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目的:①引流胸腔内渗液、血液及气体;②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③促进肺的膨出。护理:1)保持管道的密闭①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有无脱落;②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直立;③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④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需双重关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⑤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引流导管,并更换引流装置;⑥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协助医师做进一步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①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②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③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以防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④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保持引流管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有效地保持引流管通畅的方法有:①病人取半坐卧位;

②定时挤压胸膜腔引流管,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受压;③鼓励病人作咳嗽、深呼吸运动及变换体位,以利胸腔内液体、气体排出,促进肺扩张。

4)观察和记录①注意观察长玻璃管内的水柱波动。因为水柱波动的幅度反映死腔的大小与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4~6cm。若水柱波动过高,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动,则示引流管不畅或肺已完全扩张;但若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状况,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捏剂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的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②观察引流液体的量、性质、颜色,并准确记录。

5)拔管:一般置引流48~72小时后,临床观察无气体溢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浅,24小时引流液<50ml,脓液<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护士协助医生拔管,在拔管时应先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在吸气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是林纱布&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外加包扎固定。拔管后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

具有慢性过程,主要为典型的节律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上腹部饥饿痛,进餐后缓解,疼痛性质为烧灼痛或钝痛,且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体检在脐部偏右上方有压痛。胃溃疡特点为进餐后上腹痛,进餐后疼痛不能缓解,甚至加重,容易引起大出血、急性穿孔等并发症,压痛点常位于剑突与脐间的正中线或略偏左。

(2)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术后胃出血:术后短期内从胃管引流出大量鲜血,甚至呕血和黑便。术后胃出血多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应用止血药物和输新鲜血。若非手术疗法不能达到止血效果时,应手术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是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的严重并发症,可因十二指肠溃疡切除困难,溃疡大,瘢痕水肿严重,使缝合处愈合不良;或因胃肠吻合口输入段梗阻,使十二指肠腔内压力升高而致残端破裂。一般多发生在术后3~6天。表现为右上腹突发剧痛和局部明显压痛、腹肌紧张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应立即手术处理,分别于十二指肠内和腹腔置管,术后予以持续减压引流,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给予肠外营养或术中行空肠造瘘,术后予以肠内营养;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5~7日。多数因吻合处张力过大、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致组织愈合不良而发生。早期吻合口破裂可引起明显的腹膜炎症状和体征,须立即行手术处理。后期发生者,可形成局限性脓肿或向外穿破而发生腹外瘘。若已形成脓肿或外瘘,则行局部引流、胃肠减压和积极的支持治疗。一般在数周后吻合口瘘常能自行愈合。

4)胃排空障碍:发生在术后7~10天,多为进食流质数日、情况良好的病人,在改进半流质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后突然发生上腹饱胀、钝痛,继而呕吐带有食物的胃液和胆汁。处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促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轻者3~4日自愈,严重者可持续20~30日,一般均能经非手术治疗治愈。

5)术后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输入段梗阻、吻合口梗阻和输出段梗阻。

输入段梗阻:多见于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可分为两类:①急性完全性输入段梗阻,属闭袢性肠梗阻。典型症状是:病人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痛、频繁呕吐,量少,不含胆汁,呕吐后症状不缓解。上腹偏右有压痛,甚至扪及包块。血清淀粉酶升高,有时出现黄疸,可有休克症状。应紧急手术治疗。②慢性不完全性梗阻:多由于输入段太长、扭曲,或输入段太短,在吻合口处形成锐角,使输入段内胆汁、胰液和十二指肠液排空不畅而滞留。进食后消化液分泌明显增加,积累到一定量时,潴留液克服梗阻,涌人残胃而致呕吐。临床表现为进食后15~30分钟左右,上腹突然胀痛或绞痛,并喷射状呕吐大量含胆汁液体,呕吐后症状消失。若症状在数周或数月内不能缓解,需手术治疗。

吻合口梗阻:常由于吻合口过小或毕Ⅱ式胃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逆行套叠堵塞吻合口等引起。病人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呕吐物为食物,不含胆汁。X线检查可见造影剂完全停留在胃内,须再次手术解除梗阻。

