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习题

中医学习题

中医学习题
中医学习题

中医学习题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A

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金匮要略》 C

3、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直诀》

E、《温病条辩》 C

4、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书?

A、《神农本草经》

B、《脉经》

C、《诸病源候论》

D、《温病条辨》 C

5、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A

6、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朱震亨

D、张从正 D

7、金元四大家中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是?

A、刘完素

B、李杲

C、朱震亨

D、张从正 C

8、金元四大家中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是?

A、刘完素

B、李杲

C、朱震亨

D、张从正B

二、简答题

1、何谓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考虑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也是辨证的最终目的。 2、何谓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即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整体认识。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①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器官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不同的生理功能。然而它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这种整体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联系于六腑、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五色、五味构成5个生理活动系统,这5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并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循环贯通作用下,形成有机的整体,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是个统一整体。
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的反映。都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

三、问答题

1、整体观念:

2、辩证论治:

3、证:

4、病:

5、症:

四、填空题

1、倡导火热论的金元医家是,后世称其为派的代表。

刘完素

寒凉派

2、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学典籍是。

《伤寒杂病论》

3、晋代医家王叔和著一书,对脉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脉经》

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诸病源候论》

哲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气的运动,称为:

A、气化

B、气行

C、气机

D、气运

E、气散 C

2、心肾不交证适用以下哪一种治法?

A、泻南补北

B、培土生金

C、益火补土

D、滋水涵木

E、金水相生A

3、“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B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B

5、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B

6、肝气疏泄有利于心血的运行,用五行学说解释属: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金生水

E、水生木A

7、“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表实证 B

8、“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C

9、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D

10、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D

11、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B

12、下列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于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E、金为土之子 D

13、下列何项归属于五行之水?

A、恐

B、喜

C、怒

D、思

E、忧A

14、在五行学说中,五季中的“长夏”应归属于: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C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 C

16、以下不属于五行相克关系传变的是:

A、木旺乘土

B、土虚木乘

C、木火刑金

D、水不涵木

E、土虚水侮 D

17、按五行生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脾

B、心

C、肾

D、肝

E、胆 B

18、按五行生克规律,肝的所胜是:

A、心

B、肺

C、肾

D、胆

E、脾 E

19、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滋水涵木

C、金水相生

D、佐金平木

E、益火补土 D

20、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心 C

21、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土生金

D、火生土

E、金生水 B

22、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相克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E

23、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那一项是不对的?

A、木—肝、春、东

B、土—脾、夏、中

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E、火—心、苦、南 B

24、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症是:

A、肺虚脾弱

B、心肾不交

C、肝脾不调

D、脾肾阳虚

E、肝火犯肺A

25、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A、心肝火旺

B、肝气横逆犯脾

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E、脾虚生痰壅阻于肺 B

二、填空题

1、五脏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两方面。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在外,。阳之守也、阴之使也

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虚热、阳病治阴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6、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是阴,是阳。脏、腑

7、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实则。补其母、泻其子

三、简答题

1、阴阳平衡

2、五行相乘

3、子病及母

4、滋水涵木

5、泻南补北

四、问答题

1、什么叫“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又称作阴阳的相互依存。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每一方都必须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2、何谓“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阴平,指阴气平和;阳秘,指阳气固秘。“阴平阳秘”概指人体内部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这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为阴阳失调,它是人体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所在。

3、简述五行学说中母子关系及所胜、所不胜关系。

母子关系即是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如以火为例,火为木所生,故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所胜与所不胜是指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之所胜,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仍以火为例,因为火克金,水克火,故火为金之所不胜,是水之所胜。母子关系就是相生关系,所胜与所不胜关系实为相克关系。

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D

2、下列哪项属于奇恒之腑( )(分数:1分;难度:中等)

A、胃

B、小肠

C、三焦

D、胆

E、膀胱 D

3、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A

4、以下哪项不属于肺的宣发功能( )

A、排出体内浊气

B、宜散卫气

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D、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E、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 E

5、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

A、脾的阳气主升

B、脾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与胃的降浊相对面盲

E、脾输布津液,防止水湿内生 C

6、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 )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B

7、脾主运化指( )

A、运化水湿

B、运化水液

C、运化食物和水液

D、运化食物

E、化生血液 C

8、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

A、心主血脉的功能

B、肾主骨的功能

C、脾主运化的功能

D、肺主气的功能

E、肝主筋的功能 C

9、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 )

A、呼吸功能

B、疏泄功能

C、藏精功能

D、气化功能

E、运化功能 B

10、维持呼吸深度需哪脏的功能( )

A、肝

B、肺

C、心

D、肾

E、脾 D

11、下列哪项不属于“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 )

A、浮肿

B、遗精

C、小便失禁

D、早泄

E、带下清稀量多A

12、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哪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

A、精与气

B、精与液

C、精与血

D、津与气

E、气与血 C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冲为血海

B、脑为髓之海

C、肺为气海

D、胃为水谷之海

E、膻中为气海 C

14、“泌别清浊”属于( )

A、胃的功能

B、小肠的功能

C、三焦的功能

D、膀胱的功能

E、胆的功能 B

15、具有“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生理功能的腑是( )

A、胆

B、膀胱

C、胃

D、三焦

E、小肠 D

1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

A、脑

B、三焦

C、胆

D、脉

E、骨 B

17、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是( )

A、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B、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C、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D、脾为湿土,胃为燥土

E、脾属太阴,胃属阳明 C

18、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是( )

A、心肺

B、脾胃

C、大小肠

D、肝肾

E、肺肾 B

19、脏与脏之间主要是先后天互相资生关系的是( )

A、心与肾

B、心与脾

C、心与肺

D、脾与肾

E、肝与脾 D

20、精血互生主要反映哪两脏之间的关系( )

A、心与肾

B、肝与脾

C、肺与心

D、肝与肾

E、心与脾 D

21、水火既济反映哪两脏的关系( )

A、心与肾

B、心与脾

C、心与肺

D、心与肝

E、肺与脾A

22、机体水液代谢中主要起输布水液作用的两脏是( )

A、肺与肝

B、肺与脾

C、脾与肝

D、肺与肾

E、心与肺 B

23、“肾为气之根”主要是指肾( )

A、肾阳

B、肾为先天之本

C、肾藏精

D、肾主纳气

E、肾主水液 D

24、心在精神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是:

A、藏神

B、藏魂

C、藏魄

D、藏意

E、藏志A

25、两脏同病多表现为气血两虚的是:

A、心肺两虚

B、心肝两虚

C、肺肾两虚

D、脾肾两虚

E、心脾两虚 E

26、泄藏互用是肾与那一脏腑的功能配合?

