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穆旦与现代的“我” ·梁秉钧

【精选】穆旦与现代的“我” ·梁秉钧

【精选】穆旦与现代的“我” ·梁秉钧
【精选】穆旦与现代的“我” ·梁秉钧

穆旦与现代的“我”·梁秉钧

中国新文学运动初期的新诗作品,由整齐的格律出来,走向诗体的多元化,有浓缩的文言转向叙述性较强的白话,由于诗人对传统礼教的反叛、个人思想的觉醒,往往流露出强烈的自我个性,明白如话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中国旧诗以含蓄著称,可以用典故、对仗、语法的省略或是景物的寄托令诗人的自我隐而不露;但早期新诗人如郭沫若与传统不同的地方,正在他如何直接喊出自我的感受: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天狗》)

到了三四十年代,尤其是在穆旦这样的现代派诗人笔下,自我却是不完整、不稳定、甚至带有争议性的;他会说到“我们失去的自己”(《从虚空到充实》)或者“不断分裂的个体”(《智慧的来临》),这些看法,与郭沫若对自我的发现和赞叹,有很大差别了。艾荣·侯奥把现代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或者可以帮助我们说明这种区别:

在最初的阶段,现代主义并不掩饰它如何继承了浪漫主义,自视为自我的膨胀,凭着个人的活力,对事事物物作出超越而狂乱的夸张。在中间的阶段,自我开始从外面退回内心,细密的审视自身内在的动态:它的自由、压力与变幻。(注1)

穆旦的诗正是这种发展至内省阶段的现代主义作品,不再是一种自我的爆发或讴歌,而是强调自我的破碎和转变,显示内察的探索。这种感觉到自我既虚幻又不可把持的态度,未尝没有一个时代的背景。穆旦在抗战时开始写诗,随校并入后方的国立西南联大,毕业后参战期间,曾在一次殿后战中,迷失于森林,筋疲力倦又患上痢疾,还一度绝粮达八日之久。但他的诗作却没有自我歌颂或丝毫虚假的英雄主义。穆旦所受的诗的教育,以及五四以来新诗发展到这阶段视野的成熟和诗体的多元化,帮助他深入地反省经验。

在《防空洞的抒情诗》里,因为题目特别表明是抒情诗,或许会叫人想到是主观抒写自我刹那感受的作品,不想他开始就写到自我以外的他人:

他向我,笑着,这儿倒凉快,

当我擦着汗珠,弹去爬山的土,

当我看见他的瘦弱的身体

战抖,在地下一阵隐隐的风里。

这诗发展下去,写到防空洞里所见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所说的话也是寻常且琐碎的,没有抒情的味道:

我正在高楼上睡觉,一个说,我在洗澡。

你想最近的市价会有变动吗?府上是?

哦哦,改日一定拜访,我最近很忙。

寂静。他们像觉到了氧气的缺乏,

虽然地下是安全的。互相观望着:

O黑色的脸,黑色的身子,黑色的手!

这时候我听见大风在阳光里

附在每个人的耳边吹出细细的呼唤,

从他的屋檐,从他的书页,从他的血里。

诗人把日常对话没头没尾的并置在一起,强调了这些说话的几乎是无分彼此的普通人,话由谁的嘴里说出来都差不多。虽然在最后的三行里,“我”和“他”或“他们”好像有分别,但是所有人其实都置身相同的处境,同样面对战争阴影的威胁、面对生活会变得琐碎而无意义的危险。在插入的段落里,人物好像被喻为阴魂。在随后的两段中,因为采用了普鲁弗洛克式的独白,“我”变得有点像是虚构的角色,“我”和“他”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了:

我已经忘了摘一朵洁白的丁香花挟在书里,

我已经忘了在公园里摇一只手杖,

在霓虹灯下飘过,听Love Parade散播,

我忘了用淡紫的墨水,在红茶里加一片柠檬。

当我们阅读艾略特《普鲁夫洛克的情歌》,大概会一方面追随普鲁弗洛克敏感而神经质的言辞,了解他的怯弱和忧心,一方面又因他略带夸张的比喻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令我们有了反省的距离去思考。正如批评家罗拨·兰布林指出,戏剧独白的魅力在于“同情”和“判断”的两种力量互相拉扯。穆旦本人译过《普鲁弗罗克的情歌〉,对诗中的语气也有所体会。(注2)艾略特反对浪漫派直抒胸臆的做法,所以说诗不是个性的流露,而是个性的泯灭,又提出戏剧性的表现方法、运用客观相应景物衬托等。穆旦显然也从这里找到一些表现的方法,用独白的新诗,以自我去体会他人的生活。

《防空洞的抒情诗》从自我的第一身叙述开始,它在对话的并置中也常用“一个说”来显示自我与他人的分别。但诗中的“我”渐渐变得不可靠,诗最后写出“我”的死亡,令人分外感到诗中的我是极度虚构的了:

谁胜利了,他说,打下几架敌机?

我笑,是我。

当人们回到家里,弹去青草和泥土,

从他们头上所编织的大网里,

我是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

而发见我自己死在那儿

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

“我”既生存亦死亡,既欢笑亦流泪,既胜利,但亦失败了。“我”是每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这些角色去体会不同的人。在另一首《从空虚到充实》里有这么两句:

啊,谁知道我曾怎样寻找

我的一些可怜的化身。

这首长诗混合了独白和对话、动作和背景描写。这是在毁灭性的洪水渐渐迫近下的一些生活的片断。战争没有明显地详述出来,但是被刻画成某种模糊的恐怖,威胁着要扭曲生活的秩序和意义。这首诗分别由三个不同的版本。(注3)虽然题目说《从空虚到充实》,但是

作品却没有过分教诲性的结尾。最后一个版本较容易为世俗的标准接受,然而最初一个版本反而更能显出穆旦的创意,结尾原来有十七行诗(后来的都删去了),那个部分刻划的“我”比较复杂,好像一方面向往抗日战争的理想,一方面向内退缩,有软弱、恐惧和矛盾:

于是我就病倒在游击区里,在原野上,

原野上丢失的自己正在滋长!

