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及病机辨证要点及用法方歌

麻黄汤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病机:风寒束表,营

卫郁滞,肺失宣降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先煮麻黄。“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方义:麻杏,一宣一降,宣肺平喘。麻桂

须,辛温发汗常用。

炙甘草,调后药性,缓峻以防伤正。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方义:生姜,散表邪,和胃止呕;姜枣相配,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用法:适寒温,啜热粥,“温覆令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合

桂枝汤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及营卫不和证

病机:外感风寒,卫

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

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示胃气已

芍药“酸甘化阴”,意在“扶正祛邪”。

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

强营弱,营卫不调,和,津液得通,营卫已和调。“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

肺胃失和亦适用病后、产后、体弱表现的营解肌发汗之总方”

卫不和加减:“项背强几几”加用葛根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病机:风寒外束肌表,

寒饮迫肺外溢,肺失

宣降,兼阳弱津乏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

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

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

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特点:散收同用,散中寓收,

祛邪护正

麻黄桂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方义: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

饮;

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内有蕴热

病机:外感风寒湿邪,

邪束肌表,滞于经络,

阳郁蕴热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

微黄,脉浮(表寒里热)

配伍特点: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祛风散寒能清热

方义:羌活-太阳经;苍术-太阴经;细辛-少阴

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少阳经、厥阴经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四时感冒;妇女经期

感冒风寒

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

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

脉浮

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

蔓;

-1-

第二节辛凉解表

桑菊饮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

病机:肺经风热,肺

卫失宣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配伍特点:1.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

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主治:温病初起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银翘散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病机:外感温热毒邪,

卫表郁闭,肺失清肃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特点:

方义:荆芥穗、淡豆豉微温,“去性取用”;

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

1.“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

2.辛凉平剂

麻杏辛凉疏表石甘汤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壅盛证

病机:肺热壅盛,无

以宣泄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

甚则鼻煽,口渴,喘咳,舌苔薄白

或黄,脉浮而数

配伍特点:1.石膏:麻黄2:12.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方义:麻黄,先煮,宣肺气以散里热,

“火

郁发之”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

热;

辛凉重剂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

清泄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

而化热证。

太阳证未解,入少阳、

阳明“三阳合病”

病机:表寒未解,里

热郁结

恶寒渐轻,发热渐盛,无汗头痛,

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浮微洪

配伍特点:1.对表邪未解,郁而化

热,三阳经受邪,里热不甚者适宜。

2.“阳明经表之证”。

3.温清并用,

侧重于清;表里同治,疏泄透散

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

方义:葛根--阳明经

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

而不透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

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

浮数

阎氏升麻葛根汤,赤芍甘草合成

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义:升麻,解肌透疹,清热解

毒。

-2-

第三节扶正解表

主治:1.气虚之人,

外感风寒湿邪。2.喻

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

嘉言用此治痢疾兼表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壳,

人参散寒祛湿证痞满,舌淡苔白腻,脉浮而按之无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败毒散益气解表病机:外感风寒湿,力。方义:羌独为君,通治上下风寒湿邪。

滞肌表经络;气虚痰特点:“逆流挽舟法”——外邪陷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祛邪不伤正。

湿内阻,肺脾气滞,里而成痢疾

气虚不能驱邪外出。

参苏饮益气解表

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

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

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

短懒言,苔白脉弱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

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

配伍特点:散补并行,气津并调

头痛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

再造散助阳益气

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

感风寒证

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阳虚),

语音低微(气虚),舌淡苔白,脉

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方义:本方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

沉无力或浮大无力正。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

发汗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

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

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

脉数(阴虚)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

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妙

方义:葳蕤即玉竹。桔梗宣肺止

咳。

麻黄附子细

辛汤助阳解表

主治:1.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证

2.暴哑,突发

声音嘶哑

3.发热轻,恶寒重,虽厚衣重被,

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

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

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

良。

-3-

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方名功效主治及病机辨证要点及用法方歌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3.阳明腑实证

4.热结旁流证

5.里热实证之热厥、

痉病或发狂等

病机:实热积滞内结

肠胃,腑气闭阻,里

热亢盛,津液耗伤。

4.痞,满,燥,实。大便不通,潮

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

起刺,或焦黑,脉沉实

5.下利清水,色纯青,臭秽,脐腹

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

脉滑实“通因通用”

