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

议论文学习要点

1.《寡人之于国也》

(1)本文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孟子的一篇议论文。文章用对话的形式展开论述,具有趣味性,引人人胜。

(2)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初步措施——发展生产、养生丧死无憾;根本措施——发展生产、使百姓解决温饱,办教育,使百姓懂孝悌,老有所养,缓和阶级矛盾,社会达到和谐。孟子的治国思想就是以民为本。

(3)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国君一样,没有实行王道,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4)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重点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5)本文体现了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孟子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肘,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6)本文用了很多比喻,形成了类比法说理的特点: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这种类比说理法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7)文中的第三部分使用了两组排比句,列举出多个小前提,然后通过两步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了严密的归纳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而且还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8)文中运用了对比修辞,主要表现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句话。

(9)本文中隐含着一个演绎推理。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孟子就得出结论,认为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实行王道。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推理。2.《秋水》(节选)

(1)本文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的一篇议论文。

(2)本文以寓言方式、对话形式说理,把一个非常深刻、抽象的哲学道理用具体的、形象的、通俗的、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浅显性,很有特色。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盲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简要地说,就是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这一中心旨意,在今天多极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面前,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

(4)文章第一段以两种景物的描写,隐喻空间的变化带来认识的变化,第二段以海若的论述直接阐明中心论点:首先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予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类比论证人的认识有极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和教育程度的限制;接着用“礨空之在大泽”、“梯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来比喻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最后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5)文章开头关于“百川灌河”和北海“不见水端”的景物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又为后面的类比论证做了形象、生动的铺垫。

(6)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比喻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限制。“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这多组比喻,比喻的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

这种多组的排比式句子,将相同性质的事物进行同类比较,正体现了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文中运用了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这集中体现在文中第二段。前面讲到的比喻排比句子体现了类比论证的特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河伯与海若的对话、海若讲话中个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阐述,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阐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最后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之有限是例证法。

(8)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表达作用是比喻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限制。再如“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其表达作用是比喻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尤其要强调的是排比句在论证上增强了说理的力量,在语言表达上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论证的雄辩力。这正体现了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9)文中有4个否定性反诘句,以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4个反诘句,更有力的肯定了中心论点。

(10)本文中也隐含有一个演绎推理,大前提是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庄子得出结论说孔孟之道也是既“少”又“轻”、十分有限的;在这个推理过程中,由于运用的是类比推理,大前提被省略了,小前提是常识也被省略了,所以只出现了结论。

3.《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是一篇史论,即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作者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文学主张是“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进一步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3)全文是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唐庄宗战胜仇敌之时的意气盛壮之事实(成)和唐庄宗宠幸伶人、亡国亡身的衰颓气势的事实(败),形成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成败之迹,皆自于人事的论点;“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其“盛”与“衰”形成对比,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其中“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格言本身就是对举的。

(4)文中运用了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书》日:“满招损,谦得益。”为理论论据,为演绎推理提供了大前提;“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事实论据,论据典型而有说服力,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5)“满招损,谦得益”要求以谦戒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要求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求注重小节,不可偏爱。这些格言对于当今时代的青年仍有现实意义。

(6)本文中的演绎推理表现在:《书》日:“满招损,谦得益。”为大前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是结论,省略了小前提“庄宗为报大仇而忧患勤劳,最后战胜仇敌,国势大盛;庄宗因战胜仇敌而骄傲自满,宠幸伶人,招致身死国灭。”这是第一组演绎推理。文章又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大前提,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小前提,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是第二组演绎推理。

4.《论毅力》

(1)本文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学者、民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而写的,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第二段用假设举例法,以人生必遇顺逆两境、事无大小必有阻力来证明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从而从毅力的重要作用角度证明了总论点;第三段从顺逆两境之间可以转化的角度强调有毅力可以变逆境为顺境;第四段利用孔孟名言证明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全文紧紧围绕总论点,从毅力的作用角度多层次证明。

(3)文章写作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文章从人生必遇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互相转化、贵在坚持三方面进行论证,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多个方面比照阐发,把毅力的重要性说得十分透彻。

(4)文中运用了层递修辞,如第二段列举了毅力方面的五个层次的人在成败方面的表现,形成了层递关系,如第三段列举了“挫而不退”的三种结果、无毅力操舟的三种表现,都属于层递关系,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

(5)文中有多处比喻,用“操舟”比喻事业,用“为山”、“掘井”也是比喻事业,用“操舟”、“为山”、“掘井”的具体表现比喻有无毅力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毅力的重要作用,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

文中运用了驳论点法,驳斥了旁观者认为成功者是幸运儿的观点。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本文是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

(2)演说中阐发的“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一日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二日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列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日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以上三事体现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对道德品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

(3)演说中强调的几件事,都是有针对性的,含有匡正时弊的目的。当时北京大学校风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文中列举之各种腐败现象在校中确实存在。演讲中虽对“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但对这类现象痛加针砭,大有催人猛醒之势。即使如今社会,在我们的大学中,这三个方面的腐败现象也是存在的,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蔡先生的演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4)蔡元培提倡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具有深刻的内涵,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升官致富,克服庸俗,正是为国家、民族发展,为科学进步,才是高尚的灵魂,体现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5)文中始终贯穿着对比论证方法,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研究高深学问”和“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形成对比,“爱惜分阴,孜孜求学”与“放荡冶游”、“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误己误人”形成对比;“束身自爱”、“有以励人”与“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形成对比;“敬爱师友”、德国商店文明待客与“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形成对比。演说中的对比论证方法,使得主旨突出,针对性强。(6)演说中有痛心地对腐败现象、道德沦丧、行有不正的指陈,有对“研究高深学问”、“束身自爱”、“敬师爱友”意义的激越的阐发,也有设身处地对“误己误人”者、“德之不修者”、“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者的忠告。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最后都用一个反问句来引出结语,可谓语重情长。足以见蔡先生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演说风格。

(7)本文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诚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就是要使同学们继承中国语言的优良传统、具有汉语简练、典雅、通俗、明快的语言表达能力。

6.《容忍与自由》

(1)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68岁时写的一篇议论性随笔,体现了先生经过50多年的政治纷纭而悟出的人生哲理,体现了先生高尚、豁达的胸怀。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显然,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

从个人经验说到宗教史,再说到政治思想,视野广阔,体现出容忍是一种普适理念。面对当今多极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包涵容忍雅量在内的和而不同原则,越来越显现出它的普遍积极意义。

(3)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普遍认为自己“不会错”。“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这是人性上的“喜同恶异”心理造成的。普遍的人性上的、心理上的习惯是人性和本能的体现,却是缺乏理智的,是低级的而非高级的人的品行。作者在这里所讲的是一种高级的儒雅的修养,是难能可贵的度量。

(4)“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确的政治态度。而不承认“绝对之是”的存在,则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性观念基础之上的明智态度。在这些关于容忍的理念、度量和态度中,渗透着~个精神内核,那就是和而不同。政治上经常标榜的“绝对之是”,正是人性的愚昧、知识上的贫乏、道德上的低俗,从而充分显示出容忍度量的难能可贵。

(5)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作者选用了三个典型事实论据:以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事例,证明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以宗教史上宗教改革派的高尔文活活烧死了敢独立思想、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等科学家的事例,证明了心理上认为自己“不会错”是不能容忍的根源;以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事例,证明了“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这些事例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6)本文是从自已的经验教训说起、以典型实例为依据,具有深入浅出、明白清楚的说理风格。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7)文章多处运用演绎论证法来证明中心论点:如文章的开始,布尔先生的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是大前提,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想是小前提,最后一句“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是结论。再如文章的第三部分(13 -19段)先提出“人类的习惯是喜

同而恶异”的普遍原理,接着举宗教史上宗教改革派的高尔文活活烧死了敢独立思想、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等科学家的事例为小前提,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分论点。

7.《咬文嚼字》

(1)本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专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郭沫若修改一句台词的具体实例引发出“炼字”的话题,并就此例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和理由。第二部分,作者为通常被视为贬义的“咬文嚼字”一词翻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贵在创新,才是创作的态度。第三部分从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进一步提出文学创作的普遍道理:“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善”。

(3)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用郭沫若修改一句台词的具体实例证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用金朝的王若虚妄改《史记》中有关李广射石的文字为例,证明“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道理;用韩愈为贾岛改诗句的例子,证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的观点;用含“烟”的不同词语为例,证明了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不同;用大量使用“套语”的例子证明了“套板反应”的严重存在和没有一点新奇意味的特点。在阐述论点时,往往先说结论,再广征博引,列举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大量实例,凿凿有据,且能将抽象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讲得有如日常生活经验那般浅显易懂,读来生动隽永。

(4)本文在第六段中论证文章语言贵在创新的道理时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文章以理论论据——“套板反应”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和韩愈的话为大前提,以人的心理习惯、写作弊端为小前提,最后得出“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即“文贵创新”的结论。这完全合乎演绎论证法的三段论推理形式。

(5)文中的“月轮”、“月晕”具有不同的比喻意义:“月轮”比喻文字的直指意义,“月晕”比喻文字的联想意义,文字的“直指意义”是直接、明显而确实、易懂的,是一般文章中常见的;而文字的“联想意义”是在了解了原事物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相似、相关联想而派生的意义,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状况、情感相一致的,迷离而不易理解,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含蓄地表达一种意境美和情感美。

8.《吃饭》

(1)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钱钟书先生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2)本文的总论点是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批判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对于青年人认识当今社会的浮躁、虚假风气很有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巧借“吃饭”,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第三部分从吃饭的社交功能出发,表达了自己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

(3)作者在本文中提倡“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与我们当今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作者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用音乐和烹调做类比,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即“和谐理念”。

(4)作者善于联想,巧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如用“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这种名实错位的现象,通过相似联想,想到讨阔人的小姐,目的不在女人而在金钱和地位的现象,批判了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想到某些人研究艺术,总说是为了真和美,实际上是为了利用艺术达到另外的目的,嘲讽了某些学者的虚伪嘴脸;想到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嘲弄了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的不良世风。这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作者机智隽永的独特风格。

(5)本文最显著的一个艺术特色是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极具智慧。其中,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比喻名实错位,“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比喻和谐关系,“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比喻和谐社会,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6)文章主要采用r类比论证方法。用吃饭与吃菜的名实错位类比结婚、艺术、政治的名不符实;用肠胃和头脑的关系类比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强调物质生活的基础地位、作用和精神生活的派生地位和反作用;用音乐和烹调的和谐类比和而不同的社会。

(7)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图、波西蔼斯、拉柏莱、白洛柯斯到孔子、老子、孟子、伊尹、柳下惠,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再到社会,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等等,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8)作者文章的机智隽永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善于联想、巧设比喻、广征博引、类比论证等方面,这是由于作者知识广博、思想活泼、联想丰富、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造成的,这也正是钱钟书的魅力所在。

