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发展战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发展战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发展战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08〕75号

发布时间: 2008-07-30 信息来源:省政府网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现就加快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的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迅猛。目前,全省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246个,从业人员47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2708亿元,利税1212亿元。全省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577个,部分产业集群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产业基地县(名城、名镇)。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中小企业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对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和凝炼项目的意识,对当地工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工作力度不够;二是县域或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关联度低,企业自我衍生能力弱,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三是政府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人才、信息、质量监测、现代物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比较弱。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突出优势和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产业镇为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实施品牌带动、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和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

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着力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建材六大产业中培育出300个营业收入过10亿元、100个营业收入过50亿元、50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搞好产业集群规划和定位。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结合本地区域经济、企业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定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抓住几个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优势。推进东部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发展,加快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中西部地区要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为突破口,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要健全专业化协作配套机制,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合作,发展一批新型制造业集群。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二)培育特色产业镇。县城所在的镇和中心镇是全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植“一县一品、一县多品”,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产业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强。引导特色产业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软硬环境和条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对于产业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综合经济实力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特色产业镇,经考评合格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给予重点扶持。“十一五”期间全省命名140个特色产业镇,重点指导、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各地要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要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特别重视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

(四)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梯次转移。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

(五)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构建产业群、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促进其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技术人才合作,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产业升级。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的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加快区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开展就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培育产业和科技带头人。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通过品牌企业聚集效应,培养形成区域品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标准、计量、质量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共享。进一步开展质量论证,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宽发展空间。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跨国企业合作,搞好协作和加工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支持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集群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设计制造、自主研发延伸,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滨海新区的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扶持100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扶持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各地要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其在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

要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等要求,促进产业集群做强做大。要加强情况调度,搞好跟踪服务。支持产业集群环境建设,加强对重点产业集群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形成共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现有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应予以重点支持。认真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有关规定,逐步扩大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从2008年起,把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纳入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的延伸。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农副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规定,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化原则,对资信好、有效益、还贷能力强的企业信贷需求,给予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有效机制,对与产业集群配套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优先给予贷款支持。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把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产业集群科学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省建立产业集群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产业集群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的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研究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产业集群△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7月24日印发

山东省机械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08-05-26 信息来源:行业发展处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机械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带动促进作用强,对国家积累和社会就业贡献大等特点。大力振兴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2005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是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法规性、纲领性文件。山东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的战略决策,结合我省实际,做出了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部署,为了全面推进我省制造业建设,结合山东省有关工业发展的规划意见,特制订山东省机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省机械工业发展回顾

山东省机械工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实力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体系,已成为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全国机械行业中位居前列。龙头产品及优势行业已具备较大规模,汽车制造、电工电器、农业机械、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建筑及环保机械已形成比较优势,各类专用机械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是我国机械工业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机械工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全国机械行业的优势骨干省份,山东省机械工业在“十五”期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五年来全省机械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高于山东GDP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

(一)“十五”规划目标已全面实现

工业增加值:2005年完成1403亿元,比2000年增加916亿元,增长188%;比“十五”计划指标600亿元增长134%;

产品销售收入:2005年完成4833亿元,比2000年增加3108亿元,增长180%;实现利税:2005完成460.5亿元,比2000年增加320亿元,增长228%;比“十五”计划指标246亿元增长87%;

产品出口:2005年实现出口总额55.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33亿美元,增长149%;比“十五”计划指标32亿美元增长73%;

资产总额:2005年行业资产总额达到3121亿元,比2000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72%。(二)在全国全省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

“十五”期间,我省机械工业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保持和加强了在全国同行业的优势骨干地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前移。

全省机械行业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00年居全国同行业第5位,目前全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已升至全国第3位,前移2位;全行业实现利润、税金等经济效益指标由2000年的第7位升至第4位,前移3位。

我省机械行业通过“十五”期间的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场急需的产品发展提速,产品结构趋向合理。市场需求较好、产业带动性强的产品已突破发展瓶颈,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汽车和电工电器成为带动全行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农机行业“九五”期间落后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近几年已跃居全国第一位,工程机械行业产品门类齐全,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位;金切机床居全国第二位,大型锻压设备及大重型数控机床产能及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

