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教育类考试复习资料——教育概论

大学教育类考试复习资料——教育概论

大学教育类考试复习资料——教育概论
大学教育类考试复习资料——教育概论

绪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和体系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或者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这种特定的社会现象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理论的主要特性

1、综合性、跨学科性

(1)理论提出背景的综合性、多样性。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吸取材料,加以消融、综合、统一,构成其理论基础;

(2)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决定学科的综合性与跨学科性;

(3)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更新必须依靠其他学科,从它学科吸取营养并发展自己;

2、实践性

应用性比较强,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最终要接受教育、教学实践和广大教育实践者的检查和鉴定。

3、层次性

层次性表明其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有序性及其不同的功能。(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基础理念是把“人”作为文化的存在物。科学与人文构成教育的双重本质,科学过程与人文过程的统一,才构成健全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任务

在于研究和提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与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工具,提供一个可以推动教育进步的发展范式。

(二)教育学的意义

1、从学习者方面来说

(1)给予学习者以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使之懂得并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2)给予学习者以方法、技术方面的原则指导;(3)提高学习者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

2、从社会、国家方面来说

(1)教育学要为现实的教育改革探索新的道路。

(2)预测未来教育。

3、从教育学自身的建设方面来说

(1)教育科研人员素质上的缺陷;

(2)心理学的落后;

(3)紧扣当前教育改革和理论建设需要的教育科研课题仍嫌不足;(4)学科建设滞后;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理解与概念

一、“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具体实在的活动。由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是在其特定、具体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展开的。因此,不同的历史文化观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从东西方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教育内涵。

㈠“教育”的东方理解教育的缘起即分析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一乐也;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内涵分解:

第一、表明古时人们认识到教育师生的双边活动;重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间对象性交流的存在——此为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之特点。

第二、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外部系统文化经典的传授;

第三、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和教育过程的严肃性;

㈡“教育”的西方理解

第一、教育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帮助学生“生产”——新思想、新观念;

第二,教育是对学生内心智慧的引导、导出,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缘于此;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制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卢梭把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推向成熟,杜威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推向高潮,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始终在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

二、“教育”的概念

㈠界定“教育”概念的视角

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2、“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

㈡“教育”概念的界定

第一,需要抓住教育人类自身欠成熟与社会要求既成熟一对基本矛盾;

第二、需要凸现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的教育的目的;

第三、需要展现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教育过程;

第四、需要揭示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动力性、社会性等诸多属性;第五、需要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层次性:广义教育指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狭义专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受教者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校教育活动。

“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马卡连柯

绪论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事实与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规律

教育与受教育者双边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据什么培养人(规律与目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与规格)

教育学

用什么去培养人(内容与手段)

怎么样去培养人(原则与方法)

学习教育学的目的:认识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诠释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质量。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国外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代表人物与著作

1.苏格拉底

哲学观点:神学唯心主义

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谈话——反诘——产生矛盾

发问——刺激、诱导、控制学生的思考

主要特点: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获得认识

与学生讨论,利于激发学生思考

培养主动参与与求知的习惯

2.柏拉图《理想国》

哲学基石:理念论

理念即一切事物的共性理念的等级性

理念论的影响:贬低感性认识的作用

政治观:奴隶制基础上共产主义国家

国家人员结构:执政者军人工农商

国家伦理原则:正义智慧勇敢节制

对教育的理解:

心灵原有学习真理的能力,见到真理的机能。

学习就是回忆,通过理性回忆心灵中原有知识

教育的过程:

幼儿教育:游戏、讲故事

音乐教育:音乐、诗歌、文学等

体育教育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①年龄分期的尝试

②体育、智育、德育相互联系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教育观点:

教育方法应适合人的禀性

根据儿童天赋、倾向进行教育

遵循年龄特点,确定不同年龄的接受能力

学制建设:

早期家庭教育初级学校

文法学校雄辩术学校

5.其他人物与著作

莫尔《乌托邦》拉伯雷《巨人传》康帕内拉《太阳城》

思考: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一)特点

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与教育相关的著作大多以诗话语言为特征的随笔式教育小说或小说式教育随笔的形式。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目的论:

理性的动物——博学

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德行或恰当的道德

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宗教或虔信

教育方法主张:

减少课堂教学,增加自习时间

减少强迫记忆

按学生的能量安排教学

充分利用感官的作用

教学论上的突出贡献:

对班级授课制确认和发挥

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

教育作用:“白板说”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

“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

教育途径:家庭导师的个别教育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论体育:健康、忍耐劳苦、衣服宽大、粗食淡饮,游泳和户外活动、击剑、骑马、园艺、手工

论德育:德育目的:服从理智的指导和克制欲望的能力良好的礼仪

德育方式:训练

及早实践及早管教(宽严适度,拒绝体罚)奖惩得宜,培养羞耻心和荣誉感说理和规则榜样

论智育:

智育的目的:培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智育的方法:集中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启发儿童的欲望,激起读书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从易到难,由简及繁,从已知到未知。

卢梭:《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席勒:《审美教育论》

康德:第一个在大学以系统课程的形式讲授教育学。

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1806出版《普通教育学》,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一)特点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登上教育学研究的舞台以科学的教育实验为依据

以研究发展学生技能为重点

教育方法基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

1.俄国与前苏联:马列主义教育学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类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2.西欧与美国:资产阶级的教育学

以社会学观点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

纳托尔普:《社会教育学》

菲舍尔:《描述教育学》

涂尔干:《教育与社会学》

以实验心理学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

拉伊:《实验教学论》《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文化教育学:施普兰格《教育与文化》

3.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学习的独立性和实用性:

巴格莱:《教育过程》《教育价值》

桑代克:《人类的学习》

亚当斯:《教育理论演进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教育即生活

②学校即社会

③从做中学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特点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运用多学科方法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

广泛的教育整体改革实验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

布卢姆: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①认知目标②情感目标

③动作技能目标目标教学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

主张:

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教学原则:动机、结构、序列、强化

③发现学习和启发学生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麻生诚:《天才与教育》

朗格朗:《终生教育引论》

?中国教育学的演进轨迹

一、古代教育学的雏形

(一)特点

没有独立学科,但有丰富的教学思想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

1.孔丘《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孟子《孟子》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善

二、教育内容、目标、作用

(一)教育内容和目标

内容:孟子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

目标: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君子标准: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二作用: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

深远影响:孟子主张坚持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就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二、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一)由博反约,诲人不倦

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

教育者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

教育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二)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孟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才能。

(三)树立目标,坚持标准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三、受教者与学习方法

(一)欲求自得

孟子: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只有自觉摸索体会得到的知识,才能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求学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还得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钻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熟练掌握。

(二)反求诸己,改过迁善

(三)立志持志,磨练意志

曾子:《大学》

子思:《中庸》

乐正克:《学记》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专著

二、中国现代教育学的形成

(一)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阶段1901-1919

1、译介:王国维

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

立花铣三郎《教育学》

牧濑五一郎《教育学教科书》

1896-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籍76种。

2、编著

王国维《教育学》1905

秦毓钧《教育学》1908

蒋维乔《教育学》1909 等

(二)教育学的草创与发展阶段1919-1949

中国第一代教育家形成的重要奠基时期

陶行知、范寿康、邓胥功、杨贤江等

(三)教育学的苏化与中国化阶段

凯洛夫;程今吾、曹孚等

(四)教育学的复归与拓展阶段

对引进理论的客观分析;刘佛年等

(五)教育学的反思与成熟阶段

叶澜、陈桂生、张诗亚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寓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2.教育的全民性

3.教育的性别差异

4.教育内容为生产和生活经验,形式简单。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

2.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相对封闭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制度日益完善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3.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4.教育过程的终身化趋势

5.加强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彼此间的连接关系,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严密、最有效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一)、近代中国学制的演化

清政府的学制

1.“壬寅学制”

2.“癸卯学制”

国民政府学制

“壬戌学制”

(二)、现当代中国学制的变革

1951年学制改革1.幼儿教育:幼儿园,3-7岁儿童

2.初等教育:小学,修业年限5年,入学年龄7岁;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3.中等教育:中学修业年限6年,工农速成中学3-4年,业余中学3-4年,中等专业学校2-4年。

4.高等教育:大学与专门学院3-5年,专科2-3年,研究部2年以上。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第二讲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

㈠教育本质的认识

1.教育本质的质性分析法

第一、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

第二、教育本质生产力说

第三、教育本质多质说

2.教育本质的矛盾分析法

通过教育要素间的规律性联系和教育过程的诸种矛盾分析,间接探讨教育本质问题。

㈡教育本质的研究

1.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引申研究法

变式材料分析法

特殊矛盾分析法

本质联系法

内因分析法

运用上述方法:教育的质→扬弃→教育本质假说→求证→教育本质2.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