9.《我的世界观》

(1)本文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在1930年的演讲词。

(2)本文重点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是他的人生基本理念,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是这一人生观产生的原因,体现着他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俭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则是这一人生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他的真情流露。对“善、美和真”的追求是他的生活理想,是这一人生理念的标准。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他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而具体的体现,是他报偿别人的劳动的最好方式。作者从多个角度深刻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身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此平淡,如此谦虚,如此真诚,正体现了作者深邃的见识、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实在难能可贵。

(3)文章第二段中引用叔本华“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名言,是演绎论证的大前提,“这句话……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是小前提,对人对已都要宽容的人生道理是结论。理解“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的自律和宽容内涵。这个结论是源于他对他人的尊重,源于他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源于他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

(4)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他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

(5)本文具有清纯朴实、深刻锐利、坦诚自然、洞明清晰的风格,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正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6)本文的论证主要运用了归纳法,分析和列举均有运用,如第1、3、4、5、6段都用的是分析(解释)法,第5段有列举(例证)法,第2段运用了演绎法。

10.《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本文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的议论性散文。

(2)本文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自以为是,有些原本不难弄明白的问题因不去深究而造成常识性的错误由于自高自大,将个人或群体的立场介入对事理的判断,便陷于自我中心主义、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等认识误区,带着傲慢与偏见去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就难免产生愚蠢的见解。

(3)文章认为要避免愚蠢的见解,首先要有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其次要听取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可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还可以发挥“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再次,客观世界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必须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

(4)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因为只有树立了这个基本理念,才能从世界观上,根本性地克服自以为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高自大的认识误区,树立起谦虚谨慎、客观务实的作风。

(5)文中大量运用了例证法,第二段用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我自己就以为刺猬好吃油虫、古代和中古时代的著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三个例子证明自以为是是产生愚蠢见解的原因之一,需要用亲自观察去克服;第三段用发现自己对不同意见发起火来的两个范例告诫读者认识问题要有充分的证据;第四段用自己年轻时期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的例子证明用多听取不同意见的方法可以避免愚蠢的见解;第五段用圣雄甘地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的例子证明应当设想一下去与甘地辩论,从而检验自己是否论据充分;第六段举性别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两个例子证明人们的狂妄自大,实际上这些问题有的“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的“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

(6)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般文章中较少采用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面对面谈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贴切的效果。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以“如果”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构成了假设句式,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7)本文还运用了比较法,全文的最后一句话就体现了这个特点,作者把人类所处的星球与茫茫宇宙作了对比,用其他地方的一些生物与人类的优越关系和人类与水母的优越关系作类比,其中的“不亚于”就是用于比较的词语。

记叙文学习要点

1.《冯谖客孟尝君》

(1)本文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篇人物传记。

(2)文中冯谖在薛地尽烧债券的情节,表现出冯谖注重民心向背,而“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证明了尽烧债券的效果,从而体现出,有了民众的拥护才有政治家的根本前途这一民本思想。

(3)文中冯谖的性格特征是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孟尝君的性格特征是: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4)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在再三弹铗的情节中,三次弹铗是行为描写,但三次的不同要求用语言来表达,表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和善于计谋的性格特点,孟尝君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他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在“烧券市义”的情节中,对两个人都有行为、语言的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智慧和孟尝君的目光短浅。在“游说梁王”的情节中,对冯谖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足智多谋,善于巧妙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为孟尝君夺回权利。在求“立宗庙于薛”的情节中,则只写了冯谖的一句话,却表现了他善于利用宗族关系中宗庙之重来保护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孟尝君则只有言听计从的份了。

(5)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盂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足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人胜的效果。

(6)文中通过写冯谖由“贫乏不能自存”到三次“弹铗而歌”,由焚券市义不被理解到孟尝君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再由“有一窟”到“复凿二窟”的成功,保证了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整体结构上一波三折,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达到了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

2.《垓下之围》

(1)本文选自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篇人物传记。

(2)本文所表现的项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英勇无比,能征善战,知情重义;二是不善用谋、不善用人、只爱逞匹夫之勇,导致众叛亲离、最后由强而衰、走向失败,却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换言之,就是军事上智商高、政治上智商情商都低。

(3)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客观地、辩证地评价了项羽。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但是,司马迁的认识有他历史的、个人的局限性,身为当代的大学生,要从新的历史、文化高度认识到: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由于他军事上的能征善战;项羽致命错误是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他不读书、不师古,背信弃义,违背了历史的潮流。

(4)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这三个场面的描写各有特色。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并用,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用行为描写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在自刎乌江一场中,他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以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环节、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以行为举止表现心理),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5)司马迁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加入合乎情理的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性格。“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予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6)《史记》语言生动,影响深远,短短的《垓下之围》中就留下了“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等含义丰富的成语。3.《张中丞传后叙》

(1)本文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愈为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所写的补记,仍属传记文。

(2)张巡的性格特点是: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性格特点是: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忠贞刚烈;贺兰进明的性格特点是:自私、卑鄙、不顾大局、见危不救、挖人墙脚、危害国家整体利益。

(3)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

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熏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盼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4)本文中为许远辩诬时,先驳斥“(许远)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论点,驳斥时用当时的艰难形式和许远的表现的事实来证明“远之不畏死亦明矣”的正面论点,从而驳斥反面论点;接着驳斥“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据,驳斥时用了类比论证法,以“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例子做类比,证明城陷必有所始,是由于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而不是许远不尽力,诬陷的根据站不住脚。

(5)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言语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重要的是作品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要特别注意。

(6)本文中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其中得益于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之间主与从、文官与武将互相烘托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而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4.《种树郭橐驼传》

(1)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质的传记文。

(2)本文的中心旨意是: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3)本文在说理方面,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

(4)本文在第三自然段中阐述种树的道理,采用了对比手法。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诸方面都构成了对比。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

(5)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剪裁艺术特点。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本文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著史书《资治通鉴》中的一个选段,描述了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进行改革——让百姓穿胡服练骑射的历史事件,应属于记事散文。

(2)“胡服”比较轻便利索,适宜于骑马作战;“骑射”能驰骋沙场,灵活机动,利于克敌制胜。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为了加强战备,巩固国土,防御周边邻国的侵犯,雪洗先前受欺的耻辱。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

(3)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与中原民情风习、战争模式相悖,与士大夫“夷夏有别”的观念冲突,“国人皆不欲”,群臣均反对。面对这种情况,赵武灵王没有退缩,丽是坚持改革。他首先抓住了解决“群臣”这个关键,要群臣先通;而要群臣通的关键是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于是他就以叔父为突破口;他说服的第一步是派使者去劝,晓以君臣之礼、治国之道、叔侄之情,并殷切希望叔父帮助自己;当叔父不通时,则亲自登门,耐心说服,以理服人,先讲国家形势险峻,再讲备战的必要性,三讲历史耻辱,四讲反对的性质,环环推进,最终使叔父改变态度,带头执行。重点突破了,其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所以说“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是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途径。

(4)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文章主要写了三段话。一是使者带的话,有理有情,既讲原则又有希望,完全符合赵武灵王既是君王又是侄子的身份。二是公子成的话,先讲儒家的大原则,又指出他认为的胡服骑射的不对之处,最后以委婉的口吻提出希望,也完全符合他既是臣子又是叔父的身份。三是赵武灵王亲自讲的话,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受辱的历史为耻,最后严厉指出公子成反对胡服骑射的错误性质,有理有据,环环推进,势如破竹,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两段话,既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表现了他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决心和办事、说话的智慧。

(5)赵武灵王具有法家“法后王”思想,主张积极进取,实行“胡服骑射”,“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受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影响,墨守陈规旧习,主张遵“圣贤之所教”、“古之道”,沿周朝之“礼乐”,顺“人之心”。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仍值得我们学习。

(6)这场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

6.《前赤壁赋》

(1)本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黄州写的一篇文赋。

(2)所渭文赋,就是以散文的形式写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具有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的音乐美,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赋,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政治失意带来的苦闷,适意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重大打击,感到沉重的苦闷,想从山水之乐及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这篇《前赤壁赋》,就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坦然,这是很难得的。

(4)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面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这“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是古人很讲究的一种极具结构美的圆形结构。

(5)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极力描绘江水、明月、清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从形状、声音、色彩、气势、人的感受等方面写出了赤壁之辽阔,景物之美,心情之舒畅,为后面的抒情、说理垫定了基础。

接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为抒情、说理的依托,先由江水、明月、清风之赤壁,引出曹操的诗、曹操其人,以景物之辽阔、历史之渺远,哀个人之渺小、叹人生之短暂,渲泄心中的苦闷,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后又用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强调“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渲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

这样,景、情、理就非常自然地融合统一,使文章具有了意境之美、理趣之美。

(6)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7)对于洞箫声的描写,作者是从三个角度展开的。一是写哀怨呜咽的声调,运用了比拟修辞;二是写细长余音、悠远韵味,运用了通感比

喻;三是写动人效果,运用了夸张修辞。这精彩的描写,将作者因政治失意带来的苦闷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渲泄,非常感人,又为引出下文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哀叹做了很好的铺垫,连接非常自然、紧密。

7.《先妣事略》

(1)本文是明代优秀散文家归有光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

(2)本文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3)母亲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

(4)文章很短,仅七百余字,记叙了母亲l6岁嫁到归家,26岁去世,短短的十年生活中的琐事;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母亲,其中包括“为多子苦”、母死后为母画像、外祖父家情况、勤俭持家、待人厚道、严以持家、儿女成家七个方面,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叙事简单,细节感人,寓情于中。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蕴寓着歌颂赞美之情。

(5)文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文中还记叙母亲尽管儿女拖累,还是“手中纫缀不辍”,让婢女团晒炉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来的珍馐糕点,大家享用;对子女教育,则极为严格,以至大姊、有光的亲事都是母亲生前安排的.。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的崇高品德。

(6)文中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表明母亲的崇高品质是源自家庭门风,尤其是突出了母亲身为富家小姐、贵而不娇,具有勤劳、节俭、待人厚道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

(7)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只是简略地叙事,细节却很感人,寓情于中,没有抒情,不加渲染,但字里行间流动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和歌颂赞美之情。具有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

8.《马伶传》

(1)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侯方域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2)马伶的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对当代的大学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3)作者侯方域是明末复社成员,对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4)作者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采用了倒叙方式,达到了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探究原委的艺术效果。

(5)文章先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对第二次技艺较量中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之中凸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详略有度,剪裁得体特点和艺术作用的明显体现。

(6)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用的是场面描写,着重运用铺叙和侧面描写。铺叙规模之盛,经过双方初期“并称善焉”、继而李伶胜出、最后马伶“易衣遁…华林部独著”的结果,具体写出了竞争之激烈,为马伶大败做了铺垫;侧面描写观众(坐客)被西肆李伶的表演所吸引的状况和情态,形象生动,令人信服,既表明了马伶的技艺逊于李伶,又为叙写后文打下了基础,也为突出中心埋下了伏笔,与下文构成了对比。

