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85式太极拳练之误区分析

杨氏85式太极拳练之误区分析

杨氏85式太极拳练之误区分析
杨氏85式太极拳练之误区分析

杨氏85式太极拳练之误区分析

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理不辨不清”。对于太极拳也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常说的“大道相通”。在练习太极拳时候,仅仅知道沉浸在“练”这个字,也是有失偏颇的。最好是在练习过程中不忘思考,思考后再用练习实践,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其实这个道理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就是大师习练加思考得到的经验,有关杨氏85式太极拳的宝贵经验,供大家参考之用。

很多拳友在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有些不当之处:

〔一〕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动作不到家

1,起势接左堋时,右手经上腹前,向右前,再向胸前里磨一个小圆圈转回,至此才与左手上下相合。

2,搬拦捶接如封似闭时,“封”的动作很容易滑过去。应随重心后移,两臂交叉成十字形,像关门一样称为“封”。

3,右勾手不要停滞不动。勾手时右臂伸向南方略偏西,然后向西南平移,与左手前移同时到位。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动作,这样不仅动作不到家,而且也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原则。

4,单鞭接玉女穿梭时,右掌应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弧形上堋,再随转体右堋,然后沉肘抽回与左臂相交。可是,后面的这个“右堋”一般很少做到,没有“右堋”,当然也就没有右臂沉肘抽回的动作。两臂不要过早交叉,也就是说不要两臂交叉后再转体,而应该是边转体边交叉。

5,高探马接穿掌时,右掌的内收应随右臂外旋使掌心向上,然而再内旋,至定式时使掌心仍然朝下。然后前面的右臂外旋动作很容易走过场,即右掌内收时,掌心始终朝下。

6,分脚时,“四个斜角要打出来”。如做右分脚时,应转腰到四个方向:西北,西南,东南,东北,但每一个方向不容易打出来,即高探马后迈左脚时身体不是左转面向东北,而是错误地右转面向东南。同样,进行左分脚时的第一个方向〔东南〕也往往会走过场。

〔二〕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四肢虚实不清

虚实分得越细微,运动量就越大,拳术越有长进,造诣也越高。

1,重心主要在左脚,则左脚为实: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这种虚实的转换变化,贯穿于除预备势和收势二势之外的整套拳架中。

双重就是双脚平均,持久地支撑体重,是虚实不清的一种表现。如十字手定势时易患此毛病,“做十字手时,当右脚跟着地,,左脚尖应立即翘起,此时重心在右脚。”又如,单鞭接提手上势时,“扣左脚时重心后移,又造成双重。”另外,在按接单鞭,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十字手接抱虎归山,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和云手时,这种双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左脚与右脚固然要分清虚实,就是一只脚也要分清虚实。如揽雀尾接单鞭时,重心应由右脚掌移至右脚跟,以便扣脚,左转。

2,“迈步如猫行。”特别是做斜飞势,扇通臂,双峰贯耳,玉女穿梭和弯弓射虎时,常常落脚较重,甚至落地有声,这也是虚实不清的表现。要使迈步〔退步〕轻灵,沉着,需练太极步〔猫步〕,悉心揣摩以下几点〔以迈左步为例〕:

a,右胯关节内收下沉,坐稳右脚:

b,右膝微屈送左脚前迈:

c,迈左脚应与腰左转同时开始,这样左胯易松开,膝,踝关节才能灵活,迈步就会轻灵:d,以最小的力带动左脚前进:

e,左脚前迈时不要抬得太高,脚尖应自然下垂:

f,左腿伸直时正好脚跟着地,不要左脚先伸直然后慢慢脚跟着地:

g,左脚着地要轻,如履薄冰:

h,左脚着地一刹那,重心仍在右脚不要前移。

3,上肢和下肢一样,也要分清虚实。体现主要内容有一手为实,另一手为虚。如练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前按为实,左手搂膝为虚:其次,在虚实变化中还应注意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仍以搂膝拗步为例,右手虽为实,但在开始向前推按时,手掌蓄而不张〔略呈凹形〕,为虚掌,此谓实中有虚。相反,搂膝之左手虽为虚,但也要有搂开对方踢我裆部之用意,手中的劲不能丢,不使偏漂,这就是虚中有实:再次,当手伸出至定势时,一般是由虚而实。反之,当收手时,则手掌应由实而虚,手掌由舒展而复归含蓄,呈凹形。

