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组庞海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理解褶皱与断层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及书本、竹片。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山形态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风景秀丽……

过渡: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不断变化,我们前面学习的板块运动塑造着宏观地形,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则是由地质构造影响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推进及课堂设计:

大家把书打到38页,看一下什么是地质构造。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提问:地质构造的定义

教师讲解:地质构造即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我们首先来学习褶皱。

板书:一、褶皱

教师讲解并用书本演示: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岩层是一层一层沉积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在地壳运动活跃的时候,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其中一个弯曲叫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

板图:

问题情境:背斜和向斜岩层形状有什么不同?各自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答: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形倒置图,学生回答。

提出疑问:这个图中为什么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如何能够准确的判断背斜和向斜?

板书:地形倒置

小实验:找学生用小竹片演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侵蚀成谷地。

动画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过渡:向斜和背斜都可以形成山地,那我们可不可以简单的根据地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我们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准确地判断背斜和向斜。

教师讲解:在板图中划线,背斜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表格归纳:归纳巩固——你记牢了吗?

褶皱及其基本形态

教师讲解:我们把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山地称为褶皱山,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都是由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山脉,例如我们熟知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还有安第斯山脉。看图片。

及时巩固:习题

图片过渡:“缺角的北京城”北京城自建成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有人解释为风水上的“天塌西北,地陷东南”。为什么北京的西北角补不起来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学习来解决,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断层。

板书:二、断层

提问:什么是断层?

教师讲解:当地壳运动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两侧的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小实验:用粉笔盒演示,讲解上升的岩体称为地垒,下降的岩体称为地堑。

多媒体课件展示:断层,

易错点强调:①形成断层极可能是挤压力也可能是张力。②断层两侧岩体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问题情境:看图观察地垒和地堑可以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教师讲解:可以看出,地垒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称为断块山,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地堑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而断层线的位置被侵蚀后常形成沟谷、河流。

过渡: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背斜的储油构造,向斜的储水构造。请学生观察后分析,“向斜储水、背斜储油”的原因。

答:油、气得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而水密度大,由高处向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多媒体课件展示:断层的示意图,观察断层,在此处可不可以修建大型工程项目。

教师讲解: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等后果。

及时巩固:思考: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表格归纳: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课堂小结:找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提示

随堂练习:提示学生做习题

课后作业:练习册对应习题

(完整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

外力作用练习 我国东部某校学生在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在下列各地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岩石中化石类型可以判断岩石的形成顺序,已知图示中生物进化顺序是三叶虫—恐龙—哺乳类生物。那么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断块山 2.通过考察,学生进行了如下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好 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 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 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各地质作用的描述,合理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 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 4.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郎山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特征,许多成为重要的旅游区。下面两图分别为与江郎山类似的地貌景观图和江郎山附近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构成江郎山地貌的岩石主要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红色砂岩 6.江郎山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是 ①断层发育②流水作用 ③风力作用④溶蚀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 计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的外力是 A.流水 B.海浪 C.冰川 D.风力 8.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是

A.内蒙古 B.甘肃 C.青海 D.新疆 9.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较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下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图。 10.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11.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最确切的 是 A.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D.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 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 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中方 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 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 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11~12题: 12.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 13.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②过度使用水资源③人口增长 过快④火山喷发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测历史上古城附近地区环境 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是 A.甲 B.乙 C.丙D.丁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 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 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练习题 1.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读图 ,回答第1、2题。 四川阿坝州九塞沟县发生了口◎级地震 1. 此次地震 A. 震源位于地幔的中部 B .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D .九寨沟景区各处的地震烈度相同 2. 本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给成都、绵阳等地发出了地震预警,同时 3S 技术也 在地震监测及救援中发挥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震源深度是由全球定位系统直接测定 B. 地震预警借助于遥感系统的监测功能 C. 震级越高,市民收到的预警信息越早 D. 地理信息系统可用于震后的灾情评估 干热岩是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普遍埋藏于地下 3到10千米,温度在150 C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的方式加以利用, 可用于发电、供 暖等。目前有开发价值的干热岩地区主要为有火山活动或地壳较 薄的地带。回答第3、4、5题。 3. 下列最可能为干热岩资源富集区的是 21:19;则 33加° 经度 106.82* icva E3川冋耶押九稀沟 是 深质 20千崇 发靈时刻 201?年B 月8日 Art*

