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肾损伤(最新)0120

急性肾损伤(最新)0120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往称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发生于既往无肾脏病者,也可发生在原有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与ARF 相比,AKI 的提出更强调对这一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约5% 住院患者可发生AKI,在重症监护室(ICU)其发生率高达30%,尽管肾病学界对AKI 日趋重视,但目前仍无特异治疗,死亡率高,是肾脏病中的急危重症。 AKI 病因多样,根据病因发生的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大类: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肾前性AKI 的常见病因包括血容量减少(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液体丢失和出血)、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和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肾后性AKI 源于急性尿路梗阻,从肾盂到尿道任一水平尿路上均可发生梗阻。肾性AKI 有肾实质损伤,包括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和肾小球性疾病导致的损伤。 肾小管性AKI 的常见病因是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包括外源性毒素,如生物毒素、化学毒素、抗生素、对比剂等和内源性毒素,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 1. 肾前性AKI:肾前性AKI 最常见,由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所致,见于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或虽然细胞外液容量正常,但有效循环容量下降的某些疾病,或某些药物引起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压降低。常见病因包括: 在肾前性AKI 早期,肾脏血流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调节肾小球出球和入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即入球小动脉扩张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以维持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血流量,可使肾功能维持正常。当血压过低,超过自我调节能力即可导致GFR 降低,但短期内并无明显的肾实质损伤。 如果肾灌注量减少能在6 小时内得到纠正,则血流动力学损害可以逆转,肾功能也可迅速恢复。但若低灌注持续,则可发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损伤,继而发展为ATN。 a. 有效血容量不足; b. 心排量降低; c. 全身血管扩张; d. 肾动脉收缩; e. 肾自主调节反应受损。 2. 肾性AKI:按照损伤部位,肾性AKI 可分为小管性、间质性、血管性和小球性。其中以ATN 最为常见。本章主要介绍ATN。 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ATN,可以有不同的始动因素和持续发展因素。中毒性和缺血性ATN 可是多因素的,如中毒性ATN 可发生在老年、糖尿病等多种易患因素基础之上,也可有缺血因素参与。中毒性和缺血性损害也可一起引起ATN。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小管、血管和炎症因子等方面。 a. 小管因素:缺血/ 再灌注、肾毒性物质可引起近端肾小管损伤,包括亚致死性可逆性功能紊乱、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或坏死,并导致小管对钠重吸收减少,管- 球反馈增强,小管管型形成导致小管梗阻,管内压增加,GFR 下降。小管严重受损可导致肾小球滤过液的反渗,通过受损的上皮或小管基底膜漏出,致肾间质水肿和肾实质进一步损伤。 b. 血管因素:肾缺血既可通过血管作用使入球小动脉细胞内钙离子增加,从而对血管收缩刺激和肾自主神经刺激敏感性增加,导致肾自主调节功能损害、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和内皮损伤,也可产生炎症反应。

内科临床路径

目录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表单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5)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7)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0) 一、支气管扩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0) 二、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表单 (12)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4)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4) 二、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表单 (17)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20) 一、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0) 二、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表单 (23)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26) 第一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ICD-10:I26.001/I26.901) (26) 二、肺血栓栓塞症(低危、中低危)临床路径表单 (28) 三、肺血栓栓塞症(中高危、高危)临床路径表单 (31)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33)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3)

二、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表单 (36)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39)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9)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42) 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 (44) 一、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4) 二、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47)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49) 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9) 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51)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55)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5) 二、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表单 (57)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60)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0) 二、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表单 (63) 肝脓肿临床路径 (66) 一、肝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6) 二、临床路径表单 (68) 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73) 一、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73) 二、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 (75)

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目录 1终末期肾脏病临床路径1 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6 3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14 4 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20 5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26 6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33 7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路径37 8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路径42 9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路径48 10 慢性肾脏病贫血临床路径52 1终末期肾脏病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终末期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ICD-10:N18.0) 行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成型术(ICD-9-CM-3:39.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有或无慢性肾脏病史。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残余肾功能每周Kt/V小于2.0。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血液透析:有腹膜透析绝对禁忌症,需要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对于糖尿病肾病、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患者,可酌情提早建立血管通路。 2.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自愿选择。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7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KDIGO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文版

