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分析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分析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分析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分析

★課程提綱

——通過本課程,您能學到什麽?

第一講創新價值新企業(上)

1. 引言

2.創新的六種形式

第二講創新價值新企業(下)

1.引言

2.創新的五種選擇

3.創新組合的管理與平衡

第三講突破創新的障礙(上)

1.影響創新環境的外在因素

2.影響創新環境的內在因素

第四講突破創新的障礙(下)

1.影響創新的七種過失

2.創意發明的基本思維

3.創意的技巧應用

第五講藍海戰略與創新(上)

1.引言

2.藍海戰略是什麽

第六講藍海戰略與創新(下)

1.藍海戰略的擬定

2.藍海戰略的模仿障礙

第七講創新思維的系統(上)

1.産生新構想的思考邏輯

2.創意的來源

第八講創新思維的系統(下)

1.激發創意的方法

2.創意的訓練方法

3.管理世界的創意冒險

第九講創新行銷的突破(上)

1.引言

2.市場創新的方案

第十講創新行銷的突破(下)

1.創新方案的論證

2.一般性的市場創新手法

3.突破性的市場創新手法

第十一講創新設計新趨勢(上)

1.引言

2.創新設計帶來的改變

第十二講創新設計新趨勢(下)

1.維京集團創新的原則

2.公司主管的17條指引

第十三講十大創富創業分析與研發(上)

1.引言

2.飲食業

3.飲料生産業

4.百貨零售業

第十四講十大創富産業分析與研發(下)

1.化妝品業

2.成衣業與玩具業

3.網路遊戲與電子媒體業

4.報業與出版業

第十五講創新中國的未來(上)

1.十組驚人的資料

2.全球十個驚人事實

3.預知五年後的思考邏輯

第十六講創新中國的未來(下)

1.未來的趨勢

2.邁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第一講創新價值新企業(上) (4)

對創新的認知 (4)

如何通過科技創新 (8)

如何通過産品創新 (8)

提供更符合生活形態的産品 (9)

如何通過營銷創新 (9)

創新的六種形式(下) (10)

如何通過供應鏈創新(上) (11)

第二講創新價值新企業(下) (11)

如何通過供應鏈創新(下) (11)

創新的五種選擇 (12)

幾點建議 (14)

再談創新 (15)

背景資訊 (15)

第三講突破創新的障礙(上) (16)

影響創新的九種因素 (16)

影響創新環境的外在因素 (17)

影響創新環境的內在因素 (19)

第四講突破創新的障礙(下) (22)

妨礙快速革新的七種致命過失 (22)

創意發明的七堂課 (23)

六項水平位移技術的應用 (25)

第五講藍海戰略與創新(上) (29)

基本概念 (29)

怎樣制定藍海戰略 (32)

藍海商機就在你身邊 (34)

創造藍海的獲利和成長結果 (34)

第六講藍海戰略與創新(下) (35)

藍海戰略的價值創新 (35)

制定藍海戰略的具體辦法 (37)

第七講創新思維的系統(上) (40)

産生新構想的思維邏輯 (40)

創意的來源 (41)

第八講創新思維的系統(下) (46)

催生創意的方法 (46)

創意的絆腳石 (47)

提高創意的訓練方法 (49)

第九講創新行銷的突破(上) (53)

對創新營銷的認知 (54)

第十講創新行銷的突破(下) (57)

品牌的創新(下) (57)

創新方案的論證 (59)

一般性的市場創新手法 (61)

突破性的市場創新手法 (62)

第十一講創新設計新趨勢(上) (64)

對創新設計的認知 (64)

創新設計的重要性(上) (65)

第十二講創新設計新趨勢(下) (66)

創新設計的重要性(下) (66)

怎樣實現創新設計 (66)

設計是靈魂 (68)

第十三講十大創富産業分析與研發(上) (70)

現狀分析 (70)

未來中國十大創富行業(上) (71)

第十四講十大創富産業分析與研發(下) (74)

未來中國十大創富行業(中) (74)

未來中國十大創富行業(下) (75)

魔法盒管理模式 (79)

第十五講創新中國的未來(上) (79)

十組驚人的資料 (79)

全球十個驚人事實 (81)

預知五年後世界的思考邏輯 (82)

第十六講創新中國的未來(下) (83)

未來的趨勢分析 (83)

由女性決定的比例 (83)

由女性決定的比例 (83)

邁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84)

第一講創新價值新企業(上)

對創新的認知

創新的六種形式(上)

對創新的認知

1.名人的啓示

圖1-1 名人談創新

2. 創新的重要性

所謂的製造業就是按照某個生産流程一成不變地進行生産,而創造業需要運用大腦改變行爲。

如果我們陶醉於中國今天的製造大國的地位,那麽就無法成爲明天領先的創造大國。如果一個企業認爲今天的利潤已經足以應付生存,那麽它就沒有辦法應對明天的改變。

【舉例】

【舉例一】

耐克運動鞋把很大的業務放在中國製造,製造一雙鞋的成本最多150元,包括設立工廠、聘請工人、購買原料和機器等等,花費150元製造一雙運動鞋之後,製造企業能夠獲得的利潤可能只有15元。但是這樣一雙鞋行銷到全世界後,最貴的可以賣5000元,所以一雙耐克的球鞋可以賺取4850元利潤,而進行製造的人只拿到了150元,扣除成本,只能賺取15元。15元和4850元相差300多倍!可見,只有創造的人才能位於行業的領導地位。

【舉例二】

在當今的英國,創造業非常走俏,這個行業只是出一些idea,做一些設計,然後把設計出來的産品交給別人去生産,進行授權,讓對方去建立品牌。據統計,英國創意工業一年的産值是600億英鎊,即9000億人民幣。

【舉例三】

如果一個企業把産品生産出來之後,放在倉庫裏孤芳自賞,可是卻銷售不出去,那麽說明該企業的行銷沒有做好。如果一個企業生産了産品,也銷售出了産品,可是一段時間之後,顧客不再購買了,這說明是産品沒有不斷的進行創新。

【舉例四】

星巴克咖啡爲什麽那麽受歡迎?同樣是喝咖啡,年輕人爲什麽願意去星巴克?這是因爲星巴克不是把咖啡作爲傳統的咖啡來銷售,而是銷售給顧客一種感覺,叫做第三個地方。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兩個很重要的地方,一個是住的地方,即家,一個是工作的地方,即公司。可是現在星巴克強調除了家和公司之外還有第三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星巴克。