A.北美洲东部 B.西伯利亚地区 C.非洲西部 D.欧洲南部 4. 干热岩最可能是 ①沉积岩②变质岩③喷出型岩浆岩④侵入型岩浆岩 阿尔山是我国火山锥和熔岩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龟背岩(呈龟背状的熔 岩地貌)规模大、发育好、保存完整。图甲为呼伦贝尔市局部示意图,图乙为龟 背岩地貌形成示意及景 /132 / I !图。羽 A 1 此回答第 火I 【曲笈前 .P1结成労 火山 —J —阿施 * 火[11 国界 A.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5. 干热岩发电 A.技术水平要求高、利于大规模开发 C.受季节、气候制约,发电不稳定 D .③④ B .资源分布地域性强、利于推广 D.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

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答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目标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目标3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目标4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重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 图解法、案例分析法形的形成 重难点2:从、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 图解法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 (3)断层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 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重难点探究】 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础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图略。 (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 (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裂。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伴随着板块之间的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课程标准及考向分析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查内容上看,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高考重点内容。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典型例题】(2018年北京卷)图2为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题。 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基础回扣】 【变式训练】 潮间带是指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位置至潮水退到最低处露出水面的范围。某地质研究团队调查发现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 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 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 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 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带分割成?____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_______状态。板块运动是?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大的○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 ○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 ○31_______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由○32__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褶皱:强烈○33________和○34____________,可以使○35__________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36________和○37_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b 、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38_______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39________,称为断层。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40________,常发育成○41________,如华山西峰;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 ○42____________,常有典型的○43________或谷地。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朱燕林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并学习了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所以对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综合作用还是知之甚少。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质构造(褶皱)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地质构造(褶皱)的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质构造(褶皱)的实践意义 难点:从内外力的综合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歌曲《珠穆朗玛》,解释喜马拉雅 山、阿尔卑斯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的形 成。 如果我们置身于这些山脉中会发现这 里的地层发生倾斜、弯曲,甚至的断裂的 情景,这些就是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 迹”,我们把这些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展示地质构造的图片得出褶皱与断层 欣赏音乐,放松 心情。复习上节 课主要学习内 容。 欣赏图片并通 过观察图片,深 刻体会褶皱与 引导学生从生活 环境着手,学会 观察 展示一些图片, 引起学生的注 意,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通过

专题5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潍坊滨海中学高三二轮复习地理学案 专题五——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2009.4.26 【考点分布】 【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看,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表现形式,形成地貌常出现在高考题中。 2.从考核形式看,多数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布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直接考查名词、概念的试题不多,理论和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概括为: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变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存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存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融化,重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如下图所示: 例1:(2007年海南)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完成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解析】岩石的类型看成因,也看产状。火成岩1显然是侵入岩,而火成岩2位喷出岩;沉积岩不存在侵入或喷出的问题。先确定沉积岩的顺序——应该是沉积岩3、2、1;火成岩2破坏了火成岩1的结构,比较新;火成岩都比沉积岩3和2年轻;火成岩往往是地壳运动剧烈,断裂作用明显时期形成的。当地壳稳定下沉后,沉积形成了沉积岩1.重新排序: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本题的选项首尾都确定了,其实就是辨别火成岩1和2的先后问题。 【答案】1.B 2.D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主要由a作用形成的是 2、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b A. 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 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 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d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探究点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 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内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练习检查与反馈。 新课导入:世界十大地貌奇观欣赏切入主题地质构造。 一、褶皱 动手观察与思考: 1.取出一本书,假设每页书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书本岩层受到强烈的水平挤压碰撞时,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2. 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3. 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 4.试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 5.在纸上画出一个褶曲(背斜和向斜)图,作一条剖面线,分析A.B.C.D.E五点的新老关系。 小结和练习。 二、断层 1.什么是断层? 2.我国有哪些典型地垒和地堑分布? 小结和练习 三、实践意义 分组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地质工程师,请确定下列选址,为什么? 1、采石场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2、石油勘探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3、地下水开采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4、隧道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5、水库大坝建设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小结和练习 课堂小结、练习和作业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褶皱 1、背斜 2、向斜 二、断层 1、地垒 2、地堑 三、实践意义 该教案已用于校内公开课教学,科组评价认为:课时内容条理性比较清晰;教案、课件的知识体系性很完整;注重讲练结合,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讨论的时间较多;在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面,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 教案设计还有如下方面需要改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应尽可能再给多一些时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已的选择理由,同时详讲相应知识点。 . .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是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但是我们看这张图,发生了地形倒置,为什么会背斜山向斜谷会变成了背斜谷向斜山呢? 这是外力作用的影响,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框架,而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外力作用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大家先自学课本41页,找出外力作用有哪些?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大家还记得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吗? 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因为太阳辐射提供了能量来源,就形成了风、流水、冰、波浪这几种外力作用。这四种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来塑造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大家都了解吗?它与风有关系吗?我们看左边这幅图编,它是机械风化示意图,也就是物理风化,从第一幅图和第四幅相比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岩石从完整的一块变得松散

