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 - 最终2003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 - 最终2003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 - 最终2003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 - 最终2003

利益相关者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玲

(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55000)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反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理念挑战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进行。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股东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斯坦福学院的学者、安索夫(Ansoff)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后,弗里曼(Freeman)、克拉克森(Clarkso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致力于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在国内,杨瑞龙、周业安、陈宏辉、贾生华、江若尘等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本文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就无法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杨瑞龙,2000)。因此,在界定方面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地方,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年的内部备忘录中一篇管理论文。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对“股东”这一

概念的泛化,被定义为“没有他们的支持组织就不再存在的团体”(弗里曼,1984)。这个定义对于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依据是某个群体对企业生存是否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界定方法从非常狭隘的角度来看待利益相关者的,但是它毕竟使人们认识到企业的存在并非仅为股东服务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生存也有重大影响。

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197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学院(Wharton School)开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被西方学术界和商界所重视。

自从利益相关者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其概念的表述很多,且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赞同。(多纳德逊,2001)。米切尔和伍德(1997)对27种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概念进行归纳分析,总的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而狭义的概念则指出哪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必须加以考虑。其中弗里曼(1984)和克拉克森(1994)的表述最具有代表性。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概念直观地描述了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概念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相当宽泛,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这些主体必在此概念界定之内,公众、社区、环境、媒体等可以想到的团体与个人都会对企业活动造成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克拉克森(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中投人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进一步加强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强调专用性投资,于是一些集体或个人如媒体便不在利益相关者定义之列。这两个概念的对比表明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趋于具体化和集中化。

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可以看出,他们的界定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既强调专用性投资,又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

联性。

综合以往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其利益或接受其约束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对企业进行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等。特别指出,环境虽然无法进行专用性投资,但自然环境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文认为环境应是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同时,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作出利益相关者图表(见图1)。

图1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学者在进行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同时,普遍认识到仅仅界定出利益相关者是不够的,这引起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的热潮。“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陈宏辉,2002)。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较为丰富,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见表1):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经济依赖性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竞争者、消费者等;而政府领导人、媒体等则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弗雷德里克(1988)按照是否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其中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查克汉姆(1992)按照相关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贷款人等,后者包括消费者、政府、压力集团、媒体、社区等。克拉克逊(1994)根据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承担的风险种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的和非自愿的,两者区分的标准是主体是否主动向企业进行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克拉克逊(1995)还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政府、媒体等。威勒(1998 )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标准中,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1)首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有直接关系,并且有人的参加。(2)次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联系。(3)首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4)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间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沃克(2002)根据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承诺的不同层次对其加以评估,按态度和行为的忠诚度高低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完全忠诚型、易受影响型、可保有型和高风险型。上述从多个角度细分利益相关者,加强了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但是这些方法的致命缺陷是仍然停留在学院式的研究,缺乏可操作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米切尔和伍德独辟蹊径,从利益相关者所必需的属性出发,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确定某一个人或者群体是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哪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属性之一:合法性(Legitimacy),即某一群体是否赋予法律上的对于公司的索取权;权力性(Power),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公司决策的地位、能力和手段;紧急性(Urgency),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公司管理层的关注。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对上述三个特征进行评分,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潜在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确定的利益相关者。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只拥有三属性中的一种,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拥有其中的两种属性,确定的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三种属性。米切尔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模型是动态的:任何一个人或群体获得或失去某种属性后,就会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米切尔评分法的提出大大改善了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可操作性,极大的推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推广应用,并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的常用方法。

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见表2)。

万建华(1998)根据利益相关者是否与企业有正式的、官方的契约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一级利益相关者包括财务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政府、供应商和顾客;二级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所有社区等。

李心合(2001)从合作性和威胁性两个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边缘型、不支持型以及混合型四类。支持型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性强、威胁性低,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顾客、供应商和提供服务者;边缘型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威胁和合作可能性都比较低,包括雇员的职业联合会、消费者利益保护组织以及那些零散未经组织的股东;不支持型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潜在性威胁较高,而合作的可能性较低,包括存在竞争关系的相关企业、工会及新闻媒体等;混合型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潜在性威胁和潜在性合作的可能性都较高,包括紧缺的雇员、顾客等。

陈宏辉、贾生华(2004)借鉴西方学者的“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的分析思路,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紧急性三个维度上对所界定出的10种