配伍特点:“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硝大黄,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方义:先下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小承气汤:痞.满.实.燥不明显-阳明腑实轻

调胃承气汤:主治阳明燥实内结而无痞满

心下满痛,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

大陷胸汤泄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日晡小有潮热,舌燥苔黄,脉沉有专治水热结胸证,泄热逐水效非常。

力方义:大黄先下,芒硝溶服,甘遂冲服。

第二节温下药

大黄温里散寒附子汤通便止痛主治:寒积实证

病机:寒湿内结,阳

气不通,肠腑传化失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

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配伍特点:大黄“去性取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

方;

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

温脾汤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温脾附子硝大黄,当归干姜人参

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

-4-

第三节润下药

主治:肠胃燥热,脾约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麻子仁丸润肠泻热

行气通便

便秘

病机:胃肠燥热内结,

脾约不能布津,肠失

濡润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泄热功效奇

方义:小承气汤(枳朴大黄)合麻子

杏仁、芍药、白蜜。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济川煎温肾益精

润肠通便

不足

病机:肾虚精亏,阳气

不足,气化无力,肠腑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

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方义: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寓补

通”。枳壳,下气宽肠通便。升麻,升清

闭阻而浊阴自降“寓升于降”。

第四节逐水药

6.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

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

十枣汤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2.实

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7.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

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方义: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

水湿;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大枣,培土

用法:先煮大枣,强人一钱,羸人水,缓和诸药毒性和峻烈,祛邪不伤正。

半钱。晨起空腹服。温服

主治:水热内壅,气

舟车丸行气逐水机阻滞证

病机:水热雍积脘腹

经隧,三焦气机阻滞

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

小便秘,脉沉数有力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

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

-5-

第五节攻补兼施

黄龙汤泻热通便

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

病机:燥热内结阳明,

腑气不通;气血不足,

正气不支

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燥结,

腹痛胀满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

气,甚则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

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脉虚。

黄龙汤用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

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

强。

方义:桔梗,开肺气以利大肠。

新加滋阴益气主治:热结里实,气黄龙汤泻热通便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胀而硬,神倦少气,口

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

燥裂

新加黄龙玄地冬,甘草人参硝黄同;

当归海参姜汁入,滋阴益气便秘从

方义:调胃承气汤+增液汤+归参+海参.姜汁

参汁,振奋胃气。姜汁,防止拒药,振奋胃气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

病机:燥热内结,阴亏液伤,肠腑不行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大便秘结,

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

配伍特点:“增水行舟”

增液滋阴增液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力量雄;

承气汤泻热通便热结阴亏大便秘,滋阴泻热肠腑通。

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

8.热入血室证。

9.黄疸、疟疾,及内

伤杂病见少阳证者。

病机:邪犯少阳,经气

不舒;内蕴胆热,胃失

和降;邪正交争,邪有

内陷

6.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用法:煮后去滓再煎(避免停饮致

呕)

配伍特点:“少阳枢机之剂,和解

表里之总方”

方义:一扶正祛邪,一益气以防邪气内传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实;若渴,去半夏加瓜蒌;若腹中痛,去黄

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

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若咳,去人参、

姜枣加五味子、干姜

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

病机:少阳胆经热盛,

湿热痰浊中阻,三焦

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

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

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

红苔白腻,脉数而右滑左弦。

蒿芩清胆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

玉;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

除。

方义:碧玉散(滑石、甘草、青

黛)

-6-

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

达原饮开达膜原

辟秽化浊

主治:瘟疫或疟疾,

邪覆膜原证

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

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

或苔白厚如积粉

达原朴果与槟榔,黄芩知母芍甘

尝;

邪伏膜原憎寒热,开达膜原效果

第二节调和肝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四逆散里用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须;

四逆散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10.肝脾气郁证

病机:肝脾不调,气

机不畅;肝失疏泄,

脾滞不运“清阳不达

四末”

“肝脾同治,气血并

7.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

悸,或小便不利,脉弦

8.胸胁疼痛,脘腹胀满,或泄利下

重,脉弦

配伍特点:散收互用,升降并施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方义:柴胡,透邪升阳以疏郁,合芍药疏