A、心

B、肝

C、脾

D、肺

E、膀胱 B

27、痰的生成与贮存与哪两脏有关:

A、肺与肝

B、心包与三焦

C、脾与胃

D、脾与肾

E、肺与脾 E

28、主要体现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是:

A、吸入清气

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畅气机

D、生成宗气以助心行血

E、呼出浊气 C

29、津与血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A、津能行血

B、津为血之载体

C、津血同源

D、津能摄血

E、血能行津 C

30、《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A、五脏

B、三焦

C、六腑

D、小肠

E、大肠 B

31、肾开窍于:

A、口

B、舌

C、鼻

D、目

E、耳 E

32、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肾精

B、肾气

C、天癸

D、血液

E、津液 C

33、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作用的是:

A、心阳

B、肝阳

C、肾阳

D、脾阳

E、肺阳 C

二、填空题

1、五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2、脾,其华在,其充在。唇、肉(分数:2分;难度:易)

3、心者,之官,出焉。君主、神明(

4、肝藏血指肝有和的生理功能。亦有防止的重要作用。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出血

5、肾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作用。推动、温煦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和。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7、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一是;二是。通行元气、水液运行之道路

8、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生理功能协调,称“”,即“”。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9、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则可出现喘咳痰多等症,所以说“脾为之源,肺为之器”。生痰、贮痰

10、肺在体为;其华在;开窍于;在志为;在液为。皮、毛、鼻、悲、涕

11、爪为之余;发为之余;胃为之海;脑为海;冲为海;肝亦为海。

筋、血、水谷、髓、血、血

12、脏腑可分为脏、和三类。腑、奇恒之腑

13、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二是。血脉、藏神

1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和主。疏泄、藏血

15、上焦如雾,中焦如,下焦如。沤、渎

16、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血液生成、血液运行

17、肺为气之,肾为气之。主、根

18、血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和之间的协调平衡。推动作用、固摄作用

19、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

气滞、气陷、气逆、气结、气郁、气闭

20、气对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三、简答题

1、简述肺主气的功能。

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具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理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这种主持、调理作用是通过宗气的作用来完成的,宗气的生成是水谷精气与呼吸之气聚于胸中由肺加工而成,又由肺宣发布散到全身,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肺通过对宗气的生成、分布的控制来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此外,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影响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是主一身之气的一个重要方面。

2、何谓肝“体阴用阳”?

体,指肝脏的实体;指肝的功能活动。肝以藏血之体(属阴)蕴育着主升主动调畅全身气机的疏泄功能(属阳),故肝体阴用阳。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藏血功能才有保障;肝藏血量充足,肝体得养,疏泄功能方能正常发挥,此外肝藏血还可以涵敛肝阳、肝气,防止得养,疏泄功能方能正常发挥,此外肝藏血还可以涵敛肝阳、肝气,防止肝疏泄太过。阴阳相生相制,维持肚脏功能的正常协调。

3、何谓“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脏有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呼吸虽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及于肾,由肾为之摄纳、潜藏,才能保证呼吸深度,使体内外气体充分交换。否则会发生呼吸运动的异常改变,如喘息等证。肾的纳气是在肾与肺有经脉相连的基础上,靠肾阳固摄来完成的。

4、三焦如何主持诸气,总公司人体气化的?

所谓“诸气”,即全身所有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元、宗、营卫等气。“气化”指各种物质在体内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复杂变化,如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布散以及糟粕的排泄等过程中的物质转化成能量、能量转化成物质;水谷转化成精微和糟粕等等。三焦是全身各种气升降出入的道路,称为主持诸气;又是发生气化的场所,所以能总司人体的气化。

5、肝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如何?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

阴液互养: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肝主疏和藏血,体阴用阳。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在肝阴与肾阳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阳与肝阴之间的动态平衡。精血互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相资生。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肚血依赖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疏泄与闭藏:肚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闭中有开;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蔬泄太

过,使肝泄中有藏(既疏泄又藏血)。

四、问答题

1、藏象

2、脏腑

3、神

4、肺主气

5、脾主运化

6、肝主疏泄

7、天癸

8、肾主纳气

9、心藏神10、肺朝百脉11、肝藏血12、肾藏精13、小肠主液14、上焦如雾

15、中焦如沤16、心脾两虚17、肝肾同源18、元气19、卫气20、气脱

21、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盈,也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也存在着相对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泻精的生殖功能上,如两者失调,可出现月经异常,或闭经,男子则遗精或阳强不能泻等。

22、气的生理功能有哪几个方面?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精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都起者对动和激发的作用。

2、温煦作用,起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起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者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环于脉中,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饿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变化。

23、血的循行与哪些脏器有关?为什么?

血的运行与心、肺、脾、肝等脏器有密切的关系。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须要。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是多个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只有心脏的搏动正常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肺朝百脉,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朝向汇聚于肺,而肺主气,“气为血帅”,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得以布散全身。除了心肺的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和肝的藏血功能的正常,只有脾气健旺,统血有权和和肝有所藏,才能保证血液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而逸出脉外。另外,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气的调畅,从而使血液的循行通畅流利,防止血瘀的产生。

24、如何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气属阳,它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属阴,它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但二者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这种关系,前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加以概括。

气为血帅,是指气对于血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而促进水谷精微和肾精转化为血液,则依赖于气。气盛,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健旺,气虚,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减弱。

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布散,肝气的疏泄,只有气运行的推动,血液才能保持正常的循行。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的不畅,而继发血证。

气能摄血。血液的运行,依赖脾气的统摄,才能正常地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至于溢出脉管之外。在病理上,气虚不足。统摄失常,常可以导致各种血证的发生。上述都说明了气确有生血、行血、摄血的作用,而为血之帅。

血为气母,是指血对于气的两个作用而言。血能养气。血液循行于机体,环周不休,不断地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持续地得到补充,只有得到血液的不断的滋养,气才能保持功能的旺盛。在病理上,血虚不足,气失血液的饿濡养,可近一步导致气虚而出现气血两虚的病证。血能载气。气虽然能推动血液循行,但气的运行必须依赖血液的运载。若气不附于血中,则气将会漂浮无定而无法在体内正常运行,从而无法发挥其温煦推动的作用。在病理上,大失血的病人,由于血脱于外,往往可导致气随血脱,而继发亡阳的征候出现。以上均说明血液确有养气、载气的作用,而为气之母。

诊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D

2、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D

3、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C

4、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C

5、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A

6、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B

7、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B

8、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B

9、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C

10、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C

11、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

A、心火亢盛证

B、肝火上炎证

C、小肠实热证

D、膀胱湿热证 C

12、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相同表现?( )

A、干咳痰少

B、痰粘难咯

C、发热恶风

D、舌干少津 C

13、下列哪项不见于阴虚风动证?( )

A、手足蠕动

B、角弓反张

C、眩晕

D、舌红少津 B

14、患者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粘液为主症,应考虑为( )

A、肝脾不和证

B、脾气虚证

C、脾肾阳虚证

D、大肠湿热证 D

15、心悸、气短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

A、神疲乏力

B、面色淡白而消瘦

C、形寒肢冷

D、头晕目眩 C

16、肝胆湿热证,多见( )

A、口泛清水

B、口苦泛恶

C、干呕呃逆

D、呕吐酸腐 B

17、口淡乏味常见于下列哪项?( )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肝胃不和

D、肝火上炎A

18、某男孩8岁,近日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嗳出酸腐气味,大便不调,苔厚腻,脉滑。此属( )

A、胃气虚证

B、湿热蕴脾证

C、食滞胃脘证

D、胃火炽盛证 C

19、下列哪项不是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的相同临床表现?( )

A、面红目赤

B、头晕目眩

C、腰膝酸软

D、急躁易怒 C

20、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骨骼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者,应考虑为( )

