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昆虫外部的基本形态构造及其功能,形态特征和功能与生存适应关系;形态特征与昆虫鉴别、害虫防治的关系。

第一章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重点与难点:

1.昆虫体躯的分段和分节,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每个体段又由一系列的体节所组成。

2.昆虫体节的类型,什么是初生分节?什么是次生分节?

3.昆虫的体向:昆虫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和方向,体向的名称和含义。

一、体分部与分节

1、身体分部

昆虫的身体由一系列的体节组成,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体节组成一个体段,昆虫由3个体段即头部、胸部和腹部构成。

2、分节

昆虫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构成的。昆虫头部在胚胎发育完成之后,体节已经愈合,头部的3 对附肢发育为口器的主要部分。胸部由3节组成。

腹部通常由11个体节组成。

二、骨化区:

昆虫的身体及每个体节大致呈圆筒形,着生附肢的体节可分为四个面,即背面、腹面和侧面。

昆虫的体壁大部分硬化,这种体壁的硬化现象称为骨化。

体节的骨化区,因体面的不同,分别称为背板、腹板和侧板。这些骨板往往又分为数块骨片。

骨板的有些部位向内凹陷,在表面呈一条缝,称为沟,内面突出部分为内突,形成昆虫的内骨骼。

三、体节的类型

1、初生分节:

昆虫的身体是由一系列体节构成的。在昆虫的幼期,体节间形成环形的凹陷,称为节间褶,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这是一种原始的分节方式,故

称为初生分节。

2、次生分节:

昆虫的成虫,体壁骨化,节间褶也骨化了,而在节间褶的前方,有一条未骨化的膜质部分—节间膜,其为相邻节间的分界,这种分节方式——次生分节。

四、分节的附肢

昆虫的附肢和其它节肢动物的附肢结构类似,但应用了不同的名称,昆虫的附肢由基节、转节、腿(股)节、胫节、跗节和爪(前跗节)共六节组成。

五、体向

昆虫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和方向称体向。昆虫头部、胸部和腹部的体向分为:

1、头向:与头部的方向一致,与体躯纵轴平行;

2、尾向:与头向相反,与体躯纵轴平行;

3、侧向:向着体侧面的方向,与体的纵轴垂直,分为左向和右向;

4、背向:向着体背面的方向;

5、腹向:向着体腹面的方向,与背相相反;

6、形态上描述常用到的术语:

基部与端部:昆虫身体的附器或外长物,其靠近虫体的部分称为基部,远离虫体的部分称为端部;

外侧与内侧:昆虫体部和附器,与体躯轴相近的一侧为内侧,与体躯轴较远的一侧为外侧;

前缘与后缘:昆虫的体部和附器与体躯纵轴垂直的部分,离头部较近的一侧为前缘,离头部较远的一侧为后缘。

第二章昆虫的头部和颈部

重点与难点:

头部的分区和头式;头部的感觉器官着生位置、基本构造与功能、不同特化类型及学习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头部的取食器官——口器的基本构造及五种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不同口器的危害特点及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是体躯的第一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但成体不具分节的痕迹。头部主要结构有复眼、单眼、触角以及口器。

一、头部的分节

昆虫胚胎发育完成之后,头壳已见不到分节的痕迹,故头部究竟由多少个体节构成,只能从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推断。目前,有多种学说,如:三节学说,四节学说,五节学说,六节学说和七节学说。

其中,六节学说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这种学说认为,昆虫的头部由头前叶和六个体节构成。这六节为:

触角前节

触角节

闰节

上颚节

下颚节

下唇节

二、头部的分区和头式

1、头部的线和沟

A、蜕裂线:昆虫的幼虫脱皮时,沿这条线裂开,故称蜕裂线,通

常呈倒‘Y’形。

B、额唇基沟:位于上颚前关节之间,是额和唇的分界线。

C、额颊沟:是一条由复眼或触角基部向下延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

D、颅中沟:有的昆虫(主要是幼虫)在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主干向下

凹陷,外面留下的沟即为颅中沟。

E、后头沟:后头部环绕头孔的第二条拱形沟,在直翅类昆虫中常见。

F、次后头沟: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一条拱形沟,内有很宽的内脊。

G、颊下沟:从头壳的侧下方,沿头壳的下缘,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

沟之间的一条沟。仅少数昆虫具有。

2、头部分区

A:额唇基区:头的前面部分,包括额和唇基。

B:颅侧区:头部的侧面和顶部。复眼上方为头顶,复眼下方侧面的部分为颊部。

C、后头区:后头沟和次后头沟之间的骨片。

D、次后头区:后头区之后环绕头孔的骨片(即次后头沟之后的部分)。

E、颊下区:其为颊下沟下面的狭片,其边缘具支持口器的关节,上颚前后

关节之间的部分—口侧区,上颚后面的部分—口后区,口后区常扩展为

口后片,甚至向下延伸到头孔下方愈合形成—口后桥。

3、头部的内骨骼:

昆虫的头壳坚硬,其内面具起支持作用的内骨骼。头部的内骨骼称幕

骨。其主要由一对前幕骨陷和一对后幕骨陷内陷形成的两对内臂构成,即幕骨前臂和幕骨后臂构成。

3、头式

根据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头式可分为3 种类型:

A、下口式:

B、前口式:

C、后口式:

5、头部的变化

昆虫头部的变化主要是额唇基区和后头区的变化。

A、额唇基区的变化:

额唇基区最简单的变化是延长:

鳞翅目的幼虫,唇基扩大为三角形,两个侧边即为额唇基沟,这样额为额唇基沟与蜕裂线侧臂之间的两条窄骨片。

B、后头区的变化:

有的昆虫两后颊相向扩展,形成后颊桥。鞘翅目有的种类,外咽片常因后颊的相向扩展而变窄,仅留一条外咽缝。

三、头部的感觉器官

1、触角ANTENNA

绝大多数昆虫的成、幼虫均具触角。

(1)、触角的着生位置

触角着生于头部的额区,其着生于膜质的触角窝内,围绕触角窝的骨片称为围角片,围角片上具一个突起,称为支角突,其与触角相关节。

(2)、触角的基本结构

触角由3节即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

柄节:触角基部的一节,通常较粗短。

梗节:触角的第二节,细小,其内具有感觉器。

鞭节:触角的第三节,通常由多个亚节所组成。

(3)、触角的类型

昆虫触角的形态变化很大,其主要是鞭节的变化。根据其形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A、刚毛状:如蜻蜓,蝉的触角。

