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德育渗透小结

地理德育渗透小结

地理德育渗透小结
地理德育渗透小结

地理德育渗透小结

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完美结合。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理论联系实际,传播德育思想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

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德育。例如,在学习“风与城市规划”中, 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用经济观和环境观,合理科学地解释如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才能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让学生从课堂中了解自己所处的城市或所看到的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树立起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景,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

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中,通过播放抗洪、抗震救灾的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或讲述其间的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自

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

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德育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有引导性的问题,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

如在“滚滚长江”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代

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

时进行评价、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长江的利弊。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水利局局长,你将如何解决本地区长江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长江带来环境问题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其利弊关系,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同时,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长江出现的问题,增强对国家大好河山的热

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建设祖国、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关注历史时事,延伸德育知识适当、有机的补充历史故事和当前

发生的时事要闻,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

国情国策和世界形势,从而延伸德育知识。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可联系“钓鱼岛之争”向学生讲述关于钓鱼岛争议的历史由来、经过;指出我国东海钓鱼列岛自

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

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总之,中学地理教学

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

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

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

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通过地理的学习,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关注人类生活状况和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

护环境,对公共环境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合适的做法,从而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1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梅花

山阳县中村中学726403

【内容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下面我从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二、结合实践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两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

- 2 - 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地理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巧妙设计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

1. 从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入手,进行国情教育,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

- 3 -

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如从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中,让同学了解97 年香港回归,99 年澳门回归这些都是我国的实力表现。但是,如今台湾问题还需大家的努力。

对于那些破坏国家统一的人或事,我们要坚决反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虽然我国物资丰富、环境优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任重道远。

因此,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使我们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2、从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

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 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走向心灵的德育, 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呢?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教学素材

1. 进行国情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学地理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不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实施途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中。

(1)从国家自然方面来说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2)从社会方面来说八年级地理比较详实地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状况及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总体特征,指导我国工业、农业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祖国辽阔的领土、多娇的江山、优越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还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使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建设好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 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任何一种制度,不管制定的如果完善,如果完美,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纸空文。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等等违法之事,仍时有发生。

因此我在讲授“水资源”一节时,通过黄河的具体案例材料,告诉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 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

肥约4000 万吨。地理专家惊呼:“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酸雨问题、水污染问题等。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每个学生都要有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地理教材中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用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地理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如以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游戏和模拟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讲解南极地区时,我和学生模拟了一次南极探险活动,通过对探险地的了解以及遇到的危险和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观,维持激发了学生认知内驱力,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平时在课堂中,我还用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与开展学习竞赛等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体现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等地理语言工具,从读图、用图、画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相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印证、学习、探索和发展创新的学习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要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避免向学生讲大道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会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强化课堂德育的效果。

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地理教师需要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组成及设计依据,各种知识的具体教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要认真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反映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不能让90 年代的学生再去体验以往一块黑板、两只粉笔的教学手段了,应该努力学习声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也注意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影视片段等直观手段组织教学。如在讲解“我国的首都——北京”时,为学生展示故宫、长城等图片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认识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细致的体会,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课堂上变得形象生动。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成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互教互学、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很多,课内的实验、演示、观察、讨论,课外的参观、调查、观察、访问、实习等,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做好安排,以达到教育或教学目的。此外,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国情教育课,举行有关讲座,开展地理夏令营活动,举办地图、模型、地理墙报、地理小制作展览,主持地理智力或知识竞赛、地理晚会等,都是锻炼和展现教师组织才能的机会。平时要主动开展活动,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活动中成长。同时此类教育活动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对家乡、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育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地理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

求,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充分挖掘地理素材,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中,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大民中心校贾慧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

初二地理学期教学工作总结6篇

初二地理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地理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 星转斗移,转眼一个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有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如下。 一、初二地理学科目的要求 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懂得地理的,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打下基础。地理第三册主要从区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实,使学生不同地区的居民,如何利用当地的条件,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资源、人口等问题。 二、学生 本学期初二x个班共有学生xxx人,由于学生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加上基础又是不在同一平线上。给学生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xx市质检的统测来看,平均分仅为54分,及格123人,教学成绩仍不够,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紧学习大纲,贯彻大纲,进一步转变观念,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紧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3、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4、加快教学手段革新,教学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部分,利用语音室教学手段于教学。 四、取得的成绩