9.《西湖七月半》

(1)本文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写的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特点是短、精、美。

(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重在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3)文中五类人的游湖心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表现如下

游客心态作者态度

达官显贵名为看月,实不看月,实为摆官威蔑视

当地富豪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实为显阔气鄙视、讽刺

名妓闲僧看月,欲人看其看月,实为招摇以显名气(做广告)友好、尊重

市井之徒什么都看,实无一看,实为赶热闹轻视、调笑

文人雅士赏月,交友,娱乐,有清高拔俗的情趣赞赏4

(4)本文语言生动传神,极具表现力:

游客传神语句表现作用达官显贵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着月而实不见月显示了官僚附庸风雅的丑态

当地富豪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显示了当地富豪附庸风雅的丑态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显示了名妓闲僧附庸风雅的俗气

市井之徒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人人丛,噪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

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实无一看者

显示了市井之徒附庸风雅的俗气

文人雅士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

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显示了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5)本文用场面描写和气氛营造来表现当时的西湖景色和世俗良情,突出了中心思想。写场面时,将“杭人游湖”和“吾辈”赏月进行了多角度对比:A.场面对比,“杭人游湖”的场面是大、人多、时间早而短;“吾辈游湖”场面是小、人少、时间长;B.氛围对比,“杭人游湖”的氛围是热闹。杂乱;“吾辈游湖”的氛围是幽静,雅致;C.情趣对比,“杭入游湖”的情趣是附庸风雅,凑热闹;“吾辈游湖”的情趣是赏月、赏景、交友,饮酒,赏乐、休憩,清高拔俗。

(6)作者是明末清初文人,怀念往昔的繁荣和明王朝,自然对清朝初期的官僚和社会状况是鄙视的,所以运用了调侃的笔调,表达了嘲讽的

意味。如写第一类人“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写第二类人“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写第四类人“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人人丛,嘄熬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实无一看者”;写杭人游湖,“避月如仇”;写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写场面状况,“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

10.《秋夜》

(1)本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1924年底写的一篇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既是一种散文,也是一种诗歌。确切地说,它是用短小的散文形式来表达诗歌内容的。它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鲜明的形象和意境,有强烈的诗情画意,可以直接抒写生活实感,构成生活图画,也可以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或创作寓意分明的故事、梦境、幻觉等形式,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或哲理的思索。从内容上说,散文诗是属于诗的范畴的。从形式上说,散文诗又属于散文的范畴,它不像诗那样分行,也不要求押韵,不受诗歌格律上的限制,表达方式比诗歌更自由一些。

(2)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天空),赞颂了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枣树),同情了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小粉红花),祭奠了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先锋战士(小青虫):表现了作者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的精神和对弱者的博爱胸怀。.

(3)本文中的象征意象有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月亮、恶鸟。天空的形象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淡、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蹒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是民主先锋战士的象征。月亮是天空的一部分、下级,为黑暗的天空起掩饰作用,是黑暗暴虐势力的帮凶的象征。夜游的恶鸟,害怕严酷的政治斗争逃跑了,是政治投机者的象征。

(4)文中把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人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性格意蕴,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含蓄,既有生动的艺术美,又有深刻的意境美。

11.《香市》

(1)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在1933年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2)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文章以浙江桐乡一个小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反映的是江南乃至全国整个农村的经济状况,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这种整体构思具有真实、具体、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特点。

(3)本文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

(4)重兴香市中的南洋武术班,是很有名的,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表演也很认真,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

(5)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首先写庙前节目多、面积大、挤得满满的;接着写庙内卖吃的玩的吸引着孩子们,烛山、香火极盛,磕头祈福的人非常多;最后写声音的多而混杂,传播很远。这种场面描写,由外而内,由分到总,层次+分清楚,尤其整个描写都突出了人多、热闹的程度之高,就是农村的“狂欢节”。

(6)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7)文中还运用了象征暗示手法,如写今日香市时提到的“公安分局”——象征1927年后的国民政府,“蚕种改良所”——象征帝国主义经济。

12.《爱尔克的灯光》

(1)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于1941年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2)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给当时青年指出一条光明道路。

(3)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辈们所安排的圈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学会一种生存技能,独立自主地生活,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4)文中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体现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逐层推进,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由看到旧家庭、旧礼教的败落,到揭露和抨击它的罪恶,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发展脉络。(5)姐姐只有二十一二岁,刚出嫁一年多,就被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而死,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这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不但没有使青年过上“平坦商舒适”的生活,反而窒息了青春和生命。这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罪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6)本文是写作者回到故居这件事的,文中多次运用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文中写作者见到故居的复杂心情时,插叙了和姐姐的分离、姐姐的死、姐夫的堕落、十几年来对姐姐的思念,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为后面的批判奠定了基础;文章在写自己对“长宜子孙”的认识时插写了爷爷创立家业、立了遗嘱、儿孙们的败家表现,为后面剖析“长宜子孙”的实质奠定了基础;文章在写自己在家中对家庭的变化苦苦思索时,插叙了姑母或嫂嫂到公馆中垂泪、慨叹的细节,证实了爷爷的儿孙们的无能、家庭的衰败,证明了爷爷的安排并未“长宜子孙”。

(7)本文具有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行文充满激情的写作特色。

这篇散文记叙的是作者回故居的事件,详写了他的所见、所忆、所想、所为。他看到了家庭的败落、亲人的惨死,爷爷的安排并未“长宜子孙”,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他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深入思考,从而剖析其实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同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愤恨与批判之情。这样,叙事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内容的发展和升华,三者熔于_炉,形成一篇情感浓烈、充满动人力量的优美散文。

(8)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使叙事、议论、抒情觅突出.、更具生动形象性。

13.《纪念傅雷》

(1)这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施蛰存所写的一篇悼念友人——傅雷的散文。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3)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突出写了傅雷的三次“怒”。第一次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r。第二次是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但傅雷直率的性格已经跃然纸上。写这两次傅雷之“怒”,

都是为第三次“怒”作铺垫。在文革中间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最后一‘怒’”导致轻生,却是傅雷刚直性格的臻于极致的表现,令人扼腕,也令人尊敬。

傅雷的刚直性格,集中表现在一个“怒”字上,文章以“怒”为行文线索,将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将傅雷的性格写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显得层次井然,短小精练,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很是精美。

(4)文章的最后两段,是作者因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剐者”的议论,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个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极为难得的刚直品德。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才是纪念傅雷刚直性格的现实意义。

(5)本文叙述了自己与傅雷27年的交往和傅雷死后自己与傅家的深厚友情、对傅雷的怀念。时间长达近50年,可写的内容太多了,但作者紧紧扣住一个“怒”字,集中写傅雷的刚直性格,不枝不蔓,才能在这样一篇不足两千字的短文中交待清楚,确实短小精悍。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深厚。语言质朴主要体现在只选自己与傅雷交往的生活片断,简略叙述,不加渲染,集中记叙傅雷,把自己放在陪衬的位置上。情感深厚主要体现在开头的叙述和结尾的议论。开头叙述傅雷与傅雷之子的赠物和自己的怀念之情,表现了两家的特殊关系和作者的深切怀念。中间的叙事,极具崇敬、谦让之意。结尾的议论,高度评了傅雷的刚直性格,升华为中国知识分子一坚持真理、刚直不不屈的优秀品格,阐述了纪念傅雷刚直性格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作者对傅雷的崇敬。

14.《哭小弟》

(1)本文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

(2)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作者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深沉悲痛。

蒋筑英、罗健夫与小弟一样,都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的一代中年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作者最后哭蒋筑英、罗健夫,是希望这一代中年知识分子身体健康,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能实现他们的宏伟理想。

(3)全文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倒叙手法,写小弟的去世;第二部分回忆小弟童年、大学毕业后辗转祖国各地工作及患病去世时的情景;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抒情与议论,希望像小弟这样“迟开而早谢”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有所改变。

作者以“哭”为线索,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融一体,分成块状,交错展现,叙事、写入与抒情相互交叉,用真挚缠绵、哀婉动人的笔触,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致描述,使读者了解了小弟的为人,了解了这位“好党员”、“好干部”“丹心一片向将来”的优秀事迹,从而痛感他的早逝确是壮志未酬,千古遗恨,于国于家,都是一大损失。文中也有出色的概述和议论,如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既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对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总结。叙事中重在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事与人融为一体,抒发悲伤之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叙事写人是文章的重点、抒情的基础,抒情是作者真情的表露,是叙事写人的升华,是主题的深化。三者的交错融合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4)文章构思别致,结构新颖。以“哭”为线索,围绕着小弟的病逝,作者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融一体,分成块状,交错展现:文章开头借小弟的名片抒情,随即跳到对小弟幼年、童年的回忆,接着写小弟病重和治病的艰难,然后又转写小弟的工作经历,随后再回过来诉说小弟逝世时的悲哀情景,接下去又续写小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壮志未酬,最后以哭与小弟同等命运的蒋筑英、罗健夫深化主题。这种将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垒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

(5)文中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他活泼、可爱而憨实的性格;再如写小弟在酷热的夜晚忍着胃痛伏案看资料,文字不多,忘我工作的形象跃然纸上;还如写小弟病中所写的诗句,仅仅一句话就凸显了他的无私精神和博大胸怀……总之,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憨实可爱、忠于祖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

(6)文中有多处侧面描写,如写周围同志对小弟的惦念、探望、准备输血,侧面表现了小弟的人品之高;又写了父亲的挽联,侧面突出了小弟的才艺和品德;还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小弟的信,侧面表现了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这些都起到了烘托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5.《都江堰》

(1)本文是我国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所写的一篇游记,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文化散文。

(2)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突出了都江堰的历史贡献;第二部分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突出了李冰父子的历史贡献;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论述了都江堰所体现的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表现了这种从政精神受到人民永久性的崇敬和纪念。这篇文章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从政就要为民造福。

(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作者在评价都江堰时,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在第三节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还如将都江堰的水流与海水的对比,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生动、雄壮。

(4)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集中体现在第三部分。用李冰父子象征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实干家,用李冰的政治纲领象征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施政纲领,用秦始皇筑长城象征愚蠢、残忍、阴暗、蛮横的政治行为,用金杖玉玺、钢铁戟锤象征穷兵黩武、蛮横霸道的统治权力。

(5)作者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饱含着“壮丽的驯顺”深刻寓意,发人深思。

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其内涵的意蕴是:表示都江堰建造得科学、坚固,强调突出了水的被驯服,突出了李冰父子的伟大贡献,突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6)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对生动描写水流、深化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

A.“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这里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语言的情趣。其中的比喻把长城的废弛和都江堰的质朴、谦恭和无私奉献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B.“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水声的虽不太响又极不寻常,意味着其内在的强烈、踊跃;排比增强了语势。C.“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是比拟,使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是比喻手法,比喻水的汹涌而又驯服,生动而形象。“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是排比,表现了水的驯服和生命力的张扬,增强了语势。

