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

化繁为简小玻璃管引领大课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来。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对实验设计进行有机地整合,可以使教学化繁为简,系统而深刻。

二氧化碳是初中阶段气体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是物质学习的核心与纽带,本节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教材首次大量利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是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最佳素材。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客观最形象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换句话说,这一课不仅仅是上册课本的收山之作,同时也是点睛之笔。

那么面对这样具有重要价值的一节课,该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从知识层面上理解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其次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对比研究等科学方法,并在掌握原理与性质检验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对于刚接触化学不久的初三学生来说,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虽然综合实验能力较弱,但可贵的是面对实验探究,他们有着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物质研究的科学方法。

一直以来,在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采用的是教材设计的实验方案。但是,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困难:第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很多,需要的器材也比较繁杂,第二,老师们要进行多个班级的教学,气体制备量也比较大;第三,制好的二氧化碳常因密闭性不强而造成流失,使得实验效果不佳。

面对以上问题,我借助两根小玻璃管,进行了装置上的创新改进和教学上整合设计,实现了在课堂上边制取气体,边探究性质,既方便快捷,又节约高效,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利用这套一体化的改进装置,不仅方便教师的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下面请看我借助该一体化实验装置进行课堂教学的视频剪辑:

首先我以生活中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创新小实验拉开帷幕,引发学生的猜想。

当学生们很快想到是二氧化碳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关于二氧化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他们的思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实验1)将两根燃着的木条同时放在玻璃管的上口和下口处,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根燃着的木条,上口木条火焰没有明显变化,而下口木条很快熄灭。通过清晰的现象对比,学生能很快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同时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2)借鉴这个对比操作的经验,再进行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时,他们在玻璃管的下口处放一个塑料瓶,收集二氧化碳。再向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此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又一个性质——可溶于水。

(实验3)发现这个性质以后,我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矿泉水瓶变瘪仅仅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我将一条蓝色石蕊试纸两端用少量水润湿,中间保持干燥,然后放在玻璃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片刻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下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而其他部分的试纸不变色。通过明显的现象对比,让学生既加深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水一样向低处流的性质,又进一步认识到使石蕊变红的并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

随后,学生还会惊奇地发现,刚才的石蕊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由此进一步深化认识,得出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的这一特性。

(实验4)接下来,我再次向学生提问:二氧化碳除了可以和水反应以外,还能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吗?同学们根据小学自然和初中生物的已有知识,不难想到是石灰水。此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能否再次利用这根特别的玻璃管进行新的探究?学生通过讨论能制定出如下方案:将上口用橡皮塞塞紧,在玻璃管的下口处放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从而得出二氧化碳可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新结论。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网络。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PPT展示板书)

本节课以教材原有实验为起点,借助小小的玻璃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优化:

一、简化了实验操作,将多个演示实验整合为在一根玻璃管中完成的探究实验,与原有装置对比,实现了在一套装置中完成了五组性质实验。二、简化了制备装置,联想到生活中泡茶用的茶漏可以进行固液分离,于是我将玻璃管的下端封闭,同时底部留一些小孔,制成了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改进后的装置更易携带,为实现学生分组探究创造了可能,大大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可以完成二氧化碳性质验证之外,还可以用于其他与空气密度差异较大的气体的性质检验。三、简化了课堂教学。改进后的一体化装置让课堂教学更加紧凑高效,简洁直接而有层次性的问题链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可以说,化繁为简,既是对实验装置改进的追求,也是实验教学设计的方向。“小玻璃管”的改变与应用,既使实验教学事半功倍,又让科学探究散发出更大的魅力。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每个实验教学都有一根这样的“小玻璃管”,蕴藏着晶莹剔透的化学之美,等待更多的老师去寻找和发现……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课后,有学生利用该装置的原理,用饮料瓶和吸管自制了实验仪器,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在家庭中开展了气体性质的实验,除了可以完成二氧化碳性质验证之外,还可以用

于其他与空气密度差异较大的气体的性质检验。由此打破了课内和课外的界限,从化学的小课堂进入了生活的大课堂。这让我的内心很受触动,我没有想到,课堂上一点小小的参与,会让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如此高涨。我不禁想,经过四年中学课程的学习,化学可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呢?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和对比研究等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在探寻物质世界时所展现的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科学精神。我想,或许这才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所应该追求的真正意义。

板书: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溶解性:可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

CO2+H2O=H2CO3(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 + CO2↑

3、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钙反应(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CO2+Ca(OH)2=CaCO3↓+H2O

化繁为简,既使实验教学事半功倍,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去除形式、返璞归真,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永恒的追求。

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_1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表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表现主族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协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相关数据和实验事实理解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相关数据和实验事实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对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较低。这个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个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水平; (2)通过抢答对身边元素有所了解和重视,分组画曲线培养理性思维水平; (3)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课题3 元素 课题4 离子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学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材分析 总特点:1、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交叉编排。 3、直线式编排和螺旋上升式相结合。 4、由易到难。 课程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周期表》_9

《元素周期表》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人教版教材在这个节(第一课时)以元素周期表的演进为线索组织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个理念,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表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表现主族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协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对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较低。这个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

