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文化建设上体现先进性的几点体会_0

在文化建设上体现先进性的几点体会_0

在文化建设上体现先进性的几点体会_0
在文化建设上体现先进性的几点体会_0

在文化建设上体现先进性

的几点体会

作为一名战斗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普通党员,我对文化建设一直情有独钟,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我和每一个热爱文化建设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在深入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地基础上,今天我想借这次征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同时也表明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

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就必须做到: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熔铸民族灵魂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光辉灿烂的历史,其传统文明生生不息已经延续了五千年。从黄河原始文化的源头,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积累;从春秋战国诸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到汉唐盛世文明的开创;从儒家“修、齐、治、平”的处世哲学,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忘我精神;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从辛亥革命时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建设民主、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一不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巨大凝聚力的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独立自主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爱好和平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自强不息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而这些正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所必需的。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的劫难,经过奋斗牺牲,终于站起来了。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中国人民稍稍富裕一些,强大一些的时候,那些敌视和仇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幽灵,亡

毛概第十一章课后练习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 C.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 2.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五大 ( )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 )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 ) 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改革开放 ( )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民主法治 ( ) D.坚持科学发展 ( ) 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 A.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 C.中共十六大 (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 C.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 )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 ) 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 A.发展和谐文化 ( ) B.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 8.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 A.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 ) D.发展经济 ( )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 B.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 10.“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 )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最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最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 的(最新版)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倡导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既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企业和谐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构建企业和谐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在一个企业中,无论该企业资金多么雄厚,自然资源多么丰富,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但永远也不能取代员工的作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思想,不仅应当作为一个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根本之策,而且应该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要尊重员工,倡导平等的文化理念。尊重,是人的最高的精神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尊重,其它一切东西都是空的。尊重员工,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

尊重员工的自身价值、劳动价值、创造价值和民主权利、发展权利。在一个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分工有不同,职务有高低,权力有大小,能力有强弱、性格有差异,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在人格和尊严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决不能因为存在种种差异而产生轻视和歧视他人人格和尊严的思想。尊重员工,必须首先从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做起,并提出比一般员工更高的要求,将对整个企业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企业家和管理者要自觉摆正个人与员工的关系,切莫因位高而狂傲、权重而跋扈,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牢固树立员工为尊、员工为贵、员工为大、员工为上的尊民思想,视员工为知己和朋友,以礼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尊重人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关心员工,倡导亲民的文化理念。企业家首先做人要真实。关心员工,从社会劳动关系角度来讲,是企业对员工应尽的一种责任,是经营者管理者对员工应当履行的一种承诺和义务。从文化理念来讲,是一种亲民爱民的文化理念。关心员工,就是要把重视和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始终放在突出位置,时时体恤员工劳作的

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统一于和谐文化建设实践

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统一于和谐文化建设实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建设兼有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重要特征和要求,在实践过程 中应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 要求。按照这一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先进的和谐文化作支撑。只有发 展先进的和谐文化,才能改变发展中只重视物质技术指标增长的倾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发展先进的和谐 文化,才能为民主发展、法治完善提供文化氛围,为良好社会环境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提供文化支持。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实践社会 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以建设先进的和谐文化为基础。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 样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润和熏陶。只有以先进的和谐文化滋润、熏陶 全体人民,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 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最根本的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 能保证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应始终做到两条: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发展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 与时俱进。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和谐 文化的内容才能得到扩展,和谐文化的形式才能得到完善。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5.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

第十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练习题 古华琼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完整概念,最早出现于(D) A.20XX年 B.20XX年 C.20XX年 D.20XX年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D)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是(C)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D)。 A.物质基础 B.政治保证 C.精神支撑 D.社会条件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A )。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B)。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D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9.( D)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10.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 C) A.广覆盖 B. 可持续 C. 高水平 D. 保基本 (二)多项选择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 A.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 B.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C.是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D.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D) A.民主法治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 B.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历史证明,宣传思想战线应责无旁贷承担起建设和谐文化的重任,理清思路,发挥优势,坚持创新,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便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发展方向。可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毛概第十一章试题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练习题(第十一章) 一、单一选择题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C ) A、社会手段 B、社会计划 C、社会理想 D、社会现实 2、我国古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其根本原因是( D ) A、人们的认识太肤浅 B、思想还不成熟 C、生产力水平太低 D、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3、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概念的是( A )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米利都学派 C、爱非斯学派 D、爱利亚学派 4、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曾提出过许多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结果只能陷于空想,其根本原因是( B ) A、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探索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B、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C、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代 D、他们的构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超越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5、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是( B ) A、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形态 B、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C、人们可以不劳动,随心所欲地享受 D、由社会主义社会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 6、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党的( C ) A、十三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六届六中全会 7、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党的( C )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8、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党的( D )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9、胡锦涛同志的哪次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 B ) A、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B、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C、2005年10月,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D、2006年5月中旬,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一次讲话 10、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理论概念的是( B ) A、2005年10月下旬 ,在朝鲜访问时的一次讲话 B、2006年5月中旬,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一次讲话