KDIGO的AKI临床指南 Kidney International 2012; 2(Suppl): 1 推荐意见的强度 分级 意义 患者临床医生政策 1级“我们推荐”你的医院中大多数患者 应当接受推荐的治疗措 施,仅有少数患者不然 大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 荐的治疗措施 推荐意见可以作为 制订政策或行为评 价的参考 2级“我们建议”你的医院中多数患 者应当接受推荐的 治疗措施,但很多 患者不然 不同患者应当有不 同的治疗选择。每 名患者需要得到帮 助,以便作出与其 价值观和意愿相符 合的决策 在制订政策前,很 可能需要对推荐意 见进行广泛的讨 论,并有利益攸关 方参加 支持证据的质量 分级 证据质 量 意义 A 高我们相信真正疗效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接近 B 中 真正疗效很可能与疗效评估结果接近,但也有可能两者 存在显著差别

C 低 真正疗效可能与疗效评估存在显著差别 D 很低 疗效评估结果非常不肯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推荐意见总结 推荐意见 推荐级别 2. AKI 定义 2.1 A KI 的定义与分级 2.1.1 AKI 的定义为以下任一 ? 48小时内SCr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或 ? 已知或推测在过去7天内SCr 增加至≥ 基础值的1.5倍;或 ? 尿量< 0.5 ml/kg/h x 6 hrs 未分 级 2.1.2 根据以下标准对AKI 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表2) 表2 AKI 的分级 分级 血清肌酐 尿量 1 基础值的1.5 – 1.9倍 或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 < 0.5 ml/kg/hr x 6 – 12 hrs 2 基础值的2.0 – 2.9倍 < 0.5 ml/kg/hr 未分级

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概念是由急性肾衰发展而来。由于传统的AKI诊断标准缺乏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因此,近年来许多新型AKI早期标志物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章就几种新型标志物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Abstract:Acute kidney injury is a clinical syndrome that is caused by a sharp drop in renal func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due to various causes.The concept is developed from acute renal failure.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raditional AKI diagnostic criteria,many new AKI early markers have attracted researcher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everal new markers. Key words:Acute kidney injury;Biomarkers;Diagnostic criteria 急性腎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指在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尚无肾衰竭和已有肾衰竭的不同损伤阶段,其诊断标准为:肾功能在48 h内突然降低,至少两次血清肌酐(SCr)升高的绝对值≥0.3 mg/dl;或Scr较前一次升高50%;或持续6 h以上尿量<0.5ml/(kg·h)。近年来,AKI的发病率、病死率均有所升高[1]。且一旦发生AKI,患者于ICU的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延长[2]。有研究认为,AKI患者较高的死亡率与早期缺乏有效干预措施有关[3]。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AKI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实验室检查方法如:肌酐、GFR、钠排泄分数、尿液检查等在早期诊断AKI方面均具有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受到如:肌肉损伤、心功不全、肝功不全、利尿剂及尿中大分子物质的影响[4-6]。影响AKI早期诊断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监测肾脏早期损伤的敏感特异性指标。因此探寻稳定可靠,具有诊断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国内外AKI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发现具有前景的AKI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1肾损伤因子-1(KIM-1) KIM-1是一种1型跨膜糖蛋白,由3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表达具有高度组织特异性。在正常成人肾、肝、脾中可有极少量表达,而在缺血或肾毒性损伤后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既往研究已经证实,KIM-1在缺血性与肾前性氮质血症鉴别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中发现:当术后24 h时,尿中KIM-1已超出基线水平数倍,而此时BUN、SCr等检测指标尚无明显改变[7]。大量研究证实,在AKI患者尿液及肾组织中可检测到KIM-1显著升高,其中因缺血所导致AKI的KIM-1表达水平最高[8],故尿KIM-1有助于诊断因缺血所致的AKI。此外有研究表明,AKI1期、2期、3期相比,KIM-1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9],提示肾损伤的严重程度与KIM-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Szeto等研究提示肾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下降与与尿KIM-1表达显著相关,提示尿KIM-1可提供肾移植术后恢复及预后情况[10]。综上所述,KIM-1在早期

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终末期肾脏病临床路径 (2009 年版) 一、终末期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ICD-10:N18.0)行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成型术(ICD-9-CM-3:39.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有或无慢性肾脏病史。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残余肾功能每周Kt/V 小于2.0。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血液透析:有腹膜透析绝对禁忌症,需要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对于糖尿病肾病、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患者,可酌情提早建立血管通路。 2.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自愿选择。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7 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铁代谢、iPTH; (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4)双上肢动脉、深静脉彩超(血液透析)。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浅静脉DSA、MRA 或CTA。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8 天(视病情决定)。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常规局部麻醉用药,肝素,生理盐水。 3.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2-6 天。 术后用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用药时间1-2 天。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