因为这时候你在日本人的面前,

必须教他们唱,我听见他们笑,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为了光明的新社会快把斗争来展开,

起来,起来,起来,

我梦见小王的阴魂向我走来,

(他拿着西天里一本生死簿)

你的头脑已经碎了,跟我走,

我会教你怎样爱怎样恨怎样生活。

不不,我说,我不愿意下地狱

只等在春天里缩小、溶化、消失。

海,无尽的波涛,在我的身上涌,

流不尽的血磨亮了我的眼睛,

在我死去时让我听见海鸟的歌唱,

虽然我不会和,也不愿谁看见我的心胸。

这种矛盾的刻划当然令诗中的“我”失去了它的优越性。自我也可以是反省和研究的个案,“我”可以是坚强的或软弱的,可佩或可悯的。这不是要粉饰自我,而是从“我”的角度去体会不同的经验。这样的并置,也拒绝让读者辨别:哪一个“我”是诗人本身,哪一个我是虚构的。

穆旦同时期的诗里多次运用虚构的“我”,例如《蛇的诱惑》、《漫漫长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便是。中国古典文学里,乐府诗和后来唐诗里,都有不少独白的体裁,如边塞诗和闺怨诗,诗人透过士兵或妇人的声音,刻划可悯的境况。但由于中国古诗的无我性,语法上不必使用“我”之类主词,诗歌里的“我”和实际的“我”之间,也不会有一种自觉的反讽距离。五四以来的诗人如闻一多、徐志摩、刘半农和卞之琳,除了写作抒情诗,也一度尝试戏剧性独白,通过假面发言。然而穆旦的现代质素以及他与过去诗人不同的地方,正在他更自觉也更复杂地试验诗中的“我”。穆旦诗中的“我”处理成暧昧甚至是遭人非议的,那时因为他不是要塑造表面的英雄形象,而是要无所顾忌地探究人性中复杂的,甚至是混乱、不贯彻或非理性的部分。

史班德对现代的“我”的讨论,有助于说明穆旦诗的现代性。史班德指出了现代的“我”与伏尔泰式的“我”的不同:

我所谓伏尔泰诗的“我”,参与并属于前进的历史。当它批评、讽刺、攻击,它的目的是为了要影响、引导、反对、发动现有的力量。萧伯纳、威尔斯和其他人笔下的伏尔泰式的“我”,有能力影响外在的事件。蓝波、乔哀思、普鲁斯特、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式的现代的“我”,却受外事的影响。伏尔泰式的“我”与它所欲影响的世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理性主义和相信进步的政治观;现代的“我”则透过感受、坚忍和消极的态度,来渐变它面对的世界。(注4)

穆旦在《防空洞的抒情诗》等诗中所写的“我”既无英雄色彩,也不相信有能力改变世界,是受制于外在事物的。诗人和他所写的人物既非先知,也不随便贬斥他人,这正是穆旦等中国现代诗人,与战时其他诗人不同的地方。许多抗战诗中的“我”,往往是先知或是战士,呼吁、呐喊、咆哮,就其完全信赖理性及认为能改变外在事物的自信方面,比较接近伏尔泰式的“我”,穆旦等诗人同样有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诗中表现的现代的“我”,显示了比较复杂的反省。正如史班德所指出的:

现代人相信,当他们的感性受到现代经验和苦痛的冲击之下,部分由于无意识的结果,部分由于批判的意思,他们会创造出新艺术的风格和形式来。“现代”是对苦痛、对感性得体悟的意识,对过去的知觉。(注5)

对于一个中国现代诗人来说,要撇开许多俗成的观念和已成滥调的套语,重新坦率地探索现代人的自我,是加倍困难的。许多人止于表面的假象,不愿进入陌生芜乱的境地。穆旦却反叛成规俗见,反复强调并在诗中创造“我”的身份,关心自我的忧虑、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意义。他有一首诗就是叫做《我》: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

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

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

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

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

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虽然诗名叫做《我》,穆旦却利用了中文的特质,省略了这个文法上的主词,一开始就强调了个体的被动性和易感性。诗中的“我”是残缺的、孤立的,隔绝与时间和空间,没法自然溶入历史的整体,没法汇入群众之中。失去那种和谐的整体性,是现代的“我”焦虑的由来,所以便用种种方法来反叛,想改变这状态。第三段最末一行至第四段第一行是唯一的跨行句,如果孤立地读诗“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是自我封闭的态度;如果连起来读是“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幻化的形象”,是向外投射、寻觅、求证,结果“是更深的绝望”。这里诗人巧妙的利用了跨段跨行的欲断欲连,写出自闭与外求的两难之境。“自我”一词在诗中四个段落出现四次:分别是自己被锁在荒野中,自己在时流中迷失,自己想冲出樊里等。第四段自己“锁在荒野中”再重复出现,好像是重复开头第一段,但因为处在段中的位置不

同,所以并不首尾呼应的“锁”起全诗、关起自我,而是有了差异,有了转变。“自己”在开始第一段里是从子宫割裂出来的客体,被锁在荒野里;到了最后一段,照语法看,“自己”虽然被锁在荒野里,却是仇恨的主体,“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在自我的孤立和关系的破碎中,唯一可以肯定的只有主观的感受:狂喜、绝望以及仇恨。

因为外在世界变得不稳定不可持,只好转而肯定内在感受,这是现代诗的一个特色。穆旦第二段里主观地处理时间的方法,也带有现代色彩。卡连尼斯库就曾将主观地处理时间和客观地处理时间的差异,视为分辨现代性的一个标志:

广义而言,就它在历史上的意义而言,现代性可见诸以下这两种价值观无法调的的对立上面:一是资本主义文明中客观化地、社会可清楚测量出来的时间(时间差不多成了有价的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一是个人的、主观的、想象的时间,有自我创造出来的私人时间。后者对时间和自我的辨识方法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化的基础。(注6)

这种特殊的对时间和自我的看法,很清楚地表露在《我》这首诗里。诗第二段说:“痛感到时流”,时间是主观地感受出来的。自我不断挣扎,不断地失落,只有不断在主观对自我地认识中,才可以感觉自我长久地存在于时间之中:“永远”是自己。