D.“这里的水……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这里运用了比拟,表现了都江堰水流强烈、踊跃而驯服的特点。

E.“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这里运用了拟人、借代、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语言的情趣。

(7)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用形象化的议论突出了都江堰的历史贡献;第二部分细致、生动、

形象地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驯服,突出了李冰父子的历史贡献;第三部分论述了都江堰所体现的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表现了这种从政精神受到人民永久性的崇敬和纪念。记叙、描写为议论垫定了基础,议论突出了李冰父子的贡献和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深化了主题。

本文与单纯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但描写自然景物,而且立足现代,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这正是文化散文的特点。

16.《我与地坛》

(1)这是我围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的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

(2)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我”残废双腿后十五年来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抒写“我”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中对人生的思考。第二部分述说“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而且理解、毫不张扬却意志坚忍的母爱,寄寓着“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第三部分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文章的中心是:感激地坛这个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恩惠,赞颂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表现自己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3)本文观察细致、体会深微的特色表现在:作者作为一个游者,对地坛的景物——落日余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占柏、夏雨秋风的观察和体味,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对园中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中熨贴而微苦的味道的观察和体味,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4)作者通过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一是无声的行动描写:每天送行伫望,但从不问为什么;为寻找“我”,不知在园子里走过多少路;看到“我”在园子里,就悄悄转身离去;一时寻不到“我”,就步履茫然而急迫。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压抑的是痛心焦虑,显露的是深切理解。二是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惊恐”、“祈求”和不断地自我安慰;“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儿子遭遇不幸,母亲比儿子还痛苦,这就是母爱的深度。三是侧面烘托:反复抒写“我”对母亲思念、痛悔之情的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力量。

(5)本文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特别是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这些地方,都像诗一样的寓意无穷。

(6)本文在第三部分具有将排比、类比、象征、借代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文中以多种事物来同春夏秋冬相联系,构成了句式结构的排比;它们之间的对应内涵很丰富也很复杂,反映了作者以独特的感觉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体验和感悟;因而说是类比方法;比喻本身具有象征意义,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了“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象征了“我”倔强的“心魂”;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象征了作者的多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

(7)文中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颇多,表现在第一、三部分:第一部分以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比喻“我”的倔强“心魂”;第三部分以时间、乐器、声响、园中景物、心绪、艺术形式、梦共七个喻体来比喻四季,比喻“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构成了双层排比。

17.《蚂蚁大战》

(1)本文是美国作家、思想家亨利·梭罗所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2)本文写森林中的一场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不时插入关于人类战争的历史事件,这就构成了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的类比,从而使蚂蚁大战成为人类战争的象征,凸现了对武士那善良、单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极高的爱国主义和英勇主义精神的赞颂,对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深重的灾难表示同情,隐含了对战争的反对。

(3)在写作特点上,文章运用了场面描写方法:以红黑三武士对决代表蚂蚁大战;在场面描写中,又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着重描写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从而让人透过典型细部而通览全局。这是处理复杂场面的有效途径。

(4)本文在写蚂蚁大战时,由于观察细致,在红黑三个“武士”生死鏖战的细节描写中,用写入的口吻来写,赋予蚂蚁以人的行为、举止、神态和心理,从而使蚂蚁的形象十分鲜活生动。由于人格化手法的运用,就使得与人类战争相类比显得非常自然。文中对蚂蚁大战惨烈的程度的描写,也就类比了人类战争的惨烈,蕴含了人类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的深重灾难。

诗歌学习要点

1.《蒹葭》

(1)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

(2)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4)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唏”、“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

2.《湘夫人》

(1)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爱情诗)。

(2)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湘水的一对神仙眷侣。《湘夫人》是写湘君相约湘夫人但最终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

(3)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

思念。

(4)湘君与湘夫人的相约而不遇的悲剧情景,可类比屈原与祖国,渗透着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精神。

(5)这首诗运用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入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人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至于水中筑室情景的描写,则是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来张扬湘君心中的美好爱情理想。

3.《陌上桑》

(1)本诗是汉朝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合编的民歌。

(2)罗敷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美丽、勤劳、坚贞、聪明。

诗分三段。第一段极写罗敷的美貌,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示女主人公光彩照人的形象;第二段写罗敷严正拒绝使君的无礼要求,揭示她不慕权势、不鼹强暴的坚贞品德;第三段写罗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进一步展现她的聪明机智。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现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3)诗中描写罗敷之美,采用了极力铺陈渲染手法。先写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用6句诗,从多个角度具体进行侧面烘托,写她的采桑用具精美芳洁,写她的服饰鲜明华丽。后面写旁观者为之倾倒,也用了3组8句诗极力铺陈,烘托她的美貌。

尤其是写罗敷夸夫,则极尽了铺陈渲染。她从官高位显、威势赫赫、雍容富贵、接连升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受众官夸赞几个方面夸耀夫婿,达到了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的效果。这表现出了罗敷的聪明机智,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4)诗的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侧面烘托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5)“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幽默风格和喜剧色彩,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4.《饮酒》(其五)

(1)本诗是晋朝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首田园诗。

(2)本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的“忘言”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心远”是“忘世”、“忘我”的根本原因,只有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才能达到“忘世”、“忘我”,“忘我”是“心远”的最高境界。所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

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

(3)诗的中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纯朴、美好、和谐;写出了诗人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在这里,人与自然、情与景已经交融得浑然一体,无法区分。

(4)诗中“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两句中,在“入境”,“无车马喧”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这是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不是社会现实。一个“而”字,通过转折,表达了这种心态。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采菊东篱下”是现实田园生活的描写,诗人沉浸在自然景物之中,悠然自得,心神陶醉,已达到物化“忘我”的心境,有“物性即我”的深致。其中的“见”字,是悠然而见,活现了诗人“忘我”的无意心态。

(5)本诗情意真切,语亩质朴,简洁含蓄,富有韵味。

5《行路难》(其一)

(1)本诗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歌行体抒情诗。

(2)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诗中一、二句用直接描写表现写朋友的热情;三、四两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五、六两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

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则足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占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3)诗中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借典型举止抒情,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

(4)诗中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兴象征,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抒发了自己对仕途艰难的困苦情怀。

(5)诗中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运朋典故抒情,借吕尚遇周文王和伊尹梦日而受商汤重用的故事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借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

(6)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本诗一至四句的借行为举止抒情;从五句开始,想象“渡黄河”、“登太行”、吕尚、伊尹等表达自己的困境和对前途的希望;最后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表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6.《秋兴八首(其一)》

(1)本诗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桂甫写的抒情诗,形式上是七律。

(2)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他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

(3)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情人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江间波浪兼大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丛菊两开他泪,孤舟…系故园心”,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

凉。全篇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4)诗中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修辞:“开”字既指菊花开放,又指平定了安史之乱、国运重开,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字既指船系岸不发、无法回都城长安和故多河南,又指内心牵系国家和故乡;“他日泪”,既指菊花面对深秋之寒而落泪,又指因东归愿望未实现而落泪、因回忆往事而落泪;“故园心”,既指对河南故乡亲人的惦念,又指对都城长安和皇帝的思念,语意双关,于平易流荡中显出新警奇特,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

(5)诗中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联对偶极为精当工稳,颔联山与水对照,颈联情与景相得,句式又富于变化。

(6)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7)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本诗借悲自然之秋表达悲国运、人生际遇之秋,心情沉闷,思乡心切,充满落寞惆怅、阴沉苍凉的特点。7.《长恨歌》

(1)本诗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2)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3)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对唐玄宗,突出了他早先宠幸杨妃和耽乐误国,以致生离死别,后来对杨妃苦苦相思,情深似海;对杨贵妃,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4)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按常理,杨贵妃身死马嵬坡,悲剧就完成了,而作者却匠心独运,在第三段大肆铺写玄宗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情感活动,如“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写玄宗从傍晚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合情合理。

诗中第四段的道士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成仙的杨贵妃,杨贵妃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一系列情节,本是子虚乌有,却使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充满浪漫色彩。

(5)在杨贵妃于马嵬坡死后的描写中,作者为了表达李对杨的思念,有大量诗句运用了融情人景和移情于景的手法。

融情人景,如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纯用以景染情,庶几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

移情于景。“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月色本是明媚的,铃声本是清丽的,但在极度思念杨贵妃的唐明皇的感受中、它们却改变了性质,变成“伤心色”、“肠断声”,这无疑是主观感情强行移人的结果。

(6)作者对杨、李的描写都运用了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手法来抒发主人公的情感。作者用“回眸一笑”的媚态,点染杨玉环使“六官粉黛无颜色”的“天生丽质”;用“宛转蛾眉”“血泪相和流”的惨相,渲染杨贵妃缢死马嵬坡时的哀婉凄绝;用“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彻夜长思,彰显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深情;用“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的失态举止,凸现杨贵妃“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激动、惶急心情,用“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的举止表现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也都取得了“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表达效果。(选择、简析)

(7)诗中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比喻杨贵妃的美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来比喻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情态,既活画出容颜如花、泪流纵横的外在形貌,又显现出惊喜与幽怨交织的内在心情,形神兼备,堪称神来之笔。诗中还有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是雌雄相并而飞的鸟,连理枝是干或枝连生在一起、好像一棵树一样的两棵树。这里用“连理枝”和“比翼鸟”比翼希望杨李二人的爱情生死不渝、天长地久。(选择、简析)

8.《早雁》

(1)本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咏物诗,七律,诗歌特点是托物言志。

(2)本诗整体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达意,“言在此、意在彼”。诗人闻知回纥进犯唐王朝北方边境地区,借用早雁表达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全诗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蕴两相契合,含蓄而深沉。

(3)本诗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通过写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通过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表达百姓的苦难,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用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表达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全诗既隐含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又隐含了对君王腐败堕落、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也包含着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4)诗中的对偶句是“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前两句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运用以典故借指的方法,以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而建的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长门官指代长安宫廷,加上月夜灯暗冷寂的气氛,讥讽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前两句融情人景,后两句直接抒情。

9.《虞美人》

(1)本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被俘之后所写的一首抒情词。

(2)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

(3)“春花秋月”意味着良辰美景。这句词表面上写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是思念旧时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何时了结。春花秋月一年一度来刺激自己这个“阶下囚”,使自己倍生故国之思,倍感亡国.之痛,实难忍受,故有望其了结之质问;然而春花秋月不会了结,实乃词人忍受不了亡国之痛和囚居生活,内心生出让生命早日了结的恨意。这是一种借景抒情法,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具有双重寓意。“雕栏玉砌”指南唐宫殿,“朱颜改”既喻指南唐宫殿由于易主而失去了旧日的光辉,又喻指自己原本红润的脸色已经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

(5)诗中最后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比喻亡国的忧愁和悔恨,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写出了胸中忧愁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永无止息。

