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

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

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
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

、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2、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闭系;3、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开系;4、平衡态的特点:1.系统的各种宏观性质都不随时间变化;2.热力学的平衡状态是一种动的平衡,常称为热动平衡;3.在平衡状态下,系统宏观物理量的数值仍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涨落;4.对于非孤立系,可以把系统与外界合起来看做一个复合的孤立系统,根据孤立系统平衡状态的概念推断系统是否处在平衡状态。5、参量分类:几何参量、力学参量、化学参量、电磁参量6、温度:宏观上表征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表示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7、第零定律:如果物体A和物体B各自与处在同一状态的物体C达到热平衡,若令A与B进行热接触,它们也将处在热平衡,这个经验事实称为热平衡定律8、t=T-273.5 9、体胀系数、压强系数、等温压缩系数、三者关系10、理想气体满足:玻意耳定律、焦耳定律、阿氏定律、道尔顿分压11、准静态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的过程,系统在过程汇总经历的每一个状态都可以看做平衡态。12、广义功13、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在终态B和初态A的内能之差UB-UA等于在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UB-UA=W+Q.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传递与转化中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14、等容过程的热容量;等压过程的热容量;状态函数H;P21 15、焦耳定律: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P23 16、理想气体准静态绝热过程的微分方程P24 17、卡诺循环过程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等温膨胀过程、绝热膨胀过程、等温压缩过程、绝热压缩过程18、热功转化效率19、热力学第二定律:1、克氏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20、如果一个过程发生后,不论用任何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可能把它留下的后果完全消除而使一切恢复原状,这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21、如果一个过程发生后,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完全消除而令一切恢复原状,则为可逆过程22、卡诺定理:所有工作于两个一定温度之间的热机,以可逆机的效率为最高23、卡诺定理推论:所有工作于两个一定温度之间的可逆热机,其效率相等24、克劳修斯等式和不等式25、热力学基本微分方程:26、理想气体的熵P40 27、自由能:F=U-FS 28、吉布斯函数:G=F+pV=U-TS+pV 29、熵增加原理:经绝热过程后,系统的熵永不减少;孤立系的熵永不减少30、等温等容条件下系统的自由能永不增加;等温等压条件下,系统的吉布斯函数永不增加。第二章1、三个基本热力学函数:物态方程、内能、熵dU=TdS-pdV|dH=TdS+Vdp|dF=-SdT-pdV|dG=-SdT+Vdp 2、热力学基本方程:3、麦克斯韦关系: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知识要点】 1.熔化热: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熔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即凝固)要释放热量。晶体物质吸收热量而熔解,但其温度不变,直至全部晶体都变成液体时为止。晶体熔解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熔点。 (2)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作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如果用λ表示某晶体的熔化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Q表示熔化时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则 Q=λm熔化热λ的单位是J/kg。 2.汽化热: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即汽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液化)要释放热量。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同种物质的单位质量在相同条件下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所释放的热量。不同的液体汽化热不同。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温度时其汽化热亦不同。当温度升高时其汽化热减小。这是由于温度升高,液态与气态间的差别逐渐减少的缘故。例如,1摩尔的水,在50℃汽化,汽化热为42780J,而在100℃汽化,汽化热为40680J。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J/kg。 【典型例题】 例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将主要用于() A.增加分子的动能 B.增加分子的势能 C.既增加分子的动能,也增加分子的势能 D.既不增加分子的动能,也不增加分子的势能 例2.某人在做测定水的汽化热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铜制量热器小筒的质量M1=200g,通入水蒸气前筒内水的质量M2=350g,温度t1=14℃;通入t2=100℃的水蒸气后水的温度为 t3=36℃,水的质量变为M3=364g,他测得的水的汽化热L是多少?[铜的比热C铜=3.9×102J /(Kg.K)]

9.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四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2、掌握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初中所学的吸放热知识的回顾,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时的能量交换 教学方法: 阅读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在初中就学过,“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大家考虑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能量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熔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为什么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热? (3)什么是熔化热?为什么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同? (4)非晶体有没有确定的熔化热?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一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化。 (3)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说明: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表9.4-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熔化热。 2、汽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2)液体汽化时为什么会吸热? (3)什么是汽化热?汽化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汽化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汽态的过程,液化指的是物质从汽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 矿产: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 固态如,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矿物和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 喷出岩,如、、。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而形成。 如、、、。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与之相伴的是以及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作用和作用,岩浆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成为新的岩浆。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3)现实指导意义: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河流中下游(凹、凸)岸形成平 原,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性。 散射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高中生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 选对点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 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5.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生物膜 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B.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图中①、②、③依次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完成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 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 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5.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生物膜 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B.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图中①、②、③依次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完成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2018高中生物 追踪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追踪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3.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4.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的名称依次是(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5.体内细胞的代谢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 A.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呼吸系统→体外环境