【舉例五】

當初“非典”的爆發使很多餐廳倒閉,可是“非典”的爆發同時也給口罩製造商帶來了商機,可是一般的口罩形式單一、顔色單一,所以如果口罩製造者能夠對自己的産品進行創新,則可能大大提高産品的銷量。

【舉例六】

在一個城市裏第一家賣珍珠奶茶的人就是創新者,所以他賺了很多錢。但是當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相繼開張之後,競爭加劇,利潤攤薄。第一家賣葡式蛋撻的人可以賺到錢,但是後來的跟隨者賺取的利潤就少得多,因此,能夠第一個找到機會、發現機會非常重要。

【舉例七】

一個人去餐廳吃飯,發現很多餐廳都大量的使用一次性筷子,於是他開辦了一家專門生産一次性筷子的工廠,雖然市場競爭很激烈,但是他的工廠訂單卻一直很多,原來他進行了一項很簡單的創新,那就是在筷子的包裝袋上印上一些文字,比如提醒顧客今天是星期幾、是什麽節日等,使得顧客在使用筷子的時候先得到一點小小的驚喜。

總之,創造力是人類塑造生活的基本能力,人們在影響周圍環境以及創造可以生活和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在不斷的發明和塑造自己。有創意的行動把具有生産力的行爲、具有創造力的實驗結合在一起,因而促進了人類潛能的發展。

因爲缺少創新,所以創造力消失,因爲缺少創造力,所以構想消失,因爲缺少構想,所以産品消失,因爲欠缺客戶,所以生意消失,因爲欠缺生意,所以公司消失……所有這一切都只因爲欠缺了創新。

圖1-2 創新的價值

【自檢】

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你認爲創新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否重要?爲什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所在的企業對於創新是否重視?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新的六種形式(上)

如何通過經營模式創造價值

1.增加市場佔有率來爭取未來更大的利潤

市場佔有率就是成績,所以有的企業或企業家在起步的時候投資大量費用,甚至不賺錢,都要先提高市場佔有率。

【案例】

盛大網路目前一年的營業額只有幾億元,但是其總裁陳天橋的個人身價就有150億元,按照兩者的比例,投資者需要30年才能拿回成本,但是這些投資者所看到的不是陳天橋今天的價值,而是盛大網路目前在中國大陸擁有的將近一億左右的使用者,這就是市場佔有率的價值所在。

2. 創造全新的事業

所謂全新的事業就是其他人沒有發現、沒有從事過的行業。

【舉例】

在20年前,城市中並沒有一個行業叫做速遞,可是現在,我們即使是買一張車票,也會找速遞去取送,可以說速遞就是一種新的事業。

3. 創造新的成長空間

創造新的空間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找出新的顧客群

【舉例】

很多企業在從事安全套的製造,但是安全套的生産流程並不是只能用來生産安全套,因爲安全套的製造生産流程和另一種産品一模一樣,那就是醫學用的手套。所以如果能夠改變一個製造的模具,就可以産生新的客源。

提供新的産品

新的産品要求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彈性更高。

【舉例】

某生産純淨水的企業爲客戶主動上門安裝飲水機,該企業宣稱:“我們的飲水機不要錢,您只要使用我們生産的純淨水就可以了。”這就是改變銷售的過程,這個舉措使得産品的彈性更大。

新市場

【舉例】

一般來說,絲襪是女士的專用品,但是如果我們認爲絲襪和男人沒有關係,那麽我們就賺不到男士的錢。如果換個思路,就會找到新的市場:登山者都需要穿絲襪,而且要穿很多雙絲襪,因爲絲襪穿在腳上是最保暖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果我們以常規的思維來看,就不能發現這個市場。

4.讓企業更有活力

【舉例】

有一家公司鼓勵員工休假,規定每年員工都可以休假7到14天,資深者甚至可以休假一個月,在這段時間公司讓員工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去接受新事物,以便回來有更多新的創意。

如何通過科技創新

1. 更多的應用科技來擴大經濟規模

如果能夠合理的應用新科技,企業影響顧客的層面就會更大,速度就會更快。

【舉例】

以前企業向顧客發佈通知的時候,只有一個一個打電話,現在只要公司安裝群呼的軟體系統,就可以群發短消息。

2. 通過標準的平臺發揮影響力

當一個行業的標準由你來制定的時候,事實上這個行業的市場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舉例】

以前全世界的電腦程式語言都是IBM編定的,全世界的軟體應用都是微軟開發的。可是現在世界上很多的製造流程、源代碼、代碼等都由中國來生産制定,所以中國擁有未來最大的市場和主動權。

3. 通過表現成本提升知名度

應用科技不僅可以節省更多的人力,減少冗長的工作,還可以幫助企業創造更大的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知名度。

4. 通過科技更有效的傳遞形象

有時候應用科技,只需要一個很簡單的舉措和很低的成本就可以把企業的形象傳遞出去。

【舉例】

在企業的電子郵件中附一個非常簡短的公司宣傳片,通過郵件打包寄給客戶,可能只需要三分鐘的時間,但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這個精彩的宣傳片。

5. 通過新産品的不斷推出來增加産品的功能

目前越來越多的産品都會加上新科技的功能。

【舉例】

手機以前只具備話音功能,可是現在手機可以上網,可以發多媒體短信,還具有很多其他的新功能。

如何通過産品創新

1. 爲顧客量身定制的産品

這是一個越來越個性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

而不是大量客戶中的一員,所以爲顧客量身定制産品就變得非常重要。

【舉例】

【舉例一】

一位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去某個城市演講,晚上入住一家五星級酒店,這家酒店的總經理知道這位經濟學家要來,就主動聯絡主辦單位說:“我們知道××老師要來,我們酒店非常歡迎他,我們打算用VIP待遇來招待××老師。”這樣,這位經濟學家覺得自己很受尊重。

【舉例二】

我們經常要送資料給客戶,這些資料本來只是一份普通的宣傳單,可是如果我們能夠在資料上列印客戶的名字,或者在宣傳單上寫上“特別爲您精心呈現”等字樣,那麽客戶在看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就會産生一種“這份資料是爲自己專門設計”的感覺。