在各个小行业都形成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品,全省20余种产品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居前三位。如:低速货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三轮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重型汽车、轻型卡车、大型锻压设备、推土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等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重型汽车产能达到15万辆,低速汽车产能150万辆,大中型拖拉机产能5万台,小型拖拉机(含手扶)60万台,内燃机产能4500万千瓦;活塞、曲轴等配件产品产能及技术水平也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全省中国名牌、山东名牌、驰名商标的数量分别达到11个、178个和4个。

机械工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0%左右,已成为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鼓励发展的骨干产业。

(三)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新的水平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省机械行业的重点企业普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或技术合作,重型汽车、轿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内燃机、制冷设备、印刷机等主机产品基本上采用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先进产品,通过多年的消化吸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水平明显提高,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在部分代表行业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产品领域,我省拥有国内唯一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为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重要的技术优势。

中国重汽根据市场及用户不断提高的需求和愿望,在全面继承斯太尔重型汽车优势、吸收国际著名重卡优点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斯太尔王系列重型汽车,该车多项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实现了当年投放市场、产销量突破万辆大关,出口量占到全部整车出口的50%以上。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外高端市场上,在与10多家世界顶级压力机制造商的竞争中夺魁,向世界级冲压商——美国德纳公司出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00吨重型多工位压力机、1000吨重型落料压力机,再创中国数控锻压设备出口新纪录,两年内连续3次赢得世界一级冲压商的重复订单,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锻压产品成功地进入了世界高端市场。

潍柴动力研发成功的我国第一台10升、12升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其基本性能和各项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型先进产品水平,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自主品牌,填补了国内大功率高速环保发动机的空白,比全国统一实施欧Ⅲ排放标准的预定时间提前了3年左右。

我省丛林集团根据生产急需,经过对国外同类装备的采购咨询,毅然决定投资3亿元,以市场运作方式,与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上海重型机器厂等联手,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万吨油压双动铝挤压机,并正式通过国家级的技术鉴定,顺利投入生产。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被誉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后,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和特种材料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荣获了全国机械行业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推股份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自主研发成功国内最大功率的推土机,该机配备了山推自主设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控变速箱、驾驶室、燃油自动加注系统等装备,将国内大功率推土机的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烟台冰轮的新型高效螺杆压缩机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设计开发的产品,经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制冷效率等主要指标高于国际同类高端产品,它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六个具有自主开发螺杆压缩机能力的国家。

(四)企业装备水平大大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机械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及技术引进,全行业“十五”总投资1400亿元,其中2005年投资540亿元,引进了300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技术及工艺装备,其中新增设备投资的50%以上用于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重要加工及检测设备。目前一大批国债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进一步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通过改造,行业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全新的水平,全省机械行业5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约30%企业的关键设备及工艺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骨干企业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设备或生产线,如重型汽车、轿车、数控机床、柴油机、装载机、液压挖掘机、交联电缆、干式变压器、制冷压缩机、活塞、曲轴等产品的主要生产设备均为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或关键设备。部分薄弱工序引进了生产线,如引进了自动铸造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等,多数企业的关键精加工工序都使用进口先进设备,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五)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资源向优势企业的转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同行业位居前列的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国重汽集团在全国汽车行业产销增长趋缓、利润降幅较大的形势下,经过顽强拼搏,保持了稳步发展,利润实现较大增长,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12亿元,列全省机械企业首位,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05%,再次创造了骄人业绩;时风集团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连续5年居中国农机行业第一名;低速汽车和三轮汽车产销量实现全国同行业“八连冠”,经济效益实现全国同行业“十连冠”。

“十五”期间,一批成长性良好的企业迅速崛起,福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仅7年,就由一个销售收入2000万元的小厂跨跃为年销售收入40亿元的行业龙头,形成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车辆三大主导产品,其大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已连续几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装载机生产仅用一年时间就跨过年产3000台大关,进入主要生产企业行列。