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评分的方法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大类,而且不同的个体因素和企业因素会对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的认识产生差异。核心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群体,与企业具有紧密的利害关系,甚至可以直接左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包括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三类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已经与企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付出的专用性投资实际上使得他们承担着企业一定的经营风险。在企业正常经营状态下,他们也许只是表现为一种企业的显性契约人,然而一旦其利益要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或是受到损害,他们可能就会从蛰伏状态跃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和政府等五类;边缘利益相关者往往被动地受到企业的影响,在企业看来他们的重要程度很低,其实现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包括特殊团体、社区两类利益相关者。陈红辉尝试利用实际调研资料,从一般意义上对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探讨不同的个体因素和企业因素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吴玲、贺红梅(2005)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利益相关分类问题结合起来,实证研究中国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分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非关键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可以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管理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该分类方法考虑到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刘利(2008)根据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本的专用性、互动性以及影响力把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拥有直接的权益,对企业的成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次要利益相关者虽然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声誉和社会地位方面,但是他们对企业有极大的影响力,并颇能代表公众对企业的看法,需要企业加以重视。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是相互转换的,而且其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这与克拉克逊的分类方法是一致的。

黎毅等(2011)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利益相关者界定为股东、金融机构、供应商、客户、员工、社会公众、自然环

境7大类,采取指数法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进行计量,分析公司特征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差异性,对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认为根据克拉克逊的分类方法,即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对于不同的行业、某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具体分析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以便更好的指导公司治理活动。

三.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1、契约理论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首创的“企业契约理论”。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签订的一组不完备的长期契约,由于企业的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来说更具有专有性,承担的风险更大,所以企业的股东拥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然而利益相关者认为从“企业是一组契约”这一基本的论断出发,可以把企业理解为“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Freeman,1999)。这一组契约的主体除了股东之外,当然也包括管理者、雇员、供应商、客户及社区等多方参与者。只不过这些是隐形契约,蕴含着以专用性投资为基础的利益和风险关系。

2、从资产专用性、资源依赖理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关键资源提供者的角度。

布莱尔(1999)指出,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股东,而且来自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这些主体提供的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既然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都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剩余风险,有什么理由认为剩余索取权仅归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如布莱尔(1995)所认为的:在大多数现代公司,股东承担了有限的责任,股东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多元化而化解,或选择退出,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债权人、员工及其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并没有独占剩余索取权。

3、产权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主流企业理论对产权的理解过于狭隘了,我们应该从多元的角度重新定义产权。布莱尔认为,公司控

制权一部分赋予股东,而另一部分是由利益相关者所掌控的。单独依靠某一个“个体判断”理论来描述产权是不完整的,在考虑像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这样的复杂问题时,应该趋向于建立一个多元“个体判断”的产权理论。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顺理成章提出,“只要一种多元的产权理论能够被接受,那么产权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联系就显而易见了”(Donaldson,1995)。

(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模式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把内部结构抽象为股东与经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股东中心理论看来,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监督和制衡经营者,实现股东的资产收益最大化。随着理论研究和公司实践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应该加以扩展,不仅仅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体现了企业治理模式从一元激励到多元激励的转变。目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主要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和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

1、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弗里曼(1984)认为股东的利益不应该居于最高的地位,而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图谱中的一员,使得公司治理目标更加注重多边利益主体的利益。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公司理解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认为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收益权和剩余索取权。这种双边的或多边的合作模式成为“共同治理”。

我国学者杨瑞龙(2002)认为,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通过企业内的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同时要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对各产权主体进行制衡,可以通过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来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因此,共同治理模式中,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董事会可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平等的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监事会可以对产权主体进行相互制约,更好的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被看作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即由股东、工人债权人等组成的共同治理的模式。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性质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具有主导地位。监事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其中工人代表占1/3到1/2席位,而董事会通常由5人组成,其中1人应为职工代表。与德国相似的是,日本也采用共同治理模式,并使得德、日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崛起。

我国学者侯彬(2011)主张建立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扬弃“股东之上”主义的逻辑,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共同治理”机制。他提出:改善董事会的结构和产生方式,建立股东、公共利益代表、利益相关者等组成的共同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体系,为建立国有企业共同治理机构与机制提供法律保障。

研究者认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因此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也是不一样的。我国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认为:企业绝不是只为股东生存的,诸多利益相关者受企业决策的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同时,对这些利益相关者不需要“等量齐观”,在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治理”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若尘(2006)通过实证研究对不同规模企业及企业不同经营目标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及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发现企业在追求不同的经营目标时它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因此应根据重要性程度,准确把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定位。盛亚等(2007)从创新管理的角度,按权力和利益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大类,从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高层管理者)的权力和利益实现程度、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和合作者)的权力和利益实现程度分别探讨实施不同的管理战略,让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并享有创新带来的价值和利益。

