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建设史要点总结1

中国城市建设史要点总结1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讲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

●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

●殷周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燕下都、齐临淄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中华民国

三、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二.城市的产生(续)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我国最早的城市:大致出现于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后期、伴随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聚落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

●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夏时期全图

商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全图

一.社会背景

●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

●有了货币;

●创造了版筑技术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1.郑州商城: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

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商城遗址东城墙

2、殷墟(安阳小屯)

●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

晚期商代遗址。在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

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

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

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原由窖穴上填筑,或在地

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

殷墟发掘现场

3、周代的城市与城制:

●周代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丰镐二京为宗周。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

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

洛阳附近建周王城,为成周。

周王城的复原图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

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

场等。

殷周时代的城、廓、国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

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

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

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

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

“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城、土等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都城城制: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

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

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

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

市的城制有重要影响。

4、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

筑夯土墙;

●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

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

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

低。

总结与思考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春秋时期全图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公元前476年(敬

王末年)

●诸侯专政,齐、晋、秦、楚先后称霸;

●大小诸侯140余个,还有约30个蛮夷戎狄等

部落。

战国时期全图

●公元前475年(元王元年)—公元前221年(秦

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六国)

●强国不断吞并弱小,逐渐形成齐、楚、燕、赵、

韩、魏、秦战国七雄。

一.社会背景

●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

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

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

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

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二.城市建设

● 1、燕下都: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

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

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版筑夯土城墙。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

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1.燕下都:(续)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

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

外围;

●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

●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

●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2、齐临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建于公元前4世纪,在今山东淄博。人口在

30万人之上。

●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

●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城内有排水沟,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3、赵邯郸: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

●包括宫城和大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有几处形成了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

4、郑韩故城:

●城市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高度一般为10米。主城近似正方,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

郑韩故城复原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

●管子—重视发展农业及工商业对城市的关系。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

●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强化了国家的交通网络。

一.社会背景

●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

●西汉恢复了秦朝的郡县制,又部分恢复了封建

制,即部分郡县直属于朝廷。

●汉朝经过初期恢复,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得到

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

●平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边塞城市建设——汉代军市

东汉时期全图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即帝,

●东迁都城于洛邑,消平了王莽末年割据的政权,

恢复了西汉末期旧制;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二.城市建设

●1、秦朝都城咸阳:

●建于公元前350年,位于今咸阳城以东20公

里的渭水河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

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

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

统很完善;

秦朝都城咸阳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

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住形式

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

行严格管理。

秦都外围规划——“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象天法地”——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

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

●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

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向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秦都外围规划建设示意图

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

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2、汉长安:

●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水河的南岸,秦咸阳的

正南方。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

安在先后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

汉长安复原想象图

●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

基础建造长安城。

●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

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

明光宫;

●以后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等礼制建

筑。

城市概况

●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

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

专用弛道。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

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3.东都洛阳: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

六里十步;有十二门;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城市几乎一半用

地;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还有多处皇家园囿;

●祭祀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新丰城

●新丰城——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

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陵城

●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

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汉

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

成帝“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

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

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汉代军市

●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

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

往西域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这些军市

实行“屯垦戌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

市。

5、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

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

完善的建造技术;

●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

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出现了礼制建筑;

●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总结与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汉长安的布局特点;

●理解汉代军市、陵城;

●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

●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

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发展概况、曹魏邺城、南建康、隋唐长安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使东汉名存实亡,结束

了汉的统一后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

面。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魏全境12州;

●公元221年刘备称汉帝,有益州1州;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有扬、荆、交3州。

两晋时期版图

●三国—两晋时期,城市管理方面州成为一级行

政区,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出现了百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南北朝时期版图

一.社会背景:

●分裂割据由三国、两晋持续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

●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和割据期间,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了文化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唐朝时期版图

●隋(581年)、唐(618年)先后建立了统一政权,至907年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延续发展到979年。

●隋代开凿大运河、建设大兴城,南方城市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长安、洛阳、扬州、金陵、益州、杭州、忭州、明州等城市繁华。

变化: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了大运河,以解决了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促进运河沿线的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概况——城市分布变化

●城市分布上南升北降,南方突出的城市有建康、江陵(武汉)和成都、广陵(扬州)、京口(镇江)等。

●城市沿大运河、长江发展。运河是当时商品流通主要通道和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出现杭州、扬州、淮安、苏州运河四大都市以及汴州、陕州、宋州等较大城市。

●城市沿长江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发展出现了渝州、泸州、江州、鄂州、岳州等10多座州城以及江阴、江宁、武昌等20座县城和小部分城镇。城市发展概况——海港城市的兴起

●路上丝绸之路收阻,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客商前来经商贸易,出现了广、泉、扬、交四大港市以及潮州、明州、福州、温州等港口城市。

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等级变化

●城市等级结构有变化:城市规模大小差距加大,出现了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建康、长安和洛阳),府、州一级地区中心数量达到315个。

●三国与西晋时期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北魏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建制镇”,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建制设立,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理。

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结构变化●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

佛教流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增加了城市的

物质要素。

●我国典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形成;

二.城市建设

●1、曹魏邺城

●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

●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

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

●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

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东魏和北齐的邺南城规划

●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城南正门形成全

城的中轴线,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

齐。

●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

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

邺南城规划示意图

曹魏邺城规划的重要影响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

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

展到整个城市;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

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2.南朝建康

●城市沿革: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

国之后建的越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

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

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

●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

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

湖,城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

南朝建康三国时期

●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

城平面呈正方形,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从宫

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

淮水,称为苑路。

南朝建康晋朝时期

●城市得到较大发展。

●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

●西晋末年建西州城;

●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宫城东南

方位;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三足鼎立

的局面。

●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

南朝建康建设概况

●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

石头山、东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

●建康城九门,周20里,内有宫城居中偏北;

●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城

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

●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

●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

园林。

南朝建康建设特征

●①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

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②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

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

例;

●③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

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④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

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3、隋唐长安

●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由宇文恺创制;

●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

基本轮廓与隋初相同,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

临渭水,东有铲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

●算大明宫,城市用地达8700公顷,不仅是中国

古代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

城市布局

●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

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

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

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

城市布局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

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

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

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

北朝南;宫城外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皇城的东南

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

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

里。

道路系统

●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

●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

几条主要干道宽阔。

●街坊内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

市场内的街道有所不同,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

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人行道。

●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填

铺,道路两侧植行道树,设有排水沟。

居住——里坊制

●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

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

●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

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坊里周围有高大坊墙,宅院

不得在坊墙开门、开窗,里坊设二个或四个坊门

供居民出行。

●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

日常出行。设街鼓,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

坊门。

城市商市

●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允许外

国商人开店;内设有市署、平准局、税收、物价

控制等管理部门和放生池、监斩台;

●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可通往渭河、黄河,

便于商品运输。

●市场内按行业集中,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

分散在各坊里内,市场主要商品流通,也有店铺

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

城市影响

●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隋唐长安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

●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总结与思考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四讲

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隋唐东都、商业城市、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以及一般城市

4、洛阳城:宇文恺负责规划

●建都原因:

●开凿大运河后每年东南各省大量物资自扬州——汴州,经三门峡——长安,三门险关船难以通过,物资需上岸走一段陆路再下水,费用浩大,大量粮食不得已堆积在洛阳;

●洛阳比长安更接近经济重心,交通运输安全便捷,政治上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乃至全国。

4、洛阳城:宇文恺负责规划

●先修宫城、皇城,南面正对中轴线,但受原有县城影响,坊里区向东向南发展;

●皇城、宫城、含嘉仓城、圆壁城等位于西北角,地势高,宫城近似方形;

●全城基本方形,西南角因河道城墙有所弯曲;

●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共107个坊,形状均方正规则;

●道路为方格网路,主轴大街为宫城南正对定鼎门大街,120米左右,干道40—60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

●有三个集中市,坊里内也分布了一些商业、服务设施,城内的商市都与洛河有联系。

●皇家园林位于宫城之西,周长200里,内建16所宫殿,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高山水面,台观殿阁,穷极华丽。

5、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实行了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一些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产生、发展了一批商业城市。

●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南方海港城市广州(番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大运河与黄河转运中心开封(汴州)。

●除繁荣的扬州外,四川的益都(成都)、江西的洪州(南昌)等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5.唐代商业城市扬州(广陵)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始在此筑沟城,城市后又历经汉、东晋多次重筑。

●隋代改称扬州,设扬州总管府;唐代在此设大

都府,成为淮南的政治中心。

●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会处,在唐代是全

国著名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并通过路上丝绸之

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其他地区保持贸易往

来。

扬州繁荣的原因

●水陆交通因素

●漕粮集运口岸

●淮盐集散地

●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

●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

唐代扬州海外交通图

唐代扬州城市格局

●子城和罗城。

●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

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

业区。

●唐代有都督、节度使驻节的重要州城通制。

唐代扬州城市格局(续)

●子城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

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

●罗城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

●城内有运河河道,在城南、沿大运河一带有相

对集中的商业,沿岸有码头和街市。

●史料记载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

晚唐时期扬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

缚。

唐代扬州城市变迁图

6、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移和融合对边远地区生产

力的提高有很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吸取了汉民

族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逐渐建立了封建制的

生产关系,建立了一批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这些地区也兴建了一

些城市。

(1)高昌城

●古称西昌,吐鲁番以东约25公里,为唐代西州

治所。分为外城、内城、宫城。

●外城近似方形,夯土筑城,城墙弯曲,西北角

内凹,修筑马面,设有瓮城;

