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趋势进步的悖论国家情报委员会出版行政摘要

全球趋势进步的悖论国家情报委员会出版行政摘要

全球趋势进步的悖论国家情报委员会出版行政摘要
全球趋势进步的悖论国家情报委员会出版行政摘要

全球趋势:进步的悖论

国家情报委员会出版

行政摘要

2017年1月

我们生活在一个悖论当中:工业和信息时代的成果正在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既更加危险又更充满机遇的世界。究竟是希望还是危险占主导地位,这将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它连接了人类,赋予了个人、团体和国家强大的力量,并在该过程中带动了十亿人摆脱贫困。但同样的进步也产生了诸如“阿拉伯之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政治上民粹主义和反建制体制的全球增长等冲击。这些冲击也凸显了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多么的不堪一击,突出了全球景观的深刻转变,其预示着一个不久将会出现的黑暗和困难的未来。

未来五年里,国家内部及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将日趋加剧。全球增长将会放缓,同时日趋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也将迫在眉睫。范围不断扩大的国家、组织和有势力的个人将塑造地缘政治。无论是好是坏,新兴的全球格局正在一步步结束冷战后的美国主导时代。而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也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国家间的合作以及以公众期望的方式治理都将日趋困难。否决者将威胁阻碍合作过程的每一步,而信息“回音室”将强化无数的竞争事实,破坏对世界事件的共识。

在这种合作危机的背后,是地方、国家和国际上对于政府在一系列议题 -- 从经济到环境、宗教、安全及个人权利等 -- 扮演的正当角色的分歧。关于道德界限的辩论 --欠了谁,欠了什么-- 将变得更加显著,而国家间价值观和利益的分歧也将威胁到国际安全。

在这种明显的混乱局面下,强制性的维持秩序变得非常诱人,但毕竟从短期来讲代价过高,而从长期来讲终将以失败而告终。在一个增长缓慢,财力有限和负债累累的时代,在不同的领域中占主导性、有力量且数量激增者往往需要借助不可接受的资源。在国内这样做将是民主的终结,导致专制主义或动荡,或两者兼有。虽然物质力量对地缘政治和国家权力仍将保持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未来最强大的人物将利用网络、关系和信息来进行竞争与合作。这是20世纪大国政治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即使这些大国还是不得不一次次地学习再学习。

美苏的代理战争,特别是在越南和阿富汗,便是后冷战冲突以及今天在中东、非洲和南亚的争斗的预兆-- 弱势的敌方通过不对称战略、意识形态和社会紧张局势来拒绝接受他方的胜利。随着小团体和个人利用新技术、思想和关系来获得优势,恐怖主义的威胁将在今后几十年里继续蔓延。

同时,国家间仍将维持高度相关。中国和俄罗斯将更加大胆,而区域性的积极分子和非国家级的组织也将看到各自利益的缺口。美国的不确定性,西方国家的内向观,以及避免冲突和尊重人权的准则的侵蚀,也终将鼓励中国和俄罗斯来挑战制衡美国。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 “灰色地带”式的侵略和多种形式的阻断都将保持在热战门槛之下,但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误判风险。过度相信物质力量能够控制危机的升级,这终将使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风险上升到冷战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即使可以避免热战,目前从“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国际合作-- 例如气候变化等 --的模式中,只能掩盖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和利益的显著差异,而很少能够遏制主导地区的主张。这种趋势正在形成一个势力范围格局的世界。

许多国家的内部情形也不容乐观。尽管几十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先进技术使最富有的人更加富有,并使主要位于亚洲的十亿人摆脱了贫穷,但它同时也掏空了西方的中产阶级,并因此引起了对全球化的反弹。出现了过去70年以来最严重的移民流,这引发人们对于福利枯竭、就业竞争加剧的担忧,并加强了本地主义和反精英的情绪。增速缓慢加之技术因素所致的就业市场混乱将危及减贫过程,并在未来几年里加剧各个国家的内部紧张局势,助长造成国家间紧张关系的民族主义。

然而,不能说我们的未来注定悲惨。今后五年或二十年是更加光明亦或更加更暗,将取决于三个选择:在一个个人强大和经济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个人、团体和政府将如何重新商讨对彼此的期许以营造政治秩序?主要国家、以及个人和团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设计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模式或新架构?政府、团体和个人现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准备应对诸如气候变化和革命性技术等多方面的全球性问题?

