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十大难找工作专业 心理学居首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十大难找工作专业 心理学居首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十大难找工作专业 心理学居首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十大难找工作专业 心理学居首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十大难找工作专业心理学居首

时事政治:近年来,民间关于各专业就业率的排行榜层出不穷,但官方却鲜有公布过有关专业的就业率数据。昨日,省教育厅打破了这一局面,首次公布了四川省2013年度就业率排名后十位的本科专业。在这份榜单上,诸如:材料物理、交通工程、文化产业管理、心理学等公众普遍认为热门的专业都表现出了劣势,排进了全省后10位,就连近年来大热的小语种——西班牙语也未幸免于难,贴上了“不好就业”的标签。

榜单:心理学倒数第一

据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份榜单由省就业指导中心提供,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官方截至2013年8月底的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心理学以其61.26%的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一,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就业率也都低于70%,此外,近年来报考火爆的西班牙语、博物馆学、物业管理、教育学、交通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材料物理等专业也都“榜”上有名。

影响:这些专业学校不得再申报

就业率将反射到专业设置上,今年,省教育厅将整体调控这类就业率不高专业的设置情况,减少设置这些专业高校。昨日,省教育厅发布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校原则上不得新申请四川省2013年度就业率排名后10位的本科专业。

观点:不能一棍子打死

对于这分官方出具的榜单,各高校都不愿过多评价。一开设了“教育学”专业的高校招办主任表示,这一榜单公布的是全省平均数据,但事实上,各校的专业设置实力不均,其就业情况也不一样。“好比,你拿西财的金融学和一个高职院校的经济学相比,其就业肯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他认为,考生和家长也应理性看待这一数据,在选择专业时应该根据兴趣、爱好,以及研究好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办学实力后再报考。

而另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则表示,省教育厅此次列出这一榜单的目的是指导高校新设专业,但对于已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并没有要求,也没有强制要求撤销,目前在校的学生完全不必就此苦恼。随着省级调控后,这些专业也将逐步趋于供求平衡。

专家建议

就业率是浮动数据选专业要有前瞻性

对于2013年度为何以上专业的就业率会排名后十位,省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纪大海认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为,一种情况是社会需求很大,但该专业在实际应用中还有所欠缺,比如心理学,对于该专业而言,以现在的市场需求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连各中小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心理学,尤其是应用心理学,目前存在不规范、不系统,毕业生在工作的实际运用中成效不好等因素,加之市场上心理技师、心理医生等日渐饱和,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就业率不高。

第二种情况是一些“高精尖”的科研专业,本来对人才需求的口径就小,但招生量却相对过大,比如材料物理等。

第三种情况是专业对培养人才的方向不明确,比如教育学等,既不偏“学术”,也不偏“应用”,让学生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所以需要进一步调整方向。

还有就是类似于西班牙语的小语种专业,这类专业的就业率要受该语系国家的发展制约,同时,还要看这些国家与我国的关系,跟交往密度和交往频率成正相关,因此,在排名中的

变化也会比较大,他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应有前瞻性。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时政】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汇总【行测】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资料【申论】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资料【面试】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备考资料