●内城在中央,内城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

堡垒,西北有高台,台上有重要建筑物,与宫城

中轴线上的建筑相对。

●宫城在城市北部呈长方形。

居住与坊市

●居住在地势低平处用土坯或垒土成墙,在地势

高处从地面向下挖出院墙,再在墙上挖窑洞为住

所。

●外城西南角发现一些寺院和坊市遗址,其构造

结构与目前当地经常用的长筒形纵券屋顶一致;

城南还发现一些酿造、炼铜作坊遗址。

(2)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长城之外,现已

部分埋在沙漠中,是南北朝时期北朝16国中的

夏国都城。

●建于413年,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城

墙呈白色,又称白城子。

统万城格局

●城池由东城、西城和外廓组成。南沿无定河北

岸边有外廓,沿河北岸呈西南、东北走向,已无

明显痕迹。

●东西两城并列,规模约0.7平方公里,呈长方

形,中由城墙分隔。

●宫室基本沿用汉民族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

社,修建了明堂、花园等。

统万城格局(续)

●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筑有密排的马面,

四角有突出的角墩和角楼。

●马面:突出于城墙外构筑设施,便于组织侧向

防御,增加射击力。

●统万城城防坚固,除马面、角楼等城防设施外,

墙体坚固,三合土夯筑,均匀紧密,每隔一定高

度平铺水平木骨,极为坚固。

(3)渤海上京龙泉府

●女真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都城。

●上京龙泉府仿造唐长安建造,分为外城、内城

和宫城三重,矩形平面;

●内城和宫城在外城的北部中央,宫城宫殿布置

在一条中轴线上;

●除朱雀大街外城市有四条大街纵横交错,下一

级次要道路划分出坊里。

(4)唐代交河城

●位于两条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交河城。

●城市中部为庙宇建筑;城内的主要大街正对佛

寺,两侧多为作坊和居住区,住宅被小巷划分出

许多坊里;

●大街另一方向有车师宫殿和安西都护府的治

所;

●河流干涸,城市废弃与之有关。

唐代交河城复原想象图

7、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

●唐代为绛州州治所在,当时地处山西太原—稷

山、渡黄河—关中地区的要道上,商旅较为发达。

山西新绛城市图

●城市平面不规则,充分结合地形。

●州衙署位于城市北部山丘,地势较高,可以俯

瞰及控制全城。

●城内通向城门的道路为主要道路,将全城划分

为正平、孝义、桂林、安元四坊。

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

●①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②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

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

●③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

形成前市后朝格局;

●④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

●⑤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

一、封闭、内向的形态;

●⑥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

总结与思考

●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

●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

●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

●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五讲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社会背景、北宋汴梁、南宋临安、宋平江府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持续混战;

●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南方的战事相对小,北方的人民再次向南迁移,使南北朝以来的经济文化南移的形式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期

●公元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有利措施,促进城市更加繁荣,大城市的数量较唐代有很大的增加;

●城市面貌也与唐代城市有很大的改变。

南宋时期

●北宋与辽基本同期存在,公元1127年金朝灭辽国、北宋,康王赵构1127年即位南京,金朝与南宋以秦岭淮水为界,开始南宋时代,形成金朝与南宋南北相持的局面;

●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

宋代的发展

●兴修水利,仅江苏、浙江、福建三地水利工程达817项;

●奖励开荒,扩大耕作区域,全国耕地达1470多万顷;讲求耕作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

●手工业规模扩大,主要表现在采矿、冶炼、纺织、制瓷、造纸、造船等方面;

●促进了商贸的发展,产生了最早的流通纸币——交子,开始征收城市、市镇的商业税,商业和手工业中出现了行会组织;

●城市繁荣,城市商市可随街布置,昼夜营业;农村中也出现了定期的集市。

宋代的发展(续)

●在宋代边缘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如西夏、辽、金、高昌、大理等,这些地区城市建设吸收了汉民族的技术和经验;

元代

●公元12世纪末蒙古族兴起,先后灭金朝和南宋建立元朝,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

●民族融合有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恢复,都城建造学习汉民族的经验。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

元代的“行中书省”与运河发展

●元代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建立“行中书省”,全国划了国都所在地为“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河北等,其他地方如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岭北等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是以后省制的先声。

●开辟通惠运河,以解决南粮北运至京城(大都城);

二.宋元时期的城市

●1、汴梁

●北宋东京汴梁(开封):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都定都于此,已发展成为“屋宇交连,衢街狭

窄” 的商业城市。

●后周世宗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

后周世宗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

●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

的4倍;

●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

●疏浚河道;

●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

北宋时期的汴梁

●北宋东京定都汴梁(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繁华,人口达一百数十万人,是当时最大

的城市。

汴梁城市布局

●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宫城

南移至城市中部,每重城墙外围有城壕。此格局

基本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沿袭。

●最内为宫城,又称大内,居城市中心,内建宫

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方形城墙四面开门,

四角建角楼;

●由大殿延伸到南正门的轴线成为城市中轴线的

起点。

汴梁城市布局(续)

●内城又称里城,不规则方形,城墙+城壕;南、

北面三门,东、西面二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

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城

墙+城壕;,主要作防御之用,为柴荣扩建而成。

罗城水旱门共20个,城门设瓮城,上建城楼、

敌楼。

道路系统

●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了一条城市中轴线;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规

整;

●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

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直接与城市的干道相连,无

里坊内的另一级道路;

●道路宽度比长安小;

商市与居住

●汴梁没有固定的“市”,商业与全城居住区混

杂,商业与道路结合,沿街开设各种店铺;

●居住地段分为许多坊,这些坊只是地段的名称

和行政管理的单位。

●里城(内城)分为8厢121坊,外城分为9厢

14坊,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商铺、作坊临街混

杂而建。

街巷制

●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形式大体从北宋开

始沿袭下来。

●主要原因:社会发展到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

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市民生活与城市经济繁荣、

活跃,而传统集中设市和封闭的里坊制管理已不

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储运与市政

●城市文、娱设施——国学府、律学、算学、医

学、国子学等,瓦子;

●仓储、码头主要分布在汴河和五丈河一带;

●宋朝的汴梁(开封)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很大;

●为防范火灾,当时的开封建立了防火制度,一

定地段建立消防了望观测的望楼,每处有士兵值

班,有灭火设施。

●汴梁(开封)城地势低,城内还修建完善的下

水系统,沿河有防洪堤。

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汴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

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

●汴梁(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

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

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

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

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这些变化基本为以后时期

的城市所沿袭和继承。

2、南宋临安:

●临安地形复杂,南宋建都后在原有基础上稍加

改建而成。

●有宫城和大城。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

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周长九里,前朝后寝格局,

地势较高,是全城最凉爽的地方;

城市布局

●最高机关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

他行政机构分散;

●全城分8厢,城外还有2厢,共68坊,坊只是

地段名称、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

商业与娱乐

●御街与商业大街结合,有三处主要商业区:南

部商业街靠近宫城和官僚居住区,中部为唐代以

来形成的老商业中心,北部商业区是主要娱乐场

所,有最大的北瓦子,举行科举考试的贡院也在

此。

●城内有集中的市,城外也有,也有行会组织,

商市繁荣。

城外发展、园林

●临安人口众多,城桓不足,在城外形成了新的

居民区和商业区,城南左、城北右、城西和城东

四厢,并在周围形成了不少市镇。

●皇家及私家园林;

3、宋代平江府(苏州)

●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的府城。

●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都城,隋唐以来一直是江

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宋高宗拟迁都平江,当时按都城的要求进行修

建。

平江府石碑

●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

展的平江府城的道路、河流、桥梁、重要建筑、

城池等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

南宋平江府的城市建设

●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

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

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

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

南端。

商市、居住

●宋代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布局特点之一: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子城的西北角集中各种商市,是城市的商业中心。

●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道路与庙宇

●河流和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城内佛教、道教并重,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

总结与思考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

●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

●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

●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

●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六讲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宋元时期港口城市、辽金地区的城市、元大都、钓鱼城、宋元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4、港口城市泉州——南宋最大的贸易港口城市

●始建于东汉,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主要原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有地利之优势;

●泉州及其附近的手工业发达,盛产出口商品;

●造船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唐宋以来国家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措施和保护政策。

城市布局

●子城、衙城建于唐代,子城呈长方形,城桓每面一门,南门正对衙城双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

●罗城始建于南唐,有七门,形状随地形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呈不规则形,俗称“鲤鱼城”;

●道路呈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商业街道多在城东南部;

●在南宋后期,对南门进行加固,修建了瓮城,并沿江建翼城。

“蕃坊”地区

●“蕃坊”地区: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坊地区。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的蕃坊地区在元代扩建南城时被包入罗城内。

泉州没落

●在元朝末年泉州地区发生战乱,使城市和港口受到很大破坏,加之泥沙淤积、丧失物产优势,明代因倭寇侵扰和清代闭关自守、实行海禁,泉州港便日益没落。港口城市广州

北宋时期最大的贸易港口

●在唐代广州港有外港和内港。外港包括屯门、

波罗庙。内港有光塔码头和兰湖码头。

●北宋开始在广州设市舶司,与50多个国家进行

贸易上的往来,元代的广州还和140多个国家和

地区有贸易往来。

●港口发展:外港包括大通码头、琶州码头、扶

胥镇。内港主要有两澳,即西澳、东澳。

宋港口城市广州

●宋广州城区包括中城、东城和西城。西城规模

最大,主要是保护商业区。南宋在城南修筑翼城。

●宋代广州外国人留居增多,为此官府设立蕃坊,

供外商留居。主要在今光塔街附近和东郊、波罗

庙一带。

●留居多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修建怀圣寺。

辽代的五京

●辽代实行五京制——辽上京、辽中京、辽南京、

辽东京、辽西京。

●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

●辽中京在大定府,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县大明乡;