B.体内细胞→泌尿系统→血浆→组织液→体外环境 C.体内细胞→消化系统→血浆→体外环境 D.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或淋巴)→泌尿系统→体外环境 6.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CO2排到体外,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7.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8.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 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O2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⑦ B.⑦→⑥→⑤→③→②→① C.⑦→⑥→③→②→① D.①→②→③→⑤→⑦ 9.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胰岛组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表示正确的是( )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 C.③①②③ D.②③①① 10.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动力学

第5期黄思静等: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1OO石80_馨斜长石31042~10oC古地温以后长石溶解方式及控制因素31该成岩阶段钾长石溶解和高岭石伊利石化的.6O—一主要控制因素当温度超过10—10℃以后,以认为地层已24可褂4O-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同时该温度将启动高岭石的伊自篓酸性利石化反应口那么钾长石溶解(引,提供钾离子)就成为高岭石伊利石化的必须伴随反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深埋藏地层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除埋藏前20-0I三延长组太原组石盒子组碎屑组成中需要有足够的钾长石(源因素)物以外,地层的初始物质中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同期火如图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太原组和石盒子组长石类型分布直方图Fg4Thitbtnitgaoeatflsayei.edsrughsormfrmnnedprtpsiiihnhnrtn,teTaynFrtnadnteYacagFomaiohiuaomainoteSieeFrainodsBsnhhhzomtftOro aiohe山物质)应相对较少,否则,当成岩作用演化到该阶段时,地层中的钾长石是十分有限的,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石盒子组砂岩中的残余长石就以钠长石或其他酸性斜长石为主(4,因为这两个图)延长组为32个随机样品EX测试结果;太原组为1D4个随机样品ED测试结果;盒子组为2砂岩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X石1个EDrslo2smpe'meYaeagFrtn1alsXutfr3alsfesiotnhnomao,4smpehifoteTayaomainad21splohhhzrto.rmhiunFrtnaesfrteSieiFomanomi地层都存在较多的同期火山物质,其在1010℃24以前的成岩作用应按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特训.docx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 特训 如图是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血压 大动豚小动詠锻动豚毛细血管小静u静叮 A、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答案】: B 【解析】: 【解答】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的有三个:管壁最蒲,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r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正是这些特点决主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如:B . 【術】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刼血管三种? 血管类型功能分布管昨点管昨点血流速 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 部分去的血管砂匕、脏中的血液输 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 深的部位 较厚、弹叶较小快 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 间的血管 进彳预质対奂雄多,分布广非甫薄,只有一层上皮 细胞构成 很中,只允许红细胞呈 单ffiSQ 静脉将血各部沁回到心脏的血管圮血秋全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冰” 有 的分布较浅 瞬,弹性小 sy; 慢 据此解答. 亠第2题【单选题】 【单选题】

下列人体内的管道与其所属系统搭配不正确的是() A、血管■■循环系统 B、气管--呼吸系统 C、输卵管■■生殖系统 D、咽鼓管??消化系统【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主要功能是运送氧气和养料,运走二?化嗨代谢废物,A正确; A、 B、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f是呼吸的通道,月币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B正 确; C、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官、阴道等,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養,C正确; D、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 部的通道f所以被称为咽鼓管,不属于消化系统,D错误? 购:D [分析]人体有丿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形态、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垢此答题. 亠第3题【单选题】 尿的形成是在肾脏内的() A、肾小体 B、肾小管 C、肾单位 D、肾盂【答案】: 【解析】:

名师讲堂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

精析“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山东省茌平第一中学王德顺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要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方式、动力和过程也常常是生物命题的知识点。 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生活的水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而多细胞生物的大部分细胞没有与外界环境接触,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面我们就多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行精辟的分析。 一、气体(O2、CO2等)进出细胞的方式、动力和过程 O2、CO2都属于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分压差(相当于液体的浓度差)。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于外界的空气,扩散过程为: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道到达肺泡(不需要穿过膜结构),然后穿过肺泡到达细胞间的组织液(因为要穿过肺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接着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因为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红细胞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到达组织细胞处后,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进入血浆(穿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基质,最后进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穿过11层生物膜)。因扩散的动力是分压差,从外界环境到细胞内的线粒体过程中,氧气的浓度应越来越低。对于细胞经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来说,也是经扩散作用被逐步排出体外:在线粒体内部产生CO2经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质基质,然后扩散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再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穿过2层生物膜),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在肺部CO2首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扩散到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然后穿过肺胞壁细胞进入肺泡(穿过2层生物膜),最后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共需穿过9层生物膜)。从线粒体向外,CO2的浓度越来越低。 二、其它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 食物中的有机物多数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进入体内。小肠是高等动物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无机盐等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胞血管,水则以自由扩散的形式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而脂类小分子物质则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大部分首先进入毛细胞淋巴管,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在各组织细胞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无机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然后进入细胞内部,水分子和脂类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外界有机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至少穿过生物膜的层数:(2+2+2+1=7层)。糖类如果是彻底氧化分解还需要再通过2层生物膜进入线粒体。 大部分的水分和尿素分别以自由扩散的形式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通过沁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或通过皮肤的排泄作用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少部分的水分通过呼吸系统以水蒸气的形式呼出体外。 三、与之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大系统,相互关系见下图: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地物质交换