10.《八声甘州》

(1)本词是北宋著名婉约词人柳永写的一篇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抒情诗。

(2)这是柳永借秋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词人倾吐了萍踪漂泊的苦衷,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内心矛盾。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3)本词上片,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开头以一“对”字领起,先总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不忍登高临远”数句,直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写起”,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

(4)上阕中的“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属于借代修辞中的以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词人以之自喻,寄托了自己青春不再的感伤。

(5)词的上阕尾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其深意在言外。江水目睹了自然界的兴衰变化,实则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衰老、事业无成,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6)上阕写的是登高所见的清冷衰残的深秋景象,下阕抒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下阕起始的一句“不忍登高临远”,关联呼应了上阕的登高望远,叉为下阕抒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启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不忍登高临远”数句,直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写起”,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这里写的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流程,未用直接抒情,而是婉曲地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设想佳人对自己的思念,隐含思归心切之情。

11.《鹧鸪天》

(1)本词是北宋著名词人贺铸近50岁时为悼念亡妻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2)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特点,是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自己北行后回到苏州,想到妻子已经长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叹;妻子新亡,中老年丧偶,备感孤独、凄凉;霪雨连绵,长夜难眠,依稀看到妻子挑灯补衣的形象,思念无限。这是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温馨生活为基础而写成的。“旧栖新垅两依依”,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

(3)词中三、四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借比喻抒情,用半死的梧桐树、失伴的双栖鸟来寓意中老年丧偶,形象地表达自己的亡妻之痛。

(4)词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和“原上草,露初唏”两句运用了典故。其中“梧桐半死”出自枚乘的《七发》,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原上草,露初晞”语出乐府古辞《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本词中喻意人生短促,如草上易于的露水。

(5)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是借举止抒情,在“旧栖”中彻夜不眠,辗转思念往昔妻子夜补农的情景,抒写贫贱夫妻之间休戚与共的真情。

(6)全诗运用的抒情手法有:借叙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借典型举止抒情、借用反诘句抒情。

12.《声声慢》

(1)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女作家、女词人李清照(南宋)晚年写的一首抒情词。

(2)当时,国破家亡、丈夫新丧,作者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十分凄凉。这首词就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

(3)全词主要通过残秋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有五个层次:首先是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其次是借助“淡酒”和“晚风”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再次是通过由南飞雁所引发的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4)词中“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诸意象,都与词人的心绪紧密相关,有着深蕴的情感内涵。

“晚来风急”正是气候反常多变的体现,渲染了阴冷难熬的环境中词人烦闷难耐心境;词人想以“淡酒”暖身,但酒力敌不过寒冷,更显示出阴冷难熬的程度,使愁情更加深重;过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因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用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景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而细雨水滴对梧桐树叶的敲击,声声敲击着词人那破碎孤寂的心灵,将愁情推向高潮,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以景物表现愁情,形象而深蕴,层层推进,达到了高潮,感人至深。

(5)词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过雁是词人的错觉意象,她误以为是来自家乡的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又可理解为北雁南飞,居无定所,正和自己南渡后的飘零身世一致,作者以过雁比喻自己背井离乡、孤苦无依的困境。这样就进一步表现了词人因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突出了她的孤苦无依、愁闷难熬。

(6)词中两个直抒胸臆的呼告句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今有谁堪摘!”是哀叹自己昔盛今衰,孤苦无依,以后的生活将更加凄惨,令读者为之哀婉伤悲;“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心碎绝望的直接渲染,将愁情推向高峰,具有震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7)这首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从三个层面总写词人的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冷冷清清”是表现词人的境遇;“寻寻觅觅”是写词人的心境,寻觅丈夫、朋友,寻不到,展望今后的生活,将更加凄惨,想寻觅的很多,但都寻觅不到;“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的境况和情感,伤心至极。这是词人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的总写,统领了后面词句的内容,后面的词句只是用具体形象的意象来表现和深化这个内容。

(8)本词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九组叠字,富于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不少宋代的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13.《摸鱼儿》

(1)本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的抒情词。

(2)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3)全词以比兴象征手法抒写情怀。上片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下片托古喻今,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之失宠、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忌的际遇,抒发华年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全词抒情委婉沉郁。

(4)本篇比兴手法的运用不拘限于个别语句或局部的喻譬,而是通贯全篇,在总体上具有象征意义。如全词前后三次写及的残春景象,是比喻,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局势;而词中美人之失宠见妒、伤春怀怨,则显然是比喻、象征作者心境的遭际。整首词用外在的形象作比喻,象征国家局势和作者的境遇和心境,寄托深远。

(5)上片的中心意象是“春又归去”,借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其“春又归去”,既是暮春残景的原因,也是美人伤感的原因;下片的中心意象是“佳期又误”,“佳期又误”既是陈皇后失宠的关键情结,也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关键情结。两个意象在词中都是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才是中心意象。

(6)上片中,“春又归去”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几番风雨”象征金国的多次侵扰;“落红无数”象征无数抗金英雄;“天涯芳草”象征南宋抗金的大好形势。

(7)上片中的“画檐蛛网”比喻自己像廊檐的蜘蛛一样被排挤,虽然积极为朝廷筹划抗金大事,但在那种形势下,实无什么效果。

(8)下片中,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之失宠、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忌的际遇,抒发华年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

(9)本词是一首婉约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寓豪放于婉约中,风格刚柔相济。

14.《一句话》

(1)本诗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闻一多于1925年所写的一首现代抒情诗。

(2) 1925年闻一多从海外回来,目睹祖国的贫困、落后,深感痛心和失望;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热切盼望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变革。这首短诗,就是诗人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企盼,对民众革命的信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3)诗中“咱们的中国”的内涵,集中在“咱们”上。“咱们”是民众之间的常用语,通俗、朴实、亲切,具有主人翁的语气和心态。“咱们的中国”就是民众为主人的中国,即未来的祖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诗中还用隐喻象征手法从条件、声威、作用、效果等多个角度表现了这个意思。

(4)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诗中的“火”、“火山”、火山爆发、“霹雳”都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火”象征民众革命;“火山”象征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火山爆发象征民众普遍存在着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的爆发,即民众革命的开始;“霹雳”象征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5)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15.《再别康桥》

(1)本诗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英国再度游览剑桥大学后写的一首著名抒情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3)本诗具有悦目赏心的意境美。这意境美体现在诗情画意的意象美。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垂柳艳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动静交错、历历在目。作者将自己的身彤、心意、向往糅合进画面,情与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

(4)“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托作者对西方文明的崇敬之情,贴切而易懂。“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隐喻,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表现诗人对西方文明的崇敬;以声音“别离的笙箫”通感比喻行为举止的“悄悄”,表现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新鲜而动人。

(5)“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象征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象征美好理想。

(6)本诗具有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诗的建筑风格和音乐节律,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微心态十分吻合,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则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委婉精妙。

(7)本诗抒情手法精彩多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萧”喻“悄悄”,是通过比喻抒情,新鲜而动人。“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用象征抒情。特别是反复用“轻轻来”、“悄悄走”,是用行为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更是亲切感人。

16.《雨巷》

(1)本诗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戴望舒于1928年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2)这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包容着日常生活、现实斗争与抽象理念三个方面的丰富蕴含。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抒情主人公“我”孤独地撑着雨伞徘徊在悠长而无人走过的雨巷,是在等待梦中情人——“丁香姑娘”的出现。

从诗中反映的情绪来看,可将其置放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中来加以阐释。1927年大革命失败,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与彷徨之中。这首短诗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这正是反映了作者的梦寐以求——“丁香姑娘”的出现,就是民众革命的到来。

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看,“丁香姑娘”的出现,就象征美好理想的实现。

(3)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惶”、“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最主要的象征当然是“丁香姑娘”。

(4)本诗继承了中国占典诗词的传统,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畜外、韵味无穷的意境美,与《蒹葭》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有深蕴的象征意味,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5)本诗的突出成就还在于诗歌节奏的音乐性方面。.本诗有七节,每节三句六行,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每节三句六行,押相同的韵,诗歌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反映了诗歌的音乐美。

17.《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经风霜、深受灾难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所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败、贫瘠、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

献身的热情。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4)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一节都用一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却饱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具体内容见(3)。

(5)“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第一节的“我”是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的显现,与祖国共命运;第二节的“我”是祖国人民克服贫穷、悲哀的希望;第三节的“我”是祖国奋起腾飞的象征;第四节的“我”是祖国的忠实儿女。“我”始终与祖国密切相关,交融一体,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18.《我愿是一条急流》

(1)本诗是匈牙利伟大诗人和革命家裴多菲献给妻子的一首爱情诗。

(2)这首诗抒发了“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和对爱情的虔诚,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

(3)本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全诗五节,分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五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和妻子的相依、包容、保护、相互激励的关系,抒发了“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这些喻体的选择,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诗中“我”的形象都显得荒芜、简陋、残缺,只有在“我的爱人”的衬托与关爱下,才具有了生机与活力,形成和谐之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在这些喻体的对应关系之问,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仔细体昧关于“我”的诗句中诸如‘崎岖”、“作战”、“毁灭”、“创伤”、“破碎”等词语,不难体察抒情主人公在艰难的逆境中,不仅因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意志弥坚,而且矢志不移,决心为爱情以及更崇高的目标献身。

(4)全诗五节,用了五组意象,来比喻作者与爱妻的关系。第一节用急流与小鱼比喻“我”和“我的爱人”的相依关系;第二节用荒林与小鸟比喻“我”要用作战保护“我的爱人”的幸福;第三节用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比喻“我”要用生命维护和“我的爱人”的爱情;第四节用草棚与烈火比喻“我”和“我的爱人”的爱情天长地久;第五节用云朵与太阳比喻“我的爱人”给“我”精神和力量。这五组意象,形象地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

(5)诗中对意象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得意象生动而丰满,显示出了比喻的鲜明奇特。如第四节“我”被比喻为“草棚”,“在幽谷中隐藏,饱受风雨的打击,屋顶留下了创伤……”;“我的爱人”被比喻为“是熊熊的烈火”,“在我的炉膛里,愉快而缓慢地闪烁。”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得意象生动而丰满。“草棚”与“烈火”本为损伤关系,这里却是包容、保护关系,表现二人爱情的天长地久。比喻鲜明奇特。

(6)本诗的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全诗五节,每节8句,句式简短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恰当地表现了诗人豪放、热烈、坚定的情感。

小说学习要点

1.《婴宁》

(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3)在小说中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子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生动反映了这种人类困境。

(4)本小说结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两条线索,巧合,交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暗线,明线是暗线发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5)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荚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的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遇到了王子服,嫁到王子服家,进入了人类社会环境,就必须适应这个环境,融入这个环境,不得不由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人类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婴宁不得不改掉爱笑的天性,变得稳重、复杂起来,但其善良的天性仍然保持着,这是合情合理的。