第一,教育的对象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觉性与社会性等主体特征的人;

第二,教育过程是实现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第三,教育的结果将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的内在素质;脑的构成为人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

以上三点决定了教育本质,使教育不同于人类的其它活动。

资料:脑容量之比较

人在出生时脑容量最大仅为385毫升,成熟时为1350毫升;出生与成熟时的脑重量比约为1/3;而猿猴脑在出生时为200毫升,约为成熟时的1/2。即人脑在后天发展了2/3;猿脑仅发展了1/2。另外,从产道看,人类进化过程中,骨盆的开口适应脑的增大。但骨盆开口的增大是有限度的,有效的两足行走的工程学需要设定了这个限度。当新生儿的脑量为其现在的数值——385毫升时,便达到了这个限度。人脑结构较强可塑性的事实与人的生理系统相适应。(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人类的由来》)

二、教育的属性

㈠教育属性的内容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既把人类智能内化为受教者的智能,使受教者由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人;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传播、发展、交流与整合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文化区别能够保持与延续下去;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与历史逻辑统一的表现,不同

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存在前后相继的现象,具体体现在教育思想、制度、体制等的传承与发展;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属于社会系统,并与该系统中其它要素密切相关,但教育又是不同于其他系统的存在;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

㈡教育属性的研究

1、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

2、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

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问题一人性与教育

其一,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其二,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用严格的管束、制度、规章来约束学生的不好的第一天性,以对人性的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形成人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

其三,人性非善非恶说,强调对人性善恶的正确认识;

问题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㈠遗传素质:物质前提

1.提供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影响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

㈡环境与人的发展

1.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

2.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

3.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

问题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是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是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设计系统的教育影响;

三是学校教育能指导学生选择、成长;

四是学校教育有教师的科学指导;

二、教育的有限性

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 ;

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三、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

㈠人类普遍特征与教育

一是连续性与终身教育

二是顺序性与教育的循序渐进

三是阶段性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㈡人类特殊特征与教育

1.性别差异与因性施教

2.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3.脑功能倾向与全脑教育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

一、社会要素与教育

社会要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道德等多方面,这些因素对教育的不同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这些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反作用。关于社会因素与教育的关系,有较多的研究与阐述,因此,有必要简要了解社会因素与教育关系的一般原理、以及社会因素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二、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㈠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提出,要求教育应当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两种理解:

一是将其理解为三个层次,即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化;组织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物质设施层面的现代化;

二是将其理解为下列目标,即教育的思想与目标、内容与课程、方法与手段、管理与评价以及教师队伍的现代化等内容;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树立终身教育观、现代大教育观、全面发展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教育全面效益观等思想;

培养目标的现代化----作为培养人才的总体规范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现代化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培养学生的五会能力和培养适应于网络生存的人才等;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求用现代教育思想去选择教育内容,并研究课程的现代适应性,如理论化、渗透化、多样化、个性化等。教育结构的现代化----调整、优化现有教育结构,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结构;

教育设备条件的现代化----要求校舍、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运动场地等教学手段方面达到现代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要求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要求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立法,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实施教育行政、教学事务管理。

㈡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1.社会信息化

2.教育信息化

㈢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

1.知识经济

2.知识经济的教育影响

㈣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

1.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影响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目的的结构与价值取向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

问题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讨论)

1.提供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

2.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3.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横向结构

1.对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2.就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国家规定的教育的普遍目的

以法律或政策形式确立,具有强制性、方向性与指导性

第二层次: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第三层次: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美国民主教育的目的》(1938)

一、自我实现的目标

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

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

二、人际关系目标

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

三、经济效益目标

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

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

四、公民责任目标

社会活动社会了解审慎的判断

容忍维护公共资源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概念

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倾向

(二)争论

1.个人本位论

教育立场: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思想渊源: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艾伦.凯

教育目的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制定;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人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自然发展

派别:卢梭艾伦.凯帕克

一、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1.“自然的状态”在教育上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2.“归于自然”,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3.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二、培养目标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第一,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第三,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无所不宜、无所不能。

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主要著作《儿童的《儿童的世界》(1909)和《妇女运动》(1912) 。

1.批判教育不顾年龄特征,强迫儿童屈从于成人意志, 人意志,压制儿童兴趣和活动等弊病;

2.宣传自由教育,主张按照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改革教育, 培养有理想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新人”;

3. 理想的教育应该尽量减少外来干涉和压制,任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

4. 理想的学校应该废除班级制度、教科书和考试,一切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

5.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儿童通过充分的自由活动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6.反对体罚。

2.社会本位论

教育立场: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思想渊源:柏拉图荀子

代表人物: 孔德涂尔干纳托尔普

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需要靠社会提供营养;

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没有其他目的;

教育的结果只能以社会的功能来衡量;

派别: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问题二制定教育目的的

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

(一)社会依据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哲学理论依据

(三)人的因素

二原则

(一)统一性(二)偏移性(三)时代性

问题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二)人的片面发展与劳动分工齐头并进

(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及其评价

(一)历史回顾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二)、评价

1.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

(1)社会本位到人本位

(2)单一要求到全面要求

2.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教育内容

德育,培养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经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1.相对独立性:坚持五育并举

2.内在联系性:统一整体

3.地位不平衡性:强调德育和智育基础地位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地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风问题的基本能力。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

四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价值选择

(一)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

1.突出个性的培养

2.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美国综合中学的教育目标

一为所有未来公民提供基础教育

二为那些想在中学毕业后立即使用所学技能的学生开设很好的选修课程

三为毕业后上学院或大学深造的学生开设令人满意的文理课程

一、“教师”的概念

第一、对“教师”的传统描述:

1.《周礼》:“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2.《荀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3.《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负业,解惑也”。

从教师的功能或作用描述“教师”

第二、相关的“教师”界定:

1.《教育大辞典》:“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人才的专业人员”。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师为:“在学校教育中担负着教育、教学任务的专职人员”。

规定了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领域、基本任务

第三、对“教师”的科学界定

1.工作场地的学校性:以所在的学校/课堂为工作场地、场所;

2.职业分工的社会性:教师职业工作是一种社会分工、一种社会职业;

3.工作关系的稳定性:教师与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

4.活动任务的特殊性: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工作任务、内容;

“教师”是在学校中以对学生施加特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第一步:会者为师、能者为师

第二步:专职教师的出现

第三步:教育制度化中的“师”

第四步:教师专业化中的“师”

三、教师的角色

1.授业解惑者: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就是授业、解惑,从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促进学生发展;

2.传道卫道者:受社会的“雇用”而必需宣传、维系特定社会/政府/领导集团的主流价值观所提倡的“道”;

3.人格示范者:教师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示范者、矫正者;

4.教学组织者:教育工作的具体形式(课堂内、外的教学)依靠教师去组织、引导、调节、控制;

5.忘年交往者:成熟的教师与不成熟的学生作为两个“异质”文化主体而共同生活于学校,学生视教师为忘年朋友;

6.教学研究者:以专业研究、教学研究去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身上的多种角色折射出教师的的复杂性、多面性。

四、教师工作的特点

1.复杂性/繁重性;

2.长期性/艰巨性;

3.智能性/创造性;

4.示范性/模仿性;

5.教育性/人格性。

----上述哪些真正是教师工作的特点?

教师工作特点:

第一、目的:

----教师工作目的有教育-发展性;

第二、对象:

----教师工作对象具有未成熟性与主动性;

第三、手段

----教师工作手段有主体性;

第四、过程:

----教师工作过程具有持久性;

第五、方法:

----教师工作方法有示范-模仿性;

第六、成果:

----教师工作成果具有创造性;

第七、心态:

----教师工作心态有表演-自控性;

第八、效果

----教师工作效果之或然-迟效性。

启示:基于教师工作特点:科学地培养教师、人性化地管理教师。

五、教师的地位

第一、我国教师的传统地位

1.“天子之师”与“一代宗师”

2.“童子之师”

第二、国外教师的传统地位(欧洲)

1. 雅典的“教仆”

2.“坐着的手艺匠”

第三、教师的现代地位

总体:现代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中产阶级的稳定的地位,在社会声望上受到人们的敬重。

例:

A 日本 1972 《确保教育人才法案》

B 德国提高教师素质、工资

思考:我国教师的地位

六、教师的权威对学生的教育权威

首先, 教师对学生教育权威的基础:

1.知识:教师比较学生多;

2.智力:教师比学生发达;

3.经验:教师比学生丰富;

4.自律:教师较学生自律。

----这些构成了教师对学生天然的、客观、必要的教育权威

其次,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权威的因素:

1.教师的外在权威(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教育权利、社会地位);

2.教师的内在权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评价的公正性、师生关系的融洽性)。

教师的素质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教师的专业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师是一种要求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

1.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2.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研究;

3.教师体现专业知识、专门技能。

一、对教师专业性的界定

首先,衡量专业的基本标准:

1.具有严格的资质标准/入行要求;

2.其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垄断性;

3.有职业道德规范/职业伦理;

4.需要高度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5.需要长期、持续的专门技术训练;

6.有专业自主权、对工作行为负责;

7.有组织性强、自律强的专业性组织;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

何为“教师的专业素质”?

