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M和ZARA的异同

HM和ZARA的异同

HM和ZARA的异同
HM和ZARA的异同

HM和ZARA的异同

一、供应链差异

HM运作的是“双供应链”,即管控亚洲生产的高效供应链和管控欧洲生产的快速反应供应链,并以“三合一(即时间、品质和价格)”为它的成本理念,竭力在效率和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它所推崇的“三合一”理念中,成本的优先级最高。为了最大可能的降低采购成本,常规款式的时装和童装是在亚洲生产,而量小但流行性强的服装通常给欧洲的供应商。此外,HM的生产地总是向拥有优良生产力、低廉工资和高质量生产的地区转移。上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HM在北欧、南欧、东亚等设立了生产地,它并不拥有自己的工厂,而是将生产全部外包给分布在欧亚22个国家的700家独立供应商。而ZARA 运用它的“极速供应链”,做到从商品生产、试做、生产到销售,最多只需3周时间,最短只需7天,做到了信息反馈高效、市场反应灵敏,使它的服装紧跟时代潮流。资料显示,zara的平均前导时间(lead time)为15天,hm最快为20天,虽然只相差5天,但却让hm赢得了成本优势,相比zara,hm的服装售价便宜30%-50%,“做时尚的跟随者而不是创造者”真正让hm获得了价格上的优势,从这一角度讲,hm做到了廉价与时尚的完美融合,因此深得广大消费的青睐。

二、信息管理渠道方式

H&M内部采用名为OFS(Offer Follow up System)的信息系统跟踪供应链的生产计划。对于制作基本款式的亚洲供应商,H&M的高效供应链策略是在满足产品供给的同时,使成本控制到最低,因此它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email进行。在这条供应链里,更多的工作是靠生产办事处的员工以标准化流程进行监控。除了采用OFS系统跟踪欧洲供应商的生产计划外,H&M总部和22个生产办事处的所有部门间的沟通还基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平台完成。在H&M总部,设计与采购部门协同工作,每个设计理念都有一支设计师、采购员、助理、打版师、财务总监及部门经理组成的团队,这样可以在设计初期便着手在价格、市场反馈和流行时尚之间取得平衡。当设计草图出来后,ICT 平台就能将数据发放给相应部门,甚至22个产品办事处,以便确定合适的生产地和供应商。“将一款产品放在哪个地方生产,不仅要考虑成本,效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某款产品需要快速投放市场,那么我们会选择离这个市场较近的生产地。”一位H&M的工作人员说。同样,为了加快整条供应链的灵活性,ZARA从供应链上游便控制了布料、染料等原材料供应商,他们总是以半成品的方式待命——一旦ZARA发出生产指令,这些原材料供应商便投入生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浪费时间。在剪裁打版环节,ZARA的工厂采用了与丰田联合开发的JIT(Just In Time)系统。与大型服装业规模化生产不同,ZARA的生产线都是小批量的流水线,“小批量、多品种”正是丰田汽车的生产模式,ZARA将其移植到服装行业。借助JIT系统,ZARA可以定制生产流程,实现柔性生产。当布料剪裁完成后,它们会被送到西班牙或葡萄牙的小工厂、家庭作坊进行缝制加工。一般而言,每个生产单位只接受一种款式、被安排一个班次,这样可以快捷地增加或减少某款衣服的产量。

三、品牌形象

H&M的设计团队总是像停不下来的蚂蚁一样在街头、音乐会、影视剧等一切可能的地方寻找灵感,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相信T台。H&M还有着另外一些禁忌:产品绝不允许出现性字眼,绝不过分前卫。“只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才是真正的时尚。”H&M做广告的钱也没少花,凯特·莫斯、麦当娜都曾是H&M代言人,但这些产品本质之外的花销并没有转嫁到H&M产品的价格上。这是种聪明却难拿的策略,H&M既让大众接受,又准确抓住了自诩清高的精英们感到颤栗的要

点,拉拢他们。当代的时尚偶像美国新任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玛,大选日穿Narciso Rodriguez,平常日子穿H&M。而zara相对来说在这方面的投资就不如hm舍得花钱,显得要比zara低调的多,个人觉得在这方面还有待改进。四、终端运作

1)工程制作

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共四层约2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足可以看出H&M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H&M的工程制作,充分考虑了服装本身,这在灯光设置上显而易见,这也反应了H&M对于细节的重视。而ZARA的灯光配置就显得有点“迷离”,首先源于ZARA店铺的灯光大部分是嵌入灯槽中,顾客看不到灯具本身,这配合了ZARA相对于H&M来说显得稀松的陈列。

2)场区

H&M的动线在自动扶梯的引导下,主路线清晰,但在靠近墙面的次空间,相对显得拥挤,这和ZARA大部分宽阔的动线来说,可能更衬托了H&M平价的效果。H&M在每个自动扶梯的入口,都设置了主题性的“磁石场景”(当季的主题是“冲浪之夏”),这是ZARA所没有的。H&M在每层的靠墙面设置了长约10米左右的收银台,这给顾客创造了一个不挤压的付款空间。而ZARA的收银台是依据空间区隔的原则,收银台的面积也相对小一点。相对于ZARA的试衣间,H&M的试衣间更显得宽敞和“艺术”气氛。

3)促销

基本上很少看到H&M和ZARA的明显促销。H&M在泳装区外侧,有3-6个款式的长裙服进行了7折的价格促销。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关于H&M神乎其神的“平价和时尚”,要在中国市场前做到真正的“传奇“,还需要有一定适应的时间。

4)营业员

H&M和ZARA的营业员总体上都是雇用上海当地的,具有亲和力的年轻人。H&M每个楼层当值时间期内大概2名收银员,6-10左右个理货员(营业员),试衣间还有专门的营业员进行服务,门卫则是穿保卫制服的30岁左右男性。ZARA的营业员都是穿统一灰黑色西装的“靓仔靓女”,人数相对于H&M要少一点,门卫则是穿西装的大概50岁左右的男性。H&M和ZARA的营业员基本上不采取国内品牌“紧跟式”的服务,都放任顾客在场内选择购物,营业员只在顾客需要的时候才上来配合。这一点,都显示出国际品牌尊重客户和对客户心理的充分把握特征。在这样的卖场中,顾客听不到营业员喧嚣,职业,虚伪,接近疯狂的掌声,也见不到营业员过分热情的服务,更见不到对顾客“不揣好意”的注视;

总结

H&M和ZARA在终端的运作表现,体现了国际品牌基于品牌个性和价值之上的终端系统运作思想,无论他们在终端几大环节的如何变换,总能表现出品牌鲜明的个性和让渡给顾客的价值。所谓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而H&M和ZARA最大的不同,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品牌自身定位和个性的设定,虽然他们背后的商业模式基本雷同。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ZARA的确不如H&M平民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