急性肾损伤临床指南中文版

急性肾损伤(AKI)临床指南 推荐意见的强度 分级意义 1级“我们推荐”你的医院中大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的治疗措施,仅有少数患者不然2级“我们建议”你的医院中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的治疗措施,但很多患者不然 支持证据的质量 分级证据质量意义 A 高我们相信真正疗效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接近 B 中真正疗效很可能与疗效评估结果接近,但也有可能两者存在显著差别 C 低真正疗效可能与疗效评估存在显著差别 D 很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不肯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推荐意见总结 推荐意见推荐级别 2. AKI定义 2.1 AKI的定义与分级 2.1.1 AKI的定义为以下任一 ? 48小时内SCr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或? 已知或推测在过去7天内SCr增加至≥ 基础值的1.5倍;或? 尿量< 0.5 ml/kg/h x 6 hrs 未分级 2.1.2 根据以下标准对AKI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表2) 表2 AKI的分级 分级血清肌酐尿量未分级

1 基础值的1.5 –1.9倍或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 0.5 ml/kg/hr x 6 –12 hrs 2 基础值的2.0 –2.9倍 < 0.5 ml/kg/hr x ≥ 12 hr s 3 基础值的3.0倍或 肌酐升高至≥ 4.0 mg/dl (≥ 353.6 μmol/ l) 或 开始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或 年龄< 18岁时,eGFR下降至< 35 ml/min/ 1.73 m2 < 0.3 ml/kg/hr x ≥ 24 hr s 或 无尿≥ 12 hrs 2.1.3 应当尽可能确定AKI的病因未分级 2.2 风险评估 2.2.1 我们推荐根据患者的易感性和暴露情况对AKI的风险进行分级 1 B 2.2.2 根据患者的易感性和暴露情况进行治疗以减少AKI的风险(见相关指南部分)未分级 2.2.3 通过测定SCr和尿量鉴别AKI高危患者以检测AKI 未分级 2.3 AKI高危患者的评估和一般治疗 2.3.1 迅速对AKI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病因,尤其应当注意可逆因素未分级 2.3.2 通过测定SCr和尿量对AKI患者进行监测,并依照2.1.2的推荐意见对AKI的严重程度未

肾脏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I型新月体肾炎(ICD-10:N01.7)/Goodpa sture综合征(ICD-10:M31.001)/抗肾小球基底膜病(IC D-10:M31.002?N08.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相关肾小球肾炎(ICD-10:M31.003?N08.5*)。 行血浆置换治疗(ICD-9-CM-3:99.07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临床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即在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基础上,短期内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剧下降。可以合并肺出血(Goodpasture病)。 2.可以合并肺出血(Goodpasture病)。 3.病理:免疫荧光表现为IgG及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样沉积。光镜表现为50%以上的肾小球有大新月体形成。 4.血清中抗GBM抗体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血浆置换:可采用单膜或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如采用单膜血浆置换,通常每日或隔日置换1~2个血浆容量,病情稳定可延至每周2~3次,一般连续治疗5~14次,或直至血清抗GBM抗体转阴或危及生命的肺出血停止。 2.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结合肾活检病理改变判断治疗的计量,甲泼尼龙每次7~15mg/kg (每次0.3~1.0g),每日或隔日1次静脉滴注(30~60分钟内完成),每3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 3.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泼尼松1mg/(kg·d)(最大计量60mg/d),约4~6周后逐渐减量。同时口服或静脉应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4.肾脏替代治疗:严重肾功能受损者可给予肾脏替代治疗。 5.对症治疗:给予积极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4~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01.7I型新月体肾炎疾

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

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 一、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ICD-10:第一诊断为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ICD-10:N17)、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衰竭期) N1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突发肾功能减退(在48小时内)。 2.急性肾损伤1期(危险期):血清肌酐升高≥0.3mg/dL (26.4μmol/L)或为基线值的1.5-2倍;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6小时。 3.急性肾损伤2期(损伤期):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线值的2-3倍;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12小时。 4.急性肾损伤3期(衰竭期):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线值的3倍或在血清肌酐>4mg/dl(354μmol/l)基础上急性增加0.5mg/dL(44μmol/L);或者尿量<0.3 ml/kg/h持续>24小时或无尿持续>12小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肾脏替代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经评估预计无效的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氮质血症(具体替代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决定)。 2.对症治疗:给予适当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原因不明的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血管炎、急进性肾炎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其他经评估认为需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情况, 并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7-21天。