【舉例三】

香港減肥成風,所以就出現了一種量身打造、瘦身媒體産業,這些行業的公司會針對不同的顧客制定專門的減肥方案。

【舉例四】

一個企業專門從事OEM,即代工生産,該企業向客戶宣稱:“本企業整個代工的程式是最用心的,代工的品質是最好的。代工的時候會考慮到代工品牌的特徵應該怎樣呈現。”所以客戶都非常滿意。

提供更符合生活形態的産品

所謂符合生活形態的産品,就是融入客戶的生活習慣當中,成爲必不可少的東西。誰能夠創造生活形態,誰就能賺取利潤。

【舉例】

【舉例一】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和臺灣、香港等地區,很多人的生活裏都離不開咖啡,他們每天早上起來先喝一杯咖啡,中午吃飯再喝一杯咖啡,晚上回家還要喝咖啡,與客戶見面、與朋友約會都會選在星巴克。咖啡已經深入了他們的生活,所以咖啡的市場越來越大。

【舉例二】

在很多年輕人當中,用手機發短信已經成爲一種生活形態;在全世界衆多女士減肥和美容也是一種生活形態;在中國大陸創業也成爲了一種生活形態……生活形態很多,就看你能否發現和創造。

3. 創造會思考的産品

所謂會思考的産品,就是從客戶的角度考慮,滿足客戶需求的産品。

【舉例】

人們發明機器人,是希望機器人能代替人去從事一些瑣碎、繁重或者危險的工作,所以機器人是會思考的産品;現在很多手機都有自動搜尋姓名的功能,這也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是一種會思考的産品。

如何通過營銷創新

1.取得客戶認可的營銷方法更能夠訴求目標客戶的需求

如果一個産品能夠獲得客戶的認可,有很多客戶幫助見證,那麽這個産品的銷路一定會很好。取得客戶認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詢問客戶:“我可以把你的名字印在産品的宣傳單上面嗎?”這樣做的好處是從客戶的角度來闡述産品,利用客戶宣傳自己的産品,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2. 降低營銷成本

使用傳統的方法寄郵件需要很多成本,這種方法正在逐漸被電子郵件所取代,這一替代可以有效地降低營銷成本。還有很多其他的途徑都可以降低營銷成本。

【舉例】

很多跨國的大型電腦公司都在中國捐贈了大量的電腦,他們把電腦主要捐贈到偏僻鄉下,比如黃陽川。黃陽川這個小鎮非常偏僻,但是這個鎮上的中學就有IBM捐贈的10部電腦和戴爾捐贈的20部電腦。這些公司今天在中國的孩子身上投資,幫助他們認識科技産品,將來這些孩子就是這些企業産品最忠誠的使用者。

3. 增加顧客的忠誠度

怎樣提高顧客的忠誠度是企業必須研究的課題。

【舉例】

讓我們回想一下,你和朋友吃飯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會去自己熟悉的餐廳?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熟悉的品牌?這些都是忠誠度的表現。

【心得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新的六種形式(下)

如何通過服務創新

1.服務的第一個原則是隨時、隨地、更便宜、更有彈性

我們提倡服務要隨時可以得到,隨處可以得到,服務要更便宜,還要更有彈性,只有這樣的服務才是令客戶滿意的服務。

【舉例】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刷牙,根據牙齒保護理論,牙刷每個月要更換一次,所以每三個月換一次牙刷的人就是牙刷廠家的目標顧客,如果能夠遊說這些人每月換一次牙刷,那麽銷售量就可以提高三倍。在臺灣有一個人,他每天開著賓士車,把牙刷送到社區的各個人家,大家開始都認爲這個人是在開玩笑,但是他堅持每個月定時送,有時一次就可以送500支,因爲人們在拿到牙刷之後,會和鄰居、朋友、親人講,所以請他送牙刷的人越來越多,他的業績也越來越好。此外,這個人和牙醫合作,如果他的客戶患了牙病,他就會開著賓士車帶客戶去看牙,所以客戶對他非常滿意。

2. 服務的第二個原則是讓顧客更安心

讓客戶更安心就是要幫助客戶考慮周全,讓客戶可以坐在家裏什麽都不用

管。

【舉例】

很多買車的人對汽車並不瞭解,他們只知道怎樣開車,但是對怎樣保養和維修汽車則一無所知,所以在汽車出現故障的時候往往是一籌莫展。一些汽車廠家會建立顧客的檔案,通過顧客關係管理軟體在適當的時候給顧客各種提醒,比如什麽時候需要對汽車做保養了,而且會主動上門把顧客的車開走,保養完畢之後再開回來。

3. 服務的第三個原則是不斷的學習、瞭解顧客的取向和習性

每一位顧客的習慣都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到餐廳吃飯,有的人希望熱鬧一些,有的人希望安靜一些,有的人喜歡菜鹹一點,有的人喜歡淡一點,所以我們必須根據顧客的不同習性提供專業的服務。製作顧客身份證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爲每一位顧客製作一個身份證,盡可能多的包含顧客各方面的資料,以此來幫助我們瞭解顧客的取向和習性,從而採取相應的服務策略。

如何通過供應鏈創新(上)

1.降低生產線上的閒置資源存量

對於一些閒置的物品最好進行處理,一可以清理現場,二可以節省成本。

【舉例】

汽車經常需要換輪胎,輪胎換下來之後外面是一個大大的輪胎蓋,對換下的輪胎蓋,處理方法一般是重新回爐製作二手胎,但是在臺灣地區,有人把這種輪胎蓋專門賣給健身公司,健身公司利用輪胎蓋建起了一面牆,每個輪胎蓋上都寫著一行字:“歡迎進入時代轉動的巨輪”,於是這些輪胎又變成了有用的裝飾品。

2.周期要更短,要快速回應市場的不確定性

以前企業的服務流程很長,而現在則要求服務流程變短,因爲當今一個追求速度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快速回應市場的不確定性。

【舉例】

某內衣生産工廠在“非典”期間發現臺灣口罩非常短缺,廠商一想:胸罩不就等於兩個口罩的結合?於是廠家立即把一條胸罩的生產線拆成兩條口罩的生產線,改爲大量生産口罩,並將口罩運往臺灣銷售,結果獲得了大量利潤。

第二講創新價值新企業(下)

創新的六種形式(下)