机械工业的集群化发展初现雏形,以产品或关键工艺(铸造、锻压、机加工)为龙头,在部分市县形成了各具特色、专业化生产、集中经营的产业群体,如潍坊的农业机械及印刷机械、临沂的小汽油机、烟台的汽车配件、临清的轴承等,大大促进了机械行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存在问题及成因

“十五”期间,我省机械工业取得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整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我省机械工业总量居全国前列,但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距沿海发达省市还有一定差距, 2005年我省机械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率为5.58%,而同期上海机械行业达到7.76%;全员劳动生产率我省为11.99万元/人,上海达到14.42万元/人,比我省高出20%以上。

2、产业及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目前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骨干行业支撑力度不强;汽车行业尚未形成经济规模,未形成足够的行业带动优势,这是我省与上海、广东机械工业的主要差距。农机产品由于受市场购买能力所限,价格一直偏低,而我省农机所占比重较大,也是影响行业整体效益的原因之一;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较低,产品总体水平档次较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名牌产品较少,新产品产值率不足20%,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3、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有待加快。目前我省主要机械产品技术来源的50%依靠引进,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少,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不足;在产品升级日益紧迫的情况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矛盾趋于尖锐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也较低,全省机械企业平均技术开发费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5%,直接影响到一些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和开发工作的开展。

4、行业组织结构有待优化调整。目前多数龙头企业尚未达到经济规模,能够支撑和带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较少,特别是缺少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

性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我省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和100亿元的企业仅各有1家,销售收入40亿元以上企业共计10家,骨干企业规模偏低;而众多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固有模式仍未突破。

5、对外经贸发展较慢。目前我省机械行业出口总额列全国第五位,外贸出口占销售收入仅为10%,远低于全国同行业22%左右的平均水平。出口实绩差距更大,2005年广东省机械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015亿元,浙江1109亿元,江苏1100亿元,而我省仅有457亿元;这与我们机械大省所处的行业地位,以及我省所处的地理和开放环境极不相称。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趋势分析

(一)世界机械工业发展趋势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带动和促进作用强、对国家积累和社会就业贡献大等特点。机械工业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军事现代化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仍然高度重视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地位依然牢固。美国、德国、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机械工业,包括这三大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对策,重塑机械工业以迎接世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当今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全球化、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产品高技术化的趋势。一是全球化战略已成为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跨国公司为克服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困难,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纷纷将重心转向国外,掀起了新的兼并浪潮,规模越来越大,规模化生产使得垄断性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二是集群化趋势不断增强,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同一区域有机地集聚,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机械工业正向信息化方向迈进,新趋势主要表现为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速了机械工业全球化的进程,并正在改变机械工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

四是服务个性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用户要求,先进的制造企业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信息,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敏及柔性化生产。

五是产品高技术化,机械工业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是促进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机械产品不断高技术化,其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

(二)国内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状态分析,我国机械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作为一个大国,实现工业化对装备的需求量将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在这一大规模需求的推动下,相关机械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将不断创下新的世界纪录;旺盛的需求有望维持较长时期,这种需求不但体现在总量上,而且也体现在装备需求的多样化及不断提高的水平上;

二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用下,我国农村向城市化转化的历史性进程无法阻挡,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促进,将为机械产品(无论是投资类产品,还是消费类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这对行业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利好影响;

三是机械工业是我国比较优势显著的产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考虑,正在越来越多地将我国作为其机械产品全球产业链中的加工基地,这在客观上将有利于增加我们在国际机械产品市场中的份额;

同时由于各方面因素,机械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预测运行速度减缓,增长速度将适度回落,同时效益增长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1、供过于求的态势使竞争加剧,利润率将趋于下降。由于机械行业竞争性强的产业属性,导致了市场的高度开放性,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难以限制新的企业进入,而且国外同行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供过于求所导致的过度竞争将是长期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2、能源、原材料价格以及财务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行业的利润将不断向上游行业转移。制造业作为我国的优势行业,今后将继续不断扩张,从而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而资源及运力受自然条件所限,难以同步增长;所以供应将越来越趋紧。在此形势下,电力、原材料及运输价格看涨;加上银行利率及汇率上升的压力增加,这些都将使机械产品成本增加。