针对近年来地理统考的研究、分析,及时组织复习,先后模拟测试3次,估计平均分在75分左右。 五、存在的问题 本学期进入复习以来,加之在学生前期,耽误了最为宝贵的复习阶段的,没有能组织系统的复习,不可避免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六、今后的努力目标 今后的教学工作,应以素质教育为突破点,培养学生技能。 初二地理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 星转斗移,转眼又到期末,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激动和喜悦,也有失落和无奈。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1、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七年级同学刚刚踏入中学课堂,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虽然同学们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2、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⑴能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⑵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

2020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省重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地理学科特点及地理学科教学中几方面来探讨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方法 【正文】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书育人”就只剩下了“教书”。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省重点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地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另外,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以自然世界为基础,直观性很强,而且跟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密切,这正好符合省重点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地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地理的直接动机。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地理课堂教学有着广泛的和重要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核心素养中学科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地理课堂中的渗透德育教学、立德树人,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标签: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會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院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明符合我过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历练核心素养构建具有中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核心素的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了必备的学科素养,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学校德育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之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与社会等相互协作发展,最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问题为主线,教学中渗透德育意识。 一、创设和谐生态的育人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自主德育能力培养。 构建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组成的地理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共同置身于一种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色彩的课堂中。让学生乐观地看祖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价值观。课堂是师生质疑问难的场所,又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乐园。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除了应当摈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灌装”教学模式之外,自己还须积极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自主德育的学习观。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精神。地理教学让学生能体验到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优越感,在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感到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中学习知识,让每个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份自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以鲜活的事例强化德育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时,从播放天气预报引入,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卫星云图,是我国自己制造的风云一号卫星摄取的地球大气的照片,利用卫星云图照片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带来了极大好处。试想:如果没有先进的仪器给予准确的预报,泄洪区内多少人将失去美丽的家园,国家将遭受多大的损失?从而使学生为祖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数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数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2012-2013(下) 高玉琴 马友营中心小学

数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据收集复习的有关知识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

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 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

工作总结班级德育工作总结.docx

班级德育工作总结 篇一: 班级德育工作总结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 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 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 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 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 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 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有的 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 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 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 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 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

的也常是此刻我此什么,而非内心真所感,不能期望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生在操上,生在十分,而且生在事先无所准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 因此,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 (一)以情育情,以情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情能情。即在一定的和范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生同的或与之相系的情。新建的 98 公关班, 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生口角,而言相向,在班上掀起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 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个机,召开一个 主班会。班会以小位,安排了 学生喜道的歌曲、典故、、名人名言等目,着“ 、友情、 情” 行了的比,学生情高,竟相参与。当活行到高潮,我 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着音机里出了《相相 》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 学不而同地走上台,四只手地握在一起?? 通次班会,同学到同学,要互相“包容”,只有一心,班条“大船”才能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向上的班。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地理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事物的不断认识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一个杰出地理学家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博览了很多地理图书,徒步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山河、地质、植被进行了考察,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对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都是很好的资料。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考察,终于在大庆打出了石油,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人口12.95亿,居世界第一位,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21%,我国人口密度为第平方千米135人,并且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东西差距很大,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并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每年净增1200—1300万人口,相当于西欧上些小国的人口,所以,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如:粮食、棉花、原油、钢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然,我也向学生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入侵,曾经使一个完整的中国四分五裂,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我国许多领域出现了空白,从这一历史教训可以看出,任何时候,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对我国的评价由过去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腾飞的巨龙”,我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勇气和决心,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入实践教育 地理来源于自然,并且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师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其实践性,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无反顾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中离不开地理”,体会到地理的积极性。在讲比例尺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量算出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实际距离,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指导学生如何量算两地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变通过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地理教学中渗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纲》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科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阐述。 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关于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关于地理德育渗透教学 案例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巴西》 庞桂凤 一、背景: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热带雨林的保护为主要内容,突出巴西的特色。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读图、析图、讨论、阅读等方式,在学习本章前五个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刚好班级学生中有会舞蹈的,事先让其准备了3分钟的桑巴舞,一个学生负责巴西国旗的绘制于讲解,2个学生为一组分别代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的角色,事先调查相应的材料,且准备一段情景对话以便在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 通过分角表演设身处地的站在角色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看待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说明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情景对话帮助学生在情景氛围中获得知识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难点: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国旗图、巴西地形图、桑巴舞音乐、 五、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不经意间,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能力、经验都有所成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总结了。怎样写工作总结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 为了贯彻落实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做了些努力,下面就如何实施切实可行的课程引领策略,使得“德育在学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体会。 一、挖掘内容,优化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认真研究教材,期初制定工作方案。 每学期初我们分别召开各年级任课教师会议和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探讨各学科的德育教育点。语文、社会、思想品德、英语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劳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明确了各科的德育教育点,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由教务处统一检查。 2.注重教学细节,落实每个环节。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德育渗透也同样如此。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有规矩地回答问题,到作业本的使用等方方面面,我们要求教师要在细上下功夫,要高处着眼渗透德育教育。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细化德育工作,我们要求教师要写好每本学生作业本的批语,使作业批语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要注意规范用语,尽量多使用鼓励语言。我们还专门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作检查,有的老师确实批语写得很好,学生的作业本不但有等级标志,还有“你做得好极了!”、“你的答案真精彩,老师也没有想到”等批语。这样的批语确实暖人心。对于作业批改不认真,作业量过多的教师我们通过教研组长反映给教师,希望及时改正。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我们还组织了七、八年级“绿色作业班”评比。我们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比如09年12月举行了以“教研活动课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号召全校教师说课、上课、听课,使学科的德育教育真正细化,落到实处。 二、学习交流,真情奉献。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它将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生命,这也是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向深度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今年3月还邀请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张人利校长来我校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学科德育教育,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等方面作了探讨,使老师们获得较大的收获。