創新的五種選擇

如何通過供應鏈創新(下)

3.提供更新鮮的産品

【舉例】

現在有很多24小時營業的超市和速食店,顧客即使在淩晨兩點想要吃新鮮的東西,也可以吃得到。

圖2-1 過去與現在的對比

總之,從上面講述的六種創新形式,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要用“競爭力公式”評估企業的各種投資及經營方法;

産業的典範的轉移,會改變顧客的價值;

不要錯過任何顧客價值創新的機會;

創新比預期的要容易;

創新價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時代在不斷地改變,我們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

創新的五種選擇

熊彼得的創新理論和臭蟲工廠《青蛙理論》

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於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書中提出。熊彼得的創新包括下列5種具體情況:

提出新産品,或者改良原有産品;

使用新的生産方法,例如從人工生産改爲流水線生産;

發現新的市場,例如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

發現新的原料或半成品,例如使用鈦金屬來製作眼鏡的鏡框;

新的産業組織,例如新興的培訓公司。

臭蟲工廠(Skunk Works)最早是美國航太公司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研發中心(Advanced Development Project Unit)的昵稱,這個研發中心在成立的當年就締造了傳奇,只花了143天的時間就開發出XP80噴氣發動機,從此成爲洛克希德馬丁的研發心臟,而臭蟲工廠這個術語也被廣泛用於稱呼各個企業內部進行的創新專案。對於想要培養創新的企業來說,設立臭蟲工廠是

促進創新的選擇之一。

1. 企業創投投資

簡單地說,企業創投就是企業以投資外部的新創公司,或者在內部成立“臭蟲工廠”的方式,讓創新構想獨立運作。由於成功的案例太少,大多數企業現在已經放棄了這種創新方式,但是我們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思維。

【舉例】

現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引進外部資金進行改革和創新,比如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吸引了80億美元,是2005年全世界最大的上市投資案。在上市之前,國家先花了幾千億填補壞賬,同時引進日本的一個獨立董事擔任中國建設銀行的獨立董事,目的就是希望引進日本健全的管理體系來改造中國既有的銀行體系。

2. 知識産權授權

所謂知識産權授權就是把自己的核心專長變成一種智慧,然後交給別人來執行。在密集型經濟發展起來之後,企業界開始把比較沒有價值的生産活動委託給別人做,自己只抓經濟發展的獨有知識産權,獲得知識産權的收入。對很多企業來講,目前授權可能做得不多,但是只要願意去做,10年、20年、30年之後,企業授權的金額會遠大於自己生産的金額。

【舉例一】

麥肯錫是全世界最大的顧問公司,麥肯錫公司把它解決問題的模式轉化成一種顧問標準,利用智慧操作的模式在全世界各地賺取利潤。

每一家企業都應當參加一個競賽,即申請專利的競賽,任何東西一旦擁有專利,就可以轉化爲巨大的財富。

【舉例二】

臺灣某工廠和瑞士的羅斯大藥廠聯繫,希望能獲得羅斯藥廠的授權,在臺灣地區生産治療禽流感的藥品,該工廠準備製造10萬人的藥,所有的成本都由自己負擔,但是藥的配方是羅斯藥廠的,羅斯藥廠開出來的授權價格是10億美元!相當於一份藥要1萬元,而藥的製造成本可能不過10元。

3.通過結盟合作進行更大的創新

企業結成一個策略聯盟、共同開發新的技術或者設定産業鏈標準,都是合作創新的模式。企業通過結盟提供創新之後,要想在市場上脫穎而出,關鍵是將技術商業化的能力。

4. 通過收購進行更多的創新

收購已經開發出新技術的公司,從而能夠立刻獲得最新的技術及技術人員,所以被視爲是實現創新的好方法。

【舉例】

聯想收購了IBM個人電腦事業部,可以立刻擁有個人電腦事業部所擁有的最優秀的研發團隊以及一切的成果。

需要提醒的是,僅僅依靠收購很難維持長久的獲利,所以企業不能完全仰賴收購來實現創新。

5.創新衍生的事業

所謂衍生事業就是從原有的事業中生成的新的事業,因爲跨行經營比較困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word版本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尹中卿/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2013年高考作文猜想: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

2013年高考作文猜想: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猜想: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1世纪的全球,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无处不在。 2012年,国庆前后,《经济日报》推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整版专题报道,其中一篇述评指出。虽然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但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比如以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为代价、依赖低廉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之痛。以及频频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 专题认为,我国要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就必须发展中国智造。这不仅有利于破解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而且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向全世界展现made in China新的形象与风采。 有人推算。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关闭大约在2033年前后。新世纪是20年代将进入战略规划期。对于中国制造而言,未来十年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期,更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型的关键期。虽然我们都知晓。这个跳跃充满着机遇和希望,但也不能忘记。这种变肯定会带有痛苦感。而且时间也会较长。 那么,我们用什么来锻造made in China,又怎么来铸造中国智造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押题理由 以前高考作文命题,都是远离时事,远离热点,但从2008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则给出汶川地震救援的材料。2009年,高考江西卷作文给出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的材料。2010年,全国卷作文给出了当年世界读书日关于浅阅读讨论的材料。2011年,全国课标卷作文又给出了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材料。历年真题充分说明,时事、热点走进作文命题的大门已经敞开,我们绝对不能漠然视之。 需要注意的是,考过4年后,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并没有涉及时事和热点。因此,2013年涉及时事、热点的可能性更大了,我们必须充分准备。 解题方向 方向1 保持清醒头脑,勇敢迎接挑战 名师支招 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高速发展,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世界排名第二。这个第二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以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为代价、依赖低廉劳动力成本等换来的。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们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我们的产品虽然走出了国门,但质量不高,声誉不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迎接挑战,走出困境,步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备考素材 傅楚楚的女儿郭爱凤在法国留学,于是母女用通信的方式交流。这些通信以两地书的形式在《大众日报》丰收副刊连载。郭爱凤在一封信中写道: 只是有一件事,即使走了再多的地方,还是让我介意,每次见到。心里的郁结便久久难以化解。它跟一个词有关:China。 那天在意大利的锡耶纳小镇闲逛,一个纪念品商店门口写着no made in China(没有中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是在国家质量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并发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以多种形式于每年9月份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月并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的全国范围内的质量专题活动。 今年的主题是: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 这三个转变是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 三个转变的内在联系:中国创造是根本,中国质量是保证,中国品牌是归宿。 谈谈中国制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催化下,中国制造以其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但如果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仅为1.78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制造业产值高出美国就不只是0.4%,而是高达15.2%。而就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所以,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感受“中国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2010年又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去了三年,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中国的经济腾飞,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这一组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诉说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而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后面,我们看见的却是...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背后: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中国制造一度沦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例如,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这个现象叫做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世纪经济的奇迹”背后:各类质量安全事件频发。 食品质量:网络流传这样一则调侃的段子: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工程质量:上海、郑州、武汉到最近浙江,相继出现了“楼脆脆”事件,一栋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却整体倒覆。 产品质量:山寨文化的兴起,假冒伪劣的泛滥。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简单介绍一下知识产权吧,我们通常说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其中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取得,我国实行“创作主义”,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作者便享有了权利,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1)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中国的科技在伴随着实行工业化道路中引发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话题——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而如今的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创造就拿最近较受关注的iphone手机为例。众所周知,iphone手机是由美国史蒂芬乔布斯独家创造的手机,可是,在装机等一系列流程尽是用低成本在中国组装!造成这一系列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缺乏技术与创新,缺乏想象力,导致仅仅只是在说明书上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而出国旅游的旅客在各国纪念品商店买回来的纪念品,大多在标签上都印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这让许多的中国旅客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国外的商品上竟印上国内生产标签? 如今,自主创新是我国即将面临的新挑战。然而,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仍在实行,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带着眼睛,文质彬彬的“书呆子”。虽然这次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高考大改革”,可是任然离在商品上贴上“design in China”的标签。 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发展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中国已经在传统制造业发展多年,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缺乏技术与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企业从代工模式中跳出是当务之急,摆脱代工模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之本。