3、汽车等行业利润率下降将对全行业利润继续增长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市场环境的趋紧,机械工业的利润率正在下降,尤以汽车行业为最;由于汽车行业的利润总额在全行业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其利润率的快速下降对全行业效益的增速下降影响很大。据全国机械行业分析预计,“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将由超常增长向平稳增长状态回归,预计在全国机械行业“十一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5%的情况下,利润年均增长将降至10%以下。

(三)山东省机械行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看,山东省机械装备制造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我省具备发展机械制造业的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只要牢牢抓住机遇,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行业发展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1、建设先进制造业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决策。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省制造业基础条件,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制造业发展带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将建设制造业强省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具体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及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将有力地推动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2、山东具有发展制造业基地的独特优势。我省地处东南沿海,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制造业比重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与全国制造业首位的江苏省保持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很多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将是我国未来装备制造业聚集地之一的最佳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3、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制造业的战略重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的制造业优化配置和社会分工,制造业正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省地理位置适中,接近日韩,工业基础好,开放度高,是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最佳产业聚集带,采取积极措施,吸纳国内外投资及制造业的转移,这对于我省机械工业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八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技术进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突出壮大支柱产业、做强大型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推动制造业强省建设,促进机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遵循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管理路子,规范企业和行业的竞争秩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运行和行业管理机制。

2、技术进步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培育,以创新占领市场,实现从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装备产品的深度融合。

3、国际化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4、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和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要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三)规划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0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年均增长20 %;工业增加值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20%;利税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30%。

2、产业水平。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到5-10年,重点主机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产品;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配套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机械行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全省机械行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3、产业外向度。实现产品出口的较大增长,力争机械行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全国重要的出口基地,直接利用外资额占行业总投入比重达到20%以上。

4、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培育若干家实力雄厚、核心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实现较高程度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的企业集团1个,年销售收入100-300亿元的重点企业5个,年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重点企业1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企业100个。

用5-10年时间,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山东建成我国重要的机械装备产品制造和供应基地,初步实现由机械工业大省向机械工业强省的转变,争取在部分优势行业构建我国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中心。

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聚集带,重点培植十余个产业集群区域,如烟台的汽车配件、滕州的中小机床、潍坊的印刷机、潍坊的农业机械、临沂的小动力、临清的轴承等。

四、发展重点

(一)汽车行业

重点发展中重型载货汽车、轿车、轻型车、特种车和汽车零部件,到2010年,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70万辆(其中重型车25万辆、轿车45万辆、轻型车100万辆);改装车15万辆、低速汽车150万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以先进的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尽快形成整车与原材料同步推进、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使汽车工业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重点依托中国重汽集团、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一汽青岛汽车厂“三大平台”,形成山东的汽车制造生产体系。

中国重汽集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2010年规划重型车产能12.5万辆,自产柴油机满足配套需要;开发适应高速公路运输条件的高档大功率重型汽车及牵引车、工程用车、国防用车等新车型,进一步提高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把握产业规律 促进产业发展

