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发展

美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发展

美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发展
美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发展

美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发展

张蔚

【期刊名称】《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必然的。美育课程改革也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全国教育主作会议上都指出了教育的施位和发展方向,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必然面临改革的大趋势.美育课程作为智育发展教育的一门学科,它与德育课程相辅相承,共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总页数】1页(P.12-12)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美育课程改革;美育教育

【作者】张蔚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美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发展 [J], 张蔚

2.语文教学应渗透美育 [J], 肖小莲

3.语文教学应渗透美育 [J], 肖小莲

4.德育牵手美育——也谈高职思政理论课程德育实践教学改革 [J], 史新松

5.加强学校美育改革,推动小学美育工作创新 [J], 张远轲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幼儿园课程改革

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和幼儿园课程不断深入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在“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生活经验,其它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选择区角活动,往往只对社会性的区域感兴趣,如:建构区、角色区,对一些科学区、音乐区语言区的兴趣光顾很少,参与率低,但这些区域对幼儿智力的开展却有一定的作用。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我们就要引导、关注孩子们走进学习性区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参与学习性区域的原因是有的活动内容单调,引不起幼儿的兴趣,如:科学区只投放一些塑料锤子、剪刀、螺丝刀、几辆破小车、还有一些成品的蒙台梭利玩具,音乐区教师就只贴上一幅跳舞的图片,再放上一个录音机就是音乐区了,孩子们有的连看也不看,一点也不感兴趣,语言区教师只投放上几个头饰,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或许会感兴趣,但对大、中班的幼儿来说就太单调了,这些材料既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更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这样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有一定的欠缺。 怎样才能开发幼儿的智力,让幼儿得到智力发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发幼儿的智力。 一、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活动中一般是集体教育活动、小组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这样就要将一些促进孩子智力发展、个性发展的课改内容融化到区角活动中,针对每个孩子智力发展的不同,针对每个孩子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如:大班幼儿学习10内数的加减运算,多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进行,作为教师一般以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为标准,忽视了能力弱的幼儿和接受比较慢的幼儿,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活动区中不仅仅给孩子提供一些杯子、插花、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感兴趣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材料,大班学习数字,教师就可以在益智区投放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数字棋,在美工区中投放材料让幼儿画有趣的数字,在语言区中让幼儿认识关于数字的成语,在探索区中让幼儿探索神奇数字变变变等等,教师指导孩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材料,不管是摆弄一次、两次,只要是安全、卫生、孩子喜欢,教师就要近距离的去指导,让孩子有成就感,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 在整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与实践、思维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紧密关联的意识,教学中全方位构建学生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技能到综合知识应用和表达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表述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设计服务精神,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 (1)主动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化,拟定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大纲,其核心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时权重。 (2)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现开设公共课19门,专业课87门,实验课19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完整,设课重点突出。在学习普通教育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有造型基础、形态学装饰基础、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教学课程类别

2、教学内容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课程互为依托,交叉贯通,呈复合式、板块式、递进式螺旋状上升进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成相关联的知识链,同时各知识链又交复式环环相扣,加强设计学科间的交叉课题,培养学生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设计意识。 (1)复合式——设计通识基础教学 在低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主要以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从应试思维模式向主动思维模式转换。教学中以思维开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力求训练学生从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转换和接轨。这个阶段的教学主旨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思维反复对接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2)板块式——专业基础教学 二年级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延续下,进入以专业方向为主体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课程中,在一个或一类系统内容上设置课题,注重课题的广度和单元形式的深度训练,注重概念的开发和多手法、多方式、多途径的综合表达。注重课题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在相互链接的知识点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置,在大纲总体要求下完备板块课程的系统性,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予教师较大的自由度,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鲜和活力,持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原创力,为进入市场设计打下思索的基础。 (3)递进式——专业设计教学 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在专业基础的板块课程下重组或交融,以知识的系统构成为基点,形成各知识点和知识链的递进式训练,更加注重整合设计、深度设计,在具体市场和商业设计的限定下,持续地培养学生在概念原创以及适合的设计表达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培养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和环节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一般以项目设计对应具体的社会综合需求,从市场到策划,到创意到设计,到实施再回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涉及到整合各阶段设计学习的深度思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汇总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汇总