B、丝状:如蝗虫,螽斯,天牛的触角。

C、念珠状:如白蚁的触角。

D、锯齿状:叩甲,雌性绿豆象的触角。

E、羽毛状,如雄家蚕的触角。

F、膝状:常见的如蜜蜂的触角,蚂蚁的触角,象甲的触角。

G、具芒状:蝇类昆虫的触角。

H、环毛状:如蚊子的触角。

I、棒状,如蝶类的触角。

J、锤状,郭公虫的触角。

K、鳃叶状,如金龟子的触角。

L、栉齿状,如雄性绿豆象的触角。

识别触角类型的意义:

A、识别雌雄;

B、识别种类;

C、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2、复眼

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的若虫,在头部颅侧区着生一对复眼,其形态差异大,但均由许多个小眼所组成的,其小眼的大小和形态,各类群

不同。

在双翅目和膜翅目的有些类群,雄性的复眼较发达,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雌性复眼分离,称离眼式。

3、单眼

昆虫的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

A、背单眼:为成虫和不完全变类的若虫具有的单眼,其与复眼同时存

在。着生于额区上部两复眼间,通常2-3个。若为3 个,常排列为倒三

角形。

B、侧单眼:全变态类的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通常1-7对。

一、口器

昆虫的取食器官通称为口器,因食性的不同,口器的形态结构也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口器,其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也变异很大。

1.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是昆虫中最原始的口器类型,用于取食固体食物。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由五个部分组成,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构成。以下主要简介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1)上唇:接在唇基前缘的一块双层结构,外壁骨化,内壁膜质,富有感觉器,称为内唇。

(2)上颚:由头部的一对附肢形成,不分节,呈块状或锥状。端部较锋利,用以切碎和撕裂食物,称为切齿部;基部粗糙,用以磨碎食物,

称臼齿部,其有两束肌肉,控制其运动。

(3)下颚:也由一对附肢演化而来。其有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分为5 节的下颚须五个部分组成。

轴节:其为基部三角形的骨片,有一个关节与头壳相连。

茎节:接于轴节前方的一块长方形骨片,其以膜与轴节相连。

内颚叶与外颚叶:生于轴节端部的两个可活动叶。外侧的呈匙状,较软,称为外颚叶;内侧的叶骨化较强,端部具齿,称为内颚

叶。

下颚须:生于茎节的中部外侧,为分节结构。下般分5节,其上具有较丰富的感器。茎节上着生下颚须的突起骨片,称为负颚须

节。

(4)下唇:由头部的另一对附肢演化形成。由5 个部分构成:

后颏:其位于基部,连接在后头孔的下方,不能活动,

其相当于下颚的轴节。通常分为两个部分:

基部的亚颏,前端部的颏。

前颏:连于后颏的前端,相当于下颚的茎节。

侧唇舌与中唇舌:位于前颏端部的两对叶状结构。外侧一对大的是侧唇舌,中间一对很小的是中唇舌。

下唇须:生于下唇的侧后方,通常分为3节。

(5)舌:其为头部腹面体壁扩展而来的囊状构成,位于下唇的前方,口前腔的中央。。

鳞翅目的幼虫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其口器也为咀嚼式。但是,鳞翅目幼虫的咀嚼式口器与蝗虫的触角式口器有较大差异。上唇与上颚同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相似,但下颚和下唇及舌合并成复合体,其两侧为下颚,中央为舌和下唇,端部突出的为吐丝器。

2、刺吸式口器

取食植物汁液和动物血液的昆虫,其口器不仅要有吮吸的功能,还要有刺破动植组织的结构。刺吸式口器与咀嚼式口器在结构上的不同点:

(1)上颚与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2)下唇延长成保护口针的喙;

(3)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

雌蚊刺吸式口器的结构:

上唇:上唇形成口针中最粗大的1条口针,顶尖,向腹面凹陷,与舌形成食物道。

上颚:为口针中最细的两条口针,顶尖。

下颚:形成两条口针,其端部具齿。

舌:一条较粗的口针,其内为唾道。

下唇:形成保护口针的喙管。

蝉的刺吸式口器:

上唇:盖在喙基部的三角形小片。

上颚:上颚口针较粗壮,端部有倒刺,是主要的刺破植物组织的器官。

下颚:较细,内面具两槽,左右合并形成食物道和唾道。(前面粗的为食物道)。

下唇:形成分3 节的喙,其前壁凹陷,形成唇槽。

3、虹吸式口器:

鳞翅目昆虫的成虫吸食花蜜和水等,这类昆虫的口器由一对下颚外颚叶嵌合而成。下唇须发达。口器的其余部分退化。

4、舐吸式口器:

双翅目蝇类所具有的口器。从外观上看,由短的喙构成。喙由三个部分组成:基部粗壮,倒锥形,以膜质为主,称为基喙;中间为筒状,后壁骨化,称为中喙;末端部分为一对唇瓣,即为端喙部分。

基喙实际上是头壳的一部分,其前壁有一马蹄形的唇基,唇基前方有一对棒状不分节的下颚须。

真正的喙是下唇前颏部分形成的,其后壁骨化为唇鞘,前壁凹陷成唇槽。

上唇为片状,内陷形成食物道,盖于下唇之上。舌为刀片状,紧贴于下唇,闭合成食物道,其内形成唾道。

双翅目蝇类的幼虫,其口器退化,仅具一对口钩,用其刮破食物,吸食固体的碎屑和液体或半固体的食物。有人称这类口器为刮吸式口器。

5、嚼吸式口器:

这种类型的口器,既可取食固体的食物,又可吸食液体的食物。

蜜蜂的口器为典型的嚼吸式口器。

上唇:简单的横片。

上颚:呈棒状。

下颚:轴节细棒状,茎节宽而长,外颚叶为叶状,内颚叶退化,下颚须短小,分2 节。

下唇:基部八字形的为亚颏,与下颚的轴节相连;

颏呈三角形;

前颏延长,槽状,其侧腹壁骨化;

中唇舌为多毛的管状,末端稍膨大;

侧唇舌为一对薄而内凹的叶状结构;

下唇须长,分4 节。

舌的主要部分结合到前颏中了。

6、口器的结构与危害特点及在害虫防治中的意义:

不同口器的昆虫,危害状不同。

不同的昆虫,口器结构不同,借此来识别昆虫种类。

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在害虫防治中,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

7、昆虫的颈部:

昆虫的颈部为头部和胸部之间可伸缩的部分。通常认为,昆虫的颈部不过是扩大了的节间区域。

颈部的外观为膜质,其内包埋有一些骨片,通称为颈片。颈的背面、腹面和侧面均有颈片,侧面的颈片尤其重要。

侧面的颈片,通常每侧两块,以一定角度相互连结。

第三章昆虫的胸部

重点与难点:

胸部的基本结构;胸足的基本结构与类型及其在辩识昆虫中的作用;翅的发生、基本结构及类型,翅脉和脉相的含义、变化及其在昆虫分类中作用;翅的连锁类型及特点。

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个体段,由3节构成。由前向后,依次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节具1对附肢,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的中胸与后胸上,通常具一对翅,即前翅与后翅。

一、胸部的基本结构

(一)、前胸

昆虫的前胸由于不具翅,与飞行无关,故结构比具翅胸节简单。也正由于其与飞行无关,不受其限制,故在各类昆虫中变异较大。

1、前胸背板:不同类群的昆虫,前胸背板变异很大。

直翅目的多数种类,前胸背板向两侧延伸,呈马鞍形;蚱类的前胸背板向后延伸,常达腹部的末端。

同翅目与半翅目及鞘翅目的前胸背板也较发达。

前胸不发达的种类,其仅为横的狭片。

2、前胸侧片:前胸侧板在前胸不发达的昆虫中,其结构很简单。在原始的昆

虫,甚至仍保留了亚基节的若干分散的骨片,没有形成真正的侧板。前胸侧板通常仅有一条侧沟,将侧板分为前侧片与后侧片。

有的昆虫如脉翅目的螳蛉,其前足为捕捉足,前胸发达,前胸侧板不仅

具一条侧沟,并且具有一条横沟,将侧片分为4 块。

4、前胸腹板:

昆虫的前胸腹板一般不发达,仅为前足基节间的一个小骨片。

二、具翅胸节

中胸与后胸,通常各具一对翅,故结构高度特化。其特点是背板、腹板和侧板均发达,相互紧密连结。

1、背板:中胸与后胸之间的节间膜部分消失,使中胸与后胸背板紧密相接,这样可避免背纵肌收缩时前后节相互套叠,不能形成强有力的运动机械。

昆虫胸部具翅胸节的背板上具有一些次生的沟,这些沟依次为:

(1)前脊沟:由初生分节的节间褶发展而来。

(2)前盾沟:前盾沟是位于前脊沟之后的一条横沟。

(3)盾间沟:通常是一条倒V字形的沟,大致位于背板的后方,其内脊较强大。

这些沟将背片分为以下骨片。

A、端背片:其为前脊沟之前的一条狭片。

在翅发达的胸节,其后一节的端背片常向前扩展,与前一节的背板密接,而在前脊沟的后方发生一条极狭的膜质带,这样这一节的端背片就成

了前一节的后背片。

B、前盾片:其是前脊沟与前盾沟间的狭片,其两侧向下延伸,与侧板的前侧片

相接,形成翅前桥。前盾片的形态变化较大。

C、盾片:其为前盾沟与盾间沟之间的骨片,常较发达。

D、小盾片:盾间沟之后的骨片。

端背片

前脊沟

前盾片

前盾沟

盾片

盾间沟

小盾片

膜或缝

后背片

背板的侧缘具2个突起,与翅相关节,分别称为前背翅突和后背翅突。

具翅胸节的背板,通常被翅所盖,但在有的类群中,如鞘翅目、半翅目的中胸小盾片较发达,且外露。

2、具翅胸节的侧片:

其结构比前胸侧板发达,具1条侧沟,侧沟将侧板分为前侧片和后侧

片,其下方有一个突起称为侧基突;在侧板的上方具有一个突起——侧翅突,是翅运动的一个支点。

前侧片与前盾片密接成翅前桥,后侧片与后背片密接成翅后桥。

侧板在胸足基节窝的前后与腹板相接形成基前桥和基后桥。

具翅胸节的腹板:具翅胸节的腹板与背板相似,也为后生分节,由一些沟把腹板分为若干骨片。

3、胸部的内骨胳:

胸部的体壁内陷形成胸部的内骨骼。

悬骨:胸部背板内陷成的内骨骼。

侧内脊:侧板向内形成的突起。

腹内突:腹板的腹内突。

三、胸足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昆虫的胸足是胸部的附肢,每节各具一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其着生于各节的侧腹面。胸足与胸部骨片相连的部位形成一个窝——基节窝。

1、成虫胸足的基本结构:

昆虫成虫的胸部由6节组成:基节、转节、腿(股)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基节:胸足最基部的一节,较粗短。其与侧基突形成一个关节。

转节:是足的第二节,通常较小,其与腿节间紧密相接,不能活动,所以其关节实际上不起作用。

腿节:又称股节,通常是足的各节中最长的一节,也是较粗的一节。

直翅目的昆虫的后足腿节发达,为典型的跳跃足。

胫节:稍短于与其相连的腿节,胫节上常有成排的刺,末端常有距。

在直翅目的螽斯和蟋蟀,前足胫节的两侧有听器。

跗节:通常有2-5个亚节组成,亚节之间没有肌肉,只有来自胫节运动整个跗节的肌肉。

昆虫足的跗节在各类群中变化较大。蝼蛄的前足跗节特化为齿状,用以掘土。蜜蜂的后足跗节的第一个亚节扩展,称为基跗节,

形成花粉刷,用以刷体上的花粉。

前跗节:胸足的最后一节。较原始的昆虫,其为单一的爪。全变态类幼虫的爪也为单爪。

一般昆虫的前跗节退化为1对爪。有的昆虫爪上具齿,如芫菁。有的昆虫爪间具中垫。双翅目的一些种类,爪的基部具一个膜质的瓣——爪垫;有的种类两爪间有一针状突起——爪间突。

1、胸足的类型:

昆虫的胸足,其原始的功能是步行,但不同的种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的不同,足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演化为以下几种类型:

(1)步行足:在昆虫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的足。足的各节长短适中,无显著特化。这种类型的足在功能上有分化:蝶类的足适于附着,蜚蠊的足适于奔走等。

(2)跳跃足:腿节膨大,胫节细长,当其肌肉收缩时。如直翅目昆虫的后足。

(3)捕捉足: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折于腿节之下,胫节与腿节上具有刺,用于捕捉猎物。如螳螂的前足。

