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1)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挥翚翟,陷吾君于聚攸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微”“曾”“阴” “贼”等4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中的“微”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B、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选出与“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中的“曾”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萧何曾作沛中吏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出与“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中的“阴”意思相同的一项()

A、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B、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C、绿杨阴里白沙堤

D、也傍桑阴学种瓜

4、选出与“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中的“贼”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二豪贼劫持

C、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D、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

【参考答案及提示】1、D(D与例句中的“微”都是“低微,卑贱”的意思,A 句中的“微”是“隐蔽,不显露”的意思,B句中的“微”是副词,“暗暗地,偷偷地”的意思,C句中的“微”是“微妙,”的意思深奥。)2、B(例句与ACD项中的“曾”均作“曾经”的意思讲,B项中的“曾”,通“层”,是“重叠”之意。)3、A (例句与A项中的“阴”均作“暗地里,秘密地” 讲,副词;BCD项中的“阴”都是“阴影,树阴”之意。)4、D(例句与ABC项中的“贼”均作“强盗,作乱的人” 讲,D项中的“贼”是指偷盗的人。)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10)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a) 微“微”的意义还有①小,细小,如《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②轻微,如《庖丁解牛》“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舟夜书所见》“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③副词,略微,稍微,如《狱中杂记》“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等。

b) 曾“曾”的意义还有①副词,竟然,连……都,怎么;表示出乎意料,超出限度,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②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治平篇》“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③增加,如《孟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

c) 阴“阴”的意义还有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柳毅传》“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②阴天,《兵车行》“天阴雨湿声啾啾”,《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③光阴,时间,如《资治通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④阴暗,阴冷,如《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d) 贼“贼”的意义还有①伤害,杀害,如《左传》“宣子骤见,公患之,使鉏麑贼之”。②祸患,祸害,如《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③凶残,残暴,如《书博鸡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也”。等。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2)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王进,幽州良乡人也。为人勇悍,走及奔马。少聚徒为盗,乡里患之,符彦超遣人以赂招置麾下。彦超镇安远军,军中有变,遣进驰奏京师,明宗怪其来速,嘉其足力,以隶宁卫指挥。汉高祖为侍卫亲军指挥使,以进为军校。高祖镇河东,因以之从,每有急,遣进驰至京师,往返不过五六日,由是愈亲爱之,累迁奉国军都指挥使。从周太祖起魏,迁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历汝、郑二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显德元年秋,以疾卒,赠太师。

呜呼!予述旧史,至于王进之事,未尝不废书而叹曰:甚哉,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异豺狼之牧斯人也!虽其附托遭遇,出于一时之幸,然犹必皆横身阵敌,非有百夫之勇,则必一日之力。至如进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何其甚欤!岂非名器之用,随世而轻重者欤?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世乱则小人易得而轻欤?抑因缘侥幸,未始不有,而尤多于乱世,既其极也,遂至于是欤?岂其又有甚于是者欤?当此之时,为国长者不过十余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天下之人,视其上易君代国,如更戍长无异,盖其轻如此,况其下者乎!如进等者,岂足道哉!《易》否泰消长,君子小人常相上下,视在上者如进等,则其在下者可知矣。予书进事,所以哀斯人之乱,而见当时贤人君子之在下者,可胜道哉!可胜道哉!(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走”“少”“患”“过”“爱”“迁”“疾”“卒”“书”“非”“如”“徒”“治”“得”“当”“国”“相”“知”等18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为人勇悍,走及奔马”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B、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2、选出与“少聚徒为盗,乡里患之”中的“少”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B、衡少善属文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3、选出与“少聚徒为盗,乡里患之”中的“患”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

B、欲无予,即患秦兵之来

C、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4、选出与“遣进驰至京师,往返不过五六日”中的“过”意思相同的一项()

A、道旁过着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B、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C、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D、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5、选出与“由是愈亲爱之”中的“爱”意思相同的一项()

A、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B、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6、选出与“累迁奉国军都指挥使”中的“迁”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B、顷襄王怒而迁之

C、迁我京师,则汝朝夕侍母

D、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7、选出与“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中的“疾”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显德元年秋,以疾卒,赠太师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选出与“至如进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何其甚欤”中的“如”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①视其上易君代国,如更戍长无异②入溆浦余儃佪兮③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⑤如进等者,岂足道哉⑥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⑦公屡促之,必如约⑧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⑨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⑩如有地动,尊则振龙○11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1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13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14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15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A、①②③⑤○14 B、①⑤⑨○12○15

C、④⑤⑥⑦○11

D、⑤⑧⑨⑩○13

9、选出与“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中的“疾”意思相同的一项()

A、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B、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10、选出与“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中的“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B、故治国无法则乱

