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义类型学研究_张莉

词义类型学研究_张莉

词义类型学研究_张莉
词义类型学研究_张莉

2013年7月语言研究Jul.,2013第33卷第3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33No.3

词义类型学研究

张莉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近年来词义类型学的研究也逐步展开。文章旨在探讨词义类型学的发展现状,词义类型

学的定义和相关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词义类型;蕴含共性;语义图

中图分类号:H031;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13)03-0033-07

类型学是系统性的跨语言结构规律或模式的研究(Croft2008:1),词义类型学(lexical semantic typology)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当代语言类型学派的创始人Greenberg(1957:71)列出了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重要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领域以来,语音、形态和句法领域的类型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过去几十年词义类型学的研究却止步不前:很多类型学的书籍基本上没有涵盖词义类型学的研究,而大部分词义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大多源于其它领域,例如跨语言的亲属词研究、颜色词研究都来自于人类学。研究者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词汇里充满了语言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Song(2007:15)指出过去四十年类型学的主要研究都在形态、句法等方面,现在应该扩大类型学的研究视野。

一词义类型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词义类型学的定义

Lehrer(1992:249)认为词义类型学就是“研究各种语言里如何将语义材料转化成词语的特别方式”。Evans(2010:504)认为词义类型学是语义类型学的一个分支,而语义类型学研究的范围更广泛,除词义外,还研究句法、形态、语音的意义,是“语言如何通过符号表达意义的系统的跨语言研究”。词义类型学首先是跨语言的词义学研究;其次词义类型学是从概念入手,描述各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比较各种语言对于语义材料的切分方式的异与同以及归纳限制可能语言变异的共性;同时对跨语言研究归纳总结得出的词义演变共性进行解释。

(二)词义类型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驱动是弄清楚语言的变异是受到什么样的限制,这种限制本身也代表着语言的共性。限制的普遍性可以揭示整个看似多样性的语言背后的系统性。

词义类型学有着相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词义类型学的研究目的是发现词义扩展的变异范围和对这些变异施加的限制,揭示词义演变背后的规律性、寻求构成普遍规律的原因、揭示人类认知的内在本质。词义类型学可以揭示出语义的历时演变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义词的多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类型学视野的英语身体词研究”

(2013WQ043)

作者简介:张莉,女,1972年生,湖北随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

义项的出现和词义演变的方向。国内历史词义学研究的也是词义的系统演变,词义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汉语的词义研究特别是核心词的词义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跨语言的研究可以极大地避免以偏概全,汉语的核心词研究应该用类型学理论和成果来检验。

(三)词义类型学的研究内容

类型学就是要找到各种语言变异(variation)的范围和对变异施加的约束也就是什么是可能的语言。词义类型学研究也是要解答类似的问题:(1)对于一个概念而言什么是有可能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如何切分这个概念的,是否有共同的认知常量;(2)一个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意义是否有限制;各意义项之间的理据和演变的规律是什么。

近年来词义类型学领域的研究者Koch(2001)和Koptjevskaja-Tamm(2007)列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框架。Koch(2001)认为词义类型学的研究包括称名学角度(onomasiological perspective)和符号学角度(semasiological perspective)的词义类型学研究。称名学角度研究词义的范畴、范畴的切分、词义的理据;符号学角度研究词义的多义性和构成多义性的理据。Koptjevskaja-Tamm(2007)认为词义类型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三方面:概念域的范畴;语义和形式的理据;词汇-语法的相互作用。

1样本的选择和语料的来源。类型学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广泛种类的语言样本基础上进行归纳性概括。与类型学研究的其它领域一样,词义类型学在注重样本广泛性的同时要求样本兼顾谱系、地域和类型三方面的平衡性(Comrie2009:6,Whaley2009:36)。Kay和Maffi’s(2005)所做的“颜色词”研究基于119种语言;俄罗斯的Majsak和Rakhilina(2006)所做的“关于水的位移词”研究基于40种语言,语料包括语言专家所做的对不同语言的详细描述;瑞典的Viberg(2001)所做的“感知动词”研究是基于50种语言,语料包括二手的数据资料(字典,词表)和问卷。

2跨语言的可比性和比较的标准。任何语言类型学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不同语言比较的基础之上,要比较就必须有可比的标准。如何建立有效的跨语言词义比较标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义学认为符号的意义在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而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系统,因此意义是不可比的。词义类型学研究者认为只要建立有效的标准,意义是可以比较的。Greenberg(1957:73)认为用比较概念(comparative concepts)的方式进行词义类型学研究是很有价值的;Greenberg(1966:74)进一步强调比较的标准应该是语义的或者功能的。Haspelmath(2007:126)认为进行跨语言的研究并不需要跨语言之间严格的语言意义的一致性(identity),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意义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意义是可比的。只要简单概念具有可翻译性,比较就是可能的。类型学研究者一致认为语言的比较是就语义范畴(semantic category)进行比较。比较的标准必须从语言结构的外部入手,即从意义或功能出发来预先定义一个范畴,这个标准被称为第三方标准(tertium comparationis)。因此词义类型学研究大多从一个普遍的概念(语义范畴)入手,分析人类的各种语言是如何词化(lexicalize)同一个概念以及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词化,从中可以看到人类表达同一概念时语言组织形式的相同和不同,以及对于不同的制约;还可通过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形式的历时轨迹发现词汇演变的理据。

3语义范畴和范畴的切分。既然词义类型学比较的标准是语义范畴,是从概念入手,那么首先是确定有哪些跨语言一致的语义范畴,然后确定就同一个语义范畴里的内部结构而言各语言有何一致性(universals)。Ullmann(1966:248)指出在寻求语义共性中必须要找到词汇常量(lexical constant):能在任何语言中表达的事物、事件、概念。为了找到比较各语言的标准,研究者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寻求各种语言共同的概念清单,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最初用来测量亲属语言亲疏程度的斯瓦迪士(Swadesh 1955)词表,约有200个概念;Wierzbicka(1972)进行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研究(NSM: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约有63种概念。事实上到底哪些是真正的共同的概念(universal concept)在国外还是争论不休的。

一般说来任何概念在任何语言里都有可能被词化,但“不同语言中的同一个概念有的可以用词表达(某些概念要素进入了一个词的词义结构当中,这就是‘词化’),有的用大于词的语言单位表达。哪些概念要素词化了,哪些概念要素没有词化,在不同语言可能是不一样的。不同语言词化的方式也不一样”(蒋绍愚2007:397)。范畴如何被词汇项切分成不同的词汇域在每个语言中是不同的,比如人体词,各种不同的语言是对于各部位的划分是不同的。持“语言间有毫无限度和不可预测的不同”观点的人类学

相对主义学者认为这正好证明了语言的异致性;而类型学研究者认为范畴、概念和意义都是在人类的体验性基础上产生的,范畴的切分并不是客观存在、提前预设的(pre-packed),而是人类通过认知自己来组织和划分的。不同的语义范畴切分方式背后是否有系统的一致性,这是词义类型学致力于研究的变异的制约和一致的模式。