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个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能归纳出周期、主族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能提升抽象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水平;通过观察原子结构,能揭示元素周期律,并提升分析和推理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养成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学习,能实行“具体和抽象”这个科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通过学习化学史知识,能理解到“人类对客观存有的事物的理解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持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实践活动(周期表的编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元素(重点、难点)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 量,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 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物质、元 素与微粒间的关系 2.元素符号(重点)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 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 3.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 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 他的信息,了解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 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九年级上册化学 元素试题

元素 同步测试(一) 一、填空题 1.元素是具有相同数(即数)的一类的总称。 2.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 3.用“=”“>”和“<”填空,正确表示下列各数在原子中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 4.根据元素周期表填下表。 5.化学上将众多原子划分为不同元素的依据是 A.原子核的大小 B.核内中子数 C.核电荷数 D.核外电子数 6.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肯定不相同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大小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是 A.C、H、O B.N、O、S C.O、Si、Al D. Fe、Al、Cu 8.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我国政府即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 A.铁元素 B.铁单质 C.四氧化三铁 D.铁原子 9.元素符号“Hg”不能表示 A.汞元素 B.一个汞原子 C.含汞的化合物 D.汞单质 10.“2H”表示 A.两个氢元素 B.两个氢原子 C.氢元素 D.两个氢分子 11.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mg/L)Ca 20,K 3,Mg 3,Zn 0.06,Fe 0.02等,这里的Ca、K、Mg、Fe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12.某物质经化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最肯定的说法是 A.一种化合物 B.一种单质 C.化合物与单质的混合物 D.即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三、判断题 13.钙的元素符号为Ca,一氧化碳的元素符号为CO。() 14.在生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氧元素。() 15.元素只分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16.元素是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四、推断题 17.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D的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根据以上条件回答: (1)写出A、B的元素名称:A:B:(2)写出C、D的元素符号:C:D: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P10 习题:1、(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元素

课题3 元素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课前预习】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情境导入】(展示)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0.0596…(单位mg/L )。 这里的硒、锶 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 二、自主探究: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格二 【填空】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 ,这样的原子都是 。 2.原子中的 都是6,而 、 不同,是不同的 。 【归纳】元素概念:具有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 决定。 【阅读】P 73图4-4资料,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 、 、 。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为 、 、 、 。 【思考交流】1.根据P 73页讨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小结:反应前后,分子 ,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 。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阅读】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填空】 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书写:“一二”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第二个字母要 (2)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Fe表示;也可以表示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元素(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 2.元素分类:元素(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 稀有气体元素 【思考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阅读】课本7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8、9、10三个纵行),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共有16个族。每一横行随着的递增,开头是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0元素,结尾的是元素。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_________, ________ 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3.从一个元素符号图片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以铁为例)元素名称;元素的种类;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电子数。 【交流讨论】1.完成课本76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内容。 2.同桌互相检查元素符号的记忆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1 氮气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 1.3和5 混合物:空气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 3 B C A 4 氧气:支持燃烧可供呼吸氢气:可燃烧,清洁能源 5 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6 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课题2---氧气 1 将带火星的本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2 硫+氧气二氧化硫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铝+氧气氧化铝: 3 CCDCD

课题3--- 制取氧气 1 文字表达式(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 气(3)碳+氧气二氧化碳 2 (1)C (2)B (3) (3)A(4)D 3 在集气瓶先装入少量水,一是可以防止燃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如硫燃烧的产物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二氧化硫可以溶于水,加水就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所以,硫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先放少量水,不宜用细沙来代替,而铁丝、铝条燃烧时,在集气瓶用细沙来代替水是可 4 (1)不同,思考如何得到平稳气流。把催化剂放在试管里,塞好带导管的瓶塞,用注射器向逐滴加入过氧化氢可以得到平稳的气流,也便于收集。、(2)探究报告 目 标 1.寻找新的催化剂 2.制取氧气 3.试验氧气性质 仪 器, 药 品 注射器,点滴板,红 砖粉末,过氧化氢 溶液,木炭 注射器,带导管的试管,大 试管,过氧化氢 一试管氧气,木炭 方 案 (可 画 简 图) 带火星的小木条 步 骤 将红砖粉末放到点 滴板的一个孔中, 用注射器往上滴加 过氧化氢溶液,再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 迅速地放在上面 将红砖粉末少许放入试管 底部,塞好瓶塞,将注射器 吸满过氧化氢溶液,插入 瓶塞,往里逐滴加入,导管 插入试管中 将烧红的木炭伸 入盛满氧气的试 管中 现 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气泡放出 木炭燃烧比在空 气中燃烧的更旺, 产生的气体使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 结 论 红砖粉末是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 氧气的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

九年级化学复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滑)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配 《 3.3. 1 元 素》 课题: 讲课教师: 科目:化学 课时:1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 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配 等) [复习提问] 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引入] 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 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 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 第1课时: 元 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 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回答]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列举 回答 2′ 5′ 10′ 从前面讲过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易与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教学文案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配 等) 《3.3.1 元素》 课题: 讲课教师: 科目:化学 课时:1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 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配 等) [复习提问] 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引入] 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 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 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 第1课时: 元 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 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回答]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列举 回答 2′ 5′ 10′ 从前面讲过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易与理解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下册)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章小结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题 号 解析 1 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1) B 点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2) C 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存在形式,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 (3) (3)A 臭氧可以用化学式O 3表示,有固定的组成,属于纯净物(4) C 点拨: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故C 项错误。 3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 水点拨: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引