C、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

11、选出与“世乱则小人易得而轻欤”中的“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

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③岂得

之难而失之意欤④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⑤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⑦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⑧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⑩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1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3吾得兄事之○14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1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1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7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8日食饮得无衰乎○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0得无教我猎虫所也

A、①⑦⑧⑨○17

B、②⑩○11○15○16

C、③○12○13○18○19

D、④⑤⑥○14○20

12、选出与“当此之时,为国长者不过十馀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中的“当”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C、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3、选出与“为国长者不过十余年”中的“少”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视其上易君代国

B、故治国无法则乱

C、既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4、选出与“君子小人常相上下”中的“相”意思相同的两项()

A、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B、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E、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F、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G、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H、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I、杂然相许

J、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15、选出与“视在上者如进等,则其在下者可知矣”中的“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参考答案及提示】1、D(例句与D项中的“走”均当“跑”讲,AB两句中的“走”是“逃跑”的意思,C句中是“奔向,趋向”的意思。)2、D(例句与ABC三项中的“少”均作“年幼,年轻”讲,D项中的“少”是“小,小的”的意思。)3、D(例句与ABC三句中的“患”均作“忧虑,担心,害怕”讲,D句中的“患”是“禁忌,忌讳”的意思。)4、C(例句与C句中的“过”都是“超过,胜过”的意思。AB中的“过”时“走过,经过”的意思。D句中的“过”是“过去,过了”的意思。)5、B(例句与B句中的“爱”均作“亲爱,友爱”讲。A句中的“爱”是“亲爱的,心爱的”的意思。C句中的“爱”是“爱护,爱戴”的意思。D句中的“爱”是“怜惜,爱惜”的意思,另如《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吾不得爱身”。)6、B(B句中的“迁”是“放逐“的意思,[迁客]贬官降职外调远方的人。ACD中的“迁”都指一般的官职调动,其中,D句中的“左迁”合在一起才是“贬官”的意思。)7、A(A中

的“疾”当“病,生病”讲。BCD中的“疾”都是“快,迅速,敏捷”的意思。)8、B(B组句子中的“如”均作“像,如同”讲。A组中②③○14句中的“如”是“往,到……去”的意思。C组中④⑥句中的“如”是“及,比的上”的意思,⑦句中的“如”是“按照,遵循”的意思,○11句中的“如”是“顺,符合”的意思。D组中⑧⑩○13句中的“如”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9、D(A句中的“徒”是“步行”的意思。BC句中的“徒”是“同一类人,党徒”的意思。D句中的“徒”是“只,仅仅”的意思,与例句中的“徒”意义相同。)10、B(例句与ACD三项中的“治”均作“安定,太平”讲,B项中的“治”是动词,“治理”的意思。)11、D(各个句子中的“得”的意思分别为:①②③与例句相同,“得到”,④得意,满足,⑤领会,理解,⑥心得,收获,⑦⑧实现,达到,⑨对,恰当,合适,⑩○11○12能,能够,可以,表示条件能允许,○13○14应当,应该,○15○16得,到,表示补充说明结果,○17通“德”,感激,道德,○18○19○20[得无]该不会,怎能不,岂不是。)12、A(A句中的“当”是“对着,面对”的意思。例句与BCD相中的“当”均当“在,在……时候(地方)”讲。)13、D(例句与ABC三项中的“国”均作“国家”讲,D项中的“国”是“古代侯王的封地,诸侯国”的意思。)14、DG(例句与DG项中的“相”均当“互相,交互”讲,A句中的“相”是“审视,观察”的意思,B句中是“相貌,容貌”的意思,C句中是“帮助,辅助”的意思,EF项中的“相”均当指辅助君主的地位最高的大臣,又称宰相,丞相,相国,H句中是指赞礼官,主持礼节仪式的人,IJ项中的“相”均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15、A(A中的“知”当“知道,懂得”讲。D中的“知”通“智”是“智慧,明智”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2)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走:与C句中“走”意义相同的例句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2、少:与D项中的“少”的意义相同的例句如《陈涉世家》中“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牛和羊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伶官传序》中“以一少牢告庙”。除此之外,“少”的意义还有①数量少,不多,如《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稍微,略微,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荆轲刺秦王》“愿大王少假借之”。③缺少,短少,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④很短的时间,一会儿,如《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等。

3、患:“患”的意义还有①忧患,灾祸,如《殽之战》“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孟子》“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患难],危险而艰难的处境,如《指南录后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计所遭”。②危害,妨害,如《孙子》“故君之所以患于君者三”。等。

4、过:“过”的意思还有①过分,过于,如《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②过失,错,错误,如《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孟子》“人恒过,然后能改”,《触龙说赵太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③责备,如《季氏将伐颛臾》“求!无奈尔是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④访问,探望,如《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大铁椎传》“故尝欲过宋将军”。等。

