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名词解释

 肾窦
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renal sinus,sinus renalis,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盲囊状腔隙,其内有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组织



 肾门renal hilus,hilum renis: 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出入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renal pedicle。因下腔静脉靠近右肾故右肾蒂较左肾蒂短。肾蒂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顺序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自上向下顺序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renal sinus,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肾门是肾窦的开口,肾窦是肾门的延续。肾的前面凸向前外侧,后面紧贴腹后壁,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肾长9.9cm(8~14cm)、宽5.9cm(5~7cm)、厚4cm(3~5cm),重约134~148g。 肾的位置和毗邻: 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属腹膜外位器官。肾的高度,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则在第12胸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体上缘之间。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距正中线平均3.8cm;下端相距较远,距正中线平均7.2cm。左右两侧的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肾门约在第1腰椎体平面,相当于第9肋软骨前端高度,在正中线外侧约5cm。 肾门的体表投影: 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renal region。肾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肾蒂
 出入肾门的结构,即肾动、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合称肾蒂kidney pedicle。 为出人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肾盂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其主要结构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从上向下则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右侧肾蒂较左侧者短



膀胱三角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 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粘膜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膀胱
膀胱
为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由于该部位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所以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永不形成皱襞。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的粘膜形成一横行皱襞,称

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见一苍白带,为膀胱镜检查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编辑本段膀胱三角区易患病
膀胱内的尿液一般无菌,但尿液同时也是细菌适合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膀胱底部黏膜血运差,抗菌能力低。相比于男性,女性更经常因为环境憋尿,或当膀胱收缩能力减弱、无法完全排空时,尿液留在膀胱底部,任由细菌生成,也就容易发炎。膀胱与肾脏一脉相连,膀胱不爽难免波及肾脏,引发更严重的肾炎、肾积水。
编辑本段膀胱三角的保健
不要憋尿。规则性地排空膀胱,可以将膀胱及尿道冲洗干净。而且尿液积存时间长、过度憋尿后,可能无法完全排空膀胱,从而在体内留下隐患。 多喝水,每天最少喝1000~2000ml水或清淡的液体。在长时间的憋尿后,除了尽快排空膀胱外,最好再补充大量的水分,强迫自己多排几次尿,可以冲洗膀胱,避免细菌的增生。 保持尿道口及外阴清洁干燥。每次做爱前后都要排尿、清洁会阴区。 多吃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维生素E可以减少膀胱癌的发生几率。 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降低微细血管弹性,造成血栓,更加减少膀胱供血量。研究显示,吸烟将膀胱癌的发病几率增加了3倍。 做好监护。发现排尿困难、尿痛、血尿、脓尿时,及时去医院检查。







上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付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喉。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以上的则称为上呼吸道。人们通常所说的感冒,大都指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是下呼吸道感染,那就可能是气管炎、肺炎了。


肺门与肺根

肺门位于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处,为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及淋巴管进出肺的门户。这些结构借结缔组织相连并被胸膜包绕形成肺根radixof lung.此处胸膜由脏层向壁层反折,呈宽松的袖状,上部包绕肺根,下部前后两层相贴形成肺韧带。两肺根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由前向后相同,即肺上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由上而下,右、左略有不同,左肺根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和肺静脉。左、右肺下静脉位置最低。





弹性圆锥

弹性圆锥
弹性圆锥 :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行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 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叫声韧带。


胸膜及胸膜隐窝腔


由于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和肺韧带处互相移行,在左、右两肺周围各形成了完全封闭的胸膜腔pleuralcavity.胸膜腔的内压低于大气压,

呈负压状态,腔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运动时胸膜脏、壁层间的摩擦。正常情况下,由于胸膜腔内负压及浆液的吸附作用,使脏、壁胸膜紧密地贴在一起。但在壁胸膜各部转折处,脏、壁胸膜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称为胸膜隐窝(窦)。其中以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与肺下外缘之间形成的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recess最大且位置最深,即使深吸气也不能完全被肺所充满,因此,胸膜腔内的积液常蓄积于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左侧肋胸膜与纵隔胸膜在前方的转折处与左肺前内缘(相当于肺的心切迹处)之间为肋纵隔隐窝costomediastinalrecess, 位于胸骨左侧第4-5肋间隙的后方。


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英文名为oropharyngeal isthmus



齿状线

 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叫做齿状线。齿状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直肠的外胚叶交接的地方,上下组织构造不同,85%以上的肛门直肠疾病都可以发生在齿状线附近,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1. 内痔 2.齿线 3.外痔

