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Social Cognition and Attribution

任课教师:武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归因与归因的偏差●

归因理论

归因的文化差异

2

认知

认知:信息加工活动●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我们所感知到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受到我们对社会环境的解读和主观建构的影响。

34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

社会认知: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情境中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即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个体通过社会知觉来解读关于他人和环境的信息。

组织行为的分析框架

5

情境因素

Contextual factors

制度设计领导行为社会规范

个人特征因素Dispositional factors

个性特征能力行为风格

社会知觉态度与行为组织绩效

组织情境中的社会认知

●员工对公司中的制度和决策的认识和理解●下属对上司察言观色

领导者如何评价下属的工作绩效●人际冲突的形成

招聘面试中对候选人的判断●

…………

6

7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点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两个水平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有意识的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有意识:理性,逻辑严谨的推理,需要付出努力●无意识:直觉,自动加工,启发式(Heuristic )●

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优先于有意识的活动。为什么?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自动化加工提高认知效率。●现实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不完全。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

8

社会知觉的特点

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倾向于将人或事件相互联系

2、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9

社会知觉的特点

如何运用图形背景原则?

10

社会知觉的特点

3、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类别化是一种有效率的认知过程。

●类别化的后果:刻板印象(Stereotype )。

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个群体的人形成某种概括性的固定化的印象。

11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

12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们认为具有某种人格特点的人也同样具有另外一些人格特点。

●运用内隐人格理论作出判断时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凯利的教授实验

当情境越模糊时,就越多用图式填充空白。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2)图式引导记忆

记忆可以被比作大脑的储存器,我们将一些东西存进这个容器,等到需要的时候再从这个容器中取出。有时候,一些东西会从这个容器中漏掉,这时候我们就会忘记一些事情。●请问上面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错!记忆并不是在我们过去经历发生的时候被我们存进记忆库中的,相反,记忆是在我们提取它们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

记忆重构

13

14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3)图式的可提取性与启动(priming )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最近的经历会增加某个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北京一年有多少晴天?●

如何启动一个人的权力感?

实验:唐纳德的印象

15我们在社会认知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4)图式的固着效应。

●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信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也会如此。

●先入为主信念●实验:猜遗嘱

16

我们在社会认知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5)图式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对其他人产生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这种对待方式又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17社会知觉的特点

●5、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选择性注意与知觉●

管理中的应用:

●跨部门团队

如何引导员工的选择性知觉?

18

归因

归因(attribution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对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的行为的起因的方式的描述。

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19两种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 )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

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性格特征)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个人特质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与情境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 )

20

两种归因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21

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 )。我们常常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

●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推断出个体行为背后的特质。●

正常的意料中的行为只能让我们了解一个人很有限的一些方面,而其不寻常的行为则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人。

内部归因偏好:我们更倾向于把一个人行为原因归为内部原因。

22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提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

共变模式(covariation model ):当我们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会注意并思考不只一种信息,我们会检视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各种行为案例。对可能原因的存在与否和该行为的发生与否两者间的模式进行系统的观察。

三种因素——一致性、区别性和一贯性会影响我们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因或者外因。

23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一致性(consensus ):也叫共同反应,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区别性(distinctiveness ):指行动者是否对其它同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一贯性(consistency ):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24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一贯性

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表

现出这种行为吗?

区别性

不同情境下,个体是否表现

出不同的行为?

一致性

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外部归因归因于情境

内部归因归因于个体

是是

25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一致性“低”:只有小王不愿参加这次春游。区别性“低”:小王对各种集体活动都不积极。一贯性“高”:

前几次春游小王也没参加。?

一致性“高”:班里许多同学都不愿参加这次春游。

区别性“高”:小王对其他集体活动都积极参加。一贯性“低”:前几次春游小王都参加了。?