5、爱:与D句中的“爱”意义相同的例句如《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吾不得爱身”。此外,“爱”的意义还有①舍不得,吝啬,如《孟子》“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吾何爱一牛?”②喜爱,爱好,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迁:[迁客]贬官降职外调远方的人。另外,“迁”的意义还有①迁移,如《指南录后序》“是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时”。②变化,变动,如《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等。

7、疾:与A中的“疾”意义相同的例句如《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赤壁之战》“时曹军众亦有疾疫”。另外,“疾”的意义还有①疾苦,痛苦,如《屈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②厌恶,憎恨,如《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孟子》“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疾首]头痛,指厌恶,如《孟子》“百姓闻王钟鼓

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 。③痛心,如《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④妒忌,如《史记?孙膑列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等。)

8、(略)

9、徒:“徒”的意义还有①徒弟,门徒,如《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②被罚服役的人,如《陈涉世家》“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③光,空,如《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④空,白白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10、治:“治”的意义还有①修治,建造,如《西门豹治邺》“民治渠少烦苦”。②整理,备办,如《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③训练,整顿,如《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左忠毅公逸事》“史公治兵,往来桐城”。④对付,抵御,如《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⑤医治,如《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⑥处理,处治,如《出师表》“愿陛下托陈义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五人墓碑记》“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⑦讲求,研究,如《孟子》“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等。

11、(略)

12、当:“当”的意义还有①在,处在,如《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②逢,遇到,如《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③担当,担任,如,《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承担,承受,如《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⑤执掌,主持,如《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指南录后序》“北邀当国者相见”。⑥相当,对等,如《报任安书》“且李令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⑦相抵,等,如《屈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入楚”,《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⑧抵挡,抵敌,如《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⑨遮挡,遮蔽,如《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应当,应该,如《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⑩会,将,如《孔雀东南飞》“卿当日生贵,吾独向黄泉”,《柳毅传》“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11要,将要,就要,如《书博鸡者事》“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12如,若,如《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3合适,恰当,如《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14适合,适应,如《促织》“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15当作,如《战国策》“安步以当车”,《智取生辰纲》“你端的不把人当人”。等。

13、国:“国”的意义还有①国都,京城,如《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夫人暂而免诸国”,《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地域,地方,如《硕鼠》“适将去女,适彼乐国”,《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等。)

14、相:[相与]共同,一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陶渊明《饮酒》“飞鸟相与还”。等。)

15、知:与A中的“知”意义相同的例句另如《公输》“吾知所以拒子也”。另外,“知”的意义还有①认识,熟识,如《苏武传》“素与副张胜相知”,[知己]熟识了解自己的人,如《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知觉,感觉,如《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识别,分别,如《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知识,见解,如《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⑤主持,管理。官名

“知府”“知县”即主持府、县政事之意,如《勾践灭吴》“吾与汝共知越国之政”,《登泰山记》“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路登”。等。)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3)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瑾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朝”“请”“胜”“数”“乃”“幸”“见”“恨”“诸”“及”“既”等11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中的“朝”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

C、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与其他三句中的“请”意义不同的一项()

A、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

B、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C、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D、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选出与“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中的“胜”意思相同的一项()

A、而犹有不战而胜之之势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阴一时新

D、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4、选出与“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中的“数”意思相同的一项()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数千百万之众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数

5、选出与“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中的“乃”意思相同的一项()

A、高宗意乃解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嗣见樊於期

D、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6、选出与“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中的“幸”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幸可广闻讯,不得便相许

B、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C、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D、君不如肉袒负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7、选出与“飞骑因番请见”中的“见”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B、公将战,曹刿请见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于是入朝见威王

8、选出与“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中的“恨”意思相同的一项()

A、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偿俺残生,苦恨才平

C、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D、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9、选出意义同“陛下作法,悬诸象魏”中的“诸”相同的一组()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③武夫力而拘诸原,夫人暂而免诸国

④矫命以责赐诸民

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⑦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A、①②⑦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10、选出意义同“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中的“及”不相同的一句()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故不能推车而及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1、选出意义同“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中的“既”相同的一句()

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B、既而将诉于舅姑

C、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D、哭汝既不问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参考答案及提示】1、B(例句与ACD三项中的“朝”均作“早晨”讲,B项中的“朝”是“拜访,拜见”的意思。)2、B(ACD三项中的“请”均作“请求”讲,B项中的“请”是“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种事情,可译为…请允许?…希望?”的意思,另如《曹刿论战》“战则请从”,《孟子》“臣请为王言乐”。)3、D(A中的“胜”作“胜利,取胜”讲,另如《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孟子》“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B的“胜”均作“胜过,超过”讲,另如《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C中的“胜”均作“优美,美好”讲,另如《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句与例句中的“胜”均作“禁得起,受得住”讲。)4、B(例句与B句中的“数”均是“几,几个”之意,指不确定的数目。A中的“数”作“数目,数量”讲,另如《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畏”。C中的“数”作“命运,运数”讲。D中的“数”作“技艺”讲。)5、C(做“于是,就”讲,ABD中的“乃”均为

