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案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建立

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上,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本身的无价值性,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

1.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许多高品位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

2. 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3.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3.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国际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估方法困难和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1983年,Weiller认为环境核算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枯竭;(2)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3)污染及其控制;他没有提出如何对自然资源枯竭进行核算和估价,但从资源经济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价值进入GDP帐户的可能性,Alexander通过假定一个在全球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独占者,测算其在生态系统市场突然建立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此来评价未来有可能包含在GDP帐户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逻辑价值。

在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这次会议促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1997年Daily及Constanza et 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从目前国际国内上的研究来看,国际上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生态学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家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不断充实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其评价技术及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资源经济进展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一、环境资源价值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三、环境评价方法四、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范式)

主流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视角(perspective),即出发点,

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

理解现实的标尺:如科斯定理

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环境经济学框架

视角:生态经济系统观——人与环境的关系

参照系:物质平衡理论、三种生产理论、

经济效率理论、外部性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方法: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政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手段

一、环境资源价值

要评估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特别是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首先必须了解环境资源价值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给予充分的评价。

环境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环境资源的价值的?

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三部分:

(1)使用价值(use value)或有用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

current personal active direct or indirect use

(2)选择价值(option value)

potential future use

(3)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或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non-personal passive use

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直接使用价值是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以森林为例,木材、药品、休闲娱乐、植物基因、教育和人类住区等都是其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易于理解,但并不一定在经济上易于衡量,如森林产品的产量可以根据市场或调查数据进行估算,但药用植物的价值却难以衡量。

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间接使用价值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营养循环、水域保护、小气候调节、减少空气污染等都属于森林的间接使用价值范畴,虽然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却为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基础)。

以上两种价值都是传统经济学一致认定的经济价值。

(2)选择价值

环境经济学家把人们对环境资源使用的选择考虑进来,称为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任何一种环境资源都可能会具有选择价值。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希望其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该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或者由于不确定性的原因,如果现在利用了这一资源,那么将来就不可能获得

该资源,因此我们要对其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具有保护环境资源的愿望。

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包括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被保护的栖息地等)。

选择价值取决于环境资源供应与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因此,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项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失去它的风险。

(3)非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

对于内在价值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应该包括什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存在价值是指从仅仅知道这种资产存在中获得的满足,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和关注。例如,如果人们相信所有的生物都有权继续生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话,人类就必须保护这些生物,即使看起来它们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选择价值。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存在(如野生生物和环境的服务功能等)具有支付意愿,所以,环境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环境资源存在意义的支付意愿就是存在价值的基础。

(4)环境资源具有存在价值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因为人们具有三种动机:

1、遗赠动机:人们愿意把某种资源保留下来遗赠给后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同该资源的使用有关,因为人们认为,把资产留给后人,是为了让后人在使用它们时获得满足,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纳入到使用价值范围内;

2、礼物动机:同遗赠动机类似,但更象是留给同代人;

3、同情动机: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与存在价值的关联性较大。

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政策和开发项目都会对环境及自然资源配置造成影响,应当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应该颁布或执行某项政策,是否应该开发和建设某个项目。

人类行为决策规则:权衡一项活动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就可以支持这项活动。“三思而后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一项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或者说,净收益大于零,该项活动就是可行的。

从效率标准来看,净收益不仅要大于零,而且要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静态效率。

动态效率标准:净收益的现值最大化。

现值计算:

n年后所获得的净收益Bn的现值是,

Bn

PV[Bn] = ————

(1+r)n

在时期n年内,净收益流{B0,B1,…,Bn}的现值是,

n Bi

PV[B0,B1,…,Bn] = ————

i=0 (1+r)i

计算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其中,r称为贴现率,它等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相当于利率。

三、环境评价方法

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有三种环境评价方法:1、费用效益分析2、费用效果分析3、影响分析

1、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最普通的方法,也是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的主要的评价技术。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纳入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中。

在经济学中,项目评估与费用效益分析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为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或国民经济评价。

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作为主要的项目评估方法。

经济分析: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影响。

狭义的费用效益分析只对直接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评估;

广义的费用效益分析还要考虑对自然系统和环境资源造成的直接后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间接影响。

传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项目经济分析时,主要关心项目的回报或项目的盈利和损失,对于环境影响最多只是定性描述,环境影响无论重要与否都没有价值计量,因此也就难以纳入常规的项目经济分析,从而对项目可行性决策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经济学认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还要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实际价值,预见项目的经济后果和环境后果,避免实施使自然环境退化的项目。

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计量,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把环境影响纳入项目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必备部分和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依据。

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与步骤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比所评估项目(规划、政策)的费用和效益,对项目可行与否进行决策,根据净效益的大小对不同项目进行排序,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费用效益分析的三个步骤:

(1)识别项目的费用与效益;

(2)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

(3)对经过贴现的费用与效益进行对比。

为了评估项目的环境费用与效益,必须进行以下分析。

(1)确定分析范围,识别主要的环境影响;

(2)分析和确定重要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

(3)通过价值评估技术对上述物理效果进行货币估值。

2、费用效果分析

当难以用货币形式(定量化地)计算环境效益时,可以不考虑福利,只计算成本,也就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分析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同方法及其成本,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法。

在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净效益才能最大化。在效益(福利)难以计量时,只能以成本为标准,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案。

3、影响分析

当缺乏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所需要的信息时,要进行影响分析,不管是经济影响,还是环境影响。

影响分析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后果进行量化,但并不转换为一种具有可比性的量化指标,也不一定进行优化。

四、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1、环境损害与效益

环境损害与效益,二者密切相关。当环境质量恶化或环境退化发生时,我们称之为环境损害(或发生了环境费用或环境成本);如果人们采用了某些措施,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并避免环境损害,那么避免了的环境损害就是这种改善环境行为的效益。