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339362216

来源:(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分校数码学习中心)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内容点击查询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心理学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认知。 (2)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个性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3)传播者的“工作组”:同一群体的上司或同事的行为对传播者个体心理的影响。 (4)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对媒介内容的把关方式和制作方式取决于他的社会环境。 (5)组织中的传播者:媒介组织中的规范、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等所构成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传播者的行为。(6)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约束:新闻传播者的工作效果受到公众的监督、审查,这样就从心理和法律上给传播者以约束。 3、新闻接受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者的自我形象:接受者个体对自己的角色、态度、价值观和感知,构成了他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态势,决定了他接受或拒绝某种新闻信息。 (2)接受者的个性结构:接收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对接收者接收新闻的影响。 (3)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在接受新闻信息与接受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信息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 (4)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指接收者生活的社会、社区、家庭及其所归属的群体对他的影响。 4、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使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它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社会上的其他人对某种角色都会有一种公认的期望,即“角色期望”,并以这种角色期望来要求承担这种角色的人。 下面用角色理论来解释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1)对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角色是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地位的动力方面。新闻活动中的传者,是因为采访、制作并以传播新闻而在新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他们的义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树立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的观念。新闻受众既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又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对象,他们有接受新闻信息的权利和以主人翁的态度信任、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义务。 (2)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 (3)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的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消除角色冲突的最重要原则是:排除私心杂念,自觉的服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用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者公开的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角色互换的形式 (1)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播音员、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等 (2)移情在角色互换中的作用 5、素质是有机体(人)特有的;素质是人基本的、稳定的、内隐的特性(品质);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础又离不开后天环境。 6、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能力则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新闻记者的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 智力与能力之间相互包容、交织在一起很难划分。人们在论及智力时常常用能力去表达,反之讲能力时又离不开对智力的分析,所以不少心理学界对智力和能力进行统一的研究和论述,把它们统称为智能。 7、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8、动机及其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向导作用 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曰内驱力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得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得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得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得区别: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得行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 行为得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 得动机与自我概念等就是如何发生作用 得。 6、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就是围绕着团体生活得正常活动进行得系统观察, 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 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得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得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得思辨与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得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 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 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 社会交际 60年代: 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 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 日益重视认知、应用得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得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得定义 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得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得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得特点 (1)个人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得遗传素质为基础得 (2)人得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得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得 (4)社会化就是通过人得 三、社会化得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得影响 (二)学校得影响 (三)家庭父母得影响 四、社会化得类别(自己瞧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得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得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得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得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瞧几遍) (二)皮亚杰得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她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3、对于错误行为得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得惩罚方式。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社会心理学试卷

2016年秋季电大形考试题(有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20 1. 抽样的具体方式有(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满分:4 分 2.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 定性研究 B. 定量研究 C. 群体研究 D. 理论研究 满分:4 分 5. 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心理 B. 社会行为 C. 个体心理 D.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16 1.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2. 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 学科分化 B. 整合趋势 C. 产生危机 D. 学科繁荣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

A. 1895年 B. 1908年 C. 1924年 D. 1935年 满分:4 分 5. 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 高觉敷 B. 严复 C. 梁启超 D. 时蓉华 满分:4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1.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 A. 社会学 B. 民族学 C. 心理学 D. 人类学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6)其他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教育、临床、工业、消费、法律、管理、健康、组织、人事等。 二、社会角色理论 1.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2.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教学教材:《社会心理学》,罗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 参考教材:《社会心理学》,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等著,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 月第一版 《社会心理学》(第十版),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 王飞雪等译,杨中芳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时蓉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4月第2版,2006年11月第23次印刷

第一章绪论 导入课程: 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程度,通过一些兴趣性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心理学的实践范例,由此探讨其理论根源。 范例一:紧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给他(她)更好的第一印象? 范例二:如何解释足球现场观众的各种反常态反应?(从众现象中的去个性化);又如何解释大家决定某项事情的“随便”?(责任均摊或责任转移)范例三:眼神的神奇作用,陈述不同问题或在不同情境中,眼神有不同的表达,含义也不同。 范例四:当我们想象在不同情况中“可能发生什么”时,会发生什么吗?(心想事成) 开始课程: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者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作出解释。它是心理学所有分支里最活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联系最密切、最具有应用价值的学科,所以它吸引大多数人研究它,而且许多公众也对它感兴趣。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对于社会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人们的回答往往多种多样,莫衷一是,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二)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建立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为了确定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现象。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等。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社会学、人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从群体的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部分。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一)一般倾向 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G.W.奥尔波特的定义 奥尔波特(G.W.Allort)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这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泛、最持久的定义之一。 三、社会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发展分化而来的。在研究取向和侧重方面,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社会调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特殊地位。社会学研究较多是描述及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果关系的揭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原则(二)分析与综合原则(三)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四)伦理性原则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第四,自由终止原则 第五,充足补救原则

