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规范

(2008.4.7-4.9)

1. 总则

1.1为了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目的、依据

1.2开展临床输血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规范。适用范围

1.3本规范是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及输血相关医疗行为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用途

1.4医疗机构应加强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执业行为,保证输血科(血库)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开展临床输血工作。对医院的总要求

1.5医疗机构应当保证输血科(血库)具备与其临床输血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对医院的总要求

2. 组织与人员

2.1医疗机构根据其临床输血业务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血库。

输血科设置分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AA级输血科、A级输血科。

血库设置分BB级血库、B级血库。

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在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区域内AA级输血科基础上设置。完成本单位AA级输血科职能,并在区域内承担以下职责:

(一)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临床输血质量安全性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承担其监督检查工作;

(三)承担临床输血会诊与指导、疑难病历讨论及个案评估;

(四)承担临床输血业务指导、人员培训与学术交流;

(五)负责输血相关协作研究、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推广;

(六)负责临床输血咨询服务;

(七)负责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任务。?

(八)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2.1.2输血科是提供医疗用血服务的科室。负责血液接收、贮存、发放、输血相关检测;参与输血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导临床输血;开

展输血质量管理、临床治疗、教学工作。年用血需求量较大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或二级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

AA级输血科: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大于等于8万件/年,且能够开展输血相关的新业务、新技术及科研工作。

A级输血科: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小于8万件/年。(调研)

2.1.3血库是医院内提供医疗用血服务的专业部门。承担血液接收、贮存、发放、输血相容性检测及血库质量管理。年用血需求量较小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或二级医院,应设置挂靠检验科的血库。BB级血库: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大于等于3万件/年;

B级血库:完成血液相关检测工作量小于3万件/年。

未设立输血科(血库)的医疗机构应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和指定的输血科提供临床急诊用血,其临床输血纳入供血单位的输血科质量管理。2.2输血科(血库)职能范围

输血科(血库)根据其职能开展相应的业务项目,详见附表1。

2.3人员设置

应满足计划用血、输血申请审核、血液接收、储存、发放、检测、输血治疗、临床输血指导及质量管理等岗位的需求。

2.3.1 输血从业人员中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医师资格证与执业医师证;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护士资格证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且必须经过输血专业培训。

2.3.2输血科主任应高等医学院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或高等医学院校专科学历具有十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技术职称副高以上;血库负责人应中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均具有五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技术职称中级以上。

2.3.3 AA级输血科人员最低设置不少于8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至少1人;A级输血科人员数至少6人。BB级血库人员数至少4人;B级血库人员数至少2人。

高、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应1:3:5。输血科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不低于50%。血库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应不低于50%。

2.3.4输血科(血库)应制定人员上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并对其进行评估及记录,确保持续有效的教育培训。

3. 质量体系

3.1输血科必须建立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文件覆盖临床输血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对文件的总要求

血库应建立质量管理文件,并纳入所归属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3.2输血科质量体系和血库质量管理文件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文件的总要求

3.3建立和实施形成文件及文件管理的程序1。对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

对文件的编写、审批、发布、发放、使用、更改、回收、保存归档和销毁等进行严格管理, 并保留相关记录。

所使用的文件应为经过批准的现行版本。

文件应定期进行评审。

3.4建立实验室程序2文件,包括:标本、仪器、设备与试剂的管理、血液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检测报告与相关记录。程序文件的最低要求3.5标准操作规程分为仪器操作规程和项目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目的,职责,适用范围,原理,所需设备、材料或试剂,检测环境条件,步骤与方法,结果的判断、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记录和支持性文件等要素。对SOP内容的具体要求

3.6在文件正式实施前,应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评价胜任程度及保存有关记录。保证人员能够在工作场所容易获得与其岗位相关的文件并正确使用。对文件使用的要求

3.7输血科主任须经质量管理培训,为科室质量责任人,应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所有人员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

血库负责人为须经质量管理培训,为部门质量责任人,质量职责要求输血科应设专人负责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调研)

4.房屋、设施与环境

4.1必须具备整洁、卫生和安全的与输血科(血库)功能和业务相适应、布局合理的工作场所,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生物安全要求。

4.2 业务用房设置

输血科(血库)工作场所的布局应满足业务需求,流程合理,采光明亮、空气流通、远离污染源,应单独设置生活区和工作区,且符合卫生学要求,便于手术取血。

4.2.1业务用房面积

科室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应满足其任务和功能需要。(调研)

AA级输血科使用面积至少300㎡。

A级输血科使用面积至少200㎡。

BB级血库至少70m2或(贮、配、发、办公功能分区)。

B级血库至少30m2或(贮、配、发功能分区)。

4.2.2科室布局应按相应级别、功能、权限进行严格区分工作区与生活区。

工作区:

入库前血液处置室、血液标本室、储血室、发血室、血型鉴定与配血室、血液治疗室、安全输血相关检测实验室、自身输血采集室、物料储存室、教学示教室、血液信息处理室、免疫血液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室、资料档案室、污物暂存处置室等;