把握产业规律促进产业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凭依,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更加复杂。我国产业发展同样不可能完全照搬某种模式,而是必须在把握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之上推动产业发展。 长城战略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十余年的产业研究总结,我们认为产业发展规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第一,同自然科学规律一样,产业发展有其内在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规律,对这两大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建立观察产业发展的多方位视角,帮助我们系统化理解产业发展中众多表层特征,把握产业发展内在机理;第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稳定的可控机理,这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组织规律,对于产业组织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手段,优化稀缺要素的配置,以产业组织创新为核心来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成长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的纵向发展趋势,即一个产业从萌芽、成长到壮大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新时期产业成长突出表现出细分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生命周期具有连续性两方面显著特征。充分认识产业成长基本规律,是各级政府把握新兴产业和细分产业发展机遇,明确发展什么、决定投资取向和重点的关键。 产业价值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的横向发展趋势,即产业发展中的分解、融合、转移和集聚特点。充分认识产业价值规律,是政府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产业高端发展、推动业态创新、做好产业空间布局的关键。 产业组织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运行的可控机理,即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在不同的价值链位置上,对于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服务等产业要素配置的不同需求,以及为满足这些特定需求而出现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共同推动的产业组织创新的过程。充分认识产业组织规律,是把握产业运行可控机理,进行积极的产业组织创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 把握产业发展三大规律的意义 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制订适宜产业促进措施 首先,政府只有把握产业成长规律,密切关注产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细分产业,才有可能确认出高成长性的新兴细分产业。这些高成长性的新兴细分产业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关区域产业定位的核心内容。举例来说,目前汽车电子产业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细分产业,3G手机产业是移动终端产业的最重要细分产业。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但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样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样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差不多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治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著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猛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养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养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养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养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专门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 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只是他当时称之为“地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点”。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辟(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降实科学进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哺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省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进展,依照《省人民政府对于促进产业集群进展的意见》(政发[]69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拢进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进展到一定时期的必定产物,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定过程。加快产业集群进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环绕争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抓住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都市的进展机遇,充分认识进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别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制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进展。 二、明确进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进展观为统领,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进展相结合,紧紧环绕哺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提升,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我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进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照产业集群进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进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集聚进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都市化进程结合起来,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聚拢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内外兼顾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辟利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可持续进展原则。把进展产业集群与建设生态、绿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生产,最大限度地推动节能落耗,进展循环经济。 三、进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开辟区、工业园及各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进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力推进经济开辟区建设,重新配置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进展规划与产业集群进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界定主导产业,鼓舞产品相类似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 (二)壮大企业规模。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和改造,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广、技术示范精、信息扩散宽的作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产销过亿元企业进展壮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事业科研成果转化。鼓舞规模企业采纳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对其周边企业进行并购和改造,别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鼓舞名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地缘优

(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加快产业发展、做强民营企业 ——陕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 我公司是专业从事食用植物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民营企业,是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公司创建于1998年,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陕南资产规模较大的油脂企业,也是本地区农产品菜籽油加工规模最大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公司现有总资产9700余万元,职工328人,其中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人。现有两条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于1998年建成,年加工能力为2万吨油菜籽;第二条生产线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项目,年加工油菜籽8万吨,于2005年8月建成投入运行。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采用欧美技术,管理科学规范。原料精选汉中盆地优质油菜籽,生产的“定军春”牌纯压榨、“双低”系列绿色食用油和副产品菜粕,质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产品一直畅销陕西、四川、重庆、甘肃、北京、浙江、广东、深圳等十八个省市。“定军春”牌系列菜籽油六大系列二十余个品种规格。原公司截止2004年底资产6063万元,资产负债率58.41%。销售收入6905万元,利润210.64万元,上交税金69.37万元。2002年至2004年累计上交税金114.61万元,税金全部足额上交。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的年销售额达到年销售总额的95%以上,2005年1月至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3229万元,资产负债57.77%,公司总资产8239.32