只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活力和战斗力,赢得广泛市场,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 然而,在发展中国创造的历程中,也有不少害群之马,有些企乏创新和法律意识,一味偷窃模仿别人,导致山寨和伪劣产品的盛行,这些产品既影响企业创新的发展,又影响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形象。求快心切、求富心切的冲动,导致“中国制造”的形象从原来的“价廉物美”,逐渐出现与“假冒伪劣”齐名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损失了做人该有的准则和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用最真实的产品来服务社会。 思想是无法借得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使自己真正强盛起来。所以,我们因努力将“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

公务员遴选真题参考文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公务员遴选参考文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一边是国货库存积压,一边是国人在全球扫货;一边是中低端产能过剩,一边是中高端供给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更多充当一个加工厂的角色,各种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却几乎自主创意和领先优势。但在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格力电饭煲在“饭局”中的胜利就是一个例子,它向我们表明,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曾是推动全球增长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当全球经济艰难复苏、深刻调整时,中国经济也步入“转型换挡”关键期,仅靠低成本加工已经无法让中国制造成为可持续增长的一个源动力。而与此同时,人类正在迎来全新的“智”时代。数控和智能化产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制造业发展的格局,不顺应时代发展,就会被社会无情淘汰,竞争的残忍从手机巨头诺基亚的衰落中可窥见一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当然,中国“智”造并非可一蹴而就,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科技创新是关键。低成本的加工“大厂”,带来的是实体经济

的低利润,伴随而至的是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更严重的,是对中国制造质量的质疑。要破解“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首要任务是要从加工代工走向自主研发,从低成本复制走向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并在全国揭开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幕。确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抄袭永远无法超越,创新驱动发展,走向“中国智造”,制造“智”的产品,创造好的品牌,意味着企业需要坚持科技创新。 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工匠精神是基石。中国“智”造,制造中国完美,需要一种敬业、精业、兴业的工匠精神。从火药、浑天仪发明到两弹一星上天,从《本草纲目》到青蒿素,从都江堰到万里长城,从中华老字号到当代国字号工程,从算盘到银河号计算机……莫不是匠心独运的非凡创造。这需要我们在这个快餐时代,保持恪守本分、善做善成的职业态度;保持笃守职责、质量第一的职业操守,保持创新创意、精益求精的开拓精神。 “信心是黄金”。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民族自信是力量之源。要破除中国制造等于“劣质低价”的偏见,只有靠实力打造优质品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创新道路上坚持,在工匠精神中坚守,更需要我们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自信。中国制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把航天员送进了太空,并研发出北斗卫星导航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思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思考——再谈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 技术创富是主流 欧美人似乎比非洲人更早熟悉“中国制造”,服装鞋帽、旅游纪念品、电子产品等不一而足。如果细细观察,从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货中,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制造”在美国开始向高端发展,衣服、鞋帽的比重有所下降,电子和家电产品逐渐打入美国市场,海尔、华为等中国自主品牌出现在美国大型连锁店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这充分说明中国品牌在逐步走向海外市场,并受到世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国品牌和中国服务业不断在国际舞台树立起“中国智造”的形象。 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外,这早已成为潮流。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美国当之无愧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硅谷。对于中国而言,技术创新比地产创新或金融创新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华为,在研发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随策略,在行业的技术领先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级的开发。每年华为都会花费10%的营业收入在研发上。华为的定义是“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流程。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 商业模式是趋势” 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是要扩大行业的盈利点。就具体某家制造业企业而言,则是在整个行业的盈利点中找准自己的盈利点,这一切正是商业模式所解决的问题。 (这个好深奥啊……) 正如马云所说,在新的属于互联网的时代的商业文明中,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遭到摒弃,制造者将以消费者的意志为标准进行定制还的生产。而阿里巴巴就是不断创新的模式,最终打造这样一个以消费者为开端和核心,由消费者、渠道商。制造商、电子商务提供商的生态系统。 文化创新是标尺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必然要求走出创新之路,创新之路也就是从“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的必由之路。时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正是“中国智造”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文化创新设计是每个服装品牌的灵魂所在,波司登就是以流行趋势为设计亮点。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及吻合时下需求的服装是波司登新产品发布不断地突破门,这也是它蝉联中国羽绒服市场销售量冠军的所在。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蒙代尔说过,中国公司已经到了打出自己品牌的时代了,政府应该推动这种健康的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有底气从培养技术自主的能力,完善成功的商业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耿丽姣 王晓芳一.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考试题)时代光华——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单选题 1:推行“第一线作主”的前提条件是:回答:正确 1. A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2. B 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3. C 员工具有很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4. D 以上都包括 2:哈根达斯只卖冰淇淋,戴尔只卖电脑……这些企业的成功说明了企业要想在创新中取胜,应该做到: 回答:正确 1. A 让自己的产品率先进入市场 2. B 冒险前进,坚持到底 3. C 认准一个目标之后专心去做这个市场 4. D 与其他人合作 3:创意大师黄霑说,“创意就是旧有元素的重新排列和组合”。从这一点上来看,创也可以说是:回答:正确 1. A 拼图游戏 2. B 阶段再定义 3. C 改变用途 4. D 魔岛理论 4:下面哪一项是对“重新排序”这项水平位移技术的正确描述:回答:正确 1. A 把产品或服务的一项/几项要素直接拿掉 2. B 改变产品或服务的某一项/某几项要素的顺序 3. C 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某项/某几项做出逆向思考的调整 4. D 给产品增加一项因素或者几项要素,而其他要素维持不变