〔三〕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上下不相随

我们在练拳时,应尽量做到手和脚同起同止,上下相随。

1,弓步是太极拳中的主要步型,“弓到手到”的道理是练拳者人尽皆知的常识,但真正要做到亦非轻而易举。例如左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般人最常患的毛病是左腿已经弓到,而左手还在慢慢地左堋,右采,这样就手脚脱节了,内劲也就大减〔甚至断劲〕。又,倒撵猴接斜飞势时,不少拳友的腿已弓到而两手还在右列,左采,更有甚者,两手还未开始列采,右腿早已弓到了。弓到手不到的尚有右堋,挤,按,单鞭,搂膝拗步,搬拦捶,扇通臂,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左右打虎,和弯弓射虎,其中后面三个动作中的上下不相随最为常见。这是对于“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以增加反射力”的道理理解不深。

2,倒撵猴在退步时,应一手按到,另一手收到。前脚扣到位,同时后腿正好坐实。但有的人往往是后腿先坐实,然后再缓缓地按,收,扣,这也是上下不相随的一种表现。

3,手挥琵琶接左搂膝拗步时,常见右掌随转腰弧形下落时,左脚却不动,这就不符合上下相随的原则。而应在右掌开始弧形下落,弧形向右斜角上移的同时,左脚跟徐徐离地变成左脚尖着地,然后慢慢提起。其它诸于提手上势定势,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时右手下移与右脚提起,白鹤亮翅定势,白鹤亮翅接拗膝拗步时右掌下沉与左脚提起,分〔蹬〕脚时手脚撑开等动作都应注意上下相随,做到手动脚动,手到脚到。

〔四〕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速度不匀

全套拳架的每一个招式中的每一个动作的速度应均匀,常见速度不匀的有:

1,起势时两手前举和下按的速度往往慢于以后其它招式的速度。

2,白鹤亮翅〔手挥琵琶〕接搂膝拗步时,右手下沉的速度快于前按的速度。

3,十字手两手向下分开的速度快于向上相合时。

4,云手时两手下按的速度大于往上抄的速度。

5,分〔蹬〕脚时的速度快于其它招式的速度。

〔五〕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两手〔拳〕不同步

由于两手〔掌〕的运动距离不一样,经常发生如下不同时到位的弊病。

1,左堋的左手左堋比右手下采早到位。

2,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时,左手后撤提前到位不专断,等候右手下落与之上下相合。

3,扇通臂的右手上举比左手前按早到。

4肘底捶接倒撵猴时,左手的前伸〔有的甚至不前伸〕比右手下沉早到位。

5,左〔右〕打虎时,左〔右〕拳比右〔左〕拳早到。

6,上步七星的左拳比右拳早到位。

(六)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手动腰不动

太极拳两手的运动要以腰为纲,为轴心。腰不活,动作就难以松柔,自如,也就缺乏太极拳的韵味和美感,正是“练拳腰不活,终究艺不高”。

因此,练拳时一定要用腰的动作去带动手的动作,不要只动手不动腰,前辈关于“太极

不动手,动手非太极”的论点,我们应牢牢记取。

凡是用腰带动手的,其拳味就浓,此乃内劲通过腰脊带动上肢,这叫做“主宰于腰。”手动腰不动固然不对,但转腰的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上身摇摆失中和两臂散乱。

〔七〕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方向不准

要十分注重拳架的方向。

1,左堋开始时应面向西南偏南,然后转向正西。但不少人的左手尚未左堋,上身已面向正西了,还有少数人左堋是由西北转向正西方向。

2,斜飞势的方向,要斜一点。即方向要朝南偏西,不要朝正南方向。

3,八十五式太极拳除了两个分脚方向是斜的:〔东南,东北〕。其它蹬脚方向都是正的〔正东,正西〕。玉女穿梭的方向是斜的:〔西南角,东南角,东北角,西北角〕俗称四角穿梭。