前面几讲指出,由于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甚至完全忽略了环境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导致环境物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低价甚至是无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为这些物品或服务而存在的市场;二是现有的市场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全部社会成本。

对环境损害和效益进行价值评估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技术基础,是将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纳入到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2、环境经济评价

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的价值评估,又称为环境经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

环境经济实际上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物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是通过社会上许多单个人的支付意愿的总和来衡量的,或者说支付意愿反映了个人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偏好。

对环境物品或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为环境物品或服务赋予货币价值。通过货币的形式,能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测度。根据赋予环境物品或服务以货币价值的一整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可以把环境同其他具有货币价值的商品一样,纳入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分析中。

货币是表征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示出的偏好的单位,通过交换过程,货币表示了人们支付意愿的实现过程及其结果。

3、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基本假设:人类对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偏好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者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强调反映个人的经济偏好。因此,环境经济评价方法多从估计人们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着手。

获得人们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所以有三类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1)直接市场评价法

利用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的相关市场信息,如环境污染或环境质量下降会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据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就可以估算出环境污染对该种作物造成的影响大小,并以此作为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评估。

主要方法有: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2)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

利用其他事物中所蕴含的有关信息,从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其他商品市场所蕴含人信息,或者说从人们的实际市场行为中推断消费者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如人们购买住房时,通

常会把周围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再根据房产市场的价格决定是否购买。

主要方法有:内涵财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劳动补贴法、防护支出法等。

(3)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

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通过调查等方式,让消费者直接表述出其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主要方法是:意愿评价法、意愿评级法。

4、生命价值评估

许多政府计划,如控制车间里或饮用水中有毒污染物、改进核电站的安全性等,都是为了减少疾病才挽救人的生命。可是,向这些计划分配资源的多少,取决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大小。那么,如何评估生命的价值?

最简单的答案是,生命是无价的,但这对于资源的分配问题毫无助益。由于防止生命损失的资源是稀缺的,必须作出选择。

由于减少环境风险而挽救的生命的价值,可以由计算死亡可能性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赋以货币价值来求得。因而,并不是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估,而是对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价值进行评估。

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生命价值可经解释为“生命的隐含价值”。所有人为某一种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支付意愿之和除以这一减少的死亡可能性,就可以得出“生命的隐含价值”。

例如,假设有100百万人受到某种有毒物质的污染损害,政府为此制定了一项降低这种污染物浓度的政策;再假设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是使死亡可能性从10万分之一下降为15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死亡人数将由10人减少为6.67人。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这一死亡可能性的下降支付5美元(总计500万美元),那么生命的隐含价值大约是150万美元(500美元/3.33)。

在美国,大量调查研究表明,降低生命危险的生命隐含价值为300到700万美元,而最合适的生命价值估计约为5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从费用效益分析的角度看,政府降低死亡危险的计划只有在小于500万美元/人时,才是合理的。

实际上,美国政府的许多有关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条例降低死亡风险的成本都在700万美元/人以上。如玻璃厂砷安全标准隐含的生命价值为1920万美元/人,而甲醛的安全标准的成本是720亿美元/人。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为了研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根据自然资源依靠自然力的再生性质,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为了研究和制定自然资源的管理政策,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根据能否重复利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根据资源部有无替代关系,可以分为可替代资源与不可替代资源。

(一)不可更新资源——可耗竭资源

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质量保持不变,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既可看作一个过程,也可看作一种状态。可耗竭资源

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资源的耗竭状态。

为了延长可耗竭资源的经济生命,可以储藏可耗竭资源。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称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程度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只有当回收利用资源的成本低于新开采资源时,回收利用才成为可能。资源的开采储量能够通过一些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增加。这些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以前不具开采价值的资源变得有开采价值,如资源的市场价格上升,会刺激生产者去勘探潜在的资源,或者开采低品位的资源,此外,还会刺激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发现可替代资源。

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最终仍会耗竭。耗竭速率取决于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除了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外,一般来说,价格增高使需求量减少。资源产品的使用寿命越长,对资源的需求就越少。回收利用可以通过提高产品重复使用率,或者通过重新利用废弃产品,减少对资源的需求。

但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能100%地循环利用,无限的内循环是不可能的,每次内循环都要产生某些损失或退化,资源存量最后一定全降低到零。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称为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一旦被使用,就被消耗掉了。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利用和获得能源的能力,决定了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当代社会对能源迅速增加的巨大需求,加剧了这种资源的耗竭速率。经济条件的变化同样可以刺激这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其作用相对来说是有限的。核能的利用前景仍不明确,目前商业运行的裂变型核电站尚不具备可持续性,铀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减缓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耗竭速率的重要措施。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使用机会只有一次,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会造成重大浪费,并产生大量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

(二)可更新/再生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称为可更新/再生资源。有些可更新资源的持续性和流量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至不断增长;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

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另一些可更新资源的存量和持续性不受人类影响,如太阳能,当代人消费的数量不会使后代人消费的数量减少。

一些可更新资源能够储存。资源的可储存性为在不同时间范围内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性,保证不同时期的供求平衡。

1、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可更新商品性资源是指财产权可以明确规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

这些可更新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完全明确的财产权,对这些资源所有者的各项权利、权利的限制以破坏这些权利的处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专有性,由拥有这些资源带来的所有效益和费用都直接给予资源的所有者,而且只有通过所有者才可转卖资源使用权;

可转让性,所有资源产权可以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从一个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可实施性,资源产权可保证免于他人的侵犯和非自愿的获取,使破坏权利者得到的惩罚大于破坏权利可能得到的最大好好处或期望的非法收入。

2、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是指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拥有,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

这类可更新资源至少具有下列特征之一:

供给的普遍性/消费的不可分性或非竞争性、非减少性,是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的非排他性/自由获取、开放使用,是指不能阻止任何人免费消费该物品。

属于公共物品的可更新资源是非专有的,非专有性是财产权的一种减弱,将导致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既不能在使用者之间对分配和利用资源起调节作用,也不能为生产或保护资源提供刺激作用,这种可更新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可更新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在管理、保护和提高生产能力方面的投资不足。

二、自然资源的存量与流量

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点上,自然资源存量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探明的资源不断被利用,新的资源不断被发现,在一个动态的时间

范围内,资源的存量又是不断变化的。

自然资源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如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和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影响资源流量的因素包括自然的新陈代谢和人为的干预。

资源流入量包括新发现量、生长量、补充量、重估增值量等;资源流出量包括开采量、各种损失量、重估减值量等。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流入量减去资源流出量,就等于资源净流量,可以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

期初存量+ 期内净流量= 期末存量

#资源储量分析

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代表着地球上所有有用资源的最高极限。蕴藏量是一个物质概念,而非经济概念,其大小与资源价格无关。对于可耗竭资源来说,蕴藏量是绝对减少的;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蕴藏量是一个可变量。

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资源位置、数量和质量得到明确证实的资源储量。已探明储量可分为:可开采储量——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有开采价值的资源;待开采储量——储量虽已探明,但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开采价值的资源。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待开采储量转变为可开采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这些资源的支付意愿。

未探明储量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未探明储量可分为:推测存在的储量——可以根据现有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的资源;应当在的储量——今后由于科学的发展可以推测其存在的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随着开采成本的提高和技术难度的增加,资源利用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这两个方面都包含有时间的概念,但没有表示时间的尺度,因为不同类别的资源在不同时间的开发利用形式会有所不同。

了解上面三个概念的区别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有以下两个方面。(1)如果把已探明储量当作资源蕴藏量, 再根据目前的资源消费水平估算地球上的资源还能利用的时间,就会得出悲观的结论。例如,1934年有人估计铜的蕴藏量(实际是已探明储量)只够开采40年,而1974年铜的已探明储量被证实还能开采57年。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也犯有类似的错误。

实际上,这种计算方法只有在以下两个条件下才可能是正确的:资源消费量递增或保持不变,直到资源耗竭;即使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已探明储量也不会增加。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不现实的,需求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或向其他可更新与不可更新资源转换替代,储量也可能随着勘探发现与利用技术进步而增加。

(2)另一个错误是认为全部资源蕴藏量都是可利用的, 即把所有资源都看成是同质的,认为

人们愿意为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源付钱。如果价格是无限增长的,那么最后一单位的资源蕴藏量也有可能被开采,然而价格不可能无限增长,总有一些资源由于开采成本过高,最终不会被利用。

因此,资源的最大可利用量是小于资源蕴藏量的。更确切地说,可能被利用的最大资源储量是不能以某一具体数字来表示的。

三、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不同。

可耗竭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更新性, 其可持续利用问题实际上是最优耗竭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

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主要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可耗竭资源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的社会目标是使资源利用的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对于可耗竭资源而言,需要合理分配不同时期的资源使用量。

下面首先分析一种资源在两个时期的配置模型,然后将其推广到更长的时期和更复

(二)n个时期的资源配置

假设前面的需求曲线和边际开采成本曲线仍然保持不变,时间由两个时期延长到n 个时期,资源的供给量也相应增加到40个单位。

对于稀缺的可耗竭资源,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不但要考虑边际开采成本,而且要考虑边际使用者成本,即由于资源稀缺产生的额外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边际机会成本(增加一单位的当期资源使用而失去的在将来某时期使用该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收益)的现值。由于可耗竭资源的供给是固定的、有限的,今天多使用一个单位的资源,就意味着明天少使用一个单位的该资源,今天决定多使用一定数量的资源,就意味放弃将来使用该资源的净效益。

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资源价格(总边际成本)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如果资源是稀缺的,资源价格(总边际成本)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加上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主要受贴现率的影响,贴现率的大小反映了人们对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资源在代际之间配置的评价,贴现率越大,边际使用者成本就越小,当代人获得的资源就越多,后代人获得的资源就越少。

却高于可耗竭资源,也就是说,替代发生后,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固定在更高的水平上。

在有效的资源配置中,可耗竭资源向可更新资源平滑过渡。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随着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直到替代资源出现并最终替代它。但是,由于出现可更新的替代资源,加速了可耗竭资源的开采,耗竭更快。

可更新资源的使用开始于转折点(对应于时期6),此时,可耗竭资源的总边际成本等于替代资源的边际成本,在此之前,只使用可耗竭资源,在此之后,在时期7之前,两种资源都被使用,直到可耗竭资源用尽,在时期7之后,只使用可更新资源。

从历史上看,随着时间推移,可耗竭资源的储量和消费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其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

当地理位置优越、高品位的资源开采殆尽时,边际勘探成本随着时间延伸而增加。当一种资源的总边际成本不断增加时,社会就会积极勘探新的资源。如果新发现的资源储量的边际开采成本足够低,就会降低至少延缓总边际成本的提高速度。新储量的发现,会鼓励资源消费。

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使某一时期的边际开采成本持续下降。尽管对低品位的资源的依赖增加了,但边际开采成本还是下降了,资源的总边际成本在时间上才有可能真正降低。但是,由于可耗竭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其总边际成本的下降只能是暂时的,最终必然上升。因此,技术进步只是延长了可耗竭资源被替代的时间。