A、肾阳虚证

B、肾精不足证

C、脾肾阳虚证

D、肾阴虚证 B

21、根据胁肋胃脘胀痛,嗳气易怒,吞酸嘈杂,情绪抑郁,饮食减少,苔薄黄,脉弦等症,可考虑为( )

A、肝火上炎证

B、肝脾不和证

C、肝胃不和证

D、胆郁痰扰证 C

22、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下列哪项的典型表现?( )

A、太阳病证

B、少阳病证

C、阳明病证

D、太阴病证 B

23、下列何项对表证的诊断最有意义()

A、发热

B、恶寒

C、苔薄

D、脉浮 B

24、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分数:1分;难度:易)

A、恶风

B、恶寒

C、寒战

D、畏寒 D

25、冷汗淋漓见于()

A、气虚证

B、阳虚证

C、亡阳证

D、亡阴证 C

26、饥不欲食见于()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胃阴虚证 D

27、下列何项不属正常舌象()

A、舌色淡红

B、舌质娇嫩

C、舌体柔软

D、舌苔藻白 B

28、舌苔颜色对辨何项最有意义()

A、证之表里

B、证之寒热

C、证之虚实

D、证之真假 B

29、舌苔有根无据主要辨别()

A、正邪盛衰

B、气血盛衰

C、胃气存亡

D、津液存亡 C

30、下列何项不是心阴虚证、心血虚证的共有表现()

A、心悸

B、失眠

C、心烦

D、脉细 C

31、下列何项不属胃气上逆()

A、呃逆

B、嗳气

C、太息

D、呕吐 C

32、心脾两虚证除脾气虚外、还有()

A、心气虚

B、心血虚

C、心阴虚

D、心阳虚 B

33、下列何项不是肾气不固证的表现()

A、尿频遗尿

B、腰膝酸软

C、呼多吸少

D、滑精早泄 C

34、耳聋与下列何项无关()

A、肾精不足

B、肾气不固

C、肝火炽盛

D、肝火犯肺 D

35、牙龈肿痛见于()

A、心火炽盛

B、肝火炽盛

C、肺热炽盛

D、胃热炽盛 D

二、填空题

1、面色青,多主证、证、证及。寒、痛、瘀血、惊风

2、舌色淡而有裂纹,多是之候,若舌色红绛而有裂纹,多由、所致。

血虚、热盛伤津、阴精耗损

3、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可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4、黄苔,多主证、证。其中,深黄为,焦黄为。里、热、热重、热结

5、阴虚潮热,以为特征;湿温潮热,以为特征。五心烦热(或骨蒸发热)、身热不扬

6、重痛多因所致,刺痛是疼痛的特点之一。湿邪困阻气机、瘀血

7、消谷善饥,是所致;饥不欲食,多因所致。胃火亢盛,腐熟太过—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8、凡带下色白而清稀、无臭,多属证、证。虚、寒

三、问答题

1、何谓剥落苔?何谓镜面舌?其病机如何?

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无苔的,称剥落苔。全舌之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者,即为镜面舌。剥落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

2、分述细脉、弦脉的脉象与主病。

细脉:脉象:细直而软,应指形如蛛丝,沉取不绝。主病:诸虚劳损,湿病。

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主病:肝病、胸胁胀痛,疟疾。

3、试述水肿之阴水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神倦肢困,畏冷喜温,或腰膝冷痛,四肢厥逆。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机: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气化水液,水液泛溢肌肤。

4、试述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

咳嗽无力,动则气短,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乏力,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面色淡白,舌质淡嫩,脉虚。

病机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脱 B

2、邪正盛衰决定着:

A、病症的寒热

B、病位的表里

C、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

E、阴阳的互损 D

3、病机即:

A、疾病发生的机理

B、发病原理

C、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D、疾病转归的机理

E、疾病传变的机理 C

4、疾病发生的最基本原理是:

A、经络功能失调

B、阴阳失调

C、脏腑功能失调

D、内生五邪病变

E、气血失调 B

5、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肝

B、肾

C、脾

D、肺

E、心 B

6、阴虚则热,属于: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假热证

D、外热证

E、表热证 B

7、阳胜则热,最准确的表达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假热证

D、外热证

E、内热证A

8、阴胜则阳病是指:

A、阴邪偏盛,导致假热

B、阴邪偏盛,导致假寒

C、阴邪偏盛,阳气受损

D、阴邪偏盛,导致实寒

E、阳气偏胜,阴液受损 C

9、阴虚火旺,属于:

A、少火

B、实火

C、壮火

D、内火

E、虚火 E

10、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格拒

D、阴阳离决

E、阴阳互损 E

11、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的是:

A、子宫脱垂

B、腰腹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E、胃下垂 C

12、不属于气机失调病理的是:

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脱 B

13、下列哪项不属血瘀的病理表现:

A、刺痛

B、肿块

C、胸胁胀痛

D、肌肤甲错

E、面目黧黑 C

14、与全身气虚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肺脾肝气虚

B、脾肺肾气虚

C、肺肾气虚

D、心肺气虚

E、脾肾气虚 B

15、气机失调,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A、气消

B、气陷

C、气逆

D、气滞

E、气结 B

16、大出血会引起:

A、气陷

B、气脱

C、血热

D、血瘀

E、出血 B

17、血虚病变,主要在哪两脏表现明显:

A、心、肝

B、心、肾

C、脾、肺

D、肺、肝

E、肾、肝A

18、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

B、正邪相争剧烈

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

D、邪去而正不复E正虚邪恋A

19、"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虚邪恋

B、邪去正虚

C、邪正相持

D、阳虚寒盛

E、正胜邪退 D

20、在疾病过程中,其病理状态属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是:

A、大实有羸状

B、虚中夹实

C、至虚有盛候

D、寒热错杂

E、由实转虚 B

21、津液的输布障碍与何脏腑关系不密切:

A、肺

B、脾

C、肝

D、三焦

E、膀胱 E

22、何者不属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A、津停气阻

B、气随液脱

C、津枯血燥

D、津亏血瘀

E、津亏血热 E

2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

A、目睛上吊

B、高热

C、手足蠕动

D、神昏谵语

E、抽搐 C

24、下来哪项不属引起疾病传变的因素:

A、治疗

B、体质

C、时令气候

D、生活状况

E、性别 E

25、疾病的转归如何,主要决定于:

A、气血的变化

B、邪正盛衰的变化

C、正能胜邪

D、邪气损正

E、邪正相持 B

26、“内陷”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虚邪恋

B、邪去正虚

C、邪正相持

D、邪盛正虚

E、正胜邪退 D

27、三焦病位传变,当肺病逆传时,应传何脏:

A、肺

B、肾

C、心

D、脾

E、心包 E

28、形成血虚的病因中,下列那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

B、脾气虚弱

C、久病消耗

D、房劳过度

E、思虑无穷而暗耗 D

29、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A

30、阴盛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A、寒实

B、实热

C、虚热

D、虚寒A

31、阳盛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A、寒实

B、实热

C、虚热

D、虚寒 B

32、阴虚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A、寒实

B、虚寒

C、实热

D、虚热 C

33、阳虚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A、寒实

B、虚寒

C、实热

D、虚热 B

34、发生阴阳互损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依存互根

C、阴阳的消长

D、阴阳的转长 B

35、饮食的消化障碍是脾的哪一功能失调?()

