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筛选并提取文言文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言文信息

17、筛选并提取文言文信息

所谓信息是指选文中所提供的带有个性化的材料(如反映人物的思想品格、个性特征、行为举止等),一般是文中的现成文字。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划定区域,从某一角度进行辨别判断,选出有关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的赘余的信息。近几年来考察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成4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排情况作出判断。但是2003年的试题从形式上看与往年有所改变。本年度有关裴矩的材料讲到了他“佞于隋”和“忠于唐”两个方面,因而考查时也要求筛选与这两方面有关的信息。在编题时采用“佞于隋”和“忠于唐”的文句结合编组的方式,要求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该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案例1](★★★★★)(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十骑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①句是遇敌后不得已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手段,不合题旨,即可排除A、B两项。

⑥是李广死后的情形,也不合题旨要求,这样即可再排除C项。②④⑤句符合要求。对于此题型,一般可先选出明显不合题旨要求的一句或两句,排除相关选项,再对剩余选项中的疑点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项,未能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义。

方法技巧:答题前应先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以便在做题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维倾向,这样可对所提供语句中多数很快做出判断;然后再对有关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地方重点辨析。[案例2](★★★★)(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可采取正面选择与错误排除两种方式。②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④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⑥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题旨要求。①句写孙登对待下属,③⑤句分别是对待徐夫人与步氏,都属于?待人接物?之主题。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误把⑥句归于孙登。

方法技巧:此类试题着力考查对文章中某一项内容(往往是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涉及到对全文有关信息的筛选和判断。此试题在做题时应着重把握两大方面:一、紧扣试题的主题要求。二、对细节问题要仔细推敲,全面落实。

●锦囊妙计

一、把握文章整体,确立全局观念

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二、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析比较

所谓语料是指个选项中所提供的内容。分清这些材料的归属,才能判断它是否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光看语料本身不是十分正确的,必须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三、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

在文言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如:例一、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面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卷)

(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3)又少进饮食,性数百里。

(4)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5)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民。

(6)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1)(2)(4) B(1)(5)(6)

C(2)(3)(5) D(3)(4)(6)

题中第(3)句的陈述主体是胡质手下的都督,他曲意逢迎,想博取胡质父子的好感。这与题干的陈述主体胡质父子明显不符,所以含有第(3)句的两项均应排除。

四、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

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漏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

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如:例二、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面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2002年高考卷)

(1)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2)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3)专以射为戏。

(4)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5)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6)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1)(3)(4) B(1)(5)(6)

C(2)(3)(6) D(2)(4)(5)

题中第(3)句说的是李广个人的喜好,与部下无关,因此含有第(3)句的两项应排除。五、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

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志向。如:例三,以下句子分别编写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卷)

(1)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2)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3)每见则谈问玄理

(4)仍致于听事梁上

(5)遂上表陈状

A(1)(3) B(2)(4)(5)

C(3)(4) D(1)(2)(5)

所谓处事艺术,实际上说的是在处理事情时,遇到难办之处不直来直去,而是讲究策略,既不碰硬处,又把事情办得圆满。明白这一点就很容易选出(3)(4)句,第(3)句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飘渺的玄理,既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没有引进正面拒绝而得罪道研。第(4)句是说考虑到赵颖“年老、告请”,苏琼无法拒绝赵颖送给自己的新瓜,但又不愿剖食,于是把新瓜放到大厅的梁上。这也是一种处事艺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如: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

(1)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2)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3)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由此益懈

(4)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5)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6)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1)(3)(5) B\(1)(4)(6)

C\(2)(3)(4) D\(2)(5)(6)

——①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结果?(如①虽然同田单‘兵不厌诈’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不能算是符合题干的要求,因为这一句是表达田单‘兵不厌诈’的结果而非手段。第5句是对作战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描述,应当说既未联系到田单‘兵不厌诈’,又未联系到他作战的手段,只是反映了作战过程与结果。这一句干扰程度做弱。第6句虽然同‘兵不厌诈’相关,但全是在讲结果而不是手段,自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理清了六件事的性质,这道题的答案就容易选择了)。

再如1999年全国试题:?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关键在?艺术?二字。其所选语料中①为依法办事,②为工作细致,⑤为按规矩办事,皆不合题旨要求。题干所给的往往是很概括的观点或问题,要求在各备选项中筛选出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具体材料。

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2004年高考题一)

(1)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2)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3)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4)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5)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6)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1)(2)(6) B(1)(3)(4)

C(2)(4)(5) D(3)(5)(6)

(从文本摘引的六句话中,只有(1)(3)(4)写的是执言,期于句子内容与仗义执言不沾边。)

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2004年高考题二)

(1)怿百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2)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4)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5)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6)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3)(5) B(1)(5)(6)

