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分析复习提纲

有机分析复习提纲

有机分析复习提纲
有机分析复习提纲

有机分析复习提纲

1.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摩尔吸收系数的数值 (C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变化值

2.摩尔吸收系数(ε)的单位是 (C )

(A )、mol ·L -1·cm -1 (B )mol ·g -1·cm -1(C )L ·mol -1·cm -1 (D )g ·mol -1·cm -1

3.下列化合物不适合作为紫外吸收光谱的溶剂是 (D )

(A )环己烷 (B )甲醇 (C )乙腈 (D )甲苯

4.表示红外分光光度法通常用 ( C )

(A )HPLC (B )GC (C )IR (D )TLC

5.光谱法不包括( D )

A 、紫外分光光度法

B 、红外分光光度法

C 、核磁共振谱

D 、极谱

6.氨基化合物的测定不能用( C )

(A )重氮法 (B )酸碱滴定法(C )氧化法(D )紫外分光光度法

7.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应采用 ( C )

(A )气相色谱法 (B )液相色谱 (C )质谱分析法 (D )核磁共振法

8.氢谱主要通过信号的特征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以下选项中不是信号特征的是 ( C )

(A )峰的数目(B )峰的裂分 (C )峰高 (D )积分线高度

9.(4)下列四种化合物它们在紫外-可见光区中,λmax 的大小顺序为(B )

(A )

1>2>3>4 (B )2>3>4>1 (C )3>4>1>2 (D )4>1>2>3

10、下列关于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测定正确的是 ( C )

(A )酸碱滴定法测羧基 (B )水解法测酸酐(C )分光光度法可以直接测羧酸及其衍生物但灵敏度

高(D )气相色谱法测定羧酸常有拖尾现象,所以不能用于羧基衍物的测定

11、化合物CH 3 CH 2CH 2CH(CH 3)2,在1

H NMR 谱图上,有几组峰?各组峰的面积比为多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 )五组峰(6: 1:3:2:2) (B )三组峰(2:6:2) (C )三组峰(6:1:1) (D )四组峰(6:6:2:2)

12、准确移取1.0 mg/mL 铜的标准溶液2.50 mL,于容量瓶中稀释至5L, 则稀释后的溶液含铜( g/mL)为 ( A )

(A) 0.5 (B) 2.5 (C) 5.0 (D) 25

13、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随机(偶然)误差小的是 ( A )

(A) 高精密度 (B) 标准差大

(C) 与已知的质量分数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

(D) 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等

14、10mL 量筒量取液体时下列记录正确的应该为 ( D )

(A)1mL (B) 1.0mL (C) 0. 1mL (D)1.02mL

15、Ag 2S 的K sp =2.0×10-48,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计算式为 ( D )

(A) s =

3sp K (B) s = 3sp 4/K (C) s = 3-2sp )S (/x K (D) s = 3-2sp )S (4/x K

16、硝基化合物的测定不适当的方法是( A )

(A)氧化法(B)还原法(C)极谱法(D)紫外分光光度法

17、糖类化合物的测定不适用的是(A )

(A)还原法(B)氧化法(C)斐林试剂法(D)色谱法二、填空题

18、下列关于非水滴定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滴定弱酸性物质应该用酸性溶剂(B)滴定弱碱性物质应该用酸性溶剂

(C)非水滴定法是指没有水参与反应的滴定方法(D)乙酸—乙酸酐作溶剂适合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19.非水酸碱滴定中,滴定弱碱常选用的溶剂是( B )。

A.二甲基甲酰胺

B.冰HAc

C.甲基异丁基酮

D.苯-甲醇

20、用KBrO3+KBr配制的标准溶液测定苯酚时,加入KI溶液的作用是( BC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配位剂

D.沉淀剂

21、KMnO4滴定Na2C2O4到终点时,溶液中粉红色不能持久存在。其原因是 D 。

A.CO2/C2O42-电对电极电位降低

B.溶液中pH的影响

C.空气中氧的影响

D.空气中还原物质的影响

22、以KMnO4法测定Fe2+时,需在一定酸度下进行滴定,酸化时应先用的酸为( D )。

A.H2SO4

B.HCl

C.HNO3

D.H2C2O4

23.乙酰化法测定伯、仲醇时,为了加快酰化反应速度,并使反应完全,酰化剂的用量一般要过量( B )

A 、20% 以上B、50% 以上C、100% 以上D、200%以上

24.下列关于碘值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C )

A、碘值是指100g样品消耗碘的质量;

B、碘值是指100g样品消耗氯化碘的质量

C、碘值常被用于衡量油酯的不饱和度;

D、碘值的测定通常用韦氏测加成法测定

25.下列关于羟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羟值是指100g样品消耗氢氧化钾的质量;

B、羟值是指100g样品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

C、羟值是指1g样品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D、羟值是指100g样品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26.硝基化合物的测定不适当的方法是(A )

A、氧化法

B、还原法

C、极谱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27.糖类化合物的测定不适用的是(A )

A、还原法

B、氧化法

C、斐林试剂法

D、色谱法

28.下列关于非水滴定法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滴定弱酸性物质应该用酸性溶剂

B、滴定弱碱性物质应该用酸性溶剂

C、非水滴定法是指没有水参与反应的滴定方法

D、乙酸—乙酸酐作溶剂适合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

29.用KBrO3+KBr配制的标准溶液测定苯酚时,加入KI溶液的作用是(BC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配位剂

D、沉淀剂

30.氨基化合物的测定不能用(C )

A、沉淀法

B、酸碱滴定法

C、氧化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31.用钠熔法分解有机物后,以稀HNO3酸化并煮沸5分钟,加入AgNO3溶液,有淡黄色沉淀,说明该有机物有( D )