下图是渔业资源的生物学模型,表示鱼类存量与增长之间的关系,横轴代表存量,纵轴代表存量的增长。Smin至S*表现为种群数量增加造成增长率增加,S*至Smax表现为种群数量增加导致增长率下降。Smin称为最小可变种群量(最低可生存存量),在这一点上,种群数量是不稳定的,该点左侧种群增长率为负,种群数量将会减少直到灭绝,任何力量也不能使种群数量恢复到可变水平;该点右侧种群增长率为正,种群数量可以实现正增长,直到可以持续存在的最大群体数量Smax,称为自然均衡点,这是一种稳定状态,如果种群数量暂时超过,即超出了承载能力,死亡率和迁出率就会增加,使种群数量又回到承载力范围之内。

Smin A Smax是一条可持续捕捞线,在该线上任何一点表示与某一存量相对应的产量(即存量的增量),该产量将不会减少资源存量,因而是可持续的,这一产量(捕捞量)称为可持续捕捞量,只要捕捞量不变,种群数量和增长量就不会发生变化。S*称为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存量(种群),此时最大可持续捕捞量等于最大增长量。只要捕捞量等于增长量,种群规模就保持不变。过度捕捞在短期内虽然是可能的,却是不可持续的,造成种群数量减少。

静态有效的可持续捕捞量如图所示,可持续总收益TR=P·H,总成本TC=W·E。图中,横轴上的任意一点代表一种捕捞活动水平,捕捞活动量的增加将减少鱼类存量,因而从右向左鱼类种群数量增加。当捕捞活动量不断提高时,可持续捕捞量和总收益也不断增加,直到Em点达到最大,如果捕捞活动量继续增加,可持续捕捞量和总效益就会降低,Em点为取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和总收益的捕捞活动水平。

那么Em点是否是取得最大净收益的捕捞活动水平呢?

净收益表现为效益与成本之差,由总收益与总成本曲线的垂直距离表示。净收益在

Ee点处最大,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最大,Ee为经济上有效的捕捞活动水平。在一般情况下,有效捕捞活动水平低于最大可持续捕捞活动水平。最大捕捞活动水平只有在边际成本为零时才是有效率的。在Ec点,总成本等于总收益,净收益为零,超过这一点,总成本大于总收益,产生亏损。

3、市场对渔业资源的配置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是公共资源,无人对海洋渔业资源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行渔场进行捕捞活动,所以渔业资源存在开放使用问题。

在捕鱼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由于在有效捕捞活动水平上可以得到利润,便吸引更多的人来捕鱼,捕捞活动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直到耗尽全部利润,即达到捕捞活动水平E为止。太多的人一起捕鱼,使成本大大提高,这就是“当前外部效应”。当前的过度捕捞,减少资源存量,减少未来利润,这是“代际外部效应”。

4、渔业公共政策:

鼓励水产养殖;

提高捕鱼的真实成本:限制捕捞量、休渔或禁渔——减少

渔民收入,损失社会净效益;

税收——由于增加的成本是转移成本,将这部分收益转移

到政府手中,既不增加社会成本,又减少了捕捞量,但渔民的

利益受到损失;

可交易配额。

第四章环境经济政策概论

一、污染控制政策设计

1、三种思路

(1)指令/法规控制或直接管制方法

(2)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刺激方法

这两种思路需要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政府控制污染的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三大类:排污标准、排污费(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

(3)产权交易——不需要政府干预:让市场自己达到最优。

1960年科斯强调了产权和排污者-受害者之间讨价还价对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在资源产权的保障的前提下,应当由排污者和该污染的受害者谈判,通过贿赂或补偿来自行解决污染问题。但存在竞争不完全、交易费用过高、产权或受害主体不

明确、恐吓行为等限制。

2、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渊源

排污收费制度的理论渊源是福利经济学的庇古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距。

产权交易制度的理论渊源是产权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社会成本的根源——谈判是科斯定理在污染控制或环境管理中应用的第一种形式。排污权交易制度也是科斯定理在污染控制中的第二种应用形式,并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形式。

实际上,排污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也都包含了产权的概念。排污标准是目前世界上

使用最广泛的污染管制方法,是由管制部门并依法强制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排污标准通常与惩罚相联系,超过标准排污者将受到惩罚。排污标准难以达到最优排污量,完全利用市场的科斯定理只能在极端条件下达到最优。很多经济学家主张用政府引导的经济机制来达到最优排污水平——庇古税(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

征收污染税的想法是英国经济学家Arthur C. Pigou最先提出的,1920年他在《福利经济学》中建议,应当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其特点是对排污者而不是受害者征税。

排污权交易是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排污权交易的想法是由J. H. Dales于1968年首先提出的。

3、污染控制经济手段的三种激励机制:

(1)直接改变价格或成本水平,如产品收费是对产品收费,

排污收费是对生产过程收费;

(2)通过财政手段间接改变价格或成本,如通过财政补贴、

低息贷款或其他财政刺激(如加速折旧)促进环保技术的

发展和环保政策的执行;

(3)市场发育和市场支持,市场发育一般是通过改变立法

和管制实现的,如排污权交易、配额拍卖等,通常把公共或

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纠正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外部费用内部化,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

197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向成员国推荐了这一原则,其定义是“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换言之,在其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产生污染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中,应当包括这些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

1972年提出上述原则时,OECD允许国家财政对一些例外情况的污染控制给予财政补贴或优惠政策。1974年,OECD在提出执行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建议时,要求各成员国不应该通过补贴或税收优惠来帮助污染者承担污染控制费用。因此,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被解释为“非补贴规定”,即污染者应当承担污染控制的全部费用。

除了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外,还有一种由环境经济学家所倡导的广义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在这种广义的形式中,当污染者利用环境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时,环境被看作是由污染者使用的资源,因此,污染者应支付其资源使用中产生的全部社会费用,这些费用不仅包括污染削减费用,而且还包括由于污染造成的各种环境损害。

三、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根据如何发挥市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环境经济政策分为“调节市场”和“建立市场”两类。“建立市场”包括收取门票、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国际补偿体制等。