新闻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直觉: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有意识的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维德洞察力。 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和计划的思维策略,它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睡眠者效应: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源更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指新闻采访结束后,进入写作这一时段的完整状态的心理特征。 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 材料驱动归纳:指写作主体根据已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出新的从事实材料上直接引出的策略。 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早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第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移情是一种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 应变:应对变化,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亦即随机应变。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这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指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 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 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 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 的态度。 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 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 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并 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 方面组成。 亚健康:般指身体虽无明显的疾病, 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 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 于肌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导 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 生理功能低下状态。通俗的说,亚 健康状态是指在医院检查、化验不 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 情况。国外也称“第三状态”或“灰 色状态”。 心理问题:主要对应于心理健康,它 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 中介状态。 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1) 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 发展性原则(4)扬弃的原则; 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现 场观察法(2)访问调查法(3)档 案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现 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 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 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 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 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 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 边缘学科。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有两大类: 一类是以新闻活动为明线,以心理 学理论为暗线来构筑的。如:张骏 海、刘德贵合写的《新闻心理学》, 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另一 类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明线。如: 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朱万曙、 吴怀东合著的《新闻传播心理学》, 李黎明的《新闻心理学》 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 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 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 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 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 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 素。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 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 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 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 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 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 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 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 方向与强度。 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 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 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 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 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 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有两种,即发 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 变(2),应对灵活 新闻编辑的“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1),职业道德方面的“识”—— 甘为“他人作嫁衣裳”。(2),智能 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新闻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 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 坚毅精神和谋略。 编辑是“质量检测员”、“产品加工 师”。 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 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 (3),距离感 电子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是播音 员和主持人。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 于借用声音和形象感染观众。