高一地理学科个人德育渗透总结

高二地理学科个人德育渗透总结 2014——2015学年度上半年 王启东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现将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 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培养科学态度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

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 四、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总之,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加体会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用良好的思想道德武装学生的头脑并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加以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这项工作还要长抓不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5年2月27日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地理学科特点及地理学科教学中几方面来探讨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方法 【正文】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书育人”就只剩下了“教书”。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地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另外,中学地理教学以自然世界为基础,直观性很强,而且跟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密切,这正好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地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地理的直接动机。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摇篮,也是德育的主阵地。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基于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周慧 泰安第二中学,山东泰安 摘要:地理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德育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现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关键的作用。德育是针对高中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采取的重要的教育措施,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探究 引言:新课标课程改革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要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价值观情感状态的正确导向。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人生层次的提高。高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德育教育的渗透程度。由于高中阶段是学生的青春敏感期,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在价值理念以及情感状态上发生很大的波动,因此在高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1.地理德育教育对老师的要求 1.1老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操要十分高尚 在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中,首先要强调的是老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个人品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日常要做到行为世范,老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对于学生的思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授课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教师会把自己的思想价值道德观念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确保自己的良好言行。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的提升来实现对学生的感染。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 1.2教师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解 德育教育是一个慢慢体现效果的教育形式。德育教育效果的体现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但是影响是比较深远的,综合体现在对学生三观的影响上,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考核不明确不到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理解的不够深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也不够。因此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与应用,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2.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方略 2.1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解知识,因此在高中地理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不能偏费知识的教育。德育教育良好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对尺度的把握,离不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深入渗透。将德育教育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体系结构里面去。教师应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充分利用课本中可以用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比如一些史实材料,历史图片等,通过这些材料的应用来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比如在国土面积领土主权的讲解过程中应该深入渗透国家主权概念,对于国家主权要誓死捍卫。同时对于国家版图、领土面积、经济发展状况的介绍来表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一系列较大的历史事件的介绍,比如港澳回归,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以及亚洲投资银行的设立还有一系列体育赛事的举办等来体现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在对国内国家基本人口资源状况的介绍过程中要充分讲解到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的现状同时要深入渗透我国国内自然资源紧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国情,从而提升学生危机意识,使其自觉的投入到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过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理化初级中学陈会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看需要,亦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各学科教学实施德育渗透。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师必须了解: 一、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渗透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 4、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信息和内容。教师针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列入备课必须环节之中。 2、教师自身学识和教学风范对学生的影响。大到教师治学的严谨性,规范性,远大志向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小到仪表形象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3、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如文科类重点是传承中华美德、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对于理科类重点是从科学探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4、开展学科活动。我校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广泛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艺术节活动、辩论会、演讲、“唱响红歌”合唱比赛等。 5、德育渗透工作与德育科研紧密结合。在十一五德育科研工作中,将十一五课题:传承中华美德培养学生文明行为的研究与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和多篇优秀论文。