4,野马分鬃定势时,下面手指的方向是斜的。即朝西北〔西南〕,而不是朝正西方。

5,转身摆莲后右脚迈出的方向是东南〔右前方〕,而不是正南方〔右侧〕更不是西南方向〔右后方〕。

6,练拳时,后脚的方向〔角度〕宜根据不同的招式有所变化。当前弓步时〔如右堋,挤,按,搂膝拗步等〕,后脚的角度宜偏小些,一般为45度~60度,这样有利于向前发劲:当后坐步时〔提手上势,手挥琵琶,肘底看捶等〕,其角度宜增加到70度左右,这样上身不易前倾,后膝不感别扭,后脚宜生根,届时上身好像坐在板凳上那样中正,自然,舒适,同时在接下势时,前脚易轻易地提起上步〔退步〕。

〔八〕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动作僵硬

习练拳时,动作要松柔,要用意不用力,不要僵硬。

松:就是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肢体自然伸张。柔:就是用最小的力缓慢地,均匀地动作,不能用僵力〔拙力〕。用意:即是用意识练拳,在初学拳时,意识系指动作的动向和要领:待到有一定的造诣后,可结合动作的技击含义做攻防的查象。

〔九〕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抬头歪脑

练拳时头部应自然正直,下颏微收,要虚领顶劲。有少数拳友抬头仰面,或低头看地,斜头歪脑或摇头晃脑的不良习惯,特别是在做十字手和双峰贯耳接左蹬脚双手相合时注意不要低头。

所谓虚领顶劲,可用意识想像头顶上方的吊扇将头发上吸,头颈随之自然正直,精神也为之一振。当然,虚领顶劲不等于故意伸颈,颈部应自然放松,不要用力向上拔。

〔十〕前俯后仰

当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提右脚,搂膝拗步迈步,十字手双手相合,抱虎归山屈膝下蹲,高探马,下势,转身摆莲和弯弓射虎时,容易产生前俯现象。后坐时〔如挤拉按〕则易后仰。身体左斜右歪常常发生在倒撵猴,分脚和蹬脚时。

〔十一〕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直去直来

手走弧形,臂要旋,才能使动作圆活无滞,同时能促使气血畅通,贯注指梢。这也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

1,在练起势时,两手不能平上平下,而应上举时手臂内旋,下按时手臂外旋。同时,下按时不能先里收再往下按,而应走弧形,即边里收边下按。

2,起势至左堋时,右臂宜先略外旋内含堋劲,然后内旋使掌心朝下回抹,与左掌上下相对呈抱球状。

3,右堋定势后,右手不要立即往后履,这时右手应以手腕为圆心,略朝反方向〔右上方〕翻转,然后再往左下方覆。这样右堋与覆呈无间断的弧形衔接,同时起到“连绵不断”和“内劲不断”的作用,也符合拳论中“意欲向上〔前〕,必先寓下〔后〕的要求。

4,单鞭时,左手要边内旋边左移,不要移至正东后突然翻掌前推。

5,左〔右〕搂膝拗步的右〔左〕掌推出时,前臂应随腰边内旋〔旋腕转臂〕边前推,才能劲贯指梢。

6,海底针的打法是:右手随转腰边里收,边外旋,边往下,再向上画一个小立圆后往下插。

〔十二〕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眼神散乱

打拳时眼睛不能不看手,但又不能盯着手看。也就是说,眼睛要向前平视,并关顾前面主要的手。“神聚于眼”。如果眼光散乱,则精神不能贯注,劲力不能灌足。因此,任何专注两手或无所专注,左顾右盼或目定神呆,闭目垂帘或怒目横眉的现象,都是错误的。

〔十三〕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步型不对

1,练云手至小马步时,双脚不要靠拢,要与肩同宽。但我们有不少的拳友患这个简单的毛病,还有的马步的两脚不是平行向前,而成外八字。

2,在整套拳架中,弓步甚多,“弓步不能站在一条线上,即两脚的横向应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与肩同宽。”其次,弓步的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以免失去平衡:但小腿也不宜垂直,以免影响灵活性,因此膝盖应位于这两者之间为好:再者,弓步的后脚掌外侧不要离地。弓步定势时,还应努力做到腰胯松,腿伸长,身上顶,这样就容易做到脚生根,下盘稳。

3,后腿屈膝半蹲支撑全身重量,前脚掌着地〔如白鹤亮翅〕或前脚跟着地〔如手挥琵琶〕,均称为虚步。当然,虚步的两脚也不宜站在一条线上,但其横向比弓步小,一般为5~10厘米。另外,虚步的前脚跟〔掌〕不要离地太高。