A、S

B、X(卤素)

C、N

D、Cl

32.测定有机化合物中元素时,通常不包括哪些步骤(D )

A、式样的分解 B 、干扰元素的消除 C 、有机元素的含量测定D、纯度的测定

33.为取得一令人满意的衍生物,在制备时下列不应符合的条件是(C )

A、衍生物必须是固体

B、衍生物制备的方法应简便、快速、副产物少

C、衍生物和未知物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不应有明显的差别

D、衍生物最好有几个易于测定的物理常数

34. 用燃烧分解法测定碳和氢的含量时,若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氮元素,吸收燃烧产物中的水、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的吸收管的安装顺序应该为( B )。

A、H2O吸收管,CO2吸收管,NOx吸收管

B、H2O吸收管,NOx吸收管,CO2吸收管

C、NOx吸收管,H2O吸收管,CO2吸收管

D、H2O吸收管,CO2吸收管,NOx吸收管

35. 克达尔法测有机物中氮含量时,称取样品2.50g消耗浓度为0.9971mol/L的HCl标准溶液的体积为

27.82mL。空白测定消耗HCl的体积为2.73mL。则此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是(C )。

A、21.01%

B、28.02%

C、14.01%

D、7.00%

36.克达尔法定氮硝化过程中常用的催化剂是(B )。

A、CuSO4

B、CuSO4+硒粉

C、硒粉

D、K2SO4+ CuSO4

37. 杜马法测定氮时,试样在装有氧化铜和还原铜的燃烧管中燃烧分解,有机含氮化合物中的氮转变为( A )。A、氮气B、一氧化氮C、氧化二氮D、氨气

38. 乙酸酐-乙酸钠酰化法测羟基时,加入过量的碱的目的是( C )

A、催化

B、中和

C、皂化

D、氧化

39. 以下含氮化合物可以用克达尔法测定的是(B )。

A 、TNT炸药B、硫脲C、硫酸肼D、氯化偶氮苯

24. 采用氧瓶燃烧法测定硫的含量,有机物中的硫转化为(D )

A、H2S

B、SO2

C、SO3

D、SO2和SO3

40.氧瓶燃烧法测有机物中硫含量时,分解产物用(D )吸收。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硫酸溶液

C、高氯酸钡

D、过氧化氢水溶液

26. 氧瓶燃烧法测有机物中硫含量时,所用的标准溶液是(A )

A、高氯酸钡

B、硝酸钡

C、硝酸银

D、稀硫酸

27.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的硫,可用氧瓶法分解试样,使硫转化为硫的氧化物,并在过氧化氢溶液中转化为SO42-,然后用钍啉作指示剂,BaCl2标准溶液作滴定剂,在(B )介质中直接滴定。

A、水溶液

B、80%乙醇溶液

C、三氯甲烷溶液

D、冰乙酸溶液

28. 有机物中硫含量的测定时,常加入(A )做屏蔽剂,使终点颜色变化更敏锐。

A、次甲基蓝

B、溴甲酚绿

C、百里酚蓝

D、孔雀石绿

29. 有机溴化物燃烧分解后,用(C )吸收。

A、水

B、碱溶液

C、过氧化氢的碱溶液

D、硫酸肼和KOH混合液

30. 氧瓶燃烧法测定卤素含量时,常用(A )标准滴定溶液测定卤离子的含量。

A、硝酸汞

B、二苯卡巴腙

C、氢氧化钠

D、盐酸

31. 下列物质中,常作为有机物中卤素含量的测定的指示剂的是 ( A )

A、二苯卡巴腙

B、淀粉

C、钍啉

D、酚酞

32. (B )用氧瓶燃烧法测定卤素含量时,试样分解后,燃烧瓶中棕色烟雾未消失即打开瓶塞,将使测定结果

A、偏高

B、偏低

C、偏高或偏低

D、棕色物质与测定对象无关,不影响测定结果

33.烯基化合物测定时,常用过量的氯化碘溶液和不饱和化合物分子中的双键进行定量的加成反应,反应完全后,加入碘化钾溶液,与剩余的氯化碘作用析出碘,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同时做空白。这是利用( D )的原理。

A.酸碱滴定法B.沉淀滴定法C.电位滴定法D.返滴定法

34 乙酰化法测定脂肪族醇的羟值时,消除酚和醛干扰的方法是(B )。

A、邻苯二甲酸酐酰化法

B、苯二甲酸酐酰化法

C、乙酸酐-乙酸钠酰化法

D、高锰酸钾氧化法

35.乙酰化法测定某醇的羟值时所用的酰化试剂是(B )

A、乙酸

B、乙酸酐

C、乙酰氯

D、乙酰胺

二、填空题

1、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时指示终点的方法有目视法、永停法。

2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CaCO3的含量,不能用直接滴定,而需采用加入过量的酸,然后用

NaOH返滴,其原因是______。

3 按有效数字规则记录测量结果, 用50 mL 滴定管准确量出5·00 mL 溶液,记录为__45.00___mL

4. 以下计算结果中各有几位有效数字(不必计算只说明几位)?