一致性“低”:只有小王不愿参加这次春游。区别性“高”:小王对其他集体活动都积极参加。

一贯性“高”:前几次春游小王也没参加。

26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通常包括三个维度:●内外: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稳定性: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的经常发生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偶然性的因素

●控制点:将成功或失败归于可控的因素还是不可控的因素。

27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能力:内在、稳定、不可控●努力:内在、不稳定、可控

●任务难度:外在、稳定、不可控●运气:外在、不稳定、不可控

他人的帮助:外在、不稳定、可控

天时、地利、人和

28

成败归因

目前成败状况过去成败状况别人成败状况归因成功(这次考试得了高分)成功(过去考试都得高分)失败(别人这次考试没得高

分)?

失败(这次考试没考好)成功(过去考试都得高分)失败(别人这次考试也没考

好)?

成功(这次考试得了高分)失败(以前考试没得过高分)失败(别人这次考试也没考

好)?

失败(这次考试没考好)成功(过去考试都得高分)成功(别人这次考试考得很

好)

成败归因理论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30

成败归因理论的启示

我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时应该有意识的去分析造成成功与失败各种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因素,避免片面的看待问题。

不同的归因对人的行为会起到不同的影响。

例如,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因素,那么就会降低努力程度

31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造成的影响。●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对应偏见。

假定人们的行为与其内在个性倾向相一致。

关于人类行为,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普遍的基本的理论或图式: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因于他们是怎么样的人,而非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情境。●

归因于内在特征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32

归因偏差:行为者与观察者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并不是被平等的运用。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

●行为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做出外部归因。

●观察者则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3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见(自利归因)

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 ):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为什么会有自我服务偏见?

●维持自尊

●在别人面前维持正面形象●

所拥有的信息

34

归因的两阶段过程

归因的两阶段过程:在分析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先自动的做内部归因,此后才会想到行为可能的情境因素,然后可能会对原先的内部归因做出调整。

初步接受信息

评估已接受的信念的真实性

必要时加以拒绝

自动过程

控制性过程

35

归因的两阶段过程

z

z z

行为第一阶段自动内部归因

第二阶段有时间、精力、动机,考虑其他解释

归因对第一阶段归因进行调整

归因很忙或者缺乏动机不能进行调整,在第一阶段停止。

36

归因的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

基本归因错误在不同文化下都存在,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会将情境因素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大大减少性格归因。

西方文化更有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东亚文化下通常对环境作用格外敏感。●

卢刚事件

本章重点掌握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社会知觉的5个基本特点

●刻板印象、图式的概念

●人们如何在社会知觉中运用图式

●归因理论

●凯利、维纳

●基本归因错误

●东西方文化下的归因差异

37课后思考题

●社会知觉和归因如何影响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通过例子来说明。

●每个小组找出

●两个反映社会知觉特点的例子

●两个关于归因的例子

●下次上课随机提问。

38

社会认知 练习题参考答案

社会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 印象形成的平均加权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合社会角色行为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为克服认知者容易出现的印象的平均模式,以及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而进行的综合性印象整饰 7.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吃得多还不胖。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效应、类化原则 9.中国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卫生。 刻板效应、类化原则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归因中的折扣原则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他有多大的缺点,只要他别的方面强,我就愿意嫁给他。 -印象形成的累加模式(仁慈效应?No.)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香港人喜欢穿牛仔裤,T恤衫,不爱穿西装。 固化效应、类化原则 16.漂亮的女孩各方面都占优势。 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 印象的一致性规则,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 印象形成的晕轮效应 19.上一次他给我留下很坏的印象,以后我不想理他了。 近因效应 20.商人精明;女性温柔体贴。 固化效应、刻板印象 21.娶日本老婆,吃中国菜,住英国的房子,到美国赚钱。 固化效应、刻板印象 22.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评价的一致性 23.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 固化效应、性别刻板印象 24.一般人自己失败时或碰到不愉快时,容易从外部找原因;一个人成功时,容易将功劳归于自己。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25.一个自称教授的人和一个自称农民的人同时献血,人们对他们献血的原因会有不同的猜测。 归因中的折扣原则 低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折扣,高地位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折扣,内在归因的判断加分 26.同样的行为,人们对不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 2.获得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 四、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 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

