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流病统计期末复习流行病思考题.doc

预防流病统计期末复习流行病思考题.doc

预防流病统计期末复习流行病思考题.doc
预防流病统计期末复习流行病思考题.doc

流行病学的定义及重要观点?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索,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重要观点:①群体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包括:横断血研究;生态学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2实验性研究

(1)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以病人为研究对象,评价某种药物或疗法的效果。

(2)非随机对照试验:

现场试验:干预对彖为未患病的个体,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杲。

社区干预试验:干预对象为群体,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类实验:多指不能满足随机分配原则的实验研究。

不满足实验性研究设立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等特征之一的研究。

3理论性研究

(1)理论流行病学,也叫数学流行病学

(2)方法的研究:为流行病学本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疾病分布的概念?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空间)和不同人群(人间)表现的数量或频率特征。简称三间分布,又称为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或疾病的人群现象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与联系?

患病率二发病率X病程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屮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者所占的比值。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①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病例在发病时间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病例之I'可无明显联系。涉及区域:较大范围人群。

形成原因:a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接种疫苗维持着人群的一定免疫水平b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c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d潜伏期长的传染病。

②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吋称大流行。

③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屮,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

为暴发。

疾病时间分布的特征有哪些?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K期趋势

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

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及重点保护对象;

探索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

分析传染病的年龄分布动态,了解人群的免疫状况;

制定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描述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有哪两种?各适用于何种疾病?

横断面分析:在特定时间内,刈?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常用于描述传染病等急性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

出生队列分析: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的分析。揭示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能正确反映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

多用于发病率或死亡率有明显长期变化趋势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描述性研究: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现况研究:又称横断血研究,是-?种较为常用的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其它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进行公共卫生决策的立足点之一;在流行病学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普査: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或具有某种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总体中,抽収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样本信息推论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

现况研究的主要目的?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发现病因线索;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疾病监测;其他:卫生需求、卫生规划、卫生决策等

现况研究的样本含量和哪些因素有关?总体的疾病患病率高低或标准差大小;对研究结果精确性高低要求,精确性要求越高,所需样本越大;反之,样本量不必过大;显著性水平(a )简述随机抽样的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抽样调査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一普查:早发现、早诊断外,可以普及医学卫生知识;确定调查对象简单;能够全面获得普查人群的有关资料:比较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抽样调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调查范围小,调查精度较高。

缺点一普查:工作量大,费用较高,组织工作复杂,调查的精确度可能下降;调查内容有限,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和现场诊断技术比较复杂的疾病;由于普查对象多,调查时间短,难免重复和遗漏,无应答比例较高,质量不易控制。

抽样调查: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均比普查要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被发现;不适用于变异较大的资料,不适用于患病率较低的疾病。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队列研究是在某一特定人群屮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不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亚组, 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在队列研究屮,所选研究对象必须是在开始时没有出现研究结局,但是有可能出现该结局的人

群。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应有可比性,非暴露组除了未暴露于某因素外,其余各方血应尽可能与暴露组相同。

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是前瞻性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

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解释RR、AR、PAR、AR%、PAR%?

相对危险度(RR):反映暴露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的指标,本质是率比。

归因危险度(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组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为病因分值(EF),指暴露人群屮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总体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总体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占总体人群中该病总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

解释发病密度和累计发病率?

累及发病率CI:指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例数与观察开始时总人数之比。适用条件:样本量大,人口稳定,资料比较整齐。

发病密度ID: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即某人群在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与观察期内的观察对象之比。适用条件:人口不稳定,波动较大,样本量小的情况下。

队列研究中如何选择研究对象?

1具有代表性的人群

2未患所研究疾病

3分为暴需人群和非暴露人群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1.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可直接获得发病率(死亡率),可直接计算RR和AR等联系强度指标,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

3.暴露与疾病的吋间关系明确,偏倚较少,可用于验证病因假设;

4.可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局限性:1.所需样本大,研究时间长,费人力、物力;2.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3容易产生失访偏倚;4.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大。5?随访过程屮,可能有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已知变量发生变化,使分析复杂化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対照,分別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断疾病与暴蛊之间有无关联和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基本原理:选择一组所研究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2设立对照3从因到果追溯调查4论证强度

对照组选择的基本原则?①侯选对象必须来口产生病例的总体②不患有所要研究的疾病③ 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将会成为合格的病例组研究对象。

匹配的目的去除某些因素和特征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提高研究的效率。

比值比(OR):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

素的暴露比值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优缺点比较?