在一个给定的语域里各范畴之间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分组和切分?这些都是词义类型学研究的内容。层级(hierarchies)是就概念而言认知材料是如何组织的结构。范畴内的层级分为分类关系(taxonomy)和邻接关系(engynomy)。分类层级表示类属问题,它包括上义和下义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同一个上义概念包含的各个下义概念之间的同级分类关系(co-taxonomies);邻接是表示相邻关系,它包括概念框架和它的成分之间的相邻关系和同一个框架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语言中表示同一概念的语言形式有哪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弄清楚各个语言在同一个语义域(semantic domain)通过词汇项切分的不同的层级以及制约这些不同的规律性。

目前有关语义范畴的跨语言研究仅仅在如下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颜色词、身体词、亲属词、知觉词、位移词、通感形容词等。

(1)亲属词。Greenberg(1980)是从标记性的角度研究亲属词的普遍性(表1)。血亲的名称为无标记;姻亲的名称是有标记的;血亲名称多为零后缀,姻亲的名称带词缀。

表1

无标记标记

直系旁系

血亲姻亲

较近的辈分较远的辈分

国内伍铁平(1985)和龚群虎(1989)分别考察了16种和20种语言对男性和女性直系亲属称谓进行了比较,发现男性直系亲属名称和女性直系亲属名称都有着严整的对应,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对应,以及晚辈和长辈之间的对称性。在表示“母亲”的称谓时,几乎所有语言都是用非派生词,而较远的辈份称谓都是用派生词或词组表示。

亲属词的类型学研究还可以从亲属词的语义扩展轨迹在不同语言中是否有演变共性这方面进行,例如在很多语言中“父”都有“祖先”、“族长”、“老人”的含义(黄树先2012)。

(2)颜色词。进行颜色词研究的最著名的是Berlin和Kay(1969),他们共调查了98种语言(20种为一手资料,另外78种语言为二手资料),他们的目的不是去探究一种语言内不同颜色词的分界,而是要弄清楚每个基本颜色词的焦点色。最终的结论是即使各种语言中的颜色词的边界有很大的不同,但对焦点色的判断是一致的。另外,通过对各种语言焦点色的数目和位置的研究,得出一系列蕴含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s):黑/白>红>黄/绿>蓝>棕>粉/橙/灰//紫。过去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不同语言中颜色词的表达有巨大的差异因此颜色范畴的划分是任意的,而Kay用生理学的术语解释了颜色共性是因为人类有相同的神经生理系统。

(3)身体词。身体词的类型学研究包括身体词命名规律和身体词的语义演变规律。Brown(1976)调查了41种语言,发现了12种身体词的命名原则。Andersen(1978)发现不同语言中在命名身体词时会反复出现相同的命名系统模式,命名的理据都是依据结构上的相似性或者是空间上的相邻。如哥特语命名用“沿着眼睛”来命名“脸”;捷克语用“拳头后”来命名“手腕”。Blank(2003:53)引用意大利语言学家Carlo Tagliavini的“瞳孔的命名”一文,该文章调查了100多种语言发现了9种命名“瞳孔”的主要方式,这九种源域包括“球/鸡蛋/苹果”、“黑色”、“中心”、“星星/光”、“坚果仁/小核籽/珍珠”、“镜子”、“看/瞧”、“小孩/女孩/男孩/木偶”,“儿语的音节重复”。由此可以看出命名“瞳孔”既不存在唯一的词汇化的方式,也不存在无限的命名方式。而且在这9种命名中可以划出一个层级:最容易使用的命名是“小孩/女孩/男孩/木偶”。Koch负责的德国图宾根(Tubingen)大学的“词汇的变化-多源发生说-认知常量:身体词”(LexiType Dia1999-2004)项目是对新出现的身体词的概念给出新的命名方法(innovative denomination strategies)类型的研究,试图揭示出在变化的语言形式下隐藏的人类认知常量。

身体词的语义演变规律包括身体词演变成空间词的语法化过程;身体词中表内脏的器官通常演变成表示感情的词(Matisoff1986)等等。Matisoff(1978)调查了藏缅语族的身体词给出了身体词的语义扩展的9种主要方式,如结构上的相邻;共有的生理功能;相对位置的相似性;形状,颜色,外观的相似;共有的象征功能;隐喻的对立;提喻;委婉语和禁忌语;其它。黄树先(2012)运用多国语料证实在不同语言中“手”、“脚”、“头”、“鼻”等身体词都有相同的语义演变轨迹,这也可以看作是国内系统的词义类型学研究的开始。

(4)知觉动词。Viberg’s(1984)调查了跨语言的知觉动词(perception verbs)的规律:从视觉动词词义可以扩展到其它知觉动词,相反则不行。

摸(touch)

看(see)>听(hear)>尝(taste)

闻(smell)

Sweetser(2002:38)考察了印欧语言中的知觉动词“看”(see),“听”(hear),“感觉”(feel),发现视觉动词“看”(see)而不是听觉动词“听”(hear)能够扩展出“理解、明白”(knowing,understanding)的词义;听觉动词扩展出“听从”义;触觉味觉动词扩展出感情义。Sweetser认为语义演变就像语音演变一样是有规律的;揭示语义演变的单向性对于词义类型学的研究来说非常有意义,因为它给什么是可能的语义演变加了限制。

(5)通感形容词。Williams(1976:470)调查了印欧语系和日语中的通感形容词(synaesthetic adjective)获得如下结论:通感形容词与知觉动词的语义发展相反,它是从低级感官(触摸,品尝)扩展到高级感官(声音,视觉)。例如“温暖的”(warm)词义可以从触觉扩展到视觉“暖色的”;“尖的”(sharp)词义可以从触摸扩展到听觉“敏锐的”。

除了以上国外研究比较多的范畴领域,还有些范畴的研究在不断拓展中,如水移位动词(aqua-motion verbs)、移位事件词(motion-event)、维度词(dimension)的研究。

可以看出在结构主义语义时代关注的是不同语言中这些语义范畴(实际也称之为语义场)内结构的不同和异质性,而类型学视角的词义研究关注的语义范畴内结构的系统一致性。

4多义性。多义性(polysemy)是指一个词位(lexeme)发展出一组意义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意义群。多义性的类型学研究集中在不同语言中不同概念总是用同一词位来表达,例如在很多语言中“孩子和果实”;“动物和动物肉”;“看见和理解”等都是分别用同一词位来表达的。这种不同语言中(包括非亲属语言)反复出现的语义联系模式促使研究者弄清词义之间的理据和演变的机制。