输出段梗阻:多因粘连、大网膜水肿,或炎性肿块压迫等所致。表现为上腹饱胀,呕吐食物和胆汁。若不能自行缓解,应手术解除梗阻。

6)倾倒综合征:①早期倾倒综合征:多发生在餐后10~30分钟内,因胃容积减少及失去对胃排空的控制,多量高渗食物快速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大量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循环血量骤然减少。同时,肠遭受刺激后释放多种消化道激素,如5羟色胺、缓激肽样多肽、血管活性肽、神经紧张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引起一系列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腹泻、肠鸣频繁,可有绞痛;伴有全身无力、头昏、晕厥、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心悸、心动过速等。症状持续60~90分钟后自行缓解。多数病人经调整饮食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包括少食多餐,避免过甜、过咸、过浓流质,宜进低糖类、高蛋白饮食。暂时限制饮水。进餐后平卧10~20分钟。多数病人在术后半年到1年内能逐渐自愈。②晚期倾倒综合征又称低血糖综合征:为高渗食物迅速进入小肠、快速吸收,由于高血糖使胰岛素大量释放,继而发生反应性低血糖。表现为餐后2~4小时,病人出现心慌、无力、眩晕、出汗、手颤、嗜睡,也可导致虚脱。出现症状时稍进饮食,尤其是糖类即可缓解。饮食中减少糖类含量,增加蛋白质比例,少量多餐可防止其发生。

骨牵引病人的护理:

1、凡新作牵引的病人,应列入交接班项目。

2、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持续牵引的病人往往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应协助病人满足正常生理需要

3、保持有效牵引:注意①颅骨牵引时,每日检查牵引弓,并拧紧螺母,防止牵引脱落。②牵引重锤应保持悬空,牵引重物不可随意增减或移去,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③牵引绳不可随意放松,也不可有其他外力作用,以免影响牵引力。④保持对抗牵引力量。(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下肢牵引时,应抬高床尾15~30㎝。)⑤告知病人和家属牵引期间始终保持正确位置,牵引方向与肢体长轴应成直线,以达到有效牵引。

4、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密切观察病人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检查局部包扎有无过紧,牵引重物是否过大。若局部出现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运动障碍以及脉搏细弱时,应详细检查、分析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

5、预防感染:骨牵引时,穿针处皮肤应保持清洁,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用75﹪乙醇消毒穿针处,以防感染。

6、、避免过度牵引:对骨折或脱位病人,应每日测量牵引肢体的长度,以免牵引过度。部位不同,牵引重量也有所不同。

7、预防并发症:对于牵引病人应该注意观察并预防足下垂、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症。

腹股沟疝术后护理:

(1)①取平卧位,双下肢微屈,腘窝垫软枕,以缓和伤口张力,降低腹压,同时用小砂袋压迫伤口24h,尤其是在哭泣、咳嗽、呕吐时。②不宜过早用半卧位和离床活动,以免增加下腹部腹内压,影响手术修补部位愈合,一般术后1-2天开始床上活动,约1W后离床活动。(2)术后6h可进食,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须禁食至肠功能恢复,并由静脉供给营养。(3)防止伤口血肿:腹股沟斜疝手术后,宜用阴囊托或“丁”字带托住阴囊,以防发生阴囊血肿。(4)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发现敷料脱落、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以免切口感染,尤其对婴幼儿更应加强护理。(5)防止腹内压增高:此为预防疝复发的重要措施,术后注意保暖,以免受凉、咳嗽,若有咳嗽,除用药外,应嘱病人用手接住伤口,此外应保持大小便通畅。(6)病情观察:①观察切口及阴囊部是否有出血、血肿②绞窄性疝手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且同时行肠切除肠吻合术,亦可能发生腹膜炎或腹腔脓肿,故需密切注意伤口,腹部情况和体温变化。

急性阑尾炎的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一般护理急性阑尾炎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取半卧位;禁食,以减少肠蠕动,有利于炎症局限,禁食期间静脉补液维持体液平衡;应用有效抗生索控制感染;禁用吗啡或哌替啶;禁服泻药及灌肠。2.观察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如病人腹痛加重、高热、出现腹膜刺激征,应及早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3.手术常规准备,禁食12小时,禁食4小时。老年病人应检查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4、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急性腹痛及阑尾炎的认知、心理承受程度及对手术的认知;