万元。2005年5月,在县农场征地45亩建设国家级2万吨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现已完成投资4558万元。春光公司在“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精神鼓舞下,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不论从企业规模的壮大或经济实力的巨增,都已呈现出了公司非凡的活力,已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企业。总结我公司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紧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1998年初,公司董事长率先带头创办民营企业。他看到本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事可干,只有少部分人外出打工搞点创收,当地虽然盛产油菜,但由于没有像样的能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种的油菜籽价格低,而且还难卖,没市场。因而田地的丰收给广大农民带不来经济上的增收。丰富的资源优势多年来一直未能变成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优势。于是自筹资金258万元,同年8月在勉县黄沙镇建立了陕南较大的民营食用油生产、兑换、销售企业——勉县春光油脂化工厂。当年企业有员工48人,固定资产80万元,实现产值400万元,使本村在厂上班职工家庭总体收入年增加数十万元,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得到了县、乡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经过几年的经营,使不少困难家庭逐步脱贫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科学筛选论证项目,带动农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企业建成具有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骨干企业。2001年至2003年公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透析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导读: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OFweek激光网讯:激光加工(包括激光切割、焊接及表面处理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我国激光加工产业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激光这个高科技名词已经由“阳春白雪”变为了真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激光加工行业的现实。 激光作为新型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及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发展迅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据统计,从高端的光纤到常见的条形码扫描仪,每年和激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 激光产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分布,上游主要包括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国内激光市场主要包括激光加工设备、光通信器件与设备、激光测量设备、激光器、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元部件等,要应用则在于工业加工和光通信市场,两者占据了近7成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有21个省、市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200多家。国内激光行业已形成激光晶体、关键元器件、配套件、激光器、激光系统、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环节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激光加工产业可以分为四个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四个产业带侧重点不同,珠三角以中小功率激光加工机为主,长三角以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为主,环渤海以大功率激光熔覆和全固态激光为主,以武汉为首的华中地区则覆盖了大、中、小激光加工设备。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些老工业基地及小企业基地,开始向高端制造领域转型。例如温州激光产业集群及鞍山大力发展激光产业等。 一、2020年武汉将成全球激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和开发区“工业立区、项目强区”发展战略,壮大镇(街道)经济实力,根据开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工业立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理清思路,以强镇(街道)富民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镇(街道)工业小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集体、村(居)民闲置资金作用,突出发展工业,服务好企业,不断拓宽镇(街道)经济发展空间,把镇(街道)(块状)经济作为开发区经济重要增长点。 2、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做优做强镇(街道)工业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镇(街道)工业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差异发展原则。错开园区主导产业,扶持和培育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

二、发展重点和目标 3、发展重点。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机遇,将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生命线,以加工制造业项目、地方财源项目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配件加工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三、主要措施 5、加强组织领导。开发区成立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副书记黄有盛任组长,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6、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抚府发1号),在资金、融资、创业培训、产品营销等方面对初始创业者予以扶持。 7、积极鼓励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保障镇(街道)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齐备的优势,划出500-600亩地,规划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用于承接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镇(街道)工业小区用地仅收取成本价。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中小民营企业,扩大银行放贷规模。积极鼓励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对镇(街道)工业项目融资力度,有效推动政、银、企、保四方的互动发展。同时,灵活筹集镇(街道)工业小区建设资金,在合法和自愿的基础上,引导村(居)、村(居)民将闲置资金参股建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发布时间:2009-5-5信息来源: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 2、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严重; 3、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4、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我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 为突出尾毛产业集群特色,按照“科学规划、高起点设计、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产业集群”的建设思想,对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行业资源、企业分布等情况进行定位。 (1)在产业集群规划方面,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政策调整,在整个产业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明确产业定位,规划产业分工,制定以促进关联、合并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拉长链条、提高水平、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数量。使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区。 2、在产业规划方面,按照“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连片发展。 3、在企业厂房建设方面,按照标准化厂房建设要求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对产业集群道路,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也要进行科学论证,一次设计到位 2、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制订出台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纳税人评议执法部门、检查收费许可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重奖和表彰,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地位,社会上得荣誉。一方面成立经济环境整治领导组,专门受理企业和商户的投诉,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交流经验,探讨发展新思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重点开展企业同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区的基础设施和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工程进行了完善,努力为客商提供一个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 3、加强体系建设,推进行业管理 在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流资需求;二是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中国中小企业网站,使其成为企业的门户,成为企业的宣传队。在推进行业管理方面,一是成立产业协会,并完善制定了一整套产业政策及交易管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摘要:讲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及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论述了 如何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创新发展 1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特征 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成果, 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全过程, 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 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取得理想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一般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以下特征: (1)先进性。先进制造技术是从传统的工艺发展而来, 保留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 吸收各种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 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经过了优化的工艺。 (2)广泛性。先进制造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设计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组成, 渗透到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及回收再生等所有领域及其全过程。 (3)系统性。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 是可以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5)动态性。先进制造技术是动态发展的, 它不断地吸收和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成果, 并将其渗透到制造系统的各个部分和整个过程, 使其不断趋于完善。 (6)实用性。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它具有明显的需求导向特征, 不以追求技术高新度为目的, 而是重在实际效果。 (7)效益、成本和质量的统一性。先进制造技术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 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 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 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 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