(7)婴宁爱花,持梅花游玩初见王子服,执杏花与王子服复见,住地处处植有花,嫁到王家仍爱花成癖,购花种花满园,争奇斗妍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她的周围,这有类比、象征之意,类比、象征婴宁美貌、善良的天性,更是对她音容笑貌、独特个性的有力烘托。花与笑的交相辉映,是这篇小说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2.《宝黛吵架》

(1)本文是清代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所著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

(2)本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拨的正是这个道理。

(3)宝黛二人本来内心是相互爱恋的,但在封建大家庭中,自己的命运要由父母而不是自己做主,不能挑明,所以二人之间只能“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之事引起了黛玉的疑虑,不宜明问宝玉,只好用假情试探。宝玉则急着要表白,又因黛玉的讽刺而懊恼,于是误会产生了,二人吵了起来。这正是少男少女恋爱的一种扭曲心理。

(4)《红楼梦》通常是以行为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极少运用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写人。本文是一处例外。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的宝黛二人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深入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拨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热恋中少男少女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态,如果作者不直接把它揭示出来,读者就很可能于无意中将它忽略了,而这或许正是曹雪芹一反常态,在这里采取直接心理描写方法的用心所在。

(5)“两假相逢,终有一真”是作者在二人吵架刚开始时以叙述人的身份直接议论的,点明了二人吵架的原因和实质。“不是冤家不聚头”

是贾母知道二人吵架后生气时讲的话,贾母是因为二人是表兄妹、二人之间关系很好而发的感慨,无意中隐含了夫妻吵架很正常的意味,让二人听后明白了吵架是多么不应该,内心无比悔恨,这正是歪打正着,说中了。“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是文章结尾,作者对二人当时心绪的概括,再一次点明二人相恋的实质。这三句话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对二人的关系和心态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还预示了二人爱情的悲剧性,二人不能直接进行心理交流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统治的时代,必然是悲剧的结局。

3.《断魂枪》

(1)本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2)小说开头描写了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被西方利船炮舰冲开了大门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随之而来,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文化陷入了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当时的国人在时代变迁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而感到孤寂与悲凉。这种社会环境的描写,为展现沙子龙等人的表演创设了一个社会背景。这正是沙子龙复杂心态产生的原因,对深化“传统文化在社会大变革时代陷入了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这个主题有点题和铺垫作用。

(3)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沙子龙武艺高强,个性孤傲内向,看到了时代的挑战而孤芳自赏、不服、对抗;孙老者嗜艺如命,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但对时代变化盲目固执;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但面对时代变革大潮,沙子龙虽无奈却成为“东方的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而孙老者和王三胜则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迷惑不醒。

(4)沙子龙的醒悟和困惑、不服与孙老者和王三胜的执迷不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作者对主要人物沙子龙着墨不多,但由于有孙老者和王三胜的多侧面对比烘衬,他的性格内涵和心态容量,却显得更为深沉、丰满。

(5)作者善于通过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孙老者穿戴、辫子、眼神的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了他嗜艺如命、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但对时代变化盲目固执的性格特征。对王三胜练武比武过程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他的庸俗自私、盲目、争强好胜。对沙子龙内在复杂心态下的外在行为显现,尤为精彩,表现了他困惑、孤芳自赏、无奈的心态。

(6)文中有好多比喻句,语言简洁,比喻新奇贴切,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和性格。其中,描写沙子龙的比喻句有:“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比喻沙子龙的两跟炯炯有神,与他高强的武艺相一致;“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比喻沙子龙的武艺、事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衰退之快、之突然,令人茫然、难以接受。描写孙老者的比喻句有:“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用筷子比喻小黄辫子的细,与他干瘪的身材相匹配;“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眼珠的比喻显示其明亮有神,暗示其武艺高强,与身材形成对照,但与对沙子龙的眼睛的比喻相比较,又远不如沙子龙的眼神,暗示其武艺不如沙子龙;“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向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这种病态的身子与王三胜的黑塔似的身躯形成对比,但论武艺却远在王三胜之上,反衬他的武艺高强,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突出;“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这个比喻显示他的收势快而有力、武艺高强。描写王三胜的比喻句有:“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比喻他的肌肉僵硬,缺乏灵活性,与他那半拉子的功夫相一致,“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比喻他人高体壮,也有点力气。这些比喻句,都和人物的身份、个性特征相一致,非常形象生动,丰满、突出了人物形象。4.《哦,香雪》

(1)本文是当代女作家铁凝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2)如果把火车看作现代文明的象征,那么,台儿沟就是古老中国大地的缩影。火车终于开进了贫穷、落后、封闭、沉寂的深山,虽然只在台儿沟停站一分钟,但却具有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转折和它尚处于初始阶段的隐喻意义。人们惊奇、向往、激动、流泪,情不自禁地追逐着火车跑;穿戴、谈吐、行为、心理,一切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无疑是沉睡大地的觉醒,预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正在展开。

(3)作者以动人的抒情笔调,歌唱了在这文明与原始的交汇中,原始文明所折射出来的质朴美。香雪就是这质朴美的化身。她心地纯真,“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爱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她性格执著,她是“台儿沟惟一考上初中的人”,她向往那小小的铅笔盒是要追求与同学们人格上的平等,象征她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为了满足拥有那塑料“铅笔盒”的心愿,竟能不顾后果地冲上火车;她生性胆怯,但趁着心愿满足的激情,也能勇敢地在暗夜荒山中独自穿行。质朴美与现代文明在香雪身上正在融为一体。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的反复呼告收结,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现代文明的召唤,有对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

(4)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视角独特,以小见大。台儿沟是一个小山村,火车站也是一个小站,只停车一分钟,小说运用以小见大和象征手法,赋予了火车进站以丰富而深刻的蕴意。小说以火车进站这个特殊景象为中心画面,进行多层次的全景描写,铺写姑娘们在火车到站前的好奇和热情期待,重彩濡染香雪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中心画面鲜明突出,实际上蕴含了现代文明对原始文明的冲击,原始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惊奇、激动、喜悦、向往和山村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整体构思颇具匠心,含意丰富而深刻。

二是以塑料铅笔盒象征现代文化,用香雪对塑料铅笔盒的向往和追求象征封闭、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执著追求,象征他们对人格平等的追求,象征他们摆脱贫穷落后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大学的幻想。

三是重彩濡染香雪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中心画面鲜明突出,突出了农村青年追求现代文明中执著、勇敢的性格。

四是对香雪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多角度,细腻而丰富,非常精彩。香雪的内心活动是多角度的,细腻而丰富的,包括对环境——山、树、水、月、铁道、遂道、台儿沟的情感变化,对人——父母、姑娘们、自己的思想情感。香雪心情有兴奋,也有恐惧,两者交替演进,切合人物的处境和心性,合情合理;围绕着铅笔盒勾勒行为举止,展现心理活动,彰显出人物战胜黑暗和恐惧的内在精神动力,令人信服;让周围环境随着香雪的情绪变化而转换色调,情景交融互动,呈现出一派诗化的意境美,真切感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深化小说主题,是这篇小说动人心弦的关键。通过人物举止描写、自然景物描写、典型事物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是本文的艺术特点,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深化小说主题,是这种艺术特点的表现作用。

5.《金鲤鱼的百裥裙》

(1)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著的一篇真切动人、寓意丰富、讲究技法的短篇小说。

(2)小说通过金鲤鱼穿一次百裥裙梦想的破灭,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封建等级制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得穿什么衣服也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化的权力问题,由此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表现在金鲤鱼自身灵魂深处的传统等级意识。反对、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的许多人,他们坚守穿衣的名分与权力是外部因素。问题同样还在于金鲤鱼本人,她的梦想与反抗的深层动机,也还是出于与反对她的人一样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事实上双方都被当时的传统意识形态控制住了。金鲤鱼的不幸命运,是与她传统思想的局限缠绕在一起的。她生下儿子,却对许大太太夺去儿子抚养毫无反抗,内心痛苦而隐忍为安。儿子成婚,她下定决心要穿百裥裙以争名分,但又唯恐结果难卜而未敢缝好衣裙。金鲤鱼悲剧的深刻性,就在于封建等级意识深入到了所有人的灵魂深处,而且根深蒂固。

(3)金鲤鱼悲剧的主客观原因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当时,穿什么衣服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化的权力问题。金鲤鱼原是一个婢女、小妾,在县长许大老爷家中,属于门不当、户不对的下人身份,永远达不到门当户对的许大太太的地位。虽然当时已是民国时期,但封建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包括金鲤鱼在内的所有人都还受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所以,金鲤鱼内外交困,自身思想的牢笼也束缚着她,在儿子的婚礼上也没敢穿上自己朝思暮想的、显示自己生母地位的百裥褶裙。

(4)小说开头写金鲤鱼的小孙女珊珊,发现了四十年前祖母金鲤鱼要在儿子婚礼上穿而未能穿成的,非常美丽的百裥裙。接着叙述金鲤鱼的身世——六岁被买来做丫头,十六岁做小妾,生了儿子,儿子长大结婚,她想在儿子婚礼上穿一条证明她生母地位的美丽百裥裙,却没有穿成。十年后,金鲤鱼死了,她的棺材都只能从旁门抬出,不许走正门。这是倒叙写法,文笔简约,内涵丰富而深刻。小说以珊珊要把百裥裙带到学校去穿做结,通过金鲤鱼与珊珊祖孙两代人的命运对比,突出了时代变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化了金鲤鱼的悲剧意味。(5)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百裥裙应是金鲤鱼生母地位的象征,金鲤鱼要穿百裥裙是她一生惟一一个自己做出的重要决定,是她反抗的明显象征。以百裥裙为叙述的中心线索:一开头就是特写式的详尽描写、继而以“谜语”增加悬念,再次突出百裥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百裥裙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工、未穿过的衣裙。这样的叙述方式,单一集中而起伏宕,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6)小说后半部写她儿子出国留学,以及后来在丧礼上的举动,都是悲愤心情下间接或直接的反抗行为,是对生母的真实情感忍无可忍的喷发,这对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小说结尾,孙女珊珊要把百裥裙带到学校去穿得到父母的同意,与金鲤鱼要穿而不敢穿,形成了对比,反衬了金鲤鱼的悲剧命运。(7)小说的行文,看来只是单纯叙述金鲤鱼和百裥裙的故事,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不加任何议论抒情,似乎很平淡;但是材料内蕴深厚,一个百裥裙,蕴含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给旧中国妇女造成的心灵创伤;文中运用了倒叙、对比、侧面烘托,融入了儿子的反抗、孙女的穿裙,增加了故事的内涵,形成了不动声色、不加议论抒情却内涵深微动人的风格特点。

6.《苦恼》

(1)本文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2)这篇小说描述老马车夫姚纳内心的辛酸与苦恼。他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他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无奈地只能向小母马倾诉,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还“闻闻主人的手”。揭示出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

(3)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小说围绕姚纳想向人诉说苦恼的可怜心愿展开情节,他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诺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这种整体构思具有以小见大的匠心。