进一步促进了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 6、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即,将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观念转变为既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要求,包括组织教学环节、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为人处世的方法、文明礼仪的示范等。 7、加强对广大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佳春中学教师仪表规范要求》,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开展师德演讲会,评选师德先进等活动, 8、要求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经验。目前,我校已有多篇文章在各科教育学会上获奖。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多篇范文)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我校奉上级的指示,本期于二月2日放寒假,学校德育工作总结。在这学期来。我校的德育工作是以上级文件和我市的德育工作实施意见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十六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方针,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认真抓好我校全体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的教育。坚持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及我校的《中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认真抓好各年级班的团、队活动课的教育。进一步开展了雏鹰行动活动,并重视把加强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切实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不断推动我校的德育工作向前发展。 一、认真学习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讲话,狠抓了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建设,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进一步建立建全了教师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十六大会议精神及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讲话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方面的指示,增强了全体教师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每个教师的思想素质。促使全体教师树立了教书育人的好思想,认真重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把思想品质教育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切实重视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进一步要求各年级班的班主任在班务工作中不断出新点子,增强班务工作的管理,使我校的德育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的管理,狠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1、我校进一步遵照“德育工作意见”的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我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常抓不懈的主要内容;从开学初,我校就要进一步把建好国旗班、“升好国旗、唱好国歌”的三好活动作为重点来抓。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好升国旗的班,训练好升旗手,努力做到升旗仪式规范化,并重视了国旗下的教育活动,努力做到了主题活动的内容深刻、丰富,形式多样,并很有实效;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了唱国歌的歌声宏亮、整齐一致;并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国歌的含义和国徽的意义。促使广大学生更加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组织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将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广州市黄埔区新港中学邝艳红 【摘要】: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本文试图从地理学科教学中来探讨、研究德育渗透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并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德育教育地理教学渗透途径、方法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以德治国”时,也曾告诉我们:“我国的教育工作必须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在过度物质化和竞争激烈的今天,加强青年学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丰富情感的素材,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开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建立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要讲求科学、合理和实效,德育内容就必须采用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另外,在地理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并将德育因素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 一、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主要归纳如下几点: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处寒、温、热地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可以生动地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资源的种类、数量,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经济价值等。通过上述资料的介绍,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环境保护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废物的排放、清洁环境卫生、清新空气和保护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水平。 3、正确的人口素质教育。 人口问题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人口不断增长,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从而树立起“少生、优生、优育”的科学人口观念。 4、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实验小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实验或实践等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掌握知识文化,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5、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在周校长、唐校长等领导的科学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全面参与和积极探究中,学校课题研究在本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真正开创了课题工作求真务实的良好局面。 一、采取了多种有效办法 1、规范了研究过程 工作组规定参研教师一般采取“发现问题——申报方案——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究模式开展小专题研究。把教师的眼光引向自身,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自己,审视自己,研究“真”问题,从中提炼出一个值得研究的小专题。好词好句每个研究小组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初有研究计划(或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理论学习、问题讨论,提交研究小结或研究过程资料,参研教师每期至少上一节高质量的专题研讨课,并组织相关参研教师集中听课、评议、反思。谚语这些措施,规范了老师们的研究过程,归纳出“小专题研究”的“五化”特点——切口问题化、内容个性化、方法通俗化、周期短小化、承担者个别化。鼓励教师多写读书笔记、教学后记、教育叙事等,避免他们在研究中走弯路。 2、发挥科研骨干的作用 根据老师们申报的小专题,精心挑选,重点扶植,细心指导一批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开展小专题研究,并让这些教师发挥辐射作用,提高小专题研究的整体水平。例如刘老师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案例研究》,张洪英老师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李红琼老师的《语文学科渗透德育之我见》,杨琼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德育渗透》、谢慧兰老师的《课堂语文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等,在促进参研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获得解决困惑的策略,转变教师的德育思维方式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坚持以小专题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