法国南部的穆甘寓所中逝世,终年92岁。

对毕加索_立体主义_绘画的思索

大 众 文 艺大 92摘要:毕加索是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绘画的开创者,这种立体 派的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语言 一说到毕加索,一些词汇就会从脑海里浮现:20世纪最杰出、最具有独创性、风格变化最无常、最富有诱惑力、最多产等等。毕加索一生都在追求新的东西,不断地突破传统。他那种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特别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在这里,我就这位杰出而又神秘的艺术大师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一些思索。 毕加索(PabloPieasso1881一1973)西班牙一法国画家。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艺术,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就读于美术学校,见识了新艺术与思想。后又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但他对学院派保守的教学方法不满,很快又回到巴塞罗那。当时的巴塞罗那对西欧各种新文化思潮反应敏感,著名的四猫咖啡店是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沙龙,毕加索是这个艺术沙龙中年龄最小的常客。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他曾对友人说:“忧郁创造艺术”。此时,他的作品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荒凉的情绪,画中人物多是贫穷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孤独者。优美、细长的线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了孤寂和绝望、痛苦和不幸的感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被称为“粉红时期”或“玫瑰色时期”。当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画面当中出现了淡黄褐色和粉红色;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形象虽忧郁,但并不孤寂。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但含有西班牙民族艺术的特征和20世纪的时代特征。含有较浓厚的悲剧成分和神秘色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1907年,毕加索和勃拉克首次宣布了一个原则:甚至连人物也可以服从于整个绘画。这种绘画语言可以变形、割裂、变成一系列平涂色彩的小平面还有重组的立体空间。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像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中显露无遗,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油画也成为20世纪头15年中视觉艺术上的三个伟大复兴运动之一的标志。为创作此画,毕加索用炭笔、铅笔、水彩和油画,画了30多幅草图、小稿和人物速写。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大胆地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面从左至右,靠内两个裸女接近正面,一个右臂上举,曲肘于脑后,左臂下伸手持衣巾,居画面中央的裸女,双臂上举,曲肘相交于脑后,腹下围着衣巾;画面右侧两女,一个蹲坐在右下角,一个站立在坐者身后,呈四分之三侧面。正下方地面的一块三角形布面上放置水果。画面左右两边似为红褐色和蓝色的“背景布”。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具体而言,这幅画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平面的。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但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1908至1909年是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年至1914年则是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画面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和明亮的色彩。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毕加索1910年创作的《小女和曼多林》、《卡恩韦勒像》就是例证;在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色彩被重新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色之间的色调,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如19n与1912年创作的《静物与藤椅》。毕加索1912的作品《斗牛士或斗牛迷》,像画谜一样既看不到斗牛场面,也看不到斗牛迷的活动,画面上是大大小小的几何形体拼接,与画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却是暗示观者借助画名的指引,去看画面几何形体的垂直构图和艺术技巧,并且把画面当作“纯粹和单纯”的艺术作品来观察其结构。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1908—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思索 常凤霞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730070) 艺术与人文

西方美术史结课论文-毕加索

毕加索——我最欣赏的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和成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1904年的春天,毕加索迁居巴黎,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他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时期”的典型画法。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