“调节市场机制”是利用现有的市场来实施环境管理,例如征收各种环境税费、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抵押金制度等。

调节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由于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所以这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庇古手段。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b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5.0 分) a 等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小于;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b (5.0 分) a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b 引进外资。 c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d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b (5.0 分) a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b 两缺口模型; c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d 大推进理论;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a (5.0 分) a 生活水平低;

b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c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d 文化落后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c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5.0 分) a 3。 b 0; c 1; d 2;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a (5.0 分) a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b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c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d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a (5.0 分) a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b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c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d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c (5.0 分) a 劳动剩余; b 储蓄缺口;

经济学基础教案(供参考)

《经济学基础》教案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经济类专业 规定学时: 48学时 开课学期:大一上学期 任课教师:周扬程 第一讲学时2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定义 导入案例1—1: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水,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 《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 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那么现在假如让你选择,你会要哪个?勿容置疑,当然会是钻石了,是不是你的价值体系出现了错误? 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不要付出任何代价,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所有资源十分充裕,丝毫不存在“稀缺”那么你还有偏好吗?你还能够作出选择吗?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资源的稀缺就不会有经济学,因此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无时不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性问题,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正因为存在稀缺性,满足不了人们所有的欲望,才会产生研究它分析它的意愿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决定的。 问题2: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将用来做什么? 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可以用来学习,或睡眠、娱乐,或打工赚钱。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在此时间是宝贵的,你必须将你的时间作最合理的安排。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提高,结果企业赚到的利润减少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降低了,出售产品的价格提高了,最终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因此,这就面临一个抉择的问题,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稀缺性所引起的选择问题。 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如何进行分配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即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一开始就面临着经济问题;说它年轻,是因为在亚当·斯密以前,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关思想或理论往往是哲学、法学或其他什么科学的副产品。如果把1776年亚当·斯

(完整版)工程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工程经济学 定义: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各种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和选择,以确定出最佳方案,从而为实现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科。 研究对象(P2):工程项目的经济性(一个项目具有独立的功能和明确的费用投入)出发点:企业或投资者角度,以市场价格作为参照的财务评价; 地区或国家角度,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效率的国民经济评价; 考虑到就业率、分配公平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研究特点(P3):边缘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 (编英语综述)应用性: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为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决策的依据; 预测性:在问题决策之前进行的,有科学的依据才能有科学的决策; 综合性:研究处理技术经济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数量性:为科学准确评价方案的经济效果,工程经济学采用许多定量分析。 2、时间价值 定义: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扩大再生产及其循环周转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产生增值的两个条件: (1)货币作为资本或资金参加社会周转; (2)经历一定的时间。 影响增值的因素主要包括: (1)资金数量和投入的时间; (2)资金的周转速度; (3)资金效益高低; (4)资金使用代价的计算方式及利率高低等。 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净现金流量的统称) 三要素:大小、流向、发生时间 六个基本公式 已知量未知量系数表达式系数计算式P F (F/P,i,n)F=P×(1+i)n F P (P/F,i,n) P=F× 1 (1+i)n A F (F/A,i,n) F=A×(1+i)n?1 i F A (A/F,i,n) A=F× i (1+i)n?1 A P (P/A,i,n) P=A×(1+i)n?1 i×(1+i)n P A (A/P,i,n) A=P×i×(1+i)n (1+i)n?1 3、投资的估算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增值形式 (1)借贷中的利息;(2)生产经营中的利润;(3)投资的收益; (4)占用资源的代价。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Economics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工程管理及其他经管 类业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 学分数:3学分 总学时数:48学时实验(上机)学 时:0学时 考核方式:院考 执笔者:编写日期: 2011年 3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它 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核 心内容是一套工程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工程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 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 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 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 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 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达到能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评价的 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熟悉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其要素; (2)了解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发展过程;; (3)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4)熟悉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5)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章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1)熟悉现金流量及工程项目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2)熟悉成本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3)掌握工程项目的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计算; (4)掌握利润总额、所得税的计算及净利润的分配顺序; (5)熟悉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机会成本、沉入成本的概念; (6)熟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7)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8)掌握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 (9)掌握资金等值计算及其应用。 第三章建设项目资金筹措与资本成本 (1)熟悉建设项目资金总额的构成; (2)熟悉项目资本金融通和项目债务筹资; (3)了解项目融资及其主要模式; (4)掌握不同来源渠道资金的资金成本计算; (5)掌握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第四章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 (1)理解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含义、特点; (2)掌握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价准则; (3)掌握不同类型投资方案适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第五章不确定性分析 (1)了解不确定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11-08 22:12:13 一、单选题 1. (5分)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A. 就业不足; B. 余值增长率; C. 劳动剩余; D. 储蓄缺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 (5分)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A. 0; B. 1; C. 3。 D. 2;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3. (5分)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A. 小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等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A.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B. 经济增长是由经济发展促成的; C.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人均产量的增加; D. 只要经济增长了,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了;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5. (5分)阳光、空气、水分等属于:

A. 生态资源; B. 生物资源; C. 不可再生资源; D. 矿产资源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 中国的外债非常少; B. 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将自由化的程度限制在 与金融部门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下; C. 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D. 中国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7. (5分)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棉花生产,这种现象被赫尔希曼称为: A. 前向联系; B. 后向联系;