(4)开掘足:胫节宽扁,外缘具有齿,适于掘土。蝼蛄的前足。

(5)游泳足:足长而扁,边缘生有长毛,如桨状,用于划水。水生昆虫的足。

(6)抱握足:跗节特别膨大,其上有吸盘状的结构,交配时用于抱握雌性。如龙虱雄性的前足。

(7)携粉足:胫节宽扁,外表面光滑,两侧生有毛,用以携带花粉。

如蜜蜂的后足。

四、翅

(一)、昆虫翅的基本结构:

1、翅的形态:昆虫的翅一般为三角形;

2、翅的3个边缘:翅展开时,靠近头的为前缘,后面靠近身体的为后缘,

有的又称为内缘,在前缘与后缘间,与翅基部相对的为外缘。

3、翅的3个角:翅基部的角为肩角,前缘与外缘之间的角为顶角,外缘

与内缘之间的角为臀角。

4、翅的分区和褶:为了适用飞行和折叠,翅上常发生一些褶和线,把翅

面分为若干个区域。

翅基部的三角形区域(具有腋片)——腋区;

腋区外侧的褶线为基褶;

腋区以外的部分称为翅区,其内分布有许多的翅脉;

翅区有2条褶,把翅区分为3个区:臀褶把翅区分为臀前区和臀区,臀前区的翅脉较多,也较为坚硬,而臀区的翅脉稀,翅脉软而细;臀区有的种类(较低等的类群)扩展为扇状,较高等的且飞行快的种类,臀区不发达。在翅基的后缘具一条褶——轭褶。

翅瓣:在双翅目蝇类,前翅基部后方,具有1-2个膜质瓣,常盖在平衡棒的上面,称为翅瓣。

翅痣:在蜻蜒目、膜翅目、毛翅目、直翅目的部分种类,在前翅的某些部位,翅面加厚或具一个暗色斑纹。

(二)、翅的变化:

翅的变化包括翅的有无或退化程度、形态特征和质地的变化。

1、原始无翅:

2、后生无翅:

3、常见翅的变化:

A、膜翅:如膜翅目的前后翅,蜻蜓的翅。

B、鞘翅:如甲虫的前翅。

C、半鞘翅:蝽的前翅。

E、复翅又称覆翅:主要用于保护身体。直翅目昆虫的前翅。

F、鳞翅:如蝶与蛾的翅。

G、毛翅:如石蛾的翅。

H、缨翅:蓟马的翅。

I、平衡棒:双翅目昆虫的后翅退化,成为很小的棒状,在飞行中起平衡

作用,故称平衡棒。

(三)、翅脉和脉相

1、基本概念;

翅脉:其是翅上两层薄膜之间纵与横向的条纹,是由气管部位加厚形

成的。

脉相:翅上翅脉的数量以及在翅上的分布形式。

2、原始脉相:

多数学者认为,多样的脉相是由一个原始的脉相演化而来的,原始的脉相根据现代昆虫和化石昆虫脉相比较,以及其发生推断而来

的。

纵脉:从翅的基部伸向翅的边缘的脉。

横脉:连于纵脉间的短脉。

纵脉:

A、前缘脉(C):一条不分支的凸脉,通常形成翅的前缘。

B、亚前缘脉(Sc):位于前缘脉之后,通常为分2 支的凹脉。

C、径脉(R):其为一条较发达的脉。主干是凸脉,先分2 支,第一支为第

一径脉R1,第二支为径分脉Rs,其经2 次分支后,成4 枝,分别

为R2、R3、R4、R5。

D、中脉M:位于径脉之后,主干为凹脉,其通常分为前中脉与后中脉,多

数昆虫的前中脉消失,只剩后中脉。

E、肘脉Cu:中脉之后,主干为凹脉,分2 支第一Cu1和第二肘脉Cu2。第

一肘脉常分为第一前肘脉Cu1a与第一后肘脉Cu1b。

F、臀脉A:分布于臀褶之后,通常3 条。分别为第一1A、第二2A和第

三臀脉3A。

G、轭脉J:常有2 条:第一轭脉1J和第二轭脉2J。

横脉

现代昆虫的纵脉间常有横脉,其名称主要根据其所连的纵脉而命名。

名称简写所连接的纵脉

肩横脉:h 连于前缘脉C与亚前缘脉Sc间的横脉;

径横脉:r 连于R1与R2间的横脉;

分横脉:s 连于R3与R4或R2+3与R4+5间的横脉;

径中横脉:r-m 连于R4+5与M1+2间的横脉;

中横脉:m 连于M2与M3间的横脉;

中肘横脉:m-Cu 连于M3+4与Cu1间的横脉;

3、昆虫翅脉的变化:

现代昆虫毛翅目与原始脉相相似,其它昆虫的翅脉相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主要变化是翅脉的增加和减少。

翅脉的增加:

一类是原来的纵脉分支,这称为副脉,其名称是在原翅脉名称缩写字母后加小写字母a,b,c等字母来表示,如R1a, R1b.

闰脉:这种类型的纵脉是游离的,或以横脉与邻脉相接,这类脉称为加插脉或闰脉。其名称是在其前纵脉的的名称之前加‘I’,如M1脉之后的闰脉为IM1。

翅脉的减少:翅脉的减少分为翅脉的合并和翅脉的消失。

翅脉的合并:常见于鳞翅目和双翅目。鳞翅目的后翅Sc和R1合并为一条,即为Sc+ R1合并翅脉的名称用‘+’连接原来的纵脉名称。

翅脉的消失,在昆虫中也极为普遍。如鳞翅目的中脉主干消失。

翅脉合并的特殊方式,常见于膜翅目,其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翅脉分段相接成一条翅脉,称为系脉,合并脉的名称为各脉用‘&’或‘—’相连。

3、翅室

翅面被翅脉划分为许多小区,翅室的四周均为翅脉所围的翅室,称为闭室;一边为翅缘的翅室称为开室。

翅室的名称是用组成其前缘的纵脉的简写来表示的。若翅室外被横脉分

开,则其前面依次加1、2、3等表示。

(四)翅的连锁

用一对翅进行飞行的昆虫,其没有连锁。双翅目昆虫的后翅退化为平衡棒,用前翅飞行。

直翅目、鞘翅目等,前翅起保护作用,不用于飞行,故均无连锁器官。

两对翅用于飞行的昆虫,如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等一般具有连锁器.