生活区:学习室(小型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卫生间、浴室等。

输血科(血库)根据各自开展的业务项目进行功能布局,详见附表2。

4.2.3备有双路供电。关键设备(储血冷藏箱、储存冰箱、血细胞分离机、血型血清学离心机等)应配备不间断电力供应。

4.2.4通风设施、采光照明、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 设备

5.1设备种类与数量

设备应按科室相应级别配置,须满足其任务、功能需要与预期使用要求。提供设备的生产商或供应商须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

质。所有设备必须具有产品注册证、销售许可证和/或生产许可证。基本设备配置种类与数量要求详见附表3。

5.2其他设施

5.2.1专用直线电话;

5.2.2备有临床取血专用取血箱;

5.3计量器具应符合检定要求,有明显的定期检定合格标识。

5.4设备维护

5.4.1必须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等管理程序3,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使用前须确认设备处于校准正常状态。

5.4.2关键设备档案应有专人管理,有使用、维护和校准记录。记录必须包括设备的型号、唯一性标识、维护、校准地点、周期、时间、方法、验收准则、发现问题必须采取的措施等。

6. 器材和试剂

6.1临床输血所用的器材和试剂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按规定条件储存,并有效持续监控。

6.2临床输血所用的器材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质,试剂符合相关规定。

7. 安全与卫生

7.1输血科(血库)应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及《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 (WS\T251-2005)》相关规定加强安全管理。

7.2 建立消毒与清洁程序4,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8.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8.1输血科必须应用计算机管理输血相关工作过程。对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确认,以保证其符合预期的使用要求。

8.1.1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血液出入库、配发血、输血申请、输血追踪、自体输血、统计和质量控制等管理模块,并制定分级授权程序;程序设置具有操作日志记录;采取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

8.1.2 建立输血信息系统应急对策,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确保临床血液及时发出。

8.2未建立输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需保证符合本规范9款要求。

9. 记录

9.1建立、实施记录管理程序5,保存血液管理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和数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9.2 记录体系必须完整,应包括:血液入库、输血申请、标本接收、检

测、储存、发放、输血不良反应调查等,保证其可追溯性。

9.3记录档案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10血液保护

10.1建立和实施血液保护程序6。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采血过程(及采血后)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收,由输血科或麻醉科负责实施,由麻醉医师负责监护。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并定期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总报表。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和考核。

10.2建立和实施输血相关的血液治疗程序7,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

10.2.1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与采集、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和监护。

10.2.2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治疗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经治医师负责实施。

10.输血申请管理

10.1建立输血告知程序8,至少包括:输血目的、输血方式的选择、输血品种、风险、患者或受委托人是否同意等。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以患者最大利益原则决定输血治疗,并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10.2建立和实施输血申请的审核程序9。

10.2.1《临床输血申请单》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经主治医师以上主管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10.2.2 输血科应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等。

10.2.3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应加入感恩献血者的内容。

11.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

11.1建立和实施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患者采血前准备,标本采集、运送、接收与储存等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环节。11.2建立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采集程序10,根据受血者情况制定血液交叉配血实验血标本采集时限。

前次输血在3-14天间,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24小时内;

前次输血在15天以上,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3天内。

在受血者重复输血情况下,并不要求每天采集标本,但至少每3天进行1次抗体筛选检测。

11.3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床旁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病区床号、血型、试管标签。实施血标本采集,并再次核对试管标签。

11.4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签收。

11.5建立标本的接收和保存管理程序11,包括标本的标识、状态、与申请单是否一致、重抽血液标本的条件,标本的保存条件及时限等。

12. 输血前相关检测

12.1 建立和实施输血前相关检测管理程序12,选择正确的检测项目和方法,确保检测条件、人员、操作、设备、结果判读以及检测数据传输等符合要求。

12.2建立和实施血液相容性检测的程序13。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应根据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选择适宜的相容性检测项目和方法。常规选择输注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应进行ABO血型和RhD 血型同型相容性检测。

12.2.1预期输血的患者应进行ABO、RhD血型检测。输血前受血者应再次进行ABO正定型、反定型,RhD血型复核检测。

12.2.2交叉配血前对受血者血标本可进行抗体筛选检测,当受血者、供血者血标本抗体筛选检测均为阴性时,可采用盐水交叉配血方法。

若未进行供血者或受血者抗体筛选检测,交叉配血试验应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配血方法。

13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

13.1建立和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的管理程序14,应包括申请、血液选择、发放、输注和记录等。制定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的相容性检测的操作程序15。

13.2医疗机构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情况:

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3小时内不能提供同型血液,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挽救患者生命时。

13.3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应履行告知义务,并报医疗机构医务部门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13.4紧急非同型血液申请管理包括医生陈述临床紧急情况、血液选择、提出紧急发放血液申请并签名。

13.5血液选择原则:

13.5.1输注红细胞成分时, O型可输注给AB、A、B受血者;

13.5.2输注血浆或冷沉淀时,AB型可以输注给O、A、B受血者。不全面

13.6血液发放:应在输血记录单上注明“紧急非同型血液”。

13.7血液输注:按本规范第十九款执行。

14.特殊输血

14.1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受血者,可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性输血。