比较项目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吋间顺序由因及果由果及因

适合疾病发病率较高,常见病发病率低,罕见病

研究因素单因素的疾病多因素单一疾病

危险度指标RR (相对危险度)OR(优势比)

难易程度费时费力省时省力

常见偏倚少,以失访偏倚为主多,选择,混杂偏倚

因果结论可以下因果结果不能下因果结论

成组资料与配对资料的分析?

何谓偏倚?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偏倚:是指在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解释阶段所出现的系统误差

类型: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RCT的基本原理(定义)及特点(特征)

RCT是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与对照两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研究方向是前瞻性的;

特点:它是实验法而非观察法;研究对象必须是一个总体人群的随机样本,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必须设立对照组;必须对实验组施加或减少rh研究者所控制的干预措施;使用盲法观察结果。

RCT设计的三要素?

RCT设计的选择原则?选择对干预措施可能有效的人群;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选择干预措施对其无害的人群:选择高依从性的人群;选择能将试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临床疗效评价的常用指标?

病死率;治愈率;缓解率;复发率;功能丧失率;生存率

何谓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预后:是指疾病发生后的结局。

影响预后的因素:患者的机体状况;疾病本身的特点;患者病情;医疗干预效果;医院内感染;社会、家庭因素。

诊断: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

真实性评价指标的计算及意义P86-87

1?灵敏度:又称为敏感性或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被筛检试验判定为有病的百分率。

意义:灵敏度反映筛检试验检出病人的能力,其值愈大,则漏诊的可能性愈小

A

灵敏度=砲艸%

2假阴性率

3特异度

4假阳性率

5约登指数

6符合率

7预测值:阳性阴性

8似然比

ROC曲线的定义及应用:

乂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是用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作图得出的曲线,它可表示灵敏度和特异度之I'可的关系。

ROC曲线常用來决定最佳临界点,通常最接近左上角的截断点,可定为最佳临界点,作为诊断标准,此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且误诊率和漏诊率最小。ROC曲线也可用來比较两种和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诊断价值,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最佳选择。通过分别计算各个试验的ROC 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哪一试验的面积最大,则哪一试验的诊断价值最佳。

诊断试验评价的基本思想:诊断方法是否简单实用?能否迅速地应用于临床?试验步骤、操作方法、使用及试剂规格、检测対象与注意事项是否具体明确?病人和医护人员是否容易接受?经济效益如何?对病人有无损伤?有无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病因:泛指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流行病学又称为危险因素,狭义的病因指有害的微生物,有毒的化学物质,有害的物理因素等。

疾病发生的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建立假设的途径(Mill准则)

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病因判断的标准(8条)关联的强度;关联的时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特异性”; 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剂量?反应关系;实验证据;生物学的合理性

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岀并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屮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易感人群:容易感染传染病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解释潜伏期、传染期、检疫、医学观察和留验?

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传染期:病人排111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检疫:检疫是风险管理的一种设施,是为了确认某种对象达到一定要求和标准的评定过程。当人类、动物、植物等,由一个地方进入另一个地方,为防帯有传染病等,所以必须进行隔离检疫,尤其当地可能发生传染。为了预防传染病的输入、传出和传播所采収的综合措施, 包括医学检查、卫生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医学观察:一般对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施行医学观察。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要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留验:又叫隔离观察。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进行留验。将他们收留在指泄场所进行观察, 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种类有哪些?甲类乙类丙类共37种

什么是疫源地?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有哪些?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它包括传染源停留的场所和传染源周围区域以及可能受到感染威胁的人。

条件:1?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死亡、移至他处)或不再排出病原体(治愈);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我国儿童现行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内容?

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髄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自学:

疾病三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乂称临床预防,指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防止病情恶化,以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促进功能恢复,心理康复, 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主要措施有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小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什么是疾病监测?简述疾病监测的步骤和内容?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1建立健全检测机构,收集资料;2整理分析和评价所收集的资料;3反馈信息;4监测资料的应用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牛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领导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医院内交叉感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制剂;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不严格;临床治疗方式的改变及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常规工作:加大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医院的合理布局;加强临床对抗生素应用的管理;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监测;加强对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购入及使用管理

医院感染发生时的措施:隔离患者:至连续病原学检查确认无传染性

检疫:対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相关科室终末消毒,停止收容新病人,至超过该病最长潜伏期且无新的感染发生为止