编辑本段结构特征
(1) 齿状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粘膜;齿状线以下是肛门,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状线以上的痔是内痔,齿状线以下的痔是外痔;齿状线以上的息肉、肿瘤附以粘膜,多数是腺瘤,以下的肿瘤,附以皮肤,多数是皮肤癌等。 (2) 齿状线以上的神经是植物神经,没有明显痛觉,故内痔不痛,手术时是无痛区;齿状线以下的神经是脊神经,痛觉灵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术时是有痛区,凡是疼痛的肛门病都在齿线下。 (3) 齿状线以上的血管是直肠上血管,其静脉与门静脉系统相通;齿状线以下是肛门血管,其静脉属下腔静脉系统。在齿状线附近门静脉与体静脉相通。 直肠齿状线部
(4) 齿状线以上部分淋巴向上回流,汇入盆腔淋巴结;齿状线以下的淋巴向下回流,经大腿根部汇入腹腔淋巴结。所以肿瘤转移,齿状线以上向腹腔,齿状线以下向大腿根部。 (5) 齿状线是胚胎内、外胚层碰头会师的地方,所以几乎所有肛门、直肠先天畸形如锁肛等都发生在齿状线。 齿状线还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齿状线区分布着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当粪便由直肠到达肛管后,齿状线区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会反射性的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提肛肌收缩,使肛管张开,粪便排出。如手术中切除齿状线,就会使用排便反射减弱,出现便秘或感觉性失禁。




肝胰

壶腹 


 胆总管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此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胆总管和胰管的末段也各有括约肌包绕。胆汁和胰液由此经开口进入十二指肠。




McBurney点

深刻的柔软在McBurney的点,以著名 McBurney的标志是标志 急性阑尾炎.[2] 反弹痛苦的临床标志,当压力是应用的时是亦称 Aaron的标志. 几乎每位外科医生和医生不正确地误引‘McBurney的点如所示在图。 查尔斯McBurney在他原始的文章在手术史册描述了点关于这个主题。 他描述了他的点作为是 一英寸从先前优越肠骨脊椎(ASIS)在从ASIS画的线到umbilicus。 切开是长四英寸三分之一在线之上和三分之二在线之下. 这那么经常被误引没有外科课本以正确描述在他们(贝里和爱)。 即然手术史册在网上是可利用的与查寻设施所有外科医生在训练必须看他原始的文章,当它引述烤架方法。

柔软的具体地方化对McBurney的点表明炎症不再被限制到不足地方化痛苦)的流明肠(和激怒衬里 腹膜 在地方,腹膜进入联络与附录。 柔软在McBurney的点建议急性阑尾炎的演变对后期阶段,和因而,破裂增加的可能。 由于附录的地点经常是不同的用不同的人民,并且可能在腹部之内移居,肠痈许多案件不导致点柔软在McBurney的点。 其他胃肠过程可能有时也导致柔软在McBurney的点。 因此,这个标志不是高度有用的,但必要和充足做诊断急性阑尾炎。 并且,附录的解剖位置高度是可变物(例如在retrocaecal附录,一个附录在之后 盲肠),也限制对这个标志的用途。





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腹直肌鞘

腹横肌:沿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可见腹横肌,位于腹部诸肌的最内层,肌纤维方向自上向下几乎是垂直走向,该肌起于腰椎横突和肋弓内侧面,与膈的附着部相接。该肌较薄,肌质部分不发达,向下以腱膜止于腹白线。



腹股沟管 canalis inguinalis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盘膜裂隙。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腹股沟管和海氏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内管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形成

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形成腹股沟直疝;若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脱出到大腿根部皮下,则形成的是股疝。斜疝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股疝多见于女性。 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定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约一横指处)。此处也是男性输精管和睾丸的血管会聚之处,其内侧为腹壁下血管;外口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通常可容纳一个示指尖端。 男性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女性腹股沟管较窄,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






盆膈


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所构成。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缘 之间留有一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其下方由尿生殖隔封闭,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盆膈后部有肛管通过。盆膈封闭骨盆下口,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
1.肛提肌扁而薄,左、右联合成漏斗状,按其纤维起止及排列不同,又可分为四部分,由前内向后外,依次叙述如下。
(1)处骨阴道肌:居内侧部,起自耻骨盆面和肛提肌腱弓的前份,肌纤维沿尿道及阴道两侧排列,并与尿道壁和阴道壁的肌层交织,然后同对侧的肌纤维构成“U”形袢围绕阴道,其作用是协助缩小阴道。在男性,此肌纤维经前列腺尖的两侧, 向后止于会阴中心腱,其作用是悬吊固定前列腺,故又称前列腺提肌。
(2)耻管直肠肌:居中间部,起自耻骨盆面和肛提肌腱弓的前份,肌纤维向后止于肛管侧壁、后壁及会阴中心腱。在直肠肛管移行处,两侧肌柬构成“U”形袢,是肛直肠环的主 要组成部分。施行肛瘘手术时,切勿伤及此肌束,以免引起大便失禁。
(3)耻尾肌:居外侧部,起自耻骨盆面及肛提肌腱弓的中份,止于骶、尾骨侧缘及肛尾韧带。
(4)髂尾肌:居后外测部,起自肛提肌腱弓的后份和坐骨棘盆面,止于尾骨侧缘及肛尾韧带。
2.尾骨肌位于肛提肌的后方,紧贴骶棘韧带的上面,起自坐骨棘盆面,止于尾骨及骶骨下部的侧缘。肛提肌和尾骨肌共同构成盆底,对腹、盆腔脏器具有承托和支持的功能,并参与直肠 和阴道的括约作用。在排尿、排便及分娩时,还能协助增加腹内压。




胸骨角
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处。 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平面是胸部的重要平面。

椎间盘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

sc):分为中央部的髓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的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