三个故事或三个情景 - “岛屿、”“轨道、”“社区” - 探讨了趋势和基调的选择将如何相交,共同营造通向未来的不同路径。这些情景强调在国家(岛屿)、区域(轨道)、次国家和跨国(社区)的层面上对于近期动荡的不同反应形式。

?岛屿情景探讨的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这将导致长期的缓慢或零增长,并挑战传统的经济繁荣模式和全球化继续深化的假设。这种情景强调的是,在对于全球化的普遍反弹日益加深、新兴技术带来工作和贸易的变革、以及政治日趋动荡的背景下,政府在满足社会的经济和物质安全需要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某些条件可能会诱使某些政府转向内部,减少对多边合作的支持,以及采取保护主义的政策,而其他的政府则会在此情况下设法利用新的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来源,该理论强调了各国政府在这些条件下所面临的选择。

?轨道情景探讨的是竞争中的大国各自寻求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试图保持内部稳定从而产生的未来的紧张局势。它探讨日益上升的民族主义、不断变化的冲突模式、新型破坏性技术以及全球性合作日渐衰退将如何合力加剧国与国冲突的风险。这种情景强调政府将面临的政策选择,这种选择要么将巩固稳定与和平,要么将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它的代表性行为是一怒之下使用核武器,其结果反而凝聚了全球人的思想从而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

生。

社区情景展示的是日益增长的公众预期和国家政府能力的日益下降为地方政府和私人参与者开启了活动空间,从而挑战传统上对治理意义的种种假设。信息技术仍将是主要的推动力,与国家政府相比,公司、声援团体、慈善机构和地方政府能够更加灵活地为民众提供服务以影响他们支持其议程。大多数国家政府将对其抵制,而一些国家会将一部分权利让给这种新兴的网络组织。从中东到俄罗斯,无论哪里,控制将更加艰难。

正如进步的悖论所隐含的情形,同样产生近期风险的趋势也可能创造长远性机会从而产生有利的结果。如果世界能够幸运地利用这些机会,那么未来将比我们提出的三种情景好。新型全球景观充斥着种种意外和中断,有韧性的国家和组织将最能够善加利用这些机会,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局势,在意外的逆境中坚持不懈,并能够采取行动快速恢复。他们将投资基础设施、知识和各种关系,使其能够管控来自经济、环境、社会或网络等方面的冲击。

同样,最具韧性的社会可能是那些能够充分释放和拥抱每个人潜力的社会 - 无论是妇女少数民族,还是在最近经济和技术趋势中受重创者。他们顺历史潮流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利用范围日渐扩大的人类技能来塑造未来。在所有社会中,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都会有人选择从事改善他人福利、幸福和安全的事业,利用变革性技术大规模地从事这方面的事业。但反之亦然,破坏性力量也将被赋予前所未有的能力 - 摆在在政府和社会前面的中心谜题便是如何以一种能够产生可持续的安全、繁荣和希望的方式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禀赋融合在一起。

2035年前的全球趋势和关键影响

富人老化,但穷人不老。在富裕国家以及中国和俄罗斯,工作适龄人口都在缩减,但在发展中和贫穷国家里,工作适龄人口却在增长,尤其是非洲和南亚地区,这些都增加了经济、就业、城市化和福利等方面的压力,催生了移民潮。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样重要。

全球经济正在转变。短期内经济增长将持续疲软。主要经济体将面临劳动力萎缩和生产率回报下降的问题,同时需要背负高额债务、需求疲软、及对全球化的质疑声的重担从2008-09年的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中国将试图从其长期的出口和投资为主转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较低的增速将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减贫进程。

技术加快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不连续性。高速的技术进步将加快变革的步伐并创造新的机遇,但同时又会加剧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分歧。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恐将以高于经济能够适应的速度改变工业,并可能取代工人并挤压贫穷国家的传统发展路线。生物技术,如基因组编辑将彻底改变医学和其他领域,但同时又加大道德方面的分歧。

思想和身份认同正在推动新一波的排斥浪潮。在增长疲弱的情况下的全球连通性将加剧社会内部和社会间的紧张关系。民粹主义将同样在左右派中滋长,危及自由主义。一些领导人会诉诸民族主义来巩固统治。与许多国家的政府相比,宗教影响将更加举足轻重,更具权威性。在几乎所有国家中,经济力量将加强妇女的地位和领导作用,但也会有反弹。

治理将越发艰难。公众将要求政府提供安全繁荣,但收入平平、缺乏信任、两极分化以及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将影响政府的施政效果。技术将使有能力阻止或规避政治行为的人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这些参与者的增加,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司和有势力的个人,对全球性问题的管理将日趋困难,从而会有更多的特设性行为,但更少的广泛包容性行为。