理脾,合枳实升降调气。

加减:若咳者,加干姜五味子;悸者,加

枝;小便不利加茯苓;腹中痛者加炮附

子;

泄利下重加薤白;气郁甚加香附、郁金;

调”加栀子。

逍遥当归与白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炫,口燥咽干,方义:烧生姜,温运和中,兼辛散达郁。苓

逍遥散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病机:肝郁血虚,肝

体失养;脾弱不运,

生化乏源;木不疏土,

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

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虚

用法:去滓热服

术,益气健脾。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

肝经郁热。当归,养血和血。

加减:加味逍遥散,逍遥散+丹皮、栀子(化土不荣木。“肝脾同配伍特点:疏养并施。热)疏肝健脾,和血调经

调,气血兼顾”黑逍遥散,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疏肝健脾,

养血调经。主肝脾血虚。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

痛泻药方补脾柔肝

祛湿止泻

病机:肝强疏泄太过,

脾弱运化不及,清阳

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象两关不

调,左弦而右缓。

配伍特点:补脾泻肝,即“补土抑

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方义:原名“白术芍药散”.防风辛能散肝

郁,

香能疏脾气,且燥湿以助止泻,又为脾经引不升木”经。

-7-

第三节调和肠胃

方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寒热平调、

辛开苦降。

半夏寒热平调泻心汤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

病机:中虚为基,寒

热互结,气机结滞,

升降失常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

利,苔黄腻而微黄。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

辛苦合用以复其升降,补泻兼施以

调其虚实

加减:1.生姜泻心汤(用二姜),减干姜2

两加生姜4两。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水热互结。

11.甘草泻心汤,加甘草1两。功用:益气和

胃,消痞止呕。主治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

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12.黄连汤去黄芩,加桂枝。功用:寒热平调,

和胃降逆。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病机:里热炽盛,热灼

津伤

方义:炙甘草,益胃

生津,防寒药伤中,

且调和诸药,护中、

缓峻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

脉洪大有力

配伍特点:清透、滋养、护中

注意:不可误投白虎汤1.表证未

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2.身热脉

浮细或沉3.血虚发热脉洪大不

胜重按4.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

白虎膏知草粳米,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加减:1.白虎加人参汤,+人参。功用:清热,

益气生津。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

9.白虎加桂汤,+桂枝。功用:清热,通络,

和营卫。主治温疟。

10.白虎加苍术汤,+苍术。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热重于湿。

竹叶清热生津石膏汤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病、

暑病余热未清,气津

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

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

脉细数

配伍特点:清补两顾。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方义:半夏和胃降逆止呕。本方由白虎汤去

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而成。

-8-

“以大寒之剂,易以清补之方”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汤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主治:邪热初入营分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

干,脉细数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

宁,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方义:银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入营尤可透热转气”

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生地止血

主治:1.热扰心神

2.热伤血络

3.蓄血瘀热

病机:热入血分,伤络致

阴血受损,加大黄.黄

11.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12.斑疹色紫黑,吐衄便溲血,舌红

绛,脉数3.喜忘如狂,但欲漱水

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配伍:“热清血宁不耗血,凉血止

血不留瘀”

第三节清热解毒

热人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方义: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又可复耗

之阴血兼能止血。赤芍、牡丹皮清热凉

血,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

活血化瘀.“入血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黄连解毒汤泄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

热病吐衄血;热甚发斑;身热下利;

湿热黄疸;外科痈疮疔毒,小便黄

配伍特点:“苦寒直折”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

齐,

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

烦燥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凉膈散泄火通便

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咽

痛吐衄,便秘溲赤;大便不畅,舌

红苔黄

配伍特点:“以泻代清”

竹叶蜜煎疗膈热,上中燥实服之

方义:大黄、芒硝,泄热通便;

薄荷,清利头目,利咽喉;

普济清热解毒大头瘟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目不能普济消毒蒡连芩,甘桔蓝根勃翘玄;

-9-

消毒饮疏风散邪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

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黄,脉数

方义:酒炒黄芩、酒炒黄连,清上焦头

配伍特点:升柴,火郁发之;大便面热毒。桔梗,清利咽喉。升麻、柴胡疏散

秘结加酒大黄。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火郁发之”