4,下势做仆步时,两脚均应全脚掌着地,注意前脚外侧及后脚跟不宜离地。

〔十四〕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塌腕和拳背内凹〔外突〕

太极拳十分讲究坐腕,即掌根微微下沉着力,腕关节柔而不软,坐腕才能劲贯指梢,“坐不坐腕,味道就大不一样。”因此,腕部切不可松垂,手腕松垂形似柔美,实飘浮无力,内劲必丢无疑,这叫飘,也叫塌腕,这种陋习常见于起势两臂上举接下按,搂膝拗步曲臂和云手翻掌时。拳背应与前臂齐平,但有些练拳者在作撇身捶和搬拦捶时,将拳背内凹或外突,这种花架子也是不可取的。

〔十五〕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其它不符规范的动作

1,挤接按两手回抹时,不要下降到腹部,而是回抹至胸前。

2,按接单鞭时,不要两臂伸直,也不要两肩耸起,而应松肩,垂肘。

3,做提手上势时,双手先下沉,再向前向上相合。

4,搂膝拗步的搂膝之手不要太高,有的甚至与腰同高,这样既不符合拳理,又失大方:前推之肩不要突出,而应平对前方。

5,手挥琵琶时,右手不是斜向下,而是微向上:“右手心稍向阳。”

6,练搬拦捶时,右拳是平的搬,而不是像撇身捶那样向上向前撇出。即以右肘为轴心,右拳自左肋旁向前上,经胸前〔高不过肩〕再翻腕搬至右肋旁。“右拳搬的时候,左掌一直要护右拳,拳领掌随。”

7,撇身捶的右拳不要从身体中心线〔鼻与脐的内接线〕撇出,而是从右肩前撇出。

8,玉女穿梭的前推自身体中心线推出,不要在肩前推出。

9,分脚时不要屏气,呼吸要自然:两手不要在腹前交叉,而应在胸前,以免胸部空虚被击:出脚时,身要侧。

10,转身〔左分脚接右蹬脚〕摇晃或站不稳,甚至左脚落地,这是最常见的现象。要做到旋转轻灵,准确,除了刻苦锻炼以增脚力外,尚须注意以下三个技术问题:转后支承脚及时落脚掌踏实,以控制旋转方向〔角度〕:转后支承腿屈膝下沉,起缓冲作用,这一点最为重要:悬挂膝内含,两臂相交外堋,起平衡作用。

11,栽捶的右拳主要是往下打,定势时右拳应低于左膝,而指裆捶的右拳主要是往前打,

定势时右拳应与小腹同高。因此,上述二式出拳的路线不能相同,更不能相反。

12,退步跨虎定势时两手的距离,不能与白鹤亮翅同宽,而应比白鹤亮翅开阔些,但也不能分得太开。

13,左蹬脚和退步跨虎转身向右后摆之后,左脚应脚尖先着地,而不是脚跟先着地。又,落左脚时不要远离右脚,应落在右脚旁。

14,转身摆莲的摆脚,不是越高越好,一般不宜超过肩部。双手拍击脚面时也不是越响越好,只须清脆悦耳。

15,在磨转步时,前脚尖向左〔右〕磨转,后脚跟应离地向右〔左〕磨转。不要前脚尖外撤,后脚跟不动。

16,在全套太极拳中,要求四肢屈而不直,即手臂伸出至将直未直,弓步蹬腿至将挺未挺。

17,手指应自然伸展,不要呈兰花指状。

18,每式定势时,应做到似停非停。以免违背拳论中的“连绵不断”。

现在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其中有追求太极精髓的孜孜不倦者,也有浅尝辄止的拳友。我们愿意做哪一种呢。以上的分享,给愿意对杨氏85式太极拳孜孜以求的朋友,若能对大家有一点作用,笔者也深感欣慰了!!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