————————————————————————————————作者:————————————————————————————————日期: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总结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又要遵循和符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质性启动。几年来,我园全体教职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拓宽视野,准确定位,投身实践,用心体验,稳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推动我园幼教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进行总结: 一、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实施课改 执行新《纲要》,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理解新《纲要》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儿童观和先进的课程理念,是幼儿园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才能促进全体教师逐步形成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一)学习培训 《纲要》的基本精神是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追求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它强调的整体教育思想、环境育人思想、科学评价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理念,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必须确立的核心理念。要想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幼儿,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想改变教师的观念,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纲要》的基本精神,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现代课程观,我们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学习培训活动。 岗前培训。重视对教师的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全员参与通识培训,在政治及业务学习会上学习课改的相关资料,撰写体会,对教师进行“充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概述模拟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模拟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课堂、书本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 7、(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8、(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9、新课程明确了考试内容的改革方向,即重视应用与(实践)。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1、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2、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3、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4、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5、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7、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18、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为了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骨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有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3、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3)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4.2 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2.4.3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3.1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 3.1.2 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1.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3.1.4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3.2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竞争力。 3.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3.3.1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3.3.2 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3.3 教学过程规,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3.3.4 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3.3.5 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新观念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新观念 (讲座稿)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谈论有关幼儿教育的问题。 应该说,在座的老师是我们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的第一届幼师,(《纲要》是年月起正式试行),可以说,你们是新《纲要》颁布后的新生儿,也就是说,我们在幼师的学习中接受的已经是新《纲要》的新理念,这对你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书本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个距离,我今天想就大家所要面对的工作对象(幼儿与家长),我们因该怎样用用新《纲要》中的新理念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谈三大方面的问题: .孩子需要什么 .如何与家长沟通 .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 一.孩子需要什么 我们的教育对象首先是幼儿。新《纲要》在其各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和组织的实施、评价等部分的表述中,非常重视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纲要》为什么要强调这些问题,这里,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纲要》很强调“以幼儿为主体”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孩子需要什么”的问题。 (一)孩子到底孩子需要什么?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新理念来说,幼儿有以下个需要 .关爱 .被尊重 .了解 .自由和探索 .合理而有弹性的规则 .互动 .秩序井然的环境 .时间制约 .成就感 .赞美和鼓励 (二)怎样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应该怎么做) .关爱。 ①关爱的要求:“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②关爱的对象:不仅要爱聪明、活泼的、美丽乖巧的, 爱家庭富裕、条件优越的孩子,要更加关爱调皮捣蛋的、孤独内向的;更加关爱家庭贫寒、生活困难的。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过失,关爱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障碍(有轻度残疾的幼儿)。也就是说,我们幼儿教师对幼儿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③关爱的内容:幼儿的身体健康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建设是幼儿园此项工作的核心,也是幼儿教育工作成果重要、直接的体现,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这是 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特质。 一、幼儿园选修的实质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是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这是近年来为幼儿 教育界的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课程。这个命题用在其他年龄段,可 能会产生不少争议,中同但在幼儿园课程中采用这个定义,可能会 得到较为最广泛的颇为认同。原因是,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什么? 就是行动,就是有事可做。当然,我们并不持续提升反对理论知识的 总结和提升,并不反对必要的概念的获得。课程就是让幼儿依照一定 的目的做事。因此,课程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现代人无论这些事 情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仿造的。那么,什么是做事? 做事,就是多 感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行动,以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因此,幼 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专业课程创造条件,让幼儿做得好适宜的事;或 者说,让适宜的事在非常适合幼儿身上发生。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聚焦现实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根据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指导投资组合,而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也就是说,我 们追求在过程中把握阶段性成果成效。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 思想到位:就是要确立科学的课程观和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观。对课程和课程建设原核细胞要有明确的、正确的见解。所谓正确,就 是反映《少年宫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的精神。这是课程建设最核心 的要素。如果选择教师还是把幼儿园课程当做一些已经大部分好的待