专题8 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一、高考要求 二、知识结构 三、考点分析 本部分容主要包括生物体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在维

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等。重点容是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环境的媒介作用、环境的稳态及生理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了解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学习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这部分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分小组问题探讨、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建模等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容的基础,这部分容可以通过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容比较好理解,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 复习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围,从而初步认识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进入对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尝试解释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只有血浆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环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环境。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的组成,要求具体分析血细胞的环境。属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环境的组成,而且要知道血细胞的分布。 例2.(04·全国)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与Na2HP04反应生成H3PO4解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03,H2C03分解会产生水与CO2。

(完整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点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地壳运动-地震 能量来自力 岩浆活动-火山作 地球内部 用变质作用-变质岩 形成 风化各种 能量来自外 侵蚀 地表力形态 地球外部搬运 作 用沉积 固结成岩 【学考测试】 (新疆 201307) 1. 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为( . A. 地壳运动 B. 风化作用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 (青海 201301)2.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区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 平原 ) ,该地 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岛屿等;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彼此分离, 形成裂谷或海洋。 3.六大板块示意图 A. 印度洋板块 B. 南极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江苏 2013) 3. 2012 年 12 月 14 日美国西南海域发生里氏6.3 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 千米。图8 为该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 图”。该海域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 【学考测试】 (湖南 2010)1. 下图为局部板块构造示意图,图中城市A为智利 南部康塞普西翁市,2010 年 2 月 27 日发生里氏8.8 级地震,读 图,这次地震是南极洲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A. 地壳运动 B. 流水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内、外力共同作用 【知识点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实例 生长边界海岭、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海洋 消大陆板块与高大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亡大陆板块高原尔卑斯山脉 边大洋板块与岛弧、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平洋西部岛界大陆板块海岸山脉弧(菲律宾群岛);安第斯山脉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 美 洲 板 块 A 。 A. 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 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南极洲板块 C. 海啸多发区域 D. 大陆架区域 【高考测试】 ( 1998 上海地理) 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双选) A. 美洲板块 B. 非洲板块 A. 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 C. 亚欧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B. 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 (湖南2011)2.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O C.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很深的海沟 级地震。日本多地震,是因为处于亚欧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的交 D. 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界处()( 2003 上海地理) 2.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之间距离今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换同步测试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换同步测试 【知识梳理】 1.熔化热 (1)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_______________之比,称做熔化热。 (2)不同晶体熔化热一般_______不同,非晶体_______________熔化热。 2.汽化热 (1)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气体时所需______________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2)汽化热与物质种类、温度和压强都_______关系。 3.进行物质吸放热的运算时,若无物态变化,只有温度改变,使用公式Q=Cm△t;若有物态变化,还须考虑运用熔化热或汽化热的相关知识进行运算。 【基础达标】 1、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 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作用,这是因为()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B.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2、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场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在通常情况,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C,液态氮的沸点是-196°C,液态氦的沸点是-268°C,利用液态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A.氧、氦、氮B.氧、氮、氦 C.氦、氧、氮D.氦、氮、氧 4、深秋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5、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 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A.a、c B.a、d、f C.b、c D.e 6、我国研制一种聚乙烯材料,可在15°C-40°C范围内熔化和凝固。把这种材料制成小 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室温,其道理是什么?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专题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高考要求 二、知识结构 三、考点分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体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在

维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等。重点内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的媒介作用、内环境的稳态及生理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了解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学习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分小组问题探讨、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建模等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内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 复习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尝试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4·广东)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B.血浆和淋巴C.组织液和淋巴D.只有血浆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具体分析血细胞的内环境。属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内环境的组成,而且要知道血细胞的分布。 例2.(04·全国)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D.乳酸与Na2HP04反应生成H3PO4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一.背景分析: 1.教学知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教材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内容,既承接了前面细胞结构方面的知识,又和后面新陈代谢的知识连接紧密。掌握本节的内容对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材的学习内容所培养的能力定位与功效:本节内容着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3.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所激发、培养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意义:本节课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最基本的生命形式——细胞的精密结构和功能,从而学会尊重生命。 4.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和意义:本节课拟采用通过几个演示实验的展示,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和归纳出物质进出细胞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但对于市西中学这样一所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是应该可以作到的。而这种知识的自我发现和归纳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扩散运动2)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基本方式 3)理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内吞和外排 2.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学习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和想要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细胞膜特性对内吞和外排的影响。 3.学生对两个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过程中实验能力的培养。 4.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的培养。