●辽南京位于北京宣武门西部,

●辽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辽宁省辽阳市,

●辽西京大同府则是今天的大同。

辽上京临潢府

●包括皇城、汉城和外廓;

●皇城呈长方形,是政权官署集中的行政区,以

宫城为中心,对称布局。

●皇城南为官署区,皇城北没有建筑,可能是契

丹人官僚的帐篷地,皇城西南附近有大型寺院。

●汉城矩形平面,以汉族居民为主体的生活区域,

开展较广泛的城市文化和经济生活。

辽上京临潢府

宋同期存在的辽金地区城市建设

辽金时代的建设——密檐砖塔、大同华严寺

辽金时代的建设——大同善化寺

金代洛阳齐云塔

5、元代的城市建设及元大都:

●(1)元代城市建设

●注重交通的畅通,使水陆交通干线上的城镇得

到较大发展;

●多民族文化繁荣并存,在城市规划上有不少创

新实践;

●中西文化交流水平进一步提高。

元代观星台

(2)元大都

●元朝都城,以规模巨大、建筑宏伟而著称于世,

元大都城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有统一的规

划和周密的建设计划,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

就。

●对元大都建设较大影响的城市——元大都城址

附近有金朝都城金中都、辽陪都辽南京,另外还

有元上都等城市对元大都的建设都有着直接影

响。

元大都建设时保留的辽代双塔

元大都与金中都的关系:

元大都城市布局

●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呈近正方形,北面

两门,东、南、西面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

设瓮城、吊桥,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

●有三重城桓,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

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

的中轴线上。

●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

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

形,整齐方正。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

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

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

城市用水与排水

●城内主要水体有海子和太液池,太液池位于皇

城内,有运河与水体相连,并流出城外,保证大

都城和宫苑用水;

●城市排水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

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

外。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址关系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

●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

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

线对称更加突出;

●②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

殿。

6.宋代防御性城市——钓鱼城

●唐代在此创建千佛石窟、悬空寺等;

●城市始建于南宋,系防止蒙古人进攻重庆的天

然屏障。地处三江环抱的丘陵地区,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险要的地势

城市布局

●分为内、外两重石砌城墙,沿山体修筑,皇城

居中,街道沿山势等高线展开。

●城内修筑水池,水井,供军民饮用。修筑水军

码头,有一字城墙连接。

复建的山门

城墙

兵工作坊遗址

石窟寺前庙

山坡现状

宋元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宋代:

●1、都城保持了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

朝后寝”的格局,但城市的坊市制和城厢制上已

发生了重大变化;

●2、城市中出现了新的设施和内容:固定、非固

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瓦子”,也出现了最早

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

●3、众多随着经济发展兴起的小市镇和中小城

市,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形状和道路系统

不规整,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

天下的局面。

宋元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元代:

●1、从宋朝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和完善;

●2、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明显地对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礼制观念的回归。

总结与思考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

●泉州的基本格局;

●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

●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一)

社会背景(明代)

?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1368年明朝建立。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其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商品流通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背景(明代)

?明代采取了高度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活和发展农业的种植,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全国大中小城市及众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背景(明代)

?明代采取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方式,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属皇帝;

?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活和发展农业的种植,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耕地面积增加显著;

?海外贸易也有发展,明代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中叶以丝织业、棉纺业生产为代表的生产工具改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私营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和雇佣劳动力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资本流通量大,白银成为广泛使用的货币。明朝在城市建设上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修筑城墙:明朝初年为防止外来的侵略,全国曾出现一个筑城高潮,城墙的普遍加固重要原因是由于火炮技术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对城防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修建王府或王城:在城市的修建和改建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城市新建或改建王府或王城;这种王府或王城规格上次于都城的宫城,但布局完全按照王城的规则,即前朝后寝和宫殿建筑群的轴线布局方式。

?③明代中期还加强了边防重镇和防御城堡的修建;

社会背景(清代)

?清朝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商业的措施,如招民垦荒、治理河流、“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等;

?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桑茶、棉花、烟草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清王朝的物质基础。

2、清朝城市建设情况

①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发展,城市

的票号、典当活跃,对一些城市有一定影响;

③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

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

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

满城,一般与城市其他部分有城墙相隔。

3.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其他情况

?①封建社会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全国出现

了大量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较快,出

现关厢地区;

?②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集中居

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并有一些为他们

的生活服务的劳动人民;

?③明代初年海外贸易一度繁荣促进了广州、扬

州、宁波等发展,中叶后倭寇影响使海外贸易受

阻;

?④城市园林兴盛,在江南地区尤为集中。

?⑤城镇数量增加,众多小城镇兴起,且规模不

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兴起的原因

?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农村人口急速增长,原来

在唐宋时期形成的为数有限的农村市镇已远不

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小城镇有

很大的发展。

?市镇规模也迅速扩大,并根据所处区位和专业

化分工的不同,形成了棉纺织与贸易中心、蚕丝

及丝织业贸易中心、米粮贸易中心、盐业中心及

港口城镇等许多专业性市镇。

二.城市建设

1、明清南京:

?历史上南朝、南唐均在此建都,唐代设畀州,

北宋设立江宁府,南宋改为建康,设为行都。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此设应天府;

?明代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定都开封为北京,

应天府为南京;后废开封,定南京为京师。

?后来由于不便对北方边防管理,朱元璋死后明

成祖迁都北京。

明代南京的发展分五个阶段

?定都前着重于军事、农业;

?设应天府,修建城墙、宫殿、太庙和祭祀建筑;

?开封、南京、中都三都并建。开封以军事为主,

为抵御西北元朝残留的军事力量,中都为朱元璋

的故乡,计划建设为都城,南京为朱元璋创业之

地,经济中心、基础较好。

?定都南京,再次进行大规模建设;

?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称为留都。

明南京城市格局——外城

?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

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其范围西北直达江边,

东包括钟山,南过雨花台。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

是耕地和村落。

明南京城市格局——应天府城

?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

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用巨大石条在

山岩上砌筑,有城门13座,城桓十分坚固,。

?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

三区。

?市肆区自南唐以来已形成的地区,南部临秦淮

河。

?秦淮河一带商业繁荣。

明南京城市格局——皇城

?皇城在城东南部,呈方形,完全继承了历代都

城的规划布局制度而又有发展;城南沿沿中轴线

两侧布置有政权的府、部机构。

?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庙和社

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

街巷制、市肆地区

?应天府城内有规则方整的皇城、宫城区和反映

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市肆区自南唐

以来已形成,其南部连接秦淮河,秦淮河一带为

繁荣的商业中心。

?南京采取街巷制,以户籍管理居住地带,按职

业划分居住地带。

明清时期南京城建设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

形,从防御角度出发;

?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形式——规则的方

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

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

互联系不紧密;

?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

水融为一体,城市环境优美,山水相融。

2、中都风阳

?规模宏大,规划有宫城、皇城,中都城三道城;

?宫城方形,各边一门,四角有角楼;

?宫城外有皇城,再外为中都城,包围了五个山

峰在城内,呈扁方形;宫城、皇城及南向轴线都

是左右对称布局;

?中都城的建设历经六年,后因迁都北京停建。

中都风阳复原图

3、明清北京(紫禁城)

?自1421年明朝迁都于此,明、清两朝和民国初

年都建都此地。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清

代沿用并有所增修。

?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的明代都城。

紫禁城的建造

?从备料到现场施工历时13年。动用了全国十万

工匠和几十万劳役,在设计、施工组织和施工技

术上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木料主要来自四川、湖南、湖北一带,通过长

江、南北运河的漂送到京城;

?大砖产自江苏苏州,质地坚硬,外形方整,敲

击发出金属声,故称“金砖”;

?石料产自河北曲阳,采取旱船滑冰的方法——

利用冬天取井水泼地成冰,用旱船载石在冰上用

人畜齐力拉,搬运至京;

?琉璃瓦主要是北京城南琉璃厂产。

总结与思考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

?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

?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

?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

?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八讲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二)

3、明代北京城廓布局(续)

?明北京城包括内城和外城。

?城南的市肆及居民区是明代中晚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而形成,后因边防紧张才补砌外城城墙。

城市中轴线

?从外城南面正中永定门起向北延伸,经内城南面正中的正阳门、宫城南面的大明(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到达紫禁城六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出宫城经景山、皇城北部的地安门,最后到达中轴线的终点——鼓楼和钟楼。

功能分区

?宫城布置皇帝的听政、宫室和御花园。宫城外南面对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宫城布局承袭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王城形制。

?紫禁城的前朝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殿三大殿,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三座宫,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

居住

?分布在皇城四周,明代分37坊,(清代分10坊),坊已不具有里坊制的性质,居住结构沿袭大都城,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

商业与道路

?商业分布密度较大,形式多样。元代商业集中在鼓楼一带,明代在内城南门外有繁荣的商业区;行业性会馆周围形成珠市口、大栅栏等商业中心;有同行业者相对集中的商业街,如米市大街、猪市大街、瓷器口等;城内有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以及庙会等。