多义词的共时研究和语义变化的历时研究之间有很紧密的逻辑联系,共时平面的一词多义实际是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Evans2010:523;Sweetser2002:9)。通过类型学视角的多义性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语义演变的相同轨迹:从共时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意项有语义上的联系从而聚在一起构成多义词;从历时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语义发展的过程和演变模式以及词义扩展的方向性。例如Wilkins (1996)收集了印欧语、班图语、藏缅语和德拉威语的语料证实了“身体词的外显部位词”(visible person-parts)逐渐发展出“身体词的外显整体词”(visible whole)的含义,如“臀(thigh)”,“小腿(shin/calf)”“脚(foot)”都可以发展成为“腿(leg)”的含义。从这些语料中没有发现相反的语义发展方向。

多义词的多义项之间可以用语义地图来呈现,据此可以发现各国家同一个概念的词发展出的多个意义的路径。如果各种语言都有这样的语义联系,就可以归纳出语义演变的一致和对变异的制约。语义地图最先是由Anderson(1982)提出,由Haspelmath(1997)进一步扩展,广泛应用于语言类型学的重要的语义分析方法。Haspelmath(2003:213)定义语义地图为“在概念空间上的多功能几何性的表征(a geometrical representation of functions in‘conceptual/semantic space’)”。这些语义在空间上根据一定的规则排列,互相联系,形成一个语义网络,是对如何通过范畴来表达功能进行归纳的表达方式。概念空间的结构代表着功能上的相似性。Haspelmath主要将语义地图应用于语法意义的研究,但同时Haspelmath (2003:237)也建议语义地图完全可以应用到词义研究领域。Francois(2008)利用语义地图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同义词的语义网络,调查了13种语言中“呼吸”(breathe)构成的语义网络来证明在证明跨

语言的语义共性和类型趋势时语义地图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工具。

5词义理据。词义理据是指用某个名称与概念之间的理由和根据,即为什么这个名称获得了这种命名(称名学角度);同时多义词的各个语义项之间是否有理据(语符学角度)。不仅包括词的各种意义之间的理据(共时平面);还包括一个词历史上的早期意义和后来的意义之间的理据(历时平面)。词的理据性表明一组事件或实体是通过认知以适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而人类概念结构和认知的组织方式具有普遍性。

下面是几个在欧洲进行的语义联系的项目,目的是进行词义理据模式的系统的跨语言研究。由Martin Vanhove负责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语义联系的类型学(typology of semantic associations)”项目。语义联系包括多义词、异类多义词(heterosemy)和语义变化。研究者认为共时的多义词常常是语义变革的结果,因此他们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考察。通过语义变化路径的历时分析,有可能解释不同词汇域的共时的语义连接;同样的共时的连系可以帮助澄清过去语言史中语义转移的原因。这个项目目前收集了45种语言,研究的语义联系包括:感官与认知;子孙与小的;朋友,二元性,互补性;呼吸,闻,生命,灵魂;根,起源,基础;吃,试,毁灭;喝,烟;肉,动物;眼睛,眼球,眉毛,眼皮。俄罗斯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进行的“语义转移的目录”(The Catalogue of Semantic Shifts),已经鉴明了800个词汇的语义联系。

二词义类型学的主要研究团队、相关杂志和专著介绍

Valin(2007)指出与美国相比类型学在欧洲享有更高的地位,就是因为类型学的研究在欧洲一直都是主流,而不像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以Bloomfield为首的天下,之后Chomsky理论又占据主流。Song(2001:339)介绍了欧洲的几个类型学研究中心:俄罗斯的彼得堡团队(列宁格勒团队)、德国的科隆团队、捷克的布拉格团队、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团队、法国的巴黎团队都展开了多项大规模的类型学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少成绩。随着美国类型学家Comrie1998年到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担任主任(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科隆学派更是如虎添翼。

杂志介绍:1997年开始有了类型学领域的专属期刊《语言类型学》(Linguistic Typology)。该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刊载语法类型学文章居多。Maria Koptjevskaja-Tamm(2007)在该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词汇语义学的类型学方法”,给出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式。

专著介绍:2008年由Martin Vanhove编著的《从多义词到语义变化》(From Polysemy to Semantic Change)就是用类型学的方法研究语义之间的联系。近几年来在欧美陆续出版了一些词义类型学的专著,同时在类型学专著、语义学专著中开始有词义类型学的章节(Song2010:504-533,Riemer2010:390-410),词义类型学领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三词义类型学研究的不足

词义类型学研究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1)改进现存的数据收集的方法。词义类型学研究是在语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跨语言研究,但由于语言学家很难精通多种语言,因此很难获得一手的资料,必须求助于二手资料如字典等,而字典存在语义模糊和循环解释等问题。未来数据的收集可以采用设详细设计的问卷,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收集到自己需要的材料。成功的词义类型学研究应该是与研究具体语言的语言学专家、语义学专家的协同合作。现在在列宁格勒团队、科隆团队中都在尝试这种方法。

(2)确保比较的一致性。词义类型学的研究同时要确保跨语言比较的一致性。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抽象层面,从而使各个语言丰富的细节能够减少到一个合理的模式。为了达成一个合理的用作语义解释的元语言共识,发展新的语义学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到目前为止词义类型学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其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我国的词义类型学研究虽然不系统,但有一批学者如伍铁平(1984、1987)、黄树先(2008、2010)等已经用类型学的视角在词义领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未来将汉语的词义学研究纳入世界范围的

词义类型学研究更是有待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龚群虎1989女性直系亲属称谓的类型比较,《外语学刊》第5期。

黄树先2008比较词义研究:“薪柴”与“燃烧”,《汉语学报》第4期。

黄树先2010食物名探源,《民族语文》第5期。

黄树先2012《比较词义探索》,巴蜀书社。

蒋绍愚2007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伍铁平1984论语言的类型对比,《外语学刊》第4期。

伍铁平1985男性直系亲属名称的类型比较,《语言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伍铁平1987论拟人比喻和倒拟人比喻,《外国语》第1期。

Andersen,E.1978Lexical universals of body-part terminology.In Greenberg,J.(ed.)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335-368.

Anderson,Lloyd B.1982The‘perfect’as a universal and as a language-particular category.In Paul J.

Hopper(ed.)Tense-aspect: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27-264.

Berlin,B.&P.Kay1969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lank,A.2003Words and concepts in time:towards diachronic cognitive onomasiology.In Eckardt,R.,K.

von Heusinger(eds.)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Mouton de Gruyter.37-66

Brown,C.H.2001Lexical typology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In Martin Haspelmath et al.(eds.) 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versal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Berlin and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1178-1190.

Comrie,B.2009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Croft,W.2008Typology and universal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vans,N.2010Semantic typology.In Song,J.J.(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504-533.

Francois,A.2008Semantic maps and the typology of colexification.In Martine Vanhove(ed.)From Polysemy to Semantic Change:Towards a Typology of Lexical Semantic Associations.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63-215.

Greenberg,J.H.1957The nature and uses of linguistic typolog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23:2,68-77.

Greenberg,J.H.1966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Greenberg,J.H.(ed.)Universals of Language.Mass Cambridge:MIT Press.73-113. Greenberg,J.H.1990Universals of kinship terminology:their nature and problem of their explanation.In K.M.Denning&S.Kemmer(eds.)On Language:Selected Writing of J.H.Greenberg.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310-327.