14.2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治疗,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时,RhD阴性受血者在无RhD阴性血液成分的情况下,如不能检出抗-D,可一次性足量输注RhD阳性的血液成分。一旦有RhD阴性血液成分,应输注RhD阴性血液成分。除男性或绝经女性外,对曾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移植后受血者输注红细胞时应特别慎重,避免因输注RhD阳性红细胞成分导致严重输血反应。(调研)

14.3对于冷沉淀不要求Rh血型同型。

15.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

15.1建立和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16,以保证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实施质控的频次、质控品检测数据的适当分析方法、质控规则的选定、试验有效性判断的标准、失控的判定标准、调查分析、处理和记录。

15.2输血科(血库)应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输血前相关血液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15.2.1输血科(血库)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常规检测方法与常规检测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输血科(血库)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15.2.2输血科(血库)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检测项目与同级别的输血科或血库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检测项目比对有困难时,输血科(血库)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16.检测后过程的管理

16.1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签发的管理程序17。对检测报告的责任人及其职责、检测结果分析、检测结论判定标准和检测报告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

16.1.1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检测结论的判定应由经过培训和评估可以胜任并得到授权的技术人员进行。

16.1.2签发报告前,应对整个检测过程以及关键控制点进行检查,以确定检测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6.1.3检测报告应完整、明晰。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检测实验室名称、受血者血标本信息、送检时间、检测项目、检测日期、检测方法、检测结论、检测者签名,复核者签名和签发时间。

16.2建立和实施标本的保存管理程序18。检测后标本的保存时间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标本的保存记录。

16.3建立和实施标本的销毁程序19,保存标本的销毁记录。

17.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放

17.1建立血液入库、核对的管理程序20。

血液成分入库前进行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容器、温度、记录)、物理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时间,有效期、储存条件等),合格后签收并进行血液复核检测。

17.2制定并实施血液贮存管理程序21,应满足以下要求:

17.2.1血液的保存地点应具有防火、防盗和防鼠等措施,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17.2.2血液的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17.2.3对保存状态进行监控,包括持续的温度及其它保存条件的监测和记录。

17.2.4按ABO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不同专用贮血冰箱或同一专用贮血冰箱不同层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17.2.5血液库存管理。应根据临床需求确定不同种类血液的安全贮血量并及时调整执行。应对血液库存进行日结和月盘点。

17.2.6建立贮存式自体血管理程序22,应单独存放。

17.3建立和实施血液发放程序23。

17.3.1血液发放前应检查外观,外观异常的血液不得发放。应建立和保存血液发放记录。

17.3.2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持取血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17.3.3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房、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液在医院内运送应使用适宜的取血箱。

17.3.4明确血液不得发放的管理程序24,包括:标签破损、字迹不清;血袋有破损、漏血;血液中有明显凝块;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溶血等。

17.3.5建立退血管理程序25,明确血液退回的条件。无法确保血液安全并提供相关证据的不得退回。

18.血液输注、监控、记录:

建立和实施血液输注的管理程序26。应包括医护人员输注核对和过程管理、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病历记录管理等相关内容。

18.1医护人员输血前核对管理应包括受血者信息、血液信息、输血记录单及以上三者间的核对、血液外观质量检查等。

18.2血液输注过程监控应包括输血器的选择、输血速度、时限、药物禁忌、加温、加压、静脉通道和受血者的监护等。

输血速度:一般成人2ml/kg﹒h;心血管病患者及儿童不宜超过1ml/kg ﹒h。

时限:

加温:只能使用带有温度显示和声音报警器的专用加温装置对血液进行加温。血液需要加温的情形如下:输血速度:成人>50ml/k g﹒h,儿童>15ml/kg﹒h,及婴儿换血治疗;受血者体内含有具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

18.3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包括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过程记录、调查分析、处理流程、回报及统计报告等相关内容。

18.4输血病历记录,包括受血者输血治疗需求的评价、输血目的、输血种类、数量、输血过程记录、输血效果评估及不良反应等。

18.5输血后管理,包括输血记录单的保存及输血袋的处理等。

19.纠正和预防措施

19.1 输血科(血库)必须建立相应的程序27和流程,对需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及改进。

19.2 纠正措施。输血科(血库)必须建立纠正措施的流程,其包括以下要素:

19.2.1 突发事件、差错和意外事故的报告。

19.2.2 涉及血液、血液成分、关键原材料、试剂和服务的不符合原因调查。

19.2.3 对服务投诉的调查。

19.2.4 确定消除不符合、突发事件、差错和意外事故原因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19.3 预防措施

输血科(血库)必须建立预防措施的流程,其包括以下要素。

19.3.1 评价输血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潜在不符合因素,以发现和分析不符合的潜在原因。

19.3.2 针对潜在因素需采取的预防措施,制定相关处理流程。

19.3.3 实施和控制预防措施,以确保有效性。

19.4持续改进

输血科(血库)必须建立相应流程,对输血全过程进行持续改进。20.投诉

20.1应建立投诉的处理程序28,指定专人负责。

20.2对与输血科(血库)服务相关的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并详细记录。

20.3接到血液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投诉时,及时向本院管理部门报告。21.临床输血咨询服务