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形体、服饰、色 彩、空间等信息符号。 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 功的首要条件。 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 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 结; 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 “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 迫状态” 1、简述角色理论的内容。 答: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 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 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 人社会行为的理论。 2、如何进行尝试性思考? 答:一是在猜测、假设、分析的过 程中,摸索到研究方法,训练了思 维的适应性 二是随着一个个猜测、假设被否定, 有效思维活动范围明显了思维的目 标更清晰,更突出了。 1、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是否与坚 持党性原则相矛盾? 答:认知方式与党性原则、道德水 准分属于两种范畴,前者属于认知 活动,后者属于道德品质。场独立 性者倾向于更多的依靠自我为主要 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 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场独立者我行 我素,不愿受社会制约或者说坚持 了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场独立性 的认知方式就不可取。比如新闻编 辑在编辑过程中对某一新闻稿件或 某一新闻节目某块版面所做的别出 心裁的处理,反映了编辑那种不循 规蹈矩勇于创新的认知水平和能 力。一般来说,这与作者的党性原 则道德水准无关联。 2、怎样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 答:一是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 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 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 的阅历 二是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 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良好的社会知觉指的是什么? 答良好的社会知觉是指对世界的 知觉是客观的,要如实地而非按自 己的主观意志去认识客观世界。有 调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能 力,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环 境的关系并能充分适应各种环境。 6、论述理论驱动归纳和材料驱动归 纳的关系? 答: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 动实现事先制订好的写作意图,计 划的思维策略更多的情况下,写作 主体只能根据已变化了新情况或突 发事件做出新的考虑,这种从事实 材料直接引出的策略叫材料驱动归 纳。 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时有矛盾,比 如原先的写作计划不符合实际情 况,材料驱动归纳就应代替理论驱 动归纳,实施思维策略的转变。但 是两者之间更多时候是统一的,他 们中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 两种思维策略在新闻写作中往往交 替使用,作用互补。 4、在新闻宣传中应当实行结论的 得出还是结论的引出? 答:在新闻宣传中是实行结论的得 出还是结论的引出,要视具体情况 而定,如果受众的素质较低,则采 用结论的引出,直接表达传播者的 意图比较好,如果受众的素质较高, 则采用结论的得出,让受众自己去 体会为好。 一般的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等, 用以说明一种事实或存在一种现象 主要采用结论的得出;而新闻评论 则不同,传播者应该旗帜鲜明地表 达自己的观点,论据充分,做到以 事服人,以理服人,所以常用结论 的引出。 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 构成要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 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 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 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 素组成的。 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 成要素。 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 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 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 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 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 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 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 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 发与导向作用; 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 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a、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 活动的催化剂; b、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 动中的选择功能; c、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 的调节作用; 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 化作用; 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 约作用; 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 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 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 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 型; 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 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 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 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 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 源”。可见,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 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 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 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 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 同侧面。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 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 好的采访效果: 1、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 对话者; 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 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 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6、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 响。 