但《我》也只代表了穆旦对现代的“我”探索的一斑,不能道尽穆旦种种复杂的看法。同样重要的应该是《诗八章》,可能是新诗里最好的情诗。在这组情诗里,也见到穆旦对自我的另一种思索,有时在向外的沟通有进一步的信心,但也未尝不顾及其中的错综与变幻。其中第二章是这样的: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这诗里有不少矛盾,你我既沉淀又成长,既死且生(子宫),既有无数可能又永远不能完成自己,既相信相爱有有暗笑,既有你我又有另外的你我,我们既丰富又危险。诗里有不少矛盾,但我们不觉得这仅是“矛盾语法”的技巧或是机智地卖弄,为什么哪?大概是因为诗里对“自我”有一种比较复杂而深刻的认识,令我们觉得那些矛盾,不仅存在于文字上,是从对人的体会里来的。诗里对“我”的看法是:自我不是固定,是会变更,会转化的。过去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文艺中,对“自我”的看法比较固定,认为只要细致刻划描摹,从一个人的衣着、外貌、家世、职业各方面,就可以捕捉到他的精神。十九世纪以来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和政治各方面的论著和研究,令我们认识人的复杂错综,更难说人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比如大卫·修谟就是采取这样的意见,因为“只是一连串不同的观感,迅速地互相衔接,不断流动……心灵就像一个剧场,种种不同的观感一个接一个上台,掠过,再掠过,滑走,混入数之不尽千变万化的境况中去”。(注7)现代主义的诗人,他别强调自我的不可捉摸,比如法国诗人兰波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是他人。”在这诗里穆旦的想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一开始,“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好像我们已经凝定,已经

完成,不能再转变了。但人正是不同沉淀的泥砂,在死底子宫里仍会继续成长。也许永远不能“完成”,除非像死亡那样的完成,否则就是仍然有无数的可能。因为有无数可能,所以不断添来另外的你我,用大卫·休谟的话来说,就是舞台上不断掠过新的观感。自我是不固定的,自我也可以扩阔成为他人,加入或减去新的质素。因为两个人是活的,充满可能,不断变化,所以这恋爱可能无可把持,是危险的;但另一方面,穆旦说:这也使我们丰富。第五章说“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第一章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都是同样的道理。穆旦的“诗八章”是一个了解现代的“我”如何复杂与变幻的诗人写的情诗。

由于不相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一个一成不变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自然也使穆旦在表达和信仰两方面,不轻易接受外加地格式和未经感受的理想。对他的那个时代或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来说,可能有一份清新,有时又会带点冒犯。用字如“子宫”,正如王佐良说过,在过往的中国诗中极少前例。我们前面讨论《我》时指出的那种跨段跨行又相连造成的暧昧性,亦是新颖独特的尝试。整首诗看来规规矩矩,一共四段,每段三行,好像是对称自足的,穆旦却以跨行轻轻扭转了这种稳定性。《五月》以四行七言旧诗,穿插在白话文段落之间;但这种对比还不是形式上的戏谑,而是借两者的并置,在两种世界观中制造张力,从而令人注意现在的特殊性,对普遍接纳的信念提出质疑。在那段旧诗里,五月是“荷花池旁定誓盟”之类的陈腔滥调,但转下那段白话诗里,却特别强调了表里的参差,堂皇说话与实际民主的距离:

而谋害者,凯歌着五月的自由,

紧握一切无形电力的总枢纽。

“五月的自由”一类美好的信仰,因为夹在“谋害者”与他们背后操纵的阴谋中,自然也变成可疑的了。

对现代生活状况的意识,往往表现为对既有价值观的怀疑,感到不知应如何去把握。依照侯奥的说法,这是“对既有价值观讽刺性的犹豫”。穆旦诗中常常有这种意识:“道德法规都流去无情地”(《从空虚到充实》),他对种种权威常有怀疑:“虽然我知道学校的残酷”(《我向自己说》)、“庄严的神殿原不过是一种猜想”(《潮汐》)、“那里是我们的医生?躲远!他有他的病症。”(《哀悼》)

穆旦虽然不随便毫无保留地接受既定的价值观,但却非虚无非犬儒,他只是寻找一个“可以感觉到的信念”罢了。他的诗既具体又有想象力,既丰富亦复杂。在评论艾青的《他死在第二次》时,他提到詹姆斯和普鲁斯特的心理描写,并认为这种方法“更接近现实”,这与其说是艾青,不如说是接近穆旦本人的创作观。因为他理解现代人的心理,在创作中——也期望其他诗人这样——采用比较复杂的方法去写人物。这见诸上面讨论他采用第一人称的种种尝试可以得到证明。他有意识地表达那个受外物影响的现代的“我”,那个破碎、矛盾和变幻的“我”,试图创造一套新的艺术形式及语言。在《不幸的人们》里,他这样开始:“我常常想念着不幸的人们”,到第四行,第一身单数与第三身众数混而为一:“我们更痛地抚摸我们的伤痕。”最后穆旦的“我”也成了他描写的他人中的一个,不论他们怎样不幸或被人谴责,他总从自我出发去体会他人的处境,又以批判的意识,将自我当作他人一样审查。在穆旦的那个时代,他诗中现代的“我”令他有别于那些对“我”缺乏批判和反省的伤感主义者。

穆旦通过诗中的“我”,去体会现代人的心理,看它的复杂和变化不定的属性。诗中写

这现代的“我”,不同过去的表现方法,是他走出了过去比较固定的自我的观念。但穆旦当时也并没有像今日西方一些评论家,比如罗兰·巴尔特等,承接爱米尔·班云尼斯蒂的说法,认为“我”只不过是言语上的标记,或如拉岗、福柯、德里达等人,干脆视自身为虚幻。他诗中的“我”多少人带着一种社会、文化或心理的身份,有变化亦有比较可以追溯的特性。他通过现代的“我”,还是想由小我具体写出时代。他有所追寻,亦不是不愿有所信仰,只不过希望这信念是具体感受而成形茁壮,不是外加而盲目遵从的。他在历史的转折中屡屡反复检视自己,到了一九五七年,当他写作《葬歌》的时候,仍然是希望通过“我”的感受去反省思想的转变。“我”尽管包括分歧和争论,却是诚实的思考,仍然带着一个现代诗人对“感觉到的信念”的要求。那些随便贬斥这些作品为鼓吹个人主义的人,实在是不了解穆旦如何诚恳地省视复杂的现代“我”的做法。

(注1)见侯德所著:《文艺中的现代观念》,I. Howe, The Idea of the Modern in Literature and the Art, New York; Horizon Press, 1967, P14-15。