高考地理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14.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③以平原、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 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5.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2012上海卷)(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8.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2012山东卷)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图2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012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 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l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2012北京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1,回答第1~3题。

新课改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1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答案解析

新课改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 【1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2.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 A.垂直上升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D.保持稳定 解析:1.A 2.A 第1题,河流阶地是在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第2题,阶地是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垂直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如图是某种地貌(甲)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甲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海浪沉积作用 4.甲地貌( ) A.朝向河床一侧的是陡坡 B.两侧的坡度一定相同 C.多形成于河流的凸岸 D.多形成于河流的凹岸

解析:3.B 4.C 第3题,甲地貌应是沙坝,结合示意图分析其形成过程是洪水期河流横向环流作用(因离心力作用引起的垂直于主流向的横向水流运动)加强,从河床流向河漫滩的水流挟带的大量沙质沉积物,在河床浅滩处堆积起来,形成沙坝。因此其形成主要体现的是流水的沉积作用。第4题,朝向河床一侧的是缓坡;据图无法判断朝向岸边一侧的坡度,故A、B错误;河流的凸岸主要体现河流的堆积作用,甲地貌多形成于河流的凸岸。 下面左图中的建筑群位于《水浒传》故事发生地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水泊梁山风景区,“孙二娘脚印”(右图)是该地著名的旅游景观,位于左图中山脉鞍部。组成该山体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山坡无法藏兵,却易守难攻的原因是( ) A.多溶洞,地形坡度大 B.山谷深,河流众多 C.石漠化严重,地形坡度大 D.岩石风化严重,多滑坡、泥石流灾害 6.“孙二娘脚印”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D.孙二娘踩踏 解析:5.C 6.A 第5题,读图可知,该山坡以裸露岩石为主,石漠化严重,且地势较陡,故易守难攻。第6题,该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组成该山体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易溶蚀,可知“孙二娘脚印”是石灰岩经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读福建省南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回答7~8 题。 7.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海浪侵蚀 D.风化作用 8.导致沿岸许多石柱折断倒伏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D.风化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答案)

2018-2019年度威海市区测试学校9月份考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如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M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山B.背斜山C.向斜D.背斜 2、地质调查员从P地出发到Q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分布情况是() A.由新变老B.由老到新C.由老变新,再变老D.由新变老,再变新 【答案】 1、C 2、D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褶皱构造。向斜是受水平挤压力向下凹的结构,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背斜是水平挤压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背斜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低地。 1、图中M处是向斜构造,地貌是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选C正确。 2、P到Q处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低地;背斜是水平挤压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背斜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所以由P地出发到Q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由新变老,再变新。选D正确。

3、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②、④、⑥分别代表什么() A.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高温熔化 C.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高温熔化D.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答案】A 【解析】读图,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图中⑥是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B是沉积岩,图中②表示外力作用。④代表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A对。B、C、D错。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为向斜成岭B.②处有可能找到石油 C.该地区断层发育D.②处岩石比③处岩石坚硬 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图中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甲—ⅡB.乙—ⅠC.丙—ⅣD.丁—Ⅲ 【答案】

高考地理复习 地质构造图专题练习

2009年高考地理复习 地质构造图专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5题 1.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岩层 B.向斜 C.背斜 D.断层 读图7,回答23—25题。 3.甲、乙两地都是河流的同一作用形成,乙地最适合发展 A .种植业 B .林业 C .牧业 D .渔业 4.正常情况下,丙处地质构造应为 A .断层 B .背斜 C .向斜 D .地垒 5.下列结论不可能的是 A .乙地地貌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B .沿河道可找到丰富的地下水 C .河流的走向受到了地质构造的影响 D .乙地地势高于甲地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⑤ D 、④⑥ 7、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 、花岗岩 B 、砂岩 C 、大理岩 D 、板岩 8、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 、含有生物化石 B 、有较多的气孔 C 、有方解石组成 D 、有明显的层理 读图9,完成9~10题。 9.图中代号所对应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 A .①是背斜,④是地垒 B .①是地堑,③是地垒 C .②是断层,④是地堑 D .①是向斜,③是背斜 10.若甲、乙两处都有地下水,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按埋藏条件,甲处为承压水 B . 甲处地下水运动可能由低处向高处渗流 ① ③