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 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 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 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 解。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 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 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 晕轮效应。 如在采访中有了这种效应,记者的 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作出不 符合实际的报道。 7、简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 都是要经过(1),怀有动机——(2), 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 ——(4),进行尝试性思考——(5), 典型诱因出现——(6),顿悟。这 样一个心理过程。 8、简述首因效应对新闻采访的影 响。 首因效应属于第一印象。一般来说 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都十分重视第一 印象,因为它的印象深刻,在短时 间的人际交往中很难消失,它会对 继起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一定的作 用。采访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 当记者见到某个采访对象时,第一 眼看上去对方或很邋遢,或很冷淡, 或某个方面不顺眼,那么,就往往 对他后面讲的话听不下去,甚至会 对他的一些好事也有某种莫名其妙 的反感。反之,第一眼看上去顺眼 的人,对他后面的谈话都会有好感。 如果记者太看重第一印象了,不能 在知觉习惯上固执地坚持第一印象 的看法,排斥后来的新信息,形成 先入为主的思想方式,这样的话, 那则对采访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9、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 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 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 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 心理活动。(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 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 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 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 规律。 特点: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 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 量和质的区别。 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 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3、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 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10.简述分析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 中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 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它以一个 目标(一个事物)为中心,将思路 辐射开去,进行一系列与主要目标 相关的联想,以寻求多个解决问题 的方案。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独特性特点。 作用:1、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寻求新 闻写作的多种方案; 2、发散思维有助于开掘新颖别致的 主题; 3、在写作方法的采用上,发散思维 能够寻求最佳表现方案; 4、发散思维也有利于标题的制作; 11.简述新闻写作心理最佳状态的 构成因素: 新闻写作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 素,包括协调好新闻工作者自身认 知和情绪情感的关系,选择最佳写 作时间,明确写作意图,坚守受众 意识等几个方面。 12.简述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写作中 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 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 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 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 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它在新闻写 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新闻写作能出新出深的重要因 素。这不仅包括内容方面的如新颖 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深化、材料本 质及其规律的准确把握,还包括形 式方面的如文本样式、节目形式的 创新,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以及结 构等的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有 利于精品的出现,有利于名记者脱 颖而出,有利于媒体不断满足受众 喜新的兴趣需要,有利于媒体的生 存和发展。 13.简析新闻编辑的胆识。 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 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 精神和谋略。 1、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 为了坚持真理,编辑应不怕误解, 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明枪暗箭等不 公平的待遇,甚至不怕牺牲。坚持 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编辑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责任心。 2、镇定果敢; 镇定果敢是指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 忙、勇敢并有决断。 新闻编辑的“识”,因其工作的特殊 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职业道 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 裳”;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 慧眼。 (一)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1、甘为“他人作嫁衣裳”是编辑在 职业道德方面有见识的表现; 2、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对 作者一视同仁,充满爱心; 3、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具 备敬业精神,高尚人格; (二)独具慧眼 独具慧眼,是编辑在智能智慧方面 有见识的表现。 1、具有慧眼,就能选好稿,选出不 同凡响的稿、独具特色的稿; 2、具有慧眼,就能对来稿有所发现, 并能有所创造,改出好稿,在原稿 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再创造; 3、编辑的慧眼较之记者要求更高。 编辑的慧眼关系到版面内容或电 视、广播的整台节目内容的质量; 14.简述新闻编辑理想的向性类型。 新闻编辑性格特征较为突出的、外 显的且在性格结构中处于首要的、 核心地位的是: 1、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2、谦虚自信,虚怀若谷; 3、不大外露,偏于内向; 对于编辑来说,其职业特征要求编 辑性格偏于内向。