C(2)(3)(4) D(2)(4)(6)

(第1句正是仗义助人的表现,第2句写桑怿夜间侦查的情况,不属于仗义助人的表现,第3句说的是少年,与之仗义助人的表现无关,第4句表现的是刚直廉明,不属于仗义助人的表现,第5句表现的是仗义助人的品质,第6句表现的同样是仗义助人的品质。)

六、梳理文意句意

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如例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弥精”的一组是:()(2002年北京卷)

(1)请寝之丘,故至尽不失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4)去郑而之许

(5)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6)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1)(2)(6) B(3)(5)(6)

C(2)(3)(4) D(1)(4)(5)

题中(3)(4)句均选自材料的第三文段,这一段的语意重点在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汇报的态度,欣赏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弥精”。在这一段中江上丈人是主角,五员只不过是个配角,而(3)(4)句的主语是五员,所以包含(3)(4)的选项均应被排除。

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2003年高考题)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裴矩“佞于隋”表现为攻于心计,投帝所好,“忠于唐”表现为竭尽忠心,当廷辩驳。项中,后一句不能表明其忠于唐,因为此句正是唐太宗的本义,它表现不出裴矩的竭尽忠心,躺廷辩驳;其实,此言并非裴矩的本意,他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目的是引出下文“但”之后的辩驳。项中,前一句不能表明裴矩“佞于隋”,因为一是裴矩此举的对象是百官众人,而不是隋炀帝,二是此举的出发点是“恐为身祸”,而不是投其所好;项中,后一句不能表明裴矩“忠于唐”,因为唐太宗此言旨在训导百官,而不在称誉裴矩。

六、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

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确实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如例1的题干要求选出的是反映“其父子清慎如此”的行为,而第(6)句反映的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讲胡质父子名声很大,后来又做了很大的官。题干与文句的信息明显不对应,所以含第(6)句的两项均应排除。

七、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

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如2001年春季试题,6个语料几乎都是对韦仁约的赞扬,当然不会都符合题旨。这就要再次审视题干要求,并对这6个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排除虽写其正直,但主要属于为官职责的有关语料。

二、文言虚词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臵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4、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知/不以利为利益中

5、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6、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7、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8、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9、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其李将军之谓也

11、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

12、秦望恐其破璧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2001年高考题)

(1)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2)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3)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由此益懈

(4)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5)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6)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1)(3)(5) B\(1)(4)(6)

C\(2)(3)(4) D\(2)(5)(6)

二、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2004年高考题一)

(1)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2)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3)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4)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5)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6)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1)(2)(6) B(1)(3)(4)

C(2)(4)(5) D(3)(5)(6)

三、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2004年高考题二)

(1)怿百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2)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4)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5)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6)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1)(2)(6) B(3)(5)(6)

C(2)(3)(4) D(1)(4)(5)

[案例1](★★★★★)(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十骑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案例2](★★★★)(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例一、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面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卷)

(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3)又少进饮食,性数百里。(4)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5)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民。(6)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1)(2)(4) B(1)(5)(6)

C(2)(3)(5) D(3)(4)(6)

例二、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面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2002年高考卷)

(1)解鞍,令士皆纵马卧。(2)得赏赐辄分其麾下。(3)专以射为戏。(4)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5)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6)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1)(3)(4) B(1)(5)(6)

C(2)(3)(6) D(2)(4)(5)

例三,以下句子分别编写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卷)(5)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2)密走私访,别获盗者(3)每见则谈问玄理(4)仍致于听事梁上(5)遂上表陈状

A(1)(3) B(2)(4)(5)

C(3)(4) D(1)(2)(5)

例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弥精”的一组是:()(2002年北京卷)

(1)请寝之丘,故至尽不失(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3)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4)去郑而之许(5)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6)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1)(2)(6) B(3)(5)(6)