输血科建立和实施临床输血咨询的管理程序29。应由经过培训和授权的人员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标准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本规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定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 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负责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输血疗效的评估,建立临床输血预警系统。 第十二条及时向供血机构反馈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第十三条做好无偿献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的宣传,并配合做好相关事宜。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一、输血科(血库)是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直接实施医院输血管理、监督、检测的临床科室,全面负责血液质量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输血科(血库)各项工作制度:(1)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2)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3)样品登记、各种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4)血液储存、运输、发放制度;(5)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职业暴露应急制度;(6)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7)污物处理制度;(8)血液报废制度;(9)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保养制度;(10)检验报告结果保密制度;(11)血液及血液成分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12)工作环节查对、交接班制度;(13)消毒制度;(14)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及备案制度等。 三、输血科(血库)建立完整的实验和仪器标准操作规程:(1)血液入库、贮存、发放规程;(2)血样采集和送检规程;(3)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4)仪器使用操作规程;(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6)应急预案;等。 四、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树立高度的血液质量管理和输血安全意识,加强业务技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医院制定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输血科标准操作程序》开展工作,保证用血安全。

五、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六、医院统一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对血站供应的血液做好核查工作;核查内容如下:(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2)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7)储存条件;(8)血袋是否破损、血液是否存在凝块、溶血、气泡等。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七、对入库血液应及时做好登记,登记时必须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血液质量检查,并按血型、种类、时间有序存放在血液专用冰箱内,所备各型血液及血液制品,应有明显标志;定期检查储存血液的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八、发放血液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检查血液质量包括外观及内在的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血液一律不得出库;各科室应由医护人员取血,并配备专用血液运输箱贮存、运输血液,严格遵守《xx市医疗机构血液冷链管理技术规范》要求;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九、在接收标本时要认真核查、签字。核查申请单上各项内容是否填写完整,号码是否一致。必须保证标本准确可

输血科管理制度

输血科管理制度目录1-2 1、输血科工作制度 2、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4 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5 4、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管理制度13 5、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15 6、输血科交接班及值班制度17 7、急诊输血管理制度19 8、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20 9、Rh(D)阴性输血管理制度22 10、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制度24 11、输血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25 12、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26 13、血液及血液制品入库制度29 14、血液储存质量管理制度30 15、血液报废管理制度33 16、信息反馈制度35 17、贮存式自身输血管理制度36 18、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40 19、配血管理制度42 20、交叉配血复核制度43 21、标本接收制度45 22、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46 23、标本管理制度47-51 24、输血科人员技能培训考核制度52 25、实习生、进修生管理制度53 2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54 27、输血科试剂采购及使用管理制度55 28、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57 29、消毒工作制度58 30、档案管理制度59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3 页页页页页页页

31、输血科垃圾管理制度60 32、输血科考勤制度63页 33、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及处理制度64页 34、输血科临床输血全程监控工作制度67页 35、临床输血会诊制度71页输血科工作制度 1、接受标本做到二不收(血样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科别、姓名、年龄、床号不清不收)。 2、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四查”、“五对”(四查:查科别、查床号、查病人姓名、查血型。五对:对血型、对住院号、对血量、对采血日期、对交叉结果)。 3、库存血液制品应做到“六不发”(血型不符不发、血液过期不发、溶血不发、有凝块不发、有可疑污染及血袋破损不发、交叉可疑者不发)。 4、实验操作时必须严肃认真。 5、有疑问的血液制品,必须将其另放别处,并贴好明显醒目的标识。 6、工作人员发现问题时,必须及时向科主任汇报,不得延误。 7、临床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相关信息。 8、血液储存期间禁止开袋。 9、血液出库后原则上不许退回,如出库未超过30 分钟,经输血科负责人同意并签字备案后方可退回。 二. 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 一、临床标本采集、送检操作制度 1 血样采集 1.1 采集前,采血护士确认患者的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

输血科质量管理小组岗位职责

Xxx人民医院输血科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一、质量监督员:xx 二、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1.质量监督员是忠诚的质量卫士,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服务临床”的质量观。坚持原则,密切联系群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积极主动,尽职守责,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熟练掌握输血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定、标准和制度,热爱并胜任本职工作。 2.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3.负责对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与评价。 4.负责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资质、胜任工作的能力、工作状态、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负责对仪器、设备、衡器的状态、使用、维护、保养、校验、检定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6.负责对试剂、物料的验收、入库、保管及冰箱温度记录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7.负责对血样的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液的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质量检查、标本及血袋的保留、冰箱温度记录、冰箱消毒记录等全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监督,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8.负责对实验方法、执行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9.负责监督检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制度、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10.负责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制度、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定期审核,评审其适宜性和有效性。 11.负责对科室各种记录进行日常监督与检查,负责年终各种资料的审核与验收,验收合格,填写“验收合格单”,并将资料移交档案室保存。 12.负责科室内部和科室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 13.负责受血者和用血科室满意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统计结果上报科主任。 14.负责对实验室消毒情况、医疗废物消毒、毁形、处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与检查。 15.监督检查中发现严重质量问题,有建议暂停工作的权利,并及时向科主任或上级领导汇报,作好记录。 16.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质量管理专业会议和学术交流。 17.负责完成科主任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