编辑工作常常坐 在办公室里,以加工、整理素材, 编辑稿件、资料及撰写评论等为主 要任务,而大量直接的人际交往, 远不及记者,因此,踏实沉稳、深 思熟虑、沉默寡言、情感思想内向 型者更适合这种职业要求。实践也 证明,一些明显的内向型者一旦干 了编辑这一行,工作便特别出色。 15.新闻编辑要把好关应注重的因 素。 新闻编辑既然是最后的“把关人”, 要把好关,必须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的制约因素: 1、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场政策; 2、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3、受众的需求; 4、传播者团体的规范; 16.简析新闻编辑的认知方式。 编辑的重任呼唤独立意识,更需要 以可操作性的认知方式——独立于 场的认知方式,参与认知改组能力 相对较高的编辑活动,以便找到独 特新颖的报道角度和别具一格的版 面及节目的编排组合方式等。作为 编辑,应该具备“独立于场”的认 知方式及较强的认知改组能力,这 样,经编辑过目和参与过的报道往 往出奇制胜,别出心裁。 编辑工作有它特殊的创造性功能。 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选稿、改稿、 策划版面或节目内容、组合编排各 种节目稿件,“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实际上许多出现在受众面前的作 品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效果, 这其中体现了编辑加工和操作信息 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强调编辑独 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势在必然。 17.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 色。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具有双重特 点,在台前出现在受众面前的是播 音员、主持人个体的身份,然其代 表的却是媒介形象。这就是说,作 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 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 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因 此,我们据此称其为双重角色。 个体的身份:我与非我。播音员和 主持人必须从心理上把握个人身份 特征。播音员特别是主持人,在主 持(推进、串联)节目时,是以“我” 个人身份参与节目当中的。这个 “我”绝对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 “我”。作为主持人的“我”含有许 多“非我”的成分,这个“我”是 朴素、自然生活中提炼出了精华的 “我”,是比生活中的“我”更加完 善不断提升了的“我”,因此主持人 的“我”是“我”与“非我”的统 一。 媒介的代表:主持人所注重的是媒 介的表现,是站在媒介的角度,根 据节目的特点、形象及风格的需要 加以恰当的表现。媒介变了,“我” 风格、个性及姿态形象等均应随同 改变。 媒介的代表与个体的身份的关系: 自我的表现要依托于媒介性质准确 定位。主持人个体身份因为与媒介 所表达的内容及其风格、特色吻合, 于是主持人个体走红荧屏。主持人 个体身份因为主持节目与媒介所表 达的内容及其风格、特色不相吻合, 则会栽倒在荧屏上。比如,新闻播 报类节目,要求准确、严谨、及时, 播报简洁明快。新闻类谈话节目, 要确定受众关心的话题,要求谈话 亲切自然、客观深入。服务类节目, 要求给受众以人文关怀,播音及主 持风格上要推心置腹,娓娓道来, 等等。媒介节目的定位决定了节目 的内容、节奏、等等。这样知己知 彼,才能更好地将个人身份与媒介 身份统一起来。 此外,出色的主持人(个体身份) 因为其传情达意的有效主持,将媒 介意图表达得尽善尽美,因此使媒 介在受众中走俏;反之,使媒介声 誉日下,收视率降低。 18.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移情能力 的表现。 1、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 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 地表情达意。 2、善于体验听众(观众)对新闻中 情感的需求心理。 3、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 的情感(借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受 众。 首先,要能推心置腹,待人以诚。 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一定是真情; 其次,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 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 再次,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 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 染受众。 4、移情能力不光表现在善于移入作 者和受众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情 感以感染受众,也表现在控制情感 方面。 19.播音员和主持人怎样进行角色 定位。 1、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 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 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 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 2、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性与共性; 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主持中,从多 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 种独特性一般是从主持人个体的语 言、行动动作及构思立意、编串艺 术、风格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 在这里,共性是指媒介角色的共性。 媒介角色的共性总体应该视为端 庄、大方、自然、亲切、朴实、诚 挚、清丽、高雅,富于文化品位和 知识点。 3、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新闻节目的主 要组织者之一; 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其角色定位 应当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 人,他们是新闻节目的策划者和组 织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稿件 的编撰者,同时又是播出者。从报 道思想的研究、报道内容的确定、 节目的构成,到采访、成稿、制作、 播出,主持人所进行的是新闻传播 全过程的工作。 20.简述对于主持人媒介人格的要 求。 1、应把自己当作“大众中的一个 人”,能牢记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 宗旨,急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 想,反映大众意愿,代表大众心声。 2、要有独立的意志和见解。 3、具有宽厚人性,表里一致,诚恳 面对受众。 4、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5、要讲良心。 6、要有丰富知识,缺乏知识的人格 是没有力量的。 21.简述受众心理与新闻专业特征 相关因素。 传播媒介的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 诱导因素。 而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由:1、新 闻受众的需要——指受众对新闻信 息的需求愿望。受众通过接收新 闻了解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以确 定自己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新 闻媒介以报道新闻信息而满足于受 众,它的主要魅力在于新闻是真实 的、新鲜的、及时的信息,也就是 说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 公开性等特点构成了受众对新闻情 有独钟的基础,因而新闻受众的需 要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2、新闻 受众的动机和兴趣;3、个性心理特 征;这三个主要相关因素产生的。 论述: 1.