2、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

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认为,理想的治理模式定位于股东至上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所界定的均衡区域内,在已有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基础上,对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选择。日本学者伊丹(2000)认为,只有企业的主权者才能参与公司治理。而企业的主权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企业提供不可替代的资源;二是承担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满足两个条件的分别为资本的风险承担者股东和与企业存在长期依存关系的核心员工。因此,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只有股东和核心员工可以作为企业的主权者享有参与公司治理的资格。

我国学者陈宏辉(2004)首先提出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三类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陈宏辉对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明确界定,对我国经

济转型下公司治理中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唤明、江若尘(2007)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一步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企业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并大胆推断该理论的应用趋势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管理。此外,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安排制度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下不断筛选的结果。“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状态并不具有固定性,它的构成在实际研究中完全可能是动态的。”(米切尔,1997)。综上所述,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主义,即“企业按照极少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采取行动,并同时注重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更强调参与治理的基础在于关键利益,因此也只有那些关键利益相关者才能参与公司治理。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企业公司治理和改革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杨瑞龙、周业安(1998)主张建立一个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于责权利统一基础上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他指出“股东至上”逻辑使我国国有企业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要想摆脱困境,就必须进行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强调企业不仅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利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的控制;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孙涛(2005)以知识性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对知识型公司的治理来说,由于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创造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并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以及经营者共同参与公司利润的分配,其公司治理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长期的努力,为知识型公司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意见。邓汉慧、张子刚(2006)经过实证研究和数理分析得出结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绝对不可缺的是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基本构成是核心股东、管理者、员工三类,提出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这种观点与陈宏辉的看法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关键在于通过分析区别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确定核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深度参与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目标驱动,必须依靠企业生存,而企业为了生存,也必须依来他们。采用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既不像股

东利润最大化的治理方式那样过多的关注短期绩效忽视企业长期发展,又避免了相关者管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使得企业服务主体过于泛化导致的效率低下。因此,核心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评论、启示与不足

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中使企业更注重于长期目标的追求和可持续发展,而无需因为股东利益最大化只注重短期利益。同时,因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维护,他们反过来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从而减少监督激励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并和企业形成一种基于信任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和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最后,良好的声誉、独特的组织文化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企业无形的、有价值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直接取得的资产,而这些资产使企业创造了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过去的40多年取得迅速的发展,但是迄今为止,它还不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理论,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来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缺陷:

(1)强调利益相关者将导致公司治理目标的多元化,使管理者失去追求目标。让公司管理层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相当于他们对谁也不负责。因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问题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缺乏一个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将抹煞企业产权分析的层次性,分散企业的经营目标,从而不能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

(2)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过于宽泛,利益相关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虽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划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探讨和假设阶段。从涉及到的十几种利益相关者来看,孰轻孰重,也不得而知。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种理论和方法能够定量的衡量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重。

(3)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实践?国内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利益相关者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理论上证明利益相关性理论可行。不过,由于利益相关性理论本身的不完善,实在是很难实践。比如,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太多太杂,仅顾客这一项,要想对他们进行集中起来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很多学者多提出的利益相

关者参与公司的治理这一提法,目前为止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弗里曼提出了支持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授权法则”,理论的实施过程需要操作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参与基础有比较深的认识。再则,这些参与机制的实现可能本身就存在缺陷。

这些不足也指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比如确定核心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的设计、如何创新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目标等等。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智力、声誉、信任将成为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时代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本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权,善待员工、鼓励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以及与环境协调发展等这些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理论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Freema&Evan.Corporate Governm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 [ 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1990,19:337-359

[2]Clarkson,M.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k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92-117

[3]Charkham,J.Corporate Governance:Lessons from Abroad [J].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1992,4:8-16

[4]Wheeler D.Including the Stakeholders:the Business Case[J].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201-210

[5]Mitchell &Woo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ly Count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853-886

[6]Blair M.M.&Lynn A.S.A Team Produ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 [ J].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1999,4

[7]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8

[8]王唤明,江若尘.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1-14

[9]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16-21

[10]林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J].闽江学院学报.2009,2:54-58

[11]任海云.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J].商业研究.2007,2:30-32

[12]刘利.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证研究[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7

[13]刘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与缺陷[ 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2:20-24

[14]万健华.利益相关者管理[ M].海天出版社.1998

[15]李心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管理[ J].当代财经.2001,1:66-70

[16]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 J].经济研究.2004,4:32-36

[17]吴玲,贺红梅.基于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5,6:34-38

[18]江若尘.利益相关者问题的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06,21:67-74

[19]吴玲,陈维政.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实施分类管理的定量模式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03,6

