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10-12月-《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不同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17年10-12月-《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不同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17年10-12月-《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不同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17年10-12月-《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不同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进展 》

1补充引言100-150字符

2文献表注方式不对

3文献著录方式不对,规范参考文献的著录,不一一举例,

4综述深度不够,建议查阅文献,深入探讨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情况,尤其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不同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进展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450000)

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可以寄生在人体引发人体产生一系列身体反应的革兰阴性菌,它呈螺旋状,属于微厌氧型。

细胞自噬作用可以降解体内衰老、病变或潜在的毒性蛋白,从而阻止对细胞损伤,甚至可以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在胃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发生自噬,从而降低细胞内自噬反应,对人体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关键字:幽门螺杆菌疾病自噬机制

一、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阴性菌。2005年,马歇尔与合作伙伴罗宾·沃伦因为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共享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Chu et al.2010)。幽门螺杆菌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公众卫生健康的大问题,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意味着增加了身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病变能力,常见的组织或器官有胃和淋巴组织等,因此感染后常见的疾病包括:胃癌、胃炎、淋巴瘤等,还与某些血液、口腔、皮肤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会出现胃胀,嗳气、饱胀感等,有时还会伴有胃出血,血管显露等其他外在症状(韩然等2016)。幽门螺杆菌感染原因概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流行病学,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可以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环境定植和生存;与胃肠疾病的相关性(Mahdavi et al.2002)。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明目前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所有人中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国籍的人,其中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甚至达到60%左右,但是临床根除率远远低于65%(梁宏洁等2003)。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一个慢性过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思想开放程度息息相关,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在80%左右,但是发达国家却不足40%,而且一般男性的感染率高于女性,年龄大的感染率高于年纪小的人(Amieva et al.2002)。

二、细胞自噬

细胞自噬已经被研究了50多年,最早研究细胞自噬并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比利时的科学家杜夫。他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电子显微镜在细胞内发现了一种细胞器—溶酶体,并对其进行研究发现溶酶体具有胞吞胞吐某些大分子物质的功能(朱恩东等2010)。沿着溶酶体的这条线索,他也发现了细胞的自噬现象,并且在1963年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细胞自噬”的概念。

所谓自噬作用,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相应地,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是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细胞自噬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涉及细胞部件的降解和回收利用。细胞自噬能快速提供燃料供应能量,或者提供材料来更新细胞部件,因此在细胞面对饥饿和其他种类的应激时,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遭受感染之后,细胞自噬能消灭入侵的细胞内细菌活病毒。自噬对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也有贡献。细胞还能利用自噬来消灭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这个质检过程对于抵抗衰老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三、自噬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的关系

Zavros等(2012)发现能够在细胞内定植的幽门螺杆菌可以诱发细胞产生有毒物质,这种有毒物质在人体的胃中会打破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从而使胃的免疫能力降低,破坏人体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进一步摧毁其他的细胞和组织,降低细胞自身的自噬能力。还有其他研究学者发现了相类似的结果,如Raju等(2012)发现将胃上皮细胞细胞置于含有细胞空泡毒素和幽门螺杆菌的上清液中一天,可以检测到细胞自噬的产物:组织蛋白酶D,同时还发现上清液中有自噬小体的存在,说明了这两种混合体在营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生了细胞自噬;通过蛋白质杂交的方法可以发现自噬小体在降解某些底物时p62蛋白表达增加,而自噬需要的其他物质从多转化减少,这说明了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自身的自噬反应下降,而且上清液中仅存的自噬小体成为幽门螺杆菌无法被机体识别清除的屏障,所以机体某些组织会在缺少保护的情况下发生病变。以上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自噬有着直接关系。

另外,Yang等发现(2009)细胞自噬通常发生在细胞或者机体缺乏能量、受到环境胁迫之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在细胞里会产生双层膜结构,与溶酶体协同对物质进行降解。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自噬之间的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的结论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呈现螺旋状,且作为革兰氏阴性菌带有致病能力的鞭毛,以及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的保护性的酶和蛋白以便在胃酸存在情况下保持自身的正常生命活动,若外界环境发生突变会不利于其生长则会产生疾病或者细胞自噬。这些结果说明了幽门螺杆菌与细胞的自噬降解过程有着必然联系。

Tommaso等(1995)首次报道,雷帕霉素作为常见的自噬增强剂在机体发生自噬反应时发挥重要功能,它能协同细胞内存在的其他物质,如溶菌酶等加快细胞自噬速度,帮助机体清楚病变或者老坏组织。研究者还发现,幽门螺杆菌将自噬体作为其生存复制的地方,但是这些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后能够降解自噬体内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引发的自噬机制就好比是细胞自身净化和实现自动环保的一条运输线,它将细胞内代谢废物以及一些过期无用或有损伤的细胞零件,装到其独特的运输工具——自噬小体中,然后在溶酶体中进行回收和废物再利用。自噬机制还能在细胞能量匮乏时开启紧急运输通道,以供应能量。因此,自噬机制是细胞内庞大运输网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细胞自噬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发生自噬。胃上皮細胞系细胞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诱发胃上皮细胞发生自噬反应,幽门螺杆菌中具有cag A基因的菌株能促进上皮细胞分泌IL-8,而且利用蛋白质杂交技术可以发现细胞溶质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存在,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胃上皮细胞自噬小体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变化能够削弱胃膜的保护机制,从而破坏上皮细胞。另外研究发现,在自噬缺陷的细胞中,效应蛋白SQSTM1的降解受到影响水平积聚,通过TRAF6的泛素化激活转录因子,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Li等(2010)研究发现三甲基腺嘌呤可以抑制自噬体的生成途径,从而减少了三角细胞内自噬体含量。Yang等(2009)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体内细胞自噬的速度远远低于正常人,这是由于在人胃上皮细胞系中由于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诱导了能够抑制细胞自噬功能的小分子RNAMIR30B的表达。这也充分证实了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上皮细胞中发生。