5:我们要重视创意,因为通过创意,可以:回答:正确 1. A 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2. B 把一个很好的讯息包装起来,让别人可以看到、理解并使用 3. C 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4. D 以上都包括 6:小张在裁纸时手边没有刀片,于是顺手拿了一张名片来替代刀片,他的这种做法从创意上来说,属于下面哪一种创意方式:回答:正确 1. A 阶段再定义 2. B 改变用途 3. C 拼图游戏 4. D 魔岛理论 7: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的区别体现在:回答:正确 1. A 红海战略在现有市场空间竞争,蓝海战略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 2. B 红海战略利用现有的需求,蓝海战略创造和掌握新的需求 3. C 红海战略采取价值与成本抵换,蓝海战略打破价值—成本抵换 4. D 以上都包括 8:消费者对不同产品所付出的精力、时间、金钱的不同,所以对不同产品的关注程度也就不一样,下面哪一个概念可以用来准确的描述这一现象:回答:错误 1. A 参与度 2. B 知识度 3. C 认可度 4. D 深入度 9:我们发现,一些小公司充满了活力和创意,但是一旦发展成为大公司之后,就开始变得僵化,这个现象使下面哪一种思想的反应:回答:正确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正在改革大潮的推进下不断向“中国创造”阔步迈进,虚拟现实、自动驾驶,3D打印、只能家具、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等,一批批先进设备不断涌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元素”,展现“中国智慧”。 然而,中国制造要想实现真正的大发展,还是面对许多的问题。产品数量多、质量差、创新少等;这一些列问题也正在困扰着我们;中国制造给世界的印象也是世界生产的“大工厂”。如何借助世界经济复苏前进的有力风帆,赶上国内发展变革的时代大潮,改变中国制造的现状,大踏步的迈向世界舞台,实现中国创造,打造中国新名片迫在眉睫。 中国创造需要“落地生根”的底气。创造无止境,支持不可少。“中国创造”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扎根基层沃土,靠实干苦干赢取的。要大力营造人人支持创造的浓厚氛围,破解人才、资金、技术等瓶颈制约,把人才、资金吸引到创造一线,激发活力,挖掘潜能,凝聚动能。基层扎下根,创造有生机,伴随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的激发社会活力,千万企业要把握先机、茁壮成长,成为最具创造活力、展示中国创造实力的“新名片”。只有让中国创造“落地生根”,扎根基层,“中国创造”才能长得更高,发展的更稳。才能有自信,有底气。 中国创造需要“大国工匠”精神。伴随着大国复兴的进程,中国

正开启着工匠民族的新时代。未来制造业,终将属于那些思路清晰、立意深刻,真正能影响人、影响时代的匠心制造。可敬的是,中国的民族工业者,正在辨明大势、相机而选,顺世情以致远,正在增强定力、务实进取,合民意而出彩。 中国创造需要“换道超越”的思维。竞争如同爬杆,领先者始终在杆上面,作为追赶者处在下风,杆只有一根,想要超越,唯有换一根杆,努力攀爬,奋勇直追,才有突破可能。中国制造业亦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先进工艺等方面差距明显,要想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突破,往往面临着能力不足、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发展不可能一家独大,制造业市场也不可能一家独揽。落后者只要瞄准前沿,抓住机遇,对准一点用力,以点带面,就有抢得发展的先机。 创新无止境、挑战不止息。面对国际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我们唯有发奋图强,让中国创造以“落地生根”的底气,“大国工匠”的精神,“换道超越”的思维。少点投机取巧多点脚踏实地;少点急功近利多点专注持久;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优品精品,我们就一定能用更多的“中国创造”“惊艳”四方,“照亮”世界。 基层小吏---张文华