,结果有4__位有效数字

5.吸光度用符号表示,透光率用符号T 表示,吸光度与透光率的数学关系式是 A=-LGT 。6.在核磁共振波谱法中,影响相对化学位移的因素有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化学键各向异性、氢键影响和溶剂效应。在核磁共振分析中,根据峰裂分峰数可确定相邻质子数。

7.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上是分子中发色团和助色团的特性,所以它在有机结构分析中主要作用是推测官能团以及分子骨架结构信息。

8.红外光谱的谱带较多, 能较方便地对单组分或多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但红外光谱法的灵敏度较低, 尚不适于_A__的测定。

A. 常量组分;

B. 痕量组分;

C. 气体试样;

D. 固体和液体试样

三、判断题

1. 硝基化合物的测定可采用还原法和极谱法(√)

2. 糖类的测定可用氧化法,但不能用分光光度法(╳)

3. 杜马法对于大多数含氮有机化合物的氮含量测定都适用。(√)

4. 克达尔法测定有机物中的氮的过程分为:消化、碱化蒸馏、吸收和滴定等四步。(√)

5. 由于羧基具有酸性,都可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测出羧酸的含量。(√)

6. 乙酰化法测定羟基时,为了使酰化试剂与羟基化合物充分接触,可加适量水溶解。(╳)

7. 乙酸酐-乙酸钠法测羟基物时,用NaOH中和乙酸时不慎过量,造成结果偏大。(╳)

8. 乙酰化法适合所有羟基化合物的测定。(╳)

9. 微量羧酸或酯的测定均可用羟肟酸铁比色法来进行。(╳)

10.碘值是衡量油脂质量及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碘值愈低,表明油脂的分子越不饱和。(╳)

11、测定有机物的总氮可用克达尔法(√)

12、有机定量分析中一般采用返滴定法(√)

13、酚羟基的测定一般采用碱滴定法和溴取代返滴定法(√)

14、硝基化合物的测定可采用还原法和极谱法(√)

15、糖类的测定可用氧化法,但不能用分光光度法(╳)

四、推断题

1.化合物C5H10O2,根据如下NMR谱图确定结构,并说明依据。

2.试由 1- 氯戊烷、正戊酸乙酯、正丁酸混合物中分离出正丁酸。

3.下列化合物中的哪些是磁不等价的?

2 、在下列化合物中,有多少组不等同的质子?

3 、有一无色液体化合物,分子式为,它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溴的棕黄色消失。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中,只有δ=1.6 ppm处有一个单峰,写出该化合物的构造式。

4、一个无色的固体,它的核磁共振谱如下,试推测它的结构。

5 、一个硝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推测它的结构。试解释δ=2.3 ppm处多重峰的产生。

6、1,2-二溴-1-苯乙烷()有几组不等同的质子?它的核磁共振谱如下:

图中有三组峰,指明每组峰信号的质子。

7、化合物A,分子式为。在它的核磁共振谱中,在δ=2.0 ppm处有一个二重峰

(3H);δ=5.15 ppm处有一个四重峰(1H);δ=7.35 ppm处有一个多重峰(5H)。写出A的构造式

五、简答题

1.用化学方法鉴别化合物[1][2][3][4]。

2.设计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苯甲醇和苯酚

2. 薄层色谱展开剂的流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展开剂在薄层中的流速与展开剂的表面张力,粘度及吸附剂的种类、粒度、均匀度等有关,也和展开距离有关。

3. 用化学方法区别:正丙醇[1]、2-戊醇[2]、叔丁醇[3]

5..薄层色谱的显色方法有哪些?

6.克达尔法和杜马法测定有机氮有何异同?

7 .通过初步试验可以对未知物作出哪些判断?

8 .有机化合物有颜色的原因有哪些?

9 .通过灼烧试验,对推断化合物的类别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0 . 哪些化合物在灼烧后留有残渣?哪些金属化合物在灼烧后无残渣存留?灼烧时得白色残渣,溶于水但水溶液为中性,可能是哪些化合物?

11、金属钠熔融的目的何在?

12、在用钠熔分析时,下列现象如何解释:

? 钠熔后的试液加入醋酸铅试液后,出现白色或黄色沉淀,而不是棕黑色沉淀;

? 钠熔后的试液用硝酸酸化时出现白色混浊;

? 含氮而不含卤素的试样钠熔后的试液经酸化后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钠熔后的试液中加硝酸银产生棕黑色沉淀;

? 含氮的试样钠熔后,借普鲁土蓝法鉴定氮时,硫酸亚铁反应完全后,试液酸化不加三氯化铁即出现蓝色沉淀。

13 、鉴定卤素时,氮、硫存在有什么影响?应如何处理?

14、鉴定卤素时加稀硝酸酸化钠熔液,然后加热逐去 HCN 和 H 2S ,能否改用盐酸或硫酸? 15 、氯水氧化法鉴定溴和碘时,酸化时能否用盐酸或浓硝酸?

16.溶度分组试验

17.甘油溶于水不易溶于乙醚,而油脂则易溶于乙醚而不易溶于水,应如何解释?

18 .萘在乙烷中的溶解度 0.14g? mL -1 ,而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必小于 0.14g? mL -1 ,为什么?

19.邻硝基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苯酚小 , 应如何解释 ?

20.用毛细管法测熔点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固体试样的熔点敏锐是否能确证它是单纯化合物?两种化合物的熔点不下降是否能证明它们为同一化合物?为什么?

2.测定熔沸点时为什么要进行温度计外露段的校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进行此项校正?

22 .液体试样的沸程很窄是否能确证它是纯化合物?为什么?

23 .测定沸点和沸程时为何要进行气压的校正?如何校正?

24.液体密度的测定方法有几种?简述各种测定方法的原理。

25.简述阿贝折光仪测定液体折光率的原理?折光仪用标准液或标准玻璃校正的目的是什么?

26.作为液体纯度的标志,为什么折光率比沸点更为可靠?

27.旋光性物质溶液的旋光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8.举例说明旋光性物质溶液的比旋光度与溶液的浓度、 PH 值、温度和所用溶剂有关?

[1][2][3][4]

29 .圆盘旋光仪中半荫片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为什么?

30.如何判断被测物是左旋还是右旋?:

31.用溴的四氯化碳和高锰酸钾水溶液检验不饱和烃时,各有什么局限性和缺点?如果结合起来使用有何优点?