1、同翅目昆虫的连锁器:

同翅目昆虫的蝉,前翅的后缘向下卷,后翅的前缘有一段向上卷,依靠其使前翅与后翅钩接在一起,这种连锁称为翅褶型连锁。

蚜虫的后翅前缘没有向上的卷褶,而有一短列小钩,用以钩在前翅后缘的卷褶上,称为翅钩型连锁。

2、膜翅目昆虫的连锁器:

其类似于蚜虫,后翅前缘有一排钩,钩在前翅后缘的卷褶上,使前后翅协同动作。

3、鳞翅目昆虫的连锁器:

低等的蛾类,前翅轭区(后缘基部)的基部具一个指状突起——翅轭,其伸在后翅前缘下面,似铗子一样使两翅连在一起,这种连锁为翅轭型连

锁。

大多数蛾类是翅缰型连锁器。翅缰是从后翅前缘基部生出的1至数根硬毛,翅缰钩是从位于前翅下面的翅脉上的一簇毛或鳞片所形成的钩。翅

缰插入翅缰钩中形成连锁器。雄性的一般1根翅缰,翅缰钩位于前翅的前

缘脉之下,雌性的2-9根,较细,翅缰钩位于前翅的肘脉下面。

蝶类后翅的肩部扩大,并有短的翅脉,突出于前翅的后缘之下,这使前后翅一起飞行,这种连锁称为翅抱型连锁。]

第四章昆虫的腹部

重点与难点:

腹部的基本构造及雌、雄外生殖器的构造特点和不同类群雌性外生殖器的变化。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其与胸部紧密相连。腹部主要包括内脏器官,其为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腹部的体节数在各类昆虫中变化较大,胚胎学研究表明,腹部原始的为11节,再加一个尾节,共12节。较高等的昆虫腹部大多为9-10节,有的类群腹节更少。

一、部的基本结构

1、腹部的外形:

昆虫腹部一般为椭圆形或扁圆形,如瓢虫呈半圆球形;有的杆状,如蝗虫,竹节虫;球状,如豆象;有的较侧扁,跳蚤;有的较扁平,如蝽类。

腹部的结构总的讲比较简单,雄性的第9节、雌性的第8、9节着生有外生殖器,称为生殖节;生殖节前的体节,称为脏节,又称生殖前节;生殖节后的体节称为生殖后节。

2、腹部的体节:

腹部的体节有发达的背板和腹板,没有象胸部那样发达的侧板。从形态学上讲,其腹板是由侧板与腹板相愈合而成的,应称为侧腹板。气门位于背腹板之间的侧膜上,有的种类背板向下延伸,将气门围在背板内。有的昆虫腹节骨化成环,不易区分背板与腹板。

3、脏节:

又称为生殖前节,通常每节两侧具1对气门,共8对气门。膜翅目的细腰亚目,第一腹节并入胸部,称为并胸腹节

4、生殖节:

生殖节具外生殖器,雌性的产卵器与雄性的交配器。雌性的生殖孔通常位于第8、9节腹板之间,雄性生殖孔位于第9与10节腹板间的阳具端部。

5、生殖后节:

又称为臀节,较低等的类群具一对尾须。尾须是第11节腹节的附肢。

大多数昆虫的生殖后节为2节,一般昆虫很退化,但在蜉蝣目和缨翅目中,有背板延长成的中尾丝。肛门位于第11节的末端,故其背板称为肛上板,侧腹面的称为肛侧板。

二、腹部的附肢

(一)、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是用于交尾和产卵的器官,雌性称产卵器,雄性称交配器。

1、产卵器:一般为管状,通常由3对产卵瓣构成,其着生于第8和第9腹节

上。产卵瓣是生殖附肢,其基部的骨片为生殖突基节。

第8 腹节的产卵瓣称第一产卵瓣或腹产卵瓣,其基部的生殖突基节第一负瓣片;

第9腹节的产卵瓣称第二产卵瓣,其生殖突基节称为第二负瓣片;

第二负瓣片上向后伸出的瓣状外长物称第三产卵瓣,又称背产卵瓣。

(第8 腹节上具有1对产卵瓣,第9 腹节具2对产卵瓣;其中第一和第二产卵瓣是附肢,第三产卵瓣是第9腹节肢基片上的外长物。)

A、直翅目昆虫的产卵器:

直翅目昆虫的产卵器特点:背瓣与腹瓣发达,内瓣退化。

蝗虫的产卵器呈短锥状,坚硬,背腹瓣发达,内瓣退化。第8 腹节腹板生出一个小的尖突,伸于腹瓣基部之间,称为导卵器,其将产卵孔产出的卵送到产卵瓣的间隙中,使卵产在适当的位置。

螽斯和蟋蟀的产卵器为3对产卵瓣组成,呈刀状、剑状和矛状,其腹瓣上有2 个纵槽,背瓣和较退化的内瓣嵌在腹瓣的槽内。

B、同翅目昆虫的产卵器:

同翅目昆虫中,除了寄生生活的种类外,均有发达的产卵器。第1 负瓣片和腹产卵瓣,第2 负瓣片和内产卵瓣很发达。两内瓣与两腹产卵瓣的内缘相接,内瓣也相嵌接。背瓣宽而向下凹,盖于其它瓣上,形成产卵器鞘。产卵时,产卵器伸出并滑动。渐插入植物组织。

C、膜翅目昆虫的产卵器:

叶蜂类的产卵器是由第1、2产卵瓣所形成的宽而短的锯状产卵器。不用时藏在第3 产卵瓣之间。产卵时,用以锯破植物组织。

姬蜂的产卵器类似于叶蜂,但较细长,将产卵器插入植物组织,使卵产于蛀干害虫的体内。

胡蜂和蜜蜂等类群,产卵器已失去产卵的功能,特化为注射毒液的螫刺。卵不经产卵器,由其基部产出。该刺平时不外露,与毒腺相通,其用于防御和捕食。

D、没有特化产卵器的昆虫:

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它们的雌虫没有特化的产卵器,但它们的腹部末端数节变的细长,相互套叠,产卵时可以伸长。

蜉蝣目的昆虫,也无特化的产卵器,但其两条侧输卵管分别开口于腹节腹板的膜上,所以有一对产卵孔。稍高等的种类,如革翅目两侧输卵管汇合成一条短的中输卵管,这样就仅有一个生殖孔。

2、交配器

昆虫的交配器比较复杂,且各类群中变化较大。交配器主要由输送精子的阳具和交配时抱握雌体的抱握器。多数昆虫均有这两部分。

阳具是第9腹节腹板后的节间膜的外长物,生殖孔开口于它的末端。第9 腹节的腹板特化,扩大或向后延伸成为下生殖板,发生阳具的节间膜内陷,在下生殖板之上,形成生殖腔,阳具不用时,缩在腔内。(这种现象在直翅类尤其明显)。