(注2)见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

(注3)第一稿见《大公报·文艺》1940年3月27日,第二稿见《探险队》,昆明崇文1945年版,第18-27页,第三稿见《穆旦诗集》1947年版。

(注4)、(注5)见史班德《现代文艺之抗争》,S. Spender, The Struggle of the Modern,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P72。

(注6)见卡连尼斯库《现代之面面观:前卫主义、颓废、奇俗作品》,英文版。

(注7)休谟:《论人性》,英文版。

原载《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收入《香港文丛·梁秉钧卷》,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97年版。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写于1942年的《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这大概与穆旦语言的陌生、晦涩,以及诗意的深邃辽远有关。每有表达,诗人都要求其容纳足够多的东西,“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充盈深沉的思想完美无损地传达出来,以呼应世界的丰美。本文将着重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一、颠覆“神圣”:从根部瓦解爱情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节自《诗八首(之一)》 爱情产生于什么呢?无心邂逅,电光火石般地一见钟情?如徐志摩笔下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还是如《红楼梦》中前世姻缘,木石为盟?或者如《牡丹亭》中一场春梦,心上人翩然而至,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传统语境下的爱情总是产生于不受人力控制的神秘因素,其悲欢离合似乎在无形中被神灵掌控,任多少人事变迁都无法改变相爱的事实,这就无形中增添了“爱情”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色彩。

而穆旦决然地击碎了这个“神圣”的神话,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眼睛看见的不过是“一场火灾”。也就是说,爱情不过是成熟身体的相互需要,是渐离母体后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情欲并不必然作用在这个“你”和那个“他”之间,而是在适宜的年纪,在无数个“他”身上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正如一个虚位以待的未知数X,将X1固定为你的惟一,只能说明你先入为主的固执,以旁观者清醒的目光,X2,X3……其实都可能具有与X1相同的地位。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爱情的神秘感和惟一性,因而也从根部颠覆了它的神圣性:贾宝玉并不必然要爱着林黛玉,杜丽娘并不必然要追随柳梦梅,浪漫与激情不过是生理欲求在一点机缘的帮助下,作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已。也由此在穆旦的爱情话语里,他摈弃了一切“但做鸳鸯不羡仙”的呓语,更没有“阆苑仙葩”与“美玉无暇”。千百年来多么迷人的爱情话题,在这里竟是如此惊心动魄,让人不寒而栗。 二、颠覆“永恒”:预言爱情的寿命 “海枯石烂”和“地老天荒”可谓是传统爱情语境中的经典词汇,它借用大自然几近永恒的生命来比喻爱情的坚实恒久。然而,永恒的意境虽然弥足珍贵,但穆旦却没有和众人一起做这个易碎的梦。他说: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节自《诗八首(之一)》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一: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赵洞门为何对子有沂说他日吾百年后 原文(括号内为解释):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辐辏: 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望尘者接踵于道.(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及罢归(免职),出guo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 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改观(改变态度).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赵洞门儿子的名字)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死)于客(外地)邸(旅舍,客店).两孙孤立,菌次哀振(同“赈”,救济)之,抚其幼者如子,字(嫁)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译文:赵洞 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 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 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 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 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 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鉴赏评点:“路遥知马力, 患难见真情”.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赵洞门当

官时,门庭若市;被免职后,门前车马稀;当再次被起用,门前车马又络绎不绝.这真像是一幕闹剧,世态炎凉尽在其中.而大千世界也不尽然,吴菌次就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他对赵洞门的升迁 始终如一.特别是赵洞门和儿子亡故后,他更是把赵的小孙子视同自 己的儿子.吴菌次的这种品质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心得体会:只有处在困境中才会了解知交的真面目;只有身处困境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到朋友之间的交情有多深厚.篇二: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赵洞门为何对子有沂说他日吾百年后 篇三: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赵洞门为何对子有沂说他日吾百年后 赵洞门为何对子沂说“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用原文语句回答赵升御史大夫,送贺人众多,被罢官后送行者稀少,及被召还送贺人又如从前。赵在仕宦沉浮中只有吴园次不避远近,因此赵说出这样的话是认定吴是可以信赖依托的人。然后吴果然在赵及子友沂相继亡故后抚养了二人的后代。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篇四: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赵洞门为何对子有沂说他日吾百年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13. 患难见知交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guo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②改观③.赵每目 送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

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歌分析

————————————————————————————————作者: ————————————————————————————————日期: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 ——试析穆旦的《冬》 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 歌群体。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 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为外文系,在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后,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不足四个月迫于战事再度西迁。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徒步3500华里远行至昆明。这段经历给了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炼,增加了他诗歌思想的厚度。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缅甸。身为西南联大助教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亲

患难见知交

患难见知交 原文 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còu),望尘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厳次落落然,不以欣戚改观也。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mò)于客邸(dǐ)。两孙孤立,厳次哀而振之,抚其幼者如子,字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译文 赵洞门作为御史大夫,门前车马汇集,前来拜访,献媚他的人络绎不绝。等到他被免官归里,离开京城时,为他送行的人三三两两。不久后,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人们又像当初那样前来拜访。当时只有吴厳次一个人光明磊落,不因赵洞门富贵还是失势而改变对他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赵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帮助我们家。”没多久,友沂早逝,赵洞门也因失去儿子而悲痛,死于客居外地的府邸。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厳次哀伤地救济他们,把小的那个孙子当儿子一样抚养,他又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注释 (1)赵洞门:人名。 (2)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后形容人和物聚集像车辅集中于车毂上一样。 (3)望尘者:拜访的人。 (4)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 (5)于:在。 (6)及:等到。 (7)罢归:免职。 (8)欣戚:欣,富贵;戚,失势。 (9)改观:改变态度。 (10)友沂:赵洞门儿子的名字。 (11)殁:死。 (12)客邸:外地旅舍,客店。 (13)振:通“赈”,救济。 (14)字:嫁。 (15)寻:不久。 (16)咸:全,都。 感悟 1、我们对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那些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花言巧语所蒙蔽。 2、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要像文中的吴厳次那样不因别人有势力就奉迎,也不因别人不得势而冷落别人。

穆旦《春》原文与高考诗歌精读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教学参考 0927 1812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析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