冲突的性质正在改变。大国间利益的差异、恐怖威胁的蔓延、脆弱国家的持续动荡以及致命和破坏性技术的传播将使冲突的风险继续上升。对于社会的破坏将更加常见,可以通过远程精确武器、网络、和机器人系统异地瞄准基础设施,还可以通过更易得手的技术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气候变化、环境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引起注意。一系列全球性危险会造成眼前及较长期的威胁,需要我们采取共同行动加以解决 - 尽管合作将举步维艰。更极端的天气、水土方面的压力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都将扰乱社会。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冰川融化和污染都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气候变化方面的紧张局势将加剧。出行的增加和落后的卫生基础设施将使传染病的控制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

这些趋势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合力使治理和合作更加困难,并将改变权力的性质,致使全球格局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经济、技术和安全方面的趋势,其将大大增加那些能够以举足轻重的方式行动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的数量。除非社会和政府能够重新协商对彼此的期许,否则国家内部的政治秩序将难以捉摸,局势仍将紧张。在国家之间,后冷战的单极时代已经过去,1945年后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也可能正在衰落。一些大国和地区活跃分子将寻求通过武力主张其利益,但他们会发现这种结果却是稍纵即逝,因为当今世界具有否决权的参与者日趋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和物质形式的力量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帮助其获得并维持这样的结果。

悖论的意思是什么

悖论的意思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悖论的意思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悖论的意思: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悖论的意思: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英文解释 [数] antinomy;paradox ; [paradox] 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 定义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性质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根源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解悖 悖论与解悖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用对称逻辑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 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

世界十大驳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加入电车的前方帮着5个人,你拉动一下拉杆就能使将电车驶向岔道——而岔道上什么也没有,不会造成任何危害。这时候你动不动拉杆呢?如果你不拉,你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五个人被轧死,这显然是不道德行为——你本来有选择的余地,轧死五个人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你只要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但是你选择了什么也不干,你就应当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集宗教、科学和哲学于一体,该学派人数固定,知识保密,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于学派领袖。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他们不把分数看成一种数,而仅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使当时希腊数学家们深感不安,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最后,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正方形的一边与对角线,就不存在能同时量尽它们的第三线段,因此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很显然,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认为第一次危机的产生最大的意义导致了无理数地产生,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都无法用来表示,那么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数来刻画这个问题,这样无理数便产生了,正是有这种思想,当我们将负数开方时,人们引入了虚数i(虚数的产生导致复变函数等学科的产生,并在现代工程技术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但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危机的真正解决在1872年德国数学家对无理数的严格定义,因为数学是很强调其严格的逻辑与推证性的。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其实我翻了一下有关数学史的资料,微积分的雏形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阿基米德的逼近法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无限小分析的基本要素,直到2100年后,牛顿和莱布尼兹开辟了新的天地——微积分。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焦点是: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如果是零,怎么能用它做除数?如果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无穷小量的那些项去掉呢? 直到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另外Weistrass创立了极限理论,加上实数理论,集合论的建立,从而把无穷小量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无穷小量,是不是零要看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是静止的,我们当然认为它可以看为零;如果是运动的,比如说1/n,我们说,但n个1/n相乘就为1,这就不是无穷小量了,当我们遇到等情况时,我们可以用洛比达法则反复求导来考查极限,也可以用Taylor展式展开后,一阶一阶的比,我们总会在有限阶比出大小。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 我从很早以前就读过“理发师悖论”,就是一位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

