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发展理论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类①体型外貌的变化②脏器机能的健全③性的成熟

与心理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生理变化(P5)——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

大脑各区成熟最晚、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及功能最复杂的区域?髓硝化最早的? 3.主管视觉的?额叶;顶叶;枕叶

心理发展的含义(4.p14-15)——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在:

A.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5.内发论、外铄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p15)

(1)内发论:①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②彪勒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④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人的心理发展是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

(2)外铄论:①华生(行为主义学派是典型代表):给我一个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②斯金纳:人的行为、复杂的人格可以通过外在强化惩罚来塑造改变

(3)建构观念和社会文化历史观念:维果斯基认为应区分两种心理机能:①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是表现出来的特征;②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语言等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6.心理发展的特点(p20-21)

(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特定领域的发展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但是作为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转变是量的不断积累,他们为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飞跃做好了准备

(2)方向性和可塑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遵循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3)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发展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4)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指人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狼孩”为例

(5)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阶层和种族群体中,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7.毕生发展观以一种更全面的眼光来审视发展: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括已有能力的丧失,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最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8.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8个月)(2)肛门期(18个月-3岁)(3)性器期(3-7岁)(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12-20岁)

9. 华生的论调虽然完全否认了遗传的作用,并且鼓吹教育万能论。

10. 维果斯基如何说明心理发展的实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p37)

(1) 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A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B 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2)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最近发展区代表了认知发展的潜力,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A 独立解决问题是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 B 在成人的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11. 皮亚杰同化和顺应的概念(p38-39)

(1)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中(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进来)

(2) 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认知发展

1.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知识活动。

2.什么是认知发展(p47)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3.(p49)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4.认知发展过程:①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②领域特殊性:持有领域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例如,按照这种观点,儿童对重力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比较两个数字大小的能力是两种毫不相干的能力,可能分别有不同的机制支配而彼此独立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p51)

5.认知发展阶段

A感知运动智力阶段(0-2),儿童形成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除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他们,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会玩捉迷藏的游戏

B前运算思维阶段(2-7),儿童在此阶段出现了表象思维,思维直觉性强,但很少使用推理和逻辑。其思维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即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直觉特征所吸引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在此阶段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可塑性这使得儿童:理解了守恒法则,懂得物质的基本属性;能站在

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成人)个体的思维更加抽象化,能离开具体事务,对自己想法进行思考。

6.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是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领域寻求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

7.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即学习先于发展(p67)

8.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的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

9.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点:①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②教师将学习的主体和问题至于更宽广的背景下③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如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促进人之发展(p81)(论述)

(1)优化感知环境

A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

B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创设能够引发注意的新奇的知觉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体验情境

使学生有可能对认知技能进行模仿和内化。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网络技术提供演示性、参与性的学习环境,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

(3)创设探索情境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假设性问题来创设探索情境。因此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即由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某些关键因素。

(4)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获得学习的进步,进而使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A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B宽松、民主的学习情境对于自主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C学生的成功体验也是自主学习不断深化的保障

(5)创设合作情境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一个潜在水平,因此通过使青少年得到成人的指导或能够与其他更优秀的同龄人合作从而创设一个合作交流的情景,对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智能发展

1.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韦克斯勒量表的第三个优势是开始使用离差智商的概念(p101)2.

斯皮尔曼二因素理论:g因素,一般智力因素;s因素,特定智力因素3.

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的含义、发展特点(p103) 4.液态智力(1)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

么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2)晶态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语言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使得人们很好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

(3)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到老年可能下降;晶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老年阶段可能超过青少年阶段(除非智力受损)

5.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p108-109)A成分亚理论B经验亚理论C情境亚理论

6.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启示(p105-107)(适当发挥)

加德纳认为应该对个体在许多生活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因此他描述了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八种智力,认为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每一种智力在不同社会的价值不尽相同,其价值大小与社会对他的需要,奖赏以及它对社会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各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之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关于自然的智力。

启示:不能单纯只看学习成绩,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挖掘潜力

7.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p111)

(1)特点: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①人类的智力发展存在的非匀速增长的现象,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②不同性质的智力的衰退速度也是不均衡的。手眼协调、动手操作以及技术能力,一般从33岁开始衰退而写作能力约在65岁之后才开始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

1.个体差异:①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②智力发展结构的差异③智力发展过程的差异

2.团体差异:①性别差异(最明显)②不同职业③种族差异

3.速度差异: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两种模式①以稳定的速度向前发展②发展速度不稳定A 智力发展较早“早熟”

B前期发展很慢,但后期居上,在较晚的年龄才得到高水平的发展,甚至表现出惊人的才智,“大器晚成”

(2)影响因素:

1.遗传。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充分说明了遗传的作用

2.环境。智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质,他的随着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而变化。更多研究者认为遗传和环境对智力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8. 如何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环境因素来提高智力呢?(p123-124)(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智力发展) (1)科学应对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该撇开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持有同等的期望,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2)注重基础知识、经验和实践

①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智力,例如,让学生学会对数学题的答案进行检查的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

②可以帮助学生将技能与实际需要联系起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丰富的经验,给学生提供练习智力技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有效地使用他们的技能,提高其创造性智力。

③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然的机会以鼓励他们使用实践性智力来思考怎样适应不同的环境

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社会性发展第四章p144)1. 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在遗传的基

础上进行的(2)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的(3)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埃里克森将其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岁)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五(12~18 一(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岁)亲密对孤独六(18~25 二(1~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岁)繁殖对停滞七(25~50三(3~6岁)主动对内疚

岁直至死亡)完善对绝望八(506~12岁)勤奋对自卑四(

文化理论3.