肾病学专业5个病种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11〕58号文件附件 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I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I型新月体肾炎(ICD-10:N01.7)/Good pasture综合征(ICD-10:M31.0)/抗肾小球基底膜病(I CD-10:M31.0)。 行血浆置换治疗(ICD-9-CM-3:99.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临床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即在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基础上,短期内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剧下降。 2.可以合并肺出血(Goodpasture综合征)。 3.病理:免疫荧光表现为IgG及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样沉积。光镜表现为50%以上的肾小球有大新月体形

成。 4.血清中抗GBM抗体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血浆置换:可采用单膜或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如采用单膜血浆置换,通常每日或隔日置换1–2个血浆容量,一般连续治疗3–6次,或至血清抗GBM抗体转阴。 2.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泼尼龙7–15mg/kg/次(0.5–1.0g/次),每日或隔日一次静滴(30–60分钟内完成),每3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 3.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泼尼松1mg/kg/d,约4–6周逐渐减量。同时口服或静脉应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4.肾脏替代治疗:严重肾功能受损者可给予肾脏替代治疗。 5.对症治疗: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01.7I型新月体肾炎疾病编码或ICD-10:M31.0Goodpasture综合征疾病编码或

KDIGO临床诊疗指南急性肾损伤的诊治

KDIGO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肾损伤的诊治 执行概要 Kidney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s (2012) 2, 8–12; doi:10.1038/kisup.2012.7 翻译:弓孟春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校对:陈罡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第二部分:急性肾损伤的定义 2.1.1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定义是出现以下情况的任意一种(未分级): l●48小时内SCr升高≥26.5μμmol/L;或 l●已知或认定在过去7天内SCr升高≥基线值的1.5倍;或 l●6小时内尿量< 0.5mL/kg/hr 2.1.2 AKI 的严重程度依照以下标准来分级(表格2)。(未分级) 分级血清肌酐尿量 1 基线值1.5-1.9倍 或 升高≥26.5μμmol/L 6-12小时内<0.5mL/kg/h 2 基线值2.0-2.9倍超过12小时<0.5mL/kg/h 3 基线值3倍 或 升高≥353.6 μμmol/L 或 启动肾脏替代治疗 或在低于18岁的患者中,eGFR降至 35mL/min/1.73m2超过24小时<0.3mL/kg/h 或 超过12小时无尿 2.1.3 应尽最大努力去明确AKI的病因。(未分级) 2.2.1 推荐根据患者易感性及暴露情况对AKI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1B) 2.2.2 根据患者易感性及暴露情况规划诊治,以期降低发生AKI的风险(请参见相关指南内容)。(未分级) 2.2.3 对发生AKI的高风险患者,应监测血清肌酐及尿量以尽早发现AKI。(未分级) 根据患者的风险及临床病程对监测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制定个体化方案。 2.3.1 对发生AKI的患者迅速进行评价以明确病因,特别要关注可逆性病因。(未分级)

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临床路径

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ICD-10 K85.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2013年,上海),《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膜炎体征。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其他如白细胞增多,高血糖,肝功能异常,低钙血症,C反应蛋白等。 3.辅助检查:腹部超声,增强CT扫描,MRI。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胰腺

炎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1.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呼吸支持、肠功能维护、连续血液净化;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胰酶抑制剂;预防和抗感染;镇静和镇痛药物。 (4)ERCP/腹腔镜微创治疗(必要时) (5)开腹手术治疗:对于胆总管结石性梗阻、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败血症等尽早行手术治疗。 (四)轻症患者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脑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肾小球功能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一)蛋白尿概念 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15g/24h。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加,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产生的蛋白尿。 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产生的蛋白尿。 (二)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 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①滤过膜的通透性;②有效滤过压;③肾血浆流量。 肾小球的滤过量大小可以用肾小球滤过率表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在肾的排泄功能中占重要地位。 肾脏有很大后备潜力,一般状态下肾单位并非全部处于工作状态,因此部分肾单位损伤不足以反映在目前常用的肾功能试验的结果中。 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滤过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指标评价。 1.肾小球滤过率(GFR) 2.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简称肌酐清除率) 3.血肌酐测定 4.尿素测定 5.尿酸(UA)测定 6.血清β2微球蛋白测定 7.肾血流量测定简述 8.胱抑素C(cystatin,Cys C)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即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单位是ml/min)。 肾小球滤过率可作为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标志。 肾小球滤过率临床通常以某些物质的肾清除率来表示。 肾清除率表示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某物质从一定量血浆中全部清除并从尿排出时被处理的血浆量。