?采用棋盘式道路网,街道走向大都为正南北、正东西;由于皇城居中,所以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向交通受到一些阻隔,方格网式的路网中出现了不少丁字街。

给水排水

?基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清中期,曾经专门疏浚,修筑昆明湖,以拦蓄水流、提高水位,向京城输水,但主要保证了皇城和宫城的用水。

?紫禁城内的沟渠系统完善,除了地下暗沟外还有明渠——内金水河;

?护城濠既有防御的作用,也是城市供水和排洪泻污的明渠,内城有沟渠与护城濠相通,便于排水。

?城市一般居民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在几条胡同之间有一两口水井。

清代北京

?清代时期的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

?清朝对皇室子弟采取集中在京城建造专门王府,王府也是四合院的住宅形式,但比普通住宅大很多,还占据内城比较中心的地段。

?内城的一般居民(汉人)迁至外城,内城为满人以及王亲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清雍正、乾隆后在北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

?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因此仓库

集中在城市东部;清代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外

新建了一些喇嘛庙。

清代北京平面图

颐和园万寿山

明清北京城建设特点

?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体现了宗法礼

制思想;

?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运用了强调中

轴线的手法,主次分明,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

便;

?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正阳

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

中,城内的一些地区还形成了集中交易或定期交

易的市;

明清北京城建设特点(续)

?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

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

?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

水多为掘井取水;

?⑦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4、明清时期的地区性统治中心城市——成都

?古蜀文明—传说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有许多

部落和部落联盟,部落间不断发生战争,黄帝打

败各族成为今天华北人的祖先。

?皇帝一支(传说为羌族)南下到川西北地区,

与古蜀本地土著蚕丛氏杂居通婚,后成为统治

者。

?经过柏灌、鱼凫,到杜宇时代开始进入农业生

产时代,定居下来;

?约公元前600—700年开明氏取代杜宇称王,并

由郫邑迁都至成都,治水、开荒,人民才逐渐安

定下来;

成都历代建制:

?开明氏传位十二世后于公元前316年为秦所

灭;

?秦朝统一全国就在此设成都县,是蜀郡治所在

地;后汉末年设益州(汉代由大城、少城、锦官

城等组成);

?三国时期蜀汉建都此地;

?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孟知祥在此割据;

?元朝设成都路;明清时期设成都府。

明清时期成都格局

?包括府城和皇城两部分,设四门。

?城市有锦江从东、从南流过,城墙修筑顺应河

流走势,呈不规则方形。

?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形态为长方形,砖砌城墙,

有四门,城外有宽广的护城河,与城外锦江相通;

皇城按宫城城制修建;皇城朝向为正南正北向,

与城市道路的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皇城在清代的

时候被改做贡院。

明代后期成都城市布局

满城与商业地带

?皇城西另有城墙分隔,设满城,为八旗兵驻扎

地;清中期后失去防御作用,为满人世代袭居地,

后复称少城。

?商业繁华地带在城市东南部,沿街密集各种店

铺,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城外是两江汇合处,由

水路可以到附近的一些县市乡镇;陆路可通至内

江;

地方特色

?多处城门外沿对外交通道路形成了大片新市

区。

?茶馆特别多,反映地方生活方式和状态,是具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建筑墙体多为竹片及泥土砌筑,建筑之间往往

屋檐相连,门前多设宽廊,形成遍布城区的、可

供市民在雨天活动的半户外空间。

5、明代的边防城堡

?明初为了加强北方和沿海地区的防御,按照一

定的防御体系、兵制和等级规定进行布局;

?边防城市按一定的规划形成方正平面,有严格

的防御设施,驻军轮换驻守;

?边防城市以军事目标为主,不一定分布在重要

的交通干道附近,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不发达;

?边防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偏远地区的开发具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

明代的九边重镇

?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

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按照一定的防御体

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

总兵驻地为镇,称为九边重镇。

?山西的大同就是九边重镇之一。

(1)大同

?历史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在大同筑城

屯兵,秦代设郡,汉代设平城县,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北魏曾经在此建都西京,著名的云岗石窟就

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金、元、明清时期均设大同

县或大同府。

?地理条件——大同对外主要是陆路交通,地处

山西、内蒙古和北京的交通要道上,因此在商贸

和军事方面有重要地位。

?明初修建的第一批防御城堡、边防防务长官驻

地。

基本格局

?初建为正方形,四边各开一门,门上建城楼。

?布局为典型的方城十字街,主要大街正对城门,

其余为通向十字街的小巷。

?明代封王建代王府,城内还有一些衙署、孔庙、

关帝庙、钟楼、鼓楼等重要建筑物;

?有众多的军事机构及设施,如总镇署、中营、

左营、右营、大教场、小教场、军需粮仓等。

大同后续发展

?清代大同成为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的中心,

在城门外发展了关厢地区,并另筑了城墙。

?大同位于重要的商路上,是雁北地区的中心,

城市一直延续,没有荒废。

总结与思考

?何谓满城市、九边重镇、关厢地区;

?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

?明清时期成都格局;

?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九讲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三)

5、明代的边防城堡

?(2)右玉卫:

?位于长城沿线,属于大同管辖范围。

?城墙基本为矩形(东南角为洪水冲毁,后补城墙缺口);各方有一门,各门均有瓮城,城门外有翼城;城内十字形主干道正对四个城门,交叉口处建有鼓楼。

?在清代,虽然军事职能丧失,但由于地处通网蒙古的商路上,一直较为兴旺,直到修建京包铁路,城市失去经济作用,逐渐荒废。

右玉卫平面图

(3)杀虎堡:

?为大同所辖边防城堡,位于由晋北通往内蒙的要道。

?包括平集堡、夹城、杀虎堡三部分,乃历史多次建设形成:明嘉庆年间筑杀虎堡,后在其南修筑平集堡,后于新旧两堡之间联成一体;

?杀虎堡北面正中有玄武庙,整个较大的门为平集堡南门,有瓮城。

杀虎堡平面图

6、明清时代一般府州县城市

(1)南通 P173

历史沿革:

?南通地处河流的冲积平原,是长江多年河沙淤积形成的陆地,土地肥沃。

?唐代这里为盐场,开始有居民点,随后时期逐渐发展为城市。五代十国在此建通州城,后逐渐成为苏北长江口地区重要经济中心。

?明代开通了到扬州的运河,促进南通州商业的发展;这里土质适合种棉,通过引入纺织技术使南通州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城市发展

?典型的一般府州城市平面,长方形,原为土城墙,明代加砌的砖石城墙,设瓮城和角楼,城外设宽阔护城河。方形衙署位于城市中偏北,有中轴线由衙署一直延伸到城南门。

?明代中期,在城南加筑城墙一圈,称为新城。

?在清代城门外侧形成关厢地区,西关最大。城市布局

?城市分区:政治中心、文教中心、军事机关、居住区等。

?城内道路包括大街、街和巷道三种。主要道路呈丁字形,一般街略窄,沿街布置商店;巷道为最窄的城市道路;城市部分道路为砖砌路面,下设砂填层。

?商店沿街分布,东南西北各方都有各行业的集中市。清代西门商业繁荣,因这里较接近通扬运河。

(2)保定 P173

?地处太行山麓,元明清时期是京师的南部重要门户;

?保定府城接近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护城河距离城墙有百余米,主要由于该地地势低洼,易受水患,而且弓箭仍可防御。

城市格局

?城内主要大街四条,在中心附近丁字形交错‘两交叉口分别建有大慈阁和鼓楼。

?城市内部分区明显,西大街为商业市肆区,南大街为手工业区,西南角为军事区,新县街、署衙街一带为行政区;其余为居住区。(3)河南安阳:P174

?位于河南北部地区,始筑于北魏,宋代增建。

?县城基本呈正方形,南北各一门,东西各开两

门。

?城内南北城门正对主要街道,东西城门不正对,

通向城门的街道与南北大街成丁字相交。

城市布局

?县署在城东北角,其余的相关设施有的在县署

内,有的则在城外附近。

?城内寺庙较多清代城内还有书院;集市在城内

的不同地点,按不同时期定期集市。

(4)甘肃天水

?天水位于甘陕川三省交通要道上,唐代为丝绸

之路上的重镇,是陇右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中心,是蕃汉“茶马互市”的主要口岸。

?城市为“五城相连”的格局。现存五城建于明

代,包括大城、东关城、西关城、小西关城(即

伏羲城)和中城。

城市布局

?大城——衙署所在地,官署集中,商业较繁荣,

方形,十字形主干道。

?东关城——五城中最长,以居民为主,商业活

动少。

?中城——东西窄、南北长,五城中最小,集市

和手工业作坊集中。

?西关城——中城以西,梯形,历史上商业最繁

盛,商行、药铺分布较多。

?伏羲城——长方形,城门两个。

?城厢部分主要在北关,多为中下层居民。

(5)淮安:

?淮安地处江淮平原中心,位于运河入淮口,东

晋开始筑城,唐代以来由于运河的修建,使淮安

的经济职能得到加强,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城市经多次修建逐步形成,包括旧城、夹城和

新城。

城市布局

?旧城为古已形成的集镇,道路基本方正,规模

最大;

?新城为明代建设的新城,清乾隆衰落;

?夹城为明代为防止倭寇侵入加筑的。

?城防设施完备,砖墙、角楼、雉堞、窝铺等,

墙外有完善的城壕系统。

(6)明清时期的保宁府(阆中):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是川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

镇。盛产阆茧,促进了城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城市四周多高山,嘉陵江由西、南、东流过城

市;