首先,教师素质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获得的”

其次,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其中,一般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是构成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材料1:舒尔曼的教师必备知识:

1.学科内容知识;

2.课程知识;

3.有关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

4.一般教学法知识;

5.学科教学法知识;

6.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

7.有关教育脉络的知识,包括班级或小组的运转、学区的管理与财政、社区与文化的特征等。

材料2:林崇德的教师知识包括

1.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要求: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能够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并能清楚表达出来)。

2.文化知识:包括文、史、哲、数、地、生、化、理、工得名和

多方面。

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

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

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

学经验的积累;实践性知识的积累需

要教师有反思型思维和教学能力)。

4.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三、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第一、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1.通识知识:

2.学科专业知识:

“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三个纬度学科历史:学科知识的发现、发展史[知识的源流、发展的线索与方法];

基本范畴:基本概念与事实、原理[学科当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前沿趋势:学科当前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新的观点、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科: 历史------现实----未来

3.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科:教育原理、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统计、教育测评、教育管理学;

交叉学科: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教育历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

相关学科: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

第二、专业技能

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

1.教学能力:由一般教学能力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构成。其中,一般教学能力指各种各样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能力,主要有: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2.教学技巧

教师的专业技巧从内容看构成为:

呈现教材的技巧:如恰当地编排呈现内容、次序、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与技术等;

课堂组织管理的技巧:如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等;

教学评价的技巧: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能力,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表扬的艺术等。

3.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包括:

1.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

3.使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与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的能力。

总结:教师专业的基本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知识(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两大的方面。

注意:教师要注意研究和更新教师知识的性质、范式、组织和内容,以保证教师这“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流水,给学生的“一杯水”也是长流不息的“新水”。

三、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前、职后两个阶段:

阶段一:职前教师教育

===预期社会化,即师范教育

阶段二:在职教师培训

===继续社会化,形式有学历教育(教育硕士、高校硕士等)、技能培训和课题研究;时间有短期培训、长期训练;内容有教学培训、课题研究(如中小学的校本研究)等。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首先,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是基础环节,特别是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其次,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是客观要求,特别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再次,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突出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最后,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主要是通过校本研究来切实提升。

第九讲学生

问题一学生的属性

一、学生的基本属性

(一)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二)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三)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二、学生观

(一)历史上的几种学生观

1.性善观

2.性恶观

3.白板观

4.自然观

5.烈性观

6.儿童中心观

(二)当代学生观

1.评价性的学生观

2.移情性的学生观

3.学生主体观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学生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

1989年11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4.无歧视原则

(二)学生享有合法权利

1.生存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

问题二学生的发展

一、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二)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根据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循序渐进(二)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工作中要适时而教(三)根据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工作中要既求稳又求变

(四)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在教育工作中要因材施教

问题三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是通过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的持久变化过程

(二)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主动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我国的学习过程理论

1.学习的准备阶段

精神准备物质准备学习计划的制定

2.学习的展开阶段

感知理解应用

3.学习的评价阶段

表层评价深层评价

(二)国外的学习过程理论

1.行为主义

2.认知学派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3.人本主义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

意义和经验的学习是重要学习学习是愉快的事情

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引导情感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4.建构主义

知识靠学生建构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看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

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个体性

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要置于具体情境中

三、学生的学习原则

(一)全神贯注

(二)循序渐进

(三)思问结合

(四)博专结合

(五)学用结合

四、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PQ4R法

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复习

(二)试误法

(三)发现法

(四)模仿法

(五)归纳学习法(六)总结学习法

课程

教育内容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并得以实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教育质量的评价等,也要受教育内容的制约,因此,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章主要讨论: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如何选择、如何组织的?学校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教育内容的一般理论

一、教育内容的含义

教育内容是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专门规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体系及各项教育活动等的总称。

含义内涵分析:

一是从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出某些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体系,作为教育内容,对学生施加影响;二是设计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并获得多方面发展。

二、确定教育内容的依据

(一) 依据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确定教育内容;

(二) 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教育内容;

(三) 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确定教育内容;

(三) 科技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 科技发展状态影响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 科技发展速度直接影响教育内容更新的速度。

(3) 科学结构的演进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内容的设置。

三、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 要素之一——知识

知识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的天赋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内容以能训练学生心智的知识为主,如古希腊“七艺”之文法、修辞、辩证等。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社会生产生活中实际需要的科学知识,由此,教育内容以实用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

我国义务教育知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科学性

?②基础性

?③全面性

?④发展性

?知识的来源:

?一是通过个体亲自实践,依靠直接经验获取知识;

?二是系统接受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

(二) 要素之二——技能

技能是指运用知识经验去完成实际任务的活动方式。

实际操作技能:运用知识经验完成某种机体运动或操作某种对象的活动方式。如写字技能、劳动技能等;

智力技能:运用知识经验完成某种智力活动的方式。如心算技能、

构思技能等;

(三)知识和技能关系探究

两者密切相关,知识的获得是技能形成的前提,知识的性质、传递方式、学生实际活动的多寡等都会影响技能的形成;技能一旦形成,也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影响获取知识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如有了较高的阅读技能,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掌握了熟练的运算技能,则便于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四、学校教育内容基本单位——科目

?一是学术性科目,即通常所说的教学科目;

?二是非学术性科目,即活动科目;

两类科目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和比例编制安排,通常学术性科目按照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将知识、技能循序渐进地编排起来,组成有较强逻辑系统性的学科,保证学生掌握准确、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非学术性科目一般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顺序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顺序组织相关内容,该科目也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条理性,是各类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教育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的概念

我国课程含义包括了教学科目及科目的讲授顺序和时间等意思。

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跑道”,即学习进程之意,与学习过程同义意为引导学生继续前进、以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二、课程的类型

?(一) 从纵向按学校教育层次、类别划分课程,可以把学校课程分为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专业教育

课程三类。

? 1. 基础教育课程

? 2.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 3. 专业教育课程

?(二) 从纵向上看结合课程管理体制的多级化趋势,我国中小学课程还可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亦称校本课程)。

?(1)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

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会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国家

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

?(2) 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

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

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会

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3)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

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基于这样的理

念:设计课程最适宜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活

动的地方——学校。

?校本课程解读

?一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中央指定的,另一部分自行设

计),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

?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全新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校本课程之列。

?(三) 从横向上看,按学校课程的表层构成和内部构成来划分,可把学校课程分为显课程和潜课程,而显课程又包

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

1. 显课程

?显课程也称正式课程,是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并用专门的书面文件予以陈述,要通过考试、测验考核效果

的正规内容体系。

?学校教育中显课程有两类: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

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组成各门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周期的一种课程类型。

?优点:

?一是具有逻辑系统性;二是具有简约性;

?不足:

?一是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

?二是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的更新。

?(2)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系统论证活动课程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提出“思维五步骤”,即活动课程的五个阶段:

?①设置情境暗示学生产生疑难;

?②了解问题的所在,确定问题;

?③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④推断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

?⑤在行动中检验假设。

2、潜课程

潜课程也称之为潜在课程、隐性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内部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式课程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

杜威、克伯屈、杰克森和布鲁姆都有涉及。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森在《教室的生活》中首次使用“潜在课程”一词。

?潜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影响因素的弥散性。

?(2) 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3)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 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

?三、学校课程的书面文件

?(一)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亦称“课程标准总纲” ,是关于一定学校课程总体设计的文件,要要从整体上规定学校的性质、培养

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施要求、评价标准等内容。

?(二)分科标准

?(三)教材

?课程计划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 学校性质与培养目标;

?(2) 课程设置;

?(3) 各科目安排的顺序和学时分配;

?(4)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 分科标准

?分科标准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说明部分:主要概述本科目性质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预计达到的目标,选择相关内容的依据、内容范围和体系、进度安排,教学法方面的建议等。

?(2)正文部分:对内容范围、要点、体系、学时作出规定、对作业、测验、考试及实验、参观和其它实践活动提出要求并作出时间安排。

?(3)列出参考书目:提示相关技术与办法,对实践活动中有关操作材料、操作方法进行提示等。

?(三) 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分科标准,全面阐述或表现科目内容的专门材料。

?第三节教育内容现代化

?一、科技发展对教育内容改革的要求

?当代科技发展呈现的特点:

?(1)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2)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学技术革命;

?(3)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化;

?(4)科学技术发展整体化趋势;

?针对上述特征,教育内容应做到:

? 1.充实与更新内容

? 2.调整课程结构

? 3.改变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 4.充分体现科学教育内容中的人文特征

?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趋势

?(一) 教育内容综合化

? 1.关联课程:是把两门以上相邻学科有机联系起来,使实施过程能相互照应,密切配合的一种课程形式。

? 2.融合课程:把同一科学领域内两门以上相邻学科揉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学科。

? 3.广域课程:合并不同科学领域的数门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 4.问题课程:亦称问题中心课程或核心课程。该课程以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如战争、吸毒、环保等问题)为核心,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不是以学科知的逻辑顺来组织内容.该课程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利用可利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

?(二) 课程体系结构化

?一是调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继续保持基础性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发,在继续发挥学科课程优势的同时,重新考虑活动课程在满足学生兴趣、培养学生

实践能力及主动精神等方面的长处,把活动课程作为学校

教育内容中正式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是看到潜在课程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关注潜在课程建设;

?四是考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以及诸多社会问题,在加强知识技能学习、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关注

学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的培养; ?(三) 教育内容个别化

?学校教育应识别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认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及特殊才能等方面明显的个体差异,只有适应差

异性,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内容载体技术化

?物质手段从印刷品、实物模型、教具、挂图、黑板等载体,逐步过渡到以现代科技武装的机器和技术装置作为教育

内容载体。

?内容载体技术化优点分析:

?(1)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具体、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2)使内容呈现方式和顺序灵活多样,可自如调控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进程,从而保证因人施教,保证学生主体作用

的真正发挥,有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

发展;

?(3)使得内容信息的传递、传播变得高效便捷,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满足更多人求知发展的需要。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第一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迁

?存在三种形态,依次是:

?自在性教育制度:在原始社会中逐渐积累起来,体现人际关系平等性,具有教育规则意义的自发惯例、习俗、规范、信仰和仪式;

?强制性教育制度:

?自主性教育制度:

?二、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近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仿照西方近代三级教育模式首次建立了规范全国的壬寅学制后,我国又先后建立了

?癸卯学制(1903年);

?壬子学制(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

?辛酉学制(1921年);

?壬戌学制(1922年);

?戊辰学制(1928年);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1951年10月1日,正式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决定》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幼儿教育;

?第二部分,初等教育;

?第三部分,中等教育;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

?第五部分,各级政治培训班;

?三、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概述

?(二)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及改革

?1.建国后的教育行政体制

?2.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1)经验教训

?(2)当前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做到适度分权;

?第二,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第三,明确教育机构的社会法人地位,处理和调整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第二节现代学校管理基本理念

?一、学校产权

?(一)产权概述

?1.产权概念

?产权(property rights),即财产权利,是指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而不是人对物的关系。

?2.几种产权形式

?(1)私有产权

?(2)共有产权

?(3)集体产权

?(4)国有产权

?3.产权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约束功能

?(3)外部效应内部化功能

?(4)资源配置功能

?第三节学校管理基本内容

?一、学校资产管理

?(一)学校资产管理概述

?资产,也称为财产,它是各类社会组织拥有或者控制、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学校资产就是学校所拥有或者控制、使用的各种人、财、物资源以及权利。学校资产管理也称为校产管理,就是对学校财产、物资以及各种权利的管理。

?(二)学校资产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能

?1.财务管理机构

?2.设备管理机构

?3.房屋建筑物管理机构

?4.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5.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三)学校资产管理的要求

?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一)对教师的管理

?1.教师的选用?2.教师的任用

?3.教师的培训与开发

?(1)业务培训

?(2)政治思想教育

?(3)心理辅导

?4.民主管理

?(二)对职工的管理

?三、教学与科研管理

?(一)教学管理

?1.教学思想管理

?2.教学制度管理

?3.教学质量管理

?(1)教学质量评价

?(2)考试质量管理,包括命题管理和评分阅卷管理两个方面

?(3)课程管理

?①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②编制课程表

?③指导编写教学进度计划

?4.教学资源管理

?(1)图书馆管理

?(2)电教设备管理

?(3)实验室管理

?(二)科研管理

?1.科研规划管理

?2.科研课题管理

?3.科研过程管理

?4.科研成果管理

?(三)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三)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一)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1.确立学校班级管理目标

?2.制定全校班级管理制度

?3.编制班级数量及编排班级结构

?4.班级规模的管理

?5.对班主任的管理与培训

?(二)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常规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活动管理。

?2.新型课堂管理的构建

?(1)课堂管理目标的确定

?(2)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

?(3)课堂管理手段的运用——沟通

?(4)课堂管理有效进展的保证——激励

?教学

?明确教育内容之后,需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学校教育职能的实现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教学是最核心的一项活动,耗时最多、涉及教育内容

最广、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教学是学校和教师的中心工

作。要求教师必须能胜任教学。本章主要介绍教学过程的

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教学中的认识过程有它本身的特点,主要解决怎样把人类积累的基本认识最有效地转化到新生一代个体的认识中

去,研究怎样使学生的认识在有限的学习期间能迅速提高

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上来。

?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间重要的联系环节和纽带,该社会价值和功能决定了其必然是简约的、

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从认识对

象、环境到认识活动都有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

(二) 教学与发展统一的规律

?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和学统一的规律

(四) 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二、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概

括和总结,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方向和思想方法论。

?现阶段教学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与适度超

前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1.主体性原则的含义

?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

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

?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含义

?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

?2.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l)科学性的贯彻。

?(2)思想性的贯彻。

?一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二是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含义

?指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然、社会现实相联系,学生则要把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与实际应用和行为实践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l)以理论为主导,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 (四)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结合原则

?1.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结合原则含义:

?指教学应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应尽可能快速地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提出该原则的依据:

?一是教学内容的特点;

?二是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三是遵循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提出的教学应当促进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原则。

?2.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原则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系统性。

?(2)保证教学活动的系统连贯性。

?(3)正确处理“序”与“进”的关系。

?(五)集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l.集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的含义

?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体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与需要,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

? 2.集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的要求

?(1)深人了解学生。

?(2)面向大多数学生和照顾个别相结合。

?第二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之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师生参与教学活动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总称。

?概念包含三个要点: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可分解为更具体的方式。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和运用方法的基本要求:

?(1)最有效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2)与教学内容相协调;

?(3)与学生特点相符合;

?(4)与教师特点相适应;

?(5)与教学条件和谐一致;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和辩论法、自学指导法等。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

?二、教学的基本方法

? (一)讲授法

? 1.讲授法的含义

?含义: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等方式传递信息和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的角度,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的角度,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 2.讲授法的具体方式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①讲述,向学生系统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的方式,以此来表达事件、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适用于各科教学。

?②讲解,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的方式。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讲述和讲解常结合使用,既能讲明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经过,又能讲明运动过程中蕴含的规律。适用各科教学,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应用更多。

? 2.讲授法的具体方式

?③讲读,是讲、读、练综合运用的一种讲授方式,结合阅读进行讲述或讲解。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或默读训练、概括段落大意、以及复述、背诵等。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语文和外语教学,其他学科教学也部分运用。

?④讲演,是对一个专题连贯地进行分析、论证和说明的方式。其特点是既要描述事实,也要深入分析并论证事实,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结论。主要以演说、报告、讲座形式出现,涉及问题比较深广,需要时间较长,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高等学校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2)贯彻启发式、防止注入式。

?(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清晰、力求规范、抑扬顿挫并有节奏感。

?(4)恰当运用板书、板画,板书应规范、整齐、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形式可以多样化。

?(二)谈话法

?l.谈话法的含义:

?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提问,围绕着问题进行谈话,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提问法”、“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最早使用谈话法的是中国古代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 2.谈话法的方式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传授新知识的谈话,也称启发式谈话法;

?②复习巩固与检查知识的谈话,也称问答式谈话或再现式问答法;

?3.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充分准备。教师应先明确谈话目的,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与心理,对谈话内容、事实材料,问题、方法

步骤等认真思考,做到成竹在胸。谈话内容的广度、深度、

表达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2)善于提问。提问要明确,难易适当,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3)善于启发诱导,归纳总结。注意问题线索和总结;

?(4)创造谈话气氛。鼓励学生提问、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三)讨论和辩论法

?l.讨论和辩论法的含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相互交换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或进行不同观点的争辩、论证,从而互相启

发、互相学习、弄清问题、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

? 2.运用讨论和辩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作好准备。

?(2)围绕讨论中心发言,及时抓住争论中心深入展开。

?(3)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

?(四)自学指导法

?l.自学指导法的含义

?又称读书指导法、阅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籍,以获得知识,培养良好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种方法。

? 2.运用自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材料。

?(2)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3)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朗读、默读和背诵方法,浏览、通读和精读的方法,学会寻找参考书,会使

