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概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标签: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对策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6e8568866.html,ki.16723198.2016.20.010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等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为1750万。该区域以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为主,既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及重工业基地,又是我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所在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顺应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求,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宏伟战略。诚然,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只有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1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各自利益,通过协商制定经济策略,缔结经济条约,在经济上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实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方面,京津冀区域交通网完善,区域间协作不断加强。京津冀区域交通便利,海运、陆运、空运优势明显。在海运方面,京津冀区域拥有天津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多个港口,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在铁路方面,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行后,集运量大、密度高、公交化特点于一身,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时空距离,缓解了两地间的交通压力,为商务往来、大众出行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公路方面,京津冀区域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客货运输方便快捷。在航空方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机场等基础设施完备,规模和功能也在不断提升。目前,京津冀区域交通已经十分畅达、快捷。 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资源互补,区域间合作空间不断提升。北京、天津两地聚集了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科研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和人才优势显著;天津具备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和海运优势;河北以发展化工业、钢铁产业为重心,矿产资源丰富,可以为京津两地的工业发展供给原材料。此外,河北人力资源丰富,还能为京津两地的产业发展输送大量劳动力。 2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河北的2.64和2.68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2.02和1.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1.86和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

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万到500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冀只有两个: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唐山市为例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唐山市为例 摘要:本文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唐山市的经济现状,和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保问题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唐山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几点建议,并且做出了积极地展望,希望能对唐山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字: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唐山;经济发展 0 前言 京津冀区域是中国经济核心区域之一,但其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京津冀区域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区域经济合作。而近几年国家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无疑是给河北省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生机,也是唐山市必须要抓住的历史机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即推动三地交通、环保、产业和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打破市场分割,逐渐取消商贸、运输、资金流转、人才流动的各种行政关卡,以市场一体化推动产业金融一体化。“京津唐”处于“京津冀区域”的地理中心,唐山作为河北经济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必将优先受益,提速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着行政壁垒、交通运输、空间制约、土地资源、产业困扰、能源短缺、环境优化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唐山毗邻京津,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握有机遇,在有效缓解京津发展压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1唐山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现状 2011年提交国务院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三地规划统筹而成。该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河北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环渤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因此,它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必然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奉行自由贸易原则,清除各种贸易壁垒。自由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将有助于成员国增强自由贸易意识,同时区域内部保护贸易的约束机制对于成员国内部贸易保护主张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效应。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效应。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三)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经验和技巧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一)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实行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明显背离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贸易转移效应”,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外的国家造成损害,往往导致区域内外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使世界贸易组织经常处于“救急”状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 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4)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构体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表现。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及发展对策

2006年9月,第6卷,第9期(总第58期) 中国经济评论 Zhongguo Jingji Pinglun, ISSN1536-9056, USA 13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及发展对策 崔和瑞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 摘 要:本文从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充分说明了京津冀地区将成为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见图1)由于其空间关系、经济地理的特殊性和一省两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往来的经济统一体。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市场容量、投资环境、资源结构、经济密度和生产要素的特殊组合,充分展示了京津冀地区将成为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可能性。 图1 京津冀地区图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符合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从全球范围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最为明显。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不 【作者简介】崔和瑞,男,博士,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数量经济分析与评价。

包括单纯合作开发自然资源和论坛性质的组织)就有24个,参加的国家共有140多个。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已遍布全世界,并在明显加快的步伐中呈现出“区域重叠、区内套区”的特点,突破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只能根据相同的经济发展程度组成的传统模式,即发展程度不同的完全可以组成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运作较成熟和成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在国际方面,欧洲醒悟最早,动作最快。一些本来即将沦为二、三流的国家,牵头组成一体化的欧盟。优势互补,聚散为整,以总体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敢与美国抗衡的庞然大物;欧洲诸国联合制造的“空中客车”巨型喷气飞机已成为美国波音公司的强劲对手。欧元的出现,显示了欧洲的联合进入了货币统一的新阶段。它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三大区域集团鼎立格局;在亚太地区除东盟外,以多元、松散、民间、层次形式不一的经济合作模式运作的区域组织就有东北亚的“增长三角”、东南亚的“共同开发区”和我国南部的“黄金三角”。如日本倡导的“环日本海经济圈”,韩国的“环黄海经济圈”,朝鲜的“自由经济贸易地带”,都把经济政策取向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北方则集中在环渤海地区。中日韩三方通过共同合作,提出形成“环黄海、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因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向一体化迈进,已逐步进入实质操作时期。其中较成熟的“地域经济共同体”如长三角、珠三角,也有正处于发展期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京津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部分,虽与长三角、珠三角存在差距,但已逐步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行性分析 区域经济包括国际区域经济和国家区域经济。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国际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已出现。目前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超过100个,在20世纪70年代时还仅有28个,到80年代时增加到32个,90年代中期超过40个。有些区域经济组织互相重叠,或者大区域组织包容次区域组织,关系错综复杂。在众多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代表。这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额占了世界贸易总额的85%左右,GDP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0%。 国内经济区域的划分是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区域划分原则,按客观存在的不同水平、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体系或地区生产综合体,本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扩大区域市场和加强地区经济联系的思路,对全国进行战略性区域划分。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包括特区经济、城市区域经济和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 根据以上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研究和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以地域相邻的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为区域合作的主要范围,三地依托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在产业分工、调整、转换、升级最后形成联合的过程中,对区域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提出的在一定时期融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于一体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体系。 京津冀山水相连,地理上是一体,历史上也是一体。而近几十年形成的行政区划,将京津冀割成了三个“片断”,有人形象地说,河北是“没心(心脏地带——北京)没肺(主要出海口——天津)”,天津是失去了腹地,北京只好长期在内部“划圈-摊大饼”。这种分割影响了这一区域的整体发展,无论从京津 14