传递的知识,那么,幼儿园课程完整的完整过程就无法得到先期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就得到真正地关注和展开。 2. 人员到位:这里所谓相关人员到位,上才不是从数量和生活 空间的意义上,而是从素养的意义上说的。也就是说,师资培养和培 训部门及幼儿园要培养各校一批能胜任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教师,让他们站在课程与教学的第一线。幼儿园教师的改革和建设意识、科 系与课程建设要求相符合的专业领域素养,开始实施以及实际的课程 实施能力等,含义都对课程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让 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水平上给与发展,让所有的教师都得到发展, 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 3. 措施到位:课程建设是一项多样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托 儿所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吸纳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把具体措施落实到中其工作中,落实到实质处。与 课程建设相关人员的措施,既涉及课程与教学,主要包括也涉及教 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还牵涉到资源配备等相关的环境问题问题。建立 完善的措施,吸纳各方面的积极性,是课程建设破天荒的保证。 4. 成效到位:幼儿园须要课程建设应关注成效。在课程建设过 程中,不同的工作产生不同的成效,每一项工作即使都必须关注明显 成效。对于那些全部投入很大,成效不高的工作,就应该很好地思考。我们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成效课程是小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助 于幼儿逐次和谐发展的工作婴儿就值得肯定;相反,一切无助于或有 碍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工作,就应该坚决制止。在坚持小学生 发展的核心成效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工作的具体成效标准。有的幼儿 园过于关注特色,特色课程在整个幼儿园课程占的比重很大,干扰全 面发展目标的落实,那就是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相矛盾的。有 的幼儿园将读经之类已经为现代教育灵修理念和实践所否定了的、违 背幼儿发展战略特点和规律的内容和方式引入幼儿园,这也是与幼儿 的全面和谐发展相抵触的。当然,还有一些幼儿园借国际化和赶先进

浅议幼儿园课程改革

浅议幼儿园课程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正在走向全球化,世界的文化正走向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使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教育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也提出了挑战。数十年来,已经习惯于按国家和地方统一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实施课程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在课程发展和改革中往往感到困惑。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究竟谁是课程的中心?毫无疑问,就是幼儿。的确,幼儿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家庭背景、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执行者,而且应该成为幼儿的亲密伙伴,要在尊重每一个幼儿及其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其宗旨是:值得教的,教得会的,是幼儿喜好的,乐于学的,通过目标模式去实行。至于教学过程和结果,则要鱼和熊掌兼得一些,教得有效固然重要,然而让幼儿真正喜欢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促进不同年龄阶段的每一个幼儿的最佳发展也不容忽视。 一、为课程创设灵活多变的环境 在为课程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要力求灵活多变,材料投放丰富。在为幼儿购买必要的活动材料基础上,还要大量收集废旧物品,如废旧饮料瓶、纽扣、彩绳、塑料网、包装纸等。同时,要鼓励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互相交流,扩大知识面。要注意将各种玩具分类置放,使幼儿可以随意取放,减少等待时间,避免争抢行为的发生,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一种满足感,从而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个性。 二、让游戏成为幼儿表现自我的舞台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的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行为。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让幼儿通过游戏展示自我呢? 1.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第八周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基本知识体系: 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以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要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保育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ocx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政Z经济现状,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20XX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个附件,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个标准中,关于“课程与教学”都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是契机。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就每个专业职业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界定。在国外,大多数专业行业都建立了认证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认证标准体系和可操作的流程。中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掌握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初步探索了一些论证理论和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从而促进质