“才,方”讲。)6、A(希望,BCD中的“幸”与例句中的“幸”均是“幸亏”的意思。)7、C(ABD 项与例句中的“见”均作“拜见、谒见”讲,C句中的“见”是“看见、看到”的意思。)8、B(B项与例句中的“恨”均是“怨恨、仇恨”的意思。其余各项中的“恨”都做“不满意、遗憾,怪怨”讲。)9、C(各句中的“诸”的意思分别是①众,各;②⑦诸侯国;③⑤⑥兼词,相当于“之于”或“之乎”;④介词,相当于“于”。)10、B(例句与ACD三句中的“及”都是连词,是…和,与,以及?的意思。B 句中的“及”是“赶上,追上”的意思,另如《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11、A(例句与A句中的“既”均作“既然,既然是”讲。B中的“既”是副词,不久。C中的“既”是副词,全,都。D中的“既”是连词,与“且”“又”等呼应,表并列。)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2)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朝:“朝”的意义还有①朝见,拜见君主,如《殽之战》“先轸朝,问秦囚”,《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②朝拜,归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过秦论》“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③使……朝拜,归附,如《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④朝廷,如《孟子》“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柳敬亭转》“是时朝中皆畏宁南”,[朝廷]○a帝王朝见群臣和处理政事的处所,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代指君主、政府、国家,如《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⑤朝代,整个王朝或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谭嗣同》“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

2、请:“请”的意义还有①邀请,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②谒见,拜访,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③请示,请教,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送东阳马生序》“俟其心悦,则又请焉”。

3、胜:“胜”的意义还有①尽,完,如《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隆中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4、数:“数”的意义还有①计算,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隆中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②列举,数说,如《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书博鸡者事》“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③细密,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

④屡次,如《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5、乃:“乃”的意义还有①用在名词性谓语前,帮助判断,可译作“是”“就是”“原来是”等,如《孟子》“是乃仁术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信陵君窃符救赵》“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②竟,却,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秦晋”,《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④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如《芋老人传》“是芋视乃妇也”。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孟子》“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幸:“幸”的意义还有①幸运,如《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也必专”。②宠幸,宠爱,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③皇帝到某处,叫“幸”,如《柳毅传》“吾君方幸玄珠阁”,《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敬词,表示对方的行为是自己的幸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亦幸赦臣”,《鸿门宴》“故幸来告良”。

7、见:“见”的意义还有①召见,接见,如《公输》“于是见公输盘”,《孟子》“暴见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②会见,见面,如《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

见张良”,《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用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可译为“我”“自己”,如《孔雀东南飞》“兰芝初来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⑤出现,显现,如《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毛遂自荐》“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⑥引见,如《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公输》“胡不见我于王”。等。)

8、(略)

9、(略)

10、及:“及”的意义还有①至,到,到达,如《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②遇到,遭到,如《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训俭示康》“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

③涉及,延及,如《触龙说赵太后》“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④来得及,如《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论积贮疏》“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⑤赶得上,比得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⑥介词,等到,到了,如《孟子》“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叔向贺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⑦介词,乘,趁着,如《触龙说赵太后》“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⑧介词,跟,与,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等。

11、既:“既”的意义还有①尽,完了,如《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②副词,已经,……以后,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既望]阴历每月十六,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4)

4、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天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

考官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末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不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道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欲斩之,诸将乞货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谴兵过大河袭击。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恶”“适”“易”“属”“假”“或”“善”“安”“率”“故”“即”“就”“除”“兵”“悉”“举”“度”“却”“复”等19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中的“恶”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B、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C、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

D、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选出与“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中的“适”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

B、适与地平

C、适先生奓户入

D、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选出与“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末易集,少需之”中的“易”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B、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C、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D、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选出与“惠卿辟为属,辞”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举酒属客

B、徒属皆曰:“敬受命。”

C、名属教坊第一部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5、选出与“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中的“假”意思相同的一项()

A、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B、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6、选出与“或问之,泽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

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7、选出与“敌能悔过退师固善”中的“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D、善刀而藏之

8、选出与“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中的“安”意思相同的一项()

A、沛公安在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D、敬亭亦无所不安

9、选出与“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中的“率”意思相同的一项()

A、子路率尔而对

B、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C、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10、选出与“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中的“故”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C、既克,公问其故

D、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1、选出与“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中的“即”意思相同的一项()

A、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B、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D、即夕行步如平常

12、选出与“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中的“就”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吾不忍弃觳觫,若无罪而就死的也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D、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3、选出与“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中的“除”意思相同的一组()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②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⑤出吾死外,当无见期⑥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⑦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⑧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A、③⑧