大学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完整版 自己做的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成果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枢纽为流域梯级电站的第三级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任务。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161.47km2,多年平均流量121.43m3/s,水库正常蓄水位1150.8m,死水位1110.8m,总库容亿m3,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冲沙孔、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钢管、电站厂房和升压站等,电站装机4台、总容量110MW多年平均发电量483MkW·h。 二、基本资料 1、基础数据 投资 工程只计发电效益,其工程投资在航运和发电部门已分摊,其中建设投资的70%从银行贷款,30%为自有资金。投资情况见表1。 上网电量 电站装机110(4×)MW,开工后第4年开始2台机组发电,扣除上网端损耗和其他电量损失,第5年至计算期(采用50年)末上网电量每年为483MkW·h。 基准收益率、贷款利率 按规定,全部投资的基准收益率采用8%,贷款利率采用%,项目资本金的回报从正常发电后每年按年资本金额的8%计算。 计算期 建设期为4年,第四年开始发电,生产期采用50年,所以计算期为54年。 2、投资计划及资金的筹措方式 建设投资 根据国家规定和贷款条件,业主在项目建设时必须注入一定量的资本金。本项目资本金总额按固定投资的30%计算,并每年按资本金额占固定投资比例逐年投入,直到建设期末,其余资金从银行贷款。资本金不还本付息,贷款还清后,每年按资本金总额的8%取得回报。 建设期利息 贷款利息按复利计算。由于建设期内有机组投产发电,具有还贷能力,因此,若贷

款利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建设期利息,就不应计入发电成本。 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按装机15元/KW估算。其中30%使用资本金,其余70%从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取为%。流动资金随机组投产投入使用,利息计入发电成本,本金在计算期末一次回收。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见表1。 3财务评价 发电成本费用计算 1、发电成本单位(万元) 电站发电成本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保险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材料费、库区维护费、摊销费、利息支出和其他费用等。 期末残值=(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5% =(172856+)×5%=(万元) (1)折旧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残值)×综合折旧率(%) =(172856+)×%=(万元) (期末残值按5%计,计算期50年,年综合折旧率%) (2)修理费=固定资产投资×修理费率(%); =172856×%=(万元) (3)固定资产保险费=固定资产投资×%; =172856×%=(万元) (4)工资按职工人数乘以人均工资计算,定员编制为55人,职工年工资取15000元,职工福利费、住房基金、劳动保险按规定为工资总额的14%、10%、17%; 工资福利费=55××(1+14%+10%+17%)=(万元) (5)库区维护费按厂供电量提取元/(kW·h); 库区维护费=×483000÷10000=(万元) (6)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按移民人数乘以年人均扶持基金计算,移民人数为2120人,年人均扶持基金为400元,扶持时间为10年; 从第五年到第十四年总共十年 库区移民基金=×2120=(万元) (7)材料费定额按装机取5元/kW, 材料费用=5÷10000×110000=(万元) (8)其他费用定额取10元/kW; 其他费用=10÷10000×110000=(万元) 在试运行期,以上其他各项按年发电量占正常运行的年发电量的比例计算。 即:第四年取上述各项计算费用的50%,从第五年开始按全额计费。 2、发电经营成本 发电经营成本是指除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外的全部费用,相当于年运行费。 发电经营成本=修理费+固定资产保险费+工资福利费+库区维护费+库区移民基金+材料费用+其他费用=++++++=(万元) 备注:第1年~第3年之间没有发电成本,第四年发电成本取上述计算值的一半,

工程经济学复习教案资料

工程经济学复习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1. Recognize a decision problem . 2. Define the goals or objectives 3. Collect all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 4」dentify a set of feasible decision alternatives 确定一组可行的决策选择 5.Select the decision criterion to use . 选择决策准则来使用 6.Select the best alternative 2.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n engineering economics A nearby dollar is worth more than a distant dollar.附近的美元价值超过一个遥远的美元 All that counts 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alternatives. 所有重要的差别是在备选方案 Marginal revenue must exceed marginal cost. 边际收益必须超过边际成本 Additional risk is not taken without the expected additional return. 附加险是不采取不预期的额外回报 3. The procedure for applying the net-present 认出一个决策问题 .定义目标或目标 .选择最好的选择

发展经济学教案

课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原理; 教学目的:让学员初步了解发展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 重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 难点: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 教学过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法制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 经济发展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抓边,如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的变化; 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注重效益性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如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 二、发展经济学的任务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最切合实际地分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发展的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的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

的过度,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首先,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 其次,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第三,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实现经济发展的道路、途径和方式,参与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这也是法制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概括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 一、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 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有一个概括的考察和分析。因此,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首先概述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性质、结构和特点,经济发展的含义和衡量等等。 整个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关系为: 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肌体特征——成长因素——制度因素——结构状态——空间状态——系统开放——动态调控 二、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首先,发展经济学与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是,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时点上或者一个横截面上经济运行的状况,它侧重于一个短期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流量问题,因此所用的是静态的分析方法。而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短期经济运行量上的平衡和经济运行结构的均衡和优化,因为从长期来看,一个动态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平衡和结构的均衡,实际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小于; 不等于; 大于; 等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大于; 知识点: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引进外资。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引进外资。 知识点: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两缺口模型;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大推进理论;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两缺口模型; 知识点: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 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生活水平低;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文化落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生活水平低; 知识点: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2; 1; 3。 0;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1; 知识点: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知识点: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知识点: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储蓄缺口; 劳动剩余; 余值增长率; 就业不足;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余值增长率; 知识点: 9. 凯恩斯经济学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出发,把萧条时期的劳动力失业和资本闲置归因于: 市场机制不完善; 储蓄不足;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简明教程 教案 (三年制高职) 教师:杜俊创 班级:16经济管理高职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变动及其对经济的调节,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案资料