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言: 无论什么社会,在一个时期中总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元共存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正是这些思想与封建统治紧密的相结合才造就了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同时又有道家、法家、佛教的共存并立;在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应当树立、新时代和谐文化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一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 和谐:和:禾+口,人人有饭吃。谐:言+皆,人人能说话。《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在字典中和谐是:融洽,调和的意思。实际上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均衡,协调,整体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然而,由于世间中非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和谐与不和谐成为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矛盾。造成人来为了短期利益而导致社会自然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如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阶级对立,以及国际间时刻发生的流血事件。在中国近几年这种不和谐现象更加突出。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非典,禽流感,甲流,地震。等等每一起事件都在震撼着国人的心,而这一切都根源于源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不协调所致。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那就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就要广泛开展各类和谐创建活动,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第二,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必须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通过坚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要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同时,要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文学艺术在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林明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组织逐步兴起,影响作用日益扩大。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其作用 社会组织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非营利、独立性和志愿性为特征,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新情况。一是数量猛增。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35.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1万个,基金会1144个,比1988年增长了78.7倍,年均增长46%。另据一些研究机构分析,我国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多达800万个,剔除不需注册的人民团体等至少也有300万个。二是总体实力逐步增强。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组织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2006年底,参加年检的1646家全国性社会组织总资产达136.8亿元;社会组织吸纳就业426万人,注册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工达2511万人。三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初期的社会慈善、扶贫救助为主拓展到工商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十几个领域,其中慈善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较快。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为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社会良性治理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领域,行业协会、商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政治领域,社会组织在扩大人民民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增强社会自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文化领域,学术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聚集了成千上万专家学者、专业人才,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在社会公益领域,社会组织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灾、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和谐。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组织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承接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使社会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社会组织在配合我国政府外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祖国统一、树立我国良好形象,共建和谐国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是与全球社会组织相比,发展数量总体偏少,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一般超过50个,而我国目前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仅为2.7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二是经费紧张、人才缺乏、能力较弱。美国2006年捐款额达到2950亿美元,占GDP的2.5%,有1亿多人作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我国GDP总量为美国的17%,但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金规模仅为美国社会组织的0.24%。经济活动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和国民经济贡献度不大。 (二)社会组织功能不清、不健全。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法人自主性不强,群众代表性不够。部分社会组织行为不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1、了解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 2、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3、运用:从自己做起、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自觉投 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2、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 化的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文化的作用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教学方法] ;引入古今中外的实例讲授、教师启发、引导,课上案例分析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课首案例】歌曲《中国话》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7年9月,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官员日前称,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大约有5万名7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汉语,而在6年前的2000年,学习汉语的人数仅有5千人。【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文化热”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中国文化热”一方面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的标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本身也独具魅力,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 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一)文化的性质和作用 【教师讲评】: 目前学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大约有四类。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背景: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清明节,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文化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文化首先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记忆,即通过保存下来或挖掘出来的文物,获取人类探索的足迹及其相关信息;二是非物质的记忆,即通过传承下来的文字或流传下来的习俗,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演进。不管是物质的形态还是非物质的形态,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相对说来,人类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化为习俗的文化更深刻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因为这种文化不仅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而且往往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为习俗的文化在历代教育的推动下,不断被总结、提升,并得以传承、发展,引领着社会前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性格,这是由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同一个国家或

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元素、层次、类型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各行各业也独具文化视角,都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考察,并具有传承价值。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具体条件和相关因素的迥异,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是各民族及区域分合和变迁过程中,通过碰撞、解构、融合和革故鼎新汇聚而成的。如果说民族及区域文化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则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既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又有民族及区域的独特个性,才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品质,在于能够帮助接受它的人群与个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发展人们的精神能力,并形成足够的创造能力、吸纳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乃至于一座城市而言,丰富多样的文化可以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时间、空间和价值观,并形成独有的魅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对于正在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仅是一个形象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和谐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 化的根本 【内容摘要】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理想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内容丰富,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的主流和支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理想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想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改革创新;解决矛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它明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因此,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程中,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和谐社会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