32.丙烯醇和苯酚均使溴- 四氯化碳退色,如何区分它们?

33.根据下列情况,能得到什么结论?

(l )某含卤化合物对高锰酸钾水溶液试验呈正性反应,但对硝酸银溶液试验呈负性反应;

( 2 )某化合物在元素分析时含卤素,但对硝酸银醇溶液呈负性反应。

六、计算题

1 40.00 mL H2C2O4溶液, 需20.00 mL 0.2000 mol/L NaOH溶液才能完全中和, 而同样体积的H2C2O4溶液在酸性介质中要加20.00 mL KMnO4溶液才能完全反应, 此KMnO4溶液的浓度为多少?

2.用韦氏法测定豆油的碘值。称取一定量的试样,加10mL四氯化碳使试样溶解后,加25mL0.1mol/L ICL 溶液,于室温暗处放置30min后,加碘化钾还原,用0.1000 mol/L Na2S2O3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同时进行空白试样。请回答下列各问:

1)如何配制0.1mol/L ICl溶液;

2)加入碘化钾后,用Na2S2O3标准滴定溶液滴定,用去0.00 mL标准溶液,说明什么问题?

3)计算理论上空白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

4)若试样的碘值为120-140(g/100g),要求Icl过量1.5倍,试计算试样的称样量;

3.某试液显色用2.0cm吸收池测量时,τ=50.0%。若用1.0cm或5.0cm吸收池量,A各为多少?(τ表示透光率)

4. 凯氏法测定氮的含量,称取试样1.050g,产生的NH3用H3BO3吸收用甲基红作指示剂, 用HCl标准溶液(0.1002mol.L-1)滴定至终点,用去HCl标准溶液20.60mL,写出上述反应的方程,并求式样中氮的含量。(N=14.01)

5. 称取菜籽油0.2520g于干燥碘量瓶中,加10mL CCl4振荡溶解,溶解后加25.00mL韦氏液(ICl),当反应完全后加入过量KI溶液,用0.1025 mol 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消耗Na2S2O3溶液10.50mL。同样条件下作空白实验,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8.00mL。求该菜籽油的碘值。(M(I)=12

6.9

6. 测定某乙酸乙脂试样。精称试样0.9990g,加20mL中性乙醇溶解,用0.0200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0.08mL。于上溶液中准确加入50.00mL 0.50mol/L KOH乙醇溶液,回流水解后,用0.5831mol/L HCl 回滴,消耗体积为了24.25mL,空白试验消耗HCl标准溶液43.45mL,计算试样中游离乙酸含量?乙酸乙脂含量?酯值、皂化值和酸值?M(KOH)=56.11,M(CH3C00H)=60.05,M(CH3C00CH3)=88.11(10分)

7. 化合物A在薄层板上从原点迁移7.6cm,溶剂前沿距原点16.2cm,(a)计算化合物A的Rf值。(b)在相同的薄层系统中,溶剂前沿距原点14.3cm,化合物A的斑点应在此薄层板上何处?

8.测定乙酸正丁酯试样,称取试样3.0012g,加入20mL中性乙醇溶解后,用0.0200 mol/L NaOH 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消耗0.20mL。向上述溶液中准确加入50 mL1.0 mol/L KOH乙醇溶液回流水解后,用1.1210 mol/LHCl标准滴定溶液回滴,消耗体积为21.74mL,空白实验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44.60 mL,请回答

下列各问.

1)计算试样中乙酸正丁酯和游离酸含量

2)计算试样皂化值、酯值、酸值

3)计算水解时理论上需要0.5 mol/L KOH乙醇溶液的体积

12、指出下列各化合物属于哪个溶度组,并说明理由。

( 1 )乙酸乙酯(2 )苯乙醚(3 )β —苯酚( 4 )(CH 3 ) 3N?HC l

( 5 )乙苯(6 ) 2 , 4 —二硝基苯酚(7 )邻苯二甲酸酐

(8 )正十一醇(9 )蔗糖(10 )戊酸

13、试列出符合下列情况的化合物各两种,并写出其结构式:

( 1 )同时属于B 与A 1 组的两性化合物;

( 2 )同时属于B 与A 2 组的两性地合物;

( 3 )不含氧而属于N 组的中性化合物;

( 4 )遇水发生分解的中性化合物;

( 5 )S 1 -A 1 组、S 1 -A 2 组、S 1 -N 组临界物。

14、试以溶解度的差别,区分下列各组化合物:

(1)乙醇和丙三醇

(2)?乳糖和苯甲酸

(3)苯甲酸和对甲苯酚

(4)?丙酮和a 一苯乙醇

(5)一戊烯和甲苯

(6)苯和苯胺

(7)苯甲酸和邻氨基苯甲酸

(8)苯酚和苦味酸

16 .用简单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 1 )丙醛、丙酮、丙醇和异丙醇;

( 2 )戊醛、2- 戊酮和苯甲醛;

16.试述伯、仲、叔醇的鉴别方法。

17 .选择最佳方法,分别鉴定出下列各组化合物。

( 1 )乙酸乙酯、乙醇、苯甲醛、乙醚、丙酮、氯仿;

( 2 )乙酸、乙酸酐、乙酰氯、氯化苄、甲酰胺、乙醛;

( 3 )乙醇、仲丁醇、苯胺、硝基苯、对氯苯甲醛、四氯化碳、丙酮;

( 4 )对苯二酚、乙酰苯胺、苯甲酸、氯乙酸、苯磺酸、对氨基苯甲酸

18.下对化合物哪些遇三氯化铁水溶液能发生显色反应。

(l )甲苯酚(2 )硝基甲烷(3 )α - 萘酚

( 4 )乙酰丙酮(5 )水杨酸(6 )CH 3CONHOH

(7 )对硝基苯酚

19 .用简单的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 1 )苯甲酸和肉桂酸( 2 )乙酸和乙醇

20.羰基化合物如何检出?醛和酮如何鉴别?甲醛和其它醛如何区别?