Haspelmath,M.1997Indefinite pronou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pelmath,M.2003The geometry of grammatical meaning:semantic maps and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In Michael Tomasello(ed.)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V olume2:211-242. Haspelmath,M.2007Pre-established categories don’t exist:Consequences for language description and typology.Linguistic Typology11.1:119-132.

Kay,P.&L.Maffi2005Color terms.In Martin Haspelmath et al.(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versal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Berlin and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534-545.

Koch,P.2001Lexical typology from a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In Martin Haspelmath et al.(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versal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V olume2:1142-1178.

Koptjevskaja-Tamm,M.2008Approaching lexical typology.In Martine Vanhove(ed.)From Polysemy to Semantic Change:Towards a Typology of Lexical Semantic Associations.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43.

Koptjevskaja-Tamm,M.&M.Vanhove,et al.2007Typological approaches to lexical semantics.Linguistic Typology11.1:159-185.

Lehrer,Adrienne1992A theory of vocabulary structure:Retrospectives and prospectives.In Pütz,Manfred (ed.)Thirty Years of Linguistic Evolution.Studies in Honor of RenéDirve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43-256.

Majid,A.,Enfield,N.J.&Miriam van Staden2006Parts of the body:Cross-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Language Sciences28.2-3:137-160.

Maisak,T.&Rakhilina,E.(eds.)2006Aqua-motion verbs:A lexical typology.Moskva:Indrik.

Matisoff,J.1978Variational semantics in Tibeto-Burman:the‘organic’approach to linguistic comparison.

Philadelphia: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Matisoff,J.1986Hearts and minds in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English:An essay in the comparative lexical semantics of phycho-collocations.Cahiers de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15.1:5-57. Riemer,N.2010Introducing 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ng,J.J.2007What or where can we do better?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linguistic typology.Linguistic Typology11.1:5-22.

Song,J.J.2001Linguistic Typology.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Song,J.J.2010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Swadesh,M.1955Towards greater accuracy in lexicostatistic da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2:121-137.

Sweetser,E.2002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Ullmann,S.1966Semantic universals.In Greenberg J.H.(ed.)Universals of Language:217-262.

Valin,D.V.2007Some thoughts on the reason for the lesser status of typology in the USA as opposed to Europe.Linguistic Typology11.1:253-257.

Vanhove,M.2008From polysemy to semantic change:Towards a typology of lexical semantic association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Viberg,?.2001Verbs of perception.In Martin Haspelmath et al.(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versal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Berlin and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V olume2:1294-1309. Viberg,?.1984The verbs of perception:A typological study.Linguistics,21:123-162.

Whaley,L.J.2009Introduction to typology: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Wierzbika,A.1972Semantics primitives.Athenaum,Frankfurt.

Wilkins,D.P.1996Natural tendencies of semantic change and the search for cognates.In M.Durie&Ross Malcolm(eds.)The Comparative Method Reviewed.Oxford:OUP:264-304

Williams J.M.1976Synaesthetic adjectives:A possible law of semantic https://www.doczj.com/doc/7f458271.html,nguage52.2:461-478.

A Review of Lexical Semantic Typology Research

ZHA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review surveys research on current development in lexical semantic typology,and clarifies its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Lexical semantic typology;Implicational universals;Semantic map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方法以外的有关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总结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综述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其中,词汇习得是对外汉语习得的核心,贯穿于汉语习得的全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开端,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近五年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1月到2009年6月仅发表在四种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文章就有36篇。即《世界汉语教学》8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3篇,《汉语学习》4篇,《语言文字应用》11篇。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四种核心期刊的36篇相关文章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一个综述。 一、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近五年来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 在近义词、同义词等词汇方面:敖桂华(2008)阐述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揭示了近义词辨析的途径和方法,即辨析近义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琳(2008)针对同义词教学的复杂性提出了运用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建立分层有序的同义词异同对比项目系统,这样同义词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教起来更加方便。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易混词语的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辞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春梅(2007)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是不均衡的;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受量词修饰引起的偏误等。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孟凯(2009)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属性词教学及相关的词汇教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重视反义属性词语义与构词以及义项上的显著对应性;反义属性词中容易引起过度类推的语义与构词或义项上的不对应要着重强调;教师应帮助留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读后感 本学期阅读了一本语言学专业书籍—《什么是语言类型学》。这本书使我不仅仅了解到了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知识,更加是让我对世界语言的共性得到了了解。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但是它们却都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同时,阅读这本书也使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母语—汉语。 语言类型学是属于语言学,而不是属于类型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世界上所有语言的类型。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不一样,外语跟自己的母语会完全不同。但是在世界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来看,语言也是有类型的,但只有几种为数有限的语言类型。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的要素和规则的。语言中的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语音和词汇单位。语言中的规则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构词法、句法、篇章构成的方法等等。要素的客观存在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规则的客观存在则是要通过不以某个人的意志转移而必须服从来体现。因此语言学要研究的都是可观察的对象,拿客观性这个标准来衡量,语言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不同于主观性为主的文学艺术等学科。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对探索自己的语言的兴趣至今不减。我们对语言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某种语言现象。通过这本书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类型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实际上就是普遍性,或者共性。因此语言类型学对世界语言的划分是一种追去普遍共性理论解释的工作。它对语言的划分本身表现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尽可能地对所有语言具有普遍的解释价值。语言类型学要解释的是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都有哪些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哪些方面要表现为一套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背后是什么样的制约规律在起作用,这种规律性的作用是否同样作用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考察,发现某些规则是某些类型的语言所具有的,而另一些语言并不具有。语言类型学也同样追求对人类的语言作出普遍的解释,并且通过建立一套有层次的规则系统来解释的。这就是我读过这本书所了解到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目标。 每一种学科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也是由研究目标所决定的。语言类型学首先便要学会调查。语言类型学要建立的是人类语言的类型,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现存的世界上的所有的语言,因此语言类型学要求研究者对人类语言作尽可能广泛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抽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分类,并从这些分类中寻求规律。接着研究语言类型学就要分类并寻求相关性。如果一个研究者仅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了甚至是穷尽性的调查,得到了许多翔实的数据或者是资料,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同时寻求这些类别与另一些相关的类型参项的联系,即寻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致性或条件关系,只有把这种一致性或条件关系建立起来,我们才能从中寻求解释,才能建立起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最后对类与类之间的相关性或条件关系提出它们为何存在必然关系的证明和解释。这就是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格林伯格是语言类型学研究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语言类型学的奠基者。他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向从语言的形态研究方便转向了语言的语法类型。因而语言类型学的形态类型和语序类型是研究得相对较为充分的,成果丰富。而语音类型、历史演变类型、时体类型、地理类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理解,使我知道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领域。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类语言的真实面目终究有一天会完全展示在我们面前,犹如人类基因图谱真是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能一睹生命的奥妙一样,我们