研究发现在幽门螺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中仅空泡毒素发挥直接作用,Deretic等(2009)发现,空泡毒素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致使3β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磷酸化,然而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激活糖原合成酶途径,从而生成PI3K/Akt信号分子,最终打通PI3K/Akt信号介导的细胞自噬。有研究者学者发现在胃上皮细胞系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可以作为空泡毒素的受体蛋白参与细胞自噬反应,Deretic等(2006)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可以调节自噬途径包括自噬信号分子的生成,通过干扰RNA敲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结果显示空泡毒素介导的自噬相关蛋白的产生被抑制,同时使细胞调亡的标志物胱天蛋白酶分解(冯一民等2003)。另外Bailey等(2010)半胱天冬酶抑制剂(Z-VAD-fmk)在幽门螺杆菌存在生成空炮毒素的时候抑制了细胞的自噬反应。以上研究结果均说明,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发生自噬,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很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hdavi J,Sonden B,Hurtig M,Olfat FO,Forsberg L,et al.(2002)Helicobacter

pylori Sab A adhesin in persistent infection and chronic inflammation[J]..

Science297:573-578.

2.朱恩东,李娜,肖斌,黎伯胜,毛旭虎,邹全明.(2010),miR-222在胃癌中的

表达分析及其靶基因FOS的鉴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24: 2477-2581.

3.Tommaso A,Xiang Z,Bugnoli M,Pileri P,Figura N,et al.(1995)Helicobacter

pylori-specific CD4+T-cell clones from peripheral blood and gastric biopsies[J]..Infect Immun63:1102-1106.

4.韩然,(2016).。重庆市农村人群幽门螺杆菌耐药水平、CYP2C19基因多态性

调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375-382.

5.Amieva MR,Salama NR,Tompkins LS,Falkow S(2002)Helicobacter pylori

enter and survive within multivesicular vacuoles of epithelial cells.Cell Microbiol4:677-690.

6.Chu YT,Wang YH,Wu JJ,Lei HY(2010)Invasion and multipl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and implications for antibiotic resistance.Infect Immun78:4157-4165.

7.梁宏洁,(2003).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胃液胃蛋白酶含量测定及胃粘膜幽门

螺杆菌检测与胃癌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

8.宁佩芳,(2003).胃癌相关抗原MG7和胃蛋白酶原C在不同胃粘膜组织中的

动态表达及其作为胃癌诊断指标的评价[D].中国医科大学?2003

9.Zavros Y,Rogler G(2012)Variants in Autophagy Genes Trigger Susceptibility to

Both Crohn's Diseas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Gastroenterology.

10.Yang JC,Chien CT(2009)A new approach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via upregulation of autophagy and downregulation of apoptosis.Autophagy5:413-414.

11.冯一民,(2003).FoxM1在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miR-146a

在吗啡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山东大学:145-156.

12.赵丽,(2003).JMJD2B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

JMJD2B表达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102-113.

13.Deretic V(2006)Autophagy as an immune defense mechanism.Curr Opin

Immunol18:375-382.

14.Deretic V,Levine B(2009).Autophagy,immunity,and microbial adaptations.

Cell Host Microbe5:527-549.

15.李娜,(2003).幽门螺杆菌CagA抑制胃上皮细胞自噬及其感染引起的

miR-222/146a上调在胃相关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16.Bailey SG,Sanchez-Elsner T,Stephanou A,Cragg MS,Townsend PA(2010)

Regulating the genome surveillance system:mi RNAs and the p53super family.

Apoptosis15:541-552.

17.叶峰,(2012).幽门螺杆菌脂多糖调控胃癌细胞的miR-375、miR-106b表达及

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151-156.

18.Li J,Donath S,Li Y,Qin D,Prabhakar BS,et al.(2010)mi R-30regulates

mitochondrial fission through targeting p53and the dynamin-related protein-1 pathway.(2010)?

19.Martinez I,Cazalla D,Almstead LL,Steitz JA,Di Maio D(2011)mi R-29and mi

R-30regulate B-Myb expression during cellular senescence.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1,108:522-52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I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Maastricht-4)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IV/ 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 马斯特里赫特I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 Malfertheiner P, et al. Gut 2012; 61: 646-66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刘文忠教授译) WORKSHOP 1 工作小组1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诊断、治疗指证和反指证) Statement 1: A test-and-treat strategy is appropriate for 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in populations where the H. pylori prevalence is high (>20%). This approach is subject to local cost-benefit considerations and is not applicable to patients with alarm symptoms, or older patients (age to be determined locally according to cancer risk) [Evidence level:1a, Grade of recommendation: A] 检测和治疗策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20%人群中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者是合适的。这一方法应考虑当地的费用-效益比,不适用于有报警症状患者或老年患者(年龄应根据当地癌症风险确定)[证据水平:1a, 推荐级别: A] Statement 2: The main non-invasive tests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test-and-treat strategy are the UBT and monoclonal stool antigen tests. Certain validated serological tests can also be used.[2a,B] 用于检测和治疗策略的主要非侵入性试验是尿素呼气试验(UBT)和单克隆粪便抗原试验。也可用某些已经过验证的血清学试验。[2a,B] Statement 3: H. pylori eradication produces long-term relief of dyspepsia in one of 12 patients with H.pylori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this is better than any other treatment.[1a,A]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1/12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长期的症状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1a,A] Statement 4: H. pylori can increase or decrease acid secretion depending on the