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

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 在音乐的发展中,小提琴艺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不计其数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不同的小提琴艺术网络以及各种教学体系,使小提琴艺术百花争妍,并成为音乐王国中的佼佼者。进入20世纪以来,小提琴艺术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以小提琴演奏家引人注意,因此要选定10位小提琴家实为一件难事,好在表演艺术的演与听,本来就见仁见智。笔者在此介绍的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其笔序是以出生年月为依据。 1、弗里茨·克莱斯勒 (FritcKreisler,1875—1962)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叶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他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个音乐迷,这对克莱斯勒产生重要影响。7岁时克莱斯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0岁毕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法比小提琴学派的著名教授马萨尔,当他以毕业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时,年仅12岁。因此,克莱斯勒的演奏兼有维也纳人的温暖人情味和法兰西式的贵族风度,这使得他的演奏风格新颖而独特,同时代的小提琴家几乎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如海菲兹、埃奈斯库、蒂博、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等。克莱斯勒的演奏最重要的标志性风格,是对颤指(揉弦)的运用,他赋予颤指技巧以戏剧性的风格,无论是悠扬的歌唱性旋律还是快速音型的技术性段落,在此,颤指都已成为最有力的表情手段和增添色彩的手法,而这一点,正是他的前人们所十分谨慎从事的事情。 2、乔治·埃奈斯库 (GeorgesEnescu,1881—1955) 乔治·埃奈斯库是一位通才式的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他生于摩尔多瓦地区维尔纳弗县的利文镇。作为作曲家,其代表作管弦乐《罗马尼亚狂想曲》奠定了他作为罗马尼亚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的地位。对于他的钢琴演奏,连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什坦都这样说:“他是一位就连我也要感到眼红的非常了不起的钢琴家。”而作为指挥家,他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完全的尊重。埃奈斯库小提琴演奏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将法比小提琴学派的演奏手法于他在童年时代就很喜爱的罗纪尼亚民间音乐中的吉普赛音乐(拉乌塔里,Laoutari)的表演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演奏风格。由于他的包括作曲在内的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使他的演奏给人们的印象不只是在拉琴,同时也是在即兴创作,他的每一次演奏都是新鲜的,都像是演奏新作。埃奈斯库在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方面有他独到之处,他喜爱弓幅宽阔的连音奏法,这使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色盲悖论

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 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绿色”。所以,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 问: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注:有人说让他水彩画画,比如说画蓝天绿草,他画出来的肯定是绿天蓝草,而别人的是蓝天绿草。 这个回答是错误的,因为:画蓝天时,他脑中想的是绿色,而他拿起的笔也是他脑中的绿色,也就是别人眼中的蓝色,所以他画出来的仍然是大家眼中的蓝天绿草。———————————————————————————————————————— 下面是我见过的一些的解法,由浅到深一一罗列出来,逐个分析。注:为了方便区分,以下凡是用英语标出的颜色,是脱离概念的,是人眼中感觉到的颜色,例如他听到“蓝色”这个词,脑海中浮现的是Green,然后拿起了蓝笔。

1. 首先,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低水准问题”,以为拿个绿色的牌牌,告诉他“这是绿色”就OK了?人家本来就把绿色的牌牌叫做“绿色”,还用你告诉?像某安焱那种自以为是又到处鄙视别人的,大家无视。2.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画的就应该是“绿天蓝草”,认为题目的那个“注”是错的。所以我有必要把那个注解再解释一下: 题目说的很清楚,正常的“蓝色”在他眼中是“Green”,但由于这个倒霉蛋对颜色的认知是从别人得来,所以在他口中依然是“蓝色”。 也就是说,正常的“蓝色”,无论是颜色还是字符,他都称之为“蓝色”,只是在他眼中是Green。 结论来了,蓝色的天空、蓝色的画笔、“蓝”这个概念,在他眼里都是同一种颜色(Green)。 同样也有,绿色的草地、绿色的画笔、“绿”这个概念,在他眼里也是同一种颜色(Blue)。 所以让他画天,他心里想的是Green,当然就会拿蓝笔,口中说的也是“拿蓝笔”这句话。绿草也是一样,他画草的时候会拿绿笔。 3. 然后再排除部分人的那种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给他个绿色的东西,告诉他,这个其实叫做蓝色” 这根本不可行,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与常人不同,也无法从眼中观察到。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世界著名音乐家及代表作

音乐之父——巴赫( 德国) 音乐神童——莫扎特( 德国) 古今乐圣——贝多芬( 德国) 歌曲之王——舒伯特( 德国) 音乐神灵——韩德尔( 德国) 指挥之王——卡拉杨( 德国) 歌剧之王——威尔弟( 意大利)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 意大利)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意大利) 进行曲之王——苏萨( 美国)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英国) 园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王——海顿( 奥地利)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 法国)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 法国)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 法国)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 法国) 钢琴诗人——肖邦( 波兰) 钢琴之王——李斯特( 匈牙利) 舞剧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 俄国)