它是衡量肾脏清除血浆中物质,生成尿液能力的指标。 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试验是清除试验。 肾对某物质的排出量同时受该物质血中浓度的制约。 清除率计算的基本公式是: P×GFR=U×V GFR=V/P×U P-某物质血浆(清)浓度 U-该物质尿中浓度 V-单位时间(min)内尿量 尿中任何一种物质都可用此公式计算清除率。 清除实验是最能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试验。 在清除率中所用物质应基本具备如下条件: (1)能自由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 (2)不通过肾小管分泌或被重吸收(血浆清除率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3)该物质在血及尿中的浓度测定方法较简便易行,适于常规操作,有较好重复性。 (4)试验过程中该物质血中浓度能保持相对恒定。 血浆清除率小于肾小球滤过率,说明肾小管对该物质有重吸收作用,血浆清除率大于肾小球滤过率,说明肾小管对该物质有分泌作用。 目前能满足上述(1)、(2)两项要求的试验主要有: ①菊粉清除率(Cin)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菊粉清除率测定是最能准确反映GFR的标准方法。但菊粉是一种外源性物质,仅用于研究领域。(参考方法) 2.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简称肌酐清除率) 内生性肌酐在体内产生速度较恒定(每20g肌肉每日约生成1mg),因而血中浓度和24小时尿中排出量也基本稳定。 肌酐主要从肾小球排出外,还有小部分从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肌酐不仅个体差异较大,而且在GFR下降时由肾小管分泌所占比例也将代偿性加大。 【测定】 (1)标本采集 1)为排除外源性肌酐的干扰,试验前应给受试者无肌酐饮食3天,并限蛋白摄入量,避免剧烈运动,使血中内生肌酐浓度达到稳定。 2)准确计量24小时尿量V(ml)记录身高、体重。 3)在收集尿液的同时,收集血样。 4)测尿肌酐(U)和血肌酐(P)。 (2)计算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 V:每分钟尿量(ml/min)=全部尿量(ml)÷(24×60)min U:尿肌酐,μmol/L P:血肌酐,μmol/L 为消除个体差异可进行体表面积矫正。

急性肾损伤诊断和治疗指南规范

简介 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急性肾损伤通常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学会如何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很重要。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者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从肾功能的微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突然并且持续升高。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 高钾血症 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有多常见?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它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500/1,000,000,其中每年每1,000,000 人中有200 名患者需要透析。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尤其以80-89 岁人群发病率最高(每年1,000,000 人中占950 人)。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1%,7% 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死亡率 患有急性肾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是50%,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75% 以上。尽管在支持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年老、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得到了转诊治疗。 分类 直至最近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这造成比较和解释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评估临床干预措施时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 年引入了RIFLE (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RIFLE 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急性肾损伤分为三个递增的肾功能障碍水平,根据肾功能丧失的持续时间分为两个预后。 RIFLE 的分类方法已经通过验证。它使用方便,是有效的死亡预测因素。由于血清肌酐的轻微变化都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结果(例如住院死亡率),因此在2005 年修订了RIFLE。 急性肾损伤的RIFLE 分类 肾功能障碍的风险期(急性肾损伤阶段1)