什么原因会让你感染幽门螺杆菌

什么原因会让你感染幽门螺杆菌 胃部是人体容易受到感染的器官之一,已经得到证明的是,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超过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年新发现的胃癌病症中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1、感染幽门螺杆菌的3个征兆经临床观察,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身体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泛酸和烧心;胃疼:胃疼是溃疡病的最典型症状,它显示了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正在被消化;口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2、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个因素 幽门螺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口腔传播,在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很可能一家人都被感染。经常在外就餐的人被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加。据检测,日常生活使用的每双筷子上大约存在幽门螺杆菌1600~3100个; 3、脾虚饮食不节、劳累过度都容易导致脾虚,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脾虚有密切关联。研究表明,脾虚型的慢性胃病患者大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类患者胃粘膜局部的防御功能存在一定缺陷,容易被幽门螺杆菌侵入;接吻经科学检测发现,唾液内可以找到幽门螺杆菌的踪迹,而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嗜辣很多人喜欢食用刺激性食物,但是口味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胃粘膜,并降低其抵抗力,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的入侵。 4、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一半左右的病人会出现胃胀、胃酸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典型,跟胃炎、胃溃疡相似,接近一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5、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服用卫乐舒复合菌粉剂,内含专利菌株对抗菌,加大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反抗能力,长时间来说改善了体质。进而修复抗生素带来的机体伤害,提高胃肠道粘膜防御功能,增强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力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的鉴定方法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的鉴定方法 The methods of identifying the cytotoxi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WANG Hua-Bing,DONG Xiu-Yu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identifying the cytotoxi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clinical isolate.Methods:H.Pylori strain HB1 was isolated from the biopsy specimen of gastric mucosa and identified its cytotoxin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cell culture,PCR and Western blot.Results:HB1 strain induced vacuolation in HeLa cells.The cagA gene was detected by PCR in HB1 strain.The 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ere were two protein bands of 87×103 and 130×103 in H.pylori water extract.Conclusion:H.pylori clinical isolate HB1 was a VacA+CagA+strain.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Cytotoxin/VacA,CagA;Identify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首次从人胃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Hp已成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最近Hp毒素在致病性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根据目前的研究,Hp毒素主要有两种,即空泡细胞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 A,VacA)和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根据这两种蛋白可将Hp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Ⅰ型菌株含有cagA基因,表达CagA蛋白,并产生空泡毒素;Ⅱ型菌株缺乏cagA基因,不表达CagA蛋白,不产生空泡毒素。这两型菌株分别占研究总样本的56%和16%,其余28%属中间表型,仅表达CagA或VacA。本实验利用已知毒素特性的Hp国际标准株NCTC 11637和NCTC 11639为参照,对临床分离株HB1进行细胞毒素鉴定,以求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鉴定方法,以便对不同菌株作进一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细菌来源 NCTC 11637(VacA+,CagA+)和NCTC 11639(VacA-,CagA+)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提供;HB1从十二指肠球溃疡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 1.2主要试剂 cag A扩增产物为349 bp片段,引物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惠赠,序列如下: 5′-GATAACAGGCAAGCTTTTGAGG-3′ 5′-CTGCAAAAGATTGTTTGCGAGA-3′ 100bp Ladder Marker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提供。高分子蛋白质分子质量标准为Promega公司产品。第一抗体为混合病人血清,经Helico Blot试剂盒检测CagA抗体及VacA抗体均为阳性。第二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人IgG)为中山生物工程公司产品。 1.3HeLa细胞空泡变性实验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 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Hp从口腔进 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 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Hp感染几 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 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二)流行病学 全球自然人群Hp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80%[1]。在我国,多个中心的大规 模自然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Hp感染率 为40%~90%,平均为59%[2]。不同国家、不同地区Hp再感染 率不同,有Meta分析显示,发达国家Hp再感染率每年<3%,而 发展中国家hp再感染率普遍>3%,差异颇大[3]。 人类是目前Hp感染唯一明确的传染源,现有研究中从感染患者的 胃肠道分泌物、唾液、牙龈和粪便中分离出Hp,表明胃-口、口-