河北工业大学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陈敬武 日期:******

目录 1.本课程设计目的¨¨¨¨¨¨¨¨¨¨¨¨2 2.设计任务书¨¨¨¨¨¨¨¨¨¨¨¨¨¨2 3.项目概况¨¨¨¨¨¨¨¨¨¨¨¨¨¨¨2 4.项目财务数据测算¨¨¨¨¨¨¨¨¨¨¨3 5.国民经济评价资料¨¨¨¨¨¨¨¨¨¨¨4 6.有关参数¨¨¨¨¨¨¨¨¨¨¨¨¨¨¨6 7.成绩评定¨¨¨¨¨¨¨¨¨¨¨¨¨¨¨6 8.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分析¨¨¨¨¨¨¨¨¨6 9.国民经济评价分析¨¨¨¨¨¨¨¨¨¨¨7 10.附表¨¨¨¨¨¨¨¨¨¨¨¨¨¨¨¨¨7

一、本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对一个具体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全过程的计算与分析,熟悉项目经济评价的程序,掌握评价报表编制和评价指标计算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经济评价方法的运用,达到能运用本课程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经济评价问题的目的。 二、设计要求 1.根据所给出投资项目的基础资料,编制必要的经济评价报表,计算和分析各种评价指标,给出项目经济评价结论。 2.要求计算和分析的财务评价指标有: 静态评价指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动态评价指标:财务净现值FNPV,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 敏感性分析,分别就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变化±10%、±20%对投资回收期和 净现值进行单因素敏感分析(全部投资,税后)。 3.要求计算和分析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有: 全部投资的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 国内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外汇净现值、经济节汇(或换汇)成本。 国民经济评价只进行敏感性分析(不确定因素和财务评价相同)。 4.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后,交课程设计成果报告。 依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项目概况、项目财务数据测算、项目财务评价及评价结论、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数据调整、国民经济评价及评价结论、经济评价报表(以附录形式表示,先基础报表,后辅助报表)的顺序装订成册。 设计报告的封面上应注明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等。 设计报告要整洁、清楚,报表数据要完整,不可用省略号。提交打印文件及电子文档。 5.本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 6.报表中数据取整数,评价指标及中间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三、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一新建化工厂,拟生产目前国内外市场较为紧俏的X产品。这种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需要一定量的进口,项目投产后可以以产顶进。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和设备拟从国外引进,厂址位于城市近郊,占用一般农田350亩,交通运输方便,原材料及水、电等供应可靠。 项目主要设施包括生产车间、与工艺生产相适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以及有关的生产管理与生活福利等设施。

(完整版)《工程经济学》(第二版)课后及补

《工程经济学》(第二版)课后及补充习题解答 第一部分课后习题 1.资金的时间价值 习题(P27): 13. 某企业获得8万元贷款,偿还期4年,年利率为10%,试就以下4种还款方式,分别计算各年的还款额(本金和利息)、4年还款总额及还款额的现值和终值: ⑴每年年末还2万元本金和所欠利息; ⑵每年末只还所欠利息,本金在第4年末一次还清; ⑶每年末等额偿还本金和利息; ⑷第4年末一次还清本金和利息。 【解】 ⑴利息:第1年末8000元,第2年末6000元,第3年末4000元,第4年末2000元。 ∴4年还款总额=20000×4 +(8000+6000+4000+2000)=100000元 各年的还款额(本金和利息):第1年末28000元,第2年末26000元,第3年末24000元,第4年末22000元. 还款额的现值 P = 28000(P/F,10%,1)+ 26000(P/F,10%,2)+ 24000(P/F,10%,3)+ 22000(P/F,10%,4) = 80000元 还款额的终值F = 80000(F / P,10%,4)=117128元。 ⑵利息:每年还利息8000元。 ∴4年还款总额=80000 + 8000×4 =112000元

各年的还款额(本金和利息):第1年末8000元,第2年末8000元,第3年末8000元,第4年末88000元. 还款额的现值 P = 8000(P/A,10%,4)+ 80000(P/F,10%,4) = 80000元 还款额的终值F = 80000(F / P,10%,4)=117128元。 ⑶各年的还款额(本金和利息)均为:A=80000(A/P,10%,4)=25240元。 ∴4年还款总额= 25240×4 = 100960元。 还款额的现值:P = 25240(P/A,10%,4)= 80000元 还款额的终值:F = 80000(F / P,10%,4)=117128元。 ⑷4年还款总额=80000(F / P,10%,4)=117128元 还款额的现值:P =117128(P/F,10%,4)= 80000元 还款额的终值=117128元。 14. 【解】 ∴复利系数为。

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代码:18565029 适用对象:土木工程(本科)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说明 l、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专业任选课程 课程的地位: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是四年制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位工程师和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 课程的任务: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求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懂得专业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增强学生的经济观点,培养学生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既有科学思维能力又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便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 3、教法特点说明 教学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自学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36

三、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一:第1章概论 学时:2 l、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建设、建筑业的概念,了解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熟悉建筑业的特点和建筑业的行业管理。 2、教学内容及要求(注明掌握内容A,理解内容B,了解内容C) (1)基本建设的分类; B (2)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 C (3)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B (4)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 A (5)建筑业的行业管理。 B 3、重点、难点 重点: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 难点:建筑业的行业管理。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说明 讲授、自学讨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基本内容二:第2章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时间价值 学时:4 l、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建设项目投资的构成,掌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投资估算,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计算。 2、教学内容及要求(注明掌握内容A,理解内容B,了解内容C) (1)项目投资的构成; B (2)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投资估算; A (3)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 A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投资估算。 难点: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说明 讲授、自学讨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基本内容三:第3章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 学时:4 l、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教学内容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2008

兰州大学200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中性技术进步; 3、外贸乘数原理; 4、平衡增长战略; 5、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战略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意义; 2、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角度,说明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分析“市场失败”入手,指出发展中国家加强政府经济计划与干预的必要性; 5、分析发展中国家农业相对重要性下降的原因; 6、说明促成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整、改革的国际环境因素。 三、论述 1、在论述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也成为南北关系中一个新焦点的基础上,阐明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意义; 2、在指出“两缺口分析”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论述“两缺口分析”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以及它的缺陷。