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 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 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五、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 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 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 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 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 行。 (三)研究方法 反应时范式 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 提出者:Greenwoald 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社会知觉和认知归因练习题(标准答案)

社会知觉与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印象控制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认知对象的职业习惯与认知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自我图式与认知/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印象整饰 7.每个人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时通常根据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进行推断。 印象形成的中心原则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9.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仁慈效应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有多大的缺点,选男朋友只认富二代的认知心理是? 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刻板印象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一定行。心理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16.以偏概全。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晕轮效应 19.上一次他给我留下很坏的印象,以后我不想理他了。近因效应 20.人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有选择性地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有帮助的信息。 21.吃中国菜,娶日本老婆,住英国的房子,到美国赚钱。刻板印象 2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社会知觉概述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 导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经理在回办公室取东西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已经下班,经理试图联系未果。于是经理难忍怒火给他的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经理在邮件中写到: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时不要想当然,结果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了,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可想而知啊,这样的一封邮件发出去,秘书会怎么回复呢?后来秘书给经理回复了邮件,她写到:首先,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丢了东西这个责任谁来负?其次,你有钥匙自己没带,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对。第三,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你无权干涉我的私人时间。第四,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很尽责任,加班也没有怨言,你还用这种语气,请注意一下。 由此可见,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知觉过程就是人们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预见和理解人的行为,认识到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觉差异与归因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将介绍知觉的一般概念机特征,然后对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社会知觉以及归因进行探讨与学习,希望对管理者的实践有所启迪,达到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知识。{写板书,第三章,第一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感觉。感觉—个体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PT感觉分类) ⑴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⑵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954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海德、凯利、相应推断、三维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主要有四种:(1)恒常原则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2)二维归因理论。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3)三维归因理论。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种要素(实体、他人、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共意性、一贯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4)对应推断理论。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如果一名员工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Social Cognition and Attribution 任课教师:武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章主要内容 ●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归因与归因的偏差● 归因理论 ● 归因的文化差异 2 认知 ● 认知:信息加工活动●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 我们所感知到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受到我们对社会环境的解读和主观建构的影响。 34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 ● 社会认知: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情境中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即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个体通过社会知觉来解读关于他人和环境的信息。 组织行为的分析框架 5 情境因素 Contextual factors 制度设计领导行为社会规范 个人特征因素Dispositional factors 个性特征能力行为风格 社会知觉态度与行为组织绩效 组织情境中的社会认知 ●员工对公司中的制度和决策的认识和理解●下属对上司察言观色 ● 领导者如何评价下属的工作绩效●人际冲突的形成 ● 招聘面试中对候选人的判断● ………… 6

7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点 ●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两个水平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有意识的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有意识:理性,逻辑严谨的推理,需要付出努力●无意识:直觉,自动加工,启发式(Heuristic )● 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优先于有意识的活动。为什么?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自动化加工提高认知效率。●现实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不完全。 ●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 8 社会知觉的特点 ● 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 倾向于将人或事件相互联系 ● 2、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9 社会知觉的特点 ● 如何运用图形背景原则? 10 社会知觉的特点 ● 3、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类别化是一种有效率的认知过程。 ●类别化的后果:刻板印象(Stereotype )。 ● 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个群体的人形成某种概括性的固定化的印象。 11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 ●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 12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们认为具有某种人格特点的人也同样具有另外一些人格特点。 ●运用内隐人格理论作出判断时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凯利的教授实验 ● 当情境越模糊时,就越多用图式填充空白。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_程玲