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可能的重要传播途径。亲密接触,尤其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可能是导致Hp感染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2] 1.年龄: Hp感染率与年龄有关,25岁人群的Hp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达80%。儿童期是Hp感染的高危年龄段,我国Hp感染获得的年龄较小,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生活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的不同,Hp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呈现不同的感染率。按地区划分,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西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其中以西藏地区感染率最高,达90%[2]。 3.生活习惯及条件: Hp感染率与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条件相关。多项研究报告显示经常食用腌制蔬菜、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Hp感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Hp感染Hp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Hp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Hp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Hp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Hp与胃炎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hp以后,才认识到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元凶。goodwin把Hp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目前对hp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hp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hp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Hp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 hp 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hp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hp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 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Hp与胃癌从近年来对Hp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Hp致胃癌的可能机制: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 dna的某些片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hp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综述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能够导致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和胃癌。1994年,和HP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Ⅰ类致癌原。此外,HP还与糖尿病、冠心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一些肠道外疾病有重要关系。目前HP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案是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杀灭细菌效率超过90%。但是,这种治疗方案仍存在以下问题:药物疗法副作用较多,如口腔异味、腹痛、恶心、呕吐等;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对于发展中国家感染人群来说治疗费用相对昂贵等。免疫接种有望成为预防HP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1)。近年来,HP感染呈上升趋势,有效疫苗的研制是根除HP的最简单、经济、快捷的手段。随着疫苗研究的深入,诸如灭活全菌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DNA疫苗及缓释疫苗等相继问世,其优、缺点也比较明显。本文对以上几种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疫苗 一. 研究幽门螺杆菌疫苗的迫切性 早在1994年,WHO就已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确认为一级致癌因子,但长期以来对HP感染的药物治疗一直受到治愈率低、费用昂贵、病人依从性差及耐药菌株出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现阶段全球感染人数仍呈上升趋势。HP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对有效

控制及降低HP感染率、发病率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二.Hpylori疫苗开发策略 由于Hpylori仅感染胃上皮细胞表面,它们的发病由病原菌的粘附、定居和繁殖所决定,其感染局限于循环抗体难以达到的地方。因此,这类疫苗应主要着眼于产生分泌性抗体,阻止细菌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 这种疫苗以经血循环途径给予通常是无效的,疫苗只是通过与感染相同的途径给予,才能在通常的感染部位诱导出足够的分泌型抗体。疫苗接种应能诱导针对大量表面蛋白的强烈的粘膜免疫应答。而疫苗引起的免疫主要针对H pylori开始粘附过程的关键性抗原结构,即阻断Hpylori在胃粘膜的粘附。 Hpylori的毒力因子有许多种,如尿素酶、热休克蛋白、VacA、CagA、过氧化氢酶等,从理论上讲,不大可能运用“减法”策略研制一种成功的减毒疫苗,因此, “加法”策略是Hpylori疫苗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最佳选择。由此可见,Hpylori疫苗开发策略必须建立在经充分鉴定的、高度保守的纯化抗原上,并能诱导有效的粘膜免疫应答。 三.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进展 1.HP全菌灭活菌苗 Czinn和Nedrud首先证实Hpylori全菌蛋白抗原联合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可预防小鼠和雪貂感染Hpylori,并表明预防性疫苗与胃肠道IgG和IgA反应有关。1999年Goto等用超声处理的H pylori悉尼株全菌抗原+CT口服接种C57BL/6小鼠,取胃组织做细菌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协办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处理共识会”于2012年4月26~27日在江西井冈山召开。我国Hp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组成员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前,就Hp感染的检测、根除治疗适应证及根除治疗方案3大主题撰写讨论稿,广泛征求意见。会议中,分别进行主题报告,提m有争议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参会专家发言讨论、专家点评及主持人总结。会议后,听取了未参会专家的意见,对一些问题进行协商。最后达成以下共识报告。 第一部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一、背景 (一)根除Hp的益处 1.消化性溃疡:是根除Hp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以上Hp阳性的早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低级别胃MALT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

黏膜下层者疗效降低。根除Hp已成力Hp阳性低级别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3.Hp阳性慢性胃炎伴:可等同于Hp阳性的非溃疡性(non-ulcer dyspepsia,NUD)或功能性(functional dyspepsia,FD),这是因为Hp感染者几乎均有慢性胃炎。NUD和FD在诊断标准上存在差异(症状、病程),但在临床实践巾常将NUD作为广义FD,未严格区分。一些国际性共识多将NUD作为Hp根除指证。根除Hp可使1/12 ~ 1/5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此外,根除Hp还可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 4.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 5.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忉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早期胃癌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后5年乃至10年生存率均很高,因此仍存在再次发生胃癌的风险,根除Hp可显著降低这一风险。不仅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者根除Hp预防胃癌也是有益的。 6.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p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Hp感染的蒙古沙鼠模型研究显示,PPI可加速或增加胃癌发生率。 7.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 -3%)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