A、脾虚不运

B、脾阳虚不化

C、脾不升清

D、脾不统血A

二、填空题

1、实,主要指亢盛,是以盛为矛盾的主要方的一种病理反映。邪气、邪气

2、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期,以及多种性病证。后、慢

3、疾病的转归,取决于正的消长盛衰,胜退,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胜衰,则疾病趋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正、邪、邪、正

4、在邪正消长胜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或正邪,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疾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相持、虚、恋

5、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而有;后者是以为主,较不明显。虚、寒、寒、虚

6、阴液不足一般以之阴虚为主,其中尤以阴为诸阴之本。肝肾、肾

7、盛格,又称真寒假热证。阴、阳

8、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这是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的关系互根互用

9、气血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有气,气,气,气和气。滞、逆、陷、闭、脱

10、气虚,系指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抗病能力的病理状态。元气、衰退、下降

11、气逆于上,以为主。但也有因而气逆者。实、虚

12、血的失常,包括血、血、血。虚、瘀、热

13、血热的临床表现,既有象,又有血,血及伤为其特点。热、耗、动、阴

14、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运动和气的功能。升降出入、气化

15、疾病的传变,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病位传变、寒热传变、虚实传变

16、表里的病势出入,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

17、脏与脏之间的疾病传变,主要有二种规律、。乘侮传变、母子传变

18、《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精气夺由。”实、虚

19、正复邪退,疾病或;邪盛正衰,疾病进一步或。好转、痊愈、恶化、死亡

20、气的病理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气虚、气机失常三、简答题

1、气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气的失常病机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

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2、血虚证是如何形成的?

血虚证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原因所致的失血过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久病不愈,慢性消耗致营血暗耗等原因,均可形成血虚。

3、你如何理解阴阳格柜?

阴阳格柜,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形成阴阳格柜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

格柜于外,破坏了阴阳正常的依存互根关系,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4、什么是虚实真假?

在虚实病理变化中,虚证可表现出假实的现象,为真虚假实证;实证可表现出假虚的现象,为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是由于运化无力,气血不足见胀满、喘逆等假实现象。真实假虚是由邪气壅结,阻滞经脉气血,气血阴阳不能畅行外达而见形寒肢体劂冷等假虚现象。

5、简析血瘀与瘀血的联系。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瘀血是多种病因导致的病理产物,这种瘀血又可作为病因,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瘀血的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血瘀的一种病因。

四、问答题

1、实证

2、虚证

3、真热假寒

4、亡阴

5、阴胜则阳病

6、气滞

7、气闭

8、血瘀

9、病机

10、阴阳失调

1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有哪些内容。

邪正盛衰的邪,代表致病的邪气,正,代表人体的正气。邪气作用于人体,正气则奋起抗邪,正邪双方在斗争过程中,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从而形成那感病证的虚实变化。

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剧烈,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故说“邪气盛则实”。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的饿病证。临床上痰涎壅盛,食积停滞,水湿泛滥、淤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气粗、癫痫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是指以正气不足,抗病力减退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常见于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正气虚弱,抗病力低下临床表现为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嫩红,脉细数等,都属虚症。

虚实错杂:在疾病过程中还可以出现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即原为邪气盛的实证,或因误治或失治,病情迁延日久,虽邪气渐去,但正气受伤,疾病的性质由实转虚。也由本为虚症,因脏腑功能衰减,导致气滞、痰饮、水邪、淤血等证,则为由虚转实。

虚实真假:由本质是虚症,又出现“实”的假象,称为真实假虚证。也有本质是虚证,却出现“虚”的现象,称为真实假虚证。

12、简析脏腑病机中脏腑生理功能的阴阳、气血失调间的联系。

脏腑病机,是根据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阴阳气血两个方面来分析和归纳脏腑病变发展规律的。脏腑病机认为,脏腑的病变是由于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太过或不及,以及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失调。当然,各脏腑功能失调也必然导致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因而,在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失调过程中,总伴随着该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13、试述邪正斗争与虚实病理变化的关系。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过程中,力量对比上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从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那么邪正盛衰与虚实间是什么联系呢?虚实是机体对体内发生的正邪斗争、力量对比变化的的反应性,是体内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的输出信息和表现形式。机体内邪正斗争状态是疾病的本质,而虚实证候是疾病表现于外的征象。机体对体内邪正斗争状态的反应性是有规律可寻的,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由虚。”

14、试析出血发生的机制。

导致出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伤,使血脉破损,导致出血;

血热迫血妄行,可见于外邪化热,入于血分,还可见心肝火旺或胃火亢盛,热扰于血分,使血热妄行而出血;

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即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而出血;

瘀血阻滞脉络,导致出血。

病因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致病广泛,变化迅速

B、病势缠绵

C、阻滞气机

D、易扰乱神明

E、多见滑腻舌苔A

2、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E、李东垣 C

3、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湿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A

4、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E

5、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A

6、疠气致病途径: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而入

C、经络

D、脏

E、腑 B

7、以下哪项不属于疫疠:

A、大头瘟

B、虾蟆瘟

C、疫痢

D、烂喉痧

E、感冒 E

8、不属于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A、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B、发病急骤

C、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D、病情危重

E、有明显的季节性 E

9、思则:

A、气结

B、气逆

C、气下

D、气乱

E、气脱A

10、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水

D、瘀血

E、疫疠 D

11、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痰

B、饮

C、水

D、瘀血

E、疫疠A

12、痰饮的形成,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肾

E、心肝脾肺 B

13、结石多发于何部位:

A、皮肤

B、六腑

C、五脏

D、奇恒之腑

E、经络 B

14、以下与瘀血形成无关的是: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气脱

E、外伤 D

15、“百病多由痰作祟”说明了痰饮的哪一项致病特点?

A、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B、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C、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D、易扰乱神明

E、多见滑腻舌苔 C

16、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A、热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B

17、瘀血最常见的脉象为下列中的哪一项?

A、脉弦

B、脉滑

C、脉细

D、脉涩

E、脉沉 D

18、下列易直接伤及心肝脾内脏的是哪一种病因?