伯牙:古代传说人物,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相传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他的作品。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相传《阳春》、《白雪》、《玄默》三操是他的作品。 嵇康: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单乐家,以所弹《广陵散》知名。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艺人,精通琵琶,因反对安禄山被支解示众。 李龟年:唐代宫廷乐师,作《渭州曲》。 董庭兰:唐代古琴家,以善弹《胡茄十八拍》的两种传谱著称。 姜夔: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有《律吕新书》等音乐著作。 朱权:明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和古琴家。论著有《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数十种。 王玉峰:清末民间盲艺人,以“三弦弹戏”模仿谭鑫培、龚云甫等京剧名演员唱腔知名。 华彦钧:现代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所作《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二胡曲最为依妙。 刘天华:现代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所作《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二胡曲发展了二胡的表现手法。 聂耳: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奠基者,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三十余首及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冼星海:现代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作品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歌曲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 张曙:现代作曲家,作品有《保卫国土》、《洪波曲》等二百余首。 麦新:现代作曲家,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浅析谎言悖论

浅析说谎者悖论 摘要:如今,解决悖论成了逻辑学界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将追本溯源,对悖论及说谎者悖论作简要分析及说明,说谎者悖论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悖论,又是最典型的语义悖论。历史上学者们提出很多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的都是不成功的,本文将针对说谎者悖论的实质作简要探讨。 关键字:谎言悖论,悖论,说谎者悖论 一谎言悖论的现象 1引言 大多数人一天要遭遇将近两百个谎言。谎言的无处不在或已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人们说谎的动机至少有九种。概括为进攻性和防御性动机,如为自身谋求优势,保护隐私等。谎言的无处不在引起我的好奇,进而激起我想一探究竟的欲望。然而谎言本身是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知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谎言悖论这种奇奇怪怪的知识。 2对悖论的说明 悖论是英文paradox或antinomy的中译。它来自希腊文的“para”和“doxa”,意思是“难以置信”。从字面上理解,悖论指的是荒谬的理论或者自相矛盾的语句或命题。《中国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悖论”的定义是:“指由肯定它真,就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就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这类命题也可以表述为:“一个命题A,A蕴涵非A,同时非A蕴涵A,A与自身的否定非等值。”《辞海》对“悖论”的定义是:“一命题B,如果承认B,又推得非B;反之。如果承认非B,又可推得B,则称命题B为——悖论。” 3对谎言悖论的界定 “谎言悖论”的表述形式,是要求断定语句“这句话是谎言”的“真”、“假”。而你只要试图完成这一任务,就会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矛盾怪圈:假如你断定该句为“真”,那便会推出该句是“假”;而倘若你断定该句为“假”,那便会据此推出该剧是“真”。

十大著名的哲学假设

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常常用它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前来饕餮。然而,这类盛宴往往菜式复杂,并非人人都能“饱餐一顿”。因此,我们列出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并在哲学、科学或伦理方面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阐释: 10.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是十分有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其内容如下:一个疯子将5名无辜的人绑在一条手推车轨道上,而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他们冲去。幸运的是,你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转至另一轨道。然而,该名疯子在那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此时此刻,这根操纵杆,你拉,还是不拉? 深度解析: 这道“电车难题”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目的在于批判伦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此类理论认为,“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道德的。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牺牲1个人可以挽救5个人,则毫无疑问应该拉动操纵杆。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拉了操纵杆,你就成为杀死“1个人”的同谋,那么很明显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因为你对此人之死负有部分责任。同时,还有人认为,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必须有所作为,不作为同样会被视为不道德。简而言之,不管你做不做、怎样做,都无法让自己在道德的世界里无懈可击,而这正是问题之关键。很多哲学家都以“电车难题”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常会让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妥协,因为真实而完满的道德,并不存在于这个世上。 9. 奶牛在田野(The Cow in the Field)

二战中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1、(英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英国杰出的军事家,英国陆军元帅,战略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蒙哥马利是英国人眼中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拉曼战役,他率领第8 集团军彻底击败了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名将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赢得了北非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中,蒙哥马利亲自导演了一出“沙漠战中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欺骗敌人的活剧. 2、(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沙漠之狐"隆美尔,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他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更主要的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著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3、(俄国)朱可夫:朱可夫于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18年参加红军。早在当坦克团长的时候,就提出坦克战的新理论,主张建立坦克兵团,反对按传统办法将坦克分散配属给行动缓慢的步兵,以便发挥快速闪击作用。这一理论在哈勒欣战役中经受了考验。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形势岌岌可危之际,他受命出任方面军司令。他一跨进斯莫尔尼宫,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无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他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建立纵深的防御配系,并以部分兵力出击德军侧后,终于打破了希特勒妄图夺取"十月革命的摇篮"的迷梦。 4、(美国)乔治·巴顿(GeorgeSmithPatton):他是一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乔治·巴顿作战勇猛顽强,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是一个最具个性和人性的人。使之成为第二世界大战中一颗耀眼军事明星。