C(2)(3)(4) D(1)(4)(5)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 一、方法: 1.紧扣语境 命题者在选择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一定要有语境意义,一定要把选项还原到原文中去,分析揣摩,千万不可想当然。有的选项句子,更不可只看句子的表层意思,若放入原文,细心考察,便会发现与筛选标准相差甚远。 2.运用排除法 答题时应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而在分析选项时应注意上下文,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要求的人物性格品行的选项。 3.注意试题特点 在设干扰项时,一般设两至三个,一般采用“非其人”“非其事”“直接或间接”等干扰手法。 做题时可适时利用这些命题特点。 二、基本原则:三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就是排除那个不是筛选人物的选项。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 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 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 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分析概括题 一、解读: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综合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 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二、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 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尾注等内容。 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应结合先前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 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三、选项错误类型 (1)时序颠倒。这类错误是指有意将事件先后顺序混淆,造成错误。 (2)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3)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 条件。 (4)无中生有。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5)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6)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四、错项示例 比对一看是否无中生有,用貌似正确的话来干扰 示例:(2010·辽宁)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原文: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 避,乃闭自经。 比对分析:赵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系无中生有。赵良淳只是让家人“出避”。 兵士逃生是因为士兵进入城中说:“众散,元帅不杀汝。” 比对二看是否应强加因果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中学语文论文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 黎婷婷 文言文阅读需要理解,理解是指在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下对文段有分析综合能力。高考中第十题文言文选择题,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考试题型 文言文在选材上主要为人物传记类和古代散文两种。出题者会在文中选取能体现某些特点的句子,一共六句,排列组合成四个选项,每项三个句子。 考试题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人物传记类 这一类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就是人物、事件、性格(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基本模式是:什么人,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是什么样的评价。 (二)古代散文(包含议论文) 这一类文章在阅读上要比人物传记难一些,它包含景物、物象、感情、义理。形式上要散一些,学生不容易抓住中心,但散文也是有模式的,就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有什么评价。 无论哪种文体。出题者都会选取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特点,给出选项句子,让学生去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题步骤 (一)审准题意,画出关键词

这道选择题的题干只有一句话但是里面包含的关键词比较多,一般的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摇A?摇能表现XXX的?摇B?摇的一组是”我们最先关注的是XXX,这是确定我们搜索的总方向,然后是B中的内容,分析B中内容是什么题型这样搜索就缩小了范围。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A中的内容,因为A处并不是每次都有限定的词语,如果出现一般会是“直接”“间接”“分别”等词语。 由此可见,短短的一句话,需要我们的学生非常认真的审题。 (二)找出句子,逐一翻译 选项中的六个句子要求学生在文中一一找出,结合上下文逐一理解,这是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查。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 (三)确定方向,辨别排除 理解之后就是对筛选信息一一辨别,找准所选语句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这一项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从能力级别上分析是C,由此可以推断出题者不会设置太多难点,只要认真分析比较,就会选择正确的。 (四)纵观全局,选出答案 有了上面几步的铺垫,相信学生能满怀信心的填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 要想又快又好的得出答案,我们就必须揣摩出题者的命题方向。出题者一般都会设置一些误区,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人物或事件误区 这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张冠李戴,将文章出现的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如若在圈定范围时候不能将事件

文言文信息筛选

《文言文信息筛选》导学案 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大家最头疼的,而信息筛选又是大家最害怕的,因此有必要复习掌握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1、明确关于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考纲要求,命题特点。 2、了解干扰项设置方法,掌握信息筛选题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一、考纲指要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考点上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命题落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等信息,并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传记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高考命题往往采用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三、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通读全文,同时尽量将下列内容圈点出来。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如2001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筛选信息不注意筛选的依据。如要求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 巧总结文言文阅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教案(含答案)

第六讲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基础点: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 本考点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重难点: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1)文言文中的信息,在史传文中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情感、 行为举止、思想主张、志向品德等各个方面,在其他类选文中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观点思想、事物的特征、事例的意义等。 筛选文中的信息,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明确限定筛选标准,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要求,个别省市试卷要求从选文中寻出相关语句填空。其中客观题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只有一个信息要求)的一项;一是列4组8个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有两个信息要求)的一组。 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筛选主体,包括人物、事件、观点、景物等;②筛选特征,一个特点,或两个特点(分别表现);③表现方式,全部表现,或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或作者评述;④筛选角度,能表现,或不能表现。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否到位,特别是一词多义,如将“侮”字理解成“侮辱”,其实“侮”还有“轻慢,瞧不起”的意思;②有没有以今例古,妄加揣测、 添加内容,如好人“坐赃”,偏加上“被诬”;③有没有任意拔高或有意降低,如劝谏皇帝薄葬,认为是免于被盗挖,这种理解虽然合理,但太肤浅了;④有没有将建议、想法说成事实,一件事情有没有做,做到什么程度,不是看是否说了,而是看是否做了。 ⑤对行事的方式概括是否准确,如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是保留的还是批判。 (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例如歌颂、赞扬、认同、怜悯,或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例如拥护、肯定,或反对、否定。一般而言,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评价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思想认识,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对写作目的的推测,对情感真挚与否的评价等。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②作者对文中事物的观点;③文章

最新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精品文档 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重视文言文分析综合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进行方法迁移,保证做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点拨教学教具:多媒体或复习用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限时做题25 分钟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 分钟第二课时 一、展示复习目标 二、梳理知识系统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 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 二是分析概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在课标全国高考中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 , 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常见题型是六个短句, 分成四组, 选 出符合某人某种德行或某事某理的一项。 【常见设问方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正面(侧面)表达××人××品行的一组是典例2012 年课标全国卷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淳③,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④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C )①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 ②论“官当择人, 不当为人择官” 精品文档 ③有所依凭, 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 萌骄心, 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 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 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方法点拨: 信息筛选要注意四点 1. 把准对象, 忌张冠李戴。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 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 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置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 而我们答这个题时只要抓住题干中