(4)文中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5)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无奈地只能向小母马倾诉,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还“闻闻主人的手”。人无情而马有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冷峻地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笔墨平淡而爱憎浓烈,发人深思。

(6)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及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恰当地映射出入物姚纳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小说中的行为描写集中在主人公姚纳身上,他挨了小青年的打,却“嘻嘻”地笑着“求上帝保佑”打他的人,是因为他内心痛苦已达极点,终无渲泄之机,孤寂凄楚至极,故而此时有人骂他打他,他也会感到舒畅些。这种异常心理,更显出姚纳内心痛苦的程度、人情冷漠的残酷。

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主要表现为小说开头对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时值隆冬,暮色晦暗,大雪纷飞,车夫姚纳·波达波夫伛着身子,“周身白色,像个幽灵”,纹丝不动地坐在车座上,瘦骨磷峋的小母马也一丝不动地呆立着,他们被遗忘在“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断的喧哗、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突显了人物的孤苦寂寞,为社会冷峻的主题做了很好的背景铺垫。

开头描写雪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为后面描写人物内心的苦闷铺垫了一个冷酷的自然背景,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气氛,与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姚纳挨了小青年的打,却“嘻嘻”地笑着“求上帝保佑”打他的人,是因为他内心痛苦已达极点,终无渲泄之机,孤寂凄楚至极,故而此时有人骂他打他,他也会感到舒畅些。这种异常心理,更显出姚纳内心痛苦的程度、人情冷漠的残酷。文章结尾姚纳对小母马倾诉苦恼,小母马“听着,闻闻主人的手”,是极精彩的细节,与当时社会写人的冷漠形成强烈对比,又构成了人与马的命运的类比,深化了了主题。

7.《麦琪的礼物》

(1)本文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

(2)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作者以“麦琪的礼物”为标题,意味着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相互馈赠礼物、接受礼物的高尚行为和真挚情意,就像基督初生时给他送礼物的表演的行为一样圣洁高贵。

(3)本小说采用了“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结构,主人公德拉和杰姆各自牺牲自己的爱物以换钱购置对方的意中物,夫妻俩同样痴情,同样善良。但作者只详写了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对杰姆卖表买发梳一事则直到末尾方一笔点出。实际上是两条线索,一明写,一暗示,“一虚一实、双线并行”。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固然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作品末尾形成一个令人惊愕、出人意料而又不违背情理的精彩结局。

(4)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描述德拉站在壁镜前决心卖掉秀发时的由兴奋、到惊骇、到留恋、到痛苦、再到坚定的心理过程和情感变化,都是通过外在动作和表情描写来显现的,十分真切、细腻而生动传神。

(5)小说写了一个喜剧故事,可其中又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与此相应的是语言的幽默诙谐。文中关于“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交代,关于“信箱”、“门铃”、“名号”以及壁镜、秀发的描述,都是以夸张的形式、开玩笑的方式述说伤心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妙语连珠,意趣横生。

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难易度:易1、以语录体形式记述的先秦诸子著作是 ( :b :)。A、《老子》 : B、《论语》 : C、《孟子》 : :D、《荀子》2、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b :)A、《楚辞》 :B、《诗经》 :C、《古诗 源》 :D、《古诗十九首》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 b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老子》4、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b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左丘明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下列哪个思想家的话( d ) A.孔 子 : :B.孟子 :C.庄子 : :D.老子6、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 :b :)A、墨子 :B、孟 子 :C、庄子 :D、荀子7、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c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8、《诗经、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是( d :)A、反喻氓当初誓言滔滔

不绝B、描写出嫁时渡淇水的情景C、描写被弃后渡淇水的情景D、反喻自己的怨恨无穷无尽9、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d :) A、班固 : B、茅盾 : C、巴金 : : D、鲁迅10、《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 a ) A、国风 :B、大雅 :C、颂 : D、小雅11、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d )A、清新淡雅 B、豪放飘逸 C、深婉华美 D、沉郁顿挫12、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 :c :)A、柳永 :B、李清 照 :C、苏轼 : D、辛弃疾13、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的作家是( a ) A、杜甫 B、白居易 :C、辛弃疾 D、韩愈1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c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D、《春秋》15、李商隐《无题》中推已而及对方的一联是( d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6、在《前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是想表达( :d )A、自然界的广博 : :B、造物者的万能C、消极无为的心态 :D、积极旷达的心境17、《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的基调是( :b )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全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音乐的性质)来划分的。 3.《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国风 5.“在水一方”象征着: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 6.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7.《湘夫人》选自《九歌》,《九歌》是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共有11篇。 8.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四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10.《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11.“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把诗学好,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 1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墨家 13.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墨家。 14.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 1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 17.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是:老子 18.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孟子 19.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庄子》

20.先秦诸子中,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来说理的是: 《庄子》 21.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顶真)的修辞手法。 24.“欲摘故纵,请君入瓮”是( 孟子 )惯用的论辩手法。 25.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2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 28.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李将军列传》 2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提出来的。 30.《上邪》是汉乐府中一首情歌,开头采用了(呼告)手法,“上邪”的意思是“天啊”。 31.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古诗十九首 32.《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萧统)编集的《文选》。 33.《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游子羁旅之情;思妇感伤之怀。 34.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使用了(比兴)手法,以鸟兽眷恋乡土的本性比拟怀恋故乡的感情。 36.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 37.“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出: (南朝)江淹的《别赋》 38.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39.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朴素、自然、真淳。 40.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题(1)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题2007 一、请翻译下列古文,两题任选一。(10分) 1、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直到劲直,听用,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2、魏其侯窦婴者,孝文(汉文帝)后从兄子也。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汉景帝)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後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二、请赏析李清照《醉花阴》一词。(10分)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简答题。(共计15分) 1、请简要举例说明“赋”的文体特点。(5分) 2、史论贵在出新。请依据这一观点谈谈你对苏轼《留侯论》的理解。(10分) 四、请谈谈你对“大学”一文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后四条目内容的理解。(15分) 五、“爱能入其中,观能出其外”,这是大文章家应有的境界。请结合贾平凹《秦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0分) 六、分析题,两题任选一。(15分) 1、请分析《刺客列传》中燕太子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1)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2.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传诵,主要因为其写法上的 独特之处() A.以乐景写哀情 B.以哀景叙哀情 C.以赋法来叙事 C.以“比”法来抒情 3. 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着作的是() A.《国语》B.《战国策》 C.《左传》D.《史记》 4.汉乐府的“乐府”本来是() A.词牌 B.音乐机构 C.诗歌总称 D.地域名称 5..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 A.感慨人生苦短,忧从中来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叹功业无成,借酒浇愁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表达的心情是( ) A.思慕贤才 B.对贤才无所依托的思虑 C.礼遇贤才 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 7.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的是() A.对贤才处境的关切B.优礼贤才的态度 C.对贤才命运的忧虑D.求贤不得的苦闷 8.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________。 A.苍凉悲壮 B.豪放飘逸 C. 沉郁顿挫 D. 清新淡雅 9.《秋水》开头有一段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 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 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10.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 A. 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 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 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 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11.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和北海若 12.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是() A. 唇亡齿寒 B.四面楚歌 C.井底之蛙 D.缘木求鱼 1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所描写的人物中,性格直率而自负的是() A子路B曾皙C冉有D公西华 14.《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 A. 本纪 B. 表 C. 列传 D.世家 15.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D.然今卒困于此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题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了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累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给她安排一个地方,不要使得他们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否则就难以对付了。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于是乘坐着车,高举着他的剑,探望他的朋友说:“孟尝君以我为客。”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译文】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日日夜夜,永无休止,不用召唤他们自己就会赶来,物产不用征求,百姓自己就能生产出来。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做不道德和不正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取其咎,你姑且等着看吧。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孟尝君就派人送给冯谖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歌抱怨了。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译文】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发出木材来(供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商人流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求人们按期集会来完成吗?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做老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却不免于率领禽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吾其还也”应解释为:() A.我们期盼回去啊B.我们已经回去啦 C.我们还是回去吧D.我们还要回来的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中“何兴之暴也”应理解为:() A.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B.他为何产生残暴之心啊 C.是什么让他暴跳如雷啊D.为什么他要实施暴行啊 3.“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一句中“属”字通()字。 A.阻B.嘱C.祝D.助 4.“会当凌绝顶”后面一句是()。 A.一览群山小B.一览名山小C.纵览江山小D.一览众山小 5.成语“梨花带雨”见于谁的作品?() A.孟子 B.王维 C.白居易 D.陶渊明 6.窦娥的三桩誓愿不包括:() A.血溅白练 B.六月飞雪 C.三年亢旱 D.诛杀奸人 7.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8.以下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B.温柔敦厚。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D.思无邪。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句诗出自:()A.《黑夜》B.《黑眼睛》C.《远和近》D.《一代人》 10.被曹禺认为“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A.周朴园B.周繁漪C.鲁侍萍D.鲁大海 11.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致大海》C.《西风颂》D.《我曾经爱过你》12.作者鲁迅对阿Q的批判态度是()。 A.麻木不仁B.哀其不幸C.怒其不争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美誉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B.歌德C.普希金D.雪莱 14.以下哪位诗人不属于现当代诗歌流派“朦胧诗群”的代表?() A.杨炼B.北岛C.余光中D.舒婷 15.汪曾祺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A.《受戒》B.《邂逅集》C.《羊舍的夜晚》D.《大淖记事》 16.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收在哪本词集里?() A.《如梦令》B.《易安居士集》C.《漱玉词》D.《声声慢集》 17.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A.《土地》B.《泪水》C.《我爱这土地》D.《祖国》 18.以下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是:() A.哈姆莱特B.威尼斯商人C.亨利四世D.浮士德 19.《变形记》的作者是:() A.格里高尔B.尤奈斯库C.卡夫卡D.海明威 20.以下不属于英国“湖畔派”之一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B.雪莱C.柯勒律治D.骚塞 二、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析汪曾祺小说《陈小手》的写作特点。 2. 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共20分;多答不会多给分): 1.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2.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大学语文第二版复习资料.docx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序二篇》 序文:I 序,也称“序跋”,又作“叙”或称“引”,近日又称“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 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在天与人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变型与原型或人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Z屮。道家、儒、佛教都对“天人合一”有自己的理解。 1、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答: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2、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答: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吋,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儿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其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 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王蒙多年前即提倡“作家学者化”,其实优秀的作家开讲学问,也是别具风格的:不是高头讲章,却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 语言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对语言的研究甚至引发了二十世纪哲学思想的全球性转向。王蒙的演讲当然不是从哲理层血的全方位探讨,但他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谈, 紧紧结合社会、人生的实际,颇有独具只眼的地方。无论是对于增强社会的批判力,还是自觉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本文对青年朋友都是大有裨益的。 讲演稿 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具有针对性、情感性和通俗性的特征。讲演稿的体例讲演稿的正文由开头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开头语。开头语的任务是吸引听众、引岀下文。有六种形式:A.由背景和问候、感谢语开始;B.概括讲演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C.从讲演题目谈起;D.从讲演缘由引起;E.从另件事引入正题; F.用发人深思问题开头。 第二部分:主体。主体即中心内容。一般有三种类型:A.记叙性讲演稿。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生活画面描述行文;B.议论性讲演稿。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论据,用逻辑方式行文,用观点说服听众;C.抒情性讲演稿。用热烈抒情性语言表明观点,以情感人,说服听众,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 第三部分:结语。是讲演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常用总结全文,加深印象;提出希望,给人鼓舞;表示决心,誓言结束;照应题目,完整文意等方法在激动人心的结语中结束全文。 1什么是讲演? 答: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附答案整理)(1)(1)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 一.单选题 1.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人是(鲁迅) 2.关于“子”的说法错误的是(自由职业者) 3.拟语录体形式记述的先秦诸子著作是(《论语》) 4.老舍著《断魂枪》中的主人公是(沙子龙) 5.《前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表达(积极旷达的心境) 6.《前赤壁赋》一文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其中“客”所起的作用(代表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 7.契诃夫《苦恼》中能听车夫姚纳诉说苦恼的是(小母马) 8.《前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 9.《苦恼》中车夫姚纳的苦恼是(没人听他诉说) 10.《前赤壁赋》中用来写景抒情说理的自然景物是(江水、清风、明月) 11.下列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2.、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写“绝对之事”用的原引事例主角是(陈独秀) 13.顾城最著名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哪一部诗集?(《一代人》) 二.填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5.孔子字(仲尼),是中国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6.孔子创始学派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礼) 7.《史记》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8.《边城》作者(沈从文),七中的少女主人公(翠翠)