C . 乙处的直接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D . 水量较稳定、水质较好的是乙处 图—2是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回答11—13题。 11、下列关于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最正确是A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丙甲 D .丙乙甲 12、侵入丙的岩脉应为何种岩石B A .沉积岩 B .岩浆岩 C .变质岩 D .资料不足,无法判读。 13、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是B A .石灰岩 B .大理岩 C .花岗岩 D .玄武岩 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④① D .①④③②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地形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B .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C .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 .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读“地质构造图”,分析回答16—17题。 16.下列有关甲处的说法,正确的有 A .甲村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火山 B .在甲村地层中能找到大理石矿床 C .甲村可能有温泉 D .甲村的地层中不能找到化石 17.下列地点中可能依次钻探到石油和承压水的 是 A .A 和B 处 B .B 和A 处 C .甲和B 处 D . A 和甲处 图 2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2

、教学重点《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个性化备课 三厂中学陆小妹 1简述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简要说明外力作用地地表形态的塑造。 2、教学流程 活动 (5分钟) 学生任务 【考题默写】 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写出地壳的特点。 2、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写出各物质名称及其地质作用。 (8分钟) 【背诵】知识梳理一、二(1),投影展示背诵要点: ⑴地质作用的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⑵内外力分别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⑶下图中ABCDEF代表的板块名称以及两两板块之间的边 界类型? 教师策略 1、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旧掌握情况,以 便开展进度,重点关注冲A 对象。 2、黑板上做好的先批, 以便让做错的学生及时反 思纠偏,用红笔自主上黑 板校对。讲评时由他说解 题过程,分析出错原因, 其他学生补充。 1、背诵时,教师巡视学 生背诵情况,适时个别抽 查指导。 2、教师指导: 结合板块边界类型分析地 震发生的原因。 ⑷世界上两大地震带?多地震的原因? 时间:3分钟

(10分钟) 四 (11分钟) 课堂小 【考题督查】(5分钟) 看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阐述A处板块运动的类型及边界类型,A处地 震多发的原因? ⑵阐述板块运动的能来来源? 【背诵】知识梳理二(2),投影展示背诵要点:⑴地 质构造的分类(从大的方面与细分两大角度)⑵背斜 的判断方法,一般地貌?地貌倒置的原因? ⑶向斜的判 断方法,一般地貌?地貌倒置的原因? ⑷地垒、地堑的 代表地形? ⑸认识背斜、向斜;断层对人类的实践意义有哪些? 时间:5分钟 【考题督查】5分钟 1、修建隧道一般选择在什么地质构造处?为什么? 2、找地下水应在什么地质构造中找?这种地质构造的 岩层形态特征?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岩层新老关系? 但有时这种地质构造成山的原因? 【背诵】知识梳理三,投影展示背诵要点: 1、风力侵蚀、沉积形成的地貌有哪些?风力作用 起主导的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 2、流水侵蚀、沉积形成的地貌有哪些?流水作用 起主导的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冰川地貌发生的地区? 时间:5分钟 【考题督查】6分钟 1、举例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举例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尝试自主搭建知识结构。 3、批改后要求学生自主纠 偏。 1、教师指导区分地质构 造与构造地貌两大概念。 2、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状 况,适时个别抽查指导。 3、判断地质构造的方法 应是根据地下岩层的形态 特点。 4、批改后要求学生自主 纠偏。 1、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状 况,适时个别抽查指导。 2、展示外力作用形成示 意图,让学生区分。 教师指导: 3、指导学生归纳外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判断 方法有哪些。 4、批改后要求学生自主 纠偏。 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结构 中的相关内容。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4.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知识要求: 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 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

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现在我们就先来探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形成断裂带。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

高一地表形态与地质构造试题

高一地表形态与地质构造试题 2006-12-29 班级座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地球本身 B.太阳辐射能 C.生物能 D.海洋能 2.下列不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变质作用 3.下列地表形态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引起的是 ( ) A.褶皱山脉 B.地表的高低起伏 C.海陆变迁 D.沙滩 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说明了( )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5.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 ( ) A.水平运动和上升运动 B.水平运动和下降运动 C.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D.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6.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岛的形成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7.中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潮湿 B.平原面积小 C.文化背景 D.沿河伸展 8.有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大类岩石间均能直接转化 B.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均来自地球内部 C.侵入岩和喷出岩都属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D.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意义不大 9.有关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和大规模的隆起 B.常使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 C.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D.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10.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峡谷 C.黄土高原 D.沙滩 11.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B.升降运动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过程 (2)常见的地表形态 侵蚀地貌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 “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 万壑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 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 沙丘 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 人类活动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 实例结果合理改变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

一、判断题 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 解析:选A。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 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 解析:选D。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8.我国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和长江三峡分别是由于( ) A.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 B.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 C.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