21、克达尔法测定胺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微量氮化物、其测定原理有何异同点?

22、杜马法定氮为什么在二氧化碳气流中进行?在氧气中可否?

23、用克达尔法测定双氢氯噻嗪(C 7H 8O 4S 2N 3Cl,分子量297.75)中氮含量。称取试样0.2182g

消化后,定容于250mL容量瓶,摇匀。吸取10.00mL进行蒸馏,生成的氨用硼酸吸收后,用0.01005 mol? L -1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消耗8.76 mL ,空白试验消耗0.05 mL 。求(1 )试样中总氮量?(2 )试样的百分含量?

24 、测定某含氮试样,称取试样2.000g消化蒸馏析出的氨用硼酸吸收后,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消耗8.23 mL 。另取纯硫酸铵0.6100g加入过量氢氧化钠,蒸馏析出的氨,用硼酸吸收后,用同一硫酸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0.00 mL 。计算试样中N%?M 硫酸铵=132.2

25、将一试样进行元素分析,所得数据如下:

碳氢分析取样21.50mg,燃烧后称得水14.43mg,二氧化碳重60.78mg;克达尔法定氮取样0.1978g消化后直接碱化蒸馏,生成的氨用硼酸吸收后,用0.1015 mol? L -1 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0.95 mL ,空白试验消耗0.12 mL ;试根据以上结果写出化合物的经验式,若此化合物的分子量为93 ± 0.5 ,试推测化合物的分子式,化合物的结构式。

26 、氧瓶燃烧法测定卤素,燃烧分解产物是什么?若燃烧中只有氯元素,吸收液中是否需要加入过氧化氢,为什么?

27、汞量法测定卤离子与银量法相比,有何优越性?

28、氧瓶燃烧法测定对硝基氯苯中氯含量,在下列情况时,分析结果是偏低还是偏高?为什么?

(1)试样燃烧分解后,吸收液呈黄色;

(2)吸收液以溴酚蓝为指示剂调节酸度时,加入2mL0.5mol? L -1 HNO 3,溶液已呈黄色;

(3)吸收液选用酚酞为指示剂调节酸度,用0.2mol? L -1 HNO 3中和至无色;

(4)滴定时未加乙醇;

(5)滴定所用硝酸汞标准溶液混浊并有絮状物。

29、氧瓶燃烧法当氯、溴共存或氯、碘共存时,如何分别测定各元素的含量?写出测定原理。

30、氧瓶燃烧分解后,用碘量法测定三碘甲烷中碘元素含量,在下列情况时,分析结果是偏低还是偏高?为什么?

(1)试样燃烧分解后,燃烧瓶中有棕色烟雾即打开瓶塞;

(2)分解吸收后的溶液用pH=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调节pH值;

(3)滴加溴水至溶液呈棕色后,立即滴加甲酸至溶液无色;

(4)用甲酸除去过量溴时,滴加甲基红指示剂,颜色立即退去,未继续加甲酸;

(5)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时,过早加入淀粉指示剂;

31、测定对二氯苯含量,称取试样16.7mg,燃烧分解后,用0.01174 0mol? L -1 Hg(NO 3) 2标准溶液滴定,消耗9.58mL,空白消耗标准溶液0.04mL。计算(1)试样中Cl%;(2)对二氯苯%。

32.测定烯基有哪些方法,写出各法测定原理?

33.何谓油脂的碘值和溴值?用氯化碘加成法和碘—乙醇溶液法测定时各有哪些影响因素?

34.如何配制1L浓度为0.1mol? L -1 的氯化碘溶液?

35.用氯化碘加成法测定油脂碘值时,如何判断加入的ICl是否已过量?若试样的碘值为100—120,要求ICl过量1.5倍,测定时加入0.1mol?L -1 ICl 25.00mL,试计算试样的称样量。

38.伯醇,仲醇,叔醇,α-多羟醇,测定它们的含量有哪些方法?

39.用乙酰化法测定乙醇时,如何知道加入的乙酰化试剂是否过量?如乙醇中或乙酰化剂中含有游离羧酸,对测定含量有无影响?如有影响,如何扣除?

40.纯的0.2000g季戊四醇试样,如要用乙酰化法测定,理论上应加密度1.08g?mL -1,含量为97%的乙酸酐多少毫升?如要过量20%,又应加多少毫升?

49、用中性亚硫酸钠法测定甲醛溶液含量。若此甲醛溶液浓度约为37%,密度约为1.1g?m问用浓度为0.5mol?L -l的HCl溶液滴定,应取多少亳升试样?若用NaHSO 3加成中和法测定时,取试样5mL,加入过量亚硫酸钠,问理论上应加0.100mol?L -l的硫酸溶液多少毫升?

50.下列试样的测定应选择何种分析方法:

(1)白酒中总醛(甲醛、乙醛、丙醛,丁醛和糠醛等)的测定

(2)丙酮中微量丙醛的测定

(3)甲醛中微量丙酮的测定

55、某酯的通式(CnHn +1COC 2H 5),测得皂化值为430,试求其分子式。

56、实验室有二瓶固体试剂,已无标签,但知道可能是柠檬酸、琥珀酸或酒石酸,今以碱滴定法测定此酸,称取第一瓶固体试样 1.908g,第二瓶固体试样 1.756g,各以水溶解后,定容为250.0mL,各移取57.00mL,用0.09802 mol?L -1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做指示剂,第一瓶试样消耗26.68mL,第二瓶试样消耗28.98mL,试确定它们的名称及含量。(试样均为分析纯)

柠檬酸C 5H 8O 7?H 2O M=210.14

酒石酸C 4H 6O 6M=150.09

琥珀酸H 2C 4H 4O 4 M=118.09

58、测定某乙酸乙酯试样(1)精称试样0.9990g,加20mL中性乙醇溶解,用0.0200mol? L -1 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0.08mL,(2)于上溶液中准确加入50.00mL0.50mol? L -1 KOH乙醇溶液,回流水解后,用0.5831mol? L -1 HCl回滴,消耗体积为24.25mL,空白试验消耗HCl标准溶液43.45mL,计算试样中游离乙酸含量?乙酸乙酯含量?酯值,皂化值和酸值?