阳具:一般管状,多数包括一个较大的阳茎基和从阳茎基伸出的一根细长的阳茎。阳茎一般较发达,与阳茎基间有一宽的膜,阳茎可以缩入阳茎基内。

抱握器:大多数昆虫为第9 腹节的附肢。抱握器的变化很大,一般不分节。

昆虫雄性外生殖器在种的鉴定上具重要意义。

3、尾须

尾须通常是一对须状结构,生于第11腹节的背板与腹板而来的肛上板和肛

侧板之间的膜上,它是第11节的附肢。

尾须在较低等的昆虫,如蜻蜓目、直翅类昆虫普遍存在,但其形态变化较大,常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

在缨翅目和部分蜉蝣目等昆虫中,在一对尾须间生有一条中尾丝。中尾丝不是附肢,其是第11腹节背板的延伸物。

4、无翅亚纲的腹部附肢:

无翅亚纲昆虫除了外生殖器和尾须外,腹部脏节上还有附肢。

A、弹尾目的腹部附肢:该目昆虫的腹部具3 对附肢:

粘管:第一腹节腹面的一个管状结构,其末端具一个分二叶的能翻缩的泡,又称之为腹管;

弹器:其是第4或5腹节腹面的一个基部合并,端部分成两支的结构,也是一对附肢合并形成的。基部的合并部分——弹器基,二分

枝部分——叉节,叉节末端的小节——端节。

握弹器:在第3 腹节的腹面,具一个很小的、端部分叉和外缘具齿的构造,在静息状态时,弹器折于其腹面。当握弹器的肌肉收缩时,原来张开的叉合拢,弹器脱出,同时肌肉收缩,弹器向后弹出,这使虫体向前上方弹出。

B、缨尾目的腹部附肢

缨尾目昆虫在第2—9腹节各有一对附肢。每一附肢包括一块位于侧腹面的肢基片,其上着生一根可活动的针突,又称刺突,其内侧着生1

—2个能伸缩的泡。

5、幼虫的腹足:

有翅昆虫只有幼虫期才有腹部附肢。全变态类有广翅目、鳞翅目、长翅

目及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具有腹部附肢。最常见的有鳞翅目和膜翅目的叶蜂

类的幼虫,它们的腹足用于行动。

A、鳞翅目的幼虫:通常有5 对腹足,着生于腹部第3—6腹节和第10

腹节上,第10腹节的腹足又称为臀足。

腹足呈筒状,其由亚基节、基节和趾组成。外壁稍骨化,趾是个能伸缩

的泡,其末端具有成排的小钩,称为趾钩。趾钩是鳞翅目昆虫的鉴别特征,其排列方式是该类群幼虫分类的特征。

B、膜翅目叶蜂类幼虫的腹足:该类幼虫腹足从第2腹节开始着生,一

般为6—8对,腹足端有趾,但无趾钩。

第五章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重点与难点:

如何进行昆虫的采集?昆虫的采集与昆虫行为习性的关系?微小昆虫标本和昆虫特殊器官玻片标本的制作。

一、采集工具

1、昆虫网

昆虫网由网柄、网框(网圈)和网袋构成。

网柄:

网框:

网袋:

昆虫网一般可分为扫网与捕网。现在通常说的昆虫网是严格意义上的捕网,用于捕捉飞行的昆虫,其网袋较轻,色淡,通气性好。扫网要求网袋坚固,通常用白布做成。对于采集水中的昆虫,要用水网。水网的质地要求不吸水或很少吸水,通常用麻质的或铜丝网。

2、毒瓶

用于杀死昆虫的。科学研究所用标本多用氰化钾或氰化钠等剧毒药品作为杀虫物质,其优点是:杀虫快,虫体基本不变色,缺点是不安全。对于同学采集教学用的标本,可用其它一些毒性较小的农药,如敌敌畏等杀死昆虫。

1、镊子

昆虫纲有许多有毒的种类,采集时要用镊子夹虫,不能用手操作。如蜜蜂、胡蜂等,一些蚂蚁,一些猎蝽等等。

二、采集方法

1、观察法

不同的昆虫,其行为习性不同,在其生活的生境中,其或多或少均要露出一些痕迹,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征采集到标本。

例如:蚜虫多分泌蜜露,所以蚜虫多的生境中常能见到在地上糖分含量很高的蜜露,蚂蚁喜欢食蚜虫分泌的蜜露,所以蚜虫多的生境中,蚂蚁常随其后。同时蚜虫的天敌,如瓢虫、食蚜蝇等也较多。

又例如: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其取食植物叶片之后,叶子上就会出现许多缺刻。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飞虱、粉虱等危害后,常引起植物组织增生,形成虫瘿等。

2、搜索法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昆虫存在的迹象,但往往采不到标本。这可能是由于标本太小或是隐于其它物体下面。这时我们必须在植物上、石头下面,土壤里、树皮下、树洞里、动物尸体上、动物粪便下等昆虫可能生活的地方搜索,可采到许多标本。

例如:蝼蛄、隐翅虫、金龟子的幼虫等生活于土中。天牛、吉丁虫的幼虫生活于树皮下面的木质部或韧皮部。拟步甲喜欢生活于较潮湿、阴暗的角落或其它物体下面。金龟子总科的一些食粪性的类群,其生活于动物的粪便下的洞中。

1、击落法

震动法是采集昆虫的一种好方法。许多昆虫如甲虫具假死性,猛击寄主植物,这些昆虫会落到地面。有的昆虫虽没有假死性,但猛受刺激,也会落到地面,或飞到其它植物上,这样就可以发现这些昆虫,以便网捕。有的昆虫的体色或体态与生活的环境极度相似,当虫受惊时,拟态被解除,人可以较较松的发现这些昆虫。

2、引诱法

许多昆虫具趋性,如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趋温性等等。利用昆虫的这些习性采集昆虫。

蛾子多具趋光性,夜晚灯光可诱来许多蛾子,此外如,螳螂、蜂、螽斯、叶蝉、甲虫等昆虫中的部分类群也具一定的趋光性。

用糖浆、糖醋液等有酸甜味的物质,可诱到多种鳞翅目的蛾子、蝼蛄、双翅目的许多种类。

此外可利用异性诱集。蛾子雌性腹部某些体节可分泌外激素,其可以诱集到同种雄性的个体。现在可用雌性直接诱集,也可用人工合成的外激素的类似物诱集。这些物质多涂于薄膜上或附于其它支持物上,并把支持物放于特定的容器中,便于挥发,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用肉、啤酒、香蕉等可诱到步甲等一些珍稀种类。