浅谈建筑类型学

浅谈建筑类型学 摘要:类型学是一种分析建筑的方法,通过对建筑类型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认识,可以使建筑设计师对特定历史的文化生活与真实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从而设计出类似于以往而又不同于以往建筑形式的理想建筑。 关键词:类型学;建筑设计;方法论及现实意义 1建筑类型学的含义 “类”,即有种类、同类、分类、类别之意。我国古代逻辑中,“类”就已被作为推理原则的基本概念和手段了。所以,“类”也有相似、类推、法式的含义。现代词“类型”更加强调了其方法论特征。类型,指按照事物的共同性质、特点而形成的类别。性质特征相同或极其相近的群组为其主要内容。群组,是类型形成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单体。 类型概念是法国拿破仑时代著名理论家Q•德•昆赛(Quatremere De Quincy)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类型”一词代表完全去复制或模仿一事物的意欲,而不是相同的形象,至今还适用。而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认为类型就是人类在其漫长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中,历史的、约定俗成的确定下来的各种形态和形态关系。它既原始,又新奇。由于它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所以它曾经也必将永远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类型并不意味着对事物形象完全的抄袭和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是人们能够据此创造出种种绝不雷同的作品的概念。这也就是说,类型所模仿的总是感情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类型决非等同于建筑师所设计出的形式,形式只是类型的一个变体。一种类型可以有多种变体,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统一与多样的矛盾问题。 2建筑类型学的研究重点 类型学在建筑上研究的重点有3个主要方面:类型选择、类型转换及类型与城市形态关系研究。 2.1类型选择 它是创造过程的第一步。有时候,创造过程也就是类型选择的过程,选择时应该依据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其过程往往是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相互适应。 2.2类型转换 转换是结构的基本属性和构成方法之一。转换的最常见方式是在同一类型内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论文关键词:语言教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论文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拓展和教学实践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 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汉语应用起来,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和怎样应用,让他们分清日常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不同,并加以运用。同时需要学生明白,书面语词汇与口语词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书面词汇的东西也需要在口头上来表达,在初等阶段需要的是汉字(语素)与基本词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汇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词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正确性和词汇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教学要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目标。 二.词汇教学的难点

汉语名词重叠研究的类型学视角_张则顺

第31卷第3期 2009年5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 l of X iang tan Norma l Un ive rsity(Soc i a l Science Ed ition) V o.l 31No .3 May .2009 汉语名词重叠研究的类型学视角 张则顺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在汉语普通话中,名词的重叠仅限于一些亲属称谓词和兼属量词的名词,而在很多方言中,名词重叠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词重叠现象也广泛见于日语、印尼语等其他语言。从类型学和方言类型学的角度讨论汉语名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表现形式﹑以及这些重叠形式的地域分布。 关键词:类型学;方言类型学;名词重叠 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3-0198-03 一 以往的研究及研究中的不足 重叠现象在汉语中广泛存在,几乎所有的实词词类,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数词、量词都可以重叠。怎么看待重叠的语法现象呢?有的学者把重叠看作广义的形态,如方光焘等,也有学者把重叠看作语缀,如赵元任。不管把重叠看作广义的形态还是语缀,重叠都是通过重复语素的语法手段来表达一种特定的语法功能。重叠作为一种普遍的语法手段向来为学者们所关注。然而早期的汉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动词、形容词的重叠上。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重叠动词占绝大多数,除了判断动词﹑助动词以外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可重叠的形容词所占比例也非常高。而普通话中名词重叠的情况远不及动词形容词那么普遍,只有少数表亲属称谓的名词如 爸、妈、哥、姐 等,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对于名词的重叠讨论得比较少。主要结论是: 1.名词一般不能重叠,能够重叠的主要有亲属称谓类名词和一部分兼属量词的名词。朱德熙在 语法讲义 中指出: 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以外的重叠式名词只有 娃娃、星星、宝宝 少数几个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 现代汉语 也指出 少数名词如 人、家、年、月、队、县 等带有量词的性质,前面可以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 。洪心衡编著的 现代汉语语法概要 也持接近的观点。 2.名词重叠后带上了 每一 全部 重复 的附加意义,具有 周遍性 、 循环性 的特征。实际上,这类重叠也可看作量词的重叠,跟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一致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注意到除了亲属称谓词和兼属量词的名词以外,还有一些名词也可以重叠。如:反对本本主义。/打破旧框框。/走过了山山水水。这些词显然不是亲属名词或兼属量词的名词。说明名词重叠的现 象不局限于那两类。如果把目光投向方言,会发现名词重叠现象在方言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有些方言中名词重叠甚至比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更为丰富。不少学者详细地描述了方言中名词重叠的情况,讨论集中在哪些名词可以重叠,名词重叠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名词重叠后语音上有什么变化,名词重叠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起了哪些变化等几个方面。应该说这些描写是非常仔细的,但是我们认为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着力于某个具体方言的描写,但没有把该方言的名词重叠现象放在方言类型学甚至语言类型学的大背景下,找出名词重叠的共性特点。 2.着力于名词重叠现象本身的描写,没有把名词重叠现象放在和跟它表示相近的语法意义的其它语法形式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去考察。 3.着力于描写,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 研究视角的转变 (一)语言类型学和方言类型学的大背景下考察 如果把眼光投向全世界的语言,会发现名词重叠的现象并非汉语独有,日语、韩语、印尼语、俄语以及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语言中都存在。可以说重叠是世界语言的一种普遍的形态特征。 (1)今日 小屋小屋 見 回 !?。(日语) 我今天到各个窝棚来转转看看。 (2)姊 弟 乘 宫崎 舟 北陸 港港 寄 (日语) 宫崎的小船载着姐弟停靠过佐渡的许多港口。(3)anak-anak senang ber m a i n d i ta m an .(印尼语)孩子们喜欢在公园玩儿。 198 *收稿日期:2009-02-14 作者简介:张则顺(1978-),女,湖南武冈人,博士生,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随着七、八十年代城市设计理论逐渐成熟和发展,基于学界对前期理论的认可和共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Leon Krier于1990年提出了四种城市空间的类型(见图),并严厉地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创造出来的只注重建筑形式而完全忽略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Albert Pope又在《阶梯》(Ladders, 1996)中就城市街道网的蜕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速交通及交通层级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排除了选择机会,形成了‘超级街坊’”,并把这种过程称为“网格系统腐蚀”(见图)。1998年John Montgomery以图表的形式提出增强城市空间潜在场所感的设计要素,他们分别是:活动(Activities),意象(Images),及形式(Forms),并详细地罗列了每个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设计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反复地探讨着几个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等。Kevin Lynch于1981年为城市设计的5个功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基本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教学对象:中低级水平留学生 学生人数:3名 授课学时:45分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图示使学生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个生词,并学会其读音、写法; 2、通过讲解新词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并能在交际中使用; 3、适当对这些关于“在饭馆儿”的词语作出解释,从而扩大词汇量。 三、教学要求 1、要求能正确的掌握每个生词的读音; 2、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每个生词 3、要求能运用本课生词造日常用的句子,并知道其运用的场合。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或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教师可采用动作表演、自由对话、分组对话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常出去外边的饭馆吃饭?” “有。” “那你们都是怎么点菜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的词汇,认识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词导读: 给学生发印有18的生词一张纸,生词上方标注有拼音,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熟悉。接下来用ppt展示生词,分成三组,分别让每个学生读6个,如果学生发音错误,教师进行纠正。 (三)讲解生词: 1、“正好”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一张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的图片,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大家正在吃