悖论大全

老虎悖论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 故事 国王要处决一个囚犯,但给他一个生还的机会。囚犯被带到5扇紧闭的门前,其中一扇后面关着一只老虎。国王 对囚犯说:“你必须依次打开这些门。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你没有打开关着老虎的那扇门之前,你是无法知道老虎是在那扇门后。”显然,如果囚犯有可能在打开有老虎的那扇门前知道,就证明国王在撒谎,那么就可以活命。开门之前,囚犯进行了如下分析:假如老虎在第五扇门,那当他把前四扇门打开后都没发现老虎,那他肯定猜到老 虎在第五扇门中,因国王说过不论何时他也料不到老虎在哪扇门后,那国王的说话就错了。因此,老虎肯定不在 第五扇门中。同样道理,老虎也不在第四道门中,否则囚犯打开三道门后,只剩两道门,老虎既不在第五扇门后,那就会给他料到在第四扇门后;依次类推,老虎不存在任何一道门后;囚犯这时就不再多想,冒冒失失依次推门,结果老虎从第二扇门中跳了出来,把囚犯咬死了。国王看见了说:“不是跟你说了老虎在哪扇门后总是出乎你的意料了吗?现在你就是万料不到了。” 悖论分析 如果囚犯的推理成立,那么就算国王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后,也是“料想不到”,学者们争论的重点在于:这个推理究竟错在第几步? 1.主张错在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是正确的,那么后面几步为什么是错的?所以第一步就错了。错在囚犯把国王的思路作为论据。 首先必须定义怎样算国王所谓的“知道”(或“意料”),如果投机猜测算的话,那国王不论怎样放都不能保证不被猜中,所以带投机成分的猜测不能算“知道”(国王为了自身利益也会这么定义),设“知道”定义为“在即有事实下的逻辑推

理”,那么囚犯不仅要正确预测老虎,还要对其预测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行。本例中不考虑没有老虎的情况,即 囚犯已知必有1老虎。作为囚犯,他在每次打开一个门前都会进行逻辑推理,如果能推出老虎是在即将打开的门 里就赢了,如果不能推出,他就只能打开这个门,如果打开后没有老虎就继续推理下一个门是否有老虎,依此类推。 然后,把问题从5个门简化为只有2个门,囚犯会在打开第一个门之前,对第一个门里是否有老虎做逻辑推理: 由于囚犯要引用国王的思路,故须先考虑国王思路是否是会错。 A.如果相信国王是不会错的,那么你不可能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因为如果推测出就说明国王会错,所以在 这个前提下不可能知道。囚犯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打开第一个门。 B.如果相信国王是会错的: 囚犯首先认为国王放第二个门是错的,但国王既然是会错的,他为何不会按囚犯认为错误的思路放第二个门呢? 所以国王的思路就没法唯一的推测了。囚犯失去国王的思路做论据,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 打开第一个门。 因此,国王应且只应放到第一个门中,则国王必胜。 推广到n个门的情况,只要国王不把老虎放到最后一个门,则国王必胜,囚犯必败。 2.主张错在第二步 故事中的囚犯最后决定相信“没有老虎”。但,国王并不知道囚犯是否会这样,所以的确不可能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如果囚犯决定相信“一定有老虎”,那么在前四扇门都没有老虎之后,第五扇门后的老虎的确就变成“可预料的”了。 既然老虎在第五扇门的话,它一定是“可预料的”,那么当你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时,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可以试着写成逻辑式子:前提一、老虎不可预料。前提二、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可预料。前提三、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就一定在第四扇门。前提四、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可预料。结论:前提互相矛盾。 请注意:这时的逻辑推理中,既然前提互相矛盾,必定有一个以上不成立,那么可能性就是以下四个其中之一、 或是更多: A.老虎可预料。 B.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不可预料。 C.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也不一定在第四扇门。 D.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不可预料。 二和四自身是矛盾命题,不考虑,三会导致老虎变成薛定谔的猫,也就是既存在亦非存在的状态(囚犯把老虎往 前门推是错误的,因为前提中包含“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所以可能性只有一个:老虎可预料。但若老虎可预料,那么显示国王说谎,如果国王可能说谎,那么老虎也真的有可能消失。 这时的正确结论是:国王一定说谎,但他的谎言可能是“老虎可预料”,却也可能是“根本没老虎”,囚犯只是偏心于 一个可能性,结果帮国王圆谎罢了。 3.主张错在最后一步 如果“不可预料”并不是一种保证,而只意味“高机率”,“有老虎”才是保证,那么情况又整个改观。可以列成以下状况:

世界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世界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加入电车的前方帮着5个人,你拉动一下拉杆就能使将电车驶向岔道——而岔道上什么也没有,不会造成任何危害。这时候你动不动拉杆呢?如果你不拉,你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五个人被轧死,这显然是不道德行为——你本来有选择的余地,轧死五个人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你只要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但是你选择了什么也不干,你就应当为你的行为负责任,即使法律不去惩罚你,你的行为最

王尔德经典悖论

除了诱惑之外,我可以抵抗任何事物。(I can resist everything except temptation.) 生活里有两个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There are only two trage dies in life: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 邪恶是好人发明出来说明那些奇异而有魅力的人的神话。(Wickedness is a myth invented by good people to account for the curious attractiveness of others.) 每个伟人现今都有有信徒,而传记总由叛徒来写。(Every great man nowadays has his disciples,and it is always Judas who write the biography.) 教养良好的人处处和他人过不去,头脑聪明的人处处和自己过不去。(The well bred contradict other people.The wise contradict themselves.) 当神想惩罚我们的时候,他们实现我们的祈祷。(When the gods wish to punish us ,they answer our prayers.) 一个好的名声,就像好的意向一样,在很多个举动的形成,在一个举动中推动中失去。(A good name,like good will ,is got by many action and lost by one.) 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A cynic is 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 把人分成好的与坏的是荒谬的,人要么是迷人要,或者乏味。(It is absurd to divide people in to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either charming or tedious.) 女人是用来被爱的,不是用来被理解。(Women are meant to be loved,not to be understood.) 公众是惊人的宽容,可以原谅一切除了天才。(The public is wonderfully to lerant .It forgive everything except genius.) 诗歌可以拯救一切除了印刷错误。(A poet can survice everything but a misprint.)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I don not want to eran my living .I want to live.) 比讨论更坏的唯一事情是不讨论。(The only thing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没有比冷静更让人恼火的。(Nothing is so aggravating than calmness.) 声望是我从未经受的侮辱之一。(Popurlarity is the one in sult I have never suffered.) 真理很纯粹,可决不简单。(The turth is rarely pure and never simple.) 奚落是庸才对天才的颂歌。(Ridicule is the tribute paid to the genuis by the mediocrities.) 没有伟大的艺术家是看事物真实的样子,如果他这样他就不再是艺术家。(No great artist ever sees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If he did he would cease to be a artist.) 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 自传体是批评的最高形式,也是最低形式。 死亡和庸俗是十九世纪仅有的无法用巧辩逃避的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读书太多,甩以不再聪慧,思考太多所以不再美丽。 有些作品很有耐性,长时间以为也没被人了解,原因是这些作品为一些还未有人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些问题在答案出现了很久很久以后才出现。 那些自称了解自己的人,都是肤浅的人。(只有肤浅的人了解自己) 只有聪明的女人才会犯骇人听闻的错误。 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无法表达观点,观点属于人,而非艺术家。 评论开始发挥影响之际也就是它不再是评论家的时候,评论的目的是写下作者自己的心情,而非改正其他人的杰作。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犯罪并非是低级,但是低级都是犯罪。

世界十大著名战役

世界十大著名战役 世界十大著名战役 世界发展至今日,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世界格局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过去几千年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战役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去了解才能有深刻的认识。下面就去看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十次著名战争:一、古战场上升起不灭的圣火——马拉松大战。 一名战士成了奥林匹克马拉松竞赛的创始人,一个激动人心的“荷马史诗”的战争续篇。这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490年,是波斯帝国对雅典发动的侵略战争。雅典方面参战的一万一千人全部是重装步兵,他们按照惯例,在马拉松平原的西侧排出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当时正值雨季,马拉松平原只有中间地势较高,两边都是泥沼地,雅典利用地形靠智谋获得胜利。 双方参战人数:希腊联军1.1万,波斯帝国约10万人。波斯军队阵亡6400人,雅典方面仅阵亡192人。双方阵亡数字的悬殊差距,充分体现了希腊密集阵对波斯方阵的压倒性优势。 此战对于希腊文明在之后三个世纪中所达到的辉煌成就而言,无疑是这一成就的最初台阶,这也是整个希腊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击退波斯的一场会战。