3、网捕法

网捕法是采集昆虫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生活于杂草丛中的小昆虫,往往不易看到,则来回挥动扫网,可采到一些个体小的或个体数量少的标本。

对于空中飞行的昆虫,可用捕网采集。对于飞行慢的昆虫,如小型的蝶类、飞行的一些甲虫,可跟踪在后面,用网捕。对于飞行能力较强的蜻蜓,要从其飞行方向的前方拦截。

对于蝶类,由于体及翅上的鳞片易脱落,采到后,使翅并于体的背面,并用手指轻捏虫体的胸腹部,使其立即死亡,然后放于三角纸包中。

蜻蜓捕到后,也是将翅合并于体的背面,并用手指轻捏其胸部,之后放于三角纸袋中。放有蝶类和蜻蜓的三角纸袋,要放于盒中或其它不易被压的地方,以防止损坏。

当用网捕到蜂或其它可能有毒的昆虫时,可先将网折叠,然后慢慢用镊子把虫放入毒瓶中,或将虫网与虫一起放入毒瓶中,等昆虫被毒杀的昏了时,再用镊子夹到毒瓶中。

水生的昆虫如生活于水面的水黾,短期生活于水中的如稻蝗等,最好用水网捕。扫网湿了之后不好使用。

三、采集时间

对于昆虫纲来讲,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对专业研究来说,选择一年中的采集时间特别重要。对于研究一个地区的昆虫组成来讲,一年四季均要采集。但对于一般的教学采集来讲,夏季是采集的最好时间。昆虫种类多,各种的个体数量大,并且多数为成虫。

对于一天来讲,白天活动的昆虫,10时至15时是采集的较合适时间,但若气温太高,中午多数昆虫躲藏起来,避免高温。对于夜晚活动的昆虫,多在黄昏或天黑了才出来活动,这时才易采到。

低温、雨天多数昆虫不太活动,所以难采到。

四、采集的地点选择

昆虫标本的采集是一项综全性的工作。要采到理想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习性,否则效果并不理想。

1森林中采集,尤其有高大的乔木,又有灌木,杂草,阔叶林中采集效果最好。

2 植物体上,可采到食叶的、蛀茎的、食果的、食花的昆虫。

3农田及其周围地区,也是采集的较理想的地方。可采到各类农作物害虫,如稻田边可采到稻蝗,白菜地可采到菜粉蝶。

4水边及水中,可采到各类水生或半水生的昆虫,如水黾、划蝽、螳蝽,龙虱、水龟虫、蚊子的幼虫等。

5动物体上或动物洞穴中,可采到各类寄生性的昆虫,如虱子,跳蚤,寄生性的昆虫,如寄蝇、寄生蜂等。

6土壤或地面上,许多昆虫生活于土中或游猎于地表,所以在土中和地上可采到多种昆虫。一些昆虫是某一虫态生活于土中,如蝉的若虫生活于土中,末龄若虫蜕皮时,才从土中爬出。

五、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不论是专业采集,还是业余采集,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注

意有毒动物、如毒蛇,所以采集时,网要在人的前面;

2、爱护大自然,尽量不损坏自然景观,在农田边采集时,要注意不要踩

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与头部)-教案上课讲义

教案模板(试行) 教研组长审阅 年月日 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 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及头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了解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 1.掌握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及头部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昆虫的体躯的一般构造。 2.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课时安排】 组织教学1min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4min 本节课的新内容80min 重点内容的总结3min 考勤、组织教学2min

【教学过程】 1、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些? 答: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东、广西、台湾、闽南等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苏南、皖南、鄂南等地。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2、中国茶树病虫害种类 答:我国茶区地域辽阔,气候适宜,环境多样,因而病虫区系复杂,种类繁多。已知的茶树害虫达400多种,造成经济损失的害虫有50一60种。这些害虫主要是昆虫,少数是螨类。已知的茶树病害有1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余种。茶树病害主要是由一些真菌侵染所致,还有藻类、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导入新课: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一、体躯和体段 昆虫的身体由一系列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体节,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昆虫体躯共有18~20个体节。 1、体躯的分节与分段 3段20节,6、3、11 切;头部愈合无节痕,胸部各节紧相接;腹部节数常11,少增多减附多缺。

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与头部)_教(学)案

教案模板(试行) 教研组长 __________________ 审阅 年 月 日 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 章 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及头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 了解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 1.掌握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及头部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虫的体躯 的一般构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难点】 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课时安排】 组织教学 1min 回顾上一节课容 4mi n 本节课的新容 80mi n 重点容的总结 3mi n 考勤、组织教学 2mi n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茶叶1601 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1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些? 答: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西、 、闽南等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中北部和东南部。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南、皖南、鄂南等地。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2、中国茶树病虫害种类 答:我国茶区地域辽阔,气候适宜,环境多样,因而病虫区系复杂,种类繁多。已知的茶树害虫 达400多种,造成经济损失的害虫有50 一 60种。这些害虫主要是昆虫,少数是螨类。已知的茶 树病害有1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余种。茶树病害主要是由一些真菌侵染所致,还有藻类、 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导入新课: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一、体躯和体段 昆虫的身体由一系列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体节,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 胸、腹三个体段。 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 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 昆虫体躯共 有 18~20个体节。 1、体躯的分节与分段 3段20节,6、3、11切;头部愈合无节痕,胸部各节紧相接;腹部节数常 11,少增多减附 多缺。 lift 盯上片 II nh v; 后胸 听器 RiJ 足 HhHonicn 、体节的分区和构造 气门 ■bpnritrk -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说课讲解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 特征

一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 解剖镜、双目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一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目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材料】解剖镜 【用具】 【内容和方法】 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 (一)机械部分 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载物盘通常为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 成。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用以压虫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用。 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上方的为锁紧螺丝下方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双目解剖镜构造图 (二)光学部分 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4.视觉圈一般是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在取用(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而损坏。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小心将钥匙碰断在锁孔里。 2.取用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柱,右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 3.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无缺少及镜体各部有无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无故障,若有问题立即报告,否则自己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注意用完后再将防尘罩放回目镜管上。 5.将所观察的物体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 7.拧开锁紧螺丝,先把镜体先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锁紧镜体。 8.观察时,可先转动目镜管,使得两个目镜间的宽度适合于自己两眼间的距离。然后转动升降螺丝,使没有视觉圈的目镜成像清晰,另一目镜若不清晰,可转动视觉圈,直至两眼同时看到清晰的物像时为至。如果需要放大观察时,再转动倍率盘直到所需要的放大倍率。 9.在调节焦距时,转动升降螺丝时不能太快。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遇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老师报告。 10.使用时若发现目镜或物镜上有异物时千万不能用手、布、手绢、衣服等去擦摸,应用吸耳球吹或用擦镜纸轻轻擦拭。 11.用毕后,先将载物盘上的东西拿走,松开锁紧螺丝将镜体放下,并锁紧。取出目镜,换上防尘罩。将元件全部放回,注意不要与其它镜互换。12.用布把镜身擦干净,放入镜箱内,锁紧镜箱。