检查病原携带者:应检对象包括?病人、医院工作人员、常来医院陪护探视的人员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动态及原因,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任务。常用调查方法有:爆发调查、现场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干预研究等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细菌性传染病与肠道寄生虫病 同学们,炎热的夏季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由于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特别频繁,蚊蝇和细菌繁殖特别快,从而使我们身边患有肠道传染病的同学特别多。那么,在这炎热的夏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呢,从哪些方面做好预防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吧。 夏季最容易发生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及易引起暴发流行。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和粪便传播。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它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物,饮水或食具,通过苍蝇、蚊虫等为媒介污染食物或用具,经口感染。急性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在夏季如果食物或水源被严重污染,就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引起肠道传染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 (1)病原体繁殖快:当温度升至21℃以上时,细菌繁殖速度加快,35—37℃时细菌繁殖最为旺盛。夏季湿热,是病原体繁殖最恰当的时候,容易形成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 (2)胃酸酸度低:(人体正常浓度的胃酸能杀死各种病原体,防止它们侵入人体。但在夏季,人体为了调节体温,体表血管扩张,内容量相对增多,以适应外界高温环境,而胃肠道则出现相对贫血;热天出汗多,体内盐分排出也多,血液中氯离子浓度相对减低;)夏秋季饮水量增加,大量喝水常常会冲淡胃酸,使病原体乘虚而入,尤其是喝生水,更容易得病。 (3)苍蝇多:夏季节苍蝇大量繁殖,苍蝇到处乱飞,而且在取食过程中边吸收边排泄,使大量细菌污了食物,人吃了以后就易感染肠道传染病。 平时我们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如吃了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用了被苍蝇等害虫爬过的食品,喝了生水,吃了没有清洗干净的瓜果,饭前不洗手等都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那么,如果患有肠道传染病,它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怎么样传播呢? 病原体随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除后,污染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接苍蝇等媒介经口腔进入人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发病,然后继续排除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针对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我们同学自身应做好哪些预防措施呢? 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

卫生统计学 案例版丁元林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ECDBB 第二章:BDABC 第三章:DEBCD AEA 第四章:DCCDD DCBD 第五章:DCBDB AEEEC 第六章:CBEDC DDDDA 第七章:ACCBB DACEA 第八章:ABCDD BDADB 第九章:DDBCD AEA 第十章:BDCCE BDAEA 第十一章:CAEDC DBCCD 第十二章:BCAEE BA 第十三章:DDBCC BCDE 第十四章:无 第十五章:无 第十六章:无 第十七章:DBABC BDE 第十八章:无 第十九章:BDCDC CCADC 《卫生统计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统计资料可以分为那几种类型?举例说明不同类型资料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答:(1)1定量资料(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2无序分类资料(二项分类资料、无序多项分类资料)、3有序分类资料(即等级资料);(2)例如人的健康状况可分为“非常好、较好、一般、差、非常差”5个等级,应归为等级资料,若将该五个等级赋值为5、4、3、2、1,就可按定量资料处理。 2、统计工作可分为那几个步骤? 答: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四个步骤。 3、举例说明小概率事件的含义。 答:某人打靶100次,中靶次数少于等于5,那么该人一次打中靶的概率≤0.05,即可称该人一次打中靶的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可以视为很可能不发生。 第二章调查研究设计 1、调查研究有何特点? 答:(1)不能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2)不能随机分组 (3)很难控制干扰因素 (4)一般不能下因果结论 2、四种常用的抽样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答:(1)单纯随机抽样:优点是操作简单,统计量的计算较简便;缺点是当总体观察单位数量庞大时,逐一编号繁复,有时难以做到。 (2)系统抽样:优点是易于理解、操作简便,被抽到的观察单位在总体中分布均匀,抽样误差较单纯随机抽样小;缺点是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偏性或周期性变化。 (3)分层抽样:优点是抽样误差小,各层可以独立进行统计分析,适合大规模统计;缺点是事先要进行分层,操作麻烦。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呼吸道传染病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利用中午的时间给大家讲讲在春季如何预防一些呼吸道传染病. 春天由于气候变化异常,是各种常见病的高发季节,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我们青少年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各个系统发育 还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对疾病往往是防不胜防.那么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呢?首先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呼吸道?它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我们了解了呼吸道,那么什么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呢?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菌通过飞沫、灰尘进入呼吸道引起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又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给他人.常见的传染病有:水痘、麻疹、腮腺炎、流感. 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给他人的呢? (1).飞沫传播学生或老师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通过唾液飞沫、空气飞沫将病菌传播给他人,据有些资料统计,人们在讲话咳嗽时飞出来的唾液飞沫速度很快,每秒有16米,并且喷出来的飞沫每秒40米. (2).灰尘传播患者的痰液,鼻涕里都含有大量病菌.由于平时不注意卫生随地吐痰,拧鼻涕,这些脏物干燥后,病菌就夹在灰尘中随空气到处飞扬,结果被健康人呼入就会感染. (3).直接接触传播手是传染病最直接的途径,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患者手上都沾有大量病菌,他们所接触的物品表面都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不注意直接接触患者的物品,这时病菌就有可能从鼻腔进入呼吸