?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的楼宇、寺

庙、祠堂建筑较多。

城市布局

?城市形态呈不规则叶形,用地形态有“城小关

大”的特点;关厢地区商业繁荣,市廛密集,会

馆多。

?城内主要道路呈十字形,石板铺路;

7、明清时代府州城市一般特点:

?①小地区的中心,方正规则形,规模不大,结

构简单,只有一道城墙,方形城池,城墙坚固;

?②道路结构为十字形或丁字形,方整路网,交

叉口处设府衙或太庙,大的县城有宗教或祭祀建

筑;

?③功能简单,以居住为主,沿街设市,按行业

集中;

?④清代城门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关厢地区,

成为商业集中地带;

总结与思考

?南通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

?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九讲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四)

工商业城市、市镇、边疆城市、城市建设发展

的总特点

9.工商业城市

封建社会典型的手工业城市景德镇

?地理位置:丘陵地区、昌江边上,因景德年间

制的瓷器闻名天下而得名景德镇。

?发展背景:

?元代设官窑,明代设御窑,专为宫廷用瓷工作,

后逐渐发展到数百家;

?为加强官窑对民窑的管理,将分散四处的民窑

向城区集中,使城市性质和规模发生很大改变。

城市布局

?形态:先有城,后筑墙,形态不规则;

?性质与规模:城市规模不大,主要是居民和手

工业者,城市是本地区瓷器集中和输出的商站,

生活物资依赖外界输入。

?道路:主要街道平行昌江,次要街道垂直于昌

江,形成网状道路系统;

?工商业与居住:民窑与居住混杂,沿江集中了

码头和许多商店。

城市发展特征

?布局不严整规则,建筑设施无一定规则,城内

窑址与居住用地混杂,环境状况不佳;

?城市既是商品的集运与制造中心,用地不大,

人口多,城市工商业比重较大;

?不同于其他封建城市,城无高墙防御(后筑),

城中心也无官庙。

10、工商业城市——盐都自贡

?发展沿革:

?东汉时期开始井盐生产;

?晋朝贡井等地区开始规模化的井盐开采;

?明代自流井和贡井产盐区联片,逐步形成以

井盐生产区为中心的若干生活区,为明代自贡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四川各产盐区“井圮灶

废,百不存一”,清政府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

使盐业重新振兴。

盐业的发展

?进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用天然气大规模

开采,解决“卤多灶少”的技术问题,产量扩大;

?“川盐济楚”的调空手段,市场拓宽;

盐业的发展

城市布局

?自贡分自流井和贡井两部分,沿釜溪河及其支

流旭水河带形分布;

?贡井在城市西部,由于采盐地点的不断变化,

街市发展也不断变化;

自流井

?自流井在城市东部,是城市主体,道路系统紊乱复杂,主要街道有正街、新街。

西秦会馆、盐业行帮会馆

11、明清时期的一般市镇

?明清时期一般市镇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市镇的发展原因:

?①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迅速,市镇是农产品商品化的主要集散地;

?②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生产更加专业化、规模化,促进产品及原料、乃至粮食的交易扩大,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1)明清时期的集镇——南翔工商市镇

?发展背景:

?明末受倭寇侵犯,市区大部分毁于大火;

?清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种植、棉纺织业为主的商品经济发展带动下逐渐发展。

?性质职能:镇位于两河交会处,是当地农业和手工业集散地,主要以棉布交易为主,主要输入棉花、粮食等生活用品。

城市布局

?十字形,主要经营棉纺业;

?主要设施有官府衙门、书院、庙宇,分布城镇各处;镇上驻防军,有慈善机关、多处私家园林。

?水网地区城镇:跨河发展,镇内桥梁众多。(2)明清时期的集镇—周庄消费生活市镇

?发展沿革:苏州府和松江府交界处,地势低洼,水网密布。

?南宋逐渐形成人居聚落;

?元末设镇;

?明初商市迁到异地后逐渐衰落;

?清初恢复生机,中叶人口大致5000余。

城镇格局

?性质职能

?生活居住是城镇的主导功能,主要集散本地棉织品、水产和粮食交易,手工业主要以与生活相关的行业为主。

?城镇布局

?集镇以后港、南北市河、中市河水系布局,团状格局,沿河两侧形成大街,沿街布置商业。

周庄水巷与民居

周庄水巷与民居

(3)明清时期的集镇—同里居住生活市镇

同里镇布局

同里巷道

12、明清时期的边疆城市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西南、贵州、青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区。

?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城市职能主要以军事、政治为主,经济不发达。

(1)归绥(呼和浩特)

?典型的双城结构:由归化和绥远两城组成;

?两城建设的时间不同,功能差异很大。

归化的发展背景与原因

?传统商路上的城市地处中原到蒙古、新疆的商路上,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从清初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不规则形态和不规则的道路系统;?新商埠的发展杀虎口的商埠移到归化,再次

促进了城市商业发展,归化的政治职能相对较

弱。

绥远的发展

?绥远新城驻防城市,主要职能为政治、军事

作用。

?布局:典型的中原城市模式,方城,设城墙、

瓮城,十字形主大街正对城门,中心建鼓楼;有

军营、将军衙门、官兵及其家属居住设施等;

?商业:随着人口增加,商业有所发展,主要集

中在四条大街上。

双城的居住分区

?归绥城是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居住有分区特

征:

?满族集中在绥远;

?蒙族集中在归化;

?回族则集中在归化城北部和北门附近。

(2)迪化(乌鲁木齐)

发展沿革:

?土城乾隆时期开始在此屯兵,设置行政机构,

修建土城,逐渐繁荣起来;

?迪化城后因人口增加,房屋渐稠,城市用地

不足,在土城北部修建迪化城,并将军事设施迁

移至此;开始屯垦开发,商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随着关厢地区的发展再次增建城墙将其包入城

内;

?满城清代在迪化城内东北修建满城。

城市格局

(3)、云南大理

?区位:位于云南西北,是滇西北地区茶马古道

的重要城镇之一。

?性质:为云南西部工商业集中之地,商业、手

工业较为发达,市场繁荣。

城市格局

城市发展

?主要街道中心设鼓楼,附近建提督署;

?城西的三月街会场

?关厢地区:修筑上关城和下关城,近代公路促

进下关城发展,逐渐取代了府城,成为大理地区

的中心城市。

大理崇圣寺三塔、城墙及石狮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明代府州城市达到333

个,而宋代只有284个;明代城市大致可分为政

治型、工商业型、对外贸易港口型和边防军事重

镇四类。

?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城镇蓬勃兴起;规模

不断扩大,出现了著名的四大镇——景德镇、

佛山镇、汉口镇和朱仙镇;

?城乡经济密切联系明清时期城乡商品经济和

商品性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城乡之间具有经济

联系密切的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主要特点

?城市总体布局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

显著增多;

?城市普遍用砖砌筑城桓,城市军事设施体系更

加坚固与完善;

?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了相当

的水平,以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为

突出代表。

总结与思考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试根据景德镇和自贡的发展说明明清时期工商

业城市发展特点;

?示例说明明清时期一般市镇的发展概况;

?说明归绥明清时期的发展、原因及城市的基本

格局;

?大理、迪化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十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一)

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市肆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 城市的类型:

?按行政管理意义;

?按城市性质;

?按城市形态;

1、行政管理:都城

?多新建

?按一定的城制和传统

1、行政管理:地区性统治中心

?明代多建王府、清代多建满城的城市;

1、行政管理:府州县城市

?秦汉时称郡、唐多称州、宋代称府;

?是地区物资集散地,设衙门、城墙、府学、州

学、驻军等。

2.城市性质:海外贸易城市

?多位于大江大河入海口,宋元时期发展显著;

?城中有蕃坊地区;

2.城市性质:手工业城市

?封建社会中后期发展显著,得因于手工业生产

的规模化和贸易的发展,工场与生活区结合是城

市产生的基础;

?城市多自发形成,先有城,后筑墙;

2.城市性质:边防城市

?汉代军市—城、堡、屯、燧;

?明代九边重镇—镇、卫、堡;

?清代边疆城市;(归绥,迪化,山西大同。右玉

城)

2.城市性质:商业中心

?在交通便利地方形成,如运河城市淮、扬、苏、

杭;

?两河交会处—重庆、宜宾、汉口等;

?城市商业比重较大,人口众多,富户集中,服

务性设施齐全。

2.城市性质:市镇

?明清时期市镇繁荣原因:城乡商品经济和商品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发展使生产更加专业化、规模化;

3.城市形态——规则形

?方形——这种城市形态为多数,北方和南方的平原地形城市多矩形或方形;

?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3.城市形态——规则形

?圆形城镇——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成。

3.城市形态——不规则形

沿河城镇

?中国古代沿江河城市往往位于两江交会处;?大江大河一般顺应河势展开,

?小河常跨越河发展;

3.城市形态——不规则形

山城

?城市往往也是靠近河流,因水路交通条件优越,虽不适合建城,但仍发展为较大的城市;

3.城市形态——不规则形双重城

?由于不同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两个独立城镇,如绥远和归划二城,甘肃夏河。3.城市形态——不规则形

多重城

二.中国古代城市分布

? 1.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会:

?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城市大多在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长江和淮河流域居民稀少,城市不多。

2.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北方大批有较高技术和文化的汉民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和淮河流域城市数量增加分布更广,文化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

南北朝前后城市分布

3.隋唐至北宋

?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大量的物资要通过运河、汴河、黄河调运,运输的沿线城市繁荣;