输血科 2018年6月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一、2018年6月临床用血情况通报与述评 统计时间段 2018-06-01 00:00:00至2018-06-30 23:59:59 报表说明:红细胞、冷沉淀、血浆血量单位为U,血小板血量单位为治疗量,血液制品按照对应血站的转换规则进行计算

1、2018年6月与2017年6月用血数据比较 报表说明:红细胞、冷沉淀、血浆血量单位为U,血小板血量单位为治疗量,血液制品按照对应血站的转换规则进行计算 分析与述评: 统计我院临床科室2018年6月临床用血总量为668.25U,与2017年6月511.5相比增长30.6%;用血人次环比增长20.5%。具体情况为:悬浮红细胞407.5U,与2017年6月343.5U比较增长18.6%;血浆67U,与2017年6月37.5U比较增长78.7%;机采血小板18治疗量,与2017年6月7治疗量比较增长157.1%;冷沉淀175.75U,与2017年6月123.5U比较增长42.3%;全血用量0U。用血临床科室涉及20个。上述数据显示,成分输血比率为100%。本月用血人次及临床用血总量环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我院广泛开展的“调结构控成本提质量”活动增加了住院病人有关。血浆用量环比增长78.7%,机采血小板环比增长157.1%,这与2017年同期的基数较少有关, 2017年6月血浆用量仅37.5U,2017年6月机采血小板用量仅7治疗量。总体来看我院2018年6月合理用血情况较好,成分输血已形成良好格局。

2、2018年6月用血总量(U)前五名科室 3、2018年6月红细胞用量(U)前五名科室 4、2018年6月血浆用量(U)前五名科室 5、2018年6月冷沉淀凝血因子用量(U)前五名科室 6、2018年6月血小板用量(治疗量)前五名科室 7、2018年6月大量用血情况

输血科管理制度汇编

输血科管理制度 目录 1-2页 1、输血科工作制度3页 2、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 4页 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5页 4、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管理制度 13页 5、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15页 6、输血科交接班及值班制度 17页 7、急诊输血管理制度 19页 8、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 20页 9、Rh(D)阴性输血管理制度 22页 10、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制度 24页 11、输血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25页 12、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26页 13、血液及血液制品入库制度 29页 14、血液储存质量管理制度 30页 15、血液报废管理制度 33页 16、信息反馈制度 35页 17、贮存式自身输血管理制度 36页 18、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40页 19、配血管理制度 42页 20、交叉配血复核制度 43页 21、标本接收制度 45页 22、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 46页 23、标本管理制度 47-51页 24、输血科人员技能培训考核制度 52页 25、实习生、进修生管理制度 53页 2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54页 27、输血科试剂采购及使用管理制度 55页 28、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 57页 29、消毒工作制度 58页 30、档案管理制度 59页 31、输血科垃圾管理制度 60页 32、输血科考勤制度 63页 33、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及处理制度 64页

34、输血科临床输血全程监控工作制度 67页 35、临床输血会诊制度 71页 一. 输血科工作制度 1、接受标本做到二不收(血样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科别、、年龄、床号不清不收)。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要求(试行)为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有关管理规定,制定本基本要求。 一、总则 (一)申请临床用血的医疗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设住院部的门诊部及卫生所不得开展输血。临床用血统一由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合法血站供给,医疗机构不得擅自采集血液(对患者进行自身输血除外)。 (二)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健全工作制度,遵循合理、科学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三)三级医院应设立输血科,二级医院设立输血科或血库,一级医院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立血库或贮血室。 (四)输血科(血库)的主要职能: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二、布局和设施 (一)布局要求 1、输血科(血库)应有独立的业务用房,选址应远离污染源,并尽可能临近手术室、病房,以便于取血。 2、房屋建筑设施应达到卫生学标准,布局合理,按工作流程分室分区,应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各室或各区域有明显的标识。血液贮存、发放处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 (二)用房面积 1、科室用房面积应能满足其任务和功能的需要,原则上三级医院不少于80m2,二级医院不少于50m2,贮血室不少于30m2。 2、使用面积与床位数参考比例推荐标准: 1、有通风、防潮设施,通讯、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2、具备双路供电或应急发电设施。 3、应有与用血任务相适应的取血箱。

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 管理制度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4811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Hospital blood bank blood transfusion departmen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医院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爱岗敬业,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法制意识浓厚,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内设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科室内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员应负责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质量监督工作。 3.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试剂必须有专人统一管理,有专人负责血液及试剂质量,科主任监督执

行。 4.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验和检定。 5.每天观察电热恒温水箱温度2次,观察储血冰箱、冰柜的温度4次,并作好记录。恒温水箱内保持清洁,解冻血浆时血浆漏出应及时消毒、换水,并防止交叉污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 6.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临床输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专门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会议、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和考核,并存入档案保存。 7.临床输血申请、血样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输注、标本及血袋保留、病历书写等,必须按《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8.建立健全各项输血制度、标准操作规程,详细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原始资料完好保存至少十年。 9.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活动,保证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 10.实行定期审核、评价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进行认真