第14卷第1期2007年3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s h aS o c i a l w o r kc o l l e g e V o l .14N o .1 M a r .2007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程 玲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 文中梳理了社会认知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C 916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07)01-0021-04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t o S o c i a l Wo r k C H E N GL i n g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Wu h a n ,H u b e i ,430072)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i n c o n t e n t s o f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 h o wt o a p p l y t h i s t h e o r y t o s o c i a l w o r k . K e yw o r d s :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t h e o r y ;s o c i a l w o r k [收稿日期] 2006-12-05 [作者简介] 程 玲(1979-),女,湖北京山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一、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 a v i d S h a f f e r 认为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①。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②。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③。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④。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理论将重点放在人的主观意识上,认为只有理解了人的认知过程,才能理解人的行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皮亚杰认为,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 中起着重要作用⑤,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皮亚 杰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⑥ 格式塔 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人的知觉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传统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各感觉成分的总和是不正确的,知觉具有整体性,观察者总是完整地观察对象;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如何复杂,人们都能赋予它某种意义,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很大。勒温将知觉结构的研究转移到人的行为结构研究上来,提出了个体的张力系统和心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勒温试图用“场”的概念来说明和解决这一问题。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场和行为场。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紧张是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它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场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人和当时的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障碍,最后实现目标。作为人本身,个体的需要会引起他和其环境之间的张力,只有需要得到满足,张力才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 1.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6.一致性规律: 7.归因: 8.知觉的特征有选择性、、和。 9.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知觉和知觉。 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14.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15. 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 A.维纳( B.Weiner B.凯利(H.H.Kelly) C.海德(F.Heider) D.加纳 (E.Gagne) 16.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 A.自豪 B.侥幸心理 C.敌意 D.内疚感 17.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18.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关系归属、、。 19.海德将行为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倾向归因和。 20.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三类,分别为行为人、、。 21.凯利认为将行为归结为某类原因,判断的依据或标准有分别性(特殊性)、、。 22.维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分别为、、任务难度、机遇。并将这四个因素按三个维度控制点、、进行归类。

23.知觉整体性的基本规律有、、、 。 23.把别人的行为一概归因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对不对? 24.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对不对? 25.错觉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对不对? 26.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28.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0.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1.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2.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3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

社会知觉、印象、信息整合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的经验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人脑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其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印像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后来印象影响更大。不熟悉的人 近因效应:最新信息比原先信息影响更大。熟悉的亲密的人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以偏概全 三、刻板印象:通过经验对某类人或是的固定看法。(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印象控制):个体对自我形象控制,通过一定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太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3、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罗特——1、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2、内控者:(符合社会期待) 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归因思想创始人);2、折扣原则(凯利);3、协变原则(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 2、共同性信息3、一致性信息 若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外归因;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社会认知 本章学习目标 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 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 7.常见的归因偏差 社会认知(),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

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于社会客体。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 (一)选择性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作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如果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带来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相反,对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逃避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一般说来,刺激量越大,越易引起认知者的注意,而微弱的刺激作用则可能使人毫无知觉。 (二)互动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被知觉者影响知觉者,而且知觉着也会影响被知觉者,从而使社会知觉过程的发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三)防御性 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获得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防卫机能息息相关。个体在情绪困扰的状态下对于社会客体的反应,与在中性情绪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换言之,情绪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关于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其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第一印象,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先获得的印象(第一印象)起较大的作用。第一印象对其后的信息组织、理解与解释起定向作用。一般发生在陌生、不熟悉的人之间。 近因效应:较近(或较后)获得的信息起较大的作用。一般发生在较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洛钦斯实验(1957)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就回家了。 上述两段材料作如下不同的组合,然后给四组被试阅读。 A.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前,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后; B.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前,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后;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几个基本概念:1、知觉… 2、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的客观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不能解释则产生新的图式。图式是一种网络,是知识经验的网络,是知识经验,图式不是图。 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几个概念

1、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初次印象:又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向作用;近因效应: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熟人易近因效应,生人易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最初的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C、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会具有消极的性质,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本文通过介绍以上四种代表理论,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学术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发展脉络 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social psychology. There are four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Heider’s Common sense psychology,Jones and Davis’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 Kelley ‘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ttribution and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and academic studies via these four aspects and have a brief assessment. 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ttribution theory;history 一、引言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原因。正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推断成绩波动的原因、社会通过了解杀人犯的成长经历来解释其丧心病狂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因果性解释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实行预测和控制。 归因理论研究始于20实际50年代,到70年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此广大社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归因研究,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二、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 归因理论从50 年代末到7 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变化过程,进入80 年代,尽管归因研究不复繁荣,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80 年代是归因研究的复兴时期。 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归因现象,但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研究论文引起