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精选资料

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穆旦是中国新诗在30、40年代下的一面旗帜,而穆旦诗歌又是我国现代主义诗歌下的代表作,穆旦的大多数诗歌都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诗歌特点。就穆旦本身来说,其是一位思绪敏锐和社会责任感极强的知识分子,其所创作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前,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士开始对穆旦的诗歌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穆旦诗歌的理解,以提升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品质。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具有形象的现代生活化元素 穆旦是一位极具现代生活形象的知?R分子,其大多数的诗歌都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在诗歌的描写中,穆旦懂得如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于诗歌当中,并通过采用相应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其中,在表达现代生活化元素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选取生活意象则成为广大诗人应当面对的一大问题,诗人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该意象的形象,以使其可以更好地展现出诗歌的中心思想。通常情况下,在传达诗歌情感的时候,穆旦往往会探究生活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合适的现代化形象来创作诗歌,而这便是穆旦诗歌中一大现代主义特征。就如,穆旦在评价《还原作用》一文中,其看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通过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刻地评价,由此

也可以看出穆旦懂得诗歌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而现代生活化元素的依托是表达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重视诗歌创作的深度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士已开始着手诗歌的创作,这也便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诗歌创作的市场。其中,从我国传统诗歌的创作领域上进行分析的话,人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很好地满足了主题与形式的统一性,而对于不同的诗歌其具有不同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古代诗歌的主题可以从爱情、边塞、闺怨、田园等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创作。但是,穆旦的诗歌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创作特点,与一般诗歌相比较的话,穆旦的诗歌具有内在结构的魅力,其更加重视诗歌创作的深度与密度。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情感表达,穆旦会选择合适的抒发方式进行表达,而从其诗歌表达中读者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中的复杂性。例如,在《五月》一诗中,诗人通过采用五段七言的绝句与白话文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对诗歌的创作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且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也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使诗歌更具有欣赏力。在现代生活中,优秀的诗歌不仅要满足结构内容上的丰富,且审美、寓意上的深度对丰富诗歌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益处,而这便是穆旦诗歌中的另一现代主义特征。 三、具有综合性的美学意蕴 穆旦现代诗歌在美学意蕴的表达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这点

2019年患难见真情的伤感句子: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患难见真情的伤感句子: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提供全程指导服务--------------------------------------------- 患难见真情的伤感句子: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患难见真情的句子: 1.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 2.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3.真正的朋友在患难的时候总是可以见到真情。 4.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 5.中国有句老话:“患难见真情。”不错的,真正的友谊往往在一个人困难的时候才体现出来的,这回我可尝到了这分真情,尝到了人间的温暖。 6.长期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有莫逆之交。 7.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8.每条捐款爱心的长龙,都诠释了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每一分钱,都是用我们的爱心牵挂与祝福凝聚而成。那是我们的同胞之情,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但千万只萤火虫的光就可以照亮世界。 9.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 10.在快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11.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 1 / 2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提供全程指导服务--------------------------------------------- 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12.那一声,感动了我;那一声,我将它深深铭记;那一声,不是简简单单的见证;那一声,是一位真正的朋友,在朋友患难之时发出的最真挚的叹语。 13.人的一生中有晴天,也有雨天,但总会雨过天晴。好朋友就是一把雨伞,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陪伴着你! 14.人生贵在相知,相知在急难;患难识朋友,谊长情永在。 ,各位朋友,谢谢阅读本文档,本文档经认真编辑修改,可作为范文使用。如果此文不适合你,请进入本人文档主页进行搜索,相信能找到让你喜欢的~, 2 / 2 1 / 1

刘寻阝传阅读答案_刘寻阝传翻译赏析刘寻阝传

刘寻阝传阅读答案_刘寻阝传翻译赏析刘寻阝传 刘寻阝,密州安丘县人。祖父刘绶,任密州户掾,追赠为左散骑常侍。父亲刘融,任安丘县令,追赠为工部尚书。刘寻阝年幼时心有大志,爱好用兵谋略,涉猎史籍书传。唐中和年间,跟随青州节度使王敬武任小校。王敬武去世后,青州三军推举他的儿子王师范为青州留后,朝廷命令崔安潜镇守青州,青州人抗拒朝廷的任命。棣州刺史张蟾准备攻袭王师范,王师范派都指挥使卢弘进攻棣州,卢弘反而与张蟾勾通,假装凯旋回师以袭击王师范。王师范知道这回事,埋伏士兵迎接卢弘,接着设宴招待他,预先告诫刘寻阝说:“卢弘一来就杀死他。”刘寻阝按照约定,在酒席上杀死卢弘,与他一同作乱的人都被诛杀了。王师范任刘寻阝为马军步军副总指挥使,攻下棣州,杀死张蟾,朝廷便授王师范为平卢军节度使。光化初年,王师范上表推荐刘寻阝任登州刺史,一年多后,改任淄州刺史,暂任行军司马。天复元年(901),唐昭宗被迫移驾凤翔,梁太祖率领四镇的军队到岐下奉迎昭宗回到长安。李茂贞与宦官韩全诲假托昭宗诏令征聚天下兵马到凤翔攻打太祖、援救昭宗,王师范看罢诏令,慷慨哭泣流泪,派遣部下心腹乘虚袭取大梁辖区内的州郡。原定所在地方同一天暗自发兵,但事情大多泄露,只有刘寻阝率领偏师攻陷了兖州城,于是占据了兖州。开始,刘寻阝派细作装扮成卖油的人,侦察兖州城内虚实以及进入的道路,看到外城下面有一水洞可以带着部队进城,就记住这个地方。刘寻阝于是告诉王师范,请得五百名步兵。半夜从水洞偷偷进城,一个晚上就平定