A、六淫

B、疠气

C、七情

D、劳逸

E、饮食失宜 C

19、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

A、风性开泄

B、善行数变

C、轻扬向上向外

D、风邪致病最多 C

20、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

A、面目浮肿

B、汗出恶风

C、病变部位游走不安

D、病变变化多端 B

21、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什么?()

A、风

B、寒

C、暑

D、湿 C

22、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

A、火为阳邪

B、其性炎上

C、易扰心神

D、生风动血 D

23、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A、耗气

B、生风

C、动血

D、扰及心脾 B

24、哪一邪气侵人易致出血症?()

A、风

B、暑

C、燥

D、火 D

25、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

A、心

B、肺

C、脾

D、肝 C

26、以下哪些原因可致梅核气?()

A、痰浊了犯头

B、痰犯咽喉

C、痰迷心窍

D、痰浊犯胃 B

27、瘰疬痰核是怎样形成的?()

A、痰浊上犯于头

B、痰迷心窍

C、痰浊犯胃

D、痰浊流窜肌肉筋骨 D

二、填空题

1、宋代把病因分为三类,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陈无择

2、燥邪与温热邪气结合侵犯人体致病,多成病;燥邪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致病,多成病。温燥、凉燥

3、火热之邪进入,聚集在局部,腐蚀而产生痈肿疮疡。血分、血肉

4、疮疡以、、、为特征。红、肿、热、痛

5、劳逸致病,包括和两方面。过度劳累、过度安逸

6、根据水饮停留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和。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7、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和两个方面。正气、邪气

8、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9、风性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性。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10、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1、疫疠致病,具有的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12、怒则,喜则,悲则,恐则,惊则,思则。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

13、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导致。脾胃、脾胃升降失常

14、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15、痰饮的形成,多是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肺、脾、肾、三焦

三、简答题

1、简述六淫致病的特点。

与季节有关:六淫致病与季节的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各季节有各自的多发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等。

与居处、工作环境有关:如久住潮湿阴暗的地方和水中作业者,易感湿邪而生湿病。

常合邪致病:六淫不仅可单独致病,而且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入人体致病。如风寒湿痹、湿热泄泻、外感风热等。

六淫入里,性质可以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火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等。

发病途径大多数先犯什么或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2、如何理解“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阴盛则寒”,故寒为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邪所侮,故《内经》有“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温煦气化之功,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恶寒发热无汗;寒邪直中,伤及脾胃:脘腹冷痛,吐泻清稀。

3、燥邪为什么易伤肺?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粗通,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等。

4、火易生风的机制是什么?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等症。

5、简述疫疠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毒邪,引起的病证多来热迅猛,病情较重。

症状相似。疫疠之气致病有明显的特异性,一种疫气引起一种病,人群中互相传播,大人小儿,患病后的症状都很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性。疫疠之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四、问答题

1、病因学说

2、六淫

3、六气

4、善行数变

5、疫疠

6、痰饮

7、瘀血

8、内伤七情

9、五志化火10、水湿痰饮

11、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是说湿性类水,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如湿阻胸隔,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脾胃纳运升降失常则腹胀。损伤阳气是指湿为阴牙,阴盛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湿性重浊: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上升,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眦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混浊等。

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分沁物粘浊和苔粘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湿等病。

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下有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休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其它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12、试述瘀血的形成原因?

外伤: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负重过度等,或外伤肌肤,或内伤脏腑、使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

出血: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出体外而为瘀,所谓“离”经之血为血瘀。

气虚:气虚运动无力,血行迟滞致瘀;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为瘀,此为因虚致瘀。

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必致血瘀。

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使血液凝滞,运行不畅,则成瘀血。血热:热入营血,血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溢于脏腑组织之间,亦可导致瘀血。

综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二是由于各种外或因外伤而致的内部出血等外伤因素,两者均可导致瘀血。

13、什么叫六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工作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六淫邪气即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伤阴等。

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14、试述瘀血的病证特点。

淤血病证的共同特定是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肿块,或外见青紫肿胀,或见体内有症积。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淤块。

面、唇、指甲青紫,或舌质暗紫,舌有淤点、淤斑。

脉细涩沉弦或结代等。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畅,内发生症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特点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阴胃肠,可见哎血,大便色黑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未端,可脱骨疽,瘀阻于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经络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相表里的经是:

A、心包经

B、大肠经

C、小肠经

D、三焦经

E、心经 D

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胃经之前是:

A、肝经

B、大肠经

C、心包经

D、三焦经

E、小肠经 B

3、经络系统的主干是:

A、经脉

B、络脉

C、经筋

D、皮部

E、脏腑A

4、最细小的络脉是指:

A、孙络

B、别络

C、经筋

D、皮部

E、浮络A

5、手太阳经络于():

A、心

B、小肠

C、大肠

D、肝

E、肾A

6、肝的经脉名称是:

A、足厥阴

B、足太阳

C、手太阴

D、手厥阴

E、足少阳A

7、手太阴肺经行于上肢的部位是:

A、外侧前缘

B、外侧后缘

C、内侧中线

D、外侧中线

E、内侧前缘 E

8、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

B、督脉、带脉

C、阴跷、阳跷

D、阴维阳维

E、阴跷阴维A

9、奇经八脉中,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阴维脉、阳维脉

B、带脉

C、阴跷脉、阳跷脉

D、任脉

E、督脉 D

10、奇经中分支入肾的经脉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维脉

E、阳跷脉 C

11、既称“血海”,又称“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肝脉A

12、不是纵向循性的经脉是:

A、冲脉

B、督脉

C、任脉

D、带脉

E、阴维脉 D

13、循行过程中具有离、入、出、合特点的是:

A、经别

B、别络

C、经筋

D、皮部

E、十二经脉A

14、具有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A、经别

B、别络

C、经筋

D、皮部

E、十二经脉 C

15、以下哪项属于皮部的功能:

A、约束骨骼

B、抵御外邪

C、运行气血

D、加强体内外联系

E、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B

16、()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A、十二经脉

B、经别

C、经筋

D、奇经八脉

E、脏腑A

17、与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相表里的经是:

A、肺经

B、肝经

C、脾经

D、胆经

E、肾经 D

18、称为“一源三岐”的奇经是:

A、冲、任、带脉

B、任、督、带脉

C、冲、任、督脉

D、督、冲、带脉

E、冲、任、跷脉 C

19、能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是下列哪项的功能?()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A

20、能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在体内之间联系的是下列哪一项?()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B

21、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是下列哪一项的功能?()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D

22、手厥阴经联系哪一脏腑?()

A、肺

B、肝

C、心包

D、三焦 C

23、“阴脉之海”是指哪条经?()

A、厥阴经

B、太阴经

C、任脉

D、阴维脉 C

24、与人体眼睑开合相关的经脉是何经?()

A、冲脉

B、十二正经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C

25、下列哪项为与男子生殖机能密切相关的经脉?()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A

二、简答题

1、络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即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

2、试述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试述奇经八脉的含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4、试述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指未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经络。

5、试述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有四种联系:

(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关系,

(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使用权人体成为一个协调共济的统一体。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濡养脏腑组织,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

(三)感应传导作用。经络对于针刺或其它刺激的感觉有传递与通导的作用。

(四)调节机能平衡。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6、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会”?

这是由手、足六条阳经的运行分布规律决定的。手足阳明经循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手足少阳经循行于头侧部。因为手三阳经都终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全身的阳气通过六条经脉会聚于头面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7、表里两经在循行路线上的特点?