60、斐林试剂由哪些试剂组成?各试剂起什么作用?

62.用斐林溶液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时,滴定反应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 63、测定蔗糖含量得如下数据;

(1)以葡萄糖为基准标定斐林溶液:10.00mL斐林溶液,消耗标准糖液(0.5102g葡萄糖溶解后定容为250.0mL)25.20mL。

(2)试液配制:称取2.215g试样于100mL容量瓶中,加乙酸铅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溶液干过滤后,精取50.00mL于另一l00mL容量瓶中,加草酸-磷酸盐混合液1.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溶液过滤后,精取50.00mL,于250mL容量瓶中,加酸水解并用碱中和后,用水稀释至刻度。

(3)测定:10.00mL斐林试剂,消耗试液28.32mL.

试计算蔗糖的含量?

68.测定扑热息痛试样:(1)测试样中对氨基酚含量,精称试样1.02g,加50mLl:1HCl及3gKBr,用0.1042 mol? L -1 NaN0 2标准溶液滴定,消耗标液0.06mL。(2)测扑热息痛含量:精称试样0.3102g,置锥形瓶中,加1:1HCl50mL,回流1小时后,冷至室温,加水50mL,3gKBr,用0.1042 mol? L -1 NaN0 2标液滴定,消耗标液19.62mL。回答下列问题,①对氨基酚对扑热息痛含量测定有何影响?②写出以上测定各步反应式③计算试样中对氨基酚和扑热息痛含量?

分子量:对氨基酚M=109.12 扑热息痛M=151.17

69、有机物中水份可用哪些方法测定?试述各法的测定原理及适用范围?

70.卡尔—费休试剂由哪些成分组成?各成分起什么作用?

71.如何配制水当量T=5mg?mL -1的卡尔—费休试剂lL?

72.卡尔一费休试剂的标定有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较方便,滴定误差最小?

74.称取0.3415g水溶于无水甲醇使成50.00mL,吸取5.00mL,用卡尔一费休试剂滴定,消耗4.75mL,取原无水甲醇5.00mL,用同一标液滴定,消耗0.55mL,求(1)卡尔—费休试剂的水当量(g?mL -1)(2)水标准液的浓度(g?mL -1)

(3)无水甲醇含水百分率(g?100mL -1)?

77.如何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

(1)乙醚与乙醇,(2)乙醚与溴乙烷,

(3)苯和苯酚,(4)苯和苯胺,

(5)丙醛和苯甲醛,(6)乙酸与乙酸乙酯,

(7)丙三醇与丙醇,(8)正丁醇与二丙胺,

(9)苯胺与N,N-二甲基苯胺

78.用流程图形式表明下列混合物的分离程序:

(1)硝基苯、苯胺、苯酚、苯甲酸,

(2)丙酮、苯甲醛、乙二胺,

(3)水溶性混合物,乙酸、乳酸、正丙醇的分离

84薄层色谱展开剂的流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87、混合液中存在A、B两种物质,用纸上层析分离法,它们的比移值分别为0.45和0.63,欲使分离后,斑点中心之间相隔2cm,问层析纸应裁多长为好?

88、某纸上层析分离中,以下各物质的比移值分别为:苯,0.5;苯胺,0.25;苯甲酸,0.03;苯酚,0.13,溶剂前缘移动25cm,求各物质在层析谱中的位置?

89、离子交换法测定酒石酸钾钠含量:称取试样5.1420g溶解后定容为250mL,量取25.00mL,注入H-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中,交换完毕用水洗涤后,以酚酞作指示剂,用0.1024mol?L -1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粉色。同时做空白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测定原理及含量计算公式?

(2)如何将Na-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转变为H型?

(3)装交换柱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若装完后柱内有气泡如何处理?

(4)测定结束时,如何将树脂再生?

(5)如何进行空白实验?

(6)计算试样的百分含量?M 样=282.22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99057B1 建议课时数:54 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密切相关。《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合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训练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获得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各个岗位工作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改革一直体现着“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精神。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淡化学科意识强化专业意识,强调“必须、够用”原则。紧紧依附专业,提炼、收集本学科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它们为主线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与后续课程的横向联系,内容的选取上着眼于专业需求,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服务于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例如,《有机化学》设置有与药物化学关系密切的杂环化合物、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遵循“加强基本训练、体现职业特色、建立环保意识”的原则,以药学研究中所需的有机化学基本技术为主线,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回流、蒸馏、

分馏等实验操作练习均为培养学生后期对药物提取、分析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依据我院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门课程总学时设为5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14学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 (2)掌握各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典型性质,熟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和实例。 (3)掌握简单的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能通过有机化学的结构特点分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构型、构象等立体化学基本知识。(5)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6)了解与医药有关的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及用途。 (7)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对有关化学问题具有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力。 (8)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理解和分析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的理论和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 (1)学会有机化学实训常用仪器的使用,掌握有机化学实训的基本操作技能。 (2)学会蒸馏、回流、分离、萃取等有机化学基本单元操作。 (3)掌握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 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2)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及答案