了兖州城,军队和城镇都平安,市民不受惊扰。梁太祖命令大将葛从周攻打刘寻阝。当时葛从周任节度使,领兵在外,州城被刘寻阝占据,家属全在城中。刘寻阝好生地安抚他的家属,搬往外面的住宅,供给衣食,恭敬有礼,上堂拜见葛从周的母亲。到葛从周进攻州城时,刘寻阝用轿子抬着葛从周的母亲登上城墙,葛母告诉他儿子葛从周说:“刘将军待我非常周到,跟自己儿子没有两样,从媳妇以下,都不失身份地位。刘将军与你各为自己的主人卖命,你要体谅他。”葛从周感叹欷虚欠而退。刘寻阝挑出城中老弱病残以及妇女等消耗粮食而不能守城的百姓,全部放出城外,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分衣推食,以抗拒城外军队,约束部下,严禁暴虐,居民泰然平安。葛从周进攻包围已经很久,刘寻阝没有外援,军心逐渐有了背弃他而投降的意向。一天,节度副使王彦温翻越城墙逃跑,守城士兵也跟着他逃亡,刘寻阝的守军禁止不住,刘寻阝就派人从容告诉王彦温说:“请副节度使少带人马出城,不是平素管辖的部众请不要带走。”又对部众扬言说“:平素跟随副节度使的人要走都不禁止,其他擅自逃走的就杀了他的全家。”守城市民听到都感到疑惑,逃奔的人才停止。城外军队听到后,果然怀疑王彦温有诈,就把他杀死在城下,从此军队城池更加牢固。到王师范兵力逐渐衰竭,葛从周用祸福的道理晓谕刘寻阝,劝他反正投降,刘寻阝回报说:“等青州节度使王师范归顺投降,我就把城池献还。”天复三年(903)十一月,王师范宣告投降,并说先前是他派行军司马刘寻阝领兵入据兖州,请赦免他的罪过,又将情况告诉刘寻阝,刘寻阝才出城听从发落。梁太祖嘉奖刘寻阝的节操风概,认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以《劝友人》到《蛇的诱惑》为例)。 ①穆旦诗歌中的对照手法及反讽生存语境。 穆旦诗歌中善于使用对照手法,通过内容、句式、文体结构等方面的对照,在强烈的对比中揭露社会现实。此外,作者大量在诗中还大量使用矛盾词汇。 在诗歌《从空虚到充实》和《蛇的诱惑》中,这种对照的手法尤为明显。“只有你是我的兄弟,我的朋友,/多久了,我们曾经沿着无形的墙/一块走路。暗暗地,温柔地,(为了生活也为了幸福,)/再让我们交换冷笑,阴谋和残酷。”(《从空虚到充实》)“在妒羡的目光交错里,垃圾堆,/脏水洼,死耗子,从二房东租来的/人同骡马的破烂旅居旁,在/哭喊,叫骂,粗野的笑的大海里,(听!喋喋的海浪在拍击着岸沿)”。“老爷和太太站在玻璃柜旁/挑选着珠子,这颗配得上吗/才二千元。无数年青的先生/和小姐,在玻璃夹道里,/穿来,穿去,和英勇的宝宝/带领着飞机,大炮,和一队骑兵。”(《蛇的诱惑》)通过一前一后,底层民众嘈杂脏乱的生活与资产阶级奢侈的生活的鲜明对照,讽刺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上流社会精神上的极度空虚。 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矛盾词汇也是穆旦诗歌的显著特点。如在《从空虚到充实》中,“一些影子,愉快又恐惧,/在无形的墙里等待着福音。”又如在《蛇的诱惑》中作者说“痛楚的微笑”,愉快-恐惧以及痛楚-微笑,这两组表示相反情感色彩的词汇,作者却将他们组合在一起,让人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挣扎。 ②穆旦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穆旦的早期诗歌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在语言中也呈现了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或直接把它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丑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也大量的渗透在穆旦诗歌中。在《童年》中,作者写道“从地心里不断涌出来的/火热的熔岩,蕴藏着多少野力,/多少跳动着的雏形的山川,/这就是美丽的化石。而今那野兽/绝迹了,火山口经时日折磨/也冷涸了,空留下暗黄的一页,/等待十年前的友人和我讲说。”诗人将熔岩、山川、化石等充满活力的美丽的大自然景象与现代社会工业文明下遭到毁坏的萧条的自然景观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原始浑朴的生命力和自然力的向往,反衬出他的浪漫主义自然观。 浪漫主义向往自由民主,对人高度重视。关注下层民众疾苦,是西方浪漫主义贯用的题材。穆旦的诗歌中也大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展现现实的苦难。如在《从空虚到充实》中,“这又是一个人,/他的家烧了,痛苦地喊,/战争,战争,在轰炸的时候,(一片洪水又来把我们淹没,)/整个城市投进毁灭,卷进了/海涛里,海涛里有血/的浪花,浪花上有光。”诗人描绘了因一个失去家园而万分痛苦的人的形象。而《祭》可以说是典型表现这一特点的诗歌,诗歌主要讲述了普通人阿大起先在一家工厂劳作,后战死沙场的事件。这是千万下层民众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生活困苦,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作者通过诗歌对中国受苦难人民表示同情和关怀,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穷苦百姓的凄惨境遇,揭露与抨击了吃人的旧社会,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③穆旦诗歌中的现代性特征。 穆旦在西南联大时期他系统接受英国现代主义诗风,以探险者的面貌出现在诗坛,大量借鉴诸如思想知觉化、客观对应物、戏剧主义等英国现代主义诗歌技巧,走在了新诗写作的最前沿。而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对穆旦的影响更甚,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明显的找到他对艾略特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借鉴。 《从空虚到充实》一诗明显带有英国现代主义诗风的痕迹。诗里出现了戏剧性对白:“来了!”然而当洪水/张开臂膊向我们呼喊,/这时候我碰见了Henry王,/他和家庭争吵了两三天,还带着/潮水上浪花的激动,/ 疲倦地,走进咖啡店里,/又舒适地靠在松软的皮椅上。/我该,我做什么好呢,他想。/对面是两颗梦幻的眼睛/沉没了,在圈圈的烟雾里,/

毛姆小说阅读:《患难之交》

毛姆小说阅读:《患难之交》 患难之交毛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我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跟他认识。他在俱乐部里看来人缘颇好,他离开以后,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当中的一个。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他确有魅力。 一天下午,我坐在旅馆休息室里。不久,勃吞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 你认识伦尼·勃吞吗? 没有,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 可真巧,他和我同姓氏,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每个季度都有一点钱寄给他,他打牌又赢得一点。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 勃吞和颜悦色地轻声一笑。 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他和我同姓氏。有一天,他到我的办事处来找我给他安排一个职业。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我问他几岁。 ‘三十五,’他说。 ‘你至今都做过些什么事呢?’我问他。 ‘嗯,没做过什么,’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 ‘我怕目前一点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说。‘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怎么办。’ 他不走,然后告诉我他不想老是打桥牌,于是打了扑克,结果垮了台。他一败涂地,要是找不到事情做,只好自杀了。 我打量了他一会,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酒喝得比平常更多,像是个五十岁的人了。 ‘那么,除了玩牌以外,你还会做什么事呢?’ ‘我会游泳。’他说。 我忽然有了个主意。 勃吞中断了他的故事,脸对着我。 你可熟悉神户?他问道。 不,我说。有一次路过那儿,但是只过了一夜。 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我年轻时候,从那儿游泳,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有三英里多路呢,而且因为绕过灯塔那儿的潮流湍急,是很难游过去的。好,我就和我那位同姓氏的青年谈了这一情况,并且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派给他一个工作。 我看到他相当为难。 ‘你说你是个游泳家嘛。’我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穆旦诗八首