展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案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悟新知。 1、师导入: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美丽的烟花,漂亮的纪念品,各队的运动服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知道吗?这些物品都与我们中国有很大关系。下面和老师一起来看一段来自里约奥运会的报道。 2、播放视频。 3、思考:从这段报道中,你发现了什么? 4、初步感知:中国制造的很多东西开始风靡世界了。 板书:中国制造。 二、活动感悟,学习新知。 活动一:身边的“中国制造” 1、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中国制造的产品呢 2、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你生活中的“中国制造”在小组内展示,请小组长来统计一下你们组的搜集成果。(玩具、服装、家电、日用品、药品、交通工具、食品) 3、小结:通过数字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制造遍布于我们的生活中。当每天坐着中国制造的汽车,穿着中国制造的衣服,吃着中国制造的食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生活这么丰富,这确实是我们的骄做与自豪。 活动二:“中国制造”的思考 1、出示材料: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全球最具价值的100强品牌排行榜中,美国占了53位,欧洲占了37位,剩下的就是日本和韩国,一共占了10位,都是都市发达国家。还没有我们的品牌。 2、出示课件:2010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了一年一度的世界品牌500强,(中国有17个)(美国有237个) 3、出示问题:大家猜,中国入选了多少?课件出示:中国有17个。听到这个数字,你想说什么? 4、问题:请告诉我你现在的感受?(中国的世界品牌太少了,中国还需要努力。。。)活动三:“中国创造”的现状 1、欣赏表演:内容:中国制造的一张空白光盘,美国人只花一块钱买入,加入自己高科技的创意,正版的操作系统可以卖到980元,他挣到的是中国生产的980倍。 2、即兴采访:你现在的心情如何?你有什么想法吗? 3、合作学习:怎样做才能让中国变强大呢?(板书:中国创造 科技引领探索创新创自主品牌 4、小结: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创造正在发生 三、拓展升华,提升情感 1、合作探究:中国创造知多少?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浅析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45 标准·弥合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保持创新,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并走在全球制造业前沿不可或缺的一环。 Orange Business Services 中国区总经理|张宇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浅析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不到3%,原因在于中国颇为廉价的劳动力及被低估的人民币价值,随着全球生产制造商的大量涌入,刺激了国内制造业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2018年更是超过30%,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导致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日渐放缓。那么,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如何?又将如何逆势增长?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国内的消费者早已习惯了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的生活方式,此外,消费者还乐于通过各种数字化的途径获取免费的内容。可以说,由于数字化的购物体验不断提高了消费者的期望值,“便宜”二字不足已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然而,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获得利润固然重要,但同时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改变企业价值链,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这意味着制造商必须在生产流程和管理系统上不断创新,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对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且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性,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促使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走在国际前列。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由此可见,政府对于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政策制度正逐步完善,逐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在制造业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等方面。与此同时,国内制造商亦积极寻求相适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应用移动服务、机器人、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以期将自己打造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创新领导者,为市场生产出利润更高、更为精细的产品。 物联网赋能传统制造商 众所周知,基于物联网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制造商可以有效地收集生产线上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允许制造商跟踪能耗,让能耗最大的资产在非高峰时段运行,从而降低能源成本,再次提高盈利能力。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采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制造商,工厂节能可达到10%~20%,劳动效率可提高10%~25%。未来十年,通过节约能耗和降低成本,可为市场创造高达4万亿美元的价值。普华永道预计,2016-2020年,中国制造商将在物联网技术上投资1280亿美元,以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 如今,中国已深入贯彻“智能制造”实践工作。如借用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华为正利用数字化改善其生产线,基于此,华为计划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制造过程的所有设备连接,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减少污染排放。这些创新实践预计将帮助华为每年节省多达5亿美元的生产运营成本。 不难看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保持创新,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并走在全球制造业前沿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定将事半功倍。 编辑|田小梦 txm@https://www.doczj.com/doc/7116592009.html, DOI:10.13571/https://www.doczj.com/doc/7116592009.html,ki.cww.2019.13.019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向前挺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其中“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如今中国制造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那么中国今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呢?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要性可能性 正文: 背景介绍: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化工用品、装潢材料、纺织用品、金属制品等实行反倾销。欧盟也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甚至连印度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而且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受到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简介 中国制造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只要在中国领土内制造的,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是否属于中国,都叫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张瑞敏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的,如果不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得再好也只能是库存。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可以兼顾高端和低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生产多元化产品,从而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竞争的风险。“中国制造”是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要效益。“中国创造”是从管理与技术中要效益。 中国制造的现状 1、十分微薄的经济利益 由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出于产业链的下端,大多以劳动力集中型为主,一般有很少的附加值。劳动者卖命的劳动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据估计,在国内制造商承接的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了92% 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我们往往需要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1 架喷气式客机。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 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 2、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 50年代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日本,60、70年代制造业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进入中国大陆。虽然每一次专业多带来了一个地区的经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_高三作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_高三作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萧伯纳说:“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他是世界著名戏剧大师,是曾嘲笑19世纪的英国戏剧对莎士比亚无用的逐流和分析,建立了自己梦想中的戏剧世界、最耀眼的戏剧革新者。 与经历呼应,他的话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发人深省。微软收购诺基亚,曾辉煌一时的行业巨头也就这么令人叹息的沦陷。摩托罗拉、索爱、诺基亚,所有这些发生之后,人们扼腕、思索,寻找发生这一切的原因。而我想着微软会在这之前对着全世界茫然不知的人微笑,我们就要收购诺基亚,为什么不能这样,手机产业可是计算机产业的追求呢。而作为芬兰的标志,诺基亚的被收购让芬兰人慌了神,后知后觉的芬兰人只有不停地责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毫无疑问,微软赢得了这一场比赛,与诺基亚,与自己。 已经发生不可挽回,胜利给予未发生青眼。 中国一直以大国自诩,人口、国土都在世界前列,却撑死也没有世界顶尖品牌,现状令人尴尬。不久前奥巴马在港口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制造时,大风吹掉背后起重机上的国旗,露出起重机上的中国制造标志。这或许让美国总统尴尬,但更值得中国人深思,泱泱大国十三亿人口,一向只凭着廉价的劳动力将madein china输至世界各地,区区一个英文短语把所有的公司与工厂详尽概括。追究原因,大概不论出口还是国内,商人们看到风靡于市场,询问为什么会这样,得到产品的信息,生产。就像被剥夺了思想的猴子,看到才会做到,有了过去才有了未来。可是追究原因又有何用,一味执着于制造,忘却创造的诺基亚跌下神坛再也回不去。芬兰是前车之鉴。中国制造就是我们的标志,经济强国是我们的梦想,可是印度正在剥夺我们制造大国的地位,如果失去了那区区的英文短语,梦想又将何去何从? 有了创造才有了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创造。梦想与创造,似乎是密不可分,被一种超越现在的飞翔心态牢牢捆绑。我们实现世界经济强国梦想的方式,似乎就是对已逝的追随,所以我们跟在梦想之后,永远无法超越在梦想之前。梦想一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别人想不到的“未发生”,这才是从制造到创造的办法,也才是中国迈向经济强国胜利的路径。 当达芬奇的奇思妙想浮现于自己心里,当达芬奇前无古人的创造展现在世人眼前,当达芬奇的飞天梦想最终被后人实现,当所有不可能成为可能,未发生最终发生,我们面对这铺天盖地的中国制造,是不是会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中国创造? 评语:审题是准确的,立意也可,但文章读起来感觉有点吃力,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原来,为什么会这样,针对“中国制造”的弊端还揭示得不够,或者没有揭示,自然,“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论证也就失去了基础。另外,世界其他国家的例子只能是旁证,不能成为主证。请作重大修改。重拾·美好 今天是元旦放假的第三天,我和好朋友张小姣、申向丽、王晓艳做完了假日作业,干什