目录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 3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8第四章NMR习题 ................................................................................................................................................... 12第五章质谱............................................................................................................................................................... 19波谱分析试卷A ................................................................................................................................................................. 30波谱分析试卷B .................................................................................................................................................................. 38波谱分析试卷C ................................................................................................................................................................. 47二.......................................................................................................................................................................................... 56第二章红外光谱............................................................................................................................................................... 57第三章核磁共振........................................................................................................................................................... 59第三章核磁共振-碳谱................................................................................................................................................... 64第四章质谱..................................................................................................................................................................... 66第一节:紫外光谱(UV) .................................................................................................................................................... 72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大纲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定位化学制药技术 和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的学习领域是应用化工技术、《有机化学》,他的后续学习领域是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他的前修学习领域是《无机化学》专业的《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以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有机合成技术》和《精细《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制、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药物分析》;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粮油加工技术》和《制药工艺学及反应器》剂技术与设备》、。本学习领域的工作任务以有机物官能团特征为主线按实际工位进《食品发酵技术》行设计,以烃、含卤衍生物、含氧衍生物、含氮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等为项目载体,项工作任务,使项工作任务。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16设置了六项学习情境,16操作、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 置辅助设计能力;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化学制药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的课程体《有机化学》学习领域在应用化工技术、项工作任务,能够将前 16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完成本学习领域设置的同时为后续学习领 域所培养的各项能力进一步加强和综合,修学习领域《无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粮油加工技术》和《食品发酵技《制药工艺学及反应器》、《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术》奠定基础。二、学习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项工作任务的实施,利用多媒16《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六项学习情境,共使同学们学会有体教学手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以引导的方式结合具体任务的实施,机物制备、分离、提纯等方法。训练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力;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操作、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二)专业能力目标多媒体教学辅助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领域通过校内两个实训中心、《有机化学》设备等工作设备完成了甲烷的制备、鉴别与应用、任一烯烃的合成、鉴别及应用、乙1 炔的制备、鉴别与应用、对硝基苯甲酸的合成、任一卤代烃的合成、鉴别和应用、十乙分离煤油中的乙醚、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及液体洗涤剂的制备、酚醛树脂的合成、醛的合成、鉴别及应用、板蓝根的提取、肥皂的制备和应用、硝基苯的合成和应用、丁腈橡胶的制备和应用、乙酰苯胺的合成和提纯、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有机波谱分析

第七章 有机波谱分析 7-1.推测结构题。 (1) 化合物A (C 9H 10O ,能与羟胺反应得B C 9H 11NO 。A 与土伦试剂不反应,但在NaOH 与 I 2 溶液中反应得一种酸C ,C 强烈氧化得苯甲酸。A 在酸性条件下与乙二醇作用得D C 11H 14O 2 。试推测A-D 各化合物的结构,并写出各歩反应。 (2) 化合物A C 10H 12O 2 ,其IR 谱在1735cm -1处有强吸收峰,3010 cm -1有中等吸收。其NMR 谱如下,δH :1.3(三重峰,3H );2.4(四重峰,2H );5.1(单峰,2H );7.3(多重峰,5H )。试写出A 的结构,并指出IR ,NMR 各吸收的归属。 (3) 某化合物的元素分析表明只含有C,H ,O ,最简式为 C 5H 10O ,IR 谱1720 cm -1 处有强吸收,2720 cm -1附近无吸收。 解:(1)A 至D 各化合物的结构式f 分别为: A : H 2C CH 3 O B : H 2C C N CH 3 OH C; CH 2COOH D : H 2C C CH 3 O O

各步反应如下: H 2C CH 3 O H 2C C CH 3 N OH NH 2OH H 2C C CH 3 O H 2C C CH 3 O O 22+CH 3I H 2C CH 3 O H 2C C CH 3 O O 22+CH 3I CH 2COOH COOH [O] (2)A 的结构式为: H 2C O C O H 2C CH 3 A 的IR ,NMR 各吸收归属为: H 2C O C O H 2C CH 3 d c b a IR :1735 cm -1(强)酯的 v Ar-H ;3010 cm -1(中强) v c=O 。 NMR :δH :1.3(三重峰,3H )a ;2.4(四重峰,2H )b ;5.1(单峰,2H )c ;7.3(多重峰,5H )d 。 (3)IR 的谱1720 cm -1处有强吸收,2720 cm -1附近处无吸收,表明有酮羰基 RCOR ' 。 7-2.化合物 C 6H 12O 2 在1740 cm -1,1250 cm -1,1060 cm -1处有强的红外吸收峰。在2950

波谱分析习题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习题 二、选择题 1.自旋核7Li、11B、75As, 它们有相同的自旋量子数Ι=3/2, 磁矩μ单位为核磁子,μLi=3.2560, μB=2.6880, μAs =1.4349 相同频率射频照射,所需的磁场强度H大小顺序为 ( ) A B Li>B B>B As B B As>B B>B Li C B B>B Li>B As D B Li>B As>B Li 2.在 O-H 体系中,质子受氧核自旋-自旋偶合产生多少个峰 ? ( ) A 2 B 1 C 4 D 3 3.下列化合物的1H NMR谱,各组峰全是单峰的是 ( ) A CH3-OOC-CH2CH3 B (CH3)2CH-O-CH(CH3)2 C CH3-OOC-CH2-COO-CH3 D CH3CH2-OOC-CH2CH2-COO-CH2CH3 4.一种纯净的硝基甲苯的NMR图谱中出现了3组峰, 其中一个是单峰, 一组是二重峰,一组是三重峰。该化合物是下列结构中的 ( ) 5.自旋核7Li、11B、75As, 它们有相同的自旋量子数Ι=3/2, 磁矩μ单位为核磁子,μLi=3.2560, μB=2.6880, μAs =1.4349 相同频率射频照射, 所需的磁场强度H大小顺序为( )