用工具书,学会利用读物本身的目录、序言、注释、图表

等来帮助理解,学会做记录、提问题、做眉批、做摘要、

摘录、写提纲和读书心得等。

?4)注意辅导。

?(五)演示法

?1.演示法的含义:

?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等,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2.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2)演示要适当。

?(3)注意演示效果。

?(4)演示时要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

? (六)参观法

?1.参观法的含义:

?指教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

? 2.参观法种类:

?准备性参观;

?并行性参观;

?总结性参观;

?2.参观法的一般步骤及要求

?(1)准备。确定参观的目的和地点;事先了解参观地点和对象的情况;制订参观计划;

?(2)进行。参观时,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启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给予解答;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参观中;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并作必要的笔记。参观时,辅以报告、讲解和讨论等方法。

?(3)总结。

? (七) 练习法

?l.练习法的含义

?练习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 2.练习法的种类

?按练习目的分:预备性练习、训练性和创造性练习。

?按练习内容分:心智技能练习(如阅读、作文、算等)、动作技能练习(如体育运动、劳动操作等)和文明行为习惯练习(如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守时习惯等)。

? 3.运用练习法的步骤:

?①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要求和方法,并作必要的示范;

?②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③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

?2.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2)合理地组织练习。

?(3)严格要求,及时反馈调节。

?(八)实验法

?l.实验法的含义: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器材设备,在一定条件的控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并且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获得直接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方法,也是发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方法。

? 2.实验法的步骤:

?①提出实验题目和明确任务;

?②规定实验操作程序;

?③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检查;

?④进行小结并作出结论。

?3.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1)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实验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

?(3)实验结束时要进行总结。

?(九)实习作业法

?1.实习作业法的含义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些实际工作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工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的方法。如土地测量、地形测绘、生产技术实习、

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烹饪操作、实习教师、实习医生等。

?2.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准备工作。

?一是知识上的准备。实习应在相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师应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

?二是做好学生的分组、动员和培养等组织准备工作。

?(2)教师与实习部门协作,加强技术指导。

?(3)自始至终注意教育学生尊重指导者、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等。

?(4)结束时进行检查评定,做好总结。

?一是评阅学生的实习作业报告;

?二是实地检查学生实习作业的成果及实效;

?第三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

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分析评价

其结果的过程。

?教学设计有三个基本要素:

?期望学生获得怎样的发展——教学目标

?打算如何进行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如何及时获取和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教学测量、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

?一、编制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

? 1.教学大纲的要求

? 2.教学内容的结构

? 3.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 1.全面性

? 2.明确性

? 3.弹性

?一是区别对待;二是灵活变通;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1.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 2.行为观的描述方法;

?从四方面对目标进行陈述:

?⑴它规定学生的行为,而非教师的行为或教学内容;

?⑵采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⑶情景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行为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

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

?⑷标准或表现水平;①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②完成行为的准确性;③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

? 3.内外结合法

?用内外结合法陈述教学目标例示:

?1.领会专门术语的涵义;

?2.将专门术语与它所代表的概念联糸起来;

?3.在新造的句子中使用某个术语;

?4.区别术语间的异同;

?二、分析和处理教材

?教材,即教学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阅读资料、活动指导书、教学音像资料和教学图表等,本章的教材特指教科书。

?(一)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 1.分析感性材料;

? 2.分析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 3.分析应用材料;

? 4.分析内在联系;

?(二)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①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如将难度较大,坡度较陡的内容,由大步子化成小步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以旧带新,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一些台阶,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由已知过渡到未知;

?②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③对比容易混淆的内容;

?④运用直观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等;

?三、选择课的类型

?(一)划分课型的方法

?常见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 1.依据教学任务来划分:

?单一课:传授新知识的课;巩固新知识的课;训练技能、技巧的课;检查知识、技能、技巧的课;

?综合课:

? 2.依据教学的主要方法来划分

?根据教学方法可将课分为:

?讲授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的课;

?演示课,主要采用演示法来进行教学的课;

?练习课,主要采用练习法来进行教学的课;

?实验课,主要采用实验法来进行教学的课;

?讨论课,主要采用讨论法来进行教学的课;

?参观课,主要采用参观法来进行教学的课;

?实习课,主要采用实习法来进行教学的课。

?(二)选择课型的依据有:

? 1.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

? 2.教学内容的性质

? 3.学生年龄特点

?四、设计课的结构

?从三方面设计课的结构:

?(一)确定课的组成部分

?(二)安排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进行顺序

?(三)分配课的各组成部分的教学时间

? 1.以授新课为主的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

?(5)以小结、活动和布置作业等方式结课。

?2.单一的新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⑴组织教学

?⑵导人新课

?⑶讲授新课(中心环节)

?⑷结课

?3.单一的复习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⑴组织教学

?⑵提出复习的目的和要求

?⑶运用多种方法复习(中心环节)

?⑷小结

? 4. 单一练习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⑴组织教学

?⑵提出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⑶教师讲解原理或者示范

?⑷学生独立练习(中心环节)

?⑸检查、矫正和评价

?(二)课各组成部分的进行顺序

?(三)课组成部分的教学时间的依据

? 1.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 2.全面安排,机动灵活;

?五、编制教学方案

?(一)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二)编制单元教学计划

?(三)编制课时计划

?教案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⑴概况,名称、授课班级(时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课型、教法、教具等;

?⑵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具体运用、师生活动等;

?⑶板书、板画设计;

?⑷教学后记;

?教案一般分为详案和简案

教育心理学

第1讲教育心理学诞生前期

1 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点滴

1.1 教育心理学的缘起

早在1531年,西方学者琼.魏维斯的著作中最早出现“教育心理学”这一名词。

1.2 主要代表性人物的观点

1.2.1 夸美纽斯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提出,人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为人。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有些事情是机能失调的,具有代偿功能,满足需要的,意味着在潜意识上的自我否定,自我价值保护.

●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所说的人的自然本性是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人从出生到成年划分为婴儿期(从出生~6岁)、儿童期(7~12岁)、少年期(13~18岁)和青年期(19~24岁),并提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应有相应的教育机构和教育目标。

●他斥责传统经院式的教学方法,认为这些方法不顾儿童的学习愿望,强调儿童呆读死记。

●他用食欲来比喻儿童的学习动机。

1.2.2卢梭

(1)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2)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旧教育的失败,同时,积极地提出了建设新教育的系统的方案。

(3)卢梭认为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1.2.3 裴斯泰洛齐

19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倡教育影响要与儿童的本性相一致,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儿童的能力由练习而发达以至于强壮;

●凡教育及教学均当以直观实物为基础;

●教育的进行及教材的排列,当以儿童的精神、自然的行为为准;

●凡为教学,当注意数目、形式和词语三个基本要素。

1.2.4 赫尔巴特

●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

●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

●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要求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

●教学原理。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

●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论。四段教学法: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

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1.2.5 祚禄贝尔

在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上,福禄贝尔认为人具有天赋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内在的力量得到发展。他把儿童的年龄分为3期:哺乳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童年期,是家庭教育、游戏、言语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学前教育期。

●儿童教育的4个基本原则

①适应自然的原则:谨慎地遵循本性。(拴在桌子上的儿童)

②发展的原则: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天赋。(发展的眼光看待)

③自动的原则: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只在他们的游戏、劳动及智力活动等自动的过程中反映出来。

④发展儿童的内部力量,必须有外部的影响。

●学前教育的内容则包括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扩大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语言,养成儿童在同伴中过集体生活的习惯。

●福禄贝尔把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创造了多种游戏的方法,并创制名为“恩物”的一套教育玩具。

1.2.6 杜威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二)教学论

(1)从做中学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思维五步”:

一是疑难的情境;

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

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

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

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3)赞同“儿童中心”思想

2 前苏联学者

2.1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的出发点。“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工作者想支配一些心理现象,就得研究这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就得凭着对这些规律及其应用的实际情况的深思熟虑去做作。

2.2 实验教育学运动

2.2.1莫依曼——“实验教育学运动”的倡导者。

实验教育学主要研究:

(1)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同成人身心发展的差异,使教材、教法心理学化;

(2)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教育活动个性化;——个性成材教育

(3)儿童学习与疲劳,即儿童在完成学校及家庭作业时身心的疲劳程度,研究怎样创造在学习上费力少而收效多的条件,使学习“经济化”;

(4)有关学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他主张在研究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与教育教学方法。

2.2.2 拉伊

●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重视教育实验在建设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实验可以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检验构成教育系统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教育实验的阶段:假设的成立、实验的计划与执行、证明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为“刺激→内化→反应”的过程。首先要使学生通过感觉(刺激)去感受外界事物,再通过思维整理所得的感觉映象(内化),最后用行动表达所感受和思考的有关知识(反应)。

3 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3.1 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1)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

(2)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3)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

(4)学习要循序渐进

(5)要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结果启发与过程启发

3.2 荀子(儒)——学习过程的观点

3.3.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

☆孔子——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共同点: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不同点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只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3.3.2 孔子的因材施教

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即“中行”)的三种不同性格。

第2讲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含义问题讨论如下几点:

(1)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

(3)教学过程中人的行为来研究心理的

(4)既包括基本的理论建构也包括实践领域的应用

要注意的方面:

(1)强调理论还是实践?