饭,Adam正好来了” (3)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正好”的意思,引导后讲解时“这时候,刚刚好”的意思 (4)练习:模仿上面的情景,让学生分别造一个有“正好”的句子。 2、“门口”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向学生提问:“老师站在哪里?” (3)向学生讲解“门口”的意思是站在门外面的意思。 3、“清蒸”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插入一个关于“清蒸”的短视频,向学生讲解清蒸是做菜的一种方法(3)向学生拓展其它的做菜方法,如炒,煮等。 4“味道”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四张关于“酸甜苦辣”的图片 (3)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四种事物尝(吃)起来怎么样? (4)向学生讲解味道是舌头对于食物的感知,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有感觉。 (5)练习: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造一个关于“味道”的句子。 5、“嫩”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婴儿和老人”“嫩芽和大树”,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嫩字的理解。 (3)讲解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或者“幼稚” (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嫩的东西,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6、“香”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准备两个东西:香水和樟脑丸 (3)教师将香水拿到鼻子前面做深呼吸的动作,表示很香水;当把樟脑丸拿到鼻子前,捂住鼻子,表示难闻。用动作演绎加深学生对“香”的理解,并告诉学生香的反义词是“丑”。 7、“菜单”“叫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首先先展示菜单的图片,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菜单 (3)教师准备好一份菜单,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当服务员,一个当手里拿着菜单的客人。让学生演绎一个情景:你在餐馆拿着菜单该怎么做 (4)当客人将菜单上想吃的菜告诉服务员时,跟学生说这就叫做“叫菜”。 8、“新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一组图片进行对比:一个鲜红的苹果和一个放久了的苹果 (3)向学生讲解新鲜的意思是:新鲜形容物品生产日期很近,没有遭受过多的污染。 (4)练习: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新鲜的东西,举出几个。 9、“清淡”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两组关于食物的图片:大鱼大肉和蔬菜水果,很浓的汤和很清的汤。 (3)向学生讲解清淡的两张意思: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当代语言学的一门“显学”,但目前还不能说已是汉语语言学中的“显学”。单从语言学理念来看,类型学应当比形式学派甚至功能学派更具有与汉语语言学的亲和力。形式学派从语法能力的先天性假说出发,通过假设、演绎和母语者的语感测试来寻求生与俱来的普遍语法。功能学派则抱有与之对立的基本信念,认为语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满足交际或认知功能的需要,于是以此为出发点,致力从语言的使用或理解规则中去解释语言的结构及其演变。两者不同程度地带有从假设出发、“主题先行”的特点。语言类型学则更多保留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的特性,注重材料、讲究实证、主张旁征博引、提倡归纳推理,力求以事实说话,在调查之前不假设任何东西。这本是最容易为中国的语言学家认可的研究方法。然而事实上,在形式、功能、类型三大当代“显学”中,偏偏是类型学在中国国内最少为人了解。怪也不怪,这与中国学术界的另一些“国情”有深刻的关系。中国的传统学术包括语言文字之学,素有尊夏贬

夷、厚古薄今、重文轻语的传统。虽然华夏-汉民族数千年来就在众多民族部族的大交融中产生发展,中国也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在汗牛充栋的传统中文典籍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对汉语以外语言文字的记述,更遑论研究了。不要说非汉族语言,即使是各地的方言,除了作为“匡谬正俗”的对象偶尔一现,也很难引起历朝历代学者们的关注。也就是说,正统的学术向来缺少对异族语言的兴趣,更没有进行语言比较的传统。进入现代以来,外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都获得了强大了推动力,这本是孕育跨语言比较的很好时机。可是,50年代过于追求专业分工的前苏联式教育科研体系,以及语言研究队伍和学术兴趣向普通话的高度集中,又强化固化了不同语种研究队伍间的壁垒,形成了纯粹语种导向的语言研究体系。不要说汉语、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三大队伍很少有切实的交流,即使在古今汉语之间、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也缺少实质性的沟通,更谈不上在跨语言基础上对语言共性的追求了。这种学术格局下,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甚至生成语法都有一定的机会被引进过来成为汉语研究的利器,甚至发展成主流,唯独语言类

语言的四大类型

语言类型学分类范本 1.分析语,孤立语(易和孤立语言混淆,建议少用),词根语 2.综合语,屈折语(不称曲折语) 3.黏着语(不称胶着语) 4.抱合语(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等等 ①越南语、苗语、华语是典型的分析语文法的词根语类型 ②拉丁语、梵语、俄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屈折语类型 ③蒙古语、韩语、日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黏着语类型 ④因纽特语(爱斯基摩)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抱合语类型

分析语>> 又称孤立语(注意,“孤立语言”并不等同于“孤立语”,前者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为了避免混淆,下文会采用“分析语”来称呼后者)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即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 特征: 1、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本身显示与别的词的关系。 2、既无内部屈折也无外部屈折,靠语序和虚词。 3、一种语法手段可表多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可用多种语法手段表示。 4、没有词尾语素。 由来: 汉语的发展过程是由综合语发展到分析语。我们试用构词方法来看,古汉语大都是单字词(除了少数联绵词外),例如,查查从“马”字部的汉字,可发现各类“青马”、“黄马”、“白马”……等等不同类属的马,古时都是用具综合语特色的单字词表达: 骠:黄毛白点马 骢:青白马 骓:青白杂色马 骐:青黑格子纹马 骥:好马 骏:好马 骕:一种良马 駃:另一种骏马 。 。 。 语言特点 具综合语特色的古汉语单字词占版面的空间的确是少很多,但如果要全记得并纯熟应用这些单字词,难度会比学习具分析语特色的多字词高很多,而且汉字/词的数量也会无止境的增