(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後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 一、左右绷式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後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後,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视频讲座52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视频讲座52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讲座全集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1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2(语音,字幕不一致,关闭声音以字幕为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3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4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5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6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7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8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9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0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1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2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3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4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5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6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7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8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9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20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21 赵幼杨式85式最新教学(三视角) 赵幼斌最新讲座(杨式85式精讲) 赵幼斌杨氏太极85式教程(二) 赵幼斌杨氏太极85式教程(一) 赵幼斌老师谈传统杨式太极拳要领 赵幼斌杨氏85式动作分解 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1【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2【关雪川2007年组办】 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3【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4【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5【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6【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办班授拳10-02【关雪川组办】_标清 赵幼斌说拳论道答拳友问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一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二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三_标清 赵幼斌讲痤视频之四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五_标清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 一预备势(南) 二起势(南) 三揽雀尾(西) 四单鞭(东) 五提手上势(南) 六白鹤亮翅(东) 七左搂膝拗步(东) 八手挥琵琶(东) 九左右搂膝拗步 3个(东)十手挥琵琶(东) 十一左搂膝拗步(东) 十二进步搬拦捶(东) 十三如封似闭(东) 十四十字手(南) 十五抱虎归山(西北) 十六肘底看捶(东) 十七左右倒撵猴5个(东)十八斜飞势(西南) 十九提手上势(南) 二十白鹤亮翅(东) 二十一左搂膝拗步(东)二十二海底针(东) 二十三扇通背(东) 二十四撇身捶(西) 二十五进步搬拦捶(西) 二十六上步揽雀尾(西) 二十七单鞭(东) 二十八云手 5个(南) 二十九单鞭(东) 三十高探马(东) 三十一右分脚(东南) 左分脚(东北) 三十二转身左蹬脚(西) 三十三左右搂膝拗步(西) 三十四进步栽捶(西) 三十五翻身撇身捶(东) 三十六进步搬拦捶(东) 三十七右蹬脚(东) 三十八左打虎势(西北) 三十九右打虎势(东南) 四十回身右蹬脚(东) 四十一双峰贯耳(东南) 四十二左蹬脚(东) 四十三转身右蹬脚(东) 四十四进步搬拦捶(东) 四十五如封似闭(东) 四十六十字手(南) 四十七抱虎归山(西北) 四十八斜单鞭(东南) 四十九野马分鬃5个(西) 五十揽雀尾(西) 五十一单鞭(东) 五十二玉女穿梭4个(西南、 东南、东北、西北) 五十三揽雀尾(西) 五十四单鞭(东) 五十五云手5个(南) 五十六单鞭(东) 五十七下势(东南) 五十八金鸡独立(东) 五十九左右倒撵猴 5个(东) 六十斜飞势(西南) 六十一提手上势(南) 六十二白鹤亮翅(东) 六十三左搂膝拗步(东) 六十四海底针(东) 六十五扇通背(东) 六十六转身白蛇吐信(西) 六十七搬拦捶(西) 六十八揽雀尾(西) 六十九单鞭(东) 七十云手5个(南) 七十一单鞭(东) 七十二高探马带穿掌(东) 七十三十字腿(西) 七十四进步指裆捶(西) 七十五上步揽雀尾(西) 七十六单鞭(东) 七十七下势(东) 七十八上步七星(东) 七十九退步跨虎(东) 八十转身摆莲(东南) 八十一弯弓射虎(东北) 八十二进步搬拦捶(东) 八十三如封似闭(东) 八十四十字手(南) 八十五收势(南)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讲述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讲述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一,预备式: 两手自然下垂,两脚成轨道步,脚心与肩平,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舌顶上鄂前齿与上鄂之间,口松,眼脸收,头有顶天之意。气沉丹田,要求:心静,体松。 二,起势: 两脚成轨道步,以尾闾内收,腰的命门后拉,臂松,腋空,带动推两手臂,主动向前,抬起与肩平,两手臂气往指尖。收时自然下落,用肘部带小臂,双手腕下按,下沉,收至两胯旁。收腹,跨微左转,眼看左,左手下采,两腿微屈,右手外翻,棚圆。即以胯跟带右脚跟外摆90 度,抬脚转跨,两手报球,左手护右手肘,脚跟落地,左脚跟内扣,重心在右,左手小臂棚圆,手腕略比肘高,,同时右手从左小臂斜向下削,注意外三合,马步 2 一 8 开,为左棚式,要求:挡圆,臂园。 三,揽雀尾: 收右脚,膝盖拧劲,两手抱球,跨往左移,重心在左腿,尾闾放松,出右脚,脚跟落地,重心在左。松右跨根,同时用左腿蹬直,松胯过劲往右腿,左手掌离右手腕部一拳宽,弓步,为右棚式,转腰右手伸向前方。命门后拉,右手肘压住对方的手臂,跨左转。前跨推后垮,跨摆正后,左手掌边按住右手的内关穴,两手同时用力外棚。双手平抹,然后双手往回直拉,用力回拉至胸肋旁,跨往左,转跨摆正,后胯推前跨,沉腕,同时双手竖掌外推,掌跟用力。弓步推掌。要求:手心,脚心,腰心,一边3个点,共6个点来回运动。 四、单鞭