(2)强调学校教育情景还是广义的教育情景?

(3)强调现象描述还是规律探索?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该定义的三个强调:

(1)强调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2)在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人是关注的焦点

(3)基本任务:揭示运行机制与基本规律

2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从研究层面看:

第一层:客观地描述心理活动现象;

第二层: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第三层:为促进主体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及主体的心理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方法指导。

(2)从研究领域看:

(a)基本理论

(b)学习心理

(c)德育与美育心理

(d) 教学心理

(e) 教育社会心理

(3)从内容体系的角度看

●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按照儿童年龄阶段划分,加上教育工作的实际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列维托夫《儿童教育心理学》、彼得罗夫斯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等;

●按照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基本体系,应用心理学的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索里和特尔福德合著《教育心理学》、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等

●以人的学习与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教与学过程的科学研究资料为事实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4)从研究专题的角度看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问题

●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问题

●学生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学生健康体质和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学生心理卫生与教育问题

●学生个别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学与个别化教学问题

●学习成绩评定问题

●教师心理学的问题

☆讨论:你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的发展阶段

初创期(1900前后-1920s):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乌申斯基

发展期(1920s - 1950s):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华生、斯金纳、桑代克、班杜拉),维果斯基

成熟期(1960s-1970s):注重实际;布鲁纳、奥苏贝尔、罗杰斯赞可夫、列昂杰夫、加里培林

完善期(1980s- ):理论与实际并重、认知派与行为派相互学习;东方与西方

4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4.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关于心理发展方面

遗传物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前提的问题。

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

2)关于学习心理方面

在学习心理方面主要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如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E.C.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以及G.A.米勒和R.M.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3)关于道德行为和品格形成方面

●美国的F.H.奥尔波特的习惯论;

●精神分析学家E.H.埃里克森的动机论;

●心理学家L.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论。

4)关于心理测验方面

4.2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a) 比较重视实验研究

(b)比较重视学习理论的研究;

(c)发展趋势,逐渐转向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探讨;

(d)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e)对程序教学或计算机辅助教学也积极研究如何改进的问题;

4.3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1)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2)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从60年代以来,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

●在学习理论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

●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

●重视教学心理中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

4.4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趋势特点: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

(2)理论争论问题和心理学史不再那么受人注意,研究对于填平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3)把最新的社会心理学的成果吸收到教育心理学体系中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4)注意和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和职能。(5)教育心理学研究队伍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6)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始提出了自己理论的设想。

☆讨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5教学系统分析

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两条路线

理论研究:调查分析,理论思考,文献综述,统计检验

实践应用:学习方法问题,教育学生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如此等等

7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出的教育设计。

●设计型研究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的目的不只是改进实践,它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设计型研究的实施过程

(1)设计的实施

(2)在实施进程中修改设计

(3)从多个侧面分析评价一项教育设计

(4)确定因变量

(5)确定自变量

(6)报告研究结果

第3讲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侧重于个体身心有次序的变化。(量与质、生长与衰退、认知和非认知)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作用问题

第二,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

第三,关于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

第四,关于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

2.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阶段性与连续性

(2)方向性和顺序性:首尾方向、近远方向、大小方向

(3)不平衡性:关键期

(4)个别差异

(5)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

(6)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

(7)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2.3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一,意识性的心理

第二,社会性的心理

第三,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3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

文学概论综合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文学概论》教材。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题(20%),填空题(20%),判断分析题(24%),简答题(20%),论述题(16%)。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重点名词:文学摹仿论文学理论二、重点掌握 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的含义。 第二章文学文本 一、重点名词:再现型文本大众文化文本二、重点掌握 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征;英加登的文学层面论。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及其特征;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文学媒介 一、重点名词:文学媒介大众媒介 二、重点掌握 文学媒介的概念及媒介优先;文学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文学语言 一、重点名词:文学语言 二、重点掌握 语言的内涵及功能;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第五章文学形象 一、重点名词:文学意境文学意象文学典型二、重点掌握 文学意象及其特征;文学意境及其特征;文学典型及其特征。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的演变;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个案分析方法,能够分析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体裁 一、重点名词:散文诗小说剧本二、重点掌握 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特征;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类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汇通。 第七章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的含义和属性;文学写作的意义;作者角色;作者的语境条件;作者的主体条件;文学写作状况;文学写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重点名词 文学资源场构思文学阅读拟想读者二、重点掌握 文学阅读及其意义;读者的语境条件;读者的主体条件;读者的文本条件。文学阅读的状况、过程和效果。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重点名词:文学批评 二、重点掌握

最新大学马基考试复习资料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有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主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北京大学美术概论期末考题整理.doc

美术概论期末考试: 1、略论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 传达信息:记录、宣传 日常生活(最重要):装饰、美化 精神活动:宗教、象征 个人表现:自我、思考 娱乐:墨戏(文人画,特定人群的娱乐)、宣泄 市场经济(巨大的引擎):出售、投资 人际交往:交流、送礼 (美术行为与作品的功能,常常具有复合性、多样性) 1,传达信息 一传达信息:记录、宣传 1.成教化,助人伦 》格列高利教皇:”教堂中使用图画,这样那些不识字的人OOOOOO ”(宗教宣传作用,图画补充文字的不足) 2.实际的情景与理想的图像 》《开国大典》有五个版本,多次增删人物(高岗,刘少奇,邓小平等),构图视角的变化(从一个核心领导人到领导集体) △被政治所左右的艺术 领导出题目,群众出思想,专家出技术 》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集体署名延安相关的作品都署名”秦文美” 二日常生活:装饰、美化 1马家窑尖底瓶甘肃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上游图案被视为黄河的漩涡) 2漆器战国湖北 3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园,晚清避暑庄园 三精神活动:宗教、象征 2英国巨石阵:表现对太阳、时间的崇拜? 3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1536年一1541年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做好事的上天堂,不好的下地狱,成熟的宗教画 5寓意与象征 郑燮,石头图,万古不化 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 清,张若霭,五君子图(梅竹松柏石) 四个人表现:自我、思考 △不为政府、宗教、权贵宣传,不为利诱,特立独行=社会普遍认为的真艺术家 吴冠中;不在乎自己画多少钱,一辈子没有评过奖,和美术协会作对。认为美术应该看形式,不应该看内容。但是晚年越拉越看作品的内容。

》伦勃朗自画像多(探讨内心,对精神性的渴求) 》梵高真性情 》徐渭:比梵高还梵高,他声称他的画不卖给有钱人五娱乐:墨戏、宣泄 》米芾,北宋,珊瑚笔架图,故宫 “金坐”: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是文人画的源头,从小学写字,慢慢的想学画,又不好意思从头开始画,用写字的方式来画画。 六社会交往:国家交流个人送礼洗钱行贿 1972中日建交田中角荣送东山魁夷《春晓》 徐悲鸿送郭沫若《九州无事乐耕耘》 》美元新设计、鸡年吉利钱8888: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扩大 七艺术与经济 催生了收藏、拍卖、文物修复 暴利和暴跌、风险(画的真假:有的可能半真半假) 很多名家的话是半真半假的,比如有些画印章是真的,画是假的。有的是画是真的,印章或者字是假的 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市场越来越商业化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大学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范围及精细资料(含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选择题 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 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纵向) 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 的特殊性质。(横向)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 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三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 摹仿者摹仿的对象: 一、“行动中的人”。——密切关注现实人生,强调有生命的人生,认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摹仿现实和人生。 二、“过去有的(是指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的事,这是已有的事)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想象或可信的事,是现实中未曾有过的事)、应当有的事(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按情理、按规律而应当存在的事)——是普遍的,更高的真实。 文艺再现世界:诗人是摹仿者,更是创造者,诗人的摹仿是再现和创造。 第二,作者;①主要学说:表现说: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