毕加索一生与他的艺术

毕加索与他的立体主义 摘要:就像没有人会怀疑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同样没有人会怀疑毕加索对人类美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所创造的立体主义艺术颠覆了人们过往的艺术观念以及人生态度,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激情与梦幻的崭新时代。人们有评价毕加索为疯子,有讽刺他老夫娶少妻,而他在我心中永远是一直为艺术奔波的伟大画家,他的作品白雪难和,他画苑冠冕。终其一生,他的艺术在西方以及中国的绘画史上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立体主义 正文: 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经典的篇幅也是巨大的。在这白驹过隙转瞬千里的时代,还有谁能安下心来如老僧奉经般去苦读经典?而对于伟大的艺术品来说,能够真真正正读懂画家思想的又能有几个?拂去铅华,走进毕加索,我们能够有别一样的体会,能够亲身触摸到大师的风采,能够感悟优秀画作灵魂之所在。毕加索给我的体会是深刻的,他的一生让人崇敬,让人佩服,他的立体主义更是让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现代西方最具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的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万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他为20世纪的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它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画风多变,不断创新。有时候倾向于原始艺术或写实主义创作,有时又追求形式上的奇异或浪漫主义氛围。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有《弹曼陀林的少女》、《阿尔夫人》、《手风琴师》、《格尔尼卡》等。 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1904年)、“玫瑰时期”(1904—1906年)、“立体派时期”(1917—1924年)和“晚期”(1912—1972年)。 在“蓝色时期”,毕加索因为受到了他朋友自杀和他自己在西班牙孤单旅行的影响,使得他在这一时期的画作呈现出阴郁的感觉。在“玫瑰时期”,毕加索因为受到与费尔南德之间的甜蜜关系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画作大量采用鲜明、乐观的橘、粉红色系。在“立体派时期”,毕加索看到了黑人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型的,使得毕加索受到了极大地启发。毕加索的立体派,基本上不是纯美学的,而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我更新更深刻的感受。走进毕加索你能够感受到他的作品受当时社会情况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画风随着当时社会对他的影响而改变,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受当时社会风气和黑人品质的影响及其的大。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创新,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也能体现出他的才能,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巴勃罗毕加索是20世纪初在西方画界非常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立体视觉语言开创性画家。其一生对绘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绘画视觉语言表达多样性的探索。他通过对抽象油画视觉立体语言的不断分析、整合,一变再变,最终形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绘画视觉艺术语言:Cubism。比如说,毕加索视觉绘画立体艺术语言能够形成的原因,这种新异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该语言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说毕加索没有生活在那个时期,该项视觉艺术表达方式是否就会不出现或者消亡。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自西方20世纪初由法国画家马蒂斯等人所倡导的观念野兽主义在1928年出现松散消亡后,以致欧洲画界主流发展方向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迷茫。然而事隔数月,一种新的绘画艺术风格代替了野兽派这一主流位置,那就是立体主义绘画视觉表现风格。它不同于野兽主义并被世人接受认可的主要原因,便是其业已形成了一种艺术创作信念、一套科学而又系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受人尊敬卓越的该项艺术运动领军人物:巴勃罗毕加索。其1907年所创作的《亚威农少女》被公认为是绘画视觉立体语言的开山之作,在美术史上该画也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水岭。因此,从实质上看,毕加索的艺术充满了Cubism主流绘画视觉语言的传奇色彩,是Cubism绘画语言的中流砥柱。 一、画家对自身所创Cubism艺术语言的阐释 Cubism 绘画艺术运动发生于 1907 至1914年,它打破了传统的体积概念并受塞尚、修拉思想,特别是非洲雕刻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即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各个物体内在的、眼睛看不到的物体的结构,在画面上表现自然物体重叠形成了无数的面等。Cubism这一概念的诞生、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1908年,毕加索和其他推崇立体视觉绘画的画家们在巴黎正式推出Cubism绘画。从作为画家方位角度讲他们知道自己所画的是一种继野兽派之后新的艺术风格,但具体叫什么他们也无从得知;其名称只不过是当时的美术评论家对其风格的一种评论之称。因此1908年末,毕加索公开表示对于立体主义这一新兴词,他并不是有意创立;对于他来说,其只是创立了这种Cubism艺术视觉绘画风格和体架;关于对待Cubism理论问题,毕加索认为Cubism绘画不应具有理论的指导性,而应是凭个人感性、个人理念思想去探索,去完成。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他对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

教学设计《毕加索和他的画》

《毕加索和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材分析:介绍毕加索生平及他一生四个重要时期的绘画特点。 三、教学方法:教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学法——比较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四、重点:毕加索一生四个重要时期绘画的特点。 难点:主体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 五、教学目标:1、了解毕加索的生平。 2、掌握毕加索一生四个重要时期绘画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资料、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导入:利用课件展示世界绘画名作,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 适当点拨并引出课题。 2、引导启发,了解毕加索生平。(提问:毕加索是哪个国家? 哪世纪人物?他的绘画艺术在世界有怎样影响?)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 毕加索生平:--------------------------------------------------------------------------- ------------------------------------------------------------------------------------------ (二)分组讨论交流,探究分析 1、早期作品的特点。 (请同学们欣赏早期的作品,讨论分析作品特点)