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本规范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

定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 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负责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输血疗效的评估,建立临床输血预警系统。 第十二条及时向供血机构反馈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第十三条做好无偿献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的宣传,并配合做好相关事宜。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保证本院的用血安全。 3、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份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的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4、临床需要输血、配血,应由经治医师提交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的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需要保存期短的血液或其他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应提前三天通知输血科(血库),抢救用血立即定型和配血并保持联系。(急诊输血除外) 5、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完成后,仔细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并详细核对结果,保留标本7天以上。 6、临床采血时应该详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严防采错血标本;标本送检中应严防损坏或污染。 7、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病人如有输血反应。应立即分析原因;对疑难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有问题,应及时进行复查、处理。 8、输血科(血库)应定期用紫外线消毒,严防输血感染。 9、做好对受血者输血前如乙肝、丙肝、梅毒和HIV等必检项目的检测。 10、做好各项室内质控工作,维护血库冰箱良好运行状态,确保血液的质量。 1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12、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13、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1、上班严肃认真,思想集中,不高声谈笑,不脱岗,不窜岗,仪表端正,挂牌服务,室内整洁,秩序优良。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3、血液从血站领取后必须及时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检查血液质量(如溶血等)等,并逐项填入登记本,分类放入血库专用冰箱。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发时做到耐心、仔细,做好各类检查和登记,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1、为加强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成立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监督、指导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并形成汇总分析表。质量和安全管理小组组长:付士义,成员:王磊、何召军。 2、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3、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4、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5、《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6、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7、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8、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应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9、输血科必须按计划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和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2、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3、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一旦发现火源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和 119。

浙江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规范试行

浙江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动输血医学学科建设,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浙江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制定《浙江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规范(试行)》。 第二条本规范包括输血科(血库)组织与管理、基本配置、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及附则五方面。 第三条本规范是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二、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设置输血科(血库)应向负责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并定期接受用血资质审核后,与采供血机构签订供血协议,医疗机构方具有用血资格。 第五条医院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输血科(血库)负责人为本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输血科所有员工对

其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 第六条有临床输血治疗需求的医疗机构应成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 第七条输血科(血库)在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下,协助医务部门管理医院日常临床用血工作,配合临床开展输血及输血治疗工作。 三、基本配置 第八条三级综合医院或年红细胞用量大于5000 单位的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其他有临床用血需要的医院应设立血库。 承担辖区内临床用血储存任务的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科或独立血库,履行储血点和输血科(血库)功能。 第九条人力资源配置要求 (一)输血科主任应具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卫生技术职称,从事输血专业工作五年以上;血库负责人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卫生技术职称,从事输血专业工作五年以上。 (二)输血科(血库)应设置质量主管。质量主管应具有与输血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输血专业工作五年以上,定期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具备临床用血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毕业于输血医学、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其它岗位人员应符合相关管理要求。所有人员均应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采集、送检、接收登记、储存、无害化处理) 1 目的 有效地指导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标本适用的检验范围 适用于ABO血型和交叉配血标本的采集、接收及处理。 3 职责 3.1 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门诊病人标本由检验科人员采集。因此,必须使临床医护人员明确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采集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检验人员有义务向患者解释标本采集中的相关问题和向临床提供检验此项目标本采集的类型,保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3.2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运送应由患者亲自或医护人员承担。 3.3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检验后血液标本由检验人员或检验科卫生员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工作程序 4.1 患者准备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为了保证正确的标本采集,医护人员应根据血液检验项目的目的,口头和书面指导患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4.2 对项目申请者的指导 申请者必须对患者讲清楚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的目的,血样不能溶血。 4.3 申请单的填写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申请单的填写时,必须注意:①临床医生:应完整填写申请单各项内容,字迹必须清楚,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申请序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或主要症状、采集标本的时间、申请检查的实验项目及特殊说明。②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检验申请单所填写的检验项目,做好患者准备和标本采集。③检验人员:必须在收到临床医生书面的检验申请单时,才可接收标本进行检验。④检验申请单及检验结果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4.4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容器

输血科质量管理

. 输成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模式(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由过去的单一模式(输全血),医院血库仅充当配血和发血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分血) 院各科室的医学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新大楼的建成使用,输血科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和责任,为配合临床也不断发展建设起来。1 建立并完善输血科的规章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和健全输血科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措施。通过学习其他医院输血科的管理项。以下是部分制度和执行情模式,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院输血科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21 况。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临床用血申请及审批制度1.1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的须经科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意书》上签字。对一天用血量≥1600ml 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 1.2凡申请输血患者,必须做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九项的检查,即:乙肝五项、艾滋病、梅1.2.1 毒、丙肝、转氨酶。Rh(D)血型的检查。1.2.2凡输血患者必须做ABO血型正反定型、 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1.2.3 合时、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凡输血患者必须做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和凝聚胺配血试验。 1.2.4 1.3标本管理制度 天。74+21.3.1 患者标本和供血者配管应存放在℃冰箱内至少存放专业资料 .