二、惊天动地的空前大厮杀——长平血战。 两千多年前的黄土高坡上,一位古代名将用青铜剑拨开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围歼战的序幕。公元前262年(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国君韩桓惠王自知实力不济,不敢跟秦国较真,打算把上党郡让给秦国,以求息兵。上党地区军政一把手冯亭想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秦国,就写信给赵孝成王,表示愿把上党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以为有便宜可占的赵孝成王派兵进驻上党,引发了此次战役。秦国名将白起率秦领军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同赵国的军队开展决战,赵军最终战败,秦军大获全胜进占长平。 参战双方兵对比:赵军包括支前民工超过45万,秦军正规军达60万再加上超过100万的平民。赵国被杀、和被俘后被坑杀40多万;秦军伤20多万。 长平之战赵国的军事力量基本损失殆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而秦国则扫清了统一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因此可以说是秦国在统一中国的大决战提前了。 三、名垂史册的光辉一页——坎尼会战。 骑在大象上的战争,巧借东风赢得了地中海畔的“龙争虎斗”。该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16年,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汉尼拨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

世界最难演奏的十大钢琴曲

世界最难演奏的十大钢琴曲 说起最难演奏的钢琴曲,尽管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当然,似乎也没这个必要),但如果从一开始可以了解一些这样的曲子,对理解古典音乐还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下面小编带您一起盘点世界上最难演奏的十首钢琴曲。1.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Op.30 - 3. Finale (Alla breve) Lilya Zilberstein;Berliner Philharmoniker;Claudio Abbado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s Nos.2 & 3 作品简介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完成于1909年9月,是作曲家为赴美演出而创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该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黄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作曲家简介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

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他的作品颇富俄国色彩,充满激情、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作品难点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第三钢琴协奏曲》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这首钢琴曲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2. 普罗科菲耶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inor Op.16 : I Andantino - Allegretto Vladimir Krainev - 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s Nos 1 - 5 作品简介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13年,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创作此曲是因为其挚友的英年早逝对他造成了极其深重的打击,普氏在一种神经质般的沮丧与压抑中完成了创作,写得难度如此恐怖是一种愤懑和抑郁的发泄。新颖的和弦和配器、具有浓重普氏风格的乐思,也是此曲的一大特征。作曲家简介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6次获苏联

悖论大合集

悖论的内容 因为一运动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距离目的地之一半的位置。即:若要从A处到达B处,必须先到AB中点C,要到达C,又须先到达AC的中点D。如此继续划分下去,所谓的“一半距离”数值将越来越小。最后“一半距离”几乎可被视为零。 这就形成了此一物体若要从A移动到B,必须先停留在A的悖论。这样一来,此物体将永远停留在初始位置(或者说物体初始运动所经过的距离近似0),以至这物体的运动几乎不能开始。因此,我们得出了运动不可能开始的结论。 见《庄子·天下篇》,庄子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悖论的解释 其实此悖论的解释如下: 此悖论在设立时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A到B的“运动”必须是一个时间相关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距离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运动的速度为0的时候这个悖论为真!但是一旦运动起来,必然有一个速度,速度等于经过的距离除以历经的时间。什么时候速度为0呢?一种情况是距离为0,根本没有要动,另一种情况大家一般会忽略掉,就是经历的时间趋近于无限,不论距离多大,只要是一个固定值,那么速度就是0,于是悖论就成立了。 此悖论虽然没有提及时间,但是却故意掩盖了时间这个因素。 这同最小分割无关,因为在数学上,无限分割是成立的。 2.阿奇里斯悖论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VI:9, 239b15 如柏拉图描述,芝诺说这样的悖论,是兴之所至的小玩笑。首先,巴门尼德编出这个悖论,用来嘲笑"数学派"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的"1>0.999..., 1-0.999...>0"思想。然后,他又用这个悖论,嘲笑他的学生芝诺的"1=0.999..., 但1-0.999...>0"思想。最后,芝诺用这个悖论,反过来嘲笑巴门尼德的"1-0.999...=0, 或1-0.999...>0"思想。譬如说,阿基里斯速度是10m/s,乌龟速度是1m/s,乌龟在前面100m。追乌龟要涉及到极限问题:t=lim(n->∞)(1/2+1/4+....1/ n)=1,而极限是个无限过程,这涉及到潜无限问题,即无限过程无法完成,即1只能无限逼近,不能达到1,乌龟是不能被追上的。 为此,潜无限只能假设空间不可以无限分割,这样悖论就不存在了。但实无限认为,无限过程可以完成,即极限可以达到1,乌龟可以追上,无限过程怎么完成,凭信仰.我们的实数,极限,微积分都建立上实无限上,对潜无限来说,实数,极限等都不成立,只能无限逼近. 3.飞矢不动悖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