论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 都是要经过如下逐步过程: 1、怀有一种动机; 动机是一种内驱力。记者一旦产生 了了解与认识某一事物的动机,就 会给他的活动以内部动力,第一, 使记者能引发一系列认识、了解事 实的行动冲动,或者说是点燃了记 者心中了解与认识这一事实的火 焰。第二,使记者能维持这一了解 与认识的行动。第三,能引导这一 行动向一定目标进行。 2、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新闻敏感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不 是简单地重复或再现,而是带有一 定创造性成分的新认识与新见解。 这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特点要求记 者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在动机的推动 下去取得一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条件。这些条件是:第一,作知 识的准备。第二,了解被报道者的 情况。第三,要有大量的对比性材 料。 3、形成一种初步构想; 在新闻采访中,当了解、认识某个 事物的动机给记者的思维提出任务 后,这个动机也会动员记者全身心 地去投入这种活动,去围绕这个思 维任务做心理准备,心理学上称其 为“定向——探究反射”。其次, 这种思维定势强化了记者活动中思 索这个问题的专注程度。当一个记 者形成认识、了解某个新闻事实的 思维定势之后,这个念头会缠绕得 他走路想,吃饭想,上班下班想, 白天黑夜想。 4、尝试性思考; 形成心理定势后,紧接着的步骤是 作尝试性思考。] 当一个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摆到记 者面前时,记者不可能一下子就思 考到它的实质与特点。一般都是先 得出种种猜测、种种假设,然后根 据知识、经验与现场得到的材料, 把不正确的或不确切的猜测与假设 一个个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进行 分析,这样,事物的主要特点就暴 露出来了。这样分析的结果或是保 留了若干假设中的一种,使之成为 经得起推敲的结论;或是否定了全 部假设,重新组合了一个正确的答 案。记者作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 就是一种尝试性思考。 在新闻敏感中,思维突出的起点正 是由于这一个个猜测、假设的推动 才逐步提高了记者的认识水平,也 正是在这种提高中记者的目光才一 步步逼近了事物的本质。具体来说, 首先是在这些猜测、假设、分析的 过程中,记者摸索到这类问题的研 究方法、研究范畴,从这些分析中 训练出了自己思维的适应性。其 次,随着一个个猜测、假设被否定, 记者思维的方向上堵住了一条条同 向失败的岔道,有效思维活动的范 围被圈定出来了,思维的目标被限 定在主要任务面前,显示得更清晰、 更突出了。 5、典型诱因出现; 在尝试性思考后,少数采访可以有 所突破,而多数的仍然没有找到满 意的答案,可谓百思不得其解。这 对新闻敏感来说已经到了“万事俱 备”的火候,要突破此刻的临界状 态,“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 就是典型诱因的出现。 新闻敏感中的典型诱因,在其出现 之前谁也弄不清它是什么,谁也不 知道它将从哪里出现。它可能是采 访对象的一句话,可能是新闻人物 的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种气氛、 一种环境、一件家具和工具、一个 电影电视镜头,还可以是一种自然 景象、生物活动,甚至于周围人干 别的、讲别的无意启发,也可能是 “歪打正着”地转移别人的意思、 别人的经验“借”来的“东风”成 为自己的典型诱因。但是总的来说 它们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机遇是它 们提供的信息与记者事先追求的目 标一致,所以它们“能为冲出循轨 思维的旧思路指出新的方向,导致 意料之外的突破”;另一类机遇是 与记者事先追求的目标异向,没有 直接关系,它们“提出意料之外的 新的研究课题,导致另外的新的发 现,即帮助创造者找到他不再寻找 的东西”。 典型诱因也就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 关键时刻起到了打开心灵的“钥匙” 的作用。一旦典型诱因出现,它会 立即在信息储存器中进行分析,找 到其与过去材料的不同点,并从这 不同之点中受到启发而整个认识有 所突破。 6、顿悟; 在一系列心理准备条件“万事俱 备”,又有了可以打开思路的“钥匙” 的典型诱因之后,新闻敏感爆发的 时机来临了。一般来说,它是在典 型诱因出现的那一刹那,新的认识、 新的观点以喷发的形式从头脑里闪 现出来,于是思路顿开,新思想如 泉涌,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惊叫、拍 头、拍腿、放松等其他欣喜若狂的 下意识动作,心情顿时舒畅、轻松、 振奋。接下来既是一种写作的冲动。 顿悟对认识的突破可以说是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关口。 顿悟的内容其并不都是一样的,有 的是认识观点上的突破,有的是角 度选择上的突破,有的是主题提炼 的突破。 2.论述怎样利用记者和采访者心 理互动的条件达到良好的采访效 果。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有自己的心理 活动过程,采访对象也有自己的心 理活动过程。但是记者与采访对象 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 种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 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互相影响、 互相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 动。 一、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 动; 1、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 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 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应在采访 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 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 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 面。这种局面从访问开始到访问结 束会一直延续下去,并由此构成了 采访中心理活动的主线。 2、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的主 要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 一种互动过程。在人们的交往中, 言语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是 调动对方情绪的手段。在采访的言 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 果,首先,记者与采访者对象都要 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双方要 会提出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 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 表达方式。。 3、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 通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双方的表 情、手段、体态等能直观地传递个 人的态度、情绪。因此,记者在采 访中应当控制自己的非语言系统的 表达方式,表现出恰当的情绪,使 用得体的动作、手势与采访对象接 触。 二、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 动; 对于记者活动来说,记者与采访对 象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记者 是提问者,是主动一方;采访对象 是应答者,是被动一方。但这种常 规常常会遭到他们心理上乃至会导 致行为上的不合作或拒绝。 采访对象只是一个或某个群体,他 或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 分。而社会行为是要受到社会规范 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的。那么,记 者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代表公众,代 表社会舆论机关去采访的,对方的 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无 论是做了错事想掩盖的单位,还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