对超出存放日期的血样标本进行定期无害化处理,并记录。 1.3.2 审核制度 1.4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检验单送交输血科时,输血科医务人员要同临床1.4.1 医护人员双方认真逐项核对。白班和夜班都实行一值班和二值班,定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分别做实验,互相核1.4.2 对并签字。 1.4.3发血时输血科医务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双方要进行逐项核对。血液发放管理制度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5 1.5.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1.5.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1.5.2血袋有破损、漏血 1.5.5血浆中有明显汽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1.5.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血浆层与红细胞界面不清或交界面出现溶血; 1.5.61.5.7 过期或其他需查证的情况。 1.5.8做以下应立即停止输血,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输血反应检查制度疑为溶血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1.6 核对检查: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1.6.1新采受血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Rh(D)血型。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 1.6.2ABO血型、Rh(D)血型,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实验。ABO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血型、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时反)输血科人员要认真收集(登记 1.7输血传染病及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馈给血液中心及医院主管部门,不得漏项。如有血型偏型导致过期的、血袋破损、絮状等其他原因不能使用的血液,经科报废血液管理制度 1.8 主任签字,由专人做无害化报废处理。小时值班,保证临床输血的需要,严谨脱岗,标本随到随查,及时发血,上24 1.9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专业资料 . 下班当面交接班并写交班记录。新购试剂,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均需作比较试验。试剂

输血科工作制度

输血科工作制度 1. 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并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械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院《输血管理规定》和补充规定。 2.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在输血管理委员会和输血科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暂时离开,必须向有关人员交待,说明去向、事由、时间并按时返回。 3. 一般输血,医生预先填写输血申请单并逐项填写清楚。护理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及临床诊断正确无误后,抽取血标本,由专人送输血科。急诊输血亦同时将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一并送血库,否则应立即通知有关医师补齐。 4. 血库人员在收到申请单及血样时,与送血人员共同认真核对申请单上的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及临床诊断,并与血样标签核对是否完全相符,如有不符,应立即退回重送,经核实无误后方可进行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5. 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各项检验单必须详细登记并签全名。如确遇难以判断的结果,应向科室负责人或有关上级报告,并认真复查,直至结果明确无误,方可发血以确保安全。 6. 统一使用本地区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制品,对血站送的血液要认真检查,严格核对,如发现采供血机构所发血的血型标记有误,或标签内容模糊不清,应做好记录,然后通知采供血机构退回复核。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血液一律退回,不得使用。且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报告。 7.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姓名、性别、并按好、科别、床号、ABO及RH血型、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液一经领出,不得退回。 8.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9. 主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密切配合临床工作需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和临床用血技术的研究。 10.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 1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全血、红细胞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液应当按保存日期的先后排序,分型存放,先存先用。临床医护人员不应拒领。(特殊情况需要保存期短的血例外) 12. 贮存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储血室每日三氧灭菌消毒一次;储血室及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需达合格。 13.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及报表,仪器设备及维修记录,试剂质量要有保证,有关资料需要保存十年。 14. 在血液贮存期出现血袋标签破损及血液质量问题及保存过期时,由输血科负责人写血液报废申请单,经主管领导确认、批准,即可作出报废处理,并做好记录。 15. 必须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遇到疑难及特殊情况,及时向上级技师及主任请示。 16. 输血科每月需拟定下月用血计划交医务科,并统计当月临床各科用血情况、输血前检查、输血反应反馈情况等汇总上报。

输血科工作制度

输血科工作制度 1.统一计划从中心血站领取血液的数量,品种和规格。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管理血液出入库,血袋包装、运输、储存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库血不够急诊取血时,电话通知血站时要详细说明血型及血量。到血站取血时要写清楚取血联系单,以免取错血。 2.建立血液进出库核对登记及血库冰箱温度、室内卫生、消毒登记记录并做好统计工作。按消毒技术规范对储血冰箱严格消毒管理,尽量减少冰箱开启次数。定时观察冰箱温度并做记录。发现故障及时修理,或将存血移置备用冰箱内,或立即报告血库负责人员及时处理。合理储血,科学管理,杜绝浪费、滥用。 3.冰箱内A、B、O、AB各型血应分开竖立存放,血袋排列应按采血日期先后由前向后排放。每日应有交接班记录交清当日入库、出库、储存血量。4.储血期间禁止开袋,已输用的剩余血液或血浆禁止输用。 5.输血申请单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连同病人血标本、输血申请单提前一天送血库备血,急救用血可以先用血,后补办手续。标本试管上贴上标签,写上病人姓名、病区床号。血库人员在收到标本后,仔细核对,核查申请单各项内容是否填写完整明确,联号是否一致,然后填上收到日期时间并签名,在标本接收记录本上登记。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退回重新留取,必须保证标本准确可靠。.输血会诊单、输血谈话记录、输血通知单、输血审核单、配血报告单留存在病历中。 6.第一次输注血浆的,需送定型血标本,以后输注血浆的免送标本。特殊成分输注(如血小板、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需至少提早一天通知血库,以便同血站预约。 7.输血科(血库)接收标本做到三不收(血样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科别、姓名、年龄、床号不清不收;血型不清或不全不收)。 8.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遵守技术操作规程,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 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 9.发血时严格执行四查七对,发血者应与取血者共同查对,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血型无误,袋签无污染不清,血液无溶血、无凝块、无污染,无血液过期现象。交叉配血试验无溶血、无凝集。血液质量如有任何异常,一律不得出库,待查明原因。血液出库原则上不退还。交叉配血后的病人与献血者标本保存7天,做好记录,以便查对。(急诊