平移左转,用胯跟带右脚跟碾脚,双手臂平行,两手相合,同肩高,同肩宽,画弧收到胸前,右手向右斜方伸出,手腕下沉,三指收紧,二指自然下垂,为吊手,后腿下沉,开胯出脚。脚后跟落地,左手棚开外旋,脚掌踏平翻掌,弓步推掌。右手腕往后撑,转身时开跨,后腿膝盖拧劲,后腿內侧有掤紧感,后跨推前跨,转腰推掌,尾锥前推,身形舒长,往前按。要求:外三合,肩沉、背圆,亮跨。前后有撑劲。 五、提手上势: 左脚內扣45度,马步,两手展开,掌心朝下,两手虎口相对。收右脚,身体略向前,右手五指伸前,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正对右手肘窝,两手臂成夹状,含胸拔背,提手合力,左右合力,眼视右掌。右手向下,弧形抄至左手下,成抱球状。腰微右转,重心移往右腿,用肩靠,左手按住右手背,右手背为棚壮。要求:沉在左腿,劲往前走,命门后拉,劲点在掌跟,左右合。后为棚。 六、白鹤亮翅: 右腿下沉,右挤,右手从左手小臂(尺骨)处往旋转外翻,右腿下沉,出左脚轻提起,脚掌尖轻点地,腰往后退,右手上举,掌外翻至上额前。左手按掌大腿部,虎口朝前。要求:沉肩、臂圆、上下撑掌。 七、左搂膝拗步: 腰右转,右手经中路自然下垂,右掌至上往下弧形往后拉,眼随右手虎口斜向上,同时左手内翻,掌心朝下,收左脚,同时右腿下沉,出左脚,脚跟落地,松胯跟,后腿推前腿,右手折手收至肩耳旁,眼朝前,左手经左膝前搂至大腿旁,推时大臂不动,右手小臂镙旋向前,手掌跟发力,虎口对肩窝,定势要圆、要平、左手往后走,按掌,虎口朝前,肩与手合。要求:腰腿蹬,卷尾闾,整个身心保持推劲。 八、手挥琵琶: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式预备式 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式①预备势 第二式太极拳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搂膝拗步(左、右、左)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②抱虎归山(捋、挤、按)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倒撵猴(左、右、左) 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1、2、3)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左分脚 第三十三式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五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六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七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八式右蹬脚 第三十九式左、右打虎势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③抱虎归山(捋、挤、按)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右、左、右) 第五十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四角)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1、2、3)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左、右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倒撵猴(左、右、左) 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1、2、3)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七十三式回身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 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太极拳收势 太极拳要领: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松胯4、虚实分清 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 7、上下相随 8、内外相合 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1.预备势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倒撵猴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势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翻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30.高探马 31.左右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势 39.右打虎势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 50.揽雀尾 51.单鞭 52.玉女穿梭 53.揽雀尾54.单鞭 55.云手 56.单鞭 57.下势 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势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信 67.搬拦捶 68.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 .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势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第1式: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揽雀尾 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右掤势:架御敌手需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势劲点在腰攻。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第4式:单鞭 追魂钢鞭当胸甩,左像箭来右似弓。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第5式:提手上势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第6式:白鹤亮翅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第7式、左搂膝拗步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预防敌暗手。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第8式:手挥琵琶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第12式:进步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第13式:如封似闭 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第14式:十字手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第15式:抱虎归山 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第16式:肘底看捶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第17式:左右倒撵猴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第18式:斜飞势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左采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第22式:海底针 倘逢敌手钳手腕,引敌进身坠千斤。左拿右压采挽劲,扑前跌后俯仰功。第23式:扇通臂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第24式:撇身捶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翻掌压带莫丢劲,掌推敌肘展无空。第28式:云手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 2009-01-2717:47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 第一式预备式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二式起势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三式揽雀尾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单鞭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十式手挥琵琶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十四式十字手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七十式云手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七十七式下势