第四节气血两清

清瘟清热解毒瘟疫热毒,充斥内外,败毒饮凉血泻火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

谵语神昏,或吐衄发斑,四肢抽搐,

或厥逆,舌绛唇焦

配伍特点:对比清营汤,少了银花、

麦冬。

第五节清脏腑热

清瘟败毒草栀芩,石膏先煎知芍丹;

角地桔翘玄连竹,泻火凉血清热毒

方义:取法白虎汤(膏母草)清热保津;仿黄连

解毒汤(芩连栀)通泻三焦;成方犀角地黄汤

(角地芍药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配连翘、

玄参“散浮游之火”;桔梗、竹叶“载药上

行”

导赤散清心养阴

利水通淋

心经热盛证

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口渴面赤,

意欲饮冷,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

赤涩刺痛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竹叶四味

方,

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

方义:生甘草,清热解毒,止

痛,

调和诸药,防木生寒凉伤胃

清泻肝胆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

1.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

龙胆实火肝胆实火上炎肿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泻肝汤清利肝经肝经湿热下注方义: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不伤阴

2.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

湿热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血。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

左金黄连吴茱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左金丸清肝泄火

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

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特点:辛开苦降,肝胃并治。

“实则泻其子”

方义:黄连、吴茱萸比例6:1;

黄连,清肝火,泄胃火,泻心火(未提)

吴茱萸1.疏肝解郁2.反佐制黄连寒

3.4.-下气以和胃降逆引经引黄连入肝

-10-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泻白散清泻肺热

止咳平喘

肺有伏火之咳喘

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

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方义: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培土生金”

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或牙宣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出血或齿龈肿痛溃烂,或唇舌颊腮

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

方义:升麻,一清热解毒治胃火牙痛;一轻

清升散透发伏火“火郁发之”;一引经为使。苔黄,脉滑大数生地凉血滋阴;丹皮清热凉血;当归养血活

血助消肿止痛

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谷饥。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玉女煎清胃热

滋肾阴

胃热阴虚;消渴;

消谷善饥

配伍特点:“阳明有余,少阴不足”

清热滋阴并治,清热为主

方义:石膏清阳明火,熟地黄滋肾水不

足。

知母,一助石膏清胃火而止烦渴;一助熟

牛膝,引热下行、补肝肾(滋

补肾水)降上炎之火,止上溢止血

滋养肾阴。麦冬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清心

除烦

芍药汤内槟大黄,芩连归桂草木香,

清热利湿调气血,下痢腹痛自安康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方义: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合当归养

芍药汤清热燥湿

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病机:湿热壅滞

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配伍特点:立意不在止痢,气血并

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

血和血“行血则便脓自愈”兼顾湿热邪毒

伤阴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

自除”

重于热者寒之。大黄,合芩连清热燥湿,合归芍活血行气,

且可通导湿热从大便出,体现“通因通用”。

肉桂,助归芍行血和营,又防呕逆拒药

-11-

方剂学笔记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笔记 第一单元概述 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方剂的组方原则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 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 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 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第二单元解表剂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3.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

亡阴亡阳。 4.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一、辛温解表 ①桂枝汤(5味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②九味羌活汤(9味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③小青龙汤(8味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①银翘散(10味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组成】连翘、银花各一两,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竹叶、芥穗各四钱,淡豆豉、生甘草各五钱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方剂学笔记完美

第一章解表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

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

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 (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中药及方剂学笔记1