[20]陈宏.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进展[ 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5-7

[21]梁秀萍,范意婷.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J].现代商贸工业.2011,6:35-36

[22]冯俊华,张龙.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J].决策管理.2009,15:13-15

[23]肖斌,张衔.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J].当代经济研究[ J].2011,4:22-26

[24]李金兵,韩玉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与前瞻[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57-59

[25]黎毅,付瑶等.企业特征对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的差异性分析[J]. 中国会计2011学术会议.2011

[26]盛亚.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案例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7,25:106-109

[27]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1:38-45

[28]孙涛.知识型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5,6:832-836

[29]邓汉慧、张子刚.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J].科研管理.2006,1:85-90

综述国内外投资者情绪研究进展

综述国内外投资者情绪研究进展 摘要: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绪金融市场,尤其是投资者情绪研究备受行为金融学学者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投资者情绪方面的研究工作惊醒了研究梳理。比较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对目前普遍使用的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做一个简单整理,指出其特点,并对投资者情绪影响金融市场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指出更精确的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将是研究未来投资者情绪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进而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金融市场行为金融 一、导言 投资者情绪是反映投资者心理等重要因素。它是反映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或预期的市场人气指标。对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投资者情绪,西方学者有较多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在投资者情绪的决定因素和模式,投资者情绪对市场影响机理等方面,一些学者还通过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和证券投资分析师指数对市场预测能力进行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需要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我们对在国内外研究中应用较广泛的投资者情绪指标进行分类整理,并指出将来对投资者情绪需要研究的几个方面,希望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一)投资者情绪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传统金融学继承了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基本假设,认为市场参

与者都是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有效市场理论。然而,近些年来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却对这种理论提出了质疑。行为金融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萌芽产生的,它认为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传统金融学研究之外的一个因素——投资者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市场的波动。 研究投资者情绪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一,它可以告诉我们故事中投资者预期的偏差。其二,它可以提供我们通过利用这些偏差而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投资者情绪是行为金融众多分支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行为金融的分支中,它属于对投资者群体行为影响的研究;从实践上来看,对投资者情绪进行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情绪会引起投资者在股市收益预测中出现偏差;二是这些价格偏差可以带来获得俄武器收益的机会。因此,加强投资者情绪研究具有中药店现实意义。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及波动的规律,为投资者行为决策和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投资者情绪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投资者情绪范围很广,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研究投资者情绪,投资者情绪研究最困难的事如何选取投资者情绪变量,如何对选定的投资者情绪进行合理量化。影响投资者情绪按性质和获取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显性投资者情绪,隐形投资者情绪和情绪代理变量。 1、显性投资者情绪 所谓显性投资者情绪,是指通过调查得到的,可以直接反映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比如看涨、看跌及看平,再以看涨投资者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作为投资者情绪。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探究综述 - 最终2003新

利益相关者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玲 (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55000)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反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理念挑战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进行。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股东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斯坦福学院的学者、安索夫(Ansoff)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后,弗里曼(Freeman)、克拉克森(Clarkso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致力于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在国内,杨瑞龙、周业安、陈宏辉、贾生华、江若尘等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本文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就无法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杨瑞龙,2000)。因此,在界定方面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地方,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年的内部备忘录中一篇管理论文。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对“股东”这一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QIU Y un-mei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Lishui32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disciplines, structural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setting up of cour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bout tourism education to which special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in the days to come. 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依笔者目力所及,我国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6年以后,即从《旅游学刊》出刊《旅游教育增刊》开始。1999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也推出了教育专刊。增刊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教育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教材、教法的探索等。 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正规学校的旅游教育始于1978年,而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存在[1]。陶汉军对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进行回顾,并将之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并且已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董观志在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就进行总结时,认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和内涵式发展时期三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并认为自1995年以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现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3]。刘志江从旅游教育的现状、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有继续稳定发展、体制改革更趋深入、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水平接轨的趋势[4]。喻学才通过对上海高等旅游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规范化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保证措施[5]。丁力等针对全国范围旅游需求已趋饱和,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对旅游教育质量的追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6]。张立明在分析了旅游业全球化特征、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之后,总结出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教育的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7]。刘文江[8]、黄松山[9]等通过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满足21世纪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和旅游业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形成很大的反差,阻碍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申葆嘉[10]、郝索[11]、明庆忠[12]等人从发展时间短、方法论尚无重大突破、研究力量薄弱、观念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尚不成熟的原因。同时他们指出,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固定式企业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保障了所有为企业投入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而不仅仅是注入物质资本的股东。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C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思想(刘俊海,1999)。 基于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而且来自于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Donaldson & Preston,1995)。 其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 公司的股东并没有承担理论上的全部风险,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Freeman在1984年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并从所有权、