急性肾损伤临床指南中文版

急性肾损伤(AKI)临床指南 推荐意见得强度 分级意义 1级“我们推荐”您得医院中大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得治疗措施,仅有少数患者不然2级“我们建议”您得医院中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得治疗措施,但很多患者不然 支持证据得质量 分级证据质量意义 A 高我们相信真正疗效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接近 B 中真正疗效很可能与疗效评估结果接近,但也有可能两者存在显著差别 C 低真正疗效可能与疗效评估存在显著差别 D 很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不肯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推荐意见总结 推荐意见推荐级别 2、AKI定义 2、1 AKI得定义与分级 2、1、1 A KI得定义为以下任一 ? 48小时内SCr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或? 已知或推测在过去7天内SCr增加至≥ 基础值得1、5倍;或? 尿量< 0、5 ml/kg/h x 6 hrs 未分级 2、1、2 根据以下标准对AKI得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表2) 表2 AKI得分级 分级血清肌酐尿量 1 基础值得1、5 –1、9倍或< 0、5 ml/kg/hr x 6 –1 2 未分级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hrs 2 基础值得2、0 –2、9倍 < 0、5 ml/kg/hr x ≥ 12 h rs 3 基础值得3、0倍或 肌酐升高至≥ 4、0 mg/dl (≥ 353、6 μmol /l) 或 开始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或 年龄< 18岁时,eGFR下降至< 35 ml/min/ 1、73 m2 < 0、3 ml/kg/hr x ≥ 24 h rs 或 无尿≥ 12 hrs 2、1、3 应当尽可能确定AKI得病因未分级 2、2 风险评估 2、2、1 我们推荐根据患者得易感性与暴露情况对AKI得风险进行分级 1 B 2、2、2 根据患者得易感性与暴露情况进行治疗以减少AKI得风险(见相关指南部分) 未分级 2、2、3 通过测定SCr与尿量鉴别AKI高危患者以检测AKI 未分级 2、3 AKI高危患者得评估与一般治疗 2、3、1 迅速对AKI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病因,尤其应当注意可逆因素未分级 2、3、2 通过测定SCr与尿量对AKI患者进行监测,并依照2、1、2得推荐意见对AKI得严重程 度进行分级未分

肩袖损伤临床路径表单

肩袖损伤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肩袖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肩袖损伤 行肩关节镜下关节镜检,肩峰成型、肩袖缝合术,或含以下诊断和术式: (二)诊断依据。 1.病史:肩关节疼痛、无力,活动不利史。 2.体检:Jobe’test+,压腹实验+,吹号征+,speed’test+,lift-off(+)。 3.辅助检查:肩关节造影或核磁共振或核磁共振造影可

以确定肩袖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诊断明确的肩袖损伤,症状明显,持续不缓解,影响正常生活和运动。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袖损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0-2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肩关节正位、Y位X线片 (6)肩关节MRI或MRI造影(必要时) (7)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肩关节CT检查 (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2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全麻+神经阻滞麻醉。 2.手术方式: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型,肩袖缝合修补术。 3.手术内植物:各种缝合锚钉, bio-corkscrew+pushlock锚钉,GII锚钉等。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治疗指南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治疗指南

简介 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急性肾损伤通常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学会如何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很重要。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者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从肾功能的微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突然并且持续升高。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 ?高钾血症 ?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有多常见?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它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 500/1,000,000,其中每年每 1,000,000 人中有 200 名患者需要透析。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尤其以 80-89 岁人群发病率最高(每年 1,000,000 人中占 950 人)。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 1%,7% 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死亡率 患有急性肾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是 50%,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 75% 以上。尽管在支持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年老、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得到了转诊治疗。 分类 直至最近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这造成比较和解释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评估临床干预措施时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 年引入了RIFLE(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RIFLE 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

肾内科临床路径

(肾内科)卫生部下发的112个病种临床路径 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6.1终末期肾脏病 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 6.3急性肾损伤 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 终末期肾脏病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终末期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ICD-10:N18.0) 行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成型术(ICD-9-CM-3:39.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有或无慢性肾脏病史。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残余肾功能每周Kt/V小于2.0。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血液透析:有腹膜透析绝对禁忌症,需要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对于糖尿病肾病、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患者,可酌情提早建立血管通路。 2.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自愿选择。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7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铁代谢、iPTH; (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4)双上肢动脉、深静脉彩超(血液透析)。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浅静脉DSA、MRA或CTA。

06-肾内-03-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之欧阳歌谷创编

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 欧阳歌谷(2021.02.01) (2009年版) 一、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ICD-10:N17)、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衰竭期)(ICD-10:N1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突发肾功能减退(在48小时内)。 2.急性肾损伤1期(危险期):血清肌酐升高≥0.3mg/dL (26.4μmol/L)或为基线值的1.5-2倍;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6小时。 3.急性肾损伤2期(损伤期):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线值的2-3倍;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12小时。 4.急性肾损伤3期(衰竭期):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线值的3倍或在血清肌酐>4mg/dl(354μmol/l)基础上急性增加0.5mg/dL(44μmol/L);或者尿量<0.3 ml/kg/h持续>24小时或无尿持续>12小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肾脏替代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经评估预计无效的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氮质血症(具体替代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决定)。 2.对症治疗:给予适当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原因不明的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血管炎、急进性肾炎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其他经评估认为需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情况, 并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7-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7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2-7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嗜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包括钙、磷、镁、HCO3-或CO2CP)、血糖、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免疫指标(ANA谱、ANC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