自主创新_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卫兴华武靖州 经济 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的软肋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制造”的成长史。中国制造业所取得的成就,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样,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虽然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绝大部分产品处于短缺状态。而到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许多行业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工业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底端,产品附加值很低。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软肋。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占11.6%,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仅占5.3%,研发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①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实,使得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难。 以低端产品为主体的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微薄。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的“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7.49%、31.21%,而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下降了18.27%。这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因素,但也暴露了中国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体形式,占整个出口贸易的近一半。加工贸易主要采取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的形式,东道国的生产企业从中只收取加工费,所获收益很低。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环境保护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使得产品价格提升空间不大。如果不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会进一步被稀释。利润微薄导致制造业劳动报酬提升缓慢,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反过来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过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决定了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低端产品、以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中高端的产品大部分是外资企业所生产或者由国内企业贴牌生产。国家科技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30%。但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绝大部分产品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并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三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了很大份额。也就是说,即使是中国制造的高技术产品,也是处在产业链的底部。这种产业链底部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靠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维持的,生产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资源消耗的增加。 对外部技术与市场的依赖性强,易受全球经济波动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我国目前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0%以上。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之国内消费需求增幅缓慢,导致工业产品出口迅速扩张,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持续增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上世纪90年代基本保持在30%~40%的区间。加入WTO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达60%。②而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外贸依存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困扰着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球超过三成的反倾销调查和超过七成的反补贴调查都是针对中国产品。 向“中国创造”升级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历程看,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变强的过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既是由制造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为了使“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应健全自主 创新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并在重视 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 128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申论范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古语有云:“内外兼修,方得风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内外兼修。当前我国的中国制造水平不高、产品低端、质量较差。无论是德国车冲击国产车市场,还是日本小商品引发国人抢购,亦或是瑞士表抢占了国内市场,都使得当前中国制造步履维艰。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内外兼修;要实现“中国智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必须内外合力。 发展制造业要注重品牌建设。目前制造业发展困境莫过于企业品牌建设问题。当下企业品牌建设问题颇多。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重点培育地方企业让地方品牌缺乏竞争力,这让品牌建设困难重重;品牌形象较低、存在质低价廉现象、国外品牌打压严重、国内同行竞价血拼、产品竞争非常残酷,这让品牌建设陷入困境;企业品牌意识低下、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存在同质化竞争、盲目抄袭模仿严重、缺乏品牌运作人才、品牌管理过于简单,这更让品牌建设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应该从打造优势品牌、淘汰落后产品、突出产品特色开始。 发展制造业要强化企业精神。具体来说,强化企业精神需要“精字当头、专字为本、聚字为要”.首先,“精”字当头即重视产品质量、追求工艺极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励技术提升、增加设备投入、注重自主研发、提高客户满意率;其次,“专”字为本即术业有专攻;再次,“聚”字为要即成立研发中心、引进高校人才。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精神努力为之。 发展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不止一次地说过:“当下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乱象简单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因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产品工艺、不求产品品质、无视产品口碑、忽略用户需求、割裂市场反馈……也正是因为这些难题让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转型、摘掉“中国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须从“工匠精神”开始。 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制造必须扎扎实实干、步步为营干、循序渐进干。只有注重品牌建设、强化企业精神、倡导工匠精神、注重国际合作才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制造”实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全新景象。才能让“中国制造”“今胜于昨,明复胜于今”,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目标。(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之于当代青年的责任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融入世界经济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一天你发现,在国外的大大小小的商场里面,大多贴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世界经济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因为中国源源不断的提供着中国制造的商品。但是中国制造正面临质量不好,大路货,技术基础差的现状。过度投资生产,将阻碍国内消费,阻碍建构消费驱动的、创新型的经济。 中国制造急速扩张,但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却给我带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且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的普及,西方的贸易壁垒更为森严。中国制造必须要转型。从创新、改革入手,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向环境友好型的制造业转变。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智造,转型,大学生 引言二十一世纪,中国作为劳动力大国,已经使“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从细小的螺丝螺帽到大型的设备机器,从最简易的纺织到精密仪器,中国制造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廉价”的中国制造究竟能走多远?西方森严的贸易壁垒、度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中国正迫切地需要一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 为什么要转型?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融入世界经济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一天你发现,在国外的大大小小的商场里面,大多贴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世界经济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因为中国源源不断的提供着中国制造的商品,但是如果你问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如何?那么无疑就是,“廉价”,就像德国制造给人以“质量好”,日本制造给人以“技术领先”一样,“廉价”是中国制造的一个标签。我们总是要说,物美价廉,事实上,真正能做到物美价廉的很少,中国制造在廉价的同时,也顶着一顶这样的帽子,那就是,质量不好,大路货,技术基础差。中国自身也忧虑产能过剩。如果产能过剩企业不能卖出产品,他们将铤而走险不履行偿贷责任。如果企业继续过度投资生产,将阻碍国内消费,阻碍建构消费驱动的、创新型的经济。国家发改委曾警告6个工业行业存在大量的产能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下《这些东西哪里来》第2课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案

8. 这些东西哪里来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懂得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才能体现中国工业的创新能力。 2.在调查和了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懂得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才能体现中国工业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在调查和了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案例资料;学生课前查找关于工业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 1.比一比,说一说 (1)出示:Made in China / Created in China (2)说一说:你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英文?你们可知道它们的意思? (3)认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4)说说你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理解。 2.揭示课题:8. 这些东西哪里来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二、新知探究。 (一)看一看,说一说。

1.暑假,李亚参加了中美青少年友好夏令营。到美国后,他发现美国市场上很多商品上印着"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的字样。 (1)李亚想买一件运动衫。在美国商店里,他看到很多运动衫的商标上标着“中国制造”。 (2)李亚想给朋友买一件小礼品,一看商标,也印着“中国制造”。 (3)李亚乘坐观光车,司机知道他是从中国来的,高兴地告诉他,观光车是中国制造的。 2.观察各种商品,能否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 3.师小结: 不但在美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其他的很多国家仍然能够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制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的是商品是由中国生产的,但这并不能代表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是由中国发明创造的。那有没有由中国发明创造的东西呢? (二)查一查,说一说 1.查一查:说说你了解的“中国创造”。 (1)中国高铁 (2)神舟十一号飞船 2.区别一下:“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3.查找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创造”。 (1)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 (2)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3)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4)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独一无二。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