5、应用抗菌药控制感染、禁食、补液或中药治疗等。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病人回病房后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安置适当体位。半卧位,术后1~2天禁食,静脉输液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进饮食刚恢复饮食要循序逐渐进展,由稀到稠。。由清淡的到有油腻的。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并发症。

2.切口和引流管的护理。有腹腔引流管者应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不脱落。

3.术后并发症护理。

(1)内出血:多因阑尾系膜结扎线松脱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故手术后当天应严密观察脉搏、血压。患者如有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内出血的表现,或是腹腔引流管有血液流出。应立即将病人平卧,静脉快速输液、输血,报告医生并做好手术止血的准备。

(2)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术后3~5天体温升高,切口疼痛且局部有红肿、压痛或波动感。应给予抗生素、理疗等治疗,如已化脓应拆线

(3)腹腔脓肿:炎症渗液积聚于膈下、肠间、盆腔而形成。表现为术后5~7天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又上升,并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或排便排尿改变等,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进行处理。

(4)肠瘘:多因阑尾残端结扎线松脱,或术中误伤盲肠所致。表现为发热、腹痛、少量粪性肠内容物从腹壁伤口流出_经全身支持疗法、有效抗生素应用,局部引流i大多数病人能愈合。

(三)健康指导

1.指导手术后病人应摄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j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受凉,防止发生胃肠功能紊乱。2.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或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发生肠粘连。3.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出院后3个月,再次住院行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1)转移性右下腹痛: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部,逐渐移向脐部,最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其主要特征如下:疼痛一旦移至右下腹,初始腹痛部位的疼痛消失,也就是说腹痛不是扩散而是转移,因此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的过程长短取决于病变发展的程度和阑尾位置,快则不能少于约2小时,慢则可以1天或更长时间,但如果数分钟腹痛便转移,阑尾炎的可能性不大。腹痛转移,以转移到右下腹最为常见。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也有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腹痛一般呈持续性,病初可能很轻微,容易被病人所忽视。不同类型的阑尾炎其腹痛也有差异,如单纯性阑尾炎表现为轻度隐痛;化脓性阑尾炎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阑尾炎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因阑尾的位置变异较大可以不在右下腹,所以并不是痛最后都要转移到右下腹。如盲肠后位阑尾炎疼痛在侧腰部,盆位阑尾炎腹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引起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下腹部阑尾炎呈左下腹痛。

(2)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能有厌食,也可为首发症状。恶心、呕吐也可发生,但程度较轻。一般在腹痛开始后数小时内呕吐一次,不会频繁出现。有的病例可能发生腹泻。盆位阑尾炎,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可引起排便、里急后重症状。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减少。

(3)全身症状:早期乏力。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可达38℃左右。

阑尾穿孔时体温更高,达39℃或40℃。但体温升高不会发生于腹痛之前。如发生门静脉刿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

2.体征

(1)右下腹固定性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体征。压痛部位取决于阑尾尖端的位置,因而变化较多,常见的压痛部位有麦氏点、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l/3交点上),或Morris 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和腹直肌外缘交汇点)。但对某一创病人幕说,压痛点始终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发病早期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右下腹便可出现固定压痛。

压痛的程度取决于病变的程度,也受病人的腹壁厚度、阑尾位置的深浅、对疼痛耐受能力的影响,所以不一定与病变完全成正比。老年人对压痛的反应较轻。当炎症加重,阑尾坏疽穿孔时,压痛的程度加重,范围随之扩大甚至波及全腹。但此时仍以阑尾所在位置压痛最明显。用叩诊检查疼痛点,更为准确。

(2)腹膜刺激征象: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出现的防卫性反应。一般而言,腹膜刺激征的程度、范围与阑尾炎症程度相平行。急性阑尾炎早期或轻型者可无腹膜刺激征;局限于右下腹的腹膜刺激征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等病理改变;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说明局部腹腔内有较多渗出或阑尾穿孔已导致弥漫性腹膜炎。但是,在小儿、老人、孕妇、肥胖、虚弱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腹膜刺激征象可不明显。

(3)右下腹肿块:如查体发现右下腹饱满,可触及一压痛性肿块,固定、边界不清,应考虑阑尾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