早期作品的特点:---------------------------------------------------------------- ---------------------------------------------------------------------------------------- 2、蓝色时期作品的特点。 (请同学们欣赏蓝色时期的作品,讨论分析作品特点) 蓝色时期作品的特点:----------------------------------------------------------- ------------------------------------------------------------------------------------------ 3、玫瑰时期作品的特点。 (请同学们欣赏玫瑰时期的作品,讨论分析作品的特点) 玫瑰时期作品的特点:----------------------------------------------------------- ------------------------------------------------------------------------------------------ 4、立体主义时期作品的特点。 作品名称------,背景--------,牛象征------,受伤的马象征-------,闪亮的灯火象征-------。 母亲仰天长嚎,怀中的孩子已经死去; 手握鲜花与断剑的士兵。 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 俯身奔跑的女人是那样仓惶,以致后腿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 (请同学们欣赏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讨论分析作品特点) 立体主义时期作品的特点:---------------------------------------------------- ------------------------------------------------------------------------------------------ (三)发展认知阶段: 欣赏毕加索大师自画像,请同学们动动手,画一画自己尊敬的一位老师或同学。(温馨提示:可以用漫画形式来表达出来)八、课堂小结2013—6—21

毕加索的画

毕加索的画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

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浅析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浅析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他在童年时期就已发出了和别的孩子不同的艺术光芒,很小的时候就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那便是他的“童年时期”。接着他开始了他的蓝色时期,在那一时期,他采用浓郁的蓝色,表现贫老与孤独的苦难。但当他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陷入爱河时,他的玫瑰时期也随之而来.毕加索不满于现在的成就,依旧不断努力,创作了《斯坦因画像》,它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当他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时,他又开始了古典主义时期。继而毕加索又开始了那超现实主义的画作。 1900年的2月1日,在朋友们的筹划下,举办了他在“四只猫”俱乐部的首次展览。毕加索的素描被挂在烟渍累累的墙上,150幅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那些画家、诗人与音乐家朋友们的速写。可惜出师不利,观众对此反应平平,外界对此也十分淡漠。从商业角度看更是收益甚微,卖出去的画少得可怜、价格也低得可怜。现在,毕加索比任何时候都向往巴黎。巴黎,世界艺术的中心,现代主义的营垒。 随着生活的稳定,他有更多的时间沉湎于艺术的海洋里。他终日流连于卢浮宫,贪婪的吮吸着各种各样流派的绘画风格和他所能吸取的养分。这种美学上的博采众长,使他的画面颜色渐淡亦使风格改变——从传统走向现代,绘画主题也日益多样化。 1901年毕加索重返巴黎,此时的他已有足够的实力支付路费了。到巴黎后他的情绪趋于平静。随着风格的突破,创作数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觉到创作裸体画的自由,绘制了一系列的作品,以体现出在西班牙时受到压抑的性解放。 毕加索执着地探索着,实践着,正当毕加索感到精疲力竭并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一个蒙马特尔的艺术家邀请他去荷兰度假。毕加索欣然前往,并在荷兰创作了《美丽的荷兰女子》、《戴帽的荷兰女子》等画。荷兰度假,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值得欢迎的巨大转变,他已把那个已经衰落了的蓝色王国抛在了身后。这个转变,也加速了他从贫穷向富裕过渡的转变。 1905年,“野兽派”诞生了。马蒂斯是画派的代表。他们对于古典艺术的绘画方式提出质疑,强调主体的感觉,注重直觉的理念并试图用一些抽象概括的形体和夸张、强烈的颜色来表现直觉的感受。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明暗表现方式,用大线条、大色块和极其夸张概括的形体。这些作品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毕加索受他们的影响进入了自己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土耳其装束的夫人》和《立着的裸女》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毕加索作品赏析

自由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是近现代主义的先锋。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我最喜欢的就是毕加索最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这是在1937年的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创作的,也是毕加索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超现实主义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对于这样的野蛮行径,他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慨,他用了一个半月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孩童仰天痛哭,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我画了一辈子才画得像个孩子!