普通昆虫学知识点总结题库

名词解释: 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阶段性变化称变态 马氏管:起源于外胚层,是一些浸浴在昆虫血腔中的细长盲管,其基部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端部游离或深入直肠内形成隐肾结构;单层真皮细胞;连接中肠后肠起排泄作用 优先率:动物命名法规的核心是优先律,即一个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是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二型性(生态型):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型,形态上有明显差异,但后代可随环境条件改变而发生可逆性变化;如东亚飞蝗的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虱的长翅型和短翅型;蚜虫的色型; 单系群:包含同一祖先的全部后裔 并系群:包含同一祖先的部分后裔 多系群:包含多个祖先的多个后裔 一.昆虫纲基本特征 1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2 头部为感觉和取食中心,由体节高度愈合而成,通常具有1对触角,1对复眼和若干单眼; 3 胸部为运动中心,有3对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唯一具翅的类群。 4 腹部为代谢和生殖中心,腹部末端具有特化的外生殖器。 5 气管呼吸气管是昆虫的呼吸器官,由体壁内陷形成;气管以气孔和外界相通,外界空气通过气门进入气管,输送至身体各部。 6 多数为变态发育 二.昆虫繁盛的原因: 1.外骨骼 2.体型较小 3.一般具飞翔能力繁殖潜能较大变态发育 4.适应能力较强 三.常见昆虫口器、足、翅、触角、类型: 蜻蜓:咀嚼式口器,刚毛状触角。膜质翅 蝇:舐吸式口器,芒状触角,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 蚊子:刺吸式口器,环毛状触角,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 蜂:嚼吸式口器,膝状触角,后足携粉足,膜质翅 蝶:虹吸式口器,棒状触角,鳞翅 四.体壁的基本构造: 昆虫体壁来源于外胚层,由内向外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三部分; 底膜又叫基膜,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由血细胞分泌形成; 作用是将皮细胞层与血腔分开。底膜具有选择透性,使血液中的部分化学物质和激素进入皮细胞; 皮细胞层亦称真皮层,是位于底膜外侧的排列整齐的单层细胞层;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一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 解剖镜、双目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一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 【目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材料】解剖镜 【用具】 【内容和方法】 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 (一)机械部分 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载物盘通常为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成。在底座的中后部有 1对压脚,用以压虫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用。 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 上方的为锁紧螺丝下方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双目解剖镜构造图 (二)光学部分 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

4.视觉圈一般是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在取用(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而损坏。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小心将钥匙碰断在锁孔里。 2.取用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柱,右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 3.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无缺少及镜体各部有无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无故障,若有问题立即报告,否则自己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注意用完后再将防尘罩放回目镜管上。 5.将所观察的物体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 7.拧开锁紧螺丝,先把镜体先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锁紧镜体。 8.观察时,可先转动目镜管,使得两个目镜间的宽度适合于自己两眼间的距离。然后转动升降螺丝,使没有视觉圈的目镜成像清晰,另一目镜若不清晰,可转动视觉圈,直至两眼同时看到清晰的物像时为至。如果需要放大观察时,再转动倍率盘直到所需要的放大倍率。 9.在调节焦距时,转动升降螺丝时不能太快。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遇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老师报告。 10.使用时若发现目镜或物镜上有异物时千万不能用手、布、手绢、衣服等去擦摸,应用吸耳球吹或用擦镜纸轻轻擦拭。 11.用毕后,先将载物盘上的东西拿走,松开锁紧螺丝将镜体放下,并锁紧。取出目镜,换上防尘罩。将元件全部放回,注意不要与其它镜互换。 12.用布把镜身擦干净,放入镜箱内,锁紧镜箱。 二昆虫体躯、头壳的构造及其附肢 【目的】 1.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唇足纲、蛛形纲、甲壳纲和多足纲等其它节肢动物的区别;3.了解昆虫头壳的构造及其附肢; 4.掌握昆虫头式的类型。 【材料】东亚飞蝗、家蚕(或粘虫)幼虫、蝉、步行虫、胡蜂、家蝇、牛虻、家蝇、菜粉蝶、蚕蛾、金龟子、白蚁、埋葬虫、绿豆象(雄)、叩头虫(♂)、摇蚊(♂)、蜘蛛、马陆、蜈蚣和虾等。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体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认识昆虫纲的特点(成虫); 3、掌握昆虫的主要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其附属器官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类型。 二、实验器具及材料 (1)器具:体视显微镜、解剖针、表面皿等 (2)标本:⒈蝗虫⒉蝉⒊蝶类 4.家蝇(幼、成虫) 5.蜜蜂 6.蓟马 7.白蚁8.绿豆象(雌、雄)9.家蚕 10.雄蚊(玻片)11.小蠹虫(玻片) 12.金龟子13.蜚蠊14.螳螂15.蝼蛄 16.蝽象17.龙虱18.胡蜂19.天蛾 三、实验内容 1、体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2、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3、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1)头部的基本构造:分节、分区等 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基本构造、主要类型 (2)胸部的基本构造:分节、分区等 胸足和翅:基本构造、类型,以及翅脉和脉序,翅的连锁方式 (3)腹部的基本构造:分节、附器等 四、实验观察和记录 1、体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记录: ①接通电源; ②抬高镜体(紧固手轮); ③打开(上)光源,调节亮度; ④载入观察对象; ⑤调焦(精确调节目镜校正视力差); ⑥观察标本,做好记录; ⑦原样收镜; ⑧使用登记; 2、昆虫纲的特征观察: ①三体段:头、胸、腹; ②三中心: 头部为感觉和取食中心触角、单眼、复眼、口器 胸部为运动和支撑中心三对足两对翅 腹部为生殖和代谢中心外生殖器、尾须等 3、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各体段的分节、分区、附器的位置和基本结构与主要类型等。 (1)头部的基本构造 (2)胸部的基本构造 (3)腹部的基本构造

五、实验总结(分析与结论) 1、体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2、昆虫纲的特征观察; 3、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