道引起感染.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不讲卫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多大的危害.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每年春天患有水痘的同学特别多, 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水痘呢?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 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疱疹浆液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患水痘之前一般会出现发热头疼、全身不适、食欲减退、上呼吸道炎症,全身出现皮疹,皮疹出现顺序一般为躯干、头部、面部、四肢.水痘出疹期传染性最强,发病1—2天至疱疹结痂时,都具有传染性.预防措施:加强隔离至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如果疱疹破裂,可以涂紫药水,出 疹期间禁止去公共场所.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我们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呢? 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扫地之前先洒水,保持环境清洁,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2.经常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3.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对患者有传染病的同学即使进行隔离观察,待症状消失经医院检查无传染性才可以返回学校,并即使对教室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4.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绢捂住口鼻,清洁鼻涕后要用流动水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用公 共毛巾. 5.注意均衡饮食,不挑食,少吃零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完整版

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 识讲座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年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为了保障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与快乐,今天在这里给同学们讲一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知识,春季最容易发生的传染病主要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等。如果同学们不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就容易患病哦,学校是个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发病更是容易造成传播,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这些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有它们共同的特点,都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发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这些传染病早期酷似感冒,极容易被误诊,所以,对春季传染病保持高度警惕,及时隔离治疗患者,是防止疫情扩大的关键。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除有上述共同特点之外,还存在各自的特点,医生主要是根据这些疾病的各自特定来进行诊断治疗,并准确地进行防治预防和控制。下面我主要介绍以下几种主要传染病。

1、麻疹:患病初期症状有咳嗽、流涕、发热,主要特点是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全身斑丘疹,维持4至7日,也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麻疹病人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在这里要注意是否曾经打过麻疹疫苗,还有自己曾经是否得过麻疹,现在大年龄组由于没有免疫力,既没有打麻疹疫苗也没有得过麻疹,当身边有麻疹病例时就会传染。 2、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病人口、鼻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主要特点是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3、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初期是一个感冒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绝大多数病人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4,水痘:发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5、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如EV71、COXA16等病毒引起的,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但中学生也有人发病。主要症状

(在校学生)春夏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

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排名)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排名学科代码:0100401 排名校名等级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学科门 1 北京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 复旦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3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4 山东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5 华中科技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6 中南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中山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四川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山西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安徽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排名学科代码:0100402 排名校名等级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学科门 1 华中科技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 四川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3 浙江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4 北京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5 复旦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6 新疆医科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东南大学B+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一)流行性感冒 病因: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以咳嗽、喷嚏所致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通过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 治疗:应及早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并发症。高热、头痛者给予解毒镇静剂。进行抗病毒治疗。 预防:监测病情,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用流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可作预防。 (二)细菌性痢疾 病因:是由志贺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病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水、餐具、手及苍蝇而传播,并经口感染。 治疗:卧床休息,少渣清淡饮食,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物,腹痛、里急后重者可用阿托品。给予抗菌治疗。

预防:严格饮食卫生要求,作好给水位卫生,管好垃圾、粪污,并做到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作好消毒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霍乱 病因;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及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经被污染的水源、食品和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等媒介途径传播。 治疗:早期、迅速、足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菌及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病人严密隔离,卧床休息,注意保温,饮食以流汁为主,剧烈呕吐者暂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 预防:早发现,早报告。对病人所在单位人员集体检疫,并组织预防性服药,必要时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四)鼠疫 病因: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动物间。鼠类和野生啮齿动物,尤其以黄鼠和旱獭属为主要的传染源,借蚤吸血而传播。