A B Li>B B>B As B B As>B B>B Li C B B>B Li>B As D B Li>B As>B Li 6.化合物CH3COCH2COOCH2CH3的1H NMR谱的特点是 ( ) A 4个单峰 B 3个单峰,1个三重峰 C 2个单峰 D 2个单峰,1个三重峰和1 个四重峰 7.核磁共振波谱法中乙烯、乙炔、苯分子中质子化学位移值序是 ( ) A 苯 > 乙烯 > 乙炔 B 乙炔 > 乙烯 > 苯 C 乙烯 > 苯 > 乙炔 D 三者相等 8.在下列因素中,不会使NMR谱线变宽的因素是 ( ) A 磁场不均匀 B 增大射频辐射的功率 C 试样的粘度增大 D 种种原因使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的速率显著增大 9.将(其自旋量子数I=3/2)放在外磁场中,它有几个能态 ( ) A 2 B 4 C 6 D 8 10.在下面四个结构式中 哪个画有圈的质子有最大的屏蔽常 数?() 11.下图四种分子中,带圈质子受的屏蔽作用最大的是(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σ→σ*(2)π→π*(3)n→σ*(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大的是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7.摩尔吸光系数有什么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有机化合物各种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范围。 18.如果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有K吸收带、B吸收带和R吸收带,能否用同一浓度的溶液测量此三种吸收带? 19.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所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 20.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21.计算具有1.50eV和6.23eV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22.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 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 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画出酮羰基的电子轨道(π,n,π*)能级图,如将酮溶于乙醇中,其能级和跃迁波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上画出变化情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解读与分析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解读与分析 广东肇庆中学陈岳廷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种类之多,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生产、生活、研究的各个领域。化学学科的研究任务决定了有机化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模块,当然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模块,加之它涉及实验之多,又是实验内容的极大载体,是实验模块的广泛应用空间。对于经过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学习的学生来说,已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对一个新模块的教学我想首先必须认真思考课程标准的规定性要求和教材如何体现课程标准两个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把握好基本的策略。 一、《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分析(化学5的作用与功能) 课程理念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的课程理念。化学课程标准应该体现课程理念,“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功能和作用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化学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一般说来,课程标准包含着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条件、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原则性规定和说明。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它通过规范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和管理,来保证课程达到预定目标、满足国家对课程的要求。课程标准能帮助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和管理人员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及其结构,明确有关的工作原则。 2、化学课程标准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化学课程目的应该包括下列方面: ①以化学为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化学科学知识的初步架构;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的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认识它们对社会及其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可能的消极影响;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怀疑精神、实践精神、创造精神和人本精神,了解化学科学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化学科学观念、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来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并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提高学生的心理个性素质:使学生热爱化学、尊重科学,有学好化学的兴趣、热情、意志和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尊重别人、协作共事等科学伦理道德的观念、体验和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有机化学基础》的功能与作用 “有机化学基础”将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内容,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为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可能发展提供梯度性素材。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 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2).220~250nm,强吸收(εmax在104~2?104之间),有共轭不饱和键(共轭二烯,α,β-不饱和醛、酮)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无锡卫生高职校专业课课程标准(2014级用)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时数:136(理论学时:100 实践学时:36)学分:8 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根据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积极探究有机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出,课程框架和学时分配如下表:

二、课程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方法、结构及重要理化性质。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1)》教学大纲 适用四年制本科化学专业 (参考时数:56学时) 一、课程代码:7301349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占据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之一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化学系四年制本科生的学科核心课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科学。相对于其它基础课程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猛的学科,根据目前数据统计,有机化合物数目在1800万种以上,现仍在以指数形式的速率迅速增长,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地位;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需要还将进一步加强,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所以有机化学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科技开发等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以及对于将来从事新颖的边缘学科的研究者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要求: 1.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典型反应和制备方法。 2.初步掌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几类典型反应的历程。 3.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4.了解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初步掌握识谱能力。 5.对几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基本知识作一般了解。 四、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 知识点:有机化合物定义和特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发展与展望及其任务和作用,经典的结构学说、离子键和共价键、原子轨道、价键法、分子轨道法,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式,有机化合物分类。 内容与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有机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熟悉经典的结构学说、离子键和共价键、原子轨道、价键法、分子轨道法。掌握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熟悉有机化合物分类。 第2章烷烃(Alkanes) 1. 概述(Introduction to alkanes) 知识点:烃,烃的分类,烷烃,来源,用途。 内容与要求:熟悉烃、烷烃的定义、烃的分类,了解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2. 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Homologous series and isomerism of alkanes) 知识点:同系列,构造,构造异构体,碳原子、氢原子的类型。 内容与要求:熟悉烷烃的同系列、同系物、构造、构造异构体的定义,掌握构造异构体的写法。熟悉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3. 烷烃的命名(Nomenclature of alkanes) 知识点:普通命名,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烷基的命名。 内容与要求:了解烷烃的普通命名,掌握烷基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 4. 烷烃的构象(Conformation of alkanes) 知识点:构象,构象异构体,构象异构体的表示方法,转动能垒,扭转角。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高职陈长应

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化学制剂、药学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药物中,极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而且在大量涌现的新药中,也几乎是有机化合物。通常有机药物的结构和性能都较复杂,要正确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组成、结构、性质、配制和药效,以及对新药的创研、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合成药物生产中的工艺改进、药品质量检验、剂型加工以及药品使用保管、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等,都需要有比较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以从事化学制药生产中的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为主线,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在选择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紧扣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总计144学时 包含:理论课程(100学时)、实验课程(4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知识、技能、方法在生活和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关注化学制药技术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一定的合作共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重新建立及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