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赏析合集:关于描写风的古诗

诗词赏析合集:关于描写风的古诗

诗词赏析合集:关于描写风的古诗
诗词赏析合集:关于描写风的古诗

诗词赏析合集:关于描写风的古诗关于描写风的古诗1、《浣溪沙》

宋·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

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旅舍对雪赠考功王员外》

唐·李端

杨花惊满路,面市忽狂风。

骤下摇兰叶,轻飞集竹丛。

欲将琼树比,不共玉人同。

独望徽之棹,青山在雪中。

4、《步虚》

宋·陆游

微风吹碧海,细细生龙鳞,

半醉骑一鹤,去谒青华君。

归来天风急,吹我过缑山,

锵然哦诗声,清晓落人间。

5、《大风》

唐·黄庭坚

霜重天高日色微,颠狂红叶上阶飞。

北风不惜江南客,更入破窗吹客衣。

6、《感遇》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7、《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手法

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 【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概念】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描写 【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表现手法 起兴 【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概念】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概念】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学生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学生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通过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民族传统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

生动隽美谱华章 ——诗歌艺术手法(二)之表现手法 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三年级下学期中华古诗文诵读必背篇目

三年级下学期中华古诗文诵读必背篇目1、夜雨(唐)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2、长干行其一(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3、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长干曲四首(其二) (唐)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5、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6、送上人(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7、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8、新嫁娘词(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9、弹琴(唐)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0、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宫词·故国三千里(唐)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2、清平调·(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3、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4、山中留客(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5、少年行(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16、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7、瑶池(唐)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18、蚕妇吟(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19、杂诗(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20、牡丹(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 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 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 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 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 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 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 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 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中华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教案讲解

《中华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 活动流程 一、宣读班誓 二、全班齐唱《我快乐》 三、节目表演 1、背古诗《悯农》、《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 2、相声《慈母心》 3、舞蹈《读唐诗》 4、名诗对诵 5、女生唱《咏鹅》 6、全班齐背《弟子规》 四、班主任做总结

主持词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好! 女: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 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 女:有的写景,有的写物; 男:有的抒情,有的叙事; 女:有的写人民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治乱盛衰; 男:有的情意缠绵,有的豪迈奔放。 齐:今天,让我们徜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一年级(37)班《诵读经典诗文,学做少年君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全体起立,唱班歌《快乐鸟》。 女:嗳,你说,我们小学生最大的任务是什么? 女:那还用说,当然是学习了。 男:我国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名的古诗,很多同学都会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生背古诗《悯农》、《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男:几位同学朗诵得真好。 女:他们真爱学习,我们一定要多向他们学习啊! 男:好了,好了,今天班会,我们就少谈一点学习,好吗? 男:在古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到现在还能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 女:是的,让我们通过相声《慈母心》来感受一下吧。 (两位同学表演相声) 女:嗳,你知道吗?唐朝可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男:是啊,那一首首唐诗如歌似画,有苦有乐,就好像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请欣赏舞蹈《读唐诗》。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分类:国学课题 | 标签:特色活动 2012-11-07 20:01阅读(295)评论(0)“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我校发展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特色已有6年,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1、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4)每周利用星期一的诵读课进行赏析品诵,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5)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三、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内容: 参考我镇阅读考级书目和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教材选用古诗词130首,其中收录小学必背古诗70首。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第09练古代诗歌鉴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解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据此理解作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 【答案】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景交融的能力。“昔人”提示了时间已经过去,“空余黄鹤楼”“不复返”“白云悠悠”景中带情,感慨万千。“乡关何处是”“使人愁”,展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愁绪油然而生。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关键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昔人离去,只剩下了黄鹤楼,人去楼空,写景中透露出悲凉的意味。“白云千载空悠悠”面对昔人已去,人去楼空,诗人内心空空荡荡,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的感情不言自明。 使至塞上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青少年诵读优秀的古典诗文,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更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本着这个初衷,我们选编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 全书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三’‘百’‘千’”,收录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古代蒙学经典;第二部分“四书五经”,节选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篇章;第三部分“古文观止”,收录了20篇经典古文,其中10篇以劝学励志为主题,10篇以爱国治国为主题;第四部分“经典故事”,收录了5则神话故事和10则寓言故事,均出自古代典籍;第五部分“经典诗词”,精选了古诗词93首,按年级排列,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为了方便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所有古诗文原文之后均附大意。 本书选篇精当,既考虑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又兼顾到青少年读者的古诗文阅读水平,希望它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限于编者的水平,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指正。 第一部分:“三”“百”“千” 一、三字经 二、百家姓 三、千字文 第二部分:四书五经 一、四书 1.大学(1章) 2.中庸(4章) 3.论语(10篇) (1)学而篇(6章) (2)为政篇(7章) (3)里仁篇(10章) (4)雍也篇(4章) (5)述而篇(9章) (6)泰佰篇(4章) (7)子罕篇(9章) (8)颜渊篇(8章) (9)子路篇(11章) (10)宪问篇(11章) 4.孟子(6篇) (1)公孙丑上(2章) (2)滕文公下(1章) (3)离娄上(4章) (4)告子上(4章) (5)尽心上(7章) (6)尽心下(4章) 二、五经 1.诗经(7篇) (1)关雎(周南) (2)小星(召南) (3)子衿(郑风) (4)鸡鸣(齐风)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测试题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共75道小题,每题一分) 1、《________》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 书。“__________”这部书所记的思想核心。孔子是_________的创始人。 2、孔子曾被尊为“_________”。《论语》中《为政》的几句话轮廓式地勾勒出一条孔子所走过的漫长的生活道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_________”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__________》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__。 5、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____________________ 降至终点。 6、“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_。“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其中“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____。 7、清代著名理论家、批评家金圣叹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史记》、《西厢记》及杜甫诗相提并论,合称为“六才子书”。 8、“《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是________ (人名)对《水浒传》的评价。 9、写出下面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 (1)《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______。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一、高考题示例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1)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2)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附】 1、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2、解题格式和模板: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二、巩固练习 (一)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1、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