君臣佐使组方法则 1 君药: 一、方中君药治疗主证(主病)。 二、君药对其他药物起支配作用。 因此,君药的作用,药力一定要大。 药力判定公式:药力=药性+药量+配伍+剂型(用法)。 1.1量小力大者为君 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方中用牛黄与黄连、黄芩各一两清心火;麝香二钱五分开心窍。药力分析明显看出,一两的牛黄要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药力强。二钱五分的麝香也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山栀、郁金药力强。故此方中应以牛黄为君药,麝香为臣药。同理,犀角地黄汤中君药也只能是一两的犀角而非八两的生地黄。 1.2量大者为君 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与黄芩单味药力基本相等,而柴胡用量为八两,黄芩只用三两,故而应当以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臣。以此原则作为判定标准,炙甘草汤中的君药应当是一斤的生地黄而非三两的炙甘草。 1.3配伍后药力明显加大者为君 如九味羌活汤中,羌活、防风、苍术各用15 g,单从单味药力上看,三药并无明显差别。但羌活一味在方中与散风寒祛湿的细辛、白芷等药的配伍,使其去上焦与肌表风邪之力明显加强,故此方应以羌活为君药。 2 臣药 2.1 辅助君药治疗主证 一、药物都是靠本身的偏性来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尤其是君药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这些偏性又对人 体不利。因此,必须使用一定的药物来纠正君药的偏性,这是从侧面来辅助君药治疗主证。例如,逍遥散中取柴胡舒肝解郁、条达肝气为君,但柴胡的偏性是专于疏泄,而易劫肝血,故方中又配伍白芍药养肝血为臣,来纠正柴胡的偏性。二者相伍针对性地治疗肝郁血虚证。 二、君药在某一方面的功效尚嫌不足,这时就需要臣药来辅助其治疗主证,使君药治疗主证的作用得 以增强,可以理解为“相须为用”。如麻黄汤中三两麻黄开表发汗为君,但其只能开发腠理而不能调和腠理,故而配入二两桂枝透营达卫,这样一来就能切合病机。 2.2 臣药治疗兼证(主要兼证) 如痛泻要方主治痛泻,其主要病机是脾虚,故根据君药的定义,当以白术补气健脾燥湿为君。但同时还应兼顾肝郁病机,故配以敛阴柔肝止痛的白芍药为臣。 小結: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二方皆以麻黄为君,但麻黄汤中由于臣药桂枝走表,因此麻黄就走表而发汗驱散风寒;相反麻杏石甘汤中由于臣药杏仁入肺,故君药麻黄入肺而止咳平喘的作用更加明显。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3 佐药 3.1 协助君药和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称为佐助药 如桑菊饮中之芦根、连翘针对风热咳嗽之兼证,进一步起到佐药的协助作用。香苏饮中以陈皮为佐,就是协助臣药香附共奏理气和中之效治疗气滞兼证。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方剂学》笔记整理

方剂学重点整理 总论部分 1、一些重要得方书: 《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得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与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得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得专著,开创了方论得先河 《普济方》: 我国最大得一部古方书 2、方剂得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得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得药物; ②针对重要得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佐药: 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得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得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得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得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得药物; ii、调与药,即具有调与方中诸药作用得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得变化 -------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得变化 ------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得变化 -------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就是指导遣药组方得原则,方剂就是体现与完成治法得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与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与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得桂枝为臣药,解肌发 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就 是辛温发汗得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 喘之功,就是为宣降肺气得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与麻、杏之宣降,又能缓与麻、桂相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 方 剂 学 总论 1、方剂学的发展史 2、方剂与治法 3、方剂的分类 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5、方剂的剂型 6、方剂的用法 7、方剂的命名 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个论 1、解表剂 2、泻下剂 3、和解剂 4、清热剂 5、祛暑剂 6、温里剂 7、补益剂 8、固涩剂 9、安神剂 10、开窍剂 11、理气剂 12、理血剂 13、治风剂 14、治燥剂 15、祛湿剂 16、祛痰剂 17、消食剂 19、驱虫剂 18、涌吐剂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煎法 2、服法

总论 一、方剂学的发展史 1、什么是方剂? 2、什么是方剂学? 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 4、发展史: (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 1、方与法的关系: 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2、常用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 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等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如十枣汤中的大枣等③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等。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如麻黄汤和三拗汤。 (2)、药量增减的变化;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 (3)、剂型更换的变化;如抵当汤和抵当丸。 五、方剂的剂型 六、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治一切往来寒热,胸满胁痛,心烦喜呕,口苦耳聋,咳渴悸利,半表半里之证。属少阳经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胆府清净,无出无入,经在半表半里,法宜和解。柴胡升阳达表,黄芩退热和阴,半夏祛痰散逆,参、草辅正补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也。 小柴胡汤的病机:它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特点,胆胃不和的特点。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一个是邪聚少阳,一个是胆胃不和。《伤寒论》上讲到小柴胡汤病机时候提到,血弱气尽,腠理开,这主要指的已经有一定正气损伤了。腠理,体表表气不足不能御邪了,邪气因入,因者顺也,那病邪趁势,趁血弱气尽,趁势入里了。与正气相搏,邪正相争居于胁下,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那正邪分争,在这个特定部位正邪分争是造成寒热往来这种特殊热型的一个基础。因为在这个地方,那正