B、④⑦

C、①⑤

D、②⑥

14、选出与“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中的“兵”意思相同的一组()

①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②故上兵伐谋③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

载厉兵秣马矣④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⑦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

忠战死⑧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儿衡击⑨今天下已定,兵

甲已足⑩况复秦兵乃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A、①③⑥⑨

B、①④⑦⑩

C、④⑤⑦⑧

D、①②⑦⑩

15、选出与“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中的“悉”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C、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D、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16、选出与“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中的“举”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举兵伐徐,遂灭之

B、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选出与“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中的“度”意思相同的一项()

A、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B、相如度秦王虽斋,绝负约不偿城

C、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

D、度,然后知长短

18、选出与“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中的“却”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相如因持璧却立

B、北救赵而西却秦

C、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D、先生仓促以手搏之

19、选出与“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中的“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C、居十日,扁鹊复见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参考答案及提示】1、A(例句与BCD项中的“恶”均作“憎恶、讨厌、不喜欢” 讲,A项中的“恶”是“嫉妒”之意。2、D(例句与ABC项中的“适”均作副词,作“恰好,正好” 讲,D项中的“适”是“适合,适宜”之意。)3、C(例句与ABD项中的“易”均作“容易” 讲,C项中的“易”是“平坦”之意。)4、B(例句与B句中的“属”均作“部属,下属”讲,A句中的“属”作“请,劝”讲,C句中的“属”作“隶属,归属”讲,D句中的“属”作“管辖”讲。)5、A(例句与A句中的“假”均作“兼任,代理”讲,B句中的“假”作“,假,假的,与“真”相对”讲,C句中的“假”作“假装”讲,D 句中的“假”作“休假,假期”讲。)6、A、(选项中所有句子中的“或”与例句中的“或”均是代词,但A项与例句中的“或”当“有的人”讲,B项中的“或”当“有的事情”讲,C项中的“或”当“有的时候”讲,D项中的“或”当“任何人”讲。)7、D(例句与ABC三项中的“善”均作“好,善良;好的,善良的”讲,D句中的善当“修治,收拾”讲,通“缮”。)8、B(例句与B句中的“安”均作“怎么,哪里”讲,疑问代词,表反诘;A句中的“安”作“哪里,什么地方”讲,疑问代词,表处所;C句中的“安”作“安置,安放”讲,D句中的“安”作“安心,满足,习惯于”讲。)9、B(例句与B句中的“率”均作“一律,一概”讲,A句中的“率”作“轻率”讲,C句中的“率”往往与“大”连用,“大率”,作“大概,大致”讲,D句中的“率”作“遵循,依顺”讲。)10、A(例句与BCD项中的“故”均作“缘故,原因” 讲,A项中的“故”是“事故,变故”之意。)11、D(例句与D句中的“即”均作“就在,当”讲A句中的“即”作“立即,马上”讲,B句中的“即”帮助判断,作“是,就是”讲;C句中的“即”作“就,便”讲。)13、B(例句中的“除”与④⑦句中的“除”均作“拜官,任职”讲,其他句中的“除”的意义分别为①逝去,过去,②台阶,③清除,去掉,⑤除了,除非,⑥清理,修治,⑧扣除。)14、B(例句中的“兵”与B项的“兵”均作“军队,士兵”讲,其他句中的“兵”的意义分别为:③⑥⑨句中的“兵”作“兵器,武器”讲,⑤⑧句中的“兵”作“战争,军事,军备”讲,②句中的“兵”作“用兵的战略、策略”讲。)

15、A(例句与BCD项中的“悉”均作“全,都” 讲,副词;A项中的“悉”是“详尽,周全”之意。)

16、C(例句与ABD项中的“举”均作“发(兵),发动(战争)” 讲,C项中的“举”是“动,行动,动作”之意。)17、B(例句与B句中的“度”均作“计算,估计”讲,A句中的“度”作“考虑”讲,CD句中的“度” 均作“量,计量”讲。)18、B(例句与ACD项中的“却”均作“退,后退” 讲,B 项中的“却”是“使……退,打退,击退”之意。另外,“恶”的意义还有①推辞,拒绝,如成语“盛情难却”。②回头,如《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

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副词,再,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19、D(例句与ABC项中的“复”均作副词,作“再,又” 讲,D项中的“复”是“覆盖,盖住”之意,同“覆”。)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4)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恶“恶”的意义还有①罪恶,邪恶,与“善”相对,如《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②丑,丑陋,与“美”相对,如《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③坏,不好,如《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委匿之”,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④污秽,如《五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⑤险恶,,凶险,如《指南录后序》“而境界危恶,曾见错出,非人世所堪”。⑥耻辱,羞辱,如《毛遂自荐》“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⑦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如《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等。