论文的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如何写文献综述和文献翻译

第一讲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 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 一方面佐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

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部分要写清: (1)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咱学院论文最大缺陷在于这个部分缺失。 几种前言模式: 请看案例一: 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改革的深入,我国司法与媒体的博弈日益凸显,“媒介审判”现象一直被广大新闻传播界和法律界的专家开始所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也叫“报刊裁判”(trail by newspaper),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在我国的第一本新闻传播法教程里可以看到“媒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传统的理论认为,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原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以 诸暨市为例 摘要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理论,最早由弗里曼提出,近年来得到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与传统的以企业管理者利益为核心的理念不同,重视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投入与参与者,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投入了相当的智慧和力量,分散了企业经营的压力和风险,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综合考量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人文关怀,更应该重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 基于此,本论文以诸暨市物业公司相关者理论为研究主线,诸暨市两家典型的住宅小区为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旨在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印证当前的企业相关者理论在具体的实施效果和经营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结合战略实施,进而能够推进整个企业本身的发展。当然,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来驱动企业发展,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给予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优化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本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化过程和重要因素,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在实际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矩阵模型,重点体现了物业公司、政府、业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分析和行为影响。最终,结合诸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诸暨市物业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实施的建议。同时,对诸暨市政府在协助物业管理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进诸暨市在物业管理公司治理上的进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物业公司;诸暨市;战略;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 1、权力-行为矩阵

分析如下: 圖示列出了一個權力/動態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上可以畫出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評估和分析出在新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在哪兒應該引入“政治力量”。 A、最難應付的團體是處於D區內的那些團體,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礙新戰略,但是它們的觀點卻很難預測。其隱含的意思非常明顯:在已建立一個不可改變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測試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新戰略的態度。 B、相反,在細分市場C內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通過管理人員的參與過程來影響戰略,這些管理人員同意他們的’觀點’並建立那些代表他們期望的戰略。 C、雖然細分市場A和B內的利益相關者權力很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支持本身,會對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產生影響。 2、权力-利益矩阵 分析如下: 權力/利益矩陣的一個有價值的發展,如圖示中所示,它根據利益相關者與其持有的權力大小的關係,以及從何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組織戰略的興趣,對其分類。因此稱其為權力/利益矩陣。 這個矩陣指明瞭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類型。顯然,在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重點考慮主要參與者(D區)是否接受該戰略。因為他們既有權力又有興趣。關係最難處理的一類利益相關者是C區內的利益相關者,雖然總的說來他們是相對被卻的,但卻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對戰略產生興趣,並施加有力的影響。因此,全面考慮利益相關者對未來戰略的可能反應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們的利益而迫使其突然重新定位於D區內,並且阻止戰略變革,那麼情況就會很糟。類似地,需要正確地對待B區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因為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戰略,與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而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權力,所以可以通過保持信息交流來滿足他們對利益關註的心理要求。 通過權力/利益矩陣可以明確以下一些問題。

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

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行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主要涉及四方面的问题: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表现——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策略选择的影响;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产生的经济后果——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且这四个问题相互联系。本文试图对有关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行为问题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述评,为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投资行为;投资策略;投资效率;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ich, from this article, mainly refers to four related aspects: The measure of investor sentiment; The impact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the impact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the influence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the choice of enterprise investment strategy;Economic consequences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 caused by investor sentiment---the influence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This text try to d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mment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bout investor sentimen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 to offer help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 [Keywords] investor sentiment; investment behavior; investment strategy; investment efficiency; literature review

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陈易美(学号:312045110005)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当今世界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同时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究也是不断深入,下面就对当今世界的一些教育研究方法做个简单的综述。 第一,了解一下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经历了直觉观察时期、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形成独立学科时期、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四个时期。现状:第一,群众性(而缺乏专业性)。第二,行政参与并领导教育研究(官本位思想)。第三,研究方法上倾向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中的急功近利)。第四,没有教育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有效的转化机制)。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于:理论更具有构造性、清晰性和预见性;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以及更有操作性。 第二,要知道.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3)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 第三,在教育研究中要学会选题与设计。首先,要学会选题。选题要新颖,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科学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其次,课题研究的设计方面,要先进行.教育研究假设,对问题的答案、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判断其是否正确,叫检验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