气略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它是往来交作了,就是往来寒热。所以这一段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邪正相争在半表半里阶段的特殊热型。那由于少阳三焦,手足少阳经气相通,那涉及到半里有热,影响到胆热。所以发生胆热犯胃,胆胃不和,胆胃之气上逆。内热发生可以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之气上逆,喜呕、口苦,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作为肝胆疏泄之气,经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默默,神情默默,抑郁不舒,神情默默,胆胃不和那不欲饮食。 所以从小柴胡汤证的主治来看,它反应出来的正邪分争,气机阻滞,胆热上犯,以及胆胃不和。所以从这个表现来归纳它是属于邪聚少阳特殊这个病位,引起脏腑的之间关系,胆胃不和。至于小柴胡汤主治后面,比如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疸;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当然前提是见少阳证。有这种邪聚少阳特点,或者胆胃不和的相应症状,相应证候。这也是小柴胡汤在灵活运用时候,可以使用的证候。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小柴胡汤的确还是很好。对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血室是指什么?成无己说的是冲脉,冲为血海,血室他认为是冲脉。张景岳开始他认为是胞宫,现在一般认为是胞宫。所以热入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六味地黄丸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滋阴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五心烦热,咽干颧红。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Ⅰ类方,应该看作基础方,是滋补肝肾阴虚的一个基础方。从它的主治来讲,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肾精不足的基本表现。由于它肾精内含元阴、元阳。它阴的成分不足以后,叫它阴虚而不叫精亏,是由于它有虚热内扰,由于它突出反映在一种肾精不足,又反映在一种阴不制阳产生虚热,虚热内扰证。一般肾精不足,譬如腰膝酸软,头部眩晕、耳鸣耳聋,脚跟疼,牙齿松动。像这不仅仅是阴虚有,精亏一样有。小儿囟门迟闭,这反映出一种五迟证。肾精不足,加上虚热内扰,就是典型的肝肾阴虚证,它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骨蒸潮热。这里讲骨蒸潮热,程度不重的。骨蒸潮热,如果热很高,比较高了,现代临床上譬如有时

候这种虚热,三十八度五以上,有出现这个,往往要考虑火旺,火为热之极。特别是伴随有明显的盗汗,规律性的持续盗汗,这是有这个火旺了。一般盗汗较轻,骨蒸潮热热度不高的,这个都属于虚热内扰,虚热扰乱精室,可以遗精、滑精。肾精不足可以肾虚牙痛。一般虚热可以,当然虚火上炎那个牙痛,伴随着可以牙龈溃烂,甚至灼伤肺络出血这个都可能。阴虚的消渴,涉及到肾阴不足,在此基础上,也涉及到中焦的阴伤。这个舌红少苔,脉细数,是肾阴虚,以及阴虚火旺共有的,普遍有的。所以六味地黄丸是个基础方,针对的基础病机,这个基础病机可以两部分组成来体会。一部分是一种肾的,肾精不足,基础物质不足,加上虚热内扰证,阴不制阳的虚热内扰证,基本就肾阴不足证。如果虚火突出,或者虚热较旺,有上炎之势,那就叫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证候的分析,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一种肝肾阴虚的基础的见症,也就是肾精不足,再加上阴不制阳的虚热内扰这两部分构成。这个方是个基础方。 它从配伍来看,有两队药。第一组,以补为主的药,君药熟地,熟地能够滋补肾阴,又能养肝血,体现肝肾同治,也针对了肝肾同源,称它能填精补髓,不仅是滋肾阴补肝血,能够填肾精,这是熟地作为君药。君药在方中用量一般最大。臣药,山茱萸和山药,这个山茱萸、山药分别用来补肝补脾。这个方说起来它三补,肾、肝、脾兼顾,实