毕加索:我画了一辈子才画得像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难得的是在长大后仍然保有这份创造力。 ——毕加索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的《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毕加索的一生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代表作都有它独特的风格,也是他生命各个时期不同经历的体现。 1881——1990 童年时期,毕加索的父亲亲自做模特儿,扮演了坐在病人床旁的医生,毕加索在以褐色、棕色表现悲悯和忧郁的同时,映衬着紫红、黄绿诸色,从而一扫伤感颓靡之风。艺术特点:以写实画风为主,色彩柔和。代表作:《斗牛士》、《科学与慈善》

(斗牛士) 1900——1903 蓝色时期,充满蓝色调的自画像描绘了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如《生命中》,母亲一脸苍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有责备的意味左侧男女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艺术特点: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代表作:《蓝色自画像》、《生命》

(蓝色自画像)1904——1906 玫瑰时期

作品的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少年。艺术特点: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斯坦因画像》 (拿烟斗的男孩)

1907——1916 立体主义时期,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画中没有情节、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不模仿客观物象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艺术特点: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表作:《亚威农少女》、《费尔南德头像》 (亚威农少女) 除此之外,还有1917——1924古典时期、1925——1932 超现实主义时期、1932——

跟毕加索学画画教学总结

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学习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造型实践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学习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在艺术作品中丰富的表现方法,感悟艺术多元化,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愿望。 二.教学设计构思 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理念。欣赏、分析、评论到动手实践都是在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通过小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立体主义创新的精神,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了解艺术多元化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画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画家毕加索的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对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并能模仿大师的 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立体主义的造型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绘画风格的把握及运用。 五、教学环节设计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动手实践——评价总结——课后延伸”。

《跟毕加索学画画》教案 授课教师:蒋瑞芳 授课对象:初一(3)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画家毕加索的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 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并能 模仿大师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立体主义的造型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绘画风格的把握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视频欣赏《格尔尼卡》 2、提问:视频中的人物来自于一幅画,猜猜它是谁的名作? 引出课题:板书“跟毕加索学画画” 二、新课讲授: 1、思考:《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画家画的 是什么? 2、历史背景:(结合现代战争图片)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 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 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 卡》。 提问:1.画中的颜色什么特殊意义? 2.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小组讨论:画中各形象都有什么表情和象征意? 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 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派代表回答)

(免费)毕加索传记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西班牙画家。在他的一生中,毕加索献身艺术近80年,与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相伴而行,并为现代艺术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留下了几万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素描等等,被人誉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这位艺术家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他一生都在追求,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是现代派艺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同时这位感情丰富、具有一双“忧郁、锐利”眼睛的西班牙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 这位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变幻无常、最具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夜里诞生在西班牙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 然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是以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的。10月25日夜11时15分,精疲力竭的唐娜·玛丽亚·毕加索·德·路兹产下了一个男婴。但这个男婴没有放声大哭。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将婴儿倒提,抖了几下;又翻过来拍他的屁股;再掰婴儿的小嘴,但都无济于事,婴儿仍没发出一点响声。大家都以为是个死婴,婴儿的父亲唐·何塞·路兹难过得直叹气,唐·何塞的弟弟是个医生,他抽着雪茄,俯身看着婴儿的脸,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雪茄,对着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奇迹出现了,婴儿的手和脚都动了起来,嘴里哇的一声就发出了公牛般的怒吼。路兹一家欣喜若狂。多年以后,当人们对毕加索的神奇艺术津津乐道之时,他的叔叔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的雪茄烟雾创造的。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可能是毕加索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他从小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非凡才能。据毕加索的母亲回忆,他咿呀学语时的第一个字就是“北”(铅笔在他的儿语里就成了北),他喊着要“北,北”,于是母亲就给了他一支铅笔,毕加索就在纸上画了一些螺旋形的东西,意思是要一个长长的螺旋形的热甜饼,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竟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简直是奇迹。 于是,毕加索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纸和铅笔,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正如毕加索自己说的“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的画可以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1891,毕加索全家搬到了科鲁那,他的父亲应聘到那里的一家美术学校工作。毕加索就被安排在父亲的班上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很短的时间内,毕加索就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并显示出了惊人的观察力。这时期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作者如此之年幼。作为教师的父亲最清楚不过的事,就是他的班上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与一位巴塞罗那的美术教师对换了工作,全家又迁到了巴塞罗那。毕加索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那里的美术学校,使人吃惊的事,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完了按规定允许画一个月的考试作业。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油画《科学与仁爱》,参加当年“马德里全国画展”,后来又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正给垂危妇人诊脉的医生,是以他的父亲为模特所作的。“仁爱”的化身是修女抱孩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上的乞女。这幅画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创作,是少年时代毕加索的代表作。 同年秋天,毕加索考入了西班牙最高的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因袭保守的教学方式使他感到厌倦,他常去普拉多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1898年毕加索因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