9.写出老舍的三部作品(《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 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诗经》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个体 14.孔子的儒家核心思想“仁”是(爱人),“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崇尚克己复礼。 三.翻译题 1.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孔子说:“出门在外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尊敬谨慎,役使老百姓要像承当重大祭典一样严肃小心。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里做官不会招致怨恨,在大夫的采邑里做官也不会招致怨恨。”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取用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四.论述题 1.阅读《骆驼祥子》片段并赏析。 可能会考的材料(不一定哈) 赏析一: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专科起点本科 《大学语文》课程入学考试 复习资料 (内部资料) 适用专业:专科升本科层次各文科专业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1月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入学考试 《大学语文》(专科升本科)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统一考试课程之一。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确保课程考核的质量,充分体现考核标准和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特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统一考试大纲,

结合网考特点,修改而成本大纲。 大纲包括考核对象、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试方式与时间、试卷结构、题型示范、推荐教材等七个部分。 考试对象 考试对象是专科升本科学生。包括文史类专业考生,英语类专业考生,艺术类专业考生,法、医、教育类专业考生。 考试目标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阅读文言文方面、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略低于中文类学生;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对文学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鉴赏;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一)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1.不写错字、别字和其他不规范的文字。 2.文字通顺,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3.语意表达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二)文言文阅读能力 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1.考纲涉及的古今各种文体知识。 2.考纲涉及的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1)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 (2)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 3.考纲涉及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1.能准确分析一篇作品的主题、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鉴赏。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1)结合文体知识进行鉴赏。 (2)史传文学、小说,侧重于人物、结构、语言的鉴赏。 (3)诗词、散文,侧重于抒情、写景、状物、意象、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鉴赏。 (四)文言文阅读能力 熟读大纲所列的古代文学作品,并能准确地将古代散文译成现代汉语。 考试内容与要求 内容: 议论文知识 一、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三、秋水(节选)《庄子》 四、大同《礼记》 五、谏逐客书李斯

大学语文大一期末复习.doc

《曲则全》老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邀功,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负自夸, 所以能长远在途。 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 这确实能使人圆满,从而回归大道的根本。 赏析: 本章的主旨在宣扬老子谦退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谦退不争,实是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文章(节选12章)在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排比。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 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颛望(10),误几冋(11)、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翻译: 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 究竟是什么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我的归舟误认一舟一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因病改名永,崇安人。婉约派。平生颇具风流才调,能诗文,尤善度曲填词。由于他精通音律,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工于铺叙,善于提炼民间习语,开辟了倚声填词的新途径,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乐章集》传世。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1. 《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2.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传诵,主要因 为其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A.以乐景写哀情 B.以哀景叙哀情 C.以赋法来叙事 C.以“比”法来抒情 3. 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国语》 B.《战国策》 C.《左传》 D.《史记》 4.汉乐府的“乐府”本来是() A.词牌 B.音乐机构 C.诗歌总称 D.地域名称 5..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 A.感慨人生苦短,忧从中来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叹功业无成,借酒浇愁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表达的心情是( ) A.思慕贤才 B.对贤才无所依托的思虑 C.礼遇贤才 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 7.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 的是() A.对贤才处境的关切B.优礼贤才的态度 C.对贤才命运的忧虑 D.求贤不得的苦闷 8.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________。 A.苍凉悲壮 B.豪放飘逸 C. 沉郁顿挫 D. 清新淡雅 9.《秋水》开头有一段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 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 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10.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 A. 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 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 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 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11.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和北海若 12.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是() A. 唇亡齿寒 B.四面楚歌 C.井底之蛙 D.缘木求鱼 1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所描写的人物中,性格直率而自负的是() A子路 B曾皙 C冉有 D公西华 14.《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 A. 本纪 B. 表 C. 列传 D.世家 15.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然今卒困于此 16.“贻笑大方”、“唇齿相依”、“移风易俗”分别出自( ) A.《庄子·秋水》、《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谏逐客疏》

大学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大学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12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或《》。 2.《》是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3.李白诗歌充满浪漫色彩,诗歌风格豪放飘逸,被誉为。 4.《垓下之围》节选自,作者是。 5.戴望舒的《雨巷》一诗中的丁香姑娘,运用了手法。 (二)名句、诗词填空(每空1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3.春风桃李花开日,。(白居易《长恨歌》) 4.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 二、解释下列带“ ”的词语(每词1分,共10分)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6.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简析题(38分) (一)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2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4分) 2.从这段话来看,《秋水》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4分)

大学语文-大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汉语言文学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雷雨:《雷雨》作者曹禺,创作于1933年,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2.燕歌行:乐府《平调曲》名。现存最早的是三国魏曹丕所作的二首,写的是行役之事。 3.悲剧: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4.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5.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

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6.网络文学:往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发表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的手段来表现主题,在网上创作、发表,供网民阅读的文学作品。 7.诗歌: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富有节奏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应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8.网络: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 9.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 1、严谨的科学性。2、生动的小品性。3、科普的使命性。4、通俗的大众性。 二、解答题 1渔父主要人物的形象: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2.冯谖客孟尝君主要人物形象: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已、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

最全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1.诗经的基本知识概述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总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大家。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史传知识概述 我国古代史著卷帙浩繁,按编撰形式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体。编年体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中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一部自称体系的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纪事本末体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3.唐诗知识概述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散文知识概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代表两汉最高成就的史传散文:司马迁的《史记》 百家争鸣不仅产生了诸子散文,也产生了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 5.新诗知识概述 新诗发展的历史分为: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深化期。新月派代表:闻一多,徐志摩象征派代表:李金发抒情诗代表:冯至。散文诗代表;鲁迅。 6.小说知识概述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理论上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的分类有不同的原则,按用语来分,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按文体来分,有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等;不过现在通行的分类是分成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三种。《大学》 课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大学语文 期末考试试题

《大学语文》期末试卷B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成语不是出自《论语》的是( ) A.言而有信 B.巧言令色 C.见义勇为 D.闻鸡起舞 2.“箫声入耳,百事不忧”所形容的是( )的乐技 A.孔子 B.苌弘 C.王昌龄 D.贾岛 3.《左传》所用的记史方式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青青河畔草》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是( ) A.赋 B.比 C.兴 D.抒情 5.《长恨歌》中描写杨玉环美貌的诗句是( ) A.汉皇重色思倾国 B.婉转蛾眉马前死 C.回眸一笑百媚生 D.花钿委地无人收 6.作品被誉为诗仙的诗人是( ) A .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7.《长恨歌》的诗句中,不能勾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美好回忆的地方是( ) A.昭阳殿 B.骊宫 C.华清池 D.蓬莱宫 8.温庭筠《梦江南》中,哪个词作为全词的感情线索( ) A.恨 B.天涯 C.空落 D.空落 9.柳永《八声甘州》中,“红衰翠减”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 B.拟人 C.借代 D.拟物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广场上挤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人群。 B .巴金的晚年,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C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D .晚会上演出了音乐、舞蹈、曲艺等文艺节目。 11.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是( ) A .柳永 B .苏轼 C.李清照 D.李煜 12.香山居士是作家( )的号 A .白居易 B.李煜 C.李清照 D.辛弃疾 13.下列名句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D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4.下列居士中的女作家是( ) A .六一居士 B.易安居士 C.东坡居士 D.香山居士 15.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 A .红色 B .花 C .树叶 D.红叶 16.被王国维推许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是( )。 A.陆游 B.柳永 C.晏殊 D.纳兰性德 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作者苏轼是四川( )人。 A.隆昌 B.自贡 C.泸州 D.眉山 18.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没有表达爱国情怀? (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的诗句 A.李煜、柳永 B.柳永、李清照 C.李煜、李商隐 D.温庭筠、李商隐 密 封

2018-2018大学语文复习资料(用)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神话传说故事 1、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戚……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著名的传说故事有:请同学们自己找出来。 二、《诗经》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简称“诗三百”。 2、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3、“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内容来划分,其中“风”诗 是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部分;“赋、比、兴”是按其写作手法来区分的诗歌类别。 4、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比喻,常放在 一段话的开头。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喻之辞也。 5、《诗经》的特点: 1)、多用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 3)、四言为主,兼以杂言。 4)、较多使用叠音字。 6、《邶风.静女》表现了年轻人纯洁无瑕的爱情,静女质朴纯真、活泼可爱,男 子憨态可掬,形象极为鲜明;全诗体现了画境之美、情节之美和情感之美; 全诗主要使用“赋”的手法而不用比兴。 三、《楚辞》与屈原 1、“楚辞”作为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由汉人命名的。由于《离骚》是楚辞的代 表作,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2、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著名诗人是屈原,屈原最著名的一篇诗歌是《离骚》。其 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等。 3、楚辞指战国时期形成的具有楚语和楚音特征的、富于地方色彩和楚地民歌传 统的新兴文学样式,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是屈原等作家创作的富有南方民歌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的作品,是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一部诗集,又被称为“骚体”,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4、楚辞的特点:浪漫的精神气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鲜明的南方楚地特色、 独特的语言风格。 5、独特的语言风格:语气词“兮”字的大量运用、六言句式、华丽的辞藻。 6、《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写而成,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神话色彩 和奇丽的想象。 7、《湘夫人》是屈原《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