杨氏85式太极拳快与慢

太极拳的“快”与“慢” 很多太极拳拳友打太极是为了强身健体或者养生,而且随着拳技的提高,对太极拳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然而,太极拳是慢练好还是快练好呢??我们根据自身体会和结合实际练习的探讨,认为打太极拳拳还是慢练好,尤其是杨氏85式太极拳主要理由有以下六个: (一)慢练,能出功夫 杨氏85式太极拳习练要领较多,里里外外都有一套较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讲,初学者跟人学拳,个把月就对拳架基本掌握。但要符合各项要领,没有几年时间的刻苦磨练是不行的,特别是年老体衰的拳友。因此,在习拳过程中应让习拳者有个思维的时间,在打拳过程中通过思想活动,对照,揣摩老师和书本上的教导让自身的拳架能遵守要领、符合拳理,学到和掌握更多的“味道”来。若是心急贪快,往往是适得其反。只有慢,才能求全,只有慢,才能求精。通过多练,细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才能出功夫。 (二)慢练,能使习拳者通经活络,平衡阴阳,强身健体 杨澄甫宗师说过“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之间,以自缚束。”“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此实意是使习拳者浑身经络舒通气血流畅。中医学认为,人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它将人体各部分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畅通就可借其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这样就给习拳者带来防病祛病的益处。为了达到“全身松开”,“用意不用力”的要领,习拳者执意在慢速中求得为最容易。反之,是不太可能的。 (三)慢练,能使习拳者处于松静而养心 杨氏85式太极拳对于健身来讲实质上是种气功的锻炼,气功锻炼的三大要素是调身、调息和调心,即进行姿势的锻炼;气息的锻炼意守的锻炼。在详细的太极拳的要领叙述中都表明太极拳在这三方面的要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只是因为太极拳是种武术,在健身方面谈得少,而不提这几个词罢了。而太极拳的运动过程就是一种动功,要求习拳者松静下来,在专心流畅的拳架演变过程中达到“心平气和”、情绪稳定,所谓“清静无为”的境界。习拳者在动中有静,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常言说“气静则神怡,神怡则气足”,这样才能使人扶正祛邪、强身健体。 (四)慢练,能使习拳者呼吸深长,利肺利健康 杨氏85式太极拳要求习拳者呼吸自然,到一定水平时呼吸才可以与姿势的开合、上下相随、有机配合起来,这样,拳速慢了,相应呼吸就会深长起来,呼吸一深长,首先就有益人的呼吸系统的锻炼,提高吸收氧气的能力。接着,促进和增强血液中的运输氧的功能,即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微循环的能力,这显然对习拳者的健康是有益的。正如杨澄甫宗师所说“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因此,习拳慢些为好。 (五)慢练,适合慢性病,最适合体弱年长者 杨氏85式太极拳慢练是最适合病后恢复期的患者和体质差者。它动作缓慢,活动量小,不急不躁,松腰转体能加强内脏血液循环,实质上起到按摩作用,从而加速康复。对年老、体弱者不论做什么活动都应该慢些,不宜做剧烈动作和耗氧量大的运动,这样有利于健身。而打快拳就不易达到上述目的。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 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 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 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 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 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 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 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 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

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 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 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 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 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 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 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 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 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後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 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 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 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 一、左右绷式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後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後,但必须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和技术要领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左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芯 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收势 三:动作图解 第一式:预备势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动作过程 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

杨式太极拳85式视频

杨式太极拳85式视频 杨式太极拳85式视频 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左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左右倒撵猴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势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翻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 30、高探马 31、右左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式 39、右打虎式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 50、揽雀尾 51、单鞭 52、玉女穿梭 53、揽雀尾 54、单鞭 55、云手 56、单鞭 57、下势 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势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翻身白蛇吐信

67、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势

杨式85式太极拳现用图解(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 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 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 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 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 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 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 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 “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 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 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 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 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 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 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 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 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

杨氏太极拳老架85式拳谱+动作分解

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1.预备式→2.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 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第二段: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闪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 →28.云手→29.单鞭 第三段:30.高探马→31.左右分→32.转身左蹬→33.左右搂→34.进步栽→35.翻身撇身→36.进步搬拦→37.右蹬→38.39. 左右打→40.回身右蹬→41.双峰贯→42.左蹬→43.转身右蹬→44.进步搬拦→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 第四段: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左右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 第五段:57.下势→58.左右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式→61.提手上式→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闪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进步搬拦捶→68.上步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 第六段: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档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 第七段: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脚→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 5左右左右左 3左右左 2左右 5左右 5左右 5左右 5左右左右左 5右左右左右