美术概论复习资料

美术概论复习资料 一、选择 1、美术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创造主体。 2、美术风格指的是美术家的艺术独创性。 3、美术作品展览、现场创作是直接传播。 4、演变的直接动力是美术家的个体独创性。 二、判断 5、格调是艺术作品的立意。错雅俗 6、意味主要是由作品的形式感产生。对 7、美术市场也是美术的一种传播方式。对 8、中国美术收藏最早出现在宋代。错南朝 三、名词解释 9、实用美术? 答:是指同时兼具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美术。实用美术是为了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而创作的,同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工艺美术、民间手工艺、现代设计和建筑等。 10、形式感的基本原则? 答:一、均衡与变化。一方面,总体形式要保持一定的平衡、统一、和谐的基调与整体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基调的平衡统一又不是绝对的,还需要有不对称、不完整的打破秩序的变化。 二、相反相成。不仅指色彩中的色相、色度的对比与协调,也指两种相对立的形式要素相反相成的关系,诸如虚实、疏密、浓淡等。 三、节奏与韵律。节奏和音律是音乐用语,视觉形式要素以特定的组合,也能形成节奏与韵律。 11、美术风格? 答:是指美术作品呈现总体特征和风貌,亦是作者的艺术独创性。某一美术家的艺术风格就是由他作品的基本特征体现出来的,一个艺术群体或流派的则是其成员作品共同具有的特征和风貌。主要影响因素有民族、地域、时代、艺术家的创作个体等。 12、冷抽象? 答:构成主义抽象,也称冷抽象,是画家运用线、形、色等形式要素而进行的视觉形式

的构成样式。画面大多呈现严谨、规矩、理性。代表画家有蒙德里安等。 13、美术批评? 美术批评是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美术家及美术现象等进行的分析、阐述和评价。 四、简答 14、简述美术作品构成的要素? 答:一、原始要素:素材、题材、媒材。 二、形式要素:造型、形式感、材质感。 三、作品意蕴要素:意义、意味、意趣。 15、简述美术欣赏与美术批评的区别? 答:一、美术欣赏偏重于审美感受,偏重于感性。她的目的是获得审美的愉悦。美术批评则偏重于抽象的思维推演,偏重于理性。她的目的在于以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把握作品或作者。 二、美术欣赏的主体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主观性,可以凭个人的喜好选择作品来欣赏,对作品的态度上可以呈现个人的主观倾向。美术批评则必须保持冷静的客观态度,尽可能的排除个人喜好,以一定的批评标准与尺度,作出较为合理的审美判断。 三、美术欣赏只是以作品为欣赏对象,多是就作品欣赏作品。美术批评则不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中心,往往涉及到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当下的美术现象。 16、简述作品的意境? 答:意境即艺术境界,是美术作品意义、意味、意趣的综合,是更高层次的范畴。作品形式的整体效果产生意境,意境同作品的风格和格调又密切相关。 17、简述美术的文化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美术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二、美术作品是对此前文化的继承。 三、美术作品必须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被破解。 18、简述美术史料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一、历史学及历史文献典籍。其中含有一般历史和古代较为可信的资料,可以提供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二、前人有关美术史、美术理论及美术品评的着述。这是较为直接的研究资料。如《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等。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一.艺术概论包含艺术原理、艺术系统、艺术门类。 二.艺术原理包含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功能与教育、艺术与环境 三.艺术系统包含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 四.艺术门类包含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文学艺术 五.广义艺术:指包含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在内的艺术形式。 六.狭义艺术:主要指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 影、书法),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戏剧、戏曲)。 七.艺术本质的讨论: 艺术作为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八. 艺术的本质: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创作、作品、鉴赏的主客体统一) 九.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研究启示: 1、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妙。 十.艺术具备的三大特征:形象性特征、主体性特征、审美性特征 十一.艺术起源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 十二.游戏与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1】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 1、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求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 2、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 3、游戏中强烈的情感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 2】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 1、游戏的目的是发现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 2、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3、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十三.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 原始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

美术概论复习资料

美术的认识本质: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 形态,他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谓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认为主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世界可以离精神而独立存在,而认识却不能脱离客观的现实世界。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依据的便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美术与哲学的区别: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虽然有的哲学流派如唯心主义距真理甚远,但它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另外,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美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从根本上讲,美术是为经济基础的决定的,这一条基本原理应该首先肯定下来。当然,在美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在后面的文章将做逐步深入分析和论述。 (一)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它们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反,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且,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突出体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不同距离上,有些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距离非常近或比较近,它们同基础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另一些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距离则比较远或很远,它们同基础的关系也不那么直接或密切。 1.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美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术与宗教的关系上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如有的观点认为美术等同于宗教,也有的观点认为宗教决定了美术 的发生与发展,等等。我们认为,美 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 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 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 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 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 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 响。 关于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应明确 以下两点: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 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 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 的宗教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 美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 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 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 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 部分篇章。但是,如果仅从这些历史 现象就断定是宗教决定了美术的发 展,则是不正确的。从根本上讲,最 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只能是经 济基础,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 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 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 美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 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美术创作活 动发生影响,而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 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 形成以积极的影响。就一般常识而言, 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美术创作,而 美术创作初中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 观的形成和发展。但进一步说,一定 的美学观不就是一定的世界观的一 部分吗?因此美术与哲学之间的密 切关系,是很清楚的。美术史上许多 艺术大师都有自己成熟的美学思想 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 写神”说,清初诺兹的“中心形式” 说,等等,都出自他们各自的美学思 想和哲学思想。 美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 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 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 系。认识到这种必然而又复杂的关系, 有利于我们认识美术发展史上各种 复杂的现象,从而把握美术的社会本 质。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 社会生活的反映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中有一段经典性论述:“一切种 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 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 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 反映的产物。······生活中本 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 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 也是最生动的、最丰富的、最基本的 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的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 是唯一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 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二)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美术反映全面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 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 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 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所谓“反映全 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美术不仅 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 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 点、道德观点、宗教观念、哲学思想 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 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 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美术与社会生产(一)美术是一种 生产形态 美术,以及一切文学艺术,不仅是社 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切生产形态。 (二)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 即精神生产形态 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主要方面谈谈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 或本质区别。 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目的性来看, 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 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认识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 对于避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 产”异化的弯路,健康地发展我国的 社会主义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就曾指 出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 了,艺术劳动也异化了,创造者失去 了自由,“艺术生产”不能在劳动中 实现其本质,却离其本质越来越疏远 化、对立化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艺术生产”是异化情况主要表现为: 第一,“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 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生产 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满足 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而生产。艺术劳 动变成了资产者的对象,艺术创作的 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第二,资 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 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 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 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对立,艺术 品变成了商品。第三,从事自由自觉 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成了像工人一 样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 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 特殊商品的生产。 美术的视觉形象性 (一)、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 征 美术的视觉形象有些什么特征呢? 按照一般的说法,美术作品的艺术形 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 染性,也有的理论家把真实性、典型 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看作是艺术形 象的重要特性。 (二)视觉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三)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家按照他对 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 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写作概论期末考试《写作-函》(自己整理的)

