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对策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416997708.html,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对策

作者:张宏强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

摘要: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的民族器乐基本

上蜕变成形,雕琢成体。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的解读,从而对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提出几点微薄之见。

关键词:民族器乐;革新;传承与保护

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我国最早的乐器是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墓葬中的骨笛,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在甲骨文中记载,殷商时期已有钟、磬、陶埙、石埙、铃、鼓、铙、龠、和、言等乐器。并根据乐器的材质,将其分为“八音”,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在秦汉时期,鼓吹乐更是成为后来成为器乐合奏形式的基石。唐宋元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又为我国的器乐增添了新色彩,如当时的筚篥、拍板、笛、琵琶、筝、方响、笙等。明清琴人受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古琴的各种流派和民族器乐合奏。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器乐曲,如古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等。近代时期,学堂乐歌的崛起,使得中国的音乐创作又迎来新的变革。在民族器乐方面,以刘天华、华彦钧、聂耳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在这个时期为我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对器乐的改革,如加键笙、加键唢呐等。同时,器乐曲也有一些新作,具有代表性的有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赛马》,琵琶曲《彝族舞曲》《浏阳河》,笛子曲《三五七》《早晨》,古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合奏曲《喜洋洋》《瑶族舞曲》等等。到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器乐协奏曲又成为主流。八十年后,作曲家将西方作曲技法运用到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的写作。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的民族乐器基本上蜕变成形,雕琢成体。现今,由于多种因素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冲击,导致民族器乐发展进入了困境。为此,解决民族器乐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民族乐器的革新

民族乐器的革新最重要的是革新后的乐器不失该乐器的民族特色。在保持乐器最本质特色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反之,乐器会失去原有的音色,变得面目全非。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对二胡的改革便是成功的典范。由于当时二胡的外弦大多都为丝制,在演奏高音区时,音色会暗淡,给人以厚重而苦涩的感觉。吕文成针对这个问题,对二胡琴弦的材质进行了改革。他将二胡的外弦用钢丝代替丝弦,这就使高音区的音色清脆而响亮。并提高了二胡的音域高度,形成了高音二胡,即高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