杨氏85式太极拳练之误区分析

杨氏85式太极拳练之误区分析 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理不辨不清”。对于太极拳也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常说的“大道相通”。在练习太极拳时候,仅仅知道沉浸在“练”这个字,也是有失偏颇的。最好是在练习过程中不忘思考,思考后再用练习实践,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其实这个道理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就是大师习练加思考得到的经验,有关杨氏85式太极拳的宝贵经验,供大家参考之用。 很多拳友在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有些不当之处: 〔一〕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动作不到家 1,起势接左堋时,右手经上腹前,向右前,再向胸前里磨一个小圆圈转回,至此才与左手上下相合。 2,搬拦捶接如封似闭时,“封”的动作很容易滑过去。应随重心后移,两臂交叉成十字形,像关门一样称为“封”。 3,右勾手不要停滞不动。勾手时右臂伸向南方略偏西,然后向西南平移,与左手前移同时到位。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动作,这样不仅动作不到家,而且也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原则。 4,单鞭接玉女穿梭时,右掌应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弧形上堋,再随转体右堋,然后沉肘抽回与左臂相交。可是,后面的这个“右堋”一般很少做到,没有“右堋”,当然也就没有右臂沉肘抽回的动作。两臂不要过早交叉,也就是说不要两臂交叉后再转体,而应该是边转体边交叉。 5,高探马接穿掌时,右掌的内收应随右臂外旋使掌心向上,然而再内旋,至定式时使掌心仍然朝下。然后前面的右臂外旋动作很容易走过场,即右掌内收时,掌心始终朝下。 6,分脚时,“四个斜角要打出来”。如做右分脚时,应转腰到四个方向:西北,西南,东南,东北,但每一个方向不容易打出来,即高探马后迈左脚时身体不是左转面向东北,而是错误地右转面向东南。同样,进行左分脚时的第一个方向〔东南〕也往往会走过场。 〔二〕练习杨氏85式太极拳,四肢虚实不清 虚实分得越细微,运动量就越大,拳术越有长进,造诣也越高。 1,重心主要在左脚,则左脚为实: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这种虚实的转换变化,贯穿于除预备势和收势二势之外的整套拳架中。 双重就是双脚平均,持久地支撑体重,是虚实不清的一种表现。如十字手定势时易患此毛病,“做十字手时,当右脚跟着地,,左脚尖应立即翘起,此时重心在右脚。”又如,单鞭接提手上势时,“扣左脚时重心后移,又造成双重。”另外,在按接单鞭,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十字手接抱虎归山,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和云手时,这种双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左脚与右脚固然要分清虚实,就是一只脚也要分清虚实。如揽雀尾接单鞭时,重心应由右脚掌移至右脚跟,以便扣脚,左转。 2,“迈步如猫行。”特别是做斜飞势,扇通臂,双峰贯耳,玉女穿梭和弯弓射虎时,常常落脚较重,甚至落地有声,这也是虚实不清的表现。要使迈步〔退步〕轻灵,沉着,需练太极步〔猫步〕,悉心揣摩以下几点〔以迈左步为例〕: a,右胯关节内收下沉,坐稳右脚: b,右膝微屈送左脚前迈: c,迈左脚应与腰左转同时开始,这样左胯易松开,膝,踝关节才能灵活,迈步就会轻灵:d,以最小的力带动左脚前进: e,左脚前迈时不要抬得太高,脚尖应自然下垂: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名称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名称 第一节: 1.预备式2.起势3.揽雀尾4.单鞭 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 第二节: 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势 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 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 31.左右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势 39.右打虎势40.回身右蹬脚41.双峰贯耳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 第三节 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雀尾 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 55.云手56.单鞭57.下势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势61.提手上势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扇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 67. 搬拦捶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 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 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 手挥琵琶动作要领: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随着重心后移,使右脚踏实,坐实右腿;同时腰微右转;左脚随坐实右腿随提起向前迈半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微翘,膝微弓,成左虚步;左手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上抄,掌心向右,指尖向前侧上,高与肩平;右手同时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下采,掌心向左,指尖朝前侧上,高与腹齐;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