函 一、函的概念: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时所使用的一种平行公文。注意:除主要作为平行文种出现之外,函有时也可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机关之间。如: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询问有关情况,用别的文体显然不合适,可以用函,但下级的答复最好用报告。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催办有关事宜,如要求下级机关呈报有关报表或材料时,也可以用函,下级同样要回以报告。 二、函的分类:根据内容、用途可分为四类:1.商洽函:机关单位之间互相用于商洽工作、联系有关事宜,如洽谈业务、商议事项等。2.询答函:主要用于机关单位之间彼此就了解、处理某个问题而提出询问并作出相应答复。3.请批函:用于向平行机关或无隶属关系的业务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某个事项,以及收文机关用此行使自己准与不准的权力。4.知照函:主要用于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某些一般事项主动告知其他有关单位。此类函件一般无须作答。按行文方向,则可分为:1.发函:指主动向对方发出的函件。2.复函:指接收去函的机关被动地向发函机关作出回复的函件。 三、函的特点:1.平等性和沟通性:函主要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互相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体现着双方平等沟通的关系,这是其他所有的上行文和下行文所不具备的特点。2.灵活性和广泛性:函对发文机关的资格要求很宽松,高层机关、基层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均可发函。函的内容和格式也比较灵活,而且不限于平行行文,所以运用得十分广泛。3.单一性和实用性:函的内容必须单纯,一份函只能写一件事项。函不需要在原则、意义上进行过多的阐述,不重务虚重务实。 四、基本写法与结构:㈠发函的写法:1、标题:一般由发函机关名称+事由+文种“函”组成,也可省略发函机关名称。其中的事由在写作时应注意双方的称谓要分明、正确,内容要明确、清楚。2、主送机关:一般只有一个,具体写清其名称。3、正文:发函缘由、具体事项和结语①缘由部分:应将有关的背景情况、原因、目的等简要交待清楚,以便获取对方的理解、支持,并得到回答、批准。②事项部分:直接写明商洽的内容、询问的问题、请批的事项或告知的情况。要尽可能地写得周全、具体、清楚、中肯,既注意用语的得体。③结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发函,恰当地选用诸如“特此(专此)函告(达)”、“特此(专此)函告(达),请即函复”或“请予批准(审批)”之类的习惯用语。4、署上发函机关名称、成文日期及印章。㈡复函的写法:1、标题:构成形式与去函标题相同。但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事由中双方的称谓要正确调换;二是可以在事由之前加上诸如“同意”、“批准”等表态性词语;三是文种名称应当写为“复函”(批准函可例外)。2、主送机关:即发函的机关。3、正文:复函正文应先引述对方来函的标题全文(用书名号括入)和发文字号(用圆括号括入),并加上“收悉”一词。然后一般用“经……研究(商议、讨论)”之类的话语引入答复部分。答复在首先表明态度的基础上,可针对来函的问题或事项逐一给予明确的答复。如对来函内容持否定态度,应简要说明理由,以求对方理解。最后通常用“特此(专此)函复”的习惯语作结。4、署上复函机关名称、成文日期及印章。 五、写作要求:1.一函一事,开门见山,直陈其事。目的明确,事由充分,中心突出,内容清楚。2.互 相尊重,以诚相商,平等相待。既不故作姿态,曲意逢迎;也不装腔作势,强人所难。3.语言简洁、明快、恳切;语气坦诚、自然、和婉。 六、请示与请求批准的函之间的区别:1.行文对象不同:有隶属关系的下级单位向上级领导机关请求批 准,用请示;没有隶属关系的,无论单位级别高低,向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一律用函。2.行文方向不同:请示是上行文,请求批准的函是平行文。3.受文机关复文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是请示,用“批复”复文;收到的是函,则用“复函”复文。4.标题中事由的写法不同:请示不能出现“请求”、“申请”等字样;而请求批准的函则必须写明“请求”、“申请”等字样。 七、写作范例:【范例一】商洽函:中国科学院××研究所 致××大学商洽建立全面协作关系的函 ××大学: 近年来,我们研究所与贵校在一些科学研究项目上互相支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建立了良好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资料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资料 I. Use of English(20%)—交际英语,共1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20 分。 II.Reading Comprehension (40%)—阅读理解,4篇文章,共2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III.Vocabulary and Structure(30%)—词汇与语法,共3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IV.Cloze Test (10%)—完形填空,共1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I. Use of English (10×2) Directions:In this part there are 10 incomplete dialogues. For each dialogu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dialogue.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1.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____________ A. No, I couldn’t. B. Sorry, I don’t know. I’m new here. C. I couldn’t tell you. D. You can’t ask me. 2. — What day is today? — _____________. A. Today is March 24. B. Today is not bad. C. Today is sunny D. Today is Saturday 3. —How do you do? Glad to see you.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How are you? Me too. B. How do you do? Glad to meet you. C.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D. Nice, how are you? 4. —I’m sorry. Bob’s not in his office. — _________ A. Can you take a message for me? B. Are you sure for that? C. 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D. Can you phone me?

美术概论复习提纲

一、美术的特征 1、艺术起源 “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多元决定说”。 艺术的起源最有影响的是“劳动说”和“多元决定说”。 2、探索艺术起源方法(P、31) (1)、文献学方法以古代比较经典的文字记载为依据,推测艺术的发生,是较早的一种途径。在中外古代文献中有关艺术起源的方法,一些是古代先哲对艺术的天真而朴素的猜测,一些则是对更为久远时代传说的记载,文献学的方法不适合作为艺术发生学的基本方法,古文献中有关艺术的起源的记载适用于对相关判断的佐证。。。。。。。。。。。。。 (2)、考古学方法 (3)、文化人类学方法 (4)、认识发生学方法 (5)、动物学方法 (6)、美学方法 3、美术形成要素(P、41) 1,首先,原创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要素,他也是决定美术在发生后所必须具有的特质。2.其次,创造主体对象化是美术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4、实用美术包括(P、53) 包括工艺美术、民间手工艺、工业设计和建筑 5、作品形式要素(P、102) (1)造型:就是模仿所表现对象外形的基本手段和结果。只出现在具象性作品中。造型形式感和材质感。形式感体现的主要作品是意味。 6、美术一般的传播形式(P、139) 1、直接传播指美术作品本身直接为大众接受的过程和方式。通常的直接传播有开放性展示、现场创作和展览。展览是最普及和主要的一种直接传播方式。 2、间接传播通过一定的媒质中介把美术作品的复制图形传送给观众,即美术的间接传播。间接传播的媒质中介有纸制品印刷、影视录像和因特网等。 3、综合传播以学术活动为中心同时结合展览和媒体传播的综合传播。 7、美术演变的方式(P157) 1、继承和出新 2、求异和融合 3、衍生和演替 4、亦变亦恒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单选 1. 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 387 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 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答案: B 1. 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 的“院系调整” 答案: B 2.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A 、江南水师学堂 B 、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广州同文馆 答案: C 1.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 A 、哈佛大学 B 、柏林大学 C 、麻省理工学院 D 、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 B 2. 以培养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的是 A 、自由教育理念 B 、通识教育理念 C 、专业教育理念 D 、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 C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答案:B 2.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 A 、自然科学 B 、人文科学 C 答案: C 1.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 A 、学士 B 、硕士 C 答案: A 2.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 A 、亚历山大大学 B 、哈佛大学 C 、苏格拉底 D 、康德 、社会科学 D 、思维科学 、博士 D 、院士 麻省理工学院 D 、爱资哈尔大学 A 、 D 、四

1.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A 、博克 B 、杜威 C 、克拉克?克尔 D 答案:B 2. 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 1.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 A 、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 、 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 、 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 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 C 2.20 世纪 50 年度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 A 、 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 、 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 、 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 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 A 1. 以下是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 A 、 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 B 、 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德雷克?博克 A 、陈鹤琴 B 、陶行知 答案: C 1. 在软件方面,基本逻辑是 A 、“越发达、越复杂” C 、“教育受制于社会” 答案: C 2.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 A 、“越发达、越复杂” C 、“教育受制于社会” 答案: D B D B D C 、胡适 D 、“现存即合理” 、“突出差异” 、“现存即合理” 、“突出差异” 、蒋梦麟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新编艺术概论 第一讲艺术、艺术学与《艺术概论》 ?提及艺术,通常我们会想到美术、音乐、以及舞蹈、戏剧等等。然而,以艺术为后缀或将艺术作为定语的词汇要丰富广泛得多。 ?比如时装艺术、摄影艺术、美容艺术、烹饪艺术、社交艺术、谈话艺术、园林艺术、茶艺,艺术设计、艺术体操、艺术人生等。 ?艺术的概念也由此变得不确定起来,外延变得如此之大的艺术,其内涵是更加丰富、深化了呢,还是被含混、瓦解了呢? ?传统实用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尤以设计艺术为突出表现,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空前地需要“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的时代。 ?近百年来,一方面传统艺术不断革新、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新兴艺术不断涌现、迅疾扩张,不停地拓展自己的疆域,构建着新的艺术版图。 ? 一、艺术的字义寻解 ?“艺” 古文字为“兿”,本字为“埶”,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扶着一棵草木状的植物或一只手撒种的形象。 ?《说文》:埶,种也。明确指出艺术的“种植”意味。 ?这个含意耐人寻味 ?首先,将艺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艺术是人的一种生产劳动 ?其次,艺术是人类的一门技艺,须具有专门的技术、技能 ?三是指出了艺术培植(种植)生命的特点,暗含了创造生命的意思。 ?在西方,早期艺术的概念也被界定为人类特有的技艺技能。英文“艺术”ART,其语源为希腊语techne、拉丁语ars,本义为“使自然界的事物适应人类生活用途的技能”。

德语为die Kunst,本义为技术、技艺,人工制品。 ? ?可见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ART”还是“艺”,在其词源学上,皆指与农业耕种活动相关的技术与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这一认识后来逐渐产生了分化。 二、艺术的含义确认 ?艺术含义的确认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又是一个融入了特定文化背景的内涵。?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艺术”含义的历史形成: ?《周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此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精神性 ?“六艺”的显著特征在于突出了艺的非实用性,进而产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儒家观点。 ?君子志于道,居于礼,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艺成为了完善君子人格的重要方式,也具有了更加道德化的内涵。 ?艺术划分为“完美的艺术”和“不完美的艺术”两类。 ?苏珊·朗格:亚里士多德“不由自主地采用了现代人还在沿袭的FINE ART这个笨拙的字眼,试图将艺术与非艺术做以区别”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对西方艺术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在上古的泛艺术种类中挑选了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七种类型,将其纳入了经院哲学的知识体系。 ?这七种被选定的艺术,不仅符合中世纪神学所须的必要条件,更显示了西方历史传统崇尚理性、崇尚明晰的知识、确定的秩序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将艺术与礼仪、道德、人品、自然天性密切联系的文化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艺术含义的关键 ?其一,艺术含义的形成是与自觉的生命活动相一致的 ?其二,艺术含义的形成是与自由的创造活动相关联的,艺术本基于艺(精神化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