胃镜检查350例胃病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分析

胃镜检查350例胃病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21T09:13:47.0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杨淑梅[导读]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胃窦部幽门周围5cm以内,胃溃疡和胃癌分别在病灶边缘和正常交界处取材标本2~6块。 杨淑梅(辽宁省大连开发区湾里医院 116600)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136-01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病因,同时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高;Hp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因此我们应重视Hp感染。随着胃镜的普及和Hp检测的广泛开展,发现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与Hp感染的关系很密切,很多症状反复的胃炎、难治性溃疡、复发性溃疡均与Hp感染有关。我对我院消化科在2010年对有消化道症状并作胃镜检查的350例患者做了专门的统计。对他们进行Hp检测,以了解本地区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350例中,男202例,女148例,20岁~30岁39例,31岁~40岁89例,41岁~50岁128例,50岁以上94例,年龄20~74岁。病程<1年38例,≥1年312例,最长20年。 2.方法:经胃镜取材,慢性胃炎在胃窦小弯、大弯、胃角和胃体下部小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胃窦部幽门周围5cm以内,胃溃疡和胃癌分别在病灶边缘和正常交界处取材标本2~6块。置入一分钟尿素酶试剂盒检测,根据其显示的颜色标记(+)~(+++),同时取3块送病理检查。 二结果 1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108例(69.23%)。124例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101例(81.45%)。残胃炎4例,Hp均阳性(100%)。胃角及胃窦溃疡15例,Hp均阳性(100%)。复合性溃疡2例,Hp均阳性(100%)。43例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40例(93.02%)。6例胃癌Hp均阳性(100%)。 三讨论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Hp传染源。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的。已证实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与活动性胃炎明显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Hp的阳性率为75%~80%。Hp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平均感染率40%~70%,本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为69.23%,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为81.45%。对消化性溃疡,Hp在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为90%,胃溃疡约为70%~80%.本地区胃溃疡15例,Hp感染率100%,十二指肠溃疡43例, Hp感染率93.02%,复合性溃疡2例,感染率为100%。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目前认为Hp是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本地区胃癌6例,Hp感染率100%。目前认为,Hp感染致黏膜防御机制削弱从而引起胃部炎症,进一步发展成溃疡甚至癌变,清除Hp,不仅可促进溃疡愈合,也可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从而彻底治愈溃疡。目前认为Hp是胃癌发生重要始发因素,其病理过程可能为Hp相关性胃窦炎→萎缩性胃窦炎→肠化、不典型增生→癌变。总之,我们在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时应抑酸同时,凡是Hp阳性者都应按正规疗程根除Hp,促进疾病康复并减少向胃癌转变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虽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但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认为该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我国于1984年开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来,通过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在H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与遗传变异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振华在国内首先分离培养了Hp,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作了研究。发现该菌与弯曲菌属在一些重要的酶类(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肽酶等)、超微结构、菌体蛋白质SDS-PAGE、菌体脂肪酸组成及耐热抗原等方面存在着本 质上的差异。 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陈晶晶等对300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Hp检查,阳性率为65%。用血液双相培养基测定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fu/ml,第4天达2.87×105cfu/ml,以后又开始下降,从Hp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表明Hp与空肠弯曲菌用BagⅢ、BamHⅠ、Xb aⅠ和PstⅠ酶切,均显示出两菌 的不同带型。 有关Hp对组织粘附特异性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等(1997)在Barrett食道上皮化生区发现Hp定植,我们(1996)发现Hp菌对胎儿胃粘膜的胃窦和胃体下部有较强的粘附 能力。 近年北京医科大学王蔚虹(1997)和中山医科大学陈 湖(1997)等应用PCR扩增技术,所得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APD分析)鉴定Hp,可用于区别不同来源的Hp菌株。北京医科大学(1997)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南京医科大学(1997)用CagA/VacA毒素基因测定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应用菌体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对该菌进行了分型研究。如采用毒素基因分型,Hp可分为CagA+Vac A+、CagA +VacA-、CagA-VacA+和CagA-VacA-4种亚型,我们(1996)将Hp的SDS-PAGE表型分型,综合112株的共同条带特征,可将Hp分为Ⅰ~Ⅳ型,而其中Ⅳ型又分为Ⅳ1~Ⅳ5五个亚型。 我们认为这种分型方法有利于Hp的致病性与菌苗的研究。 贾继辉等(1994)发现,Hp的L型与其它细菌的L型一样,形态不均一,呈多形性。用HindⅢ酶切分析,显示Hp-L型和细菌型的酶谱基本相同,南方医院(1996)发现Hp的变异体在体外可长期传代,而冷冻保存后则难以复苏,用特定的无血培养基可以促进形态

幽门螺杆菌和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和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挑战传统,以身试菌,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故事— < 老军医> 2005年10月,澳大利亚的马大夫(Barry Mashall)和沃大夫 (Robin Warren)在他们的发现正式发表二十一年后,终 于名至实归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很少颁发给在第一线工作的临床大夫,上一次还是1990年,获奖的是两位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美国大夫 Joseph E. Murray 和 Donnall Thomas,表彰他们在人类器官和骨髓移植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这次有点不同,两位获奖大夫来自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西部小医学院,而 且是历时77年以后,诺贝尔奖再次光顾细菌学这个“低科技”领域,让许多人迷惑不解,中文网络上就有人说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科技含量不高云云,兴趣之余,我查了些资料,写了一个关于溃疡病研究历史的科普。 早在1875年,一个波兰大夫就写文章报告说他在胃里面看见了螺旋状的细菌,这个发现得到其他很多大夫的证 实,由此很早就有人怀疑胃炎和溃疡病是不是跟细菌感染有关系。但是,胃里面的盐酸浓度实在太高,很难想 象有什么细菌能够在这个环境下生活。1954年,美国胃肠病专家帕大夫 (Palmer ED) 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观察了1180例胃的组织标本,探讨螺旋杆菌是不是在胃里面有生长繁殖,导致炎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细菌来 自于口腔,胃里面没有细菌生长,如果看到有细菌生长,那是因为胃组织死亡以后在那里繁殖起来的。那时候 没有人怀疑他的方法有问题,他那一千多病例就是说服力,他的结论几乎成了铁板钉钉的理论,从此以后30年间,大家就集中精力关注制酸剂的研发去了。 不信邪的人总还是有的,澳大利亚西部皇家佩思医院(Royal Perth Hospital)的病理大夫沃仑 (Warren JR) 就是其中一个。随着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病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时候就有不少人在胃里面很确切地看到 有螺旋状细菌,沃大夫的发现比较独特一些,他发现这些细菌所在部位,基本上都是胃有炎症或者溃疡的地