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九章 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指的就是这种能量交换。 熔化热 熔化(melting)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solidifying)指的是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为什么熔化会吸热、凝固会放热?原来,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解。 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melting heat)。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 说一说 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能量,与这种物质凝固时放出的能量相等。如果不相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汽化热 汽化(vaporization)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liquefaction)指的是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收能量。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heat of vaporization)。液体汽化时体积会增大很多,分子吸收的能量不只用于挣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还用于体积膨胀时克服外界气压做功,所以汽化热还与外界气体的压强有关。 固体(晶体)只在温度达到熔点时熔化,而液体可以在任何温度下汽化,所以在提到汽化热时一定要注意是在什么温度下的汽化热。 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教案编写 课题名称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换的过程 2.能说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尝试概括岩石圈的物质交换,体会归纳、总结、 概括、提炼及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球各地理要素的理解,形成一种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求知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圈物质交换的过程 难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教学 课时安排半节课 主要环节教师(讲解、提问等)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时间:2分钟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前一阶段学习的内 容。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岩石圈。(学生答问) xx同 学回答的很好。 岩石圈也就是地壳,是指分布在地球硬表面附近, 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组成的圈层,平均厚 度30-35千米。 回忆、思考

主要环节教师(讲解、提问等)活动学生活动 二、新课展示复习岩石圈的能量转化时间:3分钟 那么,有同学知道岩石圈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吗?P28 岩石圈表层吸收的热量主要通过与大气和土壤的 热交换被消耗,也消耗于蒸发和冰川、积雪、冻土的 消融。还有一部分进入有机生物化学过程而脱离循环。 但是,参与垂直交换的热量只占到达地表的辐射能量 的1%。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岩石圈的物质交换。物质交 换与能量转化一样,是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的主要形式。 回忆、思考 岩石圈物质交换的过程时间:7分钟(板书)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我们知道,岩石圈存在着已知的所有元素。其中 以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为主。但 是岩石圈只有一部分---即由硅酸盐和硅铝酸盐为主 构成的沉积岩石圈参与地理环境的组成。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 换的过程。 (板书)一、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换的过程 1.其他圈层的物质进入岩石圈 (1)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氮和水蒸气 思考、总结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膜的扩散”演示实验理解被动运输;掌握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区别;掌握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膜的扩散”演示实验学会猜想探究被动运输;通过挂图演示掌握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区别;通过“海带摄取碘”例子掌握主动运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实验及对比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知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学生感慨细胞的奇妙结构,从而对生命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理解被动转运物质运输过程。 【难点】掌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2个250mL 烧杯、酒精灯、2个15cm 长的透析袋、棉线、15mL2%可溶性淀粉悬液、15mL2%葡萄糖溶液、班氏试剂、碘液。 【教学资源】ppt 课件、flash 动画演示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五、训练与评价 1.甲(〇)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右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C 、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D 、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2.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所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 是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鲜蒜腌制成糖醋蒜。这是因为( D ) A 、醋酸和蔗糖分均存在于活细胞间隙中 B 、 醋酸和蔗糖分解后细胞吸收 C 、腌制时间长,两种物质缓慢地渗入细胞里面 D 、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的功能 3.如右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请问:红细胞吸收O2、K+的方式分别是 、 。(用图示字母a 、b 序填写),图b 中出现BC 平区的主要原是 。 答案:a 、b 细胞膜中运输K+的载体有限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第3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讲义-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讲义练习

第3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1.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2.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一、汽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比较 二、熔化热与汽化热 1.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2.熔化热 (1)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2)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3)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

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在不同温度下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因此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3.汽化热 (1)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2)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且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3)晶体熔化时向外界放出热量,其温度不断降低。(×)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为什么盛在敞口容器中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了;而盛在密闭容器中的水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仍然跑不掉? 提示:这是因为盛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蒸发掉了,而盛在密闭容器中的水蒸发后能形成一种动态平衡,水蒸气的密度不再变化,液体水也不再减少。 (2)为什么高海拔地区煮东西煮不熟? 提示:液体沸腾时需要达到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大,沸点越高。而在高海拔地区大气压强小,沸点低,故煮东西煮不熟。 1.晶体的熔化过程 (1)能量特点 固体分子间的强大作用使固体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在其开始熔化之前,获得的能量主要转化为分子的动能,使物体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克服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间移动,固体开始熔化。 (2)温度特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点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增加分子势能,而分子平均动能却保持不变,所以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空间点阵,吸收的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