社会认知归因理论 孙伟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研究论诉 摘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本文通过介绍以上四种代表理论,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进行具体的论诉。 关键字:社会认知;归因理论 一、引言 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是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了理论。它为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原因。正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推断成绩波动的原因、社会通过了解杀人犯的成长经历来解释其与正常人不同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因果性解释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实行预测和控制。 二、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现状 归因理论研究始于20实际50年代,到70年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此广大社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归因研究,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归因理论从50 年代末到7 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变化过程,进入80 年代,尽管归因研究不复繁荣,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80 年代是归因研究的复兴时期。 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归因现象,但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人们对归因研究的关注,其必要性才开始显现。 在60 年代中期, 出现了许多应用研究。主要有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尼斯彼特和沙赫特关于恐惧的错误归因的研究、瓦尔斯特对意外事件责任的归因分析以及勒纳和西蒙斯开创的动机因素方面的研究。

心理学社会认知

第五讲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印象整饰 第三节社会认知偏差 第四节社会行为的归因 第五讲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认知研究直接涉及到“个体如何主动地创造自己行动的框架。”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对人的知觉、印象、判断以及对人的外显行为活动原因的推测和评价,是社会认知活动发生和进行时所经历的几个主要过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行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 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社会判断---经过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我们已经进入社会判断这一综合分析和推论阶段。“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 认知者(社会认知主体)本人的认知经验、世界观、价值取向、人格或个性特征。例棒球、斗牛图 2、被认知者因素 即认知对象的谈吐、表情、姿势、行为方式或风格等。(印象整饰论述) 3、交往情境图书馆、party遇见老同学可推测其身份

组织行为学讲义-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节知觉:信息处理模型 一、信息处理模型 阶段1:选择性注意/理解 人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中的物理和社会因素的干扰。由于人们没有心智能力完全理解所有这种信息,因此,会选择性地感知周围环境中的部分信息。在此,是注意力在起作用。注意力(attention)是开始自觉意识到某事或某人的过程。注意力可以集中环境或记忆中的信息。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那些明显(salient ['seilj?nt])的刺激。当某事从环境中凸现出来时,它就是明显的: ?异常:种族、性别、头发颜色或年龄等方面,一个人与众不同 ?明亮:黄色的衬衫 ?处于反常态:比如有恐高症的人爬陡峭的山峰 ?与社会地位不符:比如一个公司总裁骑摩托车上班 ?与常人不同:在时速100英里的道路上以时速20英里的速度开车 ?极端的积极(声誉卓著的名人)或极端的消极(恶性交通事故的罹难者) ?可视场合占主导地位:坐在首席的位置 一个人的需要和目标经常决定哪种刺激是显眼的。此外,研究还表明,人们往往更多关注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信息,这会导致消极的偏见。 阶段2:编码和简化 观察到的信息不是以本原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的。编码是必要的。原始信息被解释或翻译成心智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reprizen'tei??n]),为完成这一过程,知觉者把信息片段分配到认知范畴(cognitive ['k?gnitiv] categories ['k?tig?ri])中。人们将人、事和物的特征与映像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这三者做出解释和评价。 映像(schema)代表一个人对特定事件或刺激类型的心智画像或者概括。通过各种认知范畴的标签可使映像具有意义。 人们通过编码来解释和评估周围的环境。有意思的是,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对同一或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估。第一、人们用不同的映像信息作出解释。最近的研究表明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性骚扰,男人和女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第二、我们的情绪和感情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及对其他事件的评价。第三、人们倾向于用近期的认知范畴进行编码。第四、个体差异影响编码的过程。例如,与乐观快乐的人相比,悲观或忧郁的人总是把周围事物看得更加消极。因此,当人们对同一情况或事件作出不同评价时,我们不必感到奇怪。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究确定影响编码过程的因素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