语言类型学的眼光

域的语言文字标准。信息领域的语言文字标准具有工业标准性质,促进了制标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在 民间首倡、政府颁布 转变到 政府为主之后,又开始出现 企业为主、国际合作 的制标新体制。 时代日行千里,新的语言生活领域不断出现,一些领域对语言文字标准会有新需求。比如,汉语国际传播需要建立语言文字标准、语言文字教学标准和相关的工作标准;计算机屏幕的书面语显示,需要有新的标点符号、行款格式标准;信息时代的小学识字教学,需要有合适的小学信息教育软件和支持识字教学的软件;需要研究中西文混排、汉语与民族语混排等的技术标准;等等。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应有战略性思考,在机制、体制等方面要有新举措,特别需要认识新形势,研究新问题,理念更新,思想解放,开拓语言文字标准建设的新局面。 [附注] !见?说文解字#序?。 %1981年5月停用。 &1987年5月,在山东泰安举行的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确定将?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易名为?中国手语?。1994年出版?中国手语?(续集)。 2003年5月,?中国手语?再次修订出版。 [参考文献] [1]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 1995)[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李宇明.搭建中华字符集大平台[J].中文信息 学报,2003,(2). [3]李宇明.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J]. 语言文字应用,2009,(2). [4]厉兵.汉字字形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 [5]王均.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 中国出版社,1995. [6]清末文字改革文集[C].北京:文字改革出版 社,1958. 语言类型学的眼光 沈家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格林伯格(J.H.Greenberg)是当代语言类型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他在1966年撰写的 语法的某些共性:论有意义成分的序次 (Some universals of gram 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一文已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论文。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类型学是通过比较从结构特点上对语言进行分类,然而比较得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比如,要比较各种语言名词短语的结构,前提是承认每种语言都有名词,这个前提就是语言的共性。另一个角度的理解是,世界上的语言看上去千变万化,无一定宗,其实不然,语言之间的变异要受一定的限制,有一定的变化 模式 ,有些变异不可能出现,这叫做 万变不离其宗 。这种普遍适用的变异模式也是一种共性。因此,语言的类型研究和共性研究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类型学主要关心语言有哪些种不同的变化类型,共性研究主要关心语言类型的变化有哪些限制。 研究语言的共性也就是要回答 什么是可能有的人类语言 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条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理论,它主张对一种语言用推演法找出语 # 11 # 2009年第3期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笔谈

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

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刘丹青,原载香港 《亚太语文教育学报》2001年2期 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 刘丹青 0. 引言 粤方言是汉语中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相差较大、内部则较为一致的方言。外部差异较大,是因为粤方言由南岭之隔造成较长时间的相对独立发展。内部较为一致,则是因为其中的广州话获得了地方标准语的强势方言地位。广州话扩散至香港,又使相隔数百里的两大都会共一地点方言,形成汉语非官话区中独一无二的奇观,进一步扩大了粤语的影响。“省港”地区出去的华人华侨及港产文化娱乐产品还把粤语带到世界各地,产生国际影响。本文所谈的粤语,就是指这种穗港及深圳、澳门等处共同使用的通行粤语。 粤语研究因为其强势地位而较为繁荣,粤语相对于普通话而言语法特点也比较多,因此有关粤语语法的研究成果也就较为丰硕,如高华年(1980)、李新魁(1994)、李新魁等(1995) 等粤语研究专著都有章节作较系统的语法描写,还出现了数种粤语语法专著,如张洪年(1972)、Matthews & Yip (1995),此外还有大量粤语语法论文。现有的粤语语法论著,大多侧重于描写,尤其注意粤语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本文也想集中关注粤语区别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语法特点,但想换一个角度,即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比较粤语和普通话,通过提供更广阔的汉语类型背景来更深入地揭示粤语语法的类型特征,以便深化对粤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所谓语言类型学,就是以人类语言的共性及类型差异为目标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它以大范围的跨语言对比为基本视角,不局限于单一语种的研究或少数几种语言方言的对比。本文借助类型学研究的现有成果来观照粤语语法的特点,主要是句法特点,因为粤语的类型特点更多地表现在句法而不是形态上。本文将分三步。第一,概述粤语的几项主要句法特点。第二,暂时离开粤语本身,讨论一下汉语整体的类型背景,为聚焦于粤语的类型特点准备好“幕布”背景。第三,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讨论粤语句法的类型特点。 1. 粤语句法的主要特征 本节拟参考前述论著对粤语语法的描写,加上笔者对粤语的一些观察,简要概述一下粤语句法区别于普通话的几个主要特点。 1.1 量词作用突出,指示词和数词作用受限。 粤语的量词(classifiers)可以离开指示词或数词单独充当句子成 分。指示词和数词则不能脱离量词而使用。可见量词是句法上更为重要的词类。普通话则相反,量词总须与指示词或数词同现,不能单用,而指示词和数词有时可以离开量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以往的描写较强调粤语量词的功能“扩张”,而不太注意粤语指示词、数词的功能“萎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一,语言学流派大体上分成两类: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这两派都是为了寻找语言的本质。 但是语言类型学并不关心语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关心),这一流派以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而区别于传统的两大阵营。当然,在语言类型学中,也有的学者偏形式,也有的学者片功能,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这里没有分界,只有程度。现在比较热门的方向是词类类型学。 二,形式语法跟语言类型学基本是正好相对的(这和那台湾老师的说法一样)。形式语言学是从一种语言出发,向纵深挖掘,找出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这是演绎式的。类型学是从很多种语言中找出共同点来,从而探索到人类语言的共同形式,这是归纳式的。 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认定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分支,从一种逆流向上总能找到源头。后者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一个表现,通过大范围整理语料,可以消除不同之处,找到原初的语言形式。 三,形式学派是test,即告诉人们什么是“不可说”,未作规定的便合法(这就和法理上的原则是一样的) 功能学派是text,即重视篇章、语用这些东西,“这世上没有语法,只有语法化”。 类型学派是attest,探讨某几种语言的共性和变异限度,看语言中是否有某种结构。 四,双宾语结构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测试样本,各种语言中的双宾语有很大不同,不但表现了语法规则,还代表了语用、篇章知识在语法化过程中的痕迹。我们要考察的是:这一意义是怎么表达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结构是怎样的?是否被介词隔开了?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有广狭松严不同的种种含义,但都离不开一个“跨”字,即它必须有一种跨语言(及跨方言、跨时代)的研究视角,才能称为类型学研究。而严格意义上的类型学,是具有自己研究范式的“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研究”。 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构成看,语言类型学既是语言学的一种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种学派。 说它是分支,因为它和其他研究领域构成了某种分工:承担了跨语言比较和在比较中总结人类语言共性的任务,从而与注重语言结构内部深入研究的工作形成学科上的一种互补合作。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曹聪孙)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曹聪孙) 2010-09-26 10:55:22| 分类:汉语语法|字号大中小订阅 【原文出处】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602 【原刊页号】75-80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作者】曹聪孙 【复印期号】199608 【标题】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 【正文】 描写语言学(结构主义)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对语言的结构进行了详尽的、穷极的分类和描写。经过检 验,它对词的形态、词的顺序及其组合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语法学中的线性结构分析与层次的认定 就建立在这一描写的基础之上。描写——结构的理论把语言研究推向了言语的解剖台。 被人们称之为描写语言学的反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或乔姆斯基理论)有它自己的种种特点。但无 法否认的是,它仍然以结构主义的方法所形成的语言诸要素、诸成分、诸单位作为操作对象并将其进一步抽 象化和符号化。 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及其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影响 美国的Joseph H. Greenberg是当代描写语言学派中的重要学者。他的有关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蜚声语言 学界。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他的分析语言类型学的重要论文《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