2、适“适”的意义还有①到……去,如《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②适应,顺从,如《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③享受,如《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副词,才,刚才,如《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⑤谴责,惩罚,如《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等。

3、易“易”的意义还有①换,交换,如《齐桓晋文之事》“故以羊易之”,《唐雎不辱使命》“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②改变,变更,如《察今》“时易时移,变法宜矣”,《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③轻视,轻慢,如《五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④特指《周易》,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本之《易》,以求其动”。等。

4、属“属”的意义还有①连接,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②跟着,跟上,如《史记?垓下之战》“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连缀文字,做文章,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托付,嘱咐,又写作“嘱”,如《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族属,家属,如《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者面语之”,《与妻书》“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⑤类,辈,如《曹刿论战》“忠之属也”,《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

5、假“假”的意义还有①借,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力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②凭借,借助,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用,须,如《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谱一二谈也”。④给予,如《谭嗣同》“汉人未可假大兵权”。⑤宽容,如《荆轲刺秦王》“愿大王稍假借之”。⑥连词,假使,假如,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等。

6、或“或”的意义还有①副词,也许,或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②连词,假如,如果,如《柳毅传》“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等。

7、善“善”的意义还有①长处,好的行为,如《论语》“愿无伐善,无施劳”,《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痛欲自媚于众为善”。②赞许,赞叹之词,如《公输》“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庖丁解牛》“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③友好,亲善,如《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隆中对》“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④善于,擅长,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⑤好好的,如《荆轲刺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⑥多,常,如《卖柑者言》“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等。

8、安“安”的意义还有①安定,安稳,如《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均”,《论积贮疏》“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安适,安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娱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的一夕安寝”。③养,奉养,如《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④抚慰,安抚,如《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等。

9、率“率”的意义还有①遵奉,服从,如《治平篇》“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②率领,带领,如《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等。

10、故“故”的意义还有①旧,旧的,原来的,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察今》“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故事]旧事,前例,如《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②旧时,从前,如《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柳敬亭传》“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③老朋友,旧交情,如《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人]a、老朋友,老相识,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前妻或前夫,如《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④衰退,衰老,如《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⑤副词,故意,特意,如《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⑥副词,仍然,还是,如《孔雀东南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⑦副词,本来,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⑧连词,所以,因此,如《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等。

11、即“即”的意义还有①走进,靠近,如《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即位]就位,常专指登上帝王、诸侯之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②取,根据,就……看,如《原毁》“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责其旧”,《报刘一丈书》“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等。

12、就“就”的意义还有①登,上,如《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②就任,就职,如《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③从事,参加,如《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④受,接受,如《殽之战》“使归就戮于秦”,《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⑤效法,取,如《原毁》“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着”。⑥成功,完成,如《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⑦成就,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⑧介词,到,向,如《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等。

13、(略)

14、(略)

15、悉“悉”的意义还有①详尽地表达,如《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②了解,熟悉,如《治平篇》“悉府库以赈之”,《冯婉贞》“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等。

16、举“举”的意义还有①擎起,举起,如《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拿,拿着,如《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如《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④做,实行,如《察今》“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⑤举用,起用,如《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⑥推举,推荐,如《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⑦攻下,占领,如《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⑧副词,都,全,如《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

清”。⑨副词,尽,如《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⑩科举考试中考中,如《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弟”。等。

17、度“度”的意义还有①量词,次,回,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②制作词曲,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③奔驰,驱驰,如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④过,越过,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琵琶行》“秋月春风等闲度”。⑤度量,气度,胸襟,如《汉书?高帝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⑥气度,常态,如《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⑦制度,法度,如《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朝廷”。⑧限度,如《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⑨计量长短的标准,尺度,如《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等。

18、却“却”的意义还有①推辞,拒绝,如成语“盛情难却”。②回头,如《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副词,再,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19、复“复”的意义还有①返回,回还,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以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②回复,回答,如《齐桓晋文之事》“又复于王者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③恢复,还原,,如《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繁复,重复,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等。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5)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王珪)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里落惊扰,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每长二百人;又令邑尉增弓手二千。巳时下令,约申而集。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至期,得六百人,尉所部亦至。于是染库帛为旗;授之。割牛革为盾形,柔之汤中,每盾削竹签十六,穿于革,以木为鼻,使持之自蔽。断苦竹数千,銛其末,使操为兵。悉出公私戎器。檄告属城,仿而行之。数日,众大振,向之恶少年,皆隶行伍,无敢动。乃简卒三千,方舟建旗,伐鼓作乐,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斩木为鹿角,积高数仞,营于南门。智高戴黄盖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时南道邮驿断绝,罕上事,不得通;而提点刑狱鲍轲遁处南雄,数具奏。(《宋史?王珪传》)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归”“顾”“要”“何”“许”“左”“汤”“私”“盖”“解”“绝”等11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中的“归”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楚兵惧,自秦归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选出与“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中的“顾”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B、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C、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D、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3、选出与“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中的“要”意思相同的一项()