。文化决定理论由鲁斯·本尼的科特首创(1)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的文化适应资源和挑战塑造。(2)个体的心理经验由个体所处的特定文化所提供的期望、

过程,即个体通过接受、模仿、奖惩等方式习得特定文化的标准三部分构成。和外部表现4. 情绪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p167-168)5. 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1) 青春期同伴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亲密的感情基础上(2) 青春期也是同伴群体普遍形成的时期(3) 随着青春期性的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广泛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青少年反抗的形式:硬抵抗、软抵抗、抵抗迁移6.

和现实自我7. 青春期的自我意识中分化出了理想自我p172-173)8.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①对异性好奇,渴望获得性知识异性意识发展(1)

②对异性好感,敏感,想接近异性,想结交异性朋友①异性意识的准备期(学龄前期)

性困扰频繁青春初期)(3) ②异性疏远期(学龄初期-生理方面:早熟或晚熟,性冲动,未婚先孕等的困扰,也③异性亲近期(十三四岁-十七八岁)有心理方面的困扰④两性初恋期(十七八岁以后)

异性感受强烈(2)

)社会发生论,心里发生论关于青春期的提法(p175-1779.

(1) 社会发生论:不太看重遗传和生物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强调社会背景的影响,青少年最大的任务就是扩大活动范围,建立新的①勤温:青少年是跨立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门槛之间的“边缘人”“心理场”②玛格丽特·米德:青春期的表现与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关联密切(2)心理发生论③斯善兰格:“第二次诞生”①弗洛伊德:心理性与发展的生殖期

④和林渥斯:心理性断乳②埃里克森:心理社会的合法起缓期

4)动荡性3)社会性((()10.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p178(1)过渡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11. 青春期亲子关系辅导(p184-186)(案例分析/论述)

(1)从父母方面:

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

A正式并了解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青春期给孩子带来的发展上的困扰

B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

C了解他们对父母的看法

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②恰当合理的期望根据孩子特点,结合自己的要求和孩子自身的理想,对孩子建立恰当合理的期望③良好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采取理解、接纳的态度,关心孩子成长,给孩子足够空间,适时适当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帮助,民主教育有利亲子关系良性发展和孩子健康顺利成长(2)从子女角度

①理解、体谅父母

②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12. 自我意识辅导

①全面客观和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②确立现实合理的理想自我。

③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④克服自我意识障碍。(案例分析)

过于追求完美:要求过高——理性分析思考问题,改变非理性观念

过度自我接受:高估自己、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既看优点也认识不足过度自我拒绝:自我否定、怨恨自己、丧失信心——客观认识自己,鼓励增加成功感受提高自我价值感

丧失自我:把他人期待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常因他人意见不统一迷失方向——客观分析他人评价,建立独立自我评价,不盲从

13. 性心理辅导

①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辅导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②青春期性心理辅导可以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要让青少年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性生理、性卫生及性保健方面的知识(2)要传授给他们性心理知识(3)是进行性道德及婚姻家庭的有关教育

③进行青春期的性心理辅导要注意辅导的方式和方法

④除了给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性知识外,在进行心理辅导中还要注意帮助他们消除性心理困扰

第五章人格发展

1. 人格的定义P203——人格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2. 人格的基本特征(p204-205)(简答/论述)

(1)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2)整体性——人格虽有有种成分和特质,但是在一个现实的个体身上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堆积,而是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人格是稳定的行为特征,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在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可以发生改变

(4)社会性和生物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持有的,社会性强调人格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人格又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性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受到个体的生物特性的制约。

5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p209-212)3.

(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决定大脑的结构形态和大脑皮层细胞群内配置、酶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特点以及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性,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的结构和先天机能特性由遗传因素决定,不可否认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制约作用。双生子研究法是经常用来研究人格形成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高尔顿首创)(2)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A胎内环境B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c 专制型b 威信型(最成熟自信,有能力)A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a 宽容性

学校不仅传授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还促进和指导学校人格的发展B学校教育

学校走进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后,各职业要求对人格发展上也有重要作用C社会实践

如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社会传媒等社会文化因素D

自我意识(3) 自动选择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A 在经受学校教育影响同时反过来影响教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环境B 学生可以通过自定目标,自定计划,自我教育,通过自我调节实践等手段来达到塑造自己人格的目的C 是推动个体差异性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支持力量。4.人格动力)5.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p228 ——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尊需要心理性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基础性需要

生理需要

6. 人生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高组成成分,他与兴趣是相互关联的

7. 什么是气质(p233)

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知觉敏捷性、思维灵活度)强度(情绪体验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稳定性(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时间)指向性(内、外向,情绪外露程度)

心理动力方面特征的不同程度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个体独特的气质特点。气质还可随自我教育、自我调节、长期职业训练、经验的积累、生活重大事件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8. 性格的概念(p234)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多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所组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其结构分为: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9. 社会性退缩的含义(p236)

又称社交敏感性障碍,指个体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多见于低龄或性格内向人群,表现:孤僻、不合群、冷淡、害羞、语言表达障碍、莫名忧郁。

10. 强迫症的含义(p237)

①包括强迫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多种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冲动,患者能认识到其无现实意义,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表现: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积虑和强迫性对立思维等

②强迫行为: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为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表现:强迫意向,强迫性计数、检查、吸收、仪式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