幽门螺杆菌的克星食物

幽门螺杆菌的克星食物 2016-11-24 mscjn转自亦凡子 修改 微信分享: 幽门螺杆菌生存于口腔、胃及十二指肠内,胃溃疡、胃炎患者中,90%都感染了该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有媒体报道,我国80%的人携带或曾感染该菌。大多数阳性者若无症状可暂时不治,但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防治其在体内寄生很有必要。下面列出一些幽门螺杆菌的克星食物,以助那些像我一样受胃病骚扰的朋友摆脱痛苦。 1. 卷心菜有抗生素作用,可杀死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每天喝1\4个卷心菜榨的汁,3周后可减轻由胃溃疡喝十二指肠溃疡造成的腹痛,并有助于两种溃疡的愈合。卷心菜还含有一种类似生胃酮的化学物质,可刺激胃肠细胞分泌粘液以形成屏障,从而与胃酸隔离,保护胃不受伤害。卷心菜越新鲜抗溃疡的效果越好。紫色卷心菜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清除自由基的功效,亦可让癌细胞无法顺利扩散,借此保护更多健康的细胞免于被癌细胞侵蚀。 2. 大蒜/洋葱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繁殖。新鲜打算比较辛辣,杀菌能力较强。坚持每日吃饭时生吃1个紫皮独头大蒜,抑菌效果明显。食用生大蒜的人群,胃癌发病率非常低,原因是大蒜/洋葱能显著降低胃中亚硝酸盐含量,减少了亚硝酸胺合成的可能,因而起了防癌效果。有研究报道,大蒜素可以在胃癌細胞中激發一系列與細胞凋亡通路相關的蛋白質的表達響應,可以抑制胃癌細胞BGC823的增殖,誘導其發生分化和凋亡。洋葱中含有一种栎皮素的物质,为天然的抗癌物质。研究显示,经常吃洋葱的人,胃癌发病率比少吃或不吃洋葱的人要少25%,患胃癌的致命率也低了30%。大蒜/洋葱的特点还在于富含大量的有机硫化合物(organosulfur compounds)和黄酮醇(flavonols)。当有机硫化合物浓度达到 40μg/ML时便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旋菌感染,此外,黄酮醇还能帮助人体降解致癌物。 3. 蜂蜜实验浓度为20%时可抑制所有幽门螺杆菌;浓度为10%时可使一半幽门螺杆菌受到抑制。蜂蜜主要是通过渗透作用来抑制幽门螺杆菌,所以应在餐后喝蜂蜜,以延长其在胃黏膜上停留的时间。可将蜂蜜30毫升放在碗里,用筷子搅拌至起泡沫,加入120毫升温开水搅匀后,缓缓喝下。 4. 丁香(Cloves, kryddnejlika)是具有较强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常见中草药,每天用丁香6克泡水喝,连服两周。 5. 凉开水泡茶喝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茶中同时含咖啡因,会促进胃酸分泌增多,对胃肠道溃疡不利。用凉开水泡茶可减少咖啡因溶出,不会刺激胃酸分泌。茶叶5克用凉开水浸泡半小时后饮用。 6. 西兰花新鲜西兰花中含有大量的莱菔硫烷,有助于抗击幽门螺杆菌。研究发现,每天吃西兰花者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水平可下降40%以上。将西兰花200克切成小块,用沸水快速烫一下,凉拌食用。另外,西兰花也可榨汁生吃。

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原则

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原则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研究成果最终于20多年后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慢性传染病会使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受到感染,且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于2012年,在江西井冈山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会”,发表了《第四届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该报告以2007年庐山共识报告为基础,参考国际上最新的亚太地区、世界胃肠病组织、马斯特里赫特(MaatrichtⅣ)共识报告,并结合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国情修订而成。 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传染性、普遍性和隐蔽性: 幽门螺杆菌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又能通过粪便及唾液排出体外,人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内窥镜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我国是一个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发国家,无症状人群普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0-60%;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9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癌性: 目前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体-胃窦为主的胃炎或全胃炎;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注意了,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5大症状,看看你有没有

在我国,大概每年会有16万人死于胃癌。 胃癌其实都是因为胃病的久治不愈,肿瘤增生,癌细胞扩散导致的。当中相当大一部分的胃病都是由于一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所引起的。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呢?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会有什么表现?身体一旦出现以下5个信号,提醒您要小心是否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因为这5个症状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所以大多数人都忽略了。 1、口臭:体内感染幽门螺杆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口臭,这种口臭不单单是张嘴说话臭,连闭着嘴巴呼气都臭。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感染口腔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化合物,从而引起口臭。 2、反酸:幽门螺旋杆菌增殖的时候加速促进胃泌素的分泌,而胃泌素这种物质会直接促进胃酸分泌变多,所以就会导致出现反酸。