肺鼠疫的传染源是病人。 治疗: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后送。急性期绝对卧床,予流质或半流饮食及足量水分,可静脉补液。给予镇静、止痛药。抗菌治疗,必须早期、足量给药。 预防:与菌痢,霍乱基本相同。进行灭鼠、消毒。 (五)病毒性肝炎 病因: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有甲、乙、丙、丁、戊、庚六种。传播:1.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爆发流行,如甲型肝炎;2.主要是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如乙型肝炎。 治疗:本病尚无理想的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应忌酒及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可根据不同病因,不同临床分型和组织学分型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预防:1.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提倡分餐制,加强粪便管理。2.管理传染源,加强疫情传报及病人隔离,饮食行业及幼托人员应定期体检。3.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

流行病与统计学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 AR 归因危险度:也叫特异危险度,即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 attack rate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 旬'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可根据暴露人口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bias偏倚:在研究或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任何影响因素使所获得结果系统地与真实值的偏离叫~,也称系统误差 carrier of pathogen病原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cau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选定患有某病的病例和未患该病的对照分别调查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子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因子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程度大小的观察研究方法 cause病因:能使人们某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称为该病的病因因素,对于一种疾病而言,其病因因素的集合构成了这种疾病的~ cen sus普查:一定时间内对某地或某单位全部对象患某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时间范围视病种和对象多少而定 complianee依从性:指研究对象服从实验安排并予以密切配合的程度 cure rate治愈率:一定期间内,某疾病治愈人数与治疗人数之比

current disinfection 随时消毒:指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即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场所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致病微生物杀灭.~要经常进行,一般指导家属完成 effective rate有效率:一定期间内,某病治疗有效例数与治疗总例数之比,前者包括治愈人数和好转人数 endemic地方性疾病(简称地方病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在我国地方病指与当地水土因素'生物学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其病因存在于发病地区的水'土壤'粮食中 epidemic process流行过程: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exposure暴露:指曾经接触过某种研究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需经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的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饿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它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incidenee rate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时间 infection process传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主讲人:杨锋 冬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红眼病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冬季常见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 3、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给予治疗. 4、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 二、预防措施:

春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实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增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实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升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水平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包,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诊断和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即时消毒,有条件的也能够通过食醋熏蒸来实行预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这个点在大家日常学习生活场所主要场所的公寓显得尤为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确保大家的健康。那么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举手之劳,既能美化我们的住宿环境,又能保证我们的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水痘的预防 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

流行病统计

1 (一)A1 型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若要通过样本作统计推断,样本应是____ ______ 。 A.总体中典型的一部分 B.总体中任一部分 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D.总体中选取的有意义的一部分 E.总体中信息明确的一部分 2.统计量____ ____. A.是统计总体资料得到的量 B.反映总体统计特征的量 C.是根据总体中的全部资料计算出的统计指针 D.是用参数估计出来的 E.是由样本资料计算出的统计指针 3.在正态分布条件下表示变量值变异情况的指针最常用的是_____ ____。 A.标准差 B.标准误 C.变异系数 D.全距 E.百分位数 4.变异系数越大说明__________。 A.标准差越大 B.平均数越大 C.标准差、平均数都大 D.平均数小 E.以均数为准变异程度大 5.某部队夏季拉练,发生中暑21例,其中北方籍战士为南方籍战士的2.5倍,则结论为_________。 A.北方籍战士容易发生中暑 B.南方籍战士容易发生中暑 C.尚不能得出结论 D.北方、南方籍战士都容易发生中暑 E.北方籍战士中暑频率比南方籍战士高 6.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μ与δ,_______对应得正态曲线愈趋扁平 A.μ愈大 B.μ愈小 C.δ愈大 D.δ愈小 E.μ愈小且δ愈小 7._________的均数等于方差。 A.正态分布 B.二项分布 C.对称分布 D.Poisson分布 E.以上均不对 8.要减小抽样误差,通常的做法是_________。 A.适当增加样本例数 B.将个体变异控制在一个范围内 C.严格挑选观察对象 D.增加抽样次数 E.减小系统误差 9.关于t分布的图形,下列哪项是错误的________。 A.当v趋于∞时,标准正态分布是t分布的特例 B.当v逐渐增大,t分布逐渐逼近标准正态分布 C.v越小,则t分布的尾部越高 D.t分布是一条以v为中心左右对称的曲线 E.t分布是一簇曲线,故临界值因自由度的不同而不同