表里两经在循行路线上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循行路线上,凡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均循行分于四肢内外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内侧(阴侧)面的前线,手阳明大肠经则循行于上肢外侧(阳侧)面的前线,都是前线,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因而是相对应的位置。二是表里两经在手足未端交接。

8、奇经的功能有哪些。

由于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能维络十二正经,密切十二经之间的联系。如阳维脉能给系、联络、组合阳脉;阴维脉能维系、联络、组合阴脉;带脉“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督脉“总督诸阳”;任脉为“阴脉之海”等。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满溢,则流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不足则奇经溢出补充十二经脉。故《十四经发挥》说:“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3)奇经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

三、问答题

1、月经

2、络脉

3、阳脉之海

4、经筋

5、带脉

四、填空题

1、经络,是和的总称。经脉、络脉

2、手三阴经从走向,交经。胸腔、手指未端、手三阳

3、手三阳和足三阳在交接。头面部

4、经筋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约束骨骼、关节的屈伸运动

5、任脉,起于,行于,与有关,称“ ”。胞中、腹部正中线、妊娠、任主胞胎

6、冲脉,起于,能,故有“ 海”之称,冲脉又称“ ”,同有密切关系。

胞中、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月经

腧穴

一、单项选择题

1、手太阴肺经穴名有( )

A、20个

B、12个

C、11个

D、24个

E、28个 C

2、“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的经脉是( )

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手太阴肺经 E

3、少商穴位于( )

A、食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B、拇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C、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D、中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E、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C

4、合谷穴( )

A、以治疗大肠的疾患见长

B、在第2掌骨尺侧的中点处

C、是输穴

D、是八脉交会穴

E、以治疗头面五官的疾患见长 E

5、曲池位于( )

A、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泽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B、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C、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池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D、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E、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E

6、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C

7、分布在腹部的阳经是( )

A、足少阳胆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B

8、足三里( )

A、位于粱丘下3寸

B、位于上巨虚上2寸

C、位于犊鼻下3寸

D、是胃经的下合穴

E、是胃经的郄穴 C

9、三阴交位于( )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中药学考试重点复习题(精)

第一章解表药 1. 简述桂枝、柴胡的性味、功效及主治证 (1 桂枝为辛温解表药 ,归肺、膀恍、心经。能发汗解表,可用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而紧等症。本品辛甘温照,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还是有汗的表虚证,以及阳虚受寒者,桂枝均宜使用。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 , 助阳化气。也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痰饮、蓄水证,心悸等证。 (2 柴胡 (发散风热药 柴胡为辛凉之品,能发表、升阳。可用治外感表证,发热、头痛等症,以及清阳不升的病证。对于风热、风寒表证 ,皆可配伍使用。柴胡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 ,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柴胡苦辛微寒, 主升肝胆之气 , 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又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疟疾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 1. 简述鱼腥草的性味、功效及主治证 (1 鱼腥草 (清热解毒药 鱼腥草味辛,微寒;归肺经。功能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尤以清肺热见长。既可用治外痈,又长于治疗肺痈及肺热咳嗽 , 为治肺痈咳吐脓血之要药。亦可用于湿热淋证,湿热泻痢,兼有清热止痢之功。 2. 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用之异同:

(1 石膏与知母 (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均具有甘寒性味,均主归肺胃经,同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来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但石膏味兼辛,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 ,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 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 ,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 (2 牡丹皮与赤芍 (清热凉血药 牡丹皮、赤芍性味苦寒,同入肝经血分。功能清热凉血,活血袪瘀 ,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血瘀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等病证。 但牡丹皮味兼辛,入心肝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 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用治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熟早凉,无汗骨蒸者。 赤芍专人肝经, 活血散瘀止痛力强 ,尤多用于治肝热目赤肿痛、肝郁胁痛。 第三章泻下药 1. 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用之异同: (1 两者均属于攻下药 ,具有泻下攻积的作用,用治积滞便秘。 但大黄泻下力较猛,可荡涤肠胃, 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又因其苦寒沉降,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而芒硝味咸润燥软坚,尤宜大便燥结者。另外,大黄可清热泻火,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9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9答案

A型题: 1.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变化多端 B.高热持续不退 C.易伤津耗气 D.扰动心神 E.传染性强 2.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 B.炎热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3.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4.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 A.心、肝、脾 B.心、肺、脾 C.心、肝、肾 D.心、肺、肝 E.肺、脾、肾 5.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 A.伤气 B.伤血 C.伤肉 D.伤筋 E.伤骨 6.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7.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E.过悲 8.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A.过度愤怒 B.喜乐过度 C.过度悲忧 D.突然受惊 E.思虑过度 9.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 A.风为阳邪 B.风性轻扬 C.风性善行 D.风性数变 E.风性主动 1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 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1.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凝滞 B.粘滞 C.数变 D.重着 E.升散 12.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生风动血 E.为阳邪,其性炎上 13.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 A.胀痛 B.窜痛 C.灼痛 D.刺痛 E.重痛 14.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15.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 A.心阳 B.肺气 C.脾阳 D.肝阳 E.肾气 16.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7.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 A.伤人阳气,肢体失温 B.寒性凝滞,气血不畅 C.卫阳被遏,肢体失温 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E.寒性粘滞,气机不畅 18.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19.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 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 C.为阳邪,性炎上 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 E.为阳邪,性炎热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三)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C ) 答案:C A.《海药本草》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 E.《本草经集注》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D ) 答案:D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 答案:B A.《本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 答案:D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7.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 答案:B A.阿胶 B.三七 C.附子 D.人参 E.当归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 答案:A A.矿物药 B.动物药 C.根类植物药 D.叶类植物药 E.树皮类植物药 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 答案:C A.土 B.米 C.蜜 D.蛤粉 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 答案:B A.酒 B.土 C.醋 D.姜汁 E.盐水

11.淡味药的功效是() 答案:D A.发散 B.行气 C.活血 D.利水 E.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B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E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答案:D A.利水渗湿 B.清热解毒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缓急止痛 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A

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基础B1—10次作业

1. 交流双方相距在50cm-1m之间的是:C.个人距离 2. 下列哪项不属于系统的特征: B.开放性 3. 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C.宪法 4. 下列关于床上擦浴注意事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先穿健侧,再穿患侧 5. 临床高热病人常采用酒精擦浴来降温,其原理是利用:D.蒸发作用 6. 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E.体壳温度低于体核温度 7. 保管药物时,易挥发、潮解药物的保存方法可选用:C.放在密封瓶中 8. 下列哪项不属于护士角色的范畴: A.被帮助者角色 9. 人体所能感觉到的引起疼痛的最小刺激,称为:E.疼痛阈限 10. 护士在执行给药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C.遵医嘱给药 11. 关于"十"字定位注射法,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自髂嵴最高点与髂前上棘的中点作一垂直线 12.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弗洛伊德心性发展学说:A.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13. 下列哪项不属于静脉输液的适应症:E.痔疮病人 14. 身体健康、满意、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主观感觉,是:D.舒适 15.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A.皮肤 16. 关于发展定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 17. 下列哪项不属于表皮的结构: C.真皮层 18. 现代医学模式是: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 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亲疏与远近距离,是指D.人际关系 20. 给药时,qd表示 C.每天一次 B型题 1. 上述哪项是压疮第四期的临床表现:E.创面感染发黑向深部组织发展 2. 上述哪项是压疮第三期的临床表现:A.表皮水泡扩大、破溃,有黄色渗出液 3. 心包积液,呼吸极度困难的病人应采取的卧位是:A.端坐卧位 4. 脊髓腔穿刺术后的病人,宜采用:C.去枕仰卧位 5. 一般成人输液速度宜调节在:40-60滴/分钟 6. 儿童在输液时,应将速度调节在:D.20-40滴/分钟 7. 正常腋温的波动范围是C.36-36.7℃ 8. 正常口温的波动范围是:D.36.2-37℃ 9. 为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时,为了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常选用:B.地塞米松 10. 为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时,为了解除支气管痉挛,常选用:E.氨茶碱 二次A型题 1. 为伤寒病人灌肠时,液面至肛门的距离应是:D.不超过30cm 2. 冷疗法的局部生理效应是:A.神经冲动的传导减慢 3. 不宜冷疗的部位是:C.阴囊 4. "1、2、3"溶液的配制方法是:D.50% 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5. 南丁格尔的主要贡献是:D.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 6. 传染病区的清洁区是指E.库房 7. 下列描述中,属于主观资料的是:D.头晕 8. 关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E.健康教育包括健康促进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2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称为“血府”的是() A.心 B.肝 C.冲脉 D.脉 2.下列不属于祛邪的方法是() A.清热解表 B.利水通淋 C.消积导滞 D.健脾益气 3.气逆最常见于() A.肺胃肝 B.肺心肾 C.肺胃大肠 D.肺肝胆 4.痰饮的形成与下列哪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A.脾胃肝肾 B.脾肾肝三焦 C.肺脾肾三焦 D.脾胃肺三焦 5.十二经中唯—一条左右交叉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足太明脾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阳明胃经 6.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 B.阴阳维脉 C.带脉 D.任脉 7.津与液的区别,正确的是()