?唐末和宋元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出现了贸易港口城市。

4.元明清时期

?国家的统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经济发达,北方统治阶级的物资供应仍然依赖江南和大运河的漕运,运河北段的城市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大发展,如天津;

?宋元时期留下的港口城市到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城市因而衰败。

5.都城

?选址考虑军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更多;

?都城往往随势力范围的扩张而迁都;

?因皇帝的势力范围影响;

?都城虽在原地建城,但大多另外择址新建。6.商业城市与海港城市

?商业城市基本上在原址重建或扩建,多分布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如平江府、扬州等。

?中国古代的海港城市实际为河港城市,沿海城

市仅有一些防御城市,如镇海。

7.城市分布

?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城市发达、分布密

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口城市发达、密集;

?其余华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

之;

?西部、北部城市稀少。

三.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

?等级:宽度分级,城市性质规划不同道路宽度

不同;“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

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形式:道路系统的形式与分级与城市的性质和

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量有关。

道路形式

?府州城市每边两门即形成井字形道路系统;

?一般县城每边一门即形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道路

系统。

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多为似棋盘状的方格形道路网,平原地区城市

道路多规整方正;

不规则形道路

?丘陵、河谷地区的城市及自发形成的城市道路

多不规则。

水乡城市的道路

路面设施

?从唐宋开始,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种植树木,两

边设排水沟;

?北方城市路面多为土路,南方城市道路多为砖

石铺砌。

道路宽度的发展变化

?城市道路宽度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

变化。

?唐代城市道路的宽度达到顶峰,路面最宽,这

时的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是满足交通的需要;

?宋代及以后,城市道路宽度缩小,道路的性质

也发生了改变——交通功能与繁华的商业街结

合,街道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

四.商业市肆

?在渔猎时期剩余产品很少,无交换市场;

?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产生物物交换,与现在

城镇的集、场、墟相似。

?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城市中出现固定的

市场。

?进入封建社会后,城市逐渐开始集中设市,具

有封闭、内向特征。

隋唐时期集中设市

宋代及以后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

?宋代城市面貌发生转型:里坊制→街巷制

?沿街可设店铺、宅院出入自由,形成开放性的

街道空间和繁华的商业街,各种商业活动往往按

行业相对集中。

宋代清明上河图

明代清明上河图

宋代及以后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

?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市有多种形式,有城市商业

街、城市商业中心;城市有每年一度的庙会、有

相隔数日的集市。

宋代及以后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

?水网地区的城镇商业往往沿河分布,在河道交

叉处、桥头、渡口等地方往往形成闹市。

宋代及以后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

?明清时期城市外围的关厢地区往往是商业贸易

的繁盛地区。

总结与思考

?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布局形式与发展变

化。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变化。

?宋代景德镇、明代兰州和大理、宋元泉州、北

宋杭州的城市性质。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11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二)

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防御等职能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中国古代城市的艺术思想与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

五.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里是

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殷周时期—据史料记载周王城东面有闾里,集

中居住着一些殷代的顽民。

?秦至隋唐—秦咸阳、汉长安居住采取闾里形式,

在隋唐时期严格的里坊制达到了顶点。

宋代及以后城市居住形式的发展变化

?宋代—城市也有坊的制度,但通常指一定居住

地段或管理居民的单位。

?元明清—居住单位也有坊,但只是是城市道路

分隔出的一块地段名称;居住形式一般由街巷组

成,由巷分隔成长条形的地段,这个长条形的地

段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水网地区的居住院落往

往处于河路之间,前河后路或前路后河。

居住区的绿化、建筑与分布

?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一般

均种植绿化,贵族富户还修建私家园林,城市建

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

?居住建筑——住宅的修建要遵循封建社会严格

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质、规模、形制等方面相

差很大。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地分布与工作地有一定关

系。

六、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城墙

?城墙的发展:

?早期人类居住点的防御界限有木栅栏建造的、

有夯土筑成的、有挖沟为防御屏障、有石头垒砌

而成。

?随着版筑技术的发明,将其广泛运用于筑城,

夯土城墙成为普遍的模式,在宋代以前的城墙很

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以夯土城墙为主;

?宋代发明火药,改变了攻防技术,开始在一些

重要的城市或城墙重要的防御点包砖加固;

?明代及以后,火炮技术普遍应用于战争,城墙加砖砌筑较为普遍。

六、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城壕?阻隔作用,有水称为护城河,城墙的土来自于城壕,常与对外水路交通河流连接,出入城墙设水门;

?南方重视护城河建设,水多,气候湿润,水不结冰,可用于防火,南方水网地区城壕体系完善。

六.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城门

?城门的数量与城市的等级和规模有一定的关系:都城每边开三门,府州城市每边开二门,一般的县城每边开一门。

六.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角楼、翼城

?角楼:又叫箭楼,位于城墙转角处,主要为加固转角处城墙,有进深,城楼上有建筑,可以了望,主要是指挥的地方。

?翼城:城墙上城门附近修建的伸出在外的一字形城墙,多为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修建,自城修建到沿江码头两侧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瓮城、月城

?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马面、战棚

?马面: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相隔一定距离设置,相临马面间可以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

?战棚:又叫窝铺,城墙防守用的掩体,早期为木构形式,密排木柱、密梁平顶筑成,南宋时期改为坚固的建筑,布置射手;到明代发展为多层的箭楼。

七、我国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保障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奴隶社会,因生存需要,城市多靠近河流,河流商业流通作用不大;

?促进城市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秦汉中国统一后,商品流通数量增加,往往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处、或在两条通航河道交叉口处形成商业都会城市;

我国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运河城市:唐宋时期,大量物资通过运河进行调运,在运河沿线形成了一些商业城市;

?大江、大河的入海口附近的海外贸易城市:唐宋以来,海上贸易有较大发展,明中叶之前海外贸易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河流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水源、对外交通、经济贸易等的重要依托,一些城市由于河道改道或河道淤塞而被废弃。

?城市与河流的竖向关系:

①北方一些山区城市近河不临河,建在地势高处;

②江河中上游山区城市沿河修建,与水面的高差较大;

③水网地区城市跨河发展,高程接近水面。

河流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小水系——城市易跨河发展;

大江——城市多在一侧发展;

大河——通过在大河上建桥城市可以跨河

发展,但两侧城区往往有主次。

我国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续)

?城市与河道的竖向关系:

北方地区城市近河不临河;江河中上游城市

沿河建设,与水面有较大高差;江河中游,城市

防洪设施坚固;水网地区城市临河,接近水面。

八、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与艺术思想

?总体布局:城市布局主要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的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都城城市布局及建筑群组织采用中

轴线对称方式,“择中为立宫”,其他设施沿轴

线各行其位,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所倡导的儒家哲

学思想和礼教的尊卑、伦理、秩序观念,又使城

市布局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都城中轴线布局示意图

早期方格网状城市空间格局

?我国早期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

农耕制度的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田。八家皆为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

敢治私事。”

古代城市的分区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分区思想“仕者近宫,不仕

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者近市。”

?三国开始后按阶级等级的分区布局的思想更加

明确;封建社会后期功能分区思想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景观

?在城市的重要道路交叉口处建造钟鼓楼,成为

城市的构图焦点和街道对景;

?在城市制高点或河道转弯处建塔或楼阁,成为

重要地标物,丰富天际轮廓线;

建筑群体和谐

建筑群体和谐

第五立面统一

九.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

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可以

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因此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

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

中心,总体上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

退、缩小或废弃。

九.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续)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

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大,一般城

市规模也不小;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

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

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

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宗教寺院等是城

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

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两大类型

?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

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

?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

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

?居住方式有里坊制和街巷制;

?商业形式有集中设市、分散的市和商业街等。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

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

?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

些。

总结与思考

?1、中国古代居住模式发展过程。

?2、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城市的艺术

内涵。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

?4、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体系。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12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建设(一)

本讲主要内容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致类型;

?帝国主义长期独占城市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帝国主义共占城市的发展;

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城市

是封建阶级、手工业者、商人和一般劳动人民的

聚居地,城市一般是消费性的;政治上这里集中

了官府、地主府邸,城市统治着农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解体,进入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城市发生了不同性

质和不同形式的分化和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本国资本主义因

素的发展而使城市产生极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

市,这类城市较多地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特

点;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

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

化,但基本上是旧的城市;

一。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本国资本主义因

素的发展而使城市产生极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

1。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

德日独占青岛和济南、英国独占香港、帝

俄独占哈尔滨与大连、法国独占广州湾等。

(1)青岛

?背景:早先为鱼村,明代为边防城市。

?主权的丧失:1895年德国访问俄国,商讨青岛

问题,并签定了德俄密约,德国占中部地区,俄

国不加干涉。1898年“中德租界条约”德国占领

青岛、济南,租界99年,使中国丧失了对青岛

的主权。

1。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续)

(1)青岛(续)

●德国占领期:青岛作为德国占领租界城市建设

重点主要集中在军事设施、铁路和贸易港口上,将青岛作为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其本国商品的口岸;在1900年编制了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德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

1。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续)(1)青岛(续)

?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先后两次占领青岛;日占领青岛期间着重于经济侵略。

?在城市建设上,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工业区在四方、沧口一带,有良好的运输条件;

?中国工人住宅区位于靠近铁路低洼地带、小港以北等地;日本建筑在热河路一带较集中;

1。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续)

青岛规划

?铁路延伸到港口,客运站接近市中心,便于使用;