遍现象》〔1〕将 人类诸语言的基本语序类型作了分类。从逻辑分析出发,他把绝大多数语言的语序整理归纳为6种可能出现 的类型。这6种语序是: ①SOV(主·宾·谓)②SVO(主·谓·宾)③VSO(谓·主·宾) ④VOS(谓·宾·主)⑤OVS(宾·谓·主)⑥OSV(宾·主·谓)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可是,在对不同语言间的差异进行的研究中却能够导出对语言共性的研 究。每种语言中的词在进入句子之前,仅仅是一个语言单位,而在进入言语之后,则同时还是一个句子成分 。句中的语言单位不再是词的随意排列而是有规则、有顺序的组合。线性句子的产生实际上就是说话人(或 写作者)对词(成分)的排序行为。 SVO这三种句子成分的不同排列产生出6种句子类型。世界上多数语言的语序,都不外这几种类型。英语 、泰语的名词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并使用前置词。所以,它们是SVO型的语言。日语、土耳其语的宾语放在 动词前面,并使用后置词,所以,它们是SOV型。 除了句子这三种主要成分的语序之外,语言类型学还提出了另外的几个参数或标度。〔2〕 ①VSO/Pr/NG/NA ②SVO/Pr/NG/NA ③SOV/Po/GN/AN ④SOV/Po/GN/NA 这些符号的意思是:Pr=前置的地位词;Po=后置的地位词;N =中心名词;G=所有者;A=形容词。 这就成为: ①谓·主·宾/前置词/中心名词·所有者/中心名词·形容词

18春华师《城市社会学》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恩格尔系数属于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中的()。 A: 经济指标 B: 社会指标 C: 生态环境指标 D: 人口指标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城市化的第一前提是()。 A: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 产业革命的兴起 C: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 人口集中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世界上城市化起步最早,并且最先进入成熟阶段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中国 C: 英国 D: 德国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以下哪一部书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代表作()。 A: 《都市及其心里生活》 B: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C: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D: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是()。 A: 资料分析-调查-确定目标-拟定草案-确定方案 B: 调查-确定目标-资料分析-拟定草案-确定方案 C: 拟定草案-调查-确定目标-资料分析-确定方案 D: 调查-确定目标-拟定草案-资料分析-确定方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采取双重机构,双重领导,有利于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是哪种组织结构?()。 A: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B: 单元制组织结构 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矩阵制组织结构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其中()把城市看成是一个以高强度的物资和能量的流动为特征,不断进行新城代谢的人工生态系统。 A: 自然生态观 B: 社会生态观 C: 经济生态观 D: 复合生态观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城市指标体系只有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城市才能发展,描述的是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编制中的哪种原则?() A: 科学性原则 B: 综合性原则 C: 可比性原则 D: 主体性原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最早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是() A: 扇形模型 B: 同心圆模型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

【原文出处】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602 【原刊页号】75-80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作者】曹聪孙 【复印期号】199608 【标题】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 【正文】 描写语言学(结构主义)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对语言的结构进行了详尽的、穷极的分类和描写。经过检 验,它对词的形态、词的顺序及其组合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语法学中的线性结构分析与层次的认定 就建立在这一描写的基础之上。描写——结构的理论把语言研究推向了言语的解剖台。 被人们称之为描写语言学的反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或乔姆斯基理论)有它自己的种种特点。但无 法否认的是,它仍然以结构主义的方法所形成的语言诸要素、诸成分、诸单位作为操作对象并将其进一步抽 象化和符号化。 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及其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影响 美国的Joseph H. Greenberg是当代描写语言学派中的重要学者。他的有关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蜚声语言 学界。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他的分析语言类型学的重要论文《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1〕将 人类诸语言的基本语序类型作了分类。从逻辑分析出发,他把绝大多数语言的语序整理归纳为6种可能出现 的类型。这6种语序是: ①SOV(主·宾·谓)②SVO(主·谓·宾)③VSO(谓·主·宾) ④VOS(谓·宾·主)⑤OVS(宾·谓·主)⑥OSV(宾·主·谓)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可是,在对不同语言间的差异进行的研究中却能够导出对语言共性的研 究。每种语言中的词在进入句子之前,仅仅是一个语言单位,而在进入言语之后,则同时还是一个句子成分 。句中的语言单位不再是词的随意排列而是有规则、有顺序的组合。线性句子的产生实际上就是说话人(或 写作者)对词(成分)的排序行为。 SVO这三种句子成分的不同排列产生出6种句子类型。世界上多数语言的语序,都不外这几种类型。英语 、泰语的名词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并使用前置词。所以,它们是SVO型的语言。日语、土耳其语的宾语放在 动词前面,并使用后置词,所以,它们是SOV型。 除了句子这三种主要成分的语序之外,语言类型学还提出了另外的几个参数或标度。〔2〕

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研究

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是赵元任在美国的主要事业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整个后半生的精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词汇和语法教学在他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分析其编写的汉语教材及相关学术作品,分析了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剖析了其教学实践背后的原则思想,并指出他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对现代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标签: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教学思想 赵元任(1892-1982),号宣重,又号重远(后均弃置不用),祖籍江苏常州,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被誉为“汉语语言学之父”。他不仅在语言学和汉语研究方面贡献卓著,还是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在长达44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他在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和古代汉语教学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他以汉语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和自身的语言学习经验为基础,运用并改良当时盛行的教学法,从教学实践出发,编写大量教材,为语言教学另辟了一条成功的蹊径,得到中外语言教学界的认可与尊敬,为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界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在近半个世纪的汉语教学中,赵元任培养了一大批汉语人才,他的教学模式至今仍在北美的汉语教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Timothy Light所说:‘我们绝不能忘记:赵元任是我们今天一直使用着的教学模式的创始人’(Let us not forget that Y.R.Chao was the pioneer in what is now the accepted mode of teaching Chinese.)”[1]。 词汇和语法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贯穿始终,是语言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赵元任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对词汇和语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原则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成就对我们当今的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主要方法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教学的三大主要部分。语音教学是赵元任初级汉语教学的起步,是进行专门教授和训练的内容。而对于词汇和语法的教授,赵元任是把它们放在课文的学习中同时进行的。 赵元任认为,词汇是学语言最容易也是最难的部分。容易,是因为一个词不像语音跟语法影响得那么广;难,是因为词汇数量庞大。所以,赵元任建议“得在句子里头学词的用法……记的句子越多越好”[2](P128)。语言学习的材料不是一个个的词,而是课文或者连贯的言语。学习者应该把词汇放置到其出现的短语、句子或场景中理解、学习、记忆。如果只是把词语与本国语言对应,一个个地翻译背记,是学不好词汇,学不好这门语言的。关于语法,他认为“语法也是影响全体的,因为它是概括的东西”[2](P127)。语法一定要真正学“会”而不是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