3、嗳气: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在进食后都会出现嗳气、恶心或是腹胀等胃肠疾病的症状。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做胃镜、呼气等检查,确定一下自己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4、容易饿: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多数都会在餐后不久便会觉得很饿,如果在检查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甲亢、糖尿病之类的疾病,那么就很有可能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5、上腹部疼痛胀痛: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间较久的患者,随着细菌在胃内增殖,破坏了胃粘膜的保护机制,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痛的症状,全身会表现为越来越消瘦,或是出现贫血的症状。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症状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大家积极重视起来,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这里就要提醒大家:大部分的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途径都是由口及口传播的,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洁灵优口净Hp牙膏刷牙,TA可以有效的清除口腔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同时避免幽门螺旋杆菌进到胃

滴金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

滴金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抗体 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侯 瑜1,张 菊2,李质馨1,田洪艳1,刘晓冬1,徐 冶1 (1.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组胚教研室,吉林 132013;2.第四军医大学全军基因诊断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33)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易的检测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Hp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 )抗体的胶体金免疫渗滤法(DIGFA )。方法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葡萄球菌A 蛋白(SPA ),将重组的CagA 抗原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制成免疫渗滤试剂盒。血清中抗CagA 抗体与试剂盒上金标记物及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固相抗原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斑点。结果 用DIGFA 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 )试剂盒对比检测了326份血清标本中抗CagA 抗体,本方法的特异性为95.8%,敏感性为97.3%,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6.6%。结论 DIGFA 检测血清中的抗CagA 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有广泛应用价值。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胶体金;渗滤法;抗体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128259(2003)0520520202收稿日期:2002210216 修回日期:2003201202 作者简介:侯瑜(19642),女(汉族),学士,实验师.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的发现是20世纪 80年代医学史的重大事件,它为认识某些胃肠疾病的病因及 发病机制带来了新的概念。现已确认HP 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1,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因子。目前,根据HP 菌株是否产生细胞空泡毒素(vaculating cytotoxinA ,VacA ),将HP 分为毒性株与非毒性株两大类。产毒株HP 除产生VacA 外,还往往含有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A (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CagA ), CagA 可能与VacA 的转录、折叠、运转及功能有关2,3。Ca 2gA +HP 菌株占HP 的50%以上,它与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密 切相关,与胃癌的关系也很密切。目前国内尚缺乏CagA 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HP 感染的治疗方案复杂,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好。因此,早期诊断CagA +HP 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CagA +HP 阳性感染的准确检测方法更显得十分必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氯金酸(HAuCl ?Cl 3?4H 2O ,成都化学试剂厂产 品);葡萄球菌A 蛋白(SPA ,上海申索生物制品公司);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 ,本所制备的基因工程产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CagA 2IgG 试剂盒(上海晶莹生物制品公司);血清标本(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科门诊及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提供);低温高速离心机(德国Z323K );点膜器(美国bio 2Dot 公司)。 1.2 方法 1.2.1 15nm 胶体金的制备 参照文献4\〗进行。步骤 为:去离子水溶解氯金酸,使其终浓度为0.2g ?L -1,煮沸后每 100mL 加入10g ?L -1柠檬酸三钠水溶液4mL ,继续煮沸7min ,待冷却后电镜观察胶体金的颗粒直径和形状。1.2.2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取粒直径为15nm 的胶体金溶液100mL ,用0.1m ol ?L -1K 2CO 3调至pH6.2,在搅拌状态下加入SPA (1g ?L -1)0.6mL ,继续搅拌10min ;加入50g ?L -1BSA 10mL ,继续搅拌5min 。4℃下3000r ?min -1离心5min ,弃沉淀, 上清液以12000r ?min -1离心15min ,小心吸弃上清液,沉淀即为制备的胶体金。用20mL 悬浮液悬浮沉淀,4℃保存待用。 1.2.3 免疫渗滤试剂盒的制备 试剂盒由吸水材料、硝酸纤 维膜和渗滤装置三部分组成。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固相CagA 抗原,待干后用50g ?L -1BSA 封闭2h ,用0.01mol ?L -1PBS 洗涤3次,干燥后依次(吸水材料、滤纸、硝酸纤维素膜)装入自制的渗滤装置,加干燥剂封闭,4℃保存。 1.2.4 抗HP 2CagA IgG 的检测 以新鲜血清最好,用0.01mol ?L -1PBS 先将硝酸纤维素膜活化,再将0.015~0.03mL 血清滴加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待完全渗入后,用0.01m ol ?L -1PBS 洗涤三滴,将已标记好的胶体金滴加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待完全渗入,再用0.01mol ?L -1PBS 洗涤三滴即可。结果判定:以试剂盒硝酸纤维素膜上出现红色致密斑块且边缘清晰者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结果确定时间为3~5min 。 2 结 果 2.1 胶体金直径的电镜观察 用预先处理好的覆盖有For 2mvar 膜的镍网浸入胶体金溶液中,取出放置空气干燥,然后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胶体金颗粒大小均匀一致,颗粒直径为15nm 。 2.2 试剂盒的特异性及敏感度 采用本实验所建立的DIG 2FA 与EL ISA 试剂盒对比检测西京医院及市中心医院326例 患者血清中的抗HP 2CagA IgG ,结果见表1。 第24卷第5期200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 our nal of Xi πan J iaot ong U 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V ol.24N o.5Oct.2003