A、楚灵王好士细要

B、豪民子闻难,纠宗族僮奴百余人,欲要篡以归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4、选出与“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中的“何”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5、选出与“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中的“许”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B、时人莫之许也

C、遂许先帝以驱驰

D、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6、选出与“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中的“左”意思相同的一项()

A、鸟起马惊,疲逸道左

B、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C、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D、天下军州严禁左道,捕缉妖人

7、选出与“割牛革为盾形,柔之汤中”中的“汤”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日初出沧苍凉凉,及日中如探汤

B、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D、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

8、选出与“悉出公私戎器”中的“私”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强公室,杜私门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D、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9、选出与“智高戴黄盖临观”中的“盖”意思相同的一项()

A、被苫盖,蒙荆棘

B、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0、选出与“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中的“盖”意思相同的一项()

A、好读书,不求甚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何如?

D、太后之色稍解

11、选出与“时南道邮驿断绝,罕上事,不得通”中的“绝”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B、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

C、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及提示】1、A(例句与BCD项中的“归”均作“返回,回来,回去” 讲,A项中的“归”是“女子出嫁”之意。)2、C(例句与ABD项中的“顾”均作“只是,不过” 讲,副词;C项中的“顾”是“回还,返回”之意。)3、C(例句与C句中的“要”均作“邀请”讲,A句中的“要”作“腰,腰部”讲,后来写作“腰”;B句中的“要”,作“半路拦截”讲;D句中的“要”作“相约,约定”讲。)4、D (例句与ABC项中的“何”均作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 讲,D项中的“何”是副词,“多么”之意。)5、B(例句与ACD项中的“许”均作“答应,允许” 讲,B项中的“许”是“赞成,同意”之意。)6、A、(A与例句中的“左”均当“旁,旁边”讲,BC项中的“左”指地理上的东边,D项中的“左”当“邪,不正”讲。)7、C(例句与ABD项中的“汤”均作“热水,开水” 讲,C项中的“汤”是“用热水焐”之意,同“烫”。)8、B(例句与ACD项中的“私”均作“个人,私人;个人的,私人的” 讲,B项中的“私”是“私事,私利”之意。)9、A(A项与例句中的“盖”都指用草编的覆盖物,B 句中的“盖”是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CD两句中的“盖”是“遮盖,掩盖”的意思。)10、C(C 句与例句中的“解”均作“消除,解除,解散”讲,A句中的“解”作“理解,懂得”讲,B句中的“解”作“解释,解说”讲,D句中的“解”作“和解,缓和”讲。)11、D(例句与ABC项中的“绝”均作“断,断绝” 讲,D项中的“绝”是“隔断,隔绝”之意。)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5)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归“归”的意义还有①送回,归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②归向,归聚,如《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采草药》“则津泽皆归其根”。③归依,归附,如《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信陵君窃符救赵》“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④归属,属于,如《狱中杂记》“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⑤赠送,如《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等。

2、顾“顾”的意义还有①回头,回头看,如《殽之战》“(先轸)不顾而唾”,《涉江》“吾方高驰而不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如李白《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伶官传序》“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看望,拜访,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隆中对》“将军宜枉驾顾之”。④顾念,关心,如《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赤壁之战》“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⑤顾及,考虑,如《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指南录后序》“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⑥副词,但,却,反而,难道,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

3、要“要”的意义还有①求取,谋取,如《孟子》“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②要求,需要,如《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③要挟,威胁,如《狱中杂记》“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等。

4、何“何”的意义还有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如《曹刿论战》“乃入见,问:…何以战??”《叔向贺贫》“子贺我,何故?”《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②有以上意义组成的复合词,a [何如]怎么样,如《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何若]怎样,什么样,如《公输》“此为何若人?”c[何许]何处,什么地方,如《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D[何乃]I、怎能,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II、何况,如《李将军列传》“今将军尚不得夜

行,何乃故也!(故:过去)”e[何其]多么,如《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等。

5、许“许”的意义还有①处所,地方,如《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②表示大约的数量,如《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③代词,这样,这么,如《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

6、左“左”的意义还有①方位名词,左,左边,与“右”相对,如《殽之战》“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右]a、左右两方,如《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游褒禅山记》“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亦少”。b、周围,近旁,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c、身边的人,近侍,近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d、控制,支配,如《左传》“凡师,能左右之曰以”②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故贫贱者往往在闾里左边,官吏降职为“左迁”,如《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前九江郡司马”。③古代车骑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等。

7、汤“汤”的意义还有① [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如《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②汤药,如《华佗传》“其疗疾,合汤不过十种”。③人名,成汤,商朝的第一代君主,如《论积贮疏》“世人有饥穰,天之行也,汤、禹被之矣”,《屈原列传》“中述汤武”。