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翻译 )

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翻译) 识记并辨析15个常见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1.熟悉虚词考查的考点题型。 2.掌握推断虚词词义的方法。 【考点剖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文言虚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虚词的若干选项中挑选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所”“之”等); 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 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④修饰限制(如副词); ⑤称代(代词); 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复习重点: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译为“比”。 (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方法归纳】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一、看语法结构

(建议下载)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

题点训练四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 [目标解说] 《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是 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 真题回做 (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 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 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 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 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 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 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 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 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 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 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 为本,知行合一。

作文材料-高考文言文如何筛选文中的信息 精品

高考文言文如何筛选文中的信息 重点难点梳理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 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 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 金题透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年高考全国卷)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 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 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 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 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 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 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 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 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 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

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上令都督府措置。 时朝廷推究章敦、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 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 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 明年致仕。 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

文言文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 题组一专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6分)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3分) ①诣阙下乞留信民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④城中皆缟素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④⑤D.②④⑥ 解析②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③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于“军民”。⑥是朝廷的命令。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 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 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 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 解析B项,“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平息了贼寇之乱”属无中生有。 答案 B 【参考译文】 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

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

课题: 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 考点解说“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 毫无意义。“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 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 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 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 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教学目标1、准确筛选文本有效信息。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本课重点信息筛选和准确归纳。 方法指导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 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 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 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 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 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 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 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 的外延。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 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 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5、作答,主观题要根据要求概括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答 案。 教学过程 1. 评讲课前导练,分析学生常见误区。 2. 完成课堂练习,强化信息筛选和准确归纳的能力 3. 课后巩固练习。

1. 课前导练。 论佛骨表 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旬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7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教案1

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 【知识网络】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01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01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命题落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典例精析】 例一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

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与概括分析专题教案

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与概括分析专题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筛选信息与概括分析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 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筛选信息与概括分析类试题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法】 1. 归纳分类讲解; 2. 练习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 相应内容做成PPT课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点概说 筛选信息和内容概括分析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 这个考点是历年高考必考考点,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题型为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备考方略 1. 转变阅读观念。转变阅读观念文言文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

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 由课内而课外,做好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课本文言文的复习重要,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 明了设题特点。 (1)张冠李戴。把甲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乙人物身上。 (2)关系错位。把“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中去。 (4)夸大品质。评价人物时脱离事实,拔高人物品质。 (5)望文生义。脱离语境解释词句。 4. 掌握筛选信息基本方法。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 (2)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言行。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综合概括,提炼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三、范例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崇祖年十四,有干略,伯父豫州刺史护之谓门宗曰:“此儿必大成吾门,汝等不及也。” 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封望蔡县侯,七百户。建元二年,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崇祖召文武议曰:“贼众我寡,当用奇以制之。当修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却淹为三面之险,诸君意如何?”众曰:“古来相承,不筑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积水无用故也。若必行之,恐非事宜。”崇祖曰:“卿见其一,不识其二。若舍外城,贼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四

古诗文阅读筛选信息

学案21筛选信息 学习目标 1.根据要求学会梳理文言文内容。 2.掌握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技巧。 解答这道题,要把握准题干的筛选标准,从事情的性质上仔细揣摩,对应原文(一定要回归原文),就能基本做到准确无误。 一、整体把握文意,应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以下信息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何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在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二、准确审读题干,把握筛选标准 1.理解关键词义,领悟词义内涵 2.明确题干限制范围 三、将选项放入原文,对照题干要求,逐项比对,分辨排除 1.分辨是言己还是言人 回归原文,找准主语。文言文中主语省略现象常见,注意分清语言或行动是由谁发出的。 2.辨别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 直接表现:正面叙述或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 间接表现:作者评论、侧面叙写等。 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项代入原文比对,然后排除那些不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确定正确的一项。在比对、排除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三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就是排除那个不是筛选人物的选项。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 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人”“非其事”是做山东卷筛选题主要的两个方法。 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

最新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重视文言文分析综合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进行方法迁移,保证做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点拨 教学教具:多媒体或复习用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生限时做题25分钟 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分钟 第二课时 一、展示复习目标 二、梳理知识系统 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分析概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在课标全国高考中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常见题型是六个短句,分成四组,选出符合某人某种德行或某事某理的一项。 【常见设问方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正面(侧面)表达××人××品行的一组是 典例2012年课标全国卷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淳③,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④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C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