兰州大学200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 1、自然资本 2、城市化 3、适用技术 4、人口陷井 二、简答 1、结合我国实际,说明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2、试分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区别以及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4、怎样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5、试分析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作用。 三、论述 1、结合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说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 2、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经济起步。西部地区应怎能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

1. 完全垄断厂商和行业的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2.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B) A.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B. 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C. 边际产量之比 D. 总产量之比 满分:2 分 3. 在生产理论中,长期内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可以表述为(A) A. 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 B. 总产量最大 C. 边际产量为零 D. 边际成本为零 满分:2 分 4. 完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5.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A)。 A. 选择的代价,我们应该进行最优而不是次优选择: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B. 选择考虑边际成本 C. 选择考虑会计成本 D. 选择考虑边际收益 满分:2 分 6.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A) A. 微观经济学 B. 宏观经济学 C. 计量经济学 D. 发展经济学 满分:2 分 7. 完全垄断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削减产量与销售量 B.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C. 改变消费者偏好 D. 改变市场结构和市场需求 满分:2 分 8. 垄断竞争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 产品差别化

B. 改变其它厂商的行为 C. 改变消费者行为 D. 改变市场结构 满分:2 分 9. 管理经济学关于市场结构分类的标准是(A )。 A. 竞争的程度,如厂商的数目、定价权、产品差别和进出行业的难易 B. 地理位置 C. 产品的自然属性 D. 以上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0. 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表明(B)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减少了 C. 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了 D. 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1. 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 企业和企业决策 B. 家庭 C. 政府 D. 经济主体 满分:2 分 12. 需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B) A. 均衡价格论 B. 消费者行为理论 C. 基数效用论 D. 需要层次论 满分:2 分 13.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对某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C) A. 市场的供求双方 B. 市场中的竞争结果 C. 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D. 个人欲望 满分:2 分 14.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常数的导数为0 B. 常数的导数为负 C. 常数的导数为正 D. 常数的导数是没有规律的 满分:2 分 15.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C. 为1

工程经济学简答题电子教案

工程经济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 1、投资:指投资主体为了实现盈利或避免风险,通过各种途径 投放资金的活动。或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某计划或工程,以获取某期望的报酬(13) 2、资金等值:在时间因素的作用下,在不同的时期绝对值不等 的资金具有相等的经济价值。(29) 3、投资收益率: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年份的 年息税前利润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51) 4、价值工程:是一门通过分析对象的功能和成本内在联系,并 通过创新手段和途径来改善这种功能与成本联系,从而提升对象价值的管理理念、理论、方法论和方法。(179) 5、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 生产过程中为多个生产周期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资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13) 6、折旧:在工程项目投入运营之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 逐渐磨损和贬值,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这种伴随固定资产损耗发生的价值转移成为固定资产折旧。(15) 7、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及预测影响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 标的变化趋势和临界值,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确定其敏感程度,从而对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作出判断。(87)

8、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最优状态时,能够反映 社会劳动的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155) 简答题 1、工程经济学得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1 工程经济学是以研究工程技术项目的方案为对象,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工程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科学 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即研究各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如何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作业或服务的必要功能。2、简述在工程经济学的历史沿革中,有重要贡献的几位学者或工程师及其主要贡献。(表格、总结、画图)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豌仕丫狠过谬蛤男痒搭张誉堂蝗酉花越嗽搏栗脚窟和叁墒譬舔仿朽瓮梆午巳初伏龄牡谜岸投渭纤猿茎纯推均酉绍诛裤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090 课程中文名称:发展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经济学 开课学期: 6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8小时) 总学分: 3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发展中国家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并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我国适合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了解资本匮乏阻碍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以及促进资本形成的几种理论,并能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3、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 4、掌握三种人口流动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对策建议。 5、了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农业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进步的方式和途径。 6、掌握经济发展中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梯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相关问题。 7、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能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兴起和演变的过程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和新增长理论基本含义及优缺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限度理论的内容。上机内容:

南开20秋学期《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答案

20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 )《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A.指产量相等线 B.指两种投入要素不同组合生产相等产量的要素组合点轨迹 C.投入要素相等线 D.无差异曲线 答案:B 2.供给量指()。 A.一定时期内在其它条件不变下生产者针对某一特定价格愿意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B.供给量 C.供给价格 D.供给弹性 答案:A 3.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 A.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 B.消费者收入变化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 C.需求量变化率 D.价格变化 答案:B 4.相对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的特点是()。 A.质量太差 B.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不能满足顾客需求 D.价格变化太快 答案:B 5.长期成本是() A.一系列最低成本点的轨迹 B.短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轨迹 C.短期成本的简单相加 D.短期边际成本最低点的轨迹 答案:A 6.差别价格中,不同子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所以()。 A.对于富有弹性的子市场定低价,缺乏弹性的子市场定高价 B.对于富有弹性的市场定高价 C.对于缺乏弹性的市场定低价 D.价格不变是最优的 答案:A

7.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计量经济学 D.发展经济学 答案:A 8.等产量线上任何一点处L和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大小取决于它们的() A.边际效用之比 B.消费数量之比 C.边际产量之比 D.总产量之比 答案:C 9.需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均衡价格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基数效用论 D.需要层次论 答案:B 10.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决策规则是()。 A.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B.边际收入等于价格 C.边际收入等于可变成本 D.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答案:A 11.最优成本加成定价法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是() A.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B.呈正方向变化的关系 C.二者无关 D.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A 12.从()角度可以把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A.行为主体是否存在合作 B.博弈双方的信息是否充分 C.博弈双方的行动是否有先后 D.时间长短 答案:B 13.下列()因素是造成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垄断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决定性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