幽门螺杆菌:胃病和益生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胃病和益生菌的关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胃肠道的不适也越发普遍,一大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服用胃药。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长期服用铋剂类的胃药,会损伤大脑,导致记忆力变差。还容易造成幽门螺杆菌耐药、反复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专家建议,要治好胃病,首先是排除幽门螺杆菌,关键问题是胃粘膜的修复与再生。一般常用卫乐舒专利益生菌,卫乐舒益生菌会使受损的黏膜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排除幽门螺杆菌。 我们知道,肠道内居住着几百种不同的细菌菌群,在新生儿时期,肠道细菌中有九成都是益生菌,而成年人肠道细菌中益生菌所占比例只有10%~15%; 缺乏运动和6-岁以后人群比例则更低,随着体内益生菌数量大幅减少,加上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肠道感染; 因此,发达国家营养专家倡导,鼓励身体亚健康人群和60岁以上的人每天服用益生菌,以补充体内的“有益”菌类,让有益菌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从而抑制有害菌生长,减少倡导感染的发生率。“有益”菌类还可以促进消化,减少毒素产生、减少肠胃功能紊乱、有助于肠蠕动、有效改善便秘。此外,益生菌HIA可以预防肠道疾病,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

1、饮食不卫生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它是造成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它可经过口腔进入胃内导致感染,易通过饮食传播,即所谓“病从口入”。为避免或是排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平时生活中我们应及时有效的补充卫乐舒专利益生菌。另外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如不饮未消毒的凉水;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净、消毒,最好削皮后食用;饭前便后要洗手。另外,每日喝一定量的牛奶对胃十分有益。 2、心情愉悦远离胃炎。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受刺激,不急躁,不动怒。应尽量保持情绪的稳定。 益生菌具有维持人类肠道菌群平衡以及对人体具有潜在健康促进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中的微生态调节剂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调整人体微生态失调,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增进健康,还可以利用生物对抗原理,得到“益菌抑菌”的治疗目的。 尤其是益生菌见效快,作用持久,具有药物不可代替的治疗保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使用抗生素的方法和标准。随着微生态理论的流行,医学从抑菌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2011-08-25 14:06 口腔宿主为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提供各种适宜条件,常规根除Hp 三联疗法对口腔Hp不敏感,本文就改善Hp诊断方法和探讨口腔中Hp的重要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意义1893年,Bizzozero首次报道在狗的胃腺内发现有一种螺旋形微生物(Spiralorganism),之后的学者相继在猫、大鼠、狗、猴的胃肠道溃疡内观察到“螺旋体”(Spirochactes)。1906年,Kreintz在胃癌患者的胃内观察到一种螺旋体,人们并未重视。1917年,Kelle发现口腔牙菌斑中有“螺旋体”的存在。直到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发现一种螺旋形细菌,最初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该菌的超微结构(螺旋与胞周纤维)、生化代谢特征,尤其是16s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弯曲菌差异很大,而与其它猫、狗等胃内分离的螺旋菌近似,故1989年,Goodwin提出一新属名——螺杆菌(Helilobacter,H),并确定Cp是这一属中的代表菌种,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同年Kragdern等从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分离出Hp,其后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从牙菌斑、唾液、牙周粘膜等处分离出Hp或检测到Hp特异基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螺杆菌属累及人类的有6种,4种定植于肠道,感染率极低,且在组织病理学上意义不显著,而定植在胃粘膜的有2种即Hp和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helimanni)。现认为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瘤的重要致病因素。此外,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恶性贫血、溃疡性食管炎均有关联,英国学者Mendall认为成人冠心病与Hp血清阳性有关。目前有研究认为Hp是口臭的病原菌且与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关。 二、Hp的生物学特点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体外培养可由典型的S形、C形、海鸥状向长丝体、球形体、巨形体改变,在一定条件下长丝体可恢复其典型形态,但在抗菌治疗或其他不利因素下可变为返祖困难的球形体。细菌培养需动物血液或血清,37℃,PH7.0~7.2,微需氧条件2~7天,见针尖透明无色菌落。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分解糖类,经尿素酶、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证实。Hp全长基因约1.6~1.71MbP,G+C含量为34.1%~37.5%,最早由Langenberg报告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分析Hp全基因的差异,Hp至少可分为两型:Ⅰ型能表达空泡细胞毒素(VacuolatingCytotoxin,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protein,CagA),它们可诱导表皮细胞形成空泡,同时伴有抗体CagA的免疫显性细胞毒素,Ⅱ型不能表达VacA和CagA.Ⅰ型和Ⅱ型细菌分别占56%和16%,而其余的中间表达型仅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不同Hp间存在明显的蛋白抗原差异和LOS(脂寡糖)/LPS(脂多糖)表达差异,Ⅰ型细胞的肠溶物还有引起胃粘膜损伤并进而激惹严重疾病的因子之一。 Hp感染时,胃粘膜上皮层和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癌基因及抑癌基因(C-met,ras,p16和p53等)突变及表达异常,从胃炎、癌前病变向胃癌发展中,Hp可引起胃粘膜上皮功能凋亡失衡,根除Hp 可使胃粘膜上皮增殖活性降低恢复正常。 三、Hp的流行病学人类口腔中可感染Hp并发展成胃炎。随着Hp感染血清学诊断的建立,在1986年就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已明确Hp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