穆旦诗八首——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一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二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三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四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五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得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六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七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八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穆旦诗歌内涵研究

浅谈穆旦诗歌 时间是最好的读者,或许也是最靠得住的读者;40年代,他如“宝石出土,便放出了耀眼的光辉,当时就受到了不少读者赞美”(林元:《一枝四十年代文艺之花》),但相对的在文学史的漫长中,穆旦是被“经典”的光芒掩盖的璞石,正如蓝棣之所预言,穆旦的诗“会通过种种途径,首先在一些诗人中,然后在较高层次精神生活的人们中,有所渗透,逐步成为民族的一种文化遗产。这就是他的诗越到后来越有价值的原因”(《论穆旦诗的演变轨迹及其特征》)。这一原因就是穆旦融合了现代主义个人独特体验与智性思辨,它一方面为“穆旦现象”以及他被提升到“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之列所证明,另一方面也因晦涩难懂而造成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和艰难。贯穿着高深的诗歌技巧和个人哲思体验,使诗人与西方,与世界相对话;而我们最熟知的却是他那些与民族现状最密切相关的,最具民族气息的目光和注视之处.如《赞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诗人是世界性的,但更是立足于民族之根上的苦痛的脊梁之一及清醒的发见者. 穆旦的诗歌是博大的。正如张同道所言“评说穆旦的痛苦在于,穆旦丰富的几乎无法概括----任何概括都意味着更多的遗漏”。而在其中有一种对个人生存意义的困惑的不懈辩驳:从拖着“昏沉着的头,苦的心;火热般的身子,熔化了——棉花似地堆成一团”,“可仍是带着软的腿,一步,一步,一步……”(《流浪人》)不断寻觅的“流浪人”到饱受了整整十四年政治意识形态和肉体压迫和奴役而蜷缩于“已筑起寒冷的城,把一切轻浮的欢乐关在城外”(《春》)的感受着生命的衰朽的“梦呓者”(《老年的梦呓》);从艰难的三千里步行到残酷的自杀性殿后战,在祖国大地上漫长的疲倦的行走和异域的热带毒雨、致命的痢疾、大的可怕的蚊子、无际的幽深和黑暗所笼罩的死亡的恐惧中,仅仅二十左右岁诗人在经受肉体上的几乎毁灭性的折磨时,这种困惑依旧纠缠着他,可以说是众多"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最为顽固的苦痛。这种种磨难鞭打着“和神一样高,和蛆一样低的肉体”,也锤炼着这颗早熟的心,以至于蔓延到诗人生命长度的每一寸。这个“在流亡途中看到内地农民受苦的样子,又是常有忧郁的反思的”诗人,逐渐将个人视野扩展到民族生存的宏阔关注中,“抗战胜利不久,刚到三十岁,他就已经感到处于‘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的诗人( 王佐良《谈穆旦的诗》),将滚烫的热血、深沉的情感、愤怒的复仇之种种经内心的提炼流铸于笔纸上曲折的诗行,书写对黑暗的窥视:那些“在玻璃的夹道里,穿来,穿去”的德名太太们;“打恭微笑,象块里程碑”(《蛇的诱惑——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的店员们,;那些“五色羽毛镶着白边,粉红纱裙拖在人群里面”游荡于“高贵,荣耀,体面砌成了她们的世界!”里的小姐们(《两个世界》);逃避现实,“让我们远离吧”,在公园里“谈着音乐,社会问题,和个人的历史,顶喜欢的和顶讨厌的都趋向一个目的,片刻的诙谐,突然的攻占和闪避”(《华参先生的疲倦》)的调情约会中,走着高贵的脚步,有着轻松愉快的谈吐的绅士淑女们(《绅士淑女》);那些在“新中国”的沙发,爵士乐,英语会话,最时兴的葬礼——是这样蜂拥的一群”,“已得到热烈的喝采和掌声”的“大使夫人,简任秘书,专家,厂主”,正在“笑脸碰着笑脸,狡狯骗过狡狯”(《漫漫长夜》)地相互阿谀暗里密谋着的权贵们······年轻的诗人都给予他们形象的简笔勾勒和无情的嘲讽。他们“在啃啮,啃啮所有的新芽和旧果”(《鼠穴》)的犹如耗子一样的“爬行的吸血动物”(《漫漫长夜》),却“被称为社会的砥柱”;诗人怀着愤怒给予他们这些“寄生在你玻璃窗里的害虫”(《城市的舞》)以蔑视、控诉和诅咒。然而,无数的人卷入了这场钢铁水泥铸造的城市文明:“大街伸延着像乐曲的五线谱,人的符号,车的符号,房子的符号”,快速的生活节奏;“起伏的欲望”,“唱着超时间的冷漠的歌,从早晨的匆忙,到午夜的寂寥,一年又一年,使人生底过客,感到自己的心比街心更老”;这种“从虚无到虚无”的生活,使人心逐渐麻木,生存的意义走向无数重复的虚空,“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诗人痛苦着,在“你不要活吗?你不要活得好些吗?”和“我是活着吗?我活着吗?活着,为什么?”这“两条鞭子的夹击中”发出疑惑:“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的命题……” 毫无疑问,在诗人眼里,城市人群是未曾担负起诗人理想的生存意义和重负的,也没有给出对这一命题的美好答复。诗人对这里时刻保持着警醒---------“在雷电的闪射下,我见它对我发出抗议的大笑”,并用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反攻甚至报复。面对“始终安稳地生产”的印钞机,“庞大的数字像是一串列车,它猛力地前冲”,“把贫乏加十个零,印出来我们新的生存”,而“我们不过是它的尾巴,在点的后面飘摇”,“大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伊索寓言》检测试卷及答案