导学生从具体例子中来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4把空水杯或空饮料瓶口向下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杯中或瓶中。 5去过;感受不一样;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 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造成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污染物较少,且绿色植物较多,光合作用强一些,所以空气质量好。 6(1)氧气动植物的呼吸离不开氧气,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 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可从多方面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课题2---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 15.元素、元素周期表

7(2017·北京中考)铬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24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一个铬原子核外有28个电子 D.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g 2(2017·北京中考)“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11(2017·兰州中考)汞是一种有害元素,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有80个电子B.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g C.汞有毒,是非金属元素 D.图中Y代表的是Ag 5(2017·庆阳中考)今年4月,科学家在深海海底发现了大量未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必需的元 素―碲。碲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碲是非金属元素B.碲的元素符号为Te

C .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2 D.碲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 g 8(2017·扬州中考)“高钙牛奶”中的“钙”应理解为() A.单质 B.原子 C.分子D.元素 5(2017·湖州中考)2016年6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合成化学元素113号(Nh 鉨),115号(Mc 镆),117号(Ts)和118号(Og)为化学新元素.其中,“115号(Mc 镆)”中115表示原子的原子序数,Mc表示的微观意义是一个镆原子. 1.(2017·杭州中考)2017年5月,中科院、国家语委会和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定名118号元素为“”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Og B.相对原子质量为118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9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97 10(2017·东营中考)元素周期表 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 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族 IA 0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元素》精品教案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完整版)最新初中化学教材目录完整版(人教版)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5)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6)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1)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7)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25) 课题1 空气 (26) 课题2 氧气 (33) 课题3 制取氧气 (37)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5)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47) 课题1分子和原子 (48)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53) 课题3 元素 (59)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67)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68) 课题2 水的净化 (74) 课题3 水的组成 (79)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83)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9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92)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99)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02)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105)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106)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13)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17)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25)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27)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28)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36)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50) 附录Ⅰ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 (151) 附录Ⅱ 相对原子质量 (153) 附录Ⅲ 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54) 元素周期表 九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 课题1金属材料.............................2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9)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4)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24) 第九单元溶液 (25) 课题1溶液的形成 (26) 课题2溶解度 (33) 课题3溶质的浓度 (42)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47) 第十单元酸和碱 (49)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50) 课题2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60)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69)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70)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71)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72) 课题2化学肥料 (79)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87)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89)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90) 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97)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102) 结束语 (113) 附录Ⅰ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114) 附录Ⅱ 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15) 附录Ⅲ 元素周期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课本基本知识点汇总(上册)

上册知识点总汇(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一种_______,主要是由和组成。空气的成分得出按_________分数计算,大致是______占21%,氮气占_____,_______占0.94%,_______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2、空气污染可分为两类,有害气体如、、等和粉尘。污染源有_________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________,汽车的等。NO2、 SO2进入大气后,易形成_________。防治污染的方法:、、 注意:空气质量日报计入空气污染物的有害气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和______。二氧化碳虽能造成温室效应,但不是质量日报所报告的。 3、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的药品是,该物质燃烧时有大量的______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_______,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以上实验测定氧气的含量往往偏低,引起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①;② ③;④ 该实验不能用燃烧后生成_________的物质(如碳、硫等)代替红磷,也不能用铁代替红磷,因为。 考点二、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溶于水,液态和固态的颜色为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的化学性质的气体,具有________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氧气不足,碳与氧气反应则生成__________。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火焰,生成一种 的气体,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色的________(填化学式),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 注意:在硫燃烧的集气瓶中要加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铁燃烧的集气瓶中加水或细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氧气的两个重要用途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4、危害:氧气对人也有有害的一面,如缓慢氧化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特有现象。一般可燃性气体和熔沸点较低易汽化的固体、液体,燃烧时有火焰,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易汽化的固体物质,如_______、_______等,燃烧时没有火焰。 考点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氮气和氧气的不同,属于变化)

九年级上册化学元素课件汇编

九年级上册化学元素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元素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

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附录本册核心教材图片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教材图1-1水的沸腾(P6) 现象: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玻璃片上慢慢有水珠生成。 结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教材图1-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P7) 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试管和烧杯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CO2+Ca(OH)2===CaCO3↓+H2O。 3.教材图1-4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P8) 现象:三支试管中依次出现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现象;火柴燃烧发光放热。 注意: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教材图1-5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P9) 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注意: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5.教材图1-10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P13) 现象: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6.教材图1-11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P13) 现象: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7.教材图1-1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P13) 现象: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聚集物。 8.教材图1-15收集呼出的气体(P15) 操作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注意: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要留有气泡。 9.教材图1-17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P15) 现象:燃着的木条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0.教材图1-18用澄清石灰水检验(P1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