输血科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规范 (2008.4.7-4.9) 1. 总则 1.1为了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目的、依据 1.2开展临床输血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规范。适用范围 1.3本规范是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及输血相关医疗行为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用途 1.4医疗机构应加强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执业行为,保证输血科(血库)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开展临床输血工作。对医院的总要求 1.5医疗机构应当保证输血科(血库)具备与其临床输血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对医院的总要求 2. 组织与人员

2.1医疗机构根据其临床输血业务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血库。 输血科设置分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AA级输血科、A级输血科。 血库设置分BB级血库、B级血库。 临床输血评价指导中心: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在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区域内AA级输血科基础上设置。完成本单位AA级输血科职能,并在区域内承担以下职责: (一)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临床输血质量安全性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承担其监督检查工作; (三)承担临床输血会诊与指导、疑难病历讨论及个案评估; (四)承担临床输血业务指导、人员培训与学术交流; (五)负责输血相关协作研究、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推广; (六)负责临床输血咨询服务; (七)负责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任务。? (八)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2.1.2输血科是提供医疗用血服务的科室。负责血液接收、贮存、发放、输血相关检测;参与输血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导临床输血;开

输血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输血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 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80 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 36 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根据我院医疗废物管理要求,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生物安全及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 法律、法规,我科对废物管理、产生、运输、处理等办法规定如 下,请全科人员遵照执行。 一、医疗废物的收集 定点设置医疗废物桶,医疗废物桶要求:外壁有医疗废物警示 标识及“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或“化学性废物”等字样 并附说明性文字(那些是感染性废物)。医疗废物桶内必须套黄色包装袋,包装袋外表面必须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及感染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或“化学性废物”等字样,并注明产生地(产生科室)及产生时间。必须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严格分开放置。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必须对医 疗废物桶和包装袋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二、医疗废物的处理 输血科的各种血液、血清(供、受血者标本)标本必须首先 1:25 84 消毒液或含有效氯 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至少 60 分钟,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输血科用过的与标本接触或被标本污染过的刀片、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吸管等锐器,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按损伤性废物收集;检验时使用后的一次性吸头、样品杯等其他与标本接触过或被标本污染的塑料和玻璃用具,放入 1:25 84 消毒液或含有效氯2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消毒至少 60 分钟,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化学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放入包装袋内的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不得从中取出,盛装的医疗废物不能超过包装袋的 3/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袋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已经封口的每个包装袋上必须贴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科室、产生日期、类别、数量(或重量)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三、医疗废物的运送 当班工作人员负责本科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运送工作,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后进行工作。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必须认真检查包装袋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送到院内医疗废物暂时存放地。医疗废物交接双方必须认真对医疗废物认真清点后,填写《医疗废物交接记录》,不得少登、漏登和私自涂改,记录保存 1 年以上。 禁止任何人转让或买卖医疗废物;严禁医疗废物流失,泄露。

2017输血科上半年工作计划总结

输血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7年上半年,输血科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各临床科室的大力配合以及科室全体的共同努力下,以社会需求、群众满意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2017年计划的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以下是对输血科在2017年上半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一,完成的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等有关临床用血法律法规。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合理用血。成分输血比例达100%,其中悬浮红细胞2017年1至6月用量达###U;新鲜冰冻血浆达###毫升,冷沉淀###U。 2,按照医院的发展规划,以《三级乙等医院评审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坚持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在我手中的全员质量意识,全面加强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适时修订完善输血科工作制度、各级技术人员岗位职责、技术操作等规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操作行为。定期举行全科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和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促进质量改进持续化,有效控制输血差错事故的

发生,保证了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及时、有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响应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保障血液安全”的号召,并切实抓好自查自纠及督查整改工作。 4,进一步健全了输血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对输血科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血液入出库检查规程,血液质量检查规程,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各项输血诊疗活动的操作规程,试剂配制操作规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检验记录和核对制度,血液保存、发血、临床输血和血液保存制度,输血后感染的登记报告制度,试剂的认购、入库和领用制度,消毒管理制度,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制度,仪器设备认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维修和报废制度,计量管理制度,输血前检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汇报制度等。 5,众所周知:一般病人不输血,输血病人不一般;一般输血没问题,出了问题不一般!“输血工作无小事”是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句口头禅。因此在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下,我输血科积极协助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开展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督促,努力使医院部署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使我院临床医生在科学、安全、有效输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