方剂学笔记 最终版

中药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桑叶:甘、苦,寒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辛、苦,微寒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 收湿,止血知母:苦、甘,寒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黄连: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金银花:甘,寒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微寒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牡丹皮:苦、辛,微寒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赤芍:苦,微寒 清热凉血,消瘀止痛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 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 祛风湿,止痛,解表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辛、苦,温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苦、甘,平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藿香:辛,微温 化湿和中,解暑发表,止呕,治癣 苍术:辛、苦,温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烟熏消毒厚朴:辛、苦,温 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薏苡仁:甘、淡,微寒 利水渗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甘,寒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利湿退黄药 茵陈:苦、辛,微寒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温理药 附子:辛、甘,大热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理气药 陈皮: 辛、苦,温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

方剂学速记歌诀

方剂学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干妈贵姓。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九味羌活汤:防止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散:皮箱。 风寒客表,水饮停证: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风邪犯肺证:止嗽散:前部挽紧草结。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梗叶穗。 风温初起:桑菊饮:桑干河人聚结芦桥。 外感风邪,邪热蕴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解肌汤:柴三更起,指说腔高。 麻疹初起:升麻根汤:升麻哥炒芍药。 3、扶正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败毒散:江河两胡两活人兄只服草节。 气虚外感风寒,有痰湿证:参饮:申诉,根目前只办三更令。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葳蕤”为何劫持大葱草。 二、泻下剂 1、寒下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里热实证:大承气汤:笑将军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大黄牡丹汤:牡逃将军笑。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陷胸汤:谁笑将军。 2、温下 阳虚寒积里实证(无虚):大黄附子汤 阳虚寒积证(脾虚):温脾汤:(缺) 3、润下 脾约(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证):麻子仁丸:麻姓‘小’说迷。 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济川煎:从容择马只当牛。 4、逐水 悬饮;实水:十枣汤:“十枣”圆吉岁。 5、攻补兼施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当接三‘大’人。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大柴胡汤:只要早将胡将军擒下。 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郎后母要甘果。 2、调和肝脾 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证: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木克土):痛泻要方:药防蛀。 3、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三人连琴伴。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白虎”拾草惊母。 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竹杆下十人卖米。

中医主治医师方剂学笔记

中医主治医师 方剂学复习笔记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香散(香附紫叶甘草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解肌汤解肌清热(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扶正解表 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温下 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泻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

秘证 济川煎(肉从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逐水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攻补兼施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枣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人参枣炙草)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芍药半夏生大枣)和解少阳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枳壳半夏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赤茯苓)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调和肝脾 四逆散(炙草枳实柴胡芍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草卜荷烧生)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痛泻要方(白术白芍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半夏干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炙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炙草)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生地麦冬玄参银花连翘竹叶黄连丹参)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白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 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牛蒡子连翘卜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生草桔梗玄参皮升麻柴胡)泻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砺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 2、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1、 〈〈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2、 〈〈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 〈〈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788首 2、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 倡导“火热论”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2、 〈〈医方考》 吴昆 女口: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笔记(最全的)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一章解表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 (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使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方剂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及病机辨证要点及用法方歌 麻黄汤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病机:风寒束表,营 卫郁滞,肺失宣降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先煮麻黄。“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方义:麻杏,一宣一降,宣肺平喘。麻桂 相 须,辛温发汗常用。 炙甘草,调后药性,缓峻以防伤正。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方义:生姜,散表邪,和胃止呕;姜枣相配,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用法:适寒温,啜热粥,“温覆令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合 桂枝汤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及营卫不和证 病机:外感风寒,卫 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 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示胃气已 芍药“酸甘化阴”,意在“扶正祛邪”。 全 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 并 强营弱,营卫不调,和,津液得通,营卫已和调。“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 肺胃失和亦适用病后、产后、体弱表现的营解肌发汗之总方” 卫不和加减:“项背强几几”加用葛根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病机:风寒外束肌表, 寒饮迫肺外溢,肺失 宣降,兼阳弱津乏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 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 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 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特点:散收同用,散中寓收, 祛邪护正 麻黄桂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方义: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 饮; 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内有蕴热 病机:外感风寒湿邪, 邪束肌表,滞于经络, 阳郁蕴热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 微黄,脉浮(表寒里热) 配伍特点: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祛风散寒能清热 方义:羌活-太阳经;苍术-太阴经;细辛-少阴 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少阳经、厥阴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