A.液清稀、津稠厚 B.津流动性大,液流动性小 C.液起滋润作用,律起儒养作用 D.阴津,阳液 8.汗孔又称为() A.气门 B.责门 C.幽门 D.股理 9.与脑髓充盈与否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脾 C.肺 D.肾 10.脾开窍于() A.舌 B.鼻 C.唇 D.口 11.女子胞与下列哪组脏腑关系最密切( ) A.心肝肾 B.心肝脾 C.心脾肾 D.肺脾肾 12.“阴阳之征兆”是指() A.天与地 B.上与下 C.血与气 D.水与火 13.下列属五行相悔的是()

A.木侮土 B.土侮水 C.水侮火 D.金海火 14.中医学中成功地应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内经》 15.小便失禁二年余,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谈苔白,最宜诊断为() A.肾阳虚证 B.肾不纳气证 C.肾气不固证 D.脾肾阳虚证 16.院胀纳呆口腻,自重便据,波短赤,苔黄腻,脉儒数,属() A.寒湿困脾 B.脾胃湿热 C.肝脾不调 D.肝胆湿热 17.目胞浮肿多属() A.水肿病 B.肝胆火炽 C.肾精耗竭 D.气血不足 18.小儿囱门迟闭,多属() A.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 B.吐泻伤脾,气血不足 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D.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19.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最突出地表现于()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阴阳学说 名解 阴阳学说阴阳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自与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单选 1、阴阳得最初得含义就是 A、日月 B、动静 C、气候寒暖 D、日光向背 E、水火 2、阴阳得属性就是 A、相对得 B、不变得 C、绝对得D、量变得E、质变得 3、下列阴与阳得概念中最确切得就是 A阴与阳就是中国古代得两点论 B阴与阳即就是矛盾 C阴与阳即就是对立得事物 D阴与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得属性 E阴与阳说明相互关联着得事件 4、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得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就是相互联系得。此话就是下列哪项得内涵?()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C 阴阳得相对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对立性 5、事物得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得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就是指阴阳得什么性质?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6、在阴或阳得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就是指阴阳得什么属性?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7、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8、昼夜之中,属于阳中之阴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D前半夜 E后半夜 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得阴阳关系就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以上都不就是 10、可用阴阳得互根互用来解释得就是: 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阳盛格阴 11、“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 12、“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 13、“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四气和五昧 一、A1 型题 (1) 中药的作用包括:答案 A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 (2) 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答案 B A.用药部位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E.以上都不是 (3) 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 (4 )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答案 E A.消除病因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 (5) 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 D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6)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E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7) 五味是指药物的: A A最基本的滋味B五类基本作用一味药不止一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 (8)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辛。甘。淡属于阳,辛味能芳香化湿;苦酸咸属于阴。 B

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D.辛、苦、酸E.酸、苦、咸 (9)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C A温中止痛B活血止痛C缓急止痛D祛风止痛E行气止痛 (10)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苦能通泻、降泄,还能坚阴、清热燥湿;咸能软坚、泻下E A行气、活血B软坚、泻下C和中、缓急D收敛、固涩E.通泄、降泄(11)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B 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 (12)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B: A甘味B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 (1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E.辛味答案E 归经 一、A1 型题 (1)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少阴头痛用细辛,阳明用白芷,厥阴用吴茱萸答案 C A.羌活B.柴胡 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2)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E A.独活B.柴胡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3)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D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 升降浮沉 一、A1 型题 (1)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C 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 酸、咸,热 (2) 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D A,明朝时代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金元时代E.宋朝时代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学基础)习题

中医学基础》试卷 、 单项选择题 (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 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 3.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 A.上午 B .中午 C .下午 D .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 )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邪与正 5.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 A.木 B .火 C .土 D .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 A. 曲直 B. 炎上 C. 润下 D. 从革 7. 五行中, 木的特性是 (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 A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9. 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 ) ) .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A. 传化物而不藏 ,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C A. 脾 B. 三焦 八、、 11. 藏神的是 A. 心 B. 肝 C. 12. 主统血的是 A. 心 B. 肝 C.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 喜 B. 怒 C. 14. “在窍为目” 的是 A. 肝 B. 心 C. 15. “受盛之官” 指 A. 胆 B. 胃 C. 16. “血府”指 A. 脑 B. 髓 C. 17. 朝百脉的是 A. 心 B. 肝 C. 18. “精血同源”指的是 A. 心肺关系 B. 肺肝关系 C. B. 藏精气而不泻 , 实而不能满 D . 藏精气而不泻 , 满而不能实 () 肝 D. 肾 ( ) 脾 D. 肺 ( ) 脾 D. 肺 ( ) 思 D. 忧 ( ) 脾 D. 肺 ( ) 小肠 D. 大肠 ( ) 骨 D. 脉 ( ) 脾 D. 肺 ( ) 肝脾关系 D. 肝肾关系

中药学考试试题

中药学考试试题 第三章《中药学》 【A型题】 1.寒凉药不具备下列何作用 A.清热泻火B.凉血解毒C.滋阴除热D.补火助阳E.泻热通便 2.两药配合后,药物疗效降低的配伍关系称 A.相须B.相使C.相恶D.相畏E.相反 3.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A.品种B.产地C.加工D.采制E.疗效 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D.神农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 7.下列何组药不是属于十八反的内容 A.甘草反甘遂B.乌头反白薇C.海藻反甘遂D.细辛反藜芦E.藜芦反丹参6.下列何药组不属于十九畏的内容 A.巴豆畏牵牛子B.丁香畏郁金C.黄芩畏生姜D.肉桂畏赤脂E.水银畏砒霜 7.中药炮制中”炒炭”属于 A.水制B.水火共制C.修制D.火制E其它方法 8.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 A.《本草纲目》B.《中药大辞典》C.《证类本草》D.《新修本草》E.《神农本草经》 9.解表药的主要归经是 A.肾、肺B.肺、脾C.肺、心D.膀胱、三焦E.肺、膀胱10.白芷用于何种头痛最佳 A.少阳头痛B.厥阴头痛C.阳明头痛D.太阳头痛E.少阴头痛 11.既能平肝阳又能清肝热的药物是 A.石决明B.牡蛎C.夏枯草D.龙胆草E.刺蒺藜 12.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是 A.川芎B.延胡索C.郁金D.乳香E.丹参 13.开窍力强,寒闭.热闭均用的药物是 A.麝香B.冰片C.苏合香D.牛黄E.郁金 14.治疗膏淋、白浊的首选药是 A.车前子B.滑石C.泽泻D.扁蓄E.萆薢 15.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功效的药 A.薄荷B.牛蒡子c.蝉蜕D.升麻E.葛根 16.麻黄治疗风寒表实无汗,常与其相须为用的药物是 A.荆芥B.防风C.桂枝D.细辛E.香薷