《伊索寓言》阅读题库(含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________,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________(国家) 的________(作者)所写,他与莱辛、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世界四大寓言家”。 2.《伊索寓言》大部分是________,少部分以________为主人公。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________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习性。 3.《伊索寓言》原书名为________,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 ________的基础。 4.《朋友与熊》讲了不能________ 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 5.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寓言故事中会有不同的形象,比如:《机智的狐狸》中,狐狸是____________;《乌鸦和狐狸》中,狐狸又是____________。 6.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伊索寓言》中也有很多动物报恩的故事,比如: ________ 、________等。 7.《报恩的老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强者也会有________的时候。 8.《龟兔赛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虚心使人进步,________ 。 9.《狼来了》告诉我们________,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0.《猫和鼠》这个故事说明,聪明人________,不会再受伪装的欺骗了。 二、选择题(选择参考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0分) 1.用一则成语来概括《骄傲的蚊子》的寓意,恰当的一个是( )。 A.骄兵必败 B.夸夸其谈 C.纸上谈兵 D.自鸣得意 2.《行人与梧桐树》是说,有些人不知好歹,享受了别人的帮助,还应该懂得什么。() A.感恩别人B.伤害别人 C.贬低别人 D.讨好别人 3.北风与()比赛看谁先脱下行人的衣服。 A.春风 B.东风 C.南风 D.太阳 4.在《公鸡与珠宝中》,公鸡宁愿要什么?() A.羽毛 B.麦粒 C.房子 D.大米 5.《金蛋和老太婆》说明人们应该满足于,切不可贪得无厌,杀鸡取卵。() A.虚幻的世界 B.现有的东西 C.不存在的东西 D.看不见的东西 6.《兔与青蛙》是说不幸的人会以。() A.更大不幸的人聊以自慰 B.自己的不幸而悲伤 C.死亡为解脱 D.幸福来聊以自慰 7.《挤牛奶的姑娘》是说,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 A.胡思乱想 B.欺骗别人 C.想入非非 D.欺骗自己 8.讽刺只说别人的坏话而看不见自己缺点的故事如() A.《两只口袋》 B.《农夫和蛇》 C.《蚯蚓和狐狸》 D.《老鹰和乌龟》

穆旦诗歌

哀国难 一样的青天一样的太阳, 一样的白山黑水铺陈一片大麦场; 可是飞鸟飞过来也得惊呼: 呀!这哪里还是旧时的景象? 我洒着一腔热泪对鸟默然—— 我们同忍受这傲红的国旗在空中飘荡! 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 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 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 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坟墓里的人也许要急起高呼: “喂,我们的功绩怎么任人摧残? 你良善的子孙们哟,怎为后人做一个榜样!” 可惜黄土泥塞了他的嘴唇, 哭泣又吞咽了他们的声响。 新的血涂着新的裂纹, 广博的人群再受一次强暴的瓜分; 一样的生命一样的臂膊, 我洒着一腔热血对鸟默然。 站在那里我像站在云端上, 碧蓝的天际不留人一丝凡想, 微风顽皮地腻在耳朵旁, 告诉我——春在姣媚地披上她的晚装; 可是太阳仍是和煦的灿烂, 野草柔顺地依附在我脚边, 半个树枝也会伸出这古墙, 青翠地,飘过一点香气在空中荡漾…… 远处,青苗托住了几间泥房, 影绰的人影背靠在白云边峰。 流水吸着每一秒间的呼吸,波动着, 寂静——寂静—— 蓦地几声巨响,

池塘里已冲出几只水鸟,飞上高空打旋。 1935年6月13日 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患难见真情作文

患难见真情作文 患难见真情作文(一) 大地的伤痕,让我们用情填满;心灵的创伤,让我们用爱抚平。**年5月12日,对于汶川的人们来说是黑色的日子。当大地裂开的一霎那,多少家人阴阳相隔;多少人们无家可归;多少建筑变为废墟。网页、报纸的头条几乎都是关于地震的消息,每一次感人的长篇报道,每一次确定死亡人数的增加,每一次最新的新闻图片的发布,都让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那些血淋淋的图片,那些惨烈的视频,看得我心情沉重,看得我揪心,我感叹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何等的珍贵,因为它再不会有第二次。谭千秋等人的名字都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心里面。那一条写满爱的短信,让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泪水。望着那些有家不能归、和无家可归的人们,让人心急。但是灾难不能让英雄的中国人民就此一蹶不振,13亿人用自己的行动,铸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这场灾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全民排队义务捐款。涓滴之水,终能汇流成河。捐赠不论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甚至只是一个祝福。我们的爱心善举,也一定能够汇成爱的暖流,流进灾区群众的心田。让他们知道,身后有13亿人在默默的支持、关注他们。每条捐款爱心的长龙,都诠释了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每一分钱,都是用我们的爱心、牵挂与祝福凝聚而成。那是我们的同胞之情,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但千万只萤火虫的光就可以照亮世界。 步步高2600万、三星3000万、中国银行向四川灾区追加捐款至2300万元、华夏董氏兄弟2300万、广汽集团捐赠2103万元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金光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2100万元、益海嘉里捐赠2000万、元援助抗震救灾、建设银行2000万、哈药集团累计捐款捐物达2000万元、百丽国际捐2000万回报社会、伊泰集团2000万、中联重科组建救援队两千万设备驰援灾区、水井坊1200万、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含泪将一张1000万港元的支票、重庆人民政府一千万元现金、佳能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1100万元、王老吉捐款1亿。 一笔笔爱心的费用和物资,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奋进。灾难可以夺走生命,但不会夺走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千年流光、万年转轮,人们都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不败的信心,一步步走到今天,一点点走向未来的。灾难是残酷的。但是,大地无情人有情,爱的接力棒已经在一程一程的无尽地传递着。我们秉承着“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的精神,去面对灾难。“再小的奉献,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的宗旨去筹办8月8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们在对抗灾难的同时,也在告诉全世界:无论什么困难,中国人都会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让雨后的彩虹,显出它超越一切的美丽。 患难见真情作文(二) 友情,友谊,是人的一生中十分宝贵的情感。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关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