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 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 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 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资源和市场 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 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典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区域 交通运输设备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萧山、上海、长春 汽车整车长春、上海、广州 摩托车零部件长春、新昌、温岭 摩托车整车江门、重庆、温岭 汽车车身及挂车长沙、顺德、重庆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元件及组件无锡、深圳、苏州 计算机外部设施南京、福州、苏州

2.1主导产业培育指导意见

飞地政策材料之二 关于市区工业和服务业分区主导产业 培育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的重大战略部署,优化市区产业布局,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引导重点项目按照产业属性落户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市区主导产业。根据市委《关于推进项目大突破的意见》(泰发〔2014〕23号),现就市区工业和服务业分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对市区主导产业培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重要意义 1、加快主导产业培育,是提升市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战略支撑。对各区主导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税贡献率高的主导产业,可以显著提升市区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市区综合实力。 2、加快主导产业培育,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初始阶段,必须通过优质增量带动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主导产业培育,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集约利用资源、增强发展后劲,提

高市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加快主导产业培育,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导产业,加速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可以形成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推动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项目大突破为主线,以打造主导产业、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为目标,通过错位发展调优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品牌集聚化、经营集约化,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定位准确、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市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培育原则 1、市场引导原则。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愿,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项目有序落户、资本加快集聚、产业合理布局,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创新驱动原则。围绕国家、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机遇,结合市区产业基础,突出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和合作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带动形成新兴支柱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企业〔20XX〕2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逐步发展壮大,一些地区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已达到本地企业销售收入一半以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但目前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部分产业集群集聚度较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品牌建设不够、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亟待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能力。按照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现就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一)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 (二)鼓励支持在产业集群中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工业)园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高效开发利用土地。 (三)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保障,推进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产业集群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投融资、合同能源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建立集群内废旧物回收处理、再制造工程咨询等第三方环境治理方式,加强节能管理和“三废”有效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每个产业集群应明确2-3家龙头骨干企业,并对其重点扶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开放性研发平台向中小配套企业开放,推动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 (五)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 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可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般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般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基本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管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着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育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育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育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育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不过他当时称之为“地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意见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意 见 【法规类别】行业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湖政办发[2012]19号 【发布部门】湖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14 【实施日期】2012.02.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意见 (湖政办发〔2012〕19号) 为进一步加快湖州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湖州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力实施块状经济集约、集聚、集成、集群发展战略,提高产业集群的内生增长动力,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能支撑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工业产业集群力争形成七大竞争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区域产业集群的品牌优势、公共服务平

台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优势。 到2015年,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新能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长兴蓄电池及新能源、吴兴东部光电各500亿元;培育规上销售收入300-500亿元产业集群2个:安吉椅业、吴兴金属材料;培育规上销售收入100-300亿元产业集群4个:德清生物医药、南浔木地板、南浔节能电梯、安吉竹业;培育规上销售收入50-100亿元产业集群2个:织里童装、湖州开发区生物医药。十大现代产业集群规上销售收入总量力争达到2300亿元以上。 二、发展导向 全市产业集群按照以下三个层次,分层推进: (一)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 长兴蓄电池及新能源 德清生物医药 南浔木地板 安吉椅业 (二)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 织里童装 南浔节能电梯(省节能电梯产业〈南浔〉示范基地) 吴兴金属材料 安吉竹业(省竹产业〈安吉〉示范基地) 吴兴东部光电(省光伏产业〈吴兴〉示范基地) 湖州开发区生物医药 (三)加快培育的产业集群 德清纺织丝绸服装、德清装饰建材、德清休闲用品、德清装备制造、长兴长丝织物、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根据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和省、市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目标,就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两个率先”中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条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全面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发展苏州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苏州“两个率先”,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

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从苏州文化的实际出发,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探索把握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总结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开拓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第三条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实施《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步伐,努力使我市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十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增长;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成果融合,体现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协调统一的文化强市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苏州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努力,使苏州文化产业逐步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