量的提升。[2]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自身主动接受办学质量检验,通过教育评估专家的审核、评估,检验办学目标的达成度,找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断自我反省、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通过达成某一预定标准,一个教育项目或机构被外部团体认可的过程”[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评估院;或是由教育评估专业人士成立的民间评估机构,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近年来,第三方认证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结果更能反映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其信度和效度都相对较高。第三方认证更能找出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认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基本要求监测。主要是借助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师范类专业办学大数据,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对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1]这一级认证最低,是各级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级定位于教学质量合格认证。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张群 摘要: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践,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些高等学校,尤其在地方一般院校,出现了重专业建设轻课程建设的专业“实体组织化”新趋势,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原本紧缺的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和课程建设 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看,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汉语大词典》将课程的概念概括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系统建设。它既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的建设(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材、教学设备手段等),也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和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和课程现状,按课程发展目标逐步完善课程的各相关要素,强化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系统,形成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专业和专业建设 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在高校,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设置取决于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专业规定着学校培养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完整篇.doc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三) 念。教师不是仅仅照护幼儿的生活,而是参与幼儿的生活,与幼儿共同生活,在此过程中理解儿童的生活需求和向往,把握幼儿的生活趣味,变审视儿童生活为体会和反思儿童与自己的生活。在与幼儿共同生活中,教师要充实幼儿的生活环境,扩展生活的范围,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共同生活意味着教师要感受幼儿的心灵,向幼儿学习,让幼儿成为课程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其实,《指南》里面也有许多生活的观念:第一,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和资源。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的事物和资源可以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要到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第二,要努力让幼儿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这是重要的学习。许多学习只有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的过程当中,才真正是有效的。第三,要利用生活中的机遇和条件。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机遇,如交往的机遇、操作的机遇等,需要我们去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第四,形成生活中的习惯和规则。幼儿园里的习惯和规则不是教师给予的,应该是跟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 “我们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在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在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在

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我郑重地再说一句,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认为,“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然而这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在今日以教材为中心的气氛中,我们特别提倡行为课程。” 我曾经在一所幼儿园里看到一片竹林,离竹林很远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竹笋。一位教师带了一队孩子正在参观。我就问:“竹林在那边,为什么这个地方有一棵竹笋?”接下来,他们围绕我的问题开展了探索活动,他们发现越是靠近竹林竹笋越多,越是远离竹林竹笋越少。他们把地挖开,挖开以后在地里就看到了竹根,发现原来在地底下有竹根不断地往前延伸,所以其他地方才会出现竹笋。这些发现是孩子们通过动手、观察和推理去获得3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五)

课程改革与学校的变革

课程改革与学校的变革 张蕾 摘要:课程改革中,应当处理好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学校管理的关系,课程改革是学校管理的新型的任务,学校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良好实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校管理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人性化、生活化、整合化、弹性化等。 (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性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证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南朝鲜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题。随着社会变迁,信息爆炸及技术的迅速推新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深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依然存在着教师专业知识缺少根基、教师教育课程“碎片化”、教师专业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问题。为此,应重构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职业的实践性,使教师的“临床实践”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教师教育的课程也应该从传统技术取向转向实践,这是基于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需要。 1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新课程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转变。因此,教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探究课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常规教学中小课题探究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等,这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全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中学物理教学法”进行了课程构架和内容的调整。 1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调整 各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学时数多在54~68学时。由于学时数有限,该课程大多以教学法理论的讲授为主,即使有一定的实训内容,也多是停留在教学示范或观摩层面,基本上没有时间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

技能训练;而“教学实习”与“中学物理教学法”分属于不同学期,课程侧重点也不同。该课程又无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 相应内容时及时进行训练,不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鉴于 上述原因,我们将“中学物理教学法”更名为“中学物理教学法与 教学技能训练”,课时从原来的5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其中理论 讲授48学时,校内教学技能训练60学时,且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 训练交叉进行。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分别安排54学时,正好衔接第四学年上学期的“校外教学实习”。这样操作能将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 在教学实习之前将理论与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在教学实习前有一年的时间接受教师角色意识的训练;实践证明,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开设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2课程内容的优化 “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是物理教育专业(本、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名称鲜明地体现了课程的特点:它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因此,我们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并将两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上、下篇内容交叉进行。增加了与 课程改革相关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合 并了一些理论性内容,增加了一些操作性内容,使课程内容得到优化,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对接基础教育课改 为了较好地与课改后入学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知识体系等衔接,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要求,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方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