《中医学基础》第六讲课后作业

第六讲病因 第一节六淫致病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 A.六气 B.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六种毒气 D.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季节性 B.地区性 C.传染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 ) A.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暑邪 E.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 A.津液 B.气 C.血 D.精 E.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 A.手足震颤 B.四肢抽搐 C.四肢游走性疼痛 D.角弓反张 E.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 A.凝滞 B.黏滞 C.涩滞 D.瘀滞 E.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 ) A.阻滞气机 B.损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气机收敛 E.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 E.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D.湿邪 E.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2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致( ) A.气消 B.气耗 C.气泄 D.气乱 E.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 A.暑热炽盛 B.扰及心神 C.耗气伤津 D.暑湿夹杂 E.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 A.心火上炎 B.肝火上炎 C.胃火炽盛 D.肺火炽盛 E.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黏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 ) A.风 B.寒 C.湿 D.火 E.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专业2003级基础知识竞赛试卷 (2004年2月-中基)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1分) 1.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直诀》 E.《温病条辩》 答案:C 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叶天士 D.吴鞠通 E.薛生白 答案:A 3.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E.形体 答案:A 4.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答案:B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一种关系: A.对立 B.互根 C.消长 D.交感

答案:B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答案:B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证 B.阴偏盛证 C.阴偏衰证 D.阳偏衰证 E.阴阳偏衰证 答案:C 8.属于阳证范围的是 A.寒证 B.表证 C.里证 D.虚证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E.补阴扶阳 答案:B 10.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答案:E 11.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E.金和火

中医学基础习题 -判断

中医药基础——中医部分 判断题(50) 1.怒则气下,思则气结。() 2.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3.心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是心悸、心胸憋闷或痛。() 4.黄苔常主热,白苔常主寒。() 5.切诊就是指切脉。() 6.风、寒、暑、湿、燥、火并称六淫。() 7.实证是指邪气炽盛,正气虚弱的症候。() 8.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因素之一。() 9.宗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10.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关系。() 11.五行相乘相侮在五脏中表现为病理现象。() 12.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13.心其华在面。。() 14.阴盛格阳会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变化。() 15.肾其华在发。() 16.舌尖红或溃烂多为脾火太旺之症。() 17.闻诊是指听声音。() 18.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19.冷痛得温则缓,多为寒证。() 20.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是虚实辩证。() 21.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 22.阴阳辩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23.血瘀证以固定刺痛、肿块、舌紫脉涩为辩证要点() 24.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肠腑,枢机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25.风证有内风和外风之分。() 26.寒者补之,热者泻之。() 27.脾主统血,肺主纳气。()

28.面色红常主热,面色黄常主寒。() 29.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30.痰饮为人体内正常的水液。() 31.影响体质的因素有遗传、地理环境等。() 32.实证是指气血阴阳等虚弱的症候.。() 33.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34.湿邪易停在下半身,形成水肿等症。() 35.心和肺是互为表里关系。() 36.循行在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37.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对应,春天宜养肝,冬天宜养心。() 38.先天之本为脾,后天之本为肾。() 39.风热感冒多流清涕。() 40.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1.舌尖红或溃烂多为脾火太旺之症。() 4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43.发病与体质有关,与环境无关。() 44.冷痛得温则缓,多为寒证。() 45.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是寒热辩证。() 46.失眠是多与心的病变有关。() 47.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48.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49.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多为寒呕。() 50.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多为热证。()

最新中药学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答案:C A.《海药本草》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 E.《本草经集注》 2. 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答案:D A.《本草纲目》B .《证类本草》C .《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E .《本草经集注》 3. “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答案:B A.《本经》B .《证类本草》C .《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答案:D A.《海药本草》B .《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E .《本草纲目拾遗》 7. 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答案:B A.阿胶 B.三七 C.附子 D.人参 E.当归 8. 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答案:A A.矿物药 B.动物药 C.根类植物药 D.叶类植物药 E.树皮类植物药 9 .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答案:C A. 土 B.米 C.蜜 D.蛤粉 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答案:B

A.酒 B. 土 C.醋 D.姜汁 E .盐水 淡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 D A.发散 B.行气 C.活血 D.利水 E .泻下 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 B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 E A.苦 B.甘 C.咸 D.酸E .辛 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 D A.利水渗湿 B.清热解毒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 .缓急止痛 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 A A.苦 B.涩 C.咸 D.淡E .辛 咸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 C A.活血行气 B.降逆止呕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 .缓 急止痛 苦味药可以治疗( ) 答案: E A.自汗证 B.盗汗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便秘证 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称为( ) 答案: D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 .相恶 属于十八反的配伍是( ) 答案: A A.甘草与芫花 B.大戟与海藻 C.贝母与半夏 D.瓜蒌与黎芦 E.白及与瓜蒌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3. A.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doc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一)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 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 厥阴经D.于?少阴经 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 邪与正 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谋的? A. 木为水之子 B. 水为火之所不胜 C. 火为土之母 D. 金为木之所胜 4. 《索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 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 脏腑 5.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谋的? A. 肺主气,司呼吸 B. 肺主升清 C. 肺主通调水道 D』市主治节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A.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 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址的作用 C.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 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A. 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 脉B?筋C.髓D.骨 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 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 阴盛慎用寒药 B. 阳虚慎用寒药 C. 冬季慎用寒约 D. 假寒慎用寒药 11. 能产生夭癸的物质是 A. 水谷粘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 生发、柔和 B. 阳热、上炎 C. 长养、化育 D. 清静、收杀 1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 肝的疏泄作用 B.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 膀胱的气化作用 D. 肾的气化作用 14.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 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 分布丁?面颊部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

一、X型题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 A.语声高亢B.呼吸微弱C.语音低怯D.呼吸气粗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 A.藏而不泻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D.都没有五行配属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 A.化火11.湿郁C.痰郁D.食郁E.血瘀 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 A.肝 B.胃C.脾D.肺E.心 二、填空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2.精气乃气中之_______,是生命产生的__________。 3.血为气母的意义为________和________。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气的_______和_________两者的协调平衡。 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为_________和________。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 7.六淫中,________每多挟湿,_______易生风动血。 8.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_______和阴阳相互转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________,痛处_______,拒按,多夜间益甚。10.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体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11.肺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理功能。 12.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常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4.心主血、肝藏血,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并见。() 5.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 6.一脏一腑相表里的主要依据是解剖位置临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