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花草树木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

小学中华古诗词诵读演出主持人串词

小学中华古诗词诵读演出主持人串词 男(甲):寒霜染大地,浓雾锁江天,我们跟随秋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阳光生活。女(甲):奇文共欣赏,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诗人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 男(乙):当飒飒的秋风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女(乙):当秋日的暖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男(甲):字字珠玑, 女(甲):句句经典! 男(乙):声声诵读, 女(乙):津津有味。 合: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女(甲):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

接下来请欣赏由一年级表演的节目《古诗词诵读<画鸡><春晓><静夜思><三字经>》。 男(甲):在我们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同样,在我们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毛泽东仍然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们记住领袖毛泽东,诗人毛泽东。 请欣赏二年级为我们朗诵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 男(乙):同学们,你们知道“精忠报国”的故事吗?你们了解“莫须有”的典故吗?一曲《满江红》之所以千年传诵不衰,不仅仅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好句,更因为我们从这首感情激扬,气势磅礴的词中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气节。 有请三年级为我们朗诵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 女(乙):春花秋月本来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可是面对亡国之恨,反而更加增添了诗人的许多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细品诗人写情愁。请欣赏四年级朗诵的《虞美人》。 男(甲):诵读“大江东去”,我们激情荡漾,神游“故国英雄”,我们真情流淌,想起“三苏父子”,我们豪情满怀。请欣赏四年级的配乐朗诵《赤壁怀古》。 女(甲):古诗是美丽的,一行行诗句整齐地排列着,我们看到它是美丽的,品味着蕴含在诗句中的意境,我们同样感到它是美丽的,如果把它谱成曲子,唱着它,我们更能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请欣赏由三年级表演的《古诗歌曲联唱》。

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一)

主备人:王玉娥审核:学科主任:年级主任:使用时间: 古代诗歌鉴赏(九) 【考点】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 1. 学习判断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赏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培养欣赏鉴别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使用说明】 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 1、阅读复习资料相关内容,了解本考点的选材、题型、赋分及命题特点,做到明确考向,有的放矢。 2、阅读下面补充内容,了解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 (1)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2)烘托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用于艺术创作,“烘托”就是指通过别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将两个事物作对比,用一事物突出另一事物。(4)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下文“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5)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象征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例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课前热身】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渲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烘托) 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反衬)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牛刀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景对抒情有什么作用?(2分)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烘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抚今追昔之感。 【合作探究】链接高考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5分)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 1

尔雅古典诗词鉴赏答案

1.1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时代的作品。 A、 夏代 B、 商代 C、 战国 D、 西汉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下列关于《诗经》的介绍,描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主要产生于今长江流域地区 C、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D、是中国文化的元典 我的答案:AC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汉代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是既有赞美的部分,又有批评的部分。()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2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多选题】周代时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典籍,包括()。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仪礼》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确认的朝代。()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3 《诗经》的用途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意思是()。 A、 浅 B、

C、 亲 D、 疏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以下属于《诗经》中《雅》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祭祀乐歌 B、重要政治场合使用的乐歌 C、地域性的歌谣 D、贵族对时政的批评 我的答案:AB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诗经》形成早期,被看作是古代贵族的教科书。()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冬日 C、 秋日 D、 夏末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 中国文化是一种宗教影响力相对薄弱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 《郑风·箨兮》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整首诗看起来很有活力。()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