幼儿园温馨提示: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幼儿园温馨提示: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幼儿园温馨提示: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随着夏季临,气温和湿度升高,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那么,如何预防传染病? 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夏季常见的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2、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二、为什么夏季容易发生各类传染病? 夏季天气炎热,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食物、环境容易受污染,是各类传染病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在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易污染水、食物、环境,使人类得病。天气炎热,人的体能消耗量大,喝水多减弱了胃肠功能和抗病能力,易致病。 三、临床表现 1、伤寒:潜伏期1-2周,起病缓,体温上升,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无力,皮疹,肝脾种大。

2、霍乱:无痛性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日10多次以上,迅速严重脱水。 3、痢疾:起病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量少,有粘液脓血便,日几次到10多次以上。 4、疟疾:寒战发热,体温39℃以上,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全身疼痛、乏力,间歇性或隔日发作。 5、登革热:起病急,畏寒,高热39-40℃,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出血。 6、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全身不适,头痛,高热、恶心,呕吐为喷射状,惊厥抽搐,儿童多见。 7、钩端螺旋体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呈弛张热,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8、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全身疼痛,乏力,头痛,眼眶痛,腹痛,面额、胸部出血潮红,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少尿。 四、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张乐乐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一、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世界上曾出现的3次鼠疫大流行,夺去了1亿多人的生命。我国解放前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为各种死因人数的首位。 我国传染病的特点: 1. 具有传染性; 2. 具有流行性; 3. 具有反复性; 4. 具有死灰复燃,如性病;6. 具有回升趋势;7. 出现新病种,如SARS。 传染病防治法是指调整(高速)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颁布的与传染病有关的法律有: 1. 195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的指示》; 2. 1955年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 3.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 4. 1989年2月21日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 5. 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6. 2003年5月4日卫生部颁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7. 2003年5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于同年5月9日起施行。上述法律的颁布实施,系统地确立了我国对传染病的

预防、疫情报告与分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始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一切单位包括我国的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也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一切个人即我国领域内的一切自然人,包括中国人、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和无国籍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外交人员没有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豁免权,所有驻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人员也必须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三、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

春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春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春夏季是传染病流行高发季节,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将常见春夏季传染病主要症状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2、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3、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4、风疹

预防传染病卫生知识讲座

预防传染病卫生知识讲座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今天我来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而且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首先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相关的基本知识: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人群中被相互传染并流行的一种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鸽子等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为加深印象吧,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

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像现在很热门的H7N9禽流感,对患病的人要隔离治疗,患病的鸽子等禽类要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患水痘的学生不能正常来学校上课等,从而做到传染源的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如:不要吃病死禽、勤洗手等。 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如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播的。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小学生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小学生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夏季常见的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2.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二、为什么夏季容易发生各类传染病? 夏季天气炎热,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源食物、环境容易受污染,是各类传染病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在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易污染水源、食物、环境,使人类得病。天气炎热,人的体能消耗量大,喝水多减弱了胃肠功能和抗病能力,易致病。 三、临床表现: 1.伤寒:潜伏期1-2周,起病缓,体温上升,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无力,皮疹,肝脾种大。 2.霍乱:无痛性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日10多次以上,迅速严重脱水。 3.痢疾:起病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量少,有粘液脓血便,日

几次到10多次以上。 4.疟疾:寒战发热,体温39℃以上,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全身疼痛、乏力,间歇性或隔日发作。 5.登革热:起病急,畏寒,高热39-40℃,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出血。 6.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全身不适,头痛,高热、恶心,呕吐为喷射状,惊厥抽搐,儿童多见。 7.钩端螺旋体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呈弛张热,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8.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全身疼痛,乏力,头痛,眼眶痛,腹痛,面额、胸部出血潮红,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少尿。 四、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5、衣、食细节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对患者的房间及时消毒。

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

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以下是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欢迎阅读! 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 春夏季是各类病毒、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容易传染的季节。 1、如何注意食物中毒 2、注意流感的措施 一、如何注意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这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预防食物中毒,保证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种类。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另外,菜豆中毒、豆浆中毒和因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也时有发生。 那么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呢? 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

变质。尤其是对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绿绿的外表诱人,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等标识。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如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4、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掌握一些预防方法,提高自我卫生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度,预防食物中毒,保证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 二、注意流感的措施 夏秋季节是学校传染病多发季节,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学生是传染病易感人群.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结合我校实际,特做如下决定,请同学们遵照执行: 一、加强晨检及时就医 加强晨检工作,保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如发现学生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班主任、卫生委员要做好登记和上报工作,并动员学生及时就诊,暂停上课,重者进行隔离治疗,直到病愈。 二、开窗通风 注意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保持空气新鲜、清洁;下课后,学生应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