8、私“私”的意义还有①偏私,偏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副词,私自,私下,如《荆轲刺秦王》“荆轲之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廉颇蔺相如列传》“燕王私握臣首曰:…愿结友。?”等。

9、盖“盖”的意义还有①胜过,超过,如《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②副词,大概,大约,表示推断,推测,如《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冯婉贞》“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③副词,表示解说缘由,相当于“本来”“原来”等,如《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④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⑤通“盍”,a、何,怎么,如《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b、何不,为什么不,如《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等。

10、解“解” 的意义还有①解剖,分割,如《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解开,,脱下,如《左忠毅公逸事》“公阅毕,即解貂覆生”。③溶解,熔化,如《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④排除,分开,如《促织》“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等。

11、绝“绝”的意义还有①绝交,断绝关系,如《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②绝命,死,如《促织》“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③停止,消失,如《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竭,尽,如《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⑤奇特,高超,如《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⑥跨越,横渡,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⑦副词,极,非常,如《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游黄山记》“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⑧副词,全,完全,如《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等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6)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6、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

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既”“王”“族”“说”“坐”等5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田文既死,公叔为相”中的“既”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悼王既葬,太子立

B、言未既,又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选出与“楚悼王素闻吴起贤”中的“王”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故百王之法不同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C、四夷来王

D、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3、选出与“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中的“族”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亲族矣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选出与“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中的“说”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捕蛇者说

D、秦王必说见臣

5、选出与“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中的“坐”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组()

①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②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④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⑤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王坐于堂上⑧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⑩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A、①③⑤⑦⑧⑩

B、①②③⑤⑦⑩

C、②③④⑥⑦⑧

D、③④⑥⑧⑨⑩

【参考答案及提示】1、B(例句与ACD项中的“既”均作副词,“已经,……以后”的意思讲,B项中的“既”是“尽,完了”之意。)2、C(例句与ABD项中的“王”均作“君王,帝王” 讲,C项中的“王”是“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之意。)3、D(例句与ABC项中的“族”均作“宗族,家族” 讲,D项中的“族”是动词,“灭族”之意。)4、A(A项与例句中的“说”均作“劝说,说服”讲,BD两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含答案(1).doc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含答案(1)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6题) 1.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 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 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称____________ 尽忠益时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④苏秦喟____________②固不可 ____________④虎亦__________________卒去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子。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宰相 ..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 ..,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 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 ..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 一、(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 ..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 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 ..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科技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2019高考模拟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复习过程

2019年高考模拟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一、(济宁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练习:《明史-毛伯温传》(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练习:《明史?毛伯温传》 (答案解析)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人。祖超,广西知府。伯温登正德 ..三年进士,授绍兴 府推官。擢御史 ..,巡按福建、河南。世宗即位,中官张锐、张忠等论死,其党萧敬、韦霦等阴缓之。伯温请并诛敬、霦,中官为屏气。 嘉靖 ..初,迁大理寺丞。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李福达狱起,坐为大理时 失入,褫职归。用荐起故官,抚山西,移顺天,皆未赴。改理院事,进左副都御史。为赵府宗人祐椋所讦,解官候勘。已,复褫职。 十五年冬,皇嗣生,将颁诏外国。礼部尚书夏言以安南 ..久失朝贡,不当遣使,请讨之。遂起伯温右都御史,与咸宁侯仇鸾治兵待命。以父丧辞,不许。明年五 月至京,上方略六事。会安南世孙黎宁遣陪臣郑惟僚等诉莫登庸弑逆,请兴师复仇。帝疑其不实,命暂缓师,敕两广、云南守臣勘报,而命伯温协理院事。御史 何维柏请听伯温终制,不许。伯温引疾不出,至禫除 ..始起视事。其冬迁工部尚书。 十七年春,黔国公沐朝辅等以登庸降表至,请宥罪许贡。先是,云南巡抚汪 文盛奏登庸闻发兵进讨,遣使潜觇。帝已敕遵前诏进兵,文盛又纳安南降人武文渊策,具言登庸可破状,复传檄安南令奉表献地。及是,帝下奏付廷议,佥言不 可许。乃改伯温兵部尚书,克期启行。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 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制下数月,两广总督侍郎张经以用兵方略上,且言须兵三十万,饷百六十万石。钦州知州林希元则极言登庸易取,请即日出师。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明年二月,帝幸承天。诏伯温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俄选宫僚,加兼太子 宾客。大同所辖五堡,距城二百余里,极边近贼帐。自巡抚张文锦以筑堡致乱后,无敢议修者。伯温曰:“变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议谬也。”卒营之。 (节选自《明史?毛伯温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B.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C.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D.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嘉靖,均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除此纪年法外,还有干支纪年法等,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日”。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故“拏”的意思是撑(船)。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故选C。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