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 (1)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理论模型 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达到这一条件,同级中心地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每个中心地拥有六边形的市场区。 2)廖什景观 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廖什利用数学推导和经济学理论,得出了一个与克里斯塔勒学说完全相同的区位模型六边形。 与克里斯塔勒的工作相比,廖什更多的是从企业区位的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区位经济景观,即通常称为的廖什景观。 (2)核心与边缘理论 1)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为代表。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他认为,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

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布德维尔、汉森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3)核心一边缘模式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棱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认为,一个推动型企业的出现将导致一整群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便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提出了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的观点。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

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相应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产品的市场范围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空间分布集中倾向愈强的生产,其产品的市场范围愈广。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为什么推动型产业在某一地点出现后,会产生极化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区 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对策。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规划;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标签: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连带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模式。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如何将城市的资源配备到相对落后的地区,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发达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建成比较完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系,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从而使得该区域经济发展没有真正的联动起来。所以,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效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它有助于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真正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要实现基础条件一体化,但是基础条件一体化是极其困难的,它有赖于各级政府的密切合作。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各自为政的现象在京津冀地区普遍存在。政府制定政策缺乏沟通和交流,使得京津冀地区制定的发展政策没有统筹规划,这大大制约了基础条件一体化的推进。基础条件一体化包括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交通一体化、金融体系一体化等。以金融一体化为例,金融一体化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环境,提高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环节,京津冀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有关机构对金融合作的认识不足,这对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实现都是不利的。 2、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产业对接困难 北京和天津作为北方的两个大型城市,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河北地区明显不在一个层次。尽管河北的经济总量高于北京和天津,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北京和天津地区相比差距显著。以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上海达到43910元,天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突破了30000元达到31506元,而河北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仅为24220元,这在31个省市自治区内位于第22名。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河北。北京、天津由于基础设施完备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者,国外资本的注入加快了北京、天津经济的发展。而河北地区对外商的吸引力不足,这进一步拉大了河北与北京和天津发展的差距。除此以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还有赖于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2019年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关键是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已是各界的共识。本文试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重点就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行探讨。 一、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障碍。抛开交通、港口等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 (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XX年XX 市国有经济比重为53.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0.16%,全国平均为47%。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 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天津达86.74%,全国平均为43%,河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都较长三角、珠三角低。这种经济类型结构,是经济整合中难以打破行政壁垒的重要原因。(二)产业趋同,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京津冀地区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彼此间的产业链。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同时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如XX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电子、建材;天津是机械装备、电子新技术、化工、冶金;河北也是化工(医药)、机械(汽车)、电子、冶金、

建材。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没有统一的市场体系,制约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是市场分割,竞相争夺企业及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进入,限制外出;相反,鼓励产品流出,限制流入,特别是保护本地落后的企业和产品。在产权交易上,由于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不希望本地的企业被外地企业并购,为企业异地并购设置了障碍;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特别是直接融资难,据统计,京津冀地区企业间接融资达80%以上;区域内信息不能共享,技术、人才流动不畅等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以上,包括京津冀在内的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利用外资情况与此相类似,并且区域内存在较大差异,如XX年XX利用外资占区域总额的55%,而河北仅占3%。利用外资和外向型经济总量小,且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区域经济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在分析影响京津冀经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推动;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统一市场体系;以资产重组为载体,整合区域经济结构,应是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采取以下措施: 1、推动企业跨省市资产重组,促进区域产业整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