?道路系统规划与地形条件结合较好,市南区设置两条垂直海湾的绿化带,考虑景观对景的需要。

?市政建设: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青岛海滨历史建筑

海滨中部、望海山地区

中部半岛上的“八大关”

青岛原总督府地区

青岛总督府

1。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续)?(2)大连

?大连的发展分为帝俄占领时期和日本占领时期两个阶段。

帝俄占领时期

?市区包括铁路、码头港口以及欧罗巴区、中国区和行政区。

?分为大马路、林荫路、街道和小巷。俄区道路以圆形广场及放射+环形道路形成骨架;中区为八卦形路网;放射形道路使街坊较为零碎。

?修建小水厂,采用雨污水合流制。

日本占领时期

?将市区分为军用地、日本人居住区及中国人区,军用地后来逐渐变为工业、仓库、商业和居住混杂的区域。

?道路大体沿袭帝俄时期道路,新拓展的道路有不规则形和棋盘式路网。

?继续建设水厂、煤气厂等基础设施;

?修建有轨电车。

近代大连规划建设的特点:

①缺乏长远打算,城市主要功能布局混乱;

?港区范围狭窄,缺乏铁路编组场地;

?北部一小块行政区与市区阻隔,也限制了港区的发展;

?主要市区与海之间受到铁路站线和港区码头、仓库、工厂的阻隔;

?考虑的设施不全,发展了大量的混杂功能区;

?没有考虑市区发展的可能性和与海滨的联系。

近代大连规划建设的特点(续)

?②街道、广场追求放射性,形式主义布置较为

严重;

?③日本占领期间在建筑空间上的多样融合;

?④中国人居住区布局混乱,生活环境恶劣,城

市建设两极分化严重。

1。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续)

(3)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特点:

●城市都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城市,因为独立,所

以可以全面规划,而且处于较好的地理位置;

●规划意图贯彻了殖民地的需要,大部分是港口

城市或交通要道,便于掠夺中国的资源;

●由于没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且按照规划

实施,因此城市都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城市

的风貌是侵占国形式的翻版,规划也是侵占国完

成。

2。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

(1)上海:

背景:战国时期有居民点,元代建上海镇。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有一块地作为通

商口岸(英租界地),后继续扩地。

2。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续)

(1)上海:(续)

?英国租界延安东路以北、北京路以南、东到黄

浦江、西到河南路;

?美租界在虹口一带,后来范围不断向四周扩

大,在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2。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续)

?法租界在延安路以南,至人民路一带以及后来

扩大的范围—华山路、徐家汇一带;

?日本虽无租界,但也盘踞在虹口、四川北路一

带。

?中国地大致在人民路、城隍庙一带。

英国领事馆及黄浦江苏州河口

1872年英国领事馆

2。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续)

(1)上海:(续)

?万国建筑——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西班

牙式、挪威式、日本式、俄式等;早期建筑仿文

艺复兴、古典主义建筑、1925年以后出现芝加哥

学派建筑等。

?帝国主义租界:租界内制定法律、设立政权机

构、捕房、监狱,驻扎军队并设立武装组织,建

兵营,修教堂和教会学校等,俨然是独立的城中

之城。

近代上海外滩

上海汇丰银行(古典主义建筑)

上海沙逊大厦(芝加哥学派)

上海沙逊别墅(英国乡村别墅)

松江天主教堂(哥特建筑)

租界内的东正教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哥特建筑)

佘山观象台

上海一大会址

2。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续)

(1)上海:(续)

?为了增加临街地段,城市道路密度总体较小,

街坊小,道路用地占城市总用地比重较大。老城

区道路为较小的方格网,路幅小,路面为石板路

或弹石路;租界道路间距小,道路宽,为东西向

平行路,南北方向几乎没有联系。

?市政工程:修建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公司、煤

气公司和发电厂,引进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但各租界及中国地界管理各自为政,市政网络互

不衔接。

?城市面貌杂乱,工业布局混乱,江河岸线不合

理满占,市政设施分割,人口自流增长;

杨树浦水厂

钢桁架桥

2。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续)

(1)上海:(续)

?1929年国民党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新区都市

建设);

?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大上海都市计划;

?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

(一稿、二稿、三稿)。

1929年国民党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

?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吴淞口建港,虹

口建码头,新区内有行政、政治、文化机关以及

商业区,其余均为住宅。

?道路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

?部分道路和公共建筑得到实施,包括市政府、

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

日占领时期大上海建设一期计划

日占领时期大上海建设一期计划

?功能分区思想,划分了包括居住、商业娱乐、

工业、仓储、军事等功能的十种地区。

?以中央码头、中心区、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

区为重点规划区;

?加强了工业地带的规划;

?制定了建筑条例和技术标准。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一稿

?具体包括住宅、农田、商业、工业、港口等用

地;

?运用了当时许多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思想——

卫星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划区思想、邻里

单位思想等。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二稿

?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控制市区范围,增加人

口规模;

?进一步改进了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细致明

确了编组站的位置、路线及连接方式。

?对局部地区按照邻里单位思想及日照、绿化、

布局形式等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划。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进一步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

地比重;

?改进了工业区分布,以减少人流交流;

?规划建设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

?改进了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

( 2 )天津

?1860年“北京条约”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

出现英法美三国租界,在天津城东南紫竹林沿河

一带,甲午战争后继续扩大,沿河修建码头,设立仓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进一步沦陷为八国租界的集中地:英法德日在河西,奥意俄比在河东,控制着海河的航运,扼守从海河河口通往北京的战略要地;

?旧城被制约在西北一角,得不到发展。

( 2 )天津(续)

?20世纪初开设电报、电车、电灯、水厂等市政设施,各租界也先后根据自己需要开办市政设施,各自经营。

?道路与桥梁等交通系统各租界自成系统,互不联系。

?城市公共绿地较少,多为外国人占用,中国人不得入内。

(3)武汉

?武汉在商代中后期开始了城市文明,隋唐以后便成为中原地区的重镇之一。本有两座城市一个镇(汉口镇、汉阳县城、武昌府城),其中汉口是明清时期的四大名镇之一。

?汉阳在1891年开办了中国最早的钢铁工业,汉口是金融中心,随着殖民地贸易出现了大量的中外银行;武昌是文化中心,教育和研究机构集中。

武汉在近代得到发展的原因

?地理交通位置重要,这里是九省通衢的要道;

?是维新变法后官办的近代工业建设地(汉阳);

?鸦片战争开埠后各国租界的建立(汉口);

?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是民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武昌)。

武汉的租界

?“英国汉口租地原约”使武汉成为中国第一个内陆的开放港口,许多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强行建立租界。

?武汉租界基本夹在长江和京汉铁路之间,成带状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英、俄、法、德和日租界。

?近代武汉(主要为汉口)主要道路为较规则的网络结构,横向道路与长江平行,纵向道路与江岸垂直,采用柏油马路或混凝土,引入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1918年武汉规划:铁路沿线和沿江河地段布置工业,住宅、行政和商业、教育区分布在环境较好地段,设置小的商业区分隔工业与住宅区;2。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续)帝国主义共占城市特征:

?这些城市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好,交通优越,便于帝国主义入侵,掠夺中国财富;

?这些城市都有旧城,发展结果是旧城都淹没于新区中,而且在建设方面与新区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些城市都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城市,在城市布局、经济上都比其他城市更为混乱,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在城市风貌上各时期、各国家建筑杂乱并置于一起,夹杂陈列;总结与思考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

?近代大连规划建设的特点;

?近代青岛两个殖民阶段的建设目标和实施状

况;

?日本占领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上海都市

计划的基本内容;

?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特点。

?帝国主义共占城市的发展特征;

?武汉在近代得到发展的原因;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13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建设(二)

本讲主要内容

?民族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城市发展;

?现代交通运输影响下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原有封建统治中心的发展;

?传统手工业城市、交通要道城市的衰落;

3。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了一些新城

市的产生

(1)唐山:

唐山是由于中国工矿交通等企业的建立

和发展而兴起的城市。最早在新政和洋务的背景

下在这里开煤矿和修建铁路,后来本国的资本家

和帝国主义相继开设的大量工厂,城市人口增长

很快。

唐山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唐山城市没有制定计划,是资本主义盲目和自

发形成的。

?城市布局混乱,街市包围矿厂,矿厂与居住混

杂,大部分市区被煤烟笼罩;

?铁路分隔城市,道路曲折,多与铁路有交叉,

造成很大的城市内部交通矛盾。

唐山20世纪20—40年代发展图

4。一些城市发展得力于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特别是铁路,对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大;

(1)蚌埠:

?蚌埠是由于修建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位于

安徽北部、淮河中游。

?在20世纪前蚌埠是一个小镇,1908年津浦铁

路通车,蚌埠位于铁路和淮河的交点上,因此得

以迅速发展。1926年已接近20万人,反映了铁

路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蚌埠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在火车站与淮河码头之间形成商业、居住区,

以后又在铁路线以东发展。

?铁路穿越城市,正常的城市交通受到很大防

碍;

?淮河两岸码头城南集中,沿河均为仓库和堆

栈。

?商贩从北面贩运来粮食、茶、麻等农产品和竹

木材,贩回盐和其他商品,商业发展很快,人口

迅速增加。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

侵略及本国祖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

变化,但基本上是旧的城市;

1.封建社会的国家和一些地区的统治中心在这

段时期内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城市也有一定发

展;

(1)北京:

?近代由于黄河改道和淤积使北京的水上交通

难以保障。

?铁路枢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通往各地

的铁路建成又逐渐发展成交通枢纽。随着京奉

铁路的建设北京修建环城铁路。天津条约签定后

外国开始在京设立使馆区。

?近代工业:铁路的修建促进北京近代工业发

展,包括铁路工厂、电力公司、水厂以及少量食

品、机械、染织、印刷等工业,多分布在郊区,

对城市格局改变不大;

?原有皇家设施:辛亥革命后大清门、千步廊、

部分宫墙被拆毁,皇宫改作故宫博物院,皇家禁

苑也陆续开放,改为公园;同时改造前门,拆除

内城南城墙一段,使天安门地区与外城直接联

系。

?道路与交通:北京原有道路为土路,20世纪后

逐步在内城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路面改造为沥青

路; 1924年开辟电车,城市中电车、马车、汽

车、铁路与传统畜力车、人力车并行;

?市政设施:近代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沟渠超负

荷使用,对下水系统进行明沟改暗沟、新建下水

道等改造。近代新修建了城市电厂,规模不大,

用电供应皇家宫廷、使馆区、商业区和少量城市

私人住宅。

京奉铁路进入北京

京奉铁路北京站

北京车站改造后情景

东郊民巷和西郊民巷

北京40年代东便门外景

北京40年代前门大街

50年代天安门广场南部地区

2.有些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较大,但基本

上仍属于旧城格局;

(1)无锡:

?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地处太湖地区中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

上是街市江南大米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

?无锡近代最早在城郊运河沿岸开办纱厂,各种

仓库码头也沿河修建。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后,

工业的发展转移到沿车站一带,到30年代,工

厂有工厂171家。

(1)无锡:(续)

?无锡是近代工业发展较多的城市,但仍保留着

封建城市特征,整个城市的结构混乱,没有相应

的市政给排水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公共绿地,

街道狭窄。

?工厂分布在城区四周,与居住区混杂;

?工厂附近建工房和的服务设施,以加强对工人

的控制;

?旧城区建筑拥挤,一般街坊建筑密度高,

?商业地带在旧城北街和通向火车站和城北沿运

河的街道上;

(2)南通:

?南通是近代发展较快的城市,近代实业家张骞

开办工厂,在河滩地开垦经营种植业,兴办轮船

公司,兴办商业学校、师范学院等,甚至建立了军队。

?曾经荣获第一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模范城市,是中国近代较为特殊的城市。

(2)南通:(续)

?近代的南通采取了组团式发展的格局,形成工业区、港口、老城三足鼎立;

?旧城仍为南通的政治文化中心,因城区密度较大,旧城改造中采取让开居住密集的传统地段,一些建设活动在城外进行,使城市保持了一定的传统文化风貌。

?工业区位于唐闸合理分区,充分考虑生产、生活、环境;

?天生港位于长江边,保持对外交通的联系通道。南通的衰落

?南通发展黄金时期是1895——1925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大量外货的倾销,使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工业企业经不起竞争和排挤,逐渐衰落。

3。沿海沿江城市往往开辟商埠(bu)或设立租界,一般位于旧城旁,在租界和商埠地内形成畸形的繁华商业区,与旧城布局与面貌有很大差异;

济南

?黄河中下游的古老城市,因在济水以南故名济南。

?老城始建于汉,到明清时期城市形成完整的有内外城之分的布局形态。

?内城城墙近似方形,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府城的布局模式,内有大明湖。清修筑外城,不规则。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济南成为由青岛向内地伸展的一个据点;清政府惧怕外国势力,设立了济南、周村、潍县三地为商埠,进行商埠规划,商埠中各国设银行、教会、医院、学校等;

?商埠区与旧城有两条路相连;

?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工商业发展,人口剧增,在商埠外围发展大量的棚户区,内有一些近代里弄住宅。

?商埠规划方格网道路,路面平坦,有适当排水坡度,与旧城区交通联系方便。但路网相对较密,路面质量低,且没有考虑功能分区和排水等市政设施。

?城市中形形色色的西方建筑,与济南旧建筑掺杂在一起,城市面貌是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受帝国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因素影响有所发展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特征:

?一般有四大块地区

?老城区和关厢区:是历史上形成发展的城市原有核心,但在近代资本主义输入影响下,一般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商埠区或租界区:常位于城市河流或城关要道附近,布局自成一体,具有商业、娱乐、住宅和港埠、工业区等,设施齐全。

?自发形成的工业、居住混杂区:由近代民族资本带动起来的,一般在老城区或商埠区的周边,沿河、铁路等自发扩展形成,区内设施混杂、拥挤凌乱。

?有规划的新市区:政府开辟的新城市地域,具有近代城市规划特点,路网设计较规范,功能分

区明确且自成一体,设施配置有序。

传统手工业城市、交通要道城市的衰落

?4。有些城市为传统的手工业城市,或位于交

通要道,由于其他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或

由于新的现代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取代了这些城

市原有的地位,城市相对没落;

(1)淮阴:

?淮阴位于江苏北部,早在唐代就是我国经济繁

荣的著名城市是“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

一。

?自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在南方,政

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大量的物品需要通过大运

河进行调运;

?淮阴是南船北马、贸易往来、换车转泊的之地,

因此重镇淮阴得到很好的发展。

衰落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沿海的南北物资的流通主要通过

廉价的海轮运输,取代了运河运输;

?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南北的路上运输也取代

了大量的河运;

?淮河原来是运河、淮河、黄河三大河流的集中

地,清朝末年黄河改道,使淮阴失去一条水上通

路,并且淮河也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升高,不

在流经淮阴。

?城市地位一落千丈,商业衰退,人口减少,街

景破败,城市迅速萧条。

(2)襄樊:

?由位于汉江两岸的襄阳和樊城组成,南岸为襄

阳府,北岸为樊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襄阳自秦代开始修筑到咸阳的水陆交通,东晋

时期已发展成为“南船北马”的水陆运输中心

和南北通商贸易口岸。近代因资本主义经济初期

的发展,成为中原的重要手工业和商业城市。

?襄阳布局方整;

?樊城布局较少受到礼制规范的影响,城市空间

沿江带形生长,主要有两条街,前街主要分布码

头、商市和会馆,后街主要为瓷器、茶叶等。

?襄樊衰落的主要原因:

?城市交通方式的改变。京汉铁路的修建取代了

内河航运形式的传统交通运输,成为近代最具活

力的交通方式,同时使铁路沿线城市迅速发展。

封建城市的兴起和衰落

?封建经济城市的兴起往往具备一些因素:重要

的交通地位、兴盛的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封建统治

中心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条件一旦发生

变化,或交通路线改道,或统治中心迁移,或资

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等,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经济活

力和发展动力,由此城市便逐渐衰落了。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

侵略及本国祖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

变化,但基本上是旧的城市;(续)

5、广大的内地城镇因为经济基础没有显著变化,

因而变化很小或根本没有变化;

云南建水

?云南边远地区的城镇。唐代修筑土城,明设立

军事机关临安卫。

?城市位于泸江北岸,呈椭圆形,东、南、西、

北四条大街正对四门,呈十字相交。随着城市发

展在东、北、西三面城门外出现大片关厢地区。

云南建水

?主要公共建筑是行政机构、宗教文化,在城市

中心的十字路口附近有县衙、府衙、文庙、贡院

等。宗教建筑分布全城四处。

?典型民居形制:“土掌房”——平屋顶房屋;

院落式木构架、坡顶、青砖大瓦房的四合院。

总结: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若干问题

?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

?工业布局

?对外交通

?市政设施

?城市面貌

?近代城市规划

1。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在东部地区、沿海、沿江河、

沿铁路的地域突出,使这些地区的城市发生了分

化和发展,而在交通不便以及内地地区仍然是农

业社会的封建城市。

?封建社会的港口城市布局是内向性的,近代由

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海运的发展,港口城市布局

开始向外向型转变。

?封建社会时期重要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运河

城市带,交汇点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近代中国

由于海运和铁路的发展,重要城市的分布有所改

变,形成了沿海、沿长江、珠江、津沪铁路、京

广铁路、中东铁路等交通干线的城市带,原来的

运河城市趋向衰落。

2。工业布局:

?近代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规模小而分散,

以小型的、加工业、轻工业为主,很大程度受到

外来影响,工业布局总体有两种情况:

?在旧城或近郊建设:形成工厂较为集中的工业

区,其附近往往形成工人住宅区;一些小型的、

轻工业等也有分散在市区内发展,在近郊区分散

建厂;

?离开城区形成新城镇:新兴的工矿城市多位于

铁路沿线,城镇多重视生产建设,工人居住地围

绕企业自发形成,生活条件较差;开矿混乱,缺

乏统一管理;由于矿区地形复杂,城镇平面极不

规则,往往沿道路带形延伸;

3。对外交通:

近代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对外交通逐渐成

为影响城市内部生活的重要因素。

由于多种原因铁路穿越城市内部,严重影响

城市道路的功能和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发展和城

市交通的屏障。

?先修城郊铁路、后由于城市发展铁路穿越城市;

?依托铁路沿线发展,造成铁路分割城市;

?铁路插入旧城内部,在城市中心修筑客运站;

?铁路修建不合理,造成市区混乱;

?铁路在城郊通过,在站场与旧城之间发展新区,

或紧靠车站部分的城区繁荣起来。

?港口——一种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新建立现

代化港口,发展成为新城;另一种是位于大河入

海口附近的传统港口城市,近代增修了大型船